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2024-06-18

认识图形教学目标(精选12篇)

篇1: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一年级

刘建丽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学生在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一年级

刘建丽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学生在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篇2: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通过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笔者发现掌握几何知识和应用几何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观念,形成科学的几何思维方式。但以上两者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新的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几何课程的四条主线变成三条主线,这三条主线分别是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下面针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结合以上三条主线提几点笔者个人的认识。

一、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目标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

数学思考要求: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同时,在几何学习中能运用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几何结论。

问题解决的能力要求:初步学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图形的内在特征和几何的应用价值,体会几何推理的逻辑性和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

二、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师要明确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结构,即从整体框架上把握好三条主要线索。在教学中对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价值要深入挖掘,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公理化法加以证明图形的性质,也可以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角度理解图形的性质。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还要多关注数形结合的意识,即课标中提出的几何图形与坐标的联系等,让学生尽早完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数学解题中的多维度的数形表征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关键之举在于掌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是需要探讨的核心概念,还有几何推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点关注,修改稿已经明确提出推理能力包含了合情推理能力与演绎推理能力,我们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关注这两种能力的同时发展。

三、几个核心概念的教学

1.关注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图形在解题中的作用,如代数问题转化成几何图形来表示等。第二,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画图的好习惯,这里包括画示意图或几何作图等。第三,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2.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空间观念包含这么几个维度;第一个是图形和实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通过实物,根据实物来抽象出几何图形。另外一个就是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第二个是标准中所刻画的即通常所说的方向感。另外一个就是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这样的一些运动。对图形的认识可用变换的手段,主要有平移,轴对称,还有旋转。第三种认识图形的办法,可用坐标,通过对点的刻划,进一步对图形的位置,包括它的其一些属性的刻划。

3.几何推理的教学

欧氏几何演绎证明从公理出发,现在把它叫做基本事实出发,经过以三段论为主的方法,展开对图形性质的证明。这就是演绎推理,同时要关注归纳推理,即合情推理。

篇3:《认识图形》片段教学与评析

环节一:找——感知“面在体上”

师: (指着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组成的拼图) 这些图形朋友不但会变魔术, 而且还喜欢捉迷藏, 它们就藏在我们已经认识的这些物体的身上。 (逐个出示物体) 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稍停顿, 教师做倾听状)

师: (手指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 在这些物体身上, 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朋友吗? (稍停顿, 表示学生在思考)

师:这位男生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我们一起来摸一摸长方形, 说说你摸的感觉。 (教师稍停顿)

生 (边摸边说) :老师, 我摸长方形面的时候, 它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回答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 (边摸边说) :老师, 我摸的是长方形的四周, 感觉它是直直的。

师:说得太棒了!长方形的面是平平的、滑滑的, 它有四条边, 是直直的。在其他立体图形上你们还找到了什么图形? (教师稍停顿, 做倾听状) 哦, 你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从圆柱上找到了圆。

师:你也想说。哦, 你从三棱柱找到了三角形, 真棒!

师:请你们摸一摸找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面, 说说摸的感觉。

生 (边摸边说) :老师, 我摸正方形的面的时候, 感觉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教师稍停顿, 做倾听状) 哦, 你摸的是三角形的面, 他摸的是圆的面, 你们的共同感觉是这些面都是平平的、滑滑的。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啊!数学家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评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 让学生通过在学过的立体图形上找平面图形, 再摸一摸找到的平面图形的表面,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初步感知这些物体的表面。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又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面在体上”“面由体得”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搬——体验“面在体上”

师:刚才, 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小组合作, 用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 (印泥、剪刀、水彩笔) , 想办法从立体图形上把平面图形“搬”到白纸上呢? (教师稍停顿, 学生交流)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长方体的盒子放在纸上, 然后用水彩笔沿着长方体盒子的四周描一圈, 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你看, 这是我们从长方体的盒子上描出的长方形。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魔方放在纸上, 先用铅笔描出正方形, 再拿剪刀把它剪下来。你看, 我们剪出的正方形, 漂亮吧。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圆柱的底面沾上印泥后印在纸上, 我们印出了一个圆。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三棱柱的底面沾上印泥, 再印在纸上。你瞧, 这是我们印出的三角形。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多!你们小组是用画的方法画出了长方形, 他们组是用剪的方法剪出了正方形, 还有的组是用印的方法得到了圆和三角形, 从立体图形上把平面图形“搬”到了白纸上, 真聪明!

【评析】从“体”到“面”是新教材的革新。为了实现让学生体验“面由体得”的目标, 这个环节的片段教学中, 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 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你能不能想办法从立体图形上把平面图形‘搬’到白纸上呢?”这一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展, 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 帮助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 体验感悟到“面在体上”“面由体得”, 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体”与“面”的联系与区别。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环节三:围——发展空间观念

师:请大家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试试看吧!

(稍停顿, 学生尝试)

师:谁来说一说, 你围的这个长方形的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各用了几个钉子?

生:我围的长方形上边用了4个钉子, 下边也用了4个钉子;左边用了2个钉子, 右边也用了2个钉子。

生:我围的长方形上边和下边都用了5个钉子, 左边和右边都用了3个钉子。

(教师板书: (1) 上—4, 下—4, 左—2, 右—2; (2) 上—5, 下—5, 左—3, 右—3)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

师:小红发现围成的长方形上边和下边的钉子同样多, 左边和右边的钉子同样多。你们认为她的回答正确吗? (稍停顿)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师:谁来说一说, 你围成的正方形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各用了几个钉子?

……

师:下面再试一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吧。

……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这个片段教学环节的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设计的。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 在钉子板上动手围的结果丰富多彩, 而且能把围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并体会到直线与曲线的区别,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4:《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介绍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搭图形、折图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发展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认一认、搭一搭、数一数,折一折、围一围等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多边形,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交往、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知道图形的分类和命名,可以以图形边的数目来确定。

教具准备:

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包装盒子、钉子板、皮筋、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信封一只:里面装有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标明序号的图形若干个。五边形和六边形图形。写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卡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探揭题

小朋友,今天数学课老师带着你们到奇妙的“图形王国”里看一看。(电脑出示“图形王国”图片)

谁来说说在这些图形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小朋友们已经从图形王国里认识了许多图形,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认识一些图形。揭示课题“认图形”。

【设计说明:利用儿童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

展开学习活动。

1.认识四边形。

(1)这是我们的数学书,如果把数学书的这个面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图形(教师画一个长方形。板书:长方形)。这个图形有几条边?数一数,告诉你的同桌。上台汇报并数给大家看。

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数出来的

一生:一、二 、三、四。另一生:上、下、左、右。

(2)这是一个盒子,如果把盒子的这个面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图形(教师画一个正方形)。是什么形?板书: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3)教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都是四边形。

(板书:四条边 四边形)

2.出示四边形:

提问:这个图形是几边形(学生回答:四边形)为什么也叫它四边形?(学生回答:有四条边)

3.在四边形家族里,除了这几个图形外,还有其它形状的图形呢。从信封袋里把所有的四边形都请来,按序号排列好。

电脑出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是的在( )里画“√”。

( ) ( ) ( ) ( ) ( )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找出来的呢?

【设计说明:学习活动必须是动脑、动手、动眼等系列活动。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练一练等活动,实现活动经历了探索、发现、归纳的过程,从而感悟了四边形的特征。】

4.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从信封里拿出8号图形和10号两个图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8号图形有几条边?10 号图形有几条边。同桌两人商量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

(2)学生活动。

(3)汇报:8号图形有几条边?有五条边。你给它起了什么名字?五边形。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10号图形有几条边,有六条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六边形。

(4)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五边形?” “什么样的图形是六边形?”

(5)找朋友游戏。

电脑出示一组图形,学生举起这个图形名字的卡片。

【设计说明:教学过程的一开始,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寻找正方形、长方形之间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四条边,从而引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用数边数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做铺垫,并且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只要数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

二、寓教于乐,深入浅出

1.联系实际找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可以看到它们,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的?

学生举例。

(2)欣赏老师拍摄到的图片。电脑出示老师从生活中拍摄到的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的例子。

找一找;在这些图片中你能找到刚才学习过的这些图形?

2.用小棒学摆图形。

(1)摆一个四边形。摆一个四边形需要几根小棒?摆一个四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可以用几根小棒,可以用6根,还可以用几根?

摆一个五边形,摆一个五边形需要几根小棒?

摆一个六边形,摆一个六边形需要几根小棒?

3.用纸折图形。

你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五边形吗?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

你能用折出一个六边形吗?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4.分小组比赛: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每组选两名代表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围得既对又快。

【设计说明:设计目的是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用“搭一搭”、 “折一折”、“围一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其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知多边形的特征,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学生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全文,揭示本源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认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吗?说说你对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有了哪些了解?

篇5:《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知并逐步形成表象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认一认、找一找、围一围、拼一拼等环节。

说一说一些物体的形状,是为了唤起已有的认知经验,又为了学生感受“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提供素材,通过摸一摸、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的特点,清晰的体会“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摸一摸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上转移到面上,在描一描中让学生经历“面”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而找一找更是丰富学生的图形特征的表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围一围、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孩子更是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区别。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在最后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数学的美,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今后要多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认识长方形这一部分时,当学生利用长方体积木画出长方形后,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从而教学长方形。当时没在意,过后想想,没能使孩子的操作发挥起作用,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我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看来,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 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

篇6: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些图形。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进行练习。

二、实践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你能摆出这些图形吗?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分别摆出练习四第1题里的图形。

你能用8根小棒摆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同桌小朋友合作试着摆一摆。

能用小棒摆出圆吗?为什么?

2、折一折、画一画

(1)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什么叫“对折”(教师演示)怎样算对折两次?

让学生自己对折,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折法和折出的图形。

学生交流,说说折出了什么图形。

说说正方体折两次可以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再让学生把自己没有操作的折法再折一折。

(2)第3题

出示题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画图,再交流画出的图形,说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第4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

提问:如果用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你想怎样折?自己折一折。

交流:你是怎样折的?这样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在哪里?

(4第5题

让学生看第5题,明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自己折一折,同桌互相说说折法。

交流:谁来说说你的折法?

让学生按正确的折法再折一次,并想想为什么这样折出的是正方形。

追问:你局的正方形四边的长应该是怎样的?

3、找一找(第6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两行图形,说说第一行有哪些图形,第二行有哪些图形。

引导:请小朋友观察每行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照样子接着画下去吗?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画。

4、思考题

让学生看图,明确每幅图下面的填写要求。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数一数左图中的长方体个数,重点帮助他们发现图中由两个小长方形所拼成的大长方形。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数出另外两个图形中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5、动手做

(1)让学生说说课本上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三幅图各是什么图案。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分别动手拼出书上的三幅图案。

(2)你还能拼成怎样的美丽图案?在小组里试一试。

三、全课小结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这节课的练习,你参加了哪些操作和实践活动?有了哪些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这一单元的综合练习。通过学生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和拼一拼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我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

1、这节课的所有练习都是让学生动手去做,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而我因为要赶进度,本节课只安排了一课时的时间,在课堂上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一摆、拼一拼,造成整个教学进程很赶、很仓促。

篇7:《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十里中心幼儿园

金芝萍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篇8:小学数学图形认识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他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为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在小学阶段,“转化”的内容主要有:立体图形的展开与平面图形的折叠;从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与根据观察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与圆柱“切割”得到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与圆锥“切割”得到三角形。这些素材不仅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并且又与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

总之,把握实物或几何体与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对空间的理解,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利用操作并且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探索性质;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二、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

在认识图形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这也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如撕、剪、拼、折、画,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比如,对于长方形特征的探索,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提出一些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操作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长方形的特征。总之,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制作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操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的有效手段;第二,操作可以对通过观察等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第三,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及其性质的理解。比如,画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看下面的一个案例,仅仅是一个折纸的活动,学生就将从中体验很多图形的性质:

案例:(1)当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裁成一个正方形时,你想过这里面有几何知识吗?

如图1,第一条折痕把一个直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线叫做“角平分线”;第二条折痕比较出了“长”比宽多多少,这叫“比较线段的大小”;把阴影部分裁去,可以看成在“长”上截取一段,使它等于“宽”,这就是“线段作图”;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这更是一个重要结论。

如果把正方形折成相等的两部分,除了图2中所示的四种折法外,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折法吗?不妨试试:过四条折痕相交的那个点任意地折一条线,看看这样把正方形分成的两部分也一样吗?

(2)在动手操作中,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并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尝试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意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 5, 9,学生们却产生了疑问,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拼成,而是操作中出现了误差。面对这一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推理。其实,学生也有这个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说得非常的“形象”:4+5=9, 9与9都平行(重合)了,拼不成了。

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

摘要:小学阶段图形认识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体会平面与立体的区别和转化, 同时, 还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 巧设疑问, 激发思考,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9:《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感知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渗透“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会辨认长(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新朋友”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老朋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板书:立体图形)

2.用老朋友(立体图形)变魔术,变出新朋友(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用“变魔术”引入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初步感知了“面”在“体”上。】

(二)探究体验,认识“新朋友”

活动一:给“新朋友”找家

师:谁知道圆形是怎么变出来的?

师:帮长方形找找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长方形?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摸摸它的面,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觉,并说说剩下的两个图形从什么地方能找到。

1.观察操作。

在桌面的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图形的面,给你什么感觉?

活动二:给“新朋友”照相

1.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照相?也就是说你们怎么把物体上的面移到纸上去?

2.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把它的轮廓描在白纸上,比一比,谁先描完。(生:描画轮廓)看谁描的朋友最漂亮。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3.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并描出它的轮廓。

说一说:你描的是哪个物体上的面,是什么图形。

4.小结:像这样把物体上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图形,就叫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活动三:介绍“新朋友”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朋友,怎么把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给我一个机会,我先介绍吧!

活动四:生活中的“新朋友”

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教室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面是这些平面图形?”

去淘气家做客,看看他家里有没有这些新朋友。

先看看路上会遇到谁?(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说说形状和作用。

【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淘气家到了,看看他家里有哪些新朋友。(学生在画面中找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辅助,让学生体会教学难点“面”在“体”上。】

(三)巩固提升,熟悉“新朋友”

活动一:摆出“新朋友”

1.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平面图形。说说你摆的是什么,怎么摆。

2.我发现有一个图形你们谁都没摆,是什么?

活动二:猜猜“新朋友”

课件出示被挡住的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活动三:组合“新朋友”

图形欣赏:用这些新朋友拼一拼,组合出美丽的图案。(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为了把学过的知识讲行整合,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用图形拼组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回顾。】

(四)课外延伸,我身边的“新朋友

回家找一找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新朋友,并把这些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也可以在电脑上或画板上设计新朋友的家。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篇10:教学反思:认识图形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1: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以远教资源为辅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

杨华

——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4页——35页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两者相互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下面就以《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平面图形》教学案例做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人教版安排在第一学段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有两部分内容: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力争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这四种基本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确定为:“体验面和体的不同”。同时,为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遵循“直观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准备了以下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球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若干个。

三、教法设计: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儿童对生动的情景,有趣的游戏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最感兴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重难点,我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远教资源进行下载,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中丰富的形、声、光、色等巨大优势,激发孩子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教学中,我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孩子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2、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孩子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四、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法:

1、初步掌握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四种平面图形的时候,充分利用学具中的立体图形,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我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孩子猜测,我不作出肯定和否定,孩子们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创设问题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导入我将利用远教资源的特殊优势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以动画的形式引出:出示小画家画的四幅画,让学生猜猜分别是谁画的。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把孩子们带到图形中去,猜一猜更使孩子们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然后水到渠成的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2、师生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一边看屏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摸一摸、看一看,并在纸上描画出这些物体的面。抓住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我让他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孩子画的最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并分别画出这几种基本图形。然后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三角形和三棱柱、圆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在孩子探究过程中,我将对孩子的探究活动进行视导,时机成熟,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得出结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画出的是圆。凭借多媒体进行展示,给孩子们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面在体上”。这样,实物和远教资源的有机结合,就能轻松完成教学的重难点目标。有对比才有鉴别,为了让孩子们对四种基本图形不产生混淆,我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一边看画面,一边在组内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让孩子们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更能正确区分图形。

3、反馈练习

为了加强孩子们对知识的巩固,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或者用四种基本图形画出你最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最好。

活动结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体现评价多元化,我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选出优胜组。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孩子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这样的练习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孩子,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方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4、生活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又组织了生活实践活动。活动中请孩子们起来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展示交通标志牌,让他们说一说里面有哪些形状?让他们画3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既丰富孩子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交通安全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色彩斑斓的图画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儿童能在40分钟内保持旺盛的精力,我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演示用四种基本图形搭成的各种奇妙的图案。通过这些图片的演示,孩子们身心既得到了放松,又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到了几何美、数学美,渗透了审美教育。

5、总结反馈:

篇12: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课件。

学具准备:

统一大小的纸和黑色彩笔(描图形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或积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城堡吗?小明用积木摆了一座城堡,漂亮吗?仔细观察一下,城堡里有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呢?(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而且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和以前的图形有非常大的联系,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形。)

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

1、摸一摸。

师:小朋友,这些图形其实就藏在每个人手中的积木上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看谁先找到他们?

学生在手中的学具上找一找。并且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指一指找到的是哪个面?

2、画一画。

师:如果他们能从学具上走下来和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说出,把学具放在纸上,就能把相关的图形画下来。)

教师示范画一画。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介绍长方形的名称,并且板书,在读一读,学生也照样子写一写。(依次介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认一认。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谁能说一说,今天认识的图形和以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摸一摸,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师:这些图形中哪两个图形长得最像?但是又有区别? 组织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题

说一说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这些形状呢?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说一说。

2、摆一摆

指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圆形摆不出来,说一说为什么?

3、想想做做3题

数一数,数出每种图形有几个?

4、照着规律画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画一画。

5、拓展应用

数图形,知道学生从小到大,有次序的数,幻灯演示,集体订正。

四、回顾总结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用今天的图形拼成的几幅作品,学生欣赏一下。

自己制作一幅作品,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比一比谁的最有想象力,最漂亮。

如何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是课程改革以来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我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觉收获颇大。使我认识到了,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数学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常安排猜谜、角色表演、儿歌、做游戏、讲、听故事、调查等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相结合,并力求多而不乱。例如,在教“10的认识”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认识了10后,引导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并把能组成10的两个好朋友都编成儿歌,最后还剩下0和10,学生一致认为0和10也是好朋友,老师说:“对啊,0和10也是好朋友,可老师还没有给它们编出儿歌,大家愿意帮老师吗?”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高涨,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有的说:“0和10,跟我走”又说“0和10 手拉手”„..,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儿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形成是通过数学教学中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的煅炼。这样,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认识图形》

——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是课程改革以来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来实现文本到活动的转变呢?下面我就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我是如何设计、组织数学活动的。

片段一: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城堡吗?小明用积木摆了一座城堡,漂亮吗?仔细观察一下,城堡里有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呢?(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而且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和以前的图形有非常大的联系,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形。)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己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激发兴趣。)

片段二:

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

1、摸一摸。

师:小朋友,这些图形其实就藏在每个人手中的积木上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看谁先找到他们?

学生在手中的学具上找一找。并且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指一指找到的是哪个面?

2、画一画。师:如果他们能从学具上走下来和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说出,把学具放在纸上,就能把相关的图形画下来。)

教师示范画一画。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介绍长方形的名称,并且板书,在读一读,学生也照样子写一写。(依次介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认一认。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谁能说一说,今天认识的图形和以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摸一摸,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师:这些图形中哪两个图形长得最像?但是又有区别? 组织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学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出公式,使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

教学反思

一、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与以前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立体图形的区别。,学生经历了“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比一比”的科学研究过程。这样的操作活动过程,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认识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上一篇: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测试卷(小学组)下一篇:2017年辽宁高考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