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2024-06-10

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共6篇)

篇1: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______届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法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议依法行政

学生姓名:__常 红 艳 ___________学号:1062001206331 电大分校:______临 夏 分 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站(教学点):临

乐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所在单位:____康 乐 县 公 安 局_______________ 论文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从依法行政的内容即依法行政应依法、行政如何依法、依法行政的实现与监督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职权法定、法律优先、法律保留、依据法律、职权与职责统一。

一、依法行政的特点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二)依法行政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原则

二、依法行政的意义

(一)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二)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四)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三、现阶段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不规范和不完善

(二)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

(三)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数量少

(四)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依法行政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地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二)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的地位

三、依法行政的要求

(一)对行政主体的要求

(二)对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利的要求

(三)对程序的要求

(四)对监督和司法保障的要求

四、依法行政的实现

(一)思想意识方面,行政工作人员观念陈旧。

(二)行政立法方面的缺陷

(三)执法体系不顺

(四)监督力度不够

五、依法行政的意义。

浅议依法行政

常红艳(2011年10月)

(康乐县附城镇

甘肃〃康乐 731500)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本文从依法行政的内容即依法行政应依法、行政如何依法、依法行政的实现与监督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职权法定、法律优先、法律保留、依据法律、职权与职责统一。论证了依法行政的地位和要求,即: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对监督和司法保障的要求等,探讨了依法行政的实现要通过观念更新和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在我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法行政是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关键,要实现依法行政,就必须更新观念,完善立法体制,理顺执法体系,加大监督力度,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依法行政的特点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依据法律的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及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简言之,依法行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它是依法治国在行政领域的运用。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依法行政应依何法。依法行政所依之法首先应是形式上的法。在我国,应限定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以及符合法律法规的规章。行政机关的内部文件应排除在外。此外,依法行政所依之法还应当具备书面形式。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同时应是实质上的法,即必须是体现人民整体意志和反应人民共同利益要求的法,而不能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

2、行政如何依法。行政是指为实现国家目的,运用制定政策法规、规章,组织实施管理、命令、监督制裁等方式执行国家法律的立法机关意志的活动。即行政是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如何依法,也就是在依法行政中如何处理好行政与法的关系。行政离不开法,它必须是要有法律来规范和控制,以法来约束行政权的随意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用法律来捆住行政的手脚,从而否定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与法的关系应界定为:一方面,法律支配行政,约束行政;另一方面,法律又配合行政,促进行政。

3、依法行政的实现与监督。依法行政的实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对公民的切身利益也有重大影响。在我国,要实现依法行政,首先要完善行政所依之法律。虽然我国现阶段已具备相应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有法律太过原则,不具备可操作性,有很多法律规定不统一,出现矛盾现象。同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缺少了法律约束。行政程序不健全,造成行政执法效率低下或因违反规定程序侵害公民权益等情况出现,其次,行政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再次,要完善监督体系,重视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

(二)依法行政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原则

1、职权法定。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有法律规定或授予。否则,其权力来源就没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或人民意志代表机关通过法律授予的;没有法律授予,行政机关不可能具有行政权,也不可能行使行政权。这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本身所固有的。从法律角度说,公民的权利是只有法律禁止的,公民才不得为之,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行政机关的职权则不同,从行政机关来说,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凡法律没有授权的,行政机关也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行政机关的职权法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由组织法分配或划定了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行政机关相互之间的职权范围;二是单行的法律规定了哪些方面的事项由何行政机关或组织管辖。我国《行政处罚法》中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是“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法律优先、法规规范在效力上是有位阶层次的。从狭义上说,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规规定。从广义上说,法律优先是指一层次的法律规范必须保持其内部的统一和谐,这样,国家的法律才能保持统一。法律优先包括下列两层含义:第一,在已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如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其相抵触。同时,凡上一位阶的法律规范已经对某一事项作出规定的,下一位阶的法律规范不得与其相抵触。第二,在法律尚未作出规定时,其他法律规范必须服从法律。同时,当上一位阶的法律规范未对某项作出规定时,下一位阶的法律规范予以规定时,下一位阶的法律规定应当服从。

3、法律保留。凡属宪法、法规规定只能由法律规范的事项,则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法律保留原则保证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的控制,保证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人民权利。

4、依法法律、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主要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尤其是影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机关,必须有法律依据,这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依据法律原则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并不矛盾。自由裁量权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政机关可以在此范围内作出选择,这仍然是依据法律的一种形式。

5、职权与职责统一。职权就是宪法和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和管理社会的权力,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的权利是私权利,可以先例也可以放弃。而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公权力,必须行使,不能放弃。因此,从另一角度来说,行政机关的职权也是义务与责任,即职责。职权与职责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面。

二、依法行政的地位

(一)依法行政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地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指导行政潜规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行政和争议的基本原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或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监督的各个环节之中。它具有普通性、特殊性和有效性。依法行政或称行政法治,原则就是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使权力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的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为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奠定了基础。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法制经济。因为要建立健全和规范商品经济,舍法制别无他途,法制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我国政法经济形式发展的历史要求,而政治经济形式的发展,同样也为我国确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原则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法制迅速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广阔领域里,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日益成为行政法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原则,贯穿于行政立法、执法、司法以及行政法制监督的各个环节之中,已成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如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该法从行政处罚的设定、实施主体和处罚等几个方面,保证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从而将我国依法行政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充分体现了依法行政的精神。

(二)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的地位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作出科学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行政机关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及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主体,行政机关能否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也就成为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与核心,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世界各国都一样,国家机关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且休戚相关,因而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多的是行政机关。可以说,没有行政机关,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因此,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决定着我国能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包括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为使依法治国的方针在行政领域里得到充分实现,首先要通过行政立法,使法律更适应具体情况,更能迅速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其次,要通过执法活动,使法律规范落到实处,使立法者的意志得到实现。能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建立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实质上就是一种以法律作为标准和受法律约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从一个角度说是民事关系,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则是行政关系。对这种民事关系的破坏称之为民事侵权行为。这种行为从社会的公共角度来看,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有损害和破坏,这就必须强调依法行政,没有依法行政,难以维护良药好的行政管理秩序,也会影响民事关系的正常发展,使民事权利难以得到保护。

三、依法行政的要求

(一)对行政主体的要求

行政机关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及人员条件。即行使行政权利的行政机关的设臵、性质、地位、职权以及编制等都必须符合行政机关组织法与编制法。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行政机关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对行政机关的设臵、权限作出了规定,但仍有夸大量行政机关的设臵处在法律规定之外。此外,已有的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另有一些规定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职权分类、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任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及管理与监督等必须符合公务员法的规定。

(二)对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利的要求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形式上的要求和实质上的要求。形式上的要求包括:

1、行政行为必须要有法律或规则的依据,否则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权利义务的行为;

2、必须在法定的权限内进行活动,否则就会越权无效;

3、行政主体不仅有积极的义务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且要积极的采取行政或措施,保证法律规范的实施;

4、在内容上不得违反行政实体法律规范和程序法律规范。实质上的要求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这是依法行政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要求。这方面的要求主要有:

1、行政行为应当有合法、正当的目的。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的一般法律目的;二是特定的法律目的。行政行为特别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不仅要符合法律和一般目的,而且要符合该法律授权的特定目的。

2、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正当的动机。行政行为的做出,应出于善良诚实的动机,而不能假以执法法律的名义将其主观意志或个人的情绪、偏见、同情、反感等施加于公民或组织。

3、行政行为的作出应当考虑相关因素。行政主体在做出决定时,应考虑相关因素,尤其要考虑法律法规所明示或默示的要求考虑的因素,而不应考虑与做出决定无关的因素。

4、行政行为应符合人之常理。它包括: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和人们普遍遵守的准则;合乎人们的日常理智的判断。

5、行政应公开化。要求:行政活动的依据和政策公开;行政活动的过程公开;行政信息、情报公开等。

6、行政行为应当符合公正的基本要求。行政主体必须平等地、无偏私地行使行政权,做到“同样的案件受到同样的处理”,在程序上应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符合“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等。行政主体依法做出行政行为是依法行政的核心与关键所在。行政主体能否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决定着依法行政能否实现。

(三)对程序的要求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做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即做出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规定。我国目前尚无行政程序法典,对行政行为所依程序的规定散见于各单行法中。这导致行政程序规定不统一,不完善。二战后,各国行政程序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其法律形式的法典化。一部融入听证程序、公开程序、说明理由程序等完备的行政程序法典必将有助于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

(四)对监督和司法保障的要求

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权力的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司法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等。虽然我国具备这样较完整的监督体系,但有的监督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如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常因有上下服从关系、复杂的人事关系而可能有失公正,社会舆论监督虽更客观真实,但不具有强制效力,所以为实现依法行政,应当加强行政法制监督等的建设,是监督体系发挥其应有效力。依法行政还要求建立完备的司法保障系统,如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制度,以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合法的行政行为的侵害时能采取有效的救济手段。司法保障系统是对依法行政的保障,是依法行政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依法行政的实现

行政权力行使的特点之一是首长负责制,是命令和服从。同时行政事物的繁杂性和紧迫性,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强调办事速度,强调行政效率,并给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方式上的这些特殊性,使人们习惯于按个人的意志行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比,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方面,自然会增加些不利因素。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对行政机关权力也很少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要求而是把“依法”看成仅仅是司法机关的事。产生这种偏颇有其历史原则,这里不做探讨。把行政机关列为执法机关,称为行政执法,而将相当一部分排除在外。人们尚未将实际存在的作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机关,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要求,恢复其执法机关的地位。认识上的这种偏颇,自然也将增加依法行政难度,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权力机关的意志主要通过起所制定的法律表达出来。因此,执行机关也是执法机关,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问题的完全解决,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改革,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思想意识方面,行政工作人员观念陈旧。

庞大的行政执法队伍,在法律意识方面的水平和修养极为参差不齐;要是所有的行政领导都树立起重要的决策以前都问一问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使广大行政工作人员明白作出任何一项涉及公民权益的规定和具体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等等,绝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更何况许多行政行为与金钱利益直接关联。邓小平曾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的系统的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行滋长。”人民的法制观念浅薄,而人治观念,治民不治官的观念,法律工具主义观念都根深蒂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首先要树立法制观念,即宪法至上,法律具有极大威力,法大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则反映了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主观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其次,要树立权力制约观念,如前所述,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被授予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若不对其进行约束,必须造成权力膨胀,以权代法现象的出现。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要树立起权力制约的观念,为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法律意识前提。

(二)行政立法方面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有些法律规定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法律的庞杂造成规定的不统一,不协调。此外,行政机关授予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行政程序规定不健全,常出现因违反程序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行政立法需进一步完善统一,只有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完善协调,依法行政才可能真正彻底地得以贯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才能得以建立家时,贯彻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应重视这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五、依法行政的意义。

(三)执法体系不顺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互助;管理交叉,导致重复管理和管理空白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执法体系不顺的表现。理顺执法体系,不但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还有助于依法行政的实现。

(四)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已具备相对全面的监督体系,但仍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的存在。因其存在的服从命令关系,有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因此我们应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我们应当重视行政复议这一监督机制,行政复议不仅是行政机关监督自身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其改正自身错误的一种途径。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政权力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依法行政在我国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人民通过权利机关制定法律,法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就是执行人民的意志,保护人民的利益,就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偏离航道。

(二)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其成为法治国家的关键。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事业来的保障。国家主要的公关事务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行政机关领导人的变化经常发展,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一个将军一个令”,“人在政举,人去政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就会变化无常,就会破坏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影响社会的平稳发展,法律具有的公正性和公还将有性,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就可以达到办事办的公正、公平要求,使人民拥护政府,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依长官意志行政,才能保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具有高效率的办事速度,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行政程序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步骤、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洗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这样有助于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作风,提高行政效率。

(四)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监督要取得成效,就须有监督的标准和程序,就有法律能够为行政管理的监督提供统一的标准和程序,依法行政就保证了依照法律规定标准和程序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障了监督的顺利、有效和正确。

参考文献:

1、杨解君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树义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4、姜明安主编:《行政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杨海坤主编:《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

篇2: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市地税局稽查局

依法行政是新时期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税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实施税务管理活动中必须做到依法治税,实现税收征纳行为和税收秩序的法制化和法律化。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外反偷逃,内促征管”的职能,为了实现这一职能,税法赋予了稽查局具有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的职权。依法治税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切实利用法律所赋予的职权最大限度地履行其职能,保障法律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我们……市地税局稽查局在依法治税活动中,紧扣“依法”这个主题,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自……年,共稽查纳税单位(个人)……户,查补入库税款……万元,罚款……万元,处罚率三年来分别达到……%,处罚率连续多年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在执法过程中,采取税务强制执行措施……起,追缴税款、罚款、滞纳金……万元;向公安部门移送税收违法犯罪案件……起,公安机关立案侦察……起,刑事拘留……人,追缴税款、罚款、滞纳金……万元。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增强了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促进了税收的征收与管理,税收征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市直单位为例,……纳税人申报纳税率由71%提升到99.3%,申报准确率由62%提升到94%,被查单位的查补率由38%下降到14%,较好地实现了地税稽查部门的职能目标,部门形象和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一、构建依法治税的机制,营造税务行政执法的环境

纳税环境就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觉奉行税法的意识。培育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在社会法律制度稳定的前提下,其关键所在就是税务机关能否依法办事,从税务稽查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营造加大对税务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法制环境。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法不依是阻碍依法治税的最大障碍,要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内到外优化执法环境。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执法领导。要做到依法治税,首要的问题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治”转变到“法治”上来,由以前的人管人转变到制度管人上来,引导稽查干部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工作重心由以前的“治外”向“治外、治内”并行,次序上首先“治内”。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为结合本地实际,便利操作,市局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操作规程》、《……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市地方税务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依法治税,严格执法确立了制度保证。其次,加强对稽查执法过程中的组织领导。稽查执法活动在……是“一把手”工程,市局成立了税务行政执法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市局职能科(室)及稽查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着力解决行政执法中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带头学法、守法、严格执法。2001年,我们在对某电力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作出了补税102万元,罚款51万元的税务处理和处罚决定,该电力企业在自身的各种手段用尽后,见达不到免予处罚的目的,又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出面,以企业重组和转型时的困难为由,要求免予处罚,执法领导小组组长彭万平局长亲自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用大量的事实和依法治税的要求说服了市领导,最后该电力企业不得不按照规定缴纳了罚款。实践证明,推进依法治税转变观念是根本,完善制度是保证,加强领导是关键。(二)从落实依法治税入手,组建一支高素质稽查干部队伍。依法治税需要一批具有正确的执法理念和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在成立地级……市后,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与市局同步组建,抽调到市稽查局的人员都是原单位的业务骨干,为了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需要,首先我们加大对稽查人员的培训力度。稽查局制定了《全员培训及学习制度》,按照制度的规定,每年初要根据当年的稽查工作重点和人员的知识结构制定全年的培训计划并逐步实施;同时制度中还规定,在稽查局组织的培训中考试不及格或累计旷课达20%者将待岗学习,待岗学习期间只发放基本工资,直至考试合格或补齐学习内容。连续三次待岗或考试不合格者建议组织将其调出稽查岗位。其次,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改进,重点针对执法中的重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培训,联系实际工作进行培训,采取以案说法进行培训。具体来说,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稽查工作的需要,开展以增强稽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拓展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我们先后举办了新《税收征管法》、WTO、计算机应用、税收相关法律、十六大报告等内容的培训;二是为全方位地提高稽查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稽查局内部能者为师,要求每人每年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工作实际讲授一个税收、财务、法律或相关方面的课题;三是号召和鼓励大家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的自学考试,通过自学来达到提升专业水平的目的;四是实行稽查人员等级制度。我们根据业务技能以民主的方式将稽查人员分为一、二、三级、见习、待岗五个等级,等级一年一评。

一、二级稽查员才能担任案件的主查,每出现一次执法错误降低一个等级。同时,我们将稽查人员的等级同岗位责任挂钩,岗位责任同稽查津贴挂钩,稽查津贴每月根据稽查员的等级随工资发放,除待岗外,见习每月30元,每级间距30元,做到权、责、利的结合。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激发和调动了稽查人员认真学法、准确执法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稽查干部队伍。

(三)从依法治税角度入手,建立稽查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励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奋进。我们自2001年起就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取消了对稽查的任务考核,取而代之的是对稽查的工作质量考核。我们将稽查工作分解成10个指标,即稽查率、结案率、办案准确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处罚率、文书制作准确率、税务违法案件公告率、案件会审率、资料完整率,对每个指标都根据工作要求确定了量化标准,实行百分量化考核。新的质量考核办法按工作步骤、环节、过程来评价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好坏就是“依法”的正误,使稽查真正由任务型稽查向质量型稽查的转变,从工作机制上结束了以前的“查多收少”、“先税后罚”、“补而不罚”、“罚而不收”、“为罚而罚”的混乱局面,同时也使稽查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从宣传依法治税入手,培育良好的执法氛围。依法治税的范围包括纳税人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全社会依法支持和监督税收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广泛发动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参与依法治税,培育了良好的执法氛围。一是利用专栏和媒体作为宣传的固定阵地,经常不断地宣传税收政策法令法规,税务稽查的作用、程序和规定;二是在稽查过程中进行宣传,我们编印了《稽查事项告知书》,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在稽查人员下达稽查通知书时一起交给被查对象,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税务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三是对有税务违法行为而受到处罚的纳税人定期向社会公告,提高了公众了解税法、监督执法、自觉守法的热情。四是树立奉法的正面典型,稽查局与征管部门共同举办“诚信纳税人”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在宣传中活动,形成了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的良好局面。在……市人大、政府、政协多次组织的行风评议中,稽查局实现了“零投诉”,评议代表对我们文明公正执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夯实依法治税基础,规范税务行政执法行为

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执法随意和执法不公,要解决这两个症结,就要更新执法理念,统一执法标准,加强监督制约,强化内部管理,用制度来全面规范执法行为,对税收执法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为此,我们做到了:

(一)更新执法理念,树立法治观念。在执法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公则明,正则清,不平则鸣。为了使全体稽查人员树立一个公正的执法理念,我们开展了行政执法调研,举行了税收相关法律学习竞赛活动,举办了多期由纳税人参加的行政执法研讨会。我们还借鉴了国外司法实践的“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执法理念。此理念从根本摒弃了把所有的纳税人都当作是偷、逃税的嫌疑人,应给予严厉打击的思想误区,新理念注重对纳税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特别要保护好当事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知情权、咨询权、陈述申辩权、复议权、举报权、司法救济权、行政诉讼权等权益,注重事实和证据。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的都不能对纳税人进行税务行政处罚。执法理念的更新为公正、公平执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统一执法标准,确保公平执法。为了做到公正、公平执法,使同一地区、同一违法行为得到基本相同程度的处罚,在法律、法规赋予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之内,我们把各种税务违法行为按类型进行分类,分为税务登记、账薄凭证、发票管理、申报纳税、税款缴纳、代扣代缴、协助义务、拒绝检查共八个类型34种税务违法行为。对每一种违法行为根据违法事实、情节和当事人主动纠正错误的态度制定出统一的处罚标准和幅度,缩小自由裁量幅度。如对未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在税务机关没有掌握相同的税务违法记录前提下,扣缴义务人能够主动纠正错误,补扣并缴纳未代扣代缴的税款,我们规定对其给予50%至一倍的处罚;不能够纠正错误,由税务机关追缴个人所得税税款,对其处以一至二倍的处罚;如扣缴义务人有相同的税务违法记录,检查后主动纠正错误的,对其处以一至二倍的处罚,不能够纠正错误的,对其处以二至三倍的处罚。统一的幅度和标准,避免了因处罚对象不同、处罚时间不同、检查人员不同而造成的处罚畸轻畸重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监督制约,保证执法到位。税务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和制约是依法治税的核心。在执法活动中,我们既要防止有法不依,又要防止执法随意。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在组织体制上建立了选案、稽查、审理、执行的“四分离”的岗责制度。岗责制度明确了各科的职责,注重了相互间的配合衍接,突出了上一环节的责任,强化了本环节的纠错功能。如稽查科负责案件的调查和取证,提出处理意见并形成报告后提交审理科审理;审理科依据提交的报告和证据,在辩明事实的过程中发现稽查科有数据、政策疏漏或错误,在考核中稽查科减分,审理科加分;审理科做出处理(罚)决定交稽查科送达当事人前,稽查科发现文书上的错误,稽查科加分,审理科减分;案件在归档过程中发现错误,综合科加分,承担责任的职能科减分,责任不易划分的,分别扣减上一环节稽查、审理、执行各科相应分值。由于各科职责明确,传递有序,层层把关,考核有力,极大的增强了相互制约功能;二是加强环节监督,实行了重大案件报告和案件会审制度,我们建立了二级会审制度,一般案件由稽查局会审委员会审理,对政策不明,案情复杂或案值较大的(上一年所查案件排位在10%的案件的案值),由稽查局提交市局会审委员会审理,案件会审率达到90%以上,增强了执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强层级监督,落实案件复查制度,市局职能科(室)每年对稽查局所查案件进行一定比例的复查,有效防止执法随意;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稽查局定期将税收政策、处罚依据、处罚标准、处罚程序、处罚救济等向社会公告,接受公众监督;五是加强事后监督。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复查出的错案,或经复议被撤销及行政诉讼中败诉的案件,一律要追究领导和办案人员的责任,增强执法人员公正执法的责任心。

(四)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是执法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执法的外部表现。行为的规范来自于严格的管理。近年来,我们逐步做到了“八规范”,既规范稽查计划管理、规范稽查程序、规范执法程序、规范稽查文书、规范稽查案卷、规范廉洁自律行为、规范文明用语、规范目标考核。严格规范的管理,进一步强化了稽查人员的责任,树立了稽查执法形象,减小了工作阻力,执法质量有了显著地提高。

三、保障依法治税落实,强化税务行政执法措施

依法治税不是苍白的制度和空洞的口号,应该采取得力的措施,保障税务行政处罚能够得到落实,实现目的与措施的统一。在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下,税务行政处罚的强制措施有较多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处罚能够到位。首先,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对有固定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我们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规定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其次,联合部门力量,共筑治税大堤。一是寻求各级党委、政府、行政、行业主管、协会等部门领导的支持;二是联络纪委、财政、公安、国税、工商、土地、物价等部门的配合;我们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与其建立了广泛的工作联络制度,每半年与纪委举行一次联系会,在会上税务机关向纪委通报并移送党员干部违反《党内处罚监督条例》中涉税而受税务行政处罚的情况,纪委向我们通报上期移送案件的调查和处理情况;与财政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制度,只要发生行政事业单位的涉税问题未按规定缴纳的,我们及时向财政部门通报并请求协助;在全国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市政府成立了整治办公室,同时建立起了我们与公安、工商、国税、技术监督、物价、土地等部门的工作协作配合机制,在此机制下,每月召开一次部门负责人联系会,互通工作情况,各部门都有专职或兼职的联络人员,负责解决“整治”工作中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问题。三是借助司法途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近三年来,在被处罚的 356 户对象中,除1户因涉及异地执行,我们提请法院采用了强制执行措施外,其余的处罚对象均在铁的事实、完备的程序、耐心的工作、坚决的态度面前,按照规定缴纳了罚款,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达到了依法治税的目的。

篇3: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一)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战略方针,依法行政则是依法治国极为重要的内容。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用法律手段调节和管理各个领域的活动,已逐渐成为政府机关活动的主要形式。只有加强依法行政,改善行政执法活动,才能有力地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

(二)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推动力。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基层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为人民服务意识尤为关键。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当前乡镇干部依法行政难的原因

(一)乡镇干部年龄、知识结构老化,综合素质低

新形势下对乡镇干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来说,干部老龄化严重,知识更新慢,思想陈旧,基本上还是靠老经验、老办法办事,与时代要求差距大。如2005年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笔者工作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只退不进,10年之间没有补充一名年轻干部。2008年以后新招录公务员10人,目前还在乡镇工作4人。当前干部队伍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大专及本科以上6人,其中退伍军人安置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就占了近三分之一,40岁以上干部占了近三分之二。大多数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水平不高,对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依法办事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

(二)依法行政方式简单、粗暴

新形势下留恋过去工作方式,乡镇干部还不能从从“要粮、要钱”的干预型角色转变为“帮、带”的服务型角色,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留恋于过去简单、实用、无风险的行政命令,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形成了“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让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状,“依法办事”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

(三)乡镇依法行政体制不合理

权责不配套,乡镇政府很多时候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但是“属地管理”这顶帽子却让乡镇政府陷入“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尴尬境地;干部任用机制不合理,乡镇干部任用提拔往往由上级直接任命,来源单一,群众参与度低,导致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素质不高,执政能力不强,不适应农村工作;依法行政监督不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自己的监督权,同时也无渠道监督,人民代表作用发挥有限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三、提升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合理化建议

(一)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加强法律法规特别是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树立良好的用法氛围;建立乡镇干部学法制度,每周固定半天时间开展法制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学教良性互动的培训机制;引进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法律方面的人才,改善乡镇干部年龄老化、知识层次老化的问题,为乡镇干部注入年轻血液。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避免懒政怠政现象。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力求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明确责任,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上级组织部门要注重到群众中开展民主评,把群众意见纳入到干部提拔及考核机制中来,改变乡镇干部惟上不惟下的现状,树立为民意识,责任意识。

(三)加强监督,确保依法行政效果

篇4: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摘要:行政相对人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不依附于行政主体,具独立的法律地位和人格,在依法行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行政相对人;依法行政;地位;作用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也是行政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行政相对人是指直接参与行政过程且其实质利益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主体。在整个行政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角色,整个行政过程中都充斥着行政相对人积极主动的法律行为,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影响着行政过程的启动、运行及结果,行政相对人不依附于行政主体而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人格,是行政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协作者,而不是行政行为的客体。由于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重要的一方,深入研究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问题,对于促进依法行政、推进行政过程的民主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依法行政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代行政法,行政相对人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行政管理,是督促、帮助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重要群众性力量。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利于行政主体在行政立法活动过程中注重发挥行政相对人的参与作用,根据需要妥当处理行政相对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行政立法的内容科学化、合理化,并以此激励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规范的自觉性;其次,有利于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增强行政服务意识,更新、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与行政相对人的合作,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而顺利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再次,也有利于增强行政相对人自身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群众性制约、督促作用,从而健全、完善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监控体系。

二、行政相对人的内涵

行政相对人无论在行政法的学理上还是在行政法的制定上都是一个既成用语,人们认识它的角度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的对象角度理解。即行政行为所指向或者说所针对的人就是行政相对人,也有学者称之为“行政行为的受领人”。这较多地表现在行政法的制定上。二是从行政法律关系的角度理解行政相对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中,行政主体是一方,与其互有权利义务关系的对应一方就是行政相对人。还有学者直接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角度理解行政相对人。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是管理者,相对于作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来说,受其管理的对方当事人就是行政相对人。笔者从第二种意义的角度界定行政相对人的内涵,即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不依附于行政主体,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人格。

三、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行政法的理解上,行政相对人被作为行政管理对象来定位,即他们是受行政主体管理的相对一方。而在我国当代依法行政的权力结构背景下,行政相对人则是从权力义务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的,即强调行政相对人并不是受行政主体管理意义上的相对人,而是指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互有权利义务关系的相对方主体。这种由受管理相对人到权力义务相对人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相对”的原有含意,也深刻表明了行政法的重大变化。行政相对人这种地位的转变可以从行政法律关系的新类型上得到具体体现。

1.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宏观调控关系。是指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的管理模式,市场主体有自己的行为自由权和选择权,他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要处于获得政府信息和其他帮助的受服务者地位。

2.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直接服务关系。是指以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予以保障与获得保障、授予利益与获得利益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法律关系,具体体现在行政扶持、行政救助和行政保护等行政过程和活动中。

3.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以双方权利义务均衡并通过双方平等协商来达成某种权利义务关系为基本特征。这种合作关系多采取参与行政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商签订行政合同等形式。

四、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

由于当代行政法扩展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从而增强了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导致他们对行政主体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即个体权利对行政公权力的直接有效的影响。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重要约束力量。行政相对人作为因行政活动而使自身利益受切实影响的人,有着积极主张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要求,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他们的制约力。

2.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必要合作力量。公民一方的权利不只是要对违法行使的行政公权力形成抗衡,同时公民权利还可以渗透到行政公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形成对行政公权力的形式保障、帮助机制和高效运行机制,这对于有效实现依法行政具有更重要的本源性意义。

3.行政相对人权利对行政公权力的帮助性。行政相对人权利与行政公权力并非是完全对立或绝对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许多权利对行政公权力有重要的帮助性,这种帮助可以完善和发展国家行政公权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忠 王绿瑛: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J].新视野•法治文明2O05年第1期.

篇5: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我国三十多年来推行计划生育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长期以来,有国策无国法,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难以落实,计生部门也因无法可依难于开展更广泛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由国家立法予以规范和调整。

一、具有加强普法懂法教育的必要性是新形势下,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生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与规范公民生育行为,以及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有机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府和地方性法规开展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局面。

二、具有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与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过程中,做出的行政行为必须做到合法、合理、公平、公开。开展服务,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三、具有合理调整广大育龄群众生育、节育行为的必要性群众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人民群众既有按有关法律和政策履行计划生育......(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就是把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和要求运用到计划生育工作中,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法律和法规,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这既是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需要,也是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提高计划生育依法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秩序,对于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计划生育是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它要求行政运行主体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具有完善的制度化机制,即做到行政工作的法制化、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和行政程序的规范化。在这种大趋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如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其行政运行就难以发挥作用,各项工作的开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计划生育,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服务群众,保障公民权利。

(二)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人口过多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实现计划生育仍有相当难度。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加之大多数地区的低生育率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实现的,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相当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还

很不规范,这就要求在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重视教育、加强服务的同时,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注重用法律来引导和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保护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的规范性来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行;同时,要用法律来明确和调整相关部门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实现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创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初步构建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基本法律,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框架,将计划生育全面纳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轨道,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依靠政策到依靠法制的重大转变,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基层政府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完成上级分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习惯于靠行政手段和强迫命令推行计划生育,甚至滥用手中权力,损害群众利益,这势必将脱离群众,败坏计划生育的声誉,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从法律和制度上对计划生育行政行为加以规范。只有坚持正确执法、文明执法,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创建和谐计生、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真正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去。

(四)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管理计划生育事务,严格依法办事。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必然要求贯彻遵循依法行政原则。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中严格遵守依法行政原则,对保证计划生育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生违反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损害国家利益、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一致,也与党和人民的利益需求相矛盾。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行为,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能够依法行政。

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几年来,广大计生工作者依法行政意识大为增强,工作行为更加规范,有力地推动了计生工作开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理念不强。个别地方不坚持依法行政,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懂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既不认为自已超生等行为是违法的,也不懂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二)计划生育执法水平不高。由于习惯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来管理人口与计

划生育工作,少数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重政策、轻法律,重实体、轻程序,重义务、轻权利,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执法行为不规范。部分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把执法权异化为特权,其表现为: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二是权钱交易。有些执法人员难以抵制金钱的诱惑,把职权蜕变为个人私权,并将其作为筹码进行交易,使得违反计生法规者逃避了法律的追究;三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随意而定,甚至因个人恩怨而刻意报复等现象层出不迭。

(四)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偏低。近年来各级计生部门对乡镇计生执法人员进行了法规知识培训,并为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难以尽快进入角色,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质偏低,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继续贯彻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方计划生育法规来进行管理。200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此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98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是我国的两部计划生育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规范人们婚育行为、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推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必须稳定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逐步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施行,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制定完善配套的法规、规章,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计划生育法律体系,以保证计划生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意识。一是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熟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决策和领导该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二是加强计划生育系统队伍的法制宣传教育,使计划生育部门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和计划生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与计划生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强对广大育龄群众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又要依法保障自己在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计划生育法制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全计划生育法制机构,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公正廉洁的计划生育行政队伍,是实现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要求,加强培训,定期考核,持证上岗,打造一支知法懂法、操行高洁、能力高强、思想高尚、追求高远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队伍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

(五)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保证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主要健全五个方面的监督机制: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对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下级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执法检查;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通过受理计划生育行政诉讼案件,对计划生育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理,做出判决;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实行监督;三是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通过受理计划生育行政复议案件和开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检查,对下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的执法监督和各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监察、审计活动对机关内部和行政执法监督;四是社会监督,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协会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的监督;基层计划生育政务(村务)公开、群众举报和信访监督等;五是党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和党的组织是否模范执法和守法实行全面监督,对违反计划生育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做出党纪处分等。通过对计划生育行政行为的全面监督,可以逐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篇6:浅析依法行政执法力度

【内容摘要】依法行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作用至关重要,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依法行政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依法行政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一些实际对策。

【关键词】依法行政 和谐社会 法制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紧转型时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主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更加明确、清晰的界定,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六要素中,民主法治排在首位,说明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条件。民主法治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实现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的诚信友爱,激发社会的发展活力,并通过调节、矫治作用,维护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社会只有以健全的民主法治为根基,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依法行政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一、依法行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一)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基础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法治政府的“重点在于通过确立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基础并运用一套公平的规则设计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提供充分的激励和有效的制约,其核心即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

1则处于依法治国的首要位置,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大业的成败。因此,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基础。

(二)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基础

萨托利曾对为什么要拥护民主法治给出过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因为我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政治公式能使交出权力的公民免于对人的恐惧。”○如果在2一个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个人化的政府治下,公民整日处于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的紧张状态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无从谈起。

人心稳,社会才稳。公民的政治参与,既是一个实现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只有在积极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谐社会的构建蕴涵着“以人为本”的行政价值和治理理念,蕴涵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考虑公民的心理感受,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二)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力保障

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和体现。行政机关无论是制定和发布规章、条例等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做出许可、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都会对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见,行政机关能否公平正确行使行政权力、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合理、进而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定有助于理顺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二、我国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依法行政的不和谐因素

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行政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我们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仍存在不少弊端:

(一)依法行政观念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的观念相对滞后。特别是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比较淡薄,长官意志比较严重,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高,甚至有些人认为法是只治民不治官,只治事不治权,只治基层不治高层,只治他人不治自己,把个人凌驾于国家政权和法律之上,忽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甚至堕落腐败。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不注重依照法律条文处理问题,习惯于按上级指示和凭老经验办事。一些群众法制意识不够强,他们在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不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是习惯于拉关系、找熟人,千方百计寻门路。

(二)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执法队伍疏于管理,素质参差不齐。

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但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队伍中不少人素质不高,不懂法律。发放执法证件前的岗位培训、考试流于形式,有的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上岗执法。有的基层执法部门中无一人受过系统法律知识教育。有些基层的执法人员靠走后门进入执法部门,更谈不上素质问题。

2、不文明执法现象频发, 激化民众和政府的矛盾。

和谐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 文明不仅是公民之间和睦相处, 政府与公民之间也应和睦相处。但是,当前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的事件屡有发生。如公安机关个别干警刑讯逼供致人伤亡,还有一些执法人员向执法对象敲诈勒索,采取报复性行为等。最频见的是“城管暴力执法”现象,经常被曝之报端。如: 2012年7月25日《今日早报》报道,无锡锡山区东北塘街道城管聘用人员顾豪杰、浦振威等6人在东北塘菜场检查市容环境卫生时,与位于菜场西门的一处小商品日货店店主胡某发生争执。因胡某不同意收回店外违法占道设摊并先动手,城管队员与胡某及其朋友遂发生肢体冲突。2013年5月9日南岛晚报报道,三亚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街头执法时使用暴力,与一骑电动车男子发生冲突。“城管暴力执法”似乎已成了社会的一大“公害”。这不仅与依法行政的执法理念背道而驰,而且更不符合“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暴力执法激化了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对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巨大破坏。

3、不考虑实际效果和后果, 为执法而执法。

在执法过程中, 很多执法者为了秩序和效率不惜牺牲公民的自由和尊严, 甚至走到了法律的对立面, 成为公民权利的侵害者。有的行政主体和执法人员有时会就秩序论秩序, 为打造文明城市、卫生社区、争创先进等搞形式主义, 不惜牺牲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自由。有的行政执法部门为了完成行政任务, 无视法律对执法权限和程序的要求, 违法执法。表面上看起来是违法行为得到了遏制, 法律得到了执行, 但实际上公民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法律的正义性受到了破坏, 违背了执法的目的。

(三)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

1、行政法律体系不完备

我国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立法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冲突严重。行政性文件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现象不少,主要是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等因素造成。二是行政立法程序公开透明度不高。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在现实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往往从狭隘的部门利益出发,强2化本部门的利益,制度出的法律法规体现出浓烈的部门色彩,很少听出社会民众和专家的意见。三是行政立法质量不高。我国制定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从外部结构来看都不甚讲究章节层次,内部结构逻辑也不严密。四是行政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时有矛盾发生,缺乏协调统一,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现象。

2、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

第一,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立,如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活动中行使着重要的职权,但在部分县、区政府里却没有机构、编制,致使行政职权无法行使。有的行政执法领域下属执法机构直属上级,缺乏执法本身应有的权威性,执法活动难以开展。第二,有些执法领域一直处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上下错位和职责重叠的困扰之中。如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只有一个,而管理部门却有很多。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又对文化齐抓共管。第三,行政执法监督不力。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报告、检查、约束机制,造成地方政府对各级行政执法主体、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监督不力,出现走过场、护短等有错难纠的现象。

(四)对行政职权的监督不力

权力本身具有的内存矛盾性及其潜在的诱惑性和腐蚀性,决定了对权力应加大监督和制约。○由于当前对行政职权的监督不力,使其被滥用而导致民

3主制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共铸社会诚信。

和谐社会崇尚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它与人治的官本位是完全不同的。实现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要克服特权意识,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要以贯彻宪法和法律为重点,把诚信建设作为搞好依法行政的先导工程,实行法、德并举。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和宣传正面典型,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弘扬公平正义、共铸社会诚信。

(二)规范行政执法,更新执法观念,维护群众利益。

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一是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政权力,履行职责,不失职、越权和滥用权力,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二是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清廉务实、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机制,奖励和责任追究机制。认真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使执法目标具体化,执法责任明晰化,从而有效地避免执法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现象。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职能,树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完善行政法制,建立公平规范的政治秩序,推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制度和谐是和谐社会之本,和谐社会需要健全完备的行政法制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律制度。现行的各类法律法规中,有80%以上要由行政机关去执行。但是在依法行政实践中,行政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是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性因素之一。行政机关所立之法规,有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的现象。从行政权力的行使上看,行政法律制度在有效解决行政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和权力运行的透明化方面,仍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完善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应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出发,坚持行政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规章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为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备案、审查、清理和解释工作。

(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遏制潜规则腐败,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

法治的核心在于治官。法治的源头就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行政权力的和谐运用,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不作为行为。廉政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应把遏制腐败潜规则作为重点,使行政执法真正按法规办事,努力制约合法伤害权的危害,引导社会风气。潜规则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与制度、纪律相背离,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破坏。解决潜规则的问题,必须以法治代替人治,切实让人民监督政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让各阶层的利益相关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让他们具有制裁违规者的相应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行政的效率与公平,构建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因此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在现代法治国家,如何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建设一个高效、诚信、负责、理性的政府,如何监督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力,切实肩负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神圣职责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支部主要工作计划下一篇:服装新品上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