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

2024-05-29

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 篇1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 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 以活动促思维,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 让学生操作学具, 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 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 让学生制作纸盒等。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 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 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 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体验购物的步骤, 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 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 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篇2

晋城第一小学

郝晓聪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创设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1、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数学情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参与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投身于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创设问题情景,感悟数学信息。

人的学习潜能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而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整理数学信息,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构成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过程中,感悟数学信息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相遇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影、声、图、文一体的功能,将两车分别从宜昌和武汉两地相对、同时、不同时行驶,相遇、不相遇等情景动态展示,曲线图相应反映出路程,每种情景让学生在直观接受数学信息后,迅速参与分析整理,抓住相关数学信息,提出自我思考的数学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创设情景主线,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内驱力,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的领悟和产生对数学问题的顿悟。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要以能体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为主线,贯穿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而引发学生一贯而终去主动积极思维和探求。例如《相遇问题》,教师以两位同学上学、放学、上公园游玩等情景为主线,利用课件将人物动态画面、生动儿童语言、打电话等情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促使学生兴趣持续旺盛、思维保持最佳状态、依据不同情景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究发现解决一个又一个层层递进的数学链接,充分调动了学生情绪,激活了学生思维。

三、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

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课程目标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不断实践化。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有很大不同,前者更加注重于知识的运用,而后者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老师必须理解二者的本质后再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一、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1.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加强了数学课堂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也能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2.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为不能将公式法则等重要信息记在脑中,这导致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大。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将公式法则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参与实践活动。在另一方面,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知识的整合程度

随著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强。如果仅仅强调数学一门课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必定会更加重视数学,从而导致偏科现象的出现。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各个学科的知识整合程度,促使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巩固其他学科的知识。

二、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1.确定活动目的,科学设计活动内容

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首先需要确定活动目的,然后再科学地设计活动内容以及步骤。活动需要确保所有学生能够认真参与,避免中途退出活动造成效果不如意。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老师可以利用一个课时来进行买卖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力度,并且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活动前,老师需要将所有能够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分发给所有的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买卖活动。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需要及时向学生提出,并且让学生了解分、角、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2.建立兴趣小组,进行小组活动竞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建兴趣小组,并且经常进行小组活动竞争,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竞争,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小组活动的进行能够提高小组内成员的协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也能够体现实践活动的互助精神。另外,竞争机制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兴趣的重要手段。

3.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水平及时向老师反馈学习状态。改变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状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之时,老师需要利用直观教具来进行指导,以此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了解各种物体“三视图”之间的区别,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逐渐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结语:

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课程改革新目标的体现。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老师也需要及时确定活动目标,合理科学地对活动进行设计,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娴.谈数学学习中的操作活动[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Z2).

[2]陈敏.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之浅见[J].新课程(小学版).2009,(10).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 篇4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创设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数学情景,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这样, 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乐于参与学习。比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

(1)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3) 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4) 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 (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 是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尤其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 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活动教学定位于学生的主体活动与自主发展,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的实施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重大改变, 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否定教师对于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 学生可从中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加强引导, 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比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 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索,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 认识长方体的面 (让学生分组讨论) : (1) 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 (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 (2)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 哪些面完全相等? (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 认识长方体的棱: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 。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1) 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要说出数的方法) (2) 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 (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 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并提问: (1) 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顶点) (2)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8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兴趣和爱好, 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探讨几何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研究, 发现问题, 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篇5

对于小学生来说,贪玩是他们的天性,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把这种天性投入到课堂中,教师会利用这种贪玩的天性引导学生,那就是老师最厉害之处,怎么让孩子们玩呢?首先,告诉你一个方法,就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堂中多带学生玩,但是这个玩不是单纯的玩,而是换一种学习的方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概述

一、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

在小学,开展探究式学习要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学好本章,首先要了解下列问题: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为何要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即了解学数学的学科性质、数学认知过程、数学教学目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的设置,是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发展的结果,是探究式学习(也称研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的高中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必修课。这一规定,必然影响到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小学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样是必然选择。我国2000年3月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对实践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设置数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一)数学的学科性质

对于数学和数学课程概念的界定,强调数学过程、数学理解、数学实践、数学发现和数学经验。数学学习的结果都是生活结果并强烈地依赖于环境和背景。数学教学应该尽量在真实的事件活动中进行。

(二)数学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

(三)数学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强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产生数学情感。开 展数学实践教学在于使学生经历、体验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

(四)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第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构成

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现出周期长短与问题的复杂程度两大特点,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周期长短和复杂程度。

短期实践活动: 时间:1至3课时左右

目标:知识的获取和整合。

例如:通过模拟抽奖活动,获取概率、可能性、随机、机会等知识;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模型,帮助获得相关知识;通过用沙子堆积圆锥,并对之加以测量、分析、研究,整合圆柱体概念、物体体积、数的近似值、根据体积求重量问题。

长期实践活动: 时间:一周到一个月之间

目标:扩展和提炼知识。

例如: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本地发展公共交通与限制载人摩托问题;研究出一个数量对应表,使得人们只需要测量圆锥体高度(或者底面周长)便可以据比例关系简便地估计小麦玉米、黄沙等的体积(或者重量);测算一个温室大棚一个时期的收益等等。

数学体验: 适用时间:第一学段(1-3年级)实践活动

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例如:调查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路口的汽车的情况,想那些数学问题;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分配、租车费用、物品购买与行程路线等;估计一袋黄豆多少颗;统计操场周围树木情况;

特点:一般比较简单,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用到的数学知识少,计算简单,容易操作。强调“实践”,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综合应用: 适用时间: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利用

目标: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调查统计学校同学们穿鞋的各种信息,研究提出问题;研究粉笔从某一个特定高度以某个特定姿态落下后断裂的情况,做出推断;找出包装若干盒磁带的最佳用纸方案。

特点:同样重视体验,问题的复杂程度较高,要用到相对复杂的知识、操作技能、策略。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应用”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特点

1、实践活动应该突出探索性

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在数学课程中要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主要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主,以第一学段学习“数的认识”为例,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通过安排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比如,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在课堂上列举出来,说明数的相关单位;列举与数有关的事物(如车票、钱币、收据、楼层、车流量、弹子游戏、纸张的剪裁、教室的黑板、洗衣粉的盒子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数的现实意义(如大小、高矮、长短、价格、尺码等)。活动的素材取自于生活,加强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强调综合应用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这一部分学习活动的另一重要目标。“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实践和综合应用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基础上设立的,是综合运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的。

[案例]在周长相同的平面图形中以圆的面积为最大,以及它的一个特例,在周长相同的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再由此类比推出,最大值定理:两个量(正数范围内)如和一定,则它们相等时,积最大,再由此可以运用此规律,解决一些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的难题。

通过这个数学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思维方法,还可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当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大有好处。

4、形式与多样化

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实践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完成。

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几个阶段

实践活动教学一般包括四个阶段: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②实践体验阶段;③解决问题阶段;④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第①、②阶段应该注意突出“抽象”的思维策略。所谓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深入里层,抽取本质。它有“分离——提纯——简略”三个环节。经过这三个环节从生活实际抽出具有数学本质意义的东西,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在第③阶段应该突出“建模”的数学思想,在抽象出各种数学要素后,要用一个数学模型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结构,找出这个数学模型的规律或者解答,再寻找出数学答案对应的现实生活的意义,整个问题就算解决了。

(四)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

(五)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意味着教与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活动。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地展开,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和表达陈述等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应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活动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说来,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②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4、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的评价应以质的评估为主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误区及对策 篇6

一、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脑、动口、动手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往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发展具有广泛的作用。

二、当前数学实践活动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地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

目前,大部分教师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精力去选取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它不必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因此大部分教师只选取一部分实践活动课来上,少数教师干脆完全忽略,认为不是考试或考查的内容。

误区二:认识不足,理解偏颇。

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隘”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之内的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但是不少教师将实践活动课理解为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甚至是说话训练课、单元复习课。

误区三:教师教学随意性大。

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气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讲、练,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一点都舍不得浪费。另外,因数学实践活动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地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三、应对策略

1. 引起重视,提供丰富背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数字编码”一课,实践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道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创设好学习的背景,从课的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前老师准备了充分的生活素材通过电脑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投影屏幕上出现的是与老师有关的数字编码,让孩子们猜猜它们各表示什么?(屏幕上依次出示老师本人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邮政号码、手机号码)在众多的编码中,哪种编码最能体现林老师的身份特点?(身份证)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对身份证数字编码的探究上来。

2. 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开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一亿有多大”一课中,老师先拿出一张打印纸,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亿张这样的纸叠在一起有多高。“每个同学猜的都不一样,要想探究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一个问题解决了,接着又面临新的问题: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通过学生之间的商讨,发现这“一部分”的张数应该是100张、500张或者1000张,因为1亿张正好是它们的整数倍数,更便于进行探究。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学生提出来,也被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激发了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学习过程变得更主动和更富有个性。

3. 探索研究,动手实践,重在实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一亿有多大”一课中,确定了研究方法,接下来就是探索研究,动手实践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于是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厚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4. 设计方案,再次体会,重在综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在“一亿有多大”一课中,探究了1亿张纸的厚度,那么还可以探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探究课题,设计好探究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探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还应不断完善,使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优化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篇7

一、重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 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 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学《看一看, 摆一摆》时, 把小学生们带进一个奇妙的小棒世界:只知道用小棒来帮助计数和计算, 却不知原来细细的小棒还是“图形设计师”———可以拼搭形式各异的图形。于是, 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便由此展开了。整节课, 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加深对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用乘法去解决实际中的计数问题,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充分将摆小棒的过程与乘法紧密联结, 使学生知道小棒总数可以用“每个图形边数×图形个数=公共边数”来得到, 这一提升概括, 进一步体现了乘法的实际运用价值, 实现了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反思、去体验的目标。

二、重活动体验, 形成应用意识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综合与运用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和探索, 也可表现为课外实践活动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如, 五年级的《球的反弹高度》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价值。因此, 这节课就不能是常规课, 而应安排在室外进行。在操场上分组进行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测量有关数据, 得出有关结论, 这样的数学课, 走出教室学数学, 新颖而有趣, 动手又动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 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 量一量, 通过测量, 学生知道了操场上的环行跑道大约是200米 (378步) 。也就是说1千米的距离相当于环行跑道的5圈。也知道了:从校门到班级的两个来回;从班级到学生食堂大约有80米 (267步) , 1000米就是相当于从班级到学生食堂的6个来回多一点;从班级到体育办公室大约有100米 (178步) , 1000米大约是从班级到体育办公室的5个来回……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知了1千米到底有多远。

三、重操作引探, 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意愿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活动, 建立概念, 发现规律, 启迪思维, 从而感悟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五年级的《奇妙的图形密铺》, 融知识与活动于一体, 趣味与韵味俱全。让学生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 在拼贴中拓展, 在设计中升华。因此, 本次活动安排在教室内师生互动开展, 让智慧游走于指尖, 用双手“铺”出学问来。教师的手———不露声色的引导;学生的手———趣味盎然的探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过“铺”过程中初步认识图形密铺, 并开展用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活动, “铺”出来的数学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重学科整合, 发展实践能力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 建立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例如, 五年级的《数字与信息》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编码及意义, 拓展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发展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四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教师、学生课前抽查非常多, 如特殊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些涉及到了某些方面的专业术语, 学生调查难度比较大。为此可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广泛性, 教师带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重组后, 安排“比一比”“学一学”“做一做”“玩一玩”等环节。网上教学, 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有教师引导为主的环节, 也有学生自主查询的环节;有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也有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学生无论是情感态度, 还是知识技能方面都获得了发展。这样, 把数学的应用和网络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网络中也有数学, 利用网络也可以解决问题等。

五、重调查拓展,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我校新课程实施即将进入第七年,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和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未得到转变, 主要表现在重书本知识传授, 轻动手能力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体验的获得;重教师的单向传输, 轻学生的主体探索;重考试成绩, 轻学生兴趣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主动讲, 学生被动听;教师演示, 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出题, 学生练习。

今天的教育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的生命体, 构建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活动教学, 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 多感官投入学习活动, 以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我提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行动研究”, 就是想研究如何有效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活动化强调“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 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 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行动策略

(一) 教学过程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应捕捉生活中地数学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地形成与应用过程, 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 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 而且乏味、抽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去体验。学生融入了情境,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生活化是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促进学生多角度, 多维空间去思考问题, 灵活地处理问题。

(二) 活动空间多元化。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 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除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外, 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 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及充分活动的时间, 凡是学生能操作的, 都让学生去做。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创造源于实践, 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适当的实践性作业, 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会增加他的学习兴趣。

(三) 学习途径合作化。交流的目的, 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 获得多少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合作, 学会思考。

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 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 在互相启发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想法, 去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如把课堂搬到公园里去, 使学生在游戏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四) 活动思维问题化。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思维活动的教学) 。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发展要求的, 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问”是一种探究, 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 “释疑解惑”并非将全部问题都“冰释”, 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贵有疑”, 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然后由教师协助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打破课堂40分钟的界限, 不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三、结论与反思

研究结论:实施数学活动化教学是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 效果是显著的, 它不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为全面实施“教学活动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1、活动化教学,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活动中, 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有的还可能走一些弯路, 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素养明显提高。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接近生活的真实情境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激励学生有序、互动、互助、充满好奇地进行操作过程, 完成一个又一个从感知到表象, 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在做数学过程中既学会了新知识、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为学生理解、记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 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有利于开展学生间有效的合作学习。

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 为了能赢得胜利, 小组同学精诚合作, 合理分配工作, 取长补短, 在合作中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教师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大胆的参与到小组的交流探索活动中去, 有利于开展学生间有效的合作学习, 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迫使主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 钻研教材教法, 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编写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成功案例, 为今后进一步全面开展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5、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施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同, 自然“再创造”的过程也有差异, 每个学生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方法, 经历的也是不同的尝试、困惑、坎坷, 获得的是不同的发现,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 各有所得, 都能在参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活动成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我的反思: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行为应转向学生的活动, 并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 让学生学会“做数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索、交流、领悟、应用而真正走进数学、理解数学。

1、在寻求教学互动的时候, 往往可能造成课堂无章的现象。由于互动是学习生命的自然流露, 具有激情性、冲动性, 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控和有效的引导, 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情趣, 避免失去控制, 造成“课堂民主”的假象。这些无疑对我们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活动应具有探索性, 应具有思维价值。我们追求的不是因为活动而做作, 而是因为达成某个教学目的。我们更多追求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真实的体验。避免教师指令性的活动, 毫无意义的操作充斥课堂。否则活动只是浪费时间, 流于形式, 而无一点价值, 学生只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 失去活动本应有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 篇9

“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 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 基于这个原则, 小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从而了解数学价值, 培养数学意识, 体验生活, 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 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 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 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 进行反思. 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 “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 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要是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 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 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他概念的发展,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 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对数学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 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 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 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2. 科学选择内容, 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要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 就要注重应用, 内容开口要小, 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 益于学生操作.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我曾组织的“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以学生现实的春游活动设计为题材, 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春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 既巩固了数学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精心组织活动, 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 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 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 启发探究;五是评价激励, 收获成果.

在这里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 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 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 然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既要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又要防止小组内不知所做.

其次, 注重发现,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 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 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问题由学生始, 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的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最后, 合作交流, 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离不开合作交流, 在师生、生生, 小组与小组, 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 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 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 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以枯燥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 而是逐渐向着趣味性、生活化发展.因此更加突显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必要性.本文对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三点阐述: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社会生活为载体.二精选内容注重应用.三精心组织突显主体.

探讨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 篇10

一、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比课堂上的讲授更为有成效。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比如, 商店有15袋大米, 总共卖得1200元, 大米多少钱一袋?就生活中的事件对学生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多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是生活中只能看到数学的结果, 本质的属性却被隐藏。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求知爱问的精神、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一个数学现象出现的时候帮助学生培养求知精神, 透过事情的外表找到事情的真正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更好地在生活中得以运用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 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最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取得成效的, 在课堂之外可以利用校园的空间让学生来探究学习。可以开展以下几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一) 开展体验型的实践活动

课本上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学生没有一定的概念难以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 可以先辅助学生找正确的方向感, 然后再形成空间的立体概念。例如,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等学具来认识数的抽象概念;在教学“方向和位置”时, 可以首先让学生绘制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 或者让学生绘制自己平时出去游玩的一些路线图, 帮助学生建立方向和位置的印象;在针对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学具, 如长方体、圆柱、圆锥、正方体、球等, 让学生主动思考这些几何体有哪些特征, 总结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区别或者联系。体验型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二) 开展测量型的实践活动

在讲授单位的具体概念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去实地测量, 比如, 千米。千米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比较大的单位,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校园感受一下, 让学生首先测量一些:自己一米需要走几步, 一百米需要走多久, 然后让学生围着操场走一圈, 看看用了多少步, 算算一共有多少米, 再次让学生计算学校操场一圈有多少米, 换算成一千米在操场上有多远, 从而让学生对于千米形成具体的概念。

(三) 开展调查型的实践活动

安排调查型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校园的资源。如, 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全校学生的游戏时间和学习时间, 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在学习上有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的消费支出, 让学生看看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哪些方面;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家的水电费的数据, 让学生在了解水电费计算的同时培养自己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意识等。引导学生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如,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检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他们自己探究分析解决,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综合的平台。在学生熟悉的地方开展实践活动学生更容易理解, 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在实践活动这样的平台, 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再解答问题, 学生就能够从中更加贴近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而社会生活的价值和知识, 也能够通过数学这门学科真正地体现出来。

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课堂之外, 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之中积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放学生的数学思维, 加强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窦金凤.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12.

上一篇:6kV下一篇:平衡发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