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

2024-06-17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精选5篇)

篇1: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

博物馆简介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于2010年1月动工,投资近2000万元,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集收藏、展陈、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史料,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再现农耕发展的历史画卷。馆内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口拖拉机、国产拖拉机代表机型等完整展现了中国农耕机械的发展历程。

重要藏品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收藏了中国第一代履带拖拉机、中国第一代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中国第一代小型轮式拖拉机、中国第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众多有历史意义的农业机械,一

台台展车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2]

2010年,博物馆还收藏了温家宝总理在许昌视察时登上的小麦收获机和亲自驾驶过的拖拉机。[2]

篇2: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

您现在莅临的是周祖农耕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由当地的一所小学改建过来,去年9.24号正式挂牌“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整个展馆是以图片,文字,实物的形式向您展现了周先祖的伟大功绩。一共有六个展室组成。请您随我一同进入展室内去详细的了解。

您现在来到的是第一展室:周人兴起。壁雕展示周先祖不窋率领族人一路迁徙来到庆阳,发现这里水土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农耕业发展,所以便定居在此,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他们当时沿着山西的汾河谷地南下,一路顺黄河,渭河,后进泾河、马莲河而上来到庆阳。在庆阳的主要发展之地在豳,豳到底指哪里?来看它的溯源,朱隰在《诗经集注》中说:“豳在雍州之北,原隰之野。”嘉靖年间修订《庆阳府志》中明确说:“庆阳禹贡雍州之地,周先祖不窋所居,亦曰北豳”。也就是说北豳就在庆城县。

周王先祖世表,对于周先祖,人们都有一误区,说周先祖就指一人,实质指周文王之前的十三位先祖,这十三位统称为周先祖。第一代先祖叫不窋,他是轩辕黄帝的第六代孙,来到庆阳主要教人们种庄稼,教人们挖窑洞居住,去世后葬在周祖陵景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陵墓。古公亶夫时期迁至庆城,定居固原,文王武王时期灭商建周。

周人来到庆阳之后在庆城县的一座半岛上将临水的三面斩削下去,再筑起城墙,这样就显得高大宏伟,由于这个城是有不窋带领族人修建的所以起名“不窋城”,而且在不窋城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周先祖的传奇故事,其中流传最久的就是周懒王斩龙脉的传说。那么,他真的把龙脉斩断了吗?用现在的说法只不过是修了一处水利工程而已,由于这个水利工程修在土龙岭上,所以百姓便传 说周懒王斩断了庆阳的龙脉破坏了庆阳的风水。

面前的这一版面展示的是当时最早的开发土地的形式,刀耕火种,这种形式既可以狩猎又可以给土地增加一定的肥力。下排悬挂的是当时的主要挖土工具,耒和耜。玻璃框中是我们收集回来的石斧,还有杵臼,杵臼也是周人当时用来加工谷物的器具。这边的玻璃框中都是近现代的农耕器具,这些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个走廊中储粮有农耕工具之外,还有西北最具有特色的储粮工具——纸缸,这种工具是由于用纸做的,是纸制品,所以它的透气性相当好,既可以防虫,也可以防潮,农村家庭主要用它来储存面粉和米。

在这你可以看到有驮架,还有驮桶,这些的出现主要解决了山区居民饮水困难问题,面前的这一模型是当时的水利工程之一—穿井取水。

说到犁耕技术,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二牛抬杠,而二牛抬杠在四千年前的周先祖时期已经有了,可见先祖时期的耕作技术也相当先进,您现在看到的这些工具是为了防止畜生磨伤和用力平衡及均匀而配套的。这边是犁地工具——犁,正中间是插种工具——耧。

当时人们为了给农作物防冻,主要在田间地头点火施烟,用烟雾来去除霜冻,对于名贵的树木采用包扎法,此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周人当时对经济林木也是相当重视,而桑树是当时最主要的林木之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除此之外,周人对于瓜果蔬菜也是相当重视,当时的蔬菜有:葱、姜、蒜、瓜、瓠、芸、等等。您现在看到的这些蔬菜只是模型。

在院子里我们可以看到独轮车,还有去除粮食杂质的风车,当时储存粮食主要是地下窖穴的形式,到西周时出现了地上储存粮食的方式——仓廪,也就是现在的麦屯储藏,这边有我们收集回来的量油器,还有斗升,最小的是鉻。周人来到庆城后,根据黄土结构层紧密的特点,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这种居住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庆阳有一特色饮食——饸饹面。这是做饸饹面最早的机器——木床子。吃住都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他们如何解决衣着问题,周人对于蚕业可以说是相当重视,这是我们做了蚕的模型,还有收集回来的蚕茧,当然,只养蚕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当时还种植了麻、竺、葛这些纤维作物来满足人们的衣着需要,为了让衣物有颜色,他们还种植了节蓼蓝,它的叶子可以制作蓝色染料,我们现在称它为靛蓝。这边是有一盒绳皿,还有我们收集回来的马鞍,其中这一雕花马鞍是大户人家所使用的,这边还有编织品,这些大部分都已不再使用了,这边是我们收集回来的牲畜上所使用的皿具,比如有给牲畜灌药的灌角,这边是风箱——最原始的鼓风机。

这里有一原始擀毡作坊,这是从我们庆阳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手里收集过来的全套的作坊,旁边还有收集回来的成品,毡衣,毡靴,这边的竹简上是节选自《诗经》、《周礼》中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说白了主要就是修其训典。这边就是所谓的物质文明建设了,留下了一些物质遗迹。上边是周先祖不窋的陵墓,待会我们可以在景区内看到,下边这是周旧邦木坊,这个牌坊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由庆阳知府郝镒主持修建,至今保留在庆城县水利巷子。这边都是庆阳的一些风俗礼仪习惯,这些都是缘自于周文化,也就是至今为止庆阳的一些礼仪仍然保留着周文化的印迹。

在这边您在四周可以看到是窑洞形式的展示,这是我们庆阳历来的特色居住形式,主要是农村家庭居住的,而有钱人家居住的是正中间的这种四合院,现在的四合院多半都是单独的小院落,而在古时候大户人家居住的是几个小院落连成的大院落。正中间这里就是一个简单的两进两出的四合院,大门当时沿 着街道和巷道而开,称为街门和巷门。进入大门就是二门,进入二门,两边是厢房,正前方是一正房,正房后面本来有一小院,是两层的阁楼,这是女眷和小姐们居住的。这就应证了当时的一句话,女眷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四面墙上悬挂的是庆阳的民间艺术,比如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

在我们庆阳有世界上黄土层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董志塬,土层深达150多米,特别适合从事农耕业,近几年庆阳的粮食连年翻翻。

至今为止,庆阳的农副特产有:黄花菜、西瓜子、赤城牌苹果、古象奶粉等,特别提到的是黄花菜,曾经被国家经贸委评定为“西部特级金针菜”,已经远销到西欧,美国等20多个国家。

大厅内我们看到这有一架牛车,这相当于现在的长途货车,主要用于长途运输,这是收购于民国时期的牛车,而这样大的牛车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能力使用,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民国时期的宝马。

篇3: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

一是和农耕相关的历史文物。主要包括能证明河洛地区是中国农耕发源地之一的各类原始农具, 与汉代畜力犁, 魏晋北方犁、耙、耱旱地配套体系, 宋代犁、耙、耖水田耕作体系等相关的农具, 以及其他和农耕科技相关的历史文物。

二是蒸汽式拖拉机。具体指19世纪中叶以后诞生的蒸汽式拖拉机。

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化相关实物。主要包括20世纪中叶我国仍然在使用的各种犁、耙等农具, 建国前后从国外进口的各种拖拉机, 以及其他相关实物。

四是中国一拖的老产品。包括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一拖生产的11.76 kW (16 hp) 煤气拖拉机, 70年代中国一拖生产的东方红40型轮式拖拉机, 80年代初中国一拖生产的东方红150型轮式拖拉机, 以及其他和中国一拖有关的有历史价值的产品、设备等实物。

五是和中国一拖有关的各类资料。包括各级领导人和一拖有关的题词、重要文件批示, 中国一拖建厂初期, 对一拖重大事件报道的老报纸, 登有中国一拖广告的老报纸, 中国一拖不同时期的各种铭牌, 有关援建中国一拖的苏联专家的物品, 有关中国一拖筹备、勘探、奠基、投产和香港上市等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和中国一拖有关的邮票、钱币和毛泽东像章等物品, 印有反映中国一拖面貌的洗脸盆、茶杯等物品, 反映中国一拖的油画、国画、年画、剪纸和招贴画等物品, 以及其他相关物品。

此次征集采取颁发捐献证书、提供相关捐献证明、赠予博物馆通票、在展品前写明捐献者相关信息和协商购买等形式进行征集。经鉴定属于文物的, 按照国家相关文物捐献规定给予奖励。

有关单位或个人如保存有上述征集物品, 或知道上述物品的有关信息, 请通过信函、电话、邮件直接与中国一拖文化传播中心联系。联系电话:0379-64968167、64966649、13598451895, 联系人:张智磊、万卫国, 邮箱:qywhb@ytogroup.com, a71215@163.com, 联系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建设路154号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传播中心, 邮编:471004。

篇4: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

1987年,国家投资数千万元,在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发掘现场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恐龙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专门性恐龙博物馆,也是继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5-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被美国《全球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由若干座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功能有别的石砌体建筑构成,好似一块块大砂岩状体错落有致的散布在一片亚热带植物群之中。其中一座中空的椭圆球形石砌体,坐落在一片绿色环状草坪之中,远看像一个硕大的恐龙头,又好似一个巨大恐龙蛋,这就是大型石雕:"史前魂"。

从“龙宫”大门进去,一步跨过时间千万载,进入远石恐龙时代,眼前呈现的是一个蔚为壮观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厅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厅,好似一个庞大的“恐龙公墓”,众多的动物遗骸,酷似“万龙坑”。化石埋藏厅是博物馆的精华,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已剥露出重叠交错堆积的多种恐龙化石和共生动物化石约40个个体材料,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状况。

知识厅里陈列着50多件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和28件辅助展品,是一个艺术化了的信息库,是一把打开“龙宫”奥秘的“钥匙”。标本陈列厅内,陈列着从这个化石址出土的近20种动物化石标本。形态各异的恐龙及其共生动物如鱼类、龟类、两栖类、蛇颈龙类、翼龙类、似普乳列例齿兽类的化石标本,向游人展示了一个古生动物群枣大山铺中侏罗世纪恐龙动物群的生态面貌与组合特征。进入这个大厅,犹如来到了远古的"龙世界"。

博物馆的二楼,是运用现代科技制作的“仿生恐龙大世界”,进入这里,宛如进入了惊险恐怖的“恐龙世界”,到的是另一番天地。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无休闭馆日。每天8:30至17:30均可参观(17:00停止售票)

门票:

42元/人

讲解票:

每批次不超过20人;

1.平常日

普通话讲解80元/批次

外语(英、日语)讲解200元/批次

2.春节、五一、国庆黄金周及灯会期间:普通话讲解100元/批次

外语(英、日语)讲解320元/批次

交通:

篇5: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心得

关键词:农耕文化,淮北平原,政府主导,资金保障,一县一品

淮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在时代转变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建设一个以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抢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加强农耕文化研究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

近年来,阜阳市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一批农耕文化博物馆,抢救性收集、展示正在淘汰和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品,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原民俗农耕文化,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了子孙后代。但一些博物馆由于资金问题举步维艰,所搜集的文物正在经历着另外一种毁灭。同时,博物馆的趋同化态势过于明显,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一、政府主导让民俗文化得以复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现代文明以颠覆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耕文明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成了我们渐渐模糊的记忆。但是,在阜阳市,你会忽然发觉农耕记忆复活了。

据统计,目前阜阳市各县市区以民俗和农耕为主题的文化馆和博物馆,大约有10家左右,但多数规模较小,展品由个人搜集,其中规模较大且对外开放的有:阜南天棚农民公园、界首市砖集镇农耕艺术馆等,其中太和县三堂镇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由政府投资20万元建设,是阜阳市农耕文化馆或博物馆的代表。

该博物馆位于三堂集东一环路文化站三楼,是太和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厅面积260平方米,储藏室80平方米,现有展品300多件,展品包括农耕器具、粮食生产加工储存、炊事饮食、纺织刺绣等20多个种类,是淮北平原农耕民俗文化的全景图。

谈及创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初衷,博物馆负责人李玉龙说,淮北平原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渐行渐远。为此,他们决定建设一个以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抢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

从去年开始,三堂镇政府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捐献家中的老农具、老物件,文化站工作人员深入各村搜集相关物品。目前,博物馆展出的300多件藏品均来自民间,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求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

2014年6月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作为该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它对于民俗农耕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至12点,下午3点至6点,参观者可进馆参观。

纺车、织布机、木制大车……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在30年前的农村尚能看到,如今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失。古老的农耕文化,令前来参观的80后和90后们感到陌生和遥远,老人们却倍感亲切。笔者调研时,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

二、个别藏品在经历另外一种形式的毁坏

笔者在阜阳市五县三区调研时发现,目前该市的农耕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等大致可分为民间自建和政府建设两大类。其中阜南县新村镇天棚集农民公园于2004年6月创建,2008年正式开放。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每每逢集、逢会,总喜欢来此逛一逛。最热闹时,一天接待上千名参观者。

当年,15个平均年龄70岁的农村干部,用一年半的时间搜集了900多件器物,除了农村生活、交通用具、农活用具等老物件之外,有32件物品极为夺目,它们拥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代。

不断出现的农耕博物馆、艺术馆等,让农耕文化的守护者们感到欣慰,但隐忧同样存在。以阜南天棚农民公园为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捐助,由于资金缺乏,无论展览设施,还是安保措施都十分简陋。

2011年6月,有人翻墙而入,砸坏文物展厅的锁,偷走19件物品。其中一尊出土自三峡的坐佛和一把古扇最为贵重,如今展厅内只剩下二者的照片。

除此之外,因为资金不足,公园管委会无法给一些文物安装玻璃罩,只能任其风吹雨淋,一些文物放在地上,参观者可任意触摸。

这些老物件搜集起来很不容易,在资金短缺、保护措施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公园内那些珍贵的老物件,正在经历另一种形式的流失或毁坏。

类似的情况在阜阳市颍上县同样存(下接第197页)在。为了留住老一辈人的智慧,展现传统农耕文化和时代生活变迁,颍上县黄桥镇彭集村村民曩道志建设了一个名为“老家”的传统农具收藏馆,里面收藏着他20年来搜集的860余件农具、生活工具等老物件。

曩道志和家人在颍上县黄桥镇上经营一家只有一间门面的文具店和照相馆,并不是很富裕。从调研的情况看,该收藏馆中的藏品种类较少、档次不高,且由于保存不善,损毁较为严重。

三、依托文化站,政府主导,形成“一县一品”

综合以上信息,笔者认为,目前阜阳市各县市区在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存在效仿、跟风之嫌。为更好地保护淮北平原的农耕文化,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博物馆建设、管理体系。

我们知道,无论是博物馆的建设,还是后期的维护,均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支持。因此,各地可依托现有的文化站,由政府出面建设农耕文化馆,搜集展品。

同时,各个县市区应该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方向,做出农耕文化的特色,走“一县一品”的路子。

以阜阳市颍上县为例,这里是管仲的故乡,花鼓灯闻名全国,而且地处南北交界处,文化既有南方的委婉,又有北方的豪放。因此,颍上县在建设农耕文化馆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扬长避短。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观点已得到政府层面的认可。目前正在实施的管仲农耕文化园项目位于颍上县建颍乡班草湖北湖区,总投资2.16亿元,分三期完工。

该项目将依托建颍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班草湖2000多亩林地、湿地,融合周边自然人文资源,推广管仲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创建以回归自然和养生休闲为主题、农林体验与湿地观光为特色的度假旅游基地。

太和县也把农耕文化视作一种资源,正在巧加利用,做出特色。谈及太和县投资20万元兴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原因,太和县文广新局局长史兆军称,阜阳地处平原,不南不北,土地肥沃,属典型的农业区,加上交通发达,物流方便,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中原文化,出土的汉简、青铜器以及商代龙虎尊,见证着这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

上一篇:小溪与大海小学作文下一篇:初中地理会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