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2024-06-12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卿仕发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几年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1.初中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五六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我在讲分式方程时给出以列车提速为背景的问题,我们一起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我再给一个方程,让学生编出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应用题。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2)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

(3)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前面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现在数学越来越简单了。”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就讲了我国汉代的赵爽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微,学生马上对此感到非常有兴趣。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我讲分式的性质就是由分数的性质得到的。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我在讲角边角公理时,开始就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把图画出来后,教师问:“若带①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②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③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当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我们教师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教学中很自然地又走上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前怕狼后怕虎,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二、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有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时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3、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4、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篇2: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作者:石家兴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03期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可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提升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数学;实施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的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直觉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强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成功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直觉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结合生活实际等。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应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以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醒来时,乌龟在它前方1公里处,已知兔子的速度是101m/min,乌龟的速度是1m/min,那么需要多久兔子可以追上乌龟呢?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等比数列进行观察,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交流,加深知识体验感受

交流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部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交流,听取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能够使自己的体验更加深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获得知识经验的共享,还能进行情感体验的交流,促进和谐课堂的构建。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协作,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尽可能地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如:

龙源期刊网 http:// 妈妈第一次去超市买了13个鸭蛋、5个鹅蛋和9个鸡蛋,花了9.25元;第二次去超市买2个鸭蛋、4个鹅蛋和3个鸡蛋,共花了3.2元,那如果分别买一个鸡蛋、鸭蛋和鹅蛋,需要多少钱?

利用题干中的已知可分别设买三种蛋的价格为x、y、z元,列出方程组: 13x+5y+9z=9.25 2x+4y+3z=3.2 该题中有三个未知数,但只有两个三元一次方程,无法单独求出x、y、z的值,但题中需要求得是x+y+z的至,因此通过变形变换能够得出解法。就此题的解法,可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先在小组内探讨,在由各小组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得出此题不同的解法,如可以使用凑整数法,将方程组中的方程化为: 13(x+y+z)-4(2y+z)=9.25 2(x+y+z)-(2y+z)=3.2 利用方程组,可求出(x+y+z)和(2y+z)的值;也可利用消元法,分别另x、y、z等于0,求出另外两个未知数后,相加得出结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解说自己的解题方法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思路,使体验分析更加深刻,同时通过总结,找出多种解题方法,也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积极意义。

三、注重实践,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生活中处处也在运用着数学,初中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与生活相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和实践,探索数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既能化抽象为具体,降低数学体验感知数学的难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组织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知识中的运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更深刻地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课外调查“福利彩票”,收集相关的数据,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小组探究讨论,计算出福利彩票的中奖概率。在自主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从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在研究学习中,也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形成与运用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 数学的学习需要体验,体验式教学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才采取一定的措施,开展体验式教学,以使其更好的教学中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永强.浅谈初中数学的“体验式教学”[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3):44.(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民族中学)

篇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该“主导”的不“主导”,任由学生“自主探究”,由此,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自主学习不是一种随意的自由学习,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正确、及时引导对于自主学习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实际教学中,存在为了体现自主学习,整节课让学生看书、讨论、互相提问,教师过少讲授和参与讨论的现象,导致学生真正思考、探究的不多,变自主为自由,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传统的板书

笔者发现有许多老师在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教学中如果不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结果为了能够制作一张张五彩缤纷,吸引学生眼球的PPT,许多老师常常耗费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对于如何把知识整理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等重要的问题倒没有时间去思考。多媒体教学固然能够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容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许多学生反应的问题:多媒体教学让他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讲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应该留一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吸收、消化前面讲解的知识。通过笔者的观察,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会不自觉地加快讲解的速度,整堂课下来,很少与同学有互动的过程,更别说留有学生们的思考时间了,这样教学就成了单纯的演示,课堂上知识是讲解了很多,但学生们却没有很好的理解,长此以往,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必将受到影响。

3、情景创设忽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重视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将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通常,教学情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实背景,二是问题的知识背景。而很多教师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直接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学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现有的实践经验。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忘记了学生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取是在自己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而将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即“以旧代新”。而且这种学习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多开端性,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因此教师在情景创设教学前,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们连一些与情景创设有关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情景创设教学的效果往往就体现不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常让他们感到很迷茫,这显然与新课改的精神不一致。

4、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积极的方法和手段仍然可以为“我”所用。因对课改理念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出现否定一切传统因素的现象。实际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由过去的“人灌”变成类似于“机灌”的情况,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往往不利。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也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对一切传统教学方法都予以否定,总是在听一两次培训,听别人讲一两节示范课就认为掌握了课改精神。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基本上不能体现,甚至认为用传统教学方法就等于不成功。其实,新课改是要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革除其弊端,是对以前成功经验的推广,对存在问题的改正,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并非否定一切。

5、教学思维转变不够,不能适应新课改

现有的初中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讲,学生听、“重教轻学”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学相对滞后,内容偏窄,偏深,偏旧;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重书本知识,轻学生情感关注;教学围绕教师、课堂和书本走,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

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需要正确的应用与对待才能发挥应有功效。而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为了进行教学评价,片面鼓励、吹捧,走形式主义的道路的状况。一些教师教学中,对于学习成绩微差的学生,不能正面指出其不足之处,片面地赞扬其某些优点,不客观评价学生的问题,由此,导致学生问题最终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新爱.我看新课改.中学教学参考,2010,(3).

[2]张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评价.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篇4: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实施;影响因素;课程;教师;学生

一、课程的因素

1.传统理念的冲击

在传统的理念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以往的编排中,都是遵循数学原有体系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答案唯一的模式。

2.新教材的内容及处理方式对数学逻辑的冲击

目前国内的数学教材都是模仿外国的数学教材,国家也一直以提高中小学生数学的素质为基准,然而更多的数学教师却认为改革后的教法和传统模式的教法有着螺旋式上升的矛盾。学生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学习模式上。

3.新课程的评价制度和传统考试制度的冲突

拿考试来说,原有的考试模式都是以分数的模式来评定成绩的好坏,改革后为了让成绩差的学生不自卑而选用了优、良、中、差的等级,这反倒让原来成绩好的同学没有了自信。

二、教师的因素

1.教师资质水平的差异

一线城市的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所传授给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以及信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教师培训的因素

教师的资质培训在新课程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很多参加了新课培訓的教师,总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很多教学问题都只是停留在得到答案上,却没有去探索答案得出的过程。这样的培训结果毫不明显,新的观念并没有在教师培训的思想内容里得以体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

三、学生的因素

1.学生人数多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初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着十分大的难度;同时新课改大力倡导加强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但是大班教学师资分配有限,因此增加了合作学习的难度。

2.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智力水平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明显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并未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歧,面临着很多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培训的内容不够新颖,覆盖面不广,很多基层的教师没有参与的机会。二是培训的内容还是以传统为主,缺少了一线教师的支持和基层教师的参与,我们应该在传统中求发展,才能达到进步。

篇5: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盐边县民族中学

王应富

通过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在教学中一定要: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即教师扮演好导演角色,学生扮演好小演员角色。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县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 1 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篇6: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张文霞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篇7:初中政治新课改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具体措施

1、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形成讨论、执笔、授课、修改、反思的备课过程。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机会。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除参与学习组织的理论学习外,进一步加强备课组内的专业理论学习,积极接受新的课改信息和动态,并结合我校教学设施现状和学生特点进行讨论。

3、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问课堂要效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每周一次互听互评课。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学科特点,采取演讲、辩论、手抄报等形式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5、改变家庭作业形式:由以往的习题、练习、试卷为主,改为适当渗透开放型活动。

6、改变以往测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将作业、课外活动、开放型家庭作业纳入评价中。同时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三、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参与新课改培训;成立思想政治新课改备课组;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领会课改精神、明确学科任务;制定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不断深入学习课改理论;加强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时总结、不断交流,共同提高。

篇8: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一) 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还是以陈旧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 根本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教学的知识面, 不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教学, 使得升学和课改水火不容。再者, 化学新教材的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已成一大特色, 但很多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干脆全权代理, 只由教师解释一下得出答案就完了。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象在农村中学非常普遍, 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二) 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化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 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 更为直观地看到化学变化的本质,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受经济条件和诸多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配置齐全的化学实验室, 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实验药品。由于这些原因, 教师在化学教学时只能“画”实验, “讲”实验, 学生也只能是“记”实验, “背”实验。还有的农村中学至今还没有计算机网络, 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教师在化学教学时师依然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因此, 教学设施远远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

(三) 教师教学方式有误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新课改, 他们不分教学内容, 不把握教学时机, 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不该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也让其探究, 也不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探究。还有的对学生探究的各种结果不做归纳和总结, 对偏离主题的探究也不作任何评价, 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探究学习, 目标不明确, 过程无程序, 指导无方法, 从而导致探究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激情与信心。

(四) 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 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城市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差距较大, 教龄较长的教师知识陈旧老化, 教学理念滞后, 有的教师不会操作计算机, 更不会制作自己需要的课件, 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正常进行。由于地处农村, 很多教学信息传递不及时, 一些新的知识动态不能及时掌握, 只能照本宣科地传达给学生。而那种死记硬背的教法已不能适应考试的需要。同时, 农村中学的化学教辅资料十分缺乏, 学校因诸多原因而不敢统一订购教辅资料, 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因缺乏化学实验设备, 许多实验根本无法完成。如此, 新课程标准难以实施。

(五)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智商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在农村,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被家长送到城里或私立学校就读。这样一来,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以来, 农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 接受的都是注入式教育, 没有机会接触新事物, 更没有条件在网上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因此, 老师和学生难以按新课改要求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二、解决对策

(一) 因地制宜自制仪器

农村中学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现状, 并非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因此, 化学教师要因地制宜,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废弃物制成简易的仪器或代替实验用的化学药品。

(二)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程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学校要经常组织化学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培训, 加强与课改实验区的学校交流与合作, 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做到教学方法共享, 教学资源共享。

其次, 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 反复研读领会课程标准, 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 并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唯此, 才能较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最后, 农村化学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现代网络技术, 把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这样, 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 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 对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农村化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如:在实施教学时, 要全面考虑三维目标, 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实际,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 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身边, 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 化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除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吸取各方面的知识, 积累各种教育教学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积累, 达到新课程要求的终极目标。

(四) 抓好课堂学生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旧有的课堂评价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 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以“引动”学生, 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效率的教学活动, 就成为一线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篇9: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任务型教学;实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更适用于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主动探索,保持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

一、新课改下任务型教学实施分析

1.任务型教学的涵义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以具体的教学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而完成任务的教学法。从定义中不难看出,任务型教学的中心是任务,即学习过程是紧紧围绕任务而进行的;其次,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习过程是以学生自主的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来进行的探索过程;最后,任务的完成即学习目的的达成。任务型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对数学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符合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2.任务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以任务的完成为学习过程的核心。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时间和学习方式上得到了较大改变。如在《分式的乘除》教学中,教师首先提供一个例题,让学生分析其解题思路,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分式乘法的规律后,教师再用相关例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就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分配,学生完成了教师分配的任务,学习过程结束,而没有完成的则可以放到课后进行。在完成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指导者的角色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进行指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2)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任务型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的内容时,教师引入正负数的教学就以海拔、盈亏、比赛胜负、天气预报等实际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而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3)注重结果而看清形势。即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注重学生以何种方式去完成任务,而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正如《分式的乘除》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小组成员各自先解题,然后综合,而最后的考核是按学生完成任务为标准的。

二、新课改下任务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1.任务阶梯型原则

教学过程是按照由简而难的顺序而逐步展开的,这也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的基础。因此,任务型教学的应用就需要在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任务来促进学习。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基础方法上来引导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首先教师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纸上画出一个角(这个角不论大小),然后将其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讨论发现了什么?接着再以此为引导,让学生交流讨论“如何来验证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但学生在交流讨论有了一定发现上,教师及时引导他们认识到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全等的时候,两三角形全等(简写:边角边或SAS);再让学生返回到画图过程中用此定理来进行画图,最后再进行图形验证。在此过程中,第一次画图是让学生感受全等,讨论交流的任务是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是对定理的概括,再次画图是反证过程,最后的图形判定是应用过程。

2.任务中心原则

即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任务而展开,学生的学习也应紧紧围绕任务而进行,任务的制定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那么任务就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题“什么是二次根式,如何判断二次根式?”来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总结出二次根式的特点,再给出例子让学生判断(这即任务)。接着再学习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任务中心原则是为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而提出的,它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任务,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

3.以做促学原则

即在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要以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实践,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在《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做多边形、度量多边形内角和、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活动来促使学生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主动的做和探索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完成学习目标,而是积极主动完成自我的任务,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三、新课改下任务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以任务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之初,就应对教材进行研究,在充分考虑教材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其应用性来确定实施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而设计出与之相适宜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完成。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超市打折、服装店促销、施工问题”等实际任务来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选择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施工问题接触太少,教师就应考虑剔除施工问题而以“超市打折、服装店促销”问题为主,因为此类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提供实施任务的条件

任务需要得到完成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条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素材、工具和课外实践等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来解决“超市打折、服装店促销”等问题,那么,课前让学生去了解超市的打折情况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还要以问题和具体的任务让学生的准备活动做得更加充分。如有两家超市,其中一家是“满100元以后超出部分打九折”,另一家是“满50元以后超出部分打九五折”,教师提出问题“哪一家更划算?”当学生通过调查后,在课堂教学中再来讨论这些问题后,问题变得具有真实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3.确定结果及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要注重在鼓励的方式上进行引导。鼓励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激励,而引导是婉转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以一定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这一做法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找到自己的不足,为继续能力和改进打下基础。

总之,在任务型方法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理念,从传授者的角色过渡到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任务的设计和指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加法.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年11期

篇10:初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应改变国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根据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改变学生地位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求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变化。就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便可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自己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

真正明白这点后,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格外留心,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梯度来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创建一种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和实际操作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渐渐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二、增强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变单纯的”学数学”为积极的“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数学应用意识的建立和发展在我们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多数数学课堂上往往忽略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这就对所有的数学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实际生活情况等,精心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走下讲台,将传统的“权威教学”变成双向的“共同探讨”

篇11: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文 陈祖军

摘 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的结构,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获得改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数学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由“满堂灌”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观念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生为本”。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地看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节课授课之前,教师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打造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三、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时代所呼吁的,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如: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在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并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进而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最终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模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评价模式,而是在趋于多样化,目的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佩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5(06)。

篇12: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创造力 方法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八年级数学第三册(北师大版)上的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上一篇:实施GSP自查报告下一篇:陈安之成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