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2024-06-19

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精选8篇)

篇1: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考题目

1.如何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3.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

5.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

6.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7.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

8.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9.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10.如何组织和协调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11.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加强针对性

和实效性;

12.如何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13.如何更好地建立和落实辅导员的考核体系;

1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和途径;

15.如何创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

16.如何进一步完善我校的专职辅导员制度;

17.如何发挥好专职辅导员的政治辅导和教育作用;

18.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学生团体工作的途径、方法研究;

19.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0.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2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22.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2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怎样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

24.如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

究;

26.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及实践探索;

27.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28.如何完善我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29.我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分析研究;

30.怎样转变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

31.怎样发挥好学生团体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32.构建和完善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及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3.诚信教育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34.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

35.针对大学生包夜上网等问题的对策研究;

36.开展第二课堂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研究;

37.行为规范教育与创建文明校园互动关系研究;

38.规范校园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39.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40.大学生社团建设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研究;

41.艺术教育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研究;

42.学风问题的调查、建设与研究;

43.学生分级培养研究

44.自选题目。

篇2: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第四阶段

工作方案

10月1日至12月20日,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整顿第四阶段,即集中整改阶段。为了切实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根据县局《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及学区《梁原学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和《王家沟小学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做好集中整改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集中整改阶段既是检验前三个阶段工作成效、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又是集中整顿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要使这次集中整顿活动取得切实成效,就必须从班子成员和每个教职工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问题、要害问题和根本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行业形象的突出问题,集中进行整改。能否解决干部队伍思想、作风、行为、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衡量这次集中整顿成效的重要标准。集中整改阶段要围绕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着重引导大家在进一步查找不足、进行集中整改上下功夫。要围绕学习抓整改,真正从思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要围绕解决突出问题抓整改,把整改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围绕促进工作抓整改,把整改成效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上;要围绕建章立制抓整改,形成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集中整改,促使全局全体干部思想进一步解放、作风进一步改进、纪律进一步严格,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及影响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准确把握集中整改阶段工作的四个关键环节。

(一)搞好动员部署。

我校要根据县局及学区集中整顿方案的总体要求,召开第四阶段动员会认真进行安排部署。校长要亲自动员,针对性地解决本校当前干部职工存在的思想障碍,克服消极被动情绪,提高对整改阶段重要性的认识,坚定搞好整改的信心。要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学校和班子下一步集中整改的突出问题和措施。要制定集中整改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日程,将整改阶段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明确到人。

(二)开好两个生活会。

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教职工民主生

活会。

学校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前,要将会议准备情况报学区整顿办,并坚持做到“四不开”。即:“突出问题剖析不深刻不开,没有拿出好的解决措施不开,主要领导缺席不开,条件不成熟不开。”民主生活会要请学区整顿办派专人指导监督。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校长要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要围绕学校和班子的突出问题找自己的问题;要围绕自己的突出问题主动承担责任,深挖思想根源,查找党性差距。批评同志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搞捕风捉影,更不能无限上纲。接受批评要心诚意笃,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学校制定具体的教职工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生活会发言记录由要整理保存。教职工民主生活会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同志,对待组织,正确区分主客观原因,查找自己思想纪律作风突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要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要在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查找突出问题、剖析根源以及边整边改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切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要在突出问题中筛选一批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报学区整顿办,使人民群众切实看到整顿的成效。

解决突出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效果第一的原则。情况复杂的要坚持立足现在、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坚持把集中解决问题同学习贯彻落实全县“两会”精神结合起来;要把集中解决问题和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影响发展和稳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切实扭住影响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不放,认真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进步和作风改进。同时,要实行突出问题层层核减备案制度。哪些突出问题解决了,要及时报学区整顿办核减备案。

二是对近期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承诺公布完成时限。学校对近期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制定解决方案,方案要承诺完成时限、完成质量(效果)标准、具体实施的责任人和负责人,以及对完不成的责任人的处罚措施。要按照县局及学区的要求,抓住不落实的事,倒查不落实的人,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不落实的事。

三是认真开展“搞好整顿,从我做起”主题活动。每位教职工要

端正思想态度,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坚持从我做起,着眼解决自己思想不务实、工作不落实、作风不扎实的问题,解决自己政治上不敏感、精神状态不好、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工作不用心的问题,解决自己“质量差,管理差,纪律差,形象差,态度差,意识差”的懒散作风,解决自己不敏锐、不踏实、不干事的问题。每个教职工都要把自己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作为整改重点,把整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集中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

(四)整章建制。

学校要结合本校公示的突出问题,结合群众意见比较集中、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结合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长期困扰本校的热点焦点问题,认真研究,充分讨论,制定出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要根据集中整顿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制度上查找原因,属于有制度而没有执行的,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制度的落实;属于没有明确制度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可行的制度。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限定解决期限,不能搞无限拖延。凡是有条件、能够改的,要立即改正,见到成效。对一些需费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要纳入日程,抓紧调研,创造条件,积极整改。对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清楚,积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校长要切实履行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整顿内容具体到人,在整改过程中定期检查、定期通报。

三、切实加强对集中整改阶段工作的领导。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校长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根据县局及学区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抓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把整改放在心上,拿在手上。每个重要环节都要亲自把关,亲自主持。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好协调指导、反馈督查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每个环节上起表率作用,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整改,影响和带动全体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第四阶段工作。

(二)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学校必须把第四阶段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要拿出具体方案,把握重点环节,对每项工作提出明确的时限和,质量要求。一要把好“两个生活会”的质量关。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要分清是非责任,根据事情的是非性质和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教职工民主生活会要拿起批评与自

我批评的武器,让平时过得硬的教职工受教育,让平时不检点、有问题的教职工坐卧不宁,一心跳耳红。通过生活会,提高认识,轻装上阵,达到新的团结。二要把好整改措施关。整改措施要可行管用。对具备整改条件的要立说立行,马上就改,体现整顿_的成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限期办理,对那些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原因,作出承诺。

(三)加强指导,统筹兼顾。学校要注意克服整顿过程中的厌战情绪和无所谓思想,解决整顿中开的会多、印的材料多、搞的形式多,触及灵魂少、揭摆的突出问题少、切实解决问题少,以及对整顿工作认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的问题。要加强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要统一安排,统一进行,统一把关。要处理好整顿和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防范措施,确保万无一失;要关心爱护教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确保本校的和谐稳定。要以集中整顿焕发出来的新精神、新面貌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体现集中整顿的成果。

篇3: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一、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是指在教学起始环节,采用实例将学生带入到整堂课中,并且案例对于课程中其他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课前导入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堂来说都十分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往往是提起学生听课兴趣的关键因素。但在案例的选择过程当中应避免仅仅只为了让学生感兴趣,而忽视了一个案例真正存在的意义,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逻辑,必须有教材做理论依据。以第四章为例,“概论”课教材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因此,在本章开篇首先应讲清楚20世纪50年代末的背景。教师可选用在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突然抛出的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案例,并介绍其带来的世界影响,如,波匈事件,乃至对于中国的影响。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关注度,并要求学生站在国家和领导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看法。

二、经典导读

经典导读是指由教师为学生介绍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等,教师是主体。是学生了解原著经典最好最快的方式之一。第四章第一节共四小目,其中前三目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这三目的基本思想绝大多数都包含在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文章中。可以通过经典文章导读,介绍文章背景,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文章重点内容,了解文章重大意义。以此更进一步地讲述第一节前三目的内容。

三、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是指从提出某理论的人物入手,讲人物引起学生的关注,再讲人物提出的理论及其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里重点是讲人物提出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而讲人物只是起辅助作用。第一节第四目为“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共列举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等八点内容。学生都非专业课学生,基于学生所关注的特点分析,普遍对理论性强的内容直接接受的兴趣和程度都是较低的。而恰巧教材在阐述理论成果时都阐明了是谁提出了此理论,因此,可以从提出理论的人物入手,用活生生的人作为突破口,由于学生对于政治人物、历史人物都是有较大兴趣的,从而可让学生来关注这些伟人提出的智慧理论。例如,在讲“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时,教材中指出“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教师就可以先从讲陈云这个人物入手,再讲到他的设想以及这个设想对于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人物与思想相结合,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又阐明了教材中的理论思想。

四、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学生用情景剧、自制的微视频、PPT等不同形式还原历史,带给学生们一种现实体验感的活动。情景再现有助于学生参与其中,具有真实的体验感,并且能充分体现大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教材中指出“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3]历史被人铭记,就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但很多历史往往被人夸大、误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和传言,教师就不能避而不谈,更要直面问题,纠正错误言论和思想。因此,在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的讲述中,不得不面对的是建国以来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三大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PPT展示、演讲等形式讲述自己所了解的这三件大事,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论给予及时的纠正。但这只是铺垫,重在反思总结。

五、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是指学生根据情景再现及自己的知识结构,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小组反思总结的观点。反思总结是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够不断地进取和发展。通过学生们的情景再现活动,让同学们讨论分析“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有成就也有挫折的原因和教训何在?”在讨论交流后,通过头脑风暴,每一位发言者的观点不得相同,最终由教师总结学生所有观点。通常学生的语言表达,概括为精炼的书面语言,就是第二节的所有核心内容。这样,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情景体验、反思总结,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六、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当中都会有不同学时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总结和反思,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也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途径。第四章中教师可以在整章内容结束后,开展“品原著,听心声……”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2学时来进行。品原著是指品读与第四章有关的文章,是全文阅读,而不是教师导读;听心声是指杜绝一切网络媒介的帮助,在品读全文后写出读后发自内心的感想、疑问等,形式字数不限,重在让学生细细品读,有所思考和启发。教材每章最后有阅读书目的推荐。在第四章中建议选取《论十大关系》一文。相比其他推荐文章,全文篇幅适宜,具有代表性,能够符合第四章多数核心内容的逻辑,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需要面临哪些问题,认识到这十大关系在今天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教师课后将感想和疑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课堂上分享感想、答复疑惑,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教师自身能否驾驭、学生是否喜爱、教学方法能否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三个因素去考虑,三个因素欠缺任何一项都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折扣。例如,情景再现环节,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有没有条件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师能否驾驭学生对于历史偏激夸大的解读,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任何一堂好的的“概论”课都需要精心的挑选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5.

篇4: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选择题

1.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这说明( )

A.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

B.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

C.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D.全国人大行使最高任免权

2.2006年3月5~14日召开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对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以及其他报告提出了意见,国务院及其他机关认真做了修改。这说明( )

A、人民代表的权利来自人民 B.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C.人民代表充分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D.人民代表享有提案权

3.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个案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这说明( )

A.人大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大可以代替司法机关的职权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D.我国司法机关受人大监督,对人民负责

4.下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法律地位平等 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④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在加强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中强调:进行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据此回答5~6题。

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

A.关键 B.本质要求 C.核心 D.基础

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原因在于( )

①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据此回答7~9题。

7.“两会”的联袂召开是为了便于( )

A.人大和政协两个国家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B.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D.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8.从本质上看,“两会”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

B.成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C.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

D.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9.“两会”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政协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全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国政协实行民主协商原则

D.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政协委员由民主协商产生

10.在民族自治地方,要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

C.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D.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11.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万多处,全国性和地方性宗教团体3000多个,各教都出版经典、书刊。这表明( )

A.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组织可以向社会宣传有神论

C.国家鼓励群众信仰宗教 D.宗教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12.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因为( )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正常的宗教活动有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③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 )

①广大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②要求教徒把爱党、爱国、爱教有机结合起来 ③使宗教活动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④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取代封建迷信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 )

A.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决权 B.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C.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主权 D.保障少数民族行使独立权

1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 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④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

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已经进行三轮。此前,美国的强硬立场受到强烈批评,并且在会谈中受到严重孤立。韩国总统就曾说,美国和其它一些持强硬立场的国家仍希望朝鲜政府崩溃,这使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变得很困难。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7.在构成主权国家的四要素中,作为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的要素是( )

A.人口 B.领土 C.政权 D.主权

18.美国这一强硬立场对朝鲜的主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

①独立权与平等权 ②自卫权与管辖权 ③不侵犯别国 ④不干涉他国内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早日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从当前国际形势看,这是因为( )

A.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B.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C.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D.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20.中国坚持要“和平崛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了,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是因为( )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的国家 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1.安理会就世界重大问题进行表决时,我国有投赞成票、弃权票和反对票三种选择。这种选择的根据是( )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大国统一的原则 ③友好国家的意愿 ④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2.2004年9月15日,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做出决定,不将乍得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2300万台湾人民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之所以一直遭到失败,根本原因是( )

A.提案未获得三分之二以上会员国通过

B.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C.台湾当局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退出了联合国

D.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据此回答23-25题。

2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是我国的执政党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坚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 )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5.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 )

①中共中央在履行政府职能 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 ③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6.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7.材料一:在全国政协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政协委员。

材料二:1994年中央和其他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7年与1991年相比,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32%。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原则的哪些具体内容?

28.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访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时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指出:“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中国政府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包括中亚在内的周边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愿同各方一道开创互利、互补、互惠的新格局。中国的发展将给中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福祉,也必将对中亚地区加快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结合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

29.2005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国务院颁布的依法行政纲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为什么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应该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D 4. C 5. B 6. D 7. D 8. D 9. B 10. A 11. A 12. D 13. B 14. B 15. C 16. C 17. D 18. A 19. D 20. C 21. C 22. D 23. D 24. C 25. B

二、非选择题

26.(1)科学执政,就是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办法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民主执政,就是让广大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执政就是遵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使法律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权威。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伟大转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坚持科学执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可以保证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避免倒退或失误;其次,坚持民主执政,可以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使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坚持依法执政能够保证国家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7.(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民族繁荣原则。

(2)材料一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

材料二说明我国各民族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

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8.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对外侵犯的根源。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国际环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14分)

29.(1)①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篇5:第四章 政治体制

第四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依照本法的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第四十四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第四十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行政长官产生的具体办法由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规定。

第四十六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第四十七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必须廉洁奉公、尽忠职守。

行政长官就任时应向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申报财产,记录在案。

第四十八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使下列职权:

(一)领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二)负责执行本法和依照本法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

(三)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

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

(四)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

(五)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下列主要官员:各司司长、副司长,各局局长,廉政专员,审计署署长,警务处处长,入境事务处处长,海关关长;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免除上述官员职务;

(六)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

(七)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

(八)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就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

(九)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

(十)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动议;

(十一)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或其属下的委员会作证和提供证据;

(十二)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

(十三)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第四十九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如认为立法会通过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整体利益,可在三个月内将法案发回立法会重议,立法会如以不少于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原案,行政长官必须在一个月内签署公布或按本法第 五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如拒绝签署立法会再次通过的法案或立法会拒绝通过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经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行政长官可解散立法会。

行政长官在解散立法会前,须征询行政会议的意见。行政长官在其一任任期内只能解散立法会一次。

第五十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如拒绝批准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案,行政长官可向立法会申请临时拨款。如果由于立法会已被解散而不能批准拨款,行政长官可在选出新的立法会前的一段时期内,按上一财政年度的开支标准,批准临时短期拨款。

第五十二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辞职:

(一)因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无力履行职务;

(二)因两次拒绝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仍以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所争议的原案,而行政长官仍拒绝签署;

(三)因立法会拒绝通过财政预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继续拒绝通过所争议的原案。

第五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短期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政务司长、财政司长、律政司长依次临时代理其职务。

行政长官缺位时,应在六个月内依本法第 四十五条的规定产生新的行政长官。行政长官缺位期间的职务代理,依照上款规定办理。

第五十四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是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

第五十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的成员由行政长官从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立法会议员和社会人士中委任,其任免由行政长官决定。行政会议成员的任期应不超过委任他的行政长官的任期。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行政长官认为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士列席会议。

第五十六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由行政长官主持。

行政长官在作出重要决策、向立法会提交法案、制定附属法规和解散立法会前,须征询行政会议的意见,但人事任免、纪律制裁和紧急情况下采取的措施除外。

行政长官如不采纳行政会议多数成员的意见,应将具体理由记录在案。

第五十七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廉政公署,独立工作,对行政长官负责。

第五十八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审计署,独立工作,对行政长官负责。

第二节 行政机关

第五十九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

第六十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和各局、处、署。

第六十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官员由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十五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第六十二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并执行政策;

(二)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三)办理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

(四)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

(五)拟定并提出法案、议案、附属法规;

(六)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并代表政府发言。

第六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主管刑事检察工作,不受任何干涉。

第六十四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必须遵守法律,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负责:执行立法会通过并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会作施政报告;答复立法会议员的质询;征税和公共开支须经立法会批准。

篇6: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举和选举制度

选举: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选举制度: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选择: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

发展过程:

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选举法》

79年通过第二部选举法(简答)书上共9点,老师又加了两点

记忆内容:1.直接选举人们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至县级。

2.差额选举

3.53年中只需出席过半数即可通过改为全体过半数。

82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一次修改

记忆内容:1.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

2.“另行选举”即第一次投票不过半数,则第二次投票只需过1/3

86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二次修改

记忆内容:1.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2.取消预选,规定了差额选举的比例(间接选举:1/3-1?直接选举1/2-1/5)

95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三次补充和修改(简答)记忆内容:1.将乡、镇选举委员会受县(区)级选举委员会领导改为受县(区)级人大常委会领导。

2.五倍改为“四倍”

3.增加了罢免内容,县和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提出,半数通过则可罢免,县级以上,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可对上一级人代会代表提成罢免。

第二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简答)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1.年满18岁2.未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被剥夺的罪犯以及精神病人)都享有该权利。

普遍原则:

1.平等原则 “一人一票”?“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2.直选和间选相结合的原则

多选: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3.秘密投票――无记名

4.差额原则

第三节 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简答)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选委会(临时机构)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二、选区划分

农村:

县级:按几个村一个选区 (人数特多的村或人口少的乡可称为一个选区)

乡级:按几个村民小组一个选区(人数特多的村民小组或人可少的村可划为一个选区)

城镇:

独立选区:1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或1个居民区

联合选区:几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或几个居民区

混合选区:1个居民区与它辖区内的若干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

三、选民登记

1.精神病患者不能形式选举权利的,经选委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2.对于申诉意见,选委会应在3天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着,可在选举日的五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民额的1/3-1倍。

由选民直接选举人代会候选人(选民10人联名即可推荐)

五、投票选举和当选

1.过半数

2.另行选举时,需过1/3

直接选举流程详见下图:(简答)

篇7: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

民主与法治

第一节

民主制的发展与实践

民主制的定义

1、demo是谁

2、何种权力,如何行使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理念的演变。民主理念影响的发展过程。民主理念在当今世界上的支配地位。

民主实践的发展过程:

雅典的实践。

代议制民主的出现。

代议制民主即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主权在民,人民通过定期的选举选出代表来行使自己的主权权力,代表对人民/选民负责。人民对代表行使权力时的行动进行全程的监控,如不满意可以随时撤换。在若干重大关键问题上人民可以直接做出决定。

选举制与代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举与代表并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代表及被代表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甚或是委托责任关系。现代的代表制则是代议制民主的责任代表制,代表所要关怀的是被代表者的利益,要对后者负责。

选举制发展的历程。

代议制民主的运行原则:多数原则。

代议制民主的另一特征(或是法治的特征):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定期、和平的更迭(与经典共和制的重合)。

民主制与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共和制的基本特征:

1、执政人数为复数;

2、执政者由选举产生;

3、执政者的任期有限制。

James Madison《联邦党人文集·第63篇》:美国政府的真正特征或区别于古代共和国的地方便“在于它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丝毫不让它染指”政府。所以美国所拥有的完全不是民主,而是一个共和国—一个拥有代表体制的政府。)

民主概念在中国的传入。

当代主要民主制/法治国家的不同实践及共同特征。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二节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可以有各种原因,而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便是它是否实行了法治。Kelsen:现在西方的民主毋宁更是法治;现在西方的自由毋宁更是权利。

民主和法治是有区别的。一个法治国家可以是非民主的国家,如罗马,如新加坡。一个民主国家可以是非法治型的国家,如雅典,如大革命时的法国。

法治的历史起源于罗马(对公民自由的尊重),发展于西欧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基督教义及力量的相形不下),定型于英法革命及北美独立战争(理性化)。它的基本理念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不容侵犯的自然权利(或进一步:每个人都是天生平等的)。公共权力应当尊重及保护这些权利,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当受到限制。

法治国家自然应当制定详细的、成体系的法律,但一个gouvenment by law还不是一个 gouvenment of law。

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核心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1、对立法者权力的限制问题;

2、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度的问题。

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只有作为妥协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所以中国的法家思想还不是真正的法治思想。这也是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民主中有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多数,而公意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在法治中没有最高权威,如果有只是法律,法律是非人性化的,相对固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仍然是一种人治,而人治自然有其根本的缺点。

法治的基本诉求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制定固定的、执政者不能侵犯的游戏规则,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执政者加以限制,不给他留下太多的自由行动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预期自己活动的后果)。在政治中,法治的最大优点是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限制了公共权力的活动范围,保卫了公民的安全与自由。

我们只须冷静地分析一下,便不难看出,所有治理得好的国家都是法治国家而未必是民主国家。我们所欣赏的政治未必是民主政治而是法治。

当然,民主与法治的区别不等于它们的必然对立。相反,现代民主制可能是最易与法治原则融合的制度:因为都强调了人的基本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可以说,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现代社会中,民主化可能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法治也用程序保障了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篇8:第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从七年级学生认知角度看, 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称。简单地说, 就是“活着”。其实, 生命的过程, 不仅包括诞生、活着, 还包括死亡。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生命的过程, 才能更好地珍爱与呵护生命。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美好的, 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 生命体可以感受世界的灿烂与多姿, 可以体会生命参与世界、改变世界的快乐, 但生命终究会老去, 也会步入最后的结局———死亡。只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最后结局, 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 感悟生命的珍贵, 真正做到热爱、尊重、呵护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加谬所说:“我们必须清楚: 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 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 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 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 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 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 沉重而幸福……”在教学过程中, 突破对生命前半部分的关注, 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衰退与死亡, 是教师在这一单元中, 借助教材提供的角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完整性的一个较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生命过程是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死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让其了解生命孕育与成长外, 适当地解读生命的死亡, 是让未成年人真实地了解生命过程, 正确地解读生命归宿的必需, 也是加深对生命感悟的必要成分。未成年人因简短的生活经历, 能感知生命的美好, 因而在接受生命美好未来方面有切实体会。生命不仅存在开始, 而且存在结束, 不了解生命的完整过程, 缺乏对生命短暂的敬畏, 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

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帮助与指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最深入 解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两位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十六秒中的精彩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在 校车司机驾车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 司机突发心脏病。危急关头, 两个十三岁少年挺身而出。在拯救全车同学及司机过程中, 良好地反映出西方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报道中, 记者写道:“就学校教育而言, 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关注死亡, 体悟人生, 珍惜生命, 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 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 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 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当紧急状况出现后, 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能够表现出色, 尤其是杰瑞米, 在与死神的博弈中, 他凭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 掌控了宝贵的16秒, 从而化险为夷, 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1]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 对生命认识的讲解远远大于对生命保护措施的实践, 新教材中安排了“溺水、火灾、触电”等专题, 使学生一旦遭遇真实的突发事件, 知道能用理论上讲的内容操作。从这一点看, 根据教材中引入的主题, 由教师帮助整理救助知识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 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理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作示范与讲解, 安排独立的章节用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生命的知识。

对生命的保护, 只是解读生命的一个章节。对生命死亡, 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未成年人而言, 也太过遥远。但在生命内容的叙述中, 引入这一话题, 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死亡, 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家庭, 甚至会几代同堂。当家庭中的老人去世或者家长出现不幸, 怎样正确面对这种悲哀, 尤为重要。应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成熟的生命观。死亡是生命的 必然, 生理机能的衰老、疾病的突发、意外事故是导致死亡的基本原因。死亡是生命个体再也无法感知外界的精彩。它不仅表现为生命个体在某个时间的凝滞, 而且反映为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失。当家庭或周边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 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体会到那种死亡的恐惧, 甚至没有对去世者应有的哀伤。他们往往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针对这种情 况,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可贵, 更好地体会生命需要呵护、需要珍爱就显得必需。从存在的对立面感知生命的脆弱, 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珍惜生命, 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也是解除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草率地用生命抗争这种行为的良药。同时, 能让未成年人知道在生命存在的时间里, 对长辈多关心与孝顺, 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成为心头永远的阴影, 从而更好地推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养宠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心动, 或收养一只宠物犬, 或收养一只玉兔, 但往往在三两天初始的热情后, 不再有热忱照顾宠物;或者因耗费太多的时间关注宠物, 引起家长的反感。最终家中宠物或者被遗弃, 或者非正常死亡。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宠物, 特别是犬类, 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正常的宠物犬, 一般有相当于四五岁孩子的智商, 它们也有感情与需要。饲养它们, 是培养一种对生命呵护、对生命珍爱态度的很好方式。宠物犬不仅需要喂养食物、清理身体, 而且需要交流情感。收养宠物犬, 是一个辛苦的也是漫长的培育生命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收养宠物犬过程中, 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爱心意识等多种优秀品质, 习得相关生物知识、卫生知识, 更好地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 收藏培养生命成长中的快乐点滴。与此相反的行为, 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珍视。可以说, 收养宠物是一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最好的实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安排与组织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 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可以更好地加深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 通过设立“热爱生命”单元, 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引导师生思考贴近生活的问题, 又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师生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与学的快乐, 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思考、解决身边切实的问题, 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设计安排相关内容的热情,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更使教师深切体会“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同时, 教师在备课资源的开发方面能充分享受自主乐趣。总之, 新视角必然能发展新能力, 新方式必然能激发新活力。

摘要:七年级《热爱生命》单元设置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主题, 并预留了讨论范围, 为教师实践“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七年级《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生命专题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保险放弃缴纳申请下一篇:初一英语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