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赏析

2024-06-19

昆虫记赏析(精选8篇)

篇1:昆虫记赏析

导语: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那详细的文字,不时让人感觉到放大镜、摘抄: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自己置身于现场一样。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昆虫记摘抄赏析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摘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2、摘抄: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3、摘抄: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4、摘抄: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5、摘抄: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

6、摘抄: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甲虫和石蚕的斗争,“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7、摘抄: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赏析:这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我颇羡慕而且嫉妒它这种百折不挠的品质。

8、摘抄: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赏析:简单的一句话,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9、摘抄: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

赏析: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石蚕的鞘的完美。

10、摘抄: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赏析:作者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四年和一日作对比,突出蝉生命的不易,表现出对蝉的喜爱,对美丽一生无悔一生的叹服。

11、摘抄: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12、摘抄: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赏析:以这样一句结尾,让人感慨非常,蝉是聒噪的,但同样也是勇敢的。

13、摘抄: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端庄,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的祷告姿势。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持手法,形象的描绘了螳螂的前爪。

14、摘抄: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拦路的荆棘,就把生命当成笨重碍事、一文不值的东西扔掉。

赏析:用简短的的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

篇2:昆虫记赏析

[赏析]

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篇3:昆虫记赏析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群体,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昆虫的多样性在整个生物多样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与我们的物质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息息相关。无论从文字到语言,还是从情感到诗篇,昆虫已经成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昆虫与文学、与民俗、与神话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昆虫更是被历代画家所钟爱。

昆虫入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物上,就发现有蝉纹,手法有写实的也有变形的。这个时代还有许多蝉形的玉器,这些蝉纹玉器主要作为装饰和佩戴饰物。秦汉时期的服饰、壁画中,昆虫的形象也极为常见。最早的昆虫绘画出现在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南朝宋顾景有《蝉雀麻纸图》传世。陆探微亦有《蝉雀图》见于《历代名画记》中。至唐代阎玄静、李元婴,蝶、蝇、蜂、蝉等均入画中。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更是平列各种雀、蜂、蝉、蟋蟀、蝗虫、天牛等昆虫,刻画精细微妙,栩栩如生。同代徐熙画虫也名列画史。及至宋代,易元吉、崔白、赵昌等更是匠心独运,设色雅致,造型严谨。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高手频出,王乾、韩方、吕纪、沈石田等等。近代大画家齐白石先生更是名垂史册,常见的蝴蝶、蜜蜂、蟋蟀、螳螂、蜻蜓、纺织娘、蝈蝈、飞蛾、蝗虫、天牛等等无不入其画中。

画家孟广庆就出于齐派门下,师从于齐白石弟子卢光照。但孟广庆并未专攻大写意画法,而是深深领悟到了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在心摹手追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凡30余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写意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也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形式。孟广庆笔下的昆虫虽极工细,却不失灵动和神韵。一幅画中往往是极工细的昆虫缀以小写意的配景,用景致的“粗”来烘托昆虫的“细”,从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达到极强的艺术效果。动与静,浓与淡,粗与细,繁与简,处处见对比,又处处透着和谐,耐人寻味,魅力四射。巧妙地做到了粗中有细,细中有韵,韵中有味。其立意章法,从严谨中见奇绝,使作品疏密聚散,错落有致,繁简自若,奇俏而新颖;其行笔运墨从笔触见功底,使画面浓枯相间,刚柔相济,润泽渲染,细腻而不拘谨,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昆虫的形与神。

孟广庆的昆虫作品常在素纸之上,水墨之中展现昆虫的生活世界。一虫一叶,动静互盼,密处密不透风,疏处疏可走马,于水墨交融中感悟自然的灵气。当然,孟广庆深知,用中国画表达昆虫世界必须经常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体悟自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把昆虫的自然物象升华为心中的精神物象。描绘出自然生命向艺术生命的飞跃。宋人梅尧臣在《观居宁画虫》诗中就说“今看画羽虫,形意两俱足,行者势若去,飞者翻若逐,拒者如举臂,鸣者如动腹,跃者趯其股,顾者注其目。”由此可见,只有了解昆虫的飞、鸣、食、宿、跳、跃等各种生活动态规律才能下笔如有神助。孟广庆深得其意,所绘作品颇得其神,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篇4:昆虫记赏析

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蝉、蜘蛛、飞蛾、螳螂、泥蜂、蝎子、天牛、萤火虫、金龟子、蝗虫、甲虫、蚂蚁、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关于它们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描述,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原来昆虫们有这么多的奥秘呀!读过这本书后,我知道蝉怎样脱壳,屎壳郎如何滚粪球,蚂蚁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小蜘蛛如何从卵袋里出来,胭脂虫的幼虫怎样过冬,食粪虫为什么能“长寿”,蜜蜂怎么造房,蝗虫怎样孵化……书中人性化的虫子们纷纷登场,多么奇异而有趣!书里所写的许多情形,令我觉得比侦探故事还精彩,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令我感动……

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这位研究昆虫的科学家,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的细微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四十年如一日地去窥探昆虫世界的秘密,终于写成了《昆虫记》。

当再一次翻阅着《昆虫记》中许多昆虫的精美图片时,我仍然会被眼前的景象打动:童年的玩伴螳螂、知了、蝗虫仿佛又跳跃在身旁,我似乎看到了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吃掉新郎的螳螂新娘……这一个个可爱、神奇的小精灵,把我带进神奇的昆虫王国……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用月光一样的宁静之眼、大地一样的悲悯之心,观照着一个更细微而又更广阔的空间。他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及其日常生活习性、生物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如今,当我们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着这份读书的乐趣,无不感受到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艰苦劳动。法布尔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研究作风,更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博大精深的内涵。

篇5:昆虫记段落摘抄加赏析

1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2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3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4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5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

6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甲虫和石蚕的斗争,“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7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赏析:这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我颇羡慕而且嫉妒它这种百折不挠的品质。

8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赏析:简单的一句话,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9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

赏析: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石蚕的鞘的完美。

10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赏析:作者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然后把四年和一日作对比,来突出蝉生命的不易,进一步表现出对蝉的喜爱,对美丽一生无悔一生的叹服。

11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12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赏析:以这样一句话来结尾,可以让人感慨非常,因为蝉是聒噪的,但同样也是勇敢的。

13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端庄,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的祷告姿势。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持手法,形象的描绘了螳螂的前爪。

14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拦路的荆棘,就把生命当成笨重碍事、一文不值的东西扔掉。

篇6:昆虫记的摘抄和赏析

①“终于,它们发现了一个黑蚁窝!红蚂蚁立即下到黑蚁的蛹房,不一会儿就带着战利品上来了。于是,黑蚁红蚁混战在一起,一方要保卫自己的财产,一方则竭力要把它夺走,真是触目惊心。不过,交战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结果毫无悬念,红蚁大获全胜,它们带着战利品,颚中衔着襁褓中的蛹,匆忙打道回府。”

赏析:拟人的手法,赋予小昆虫人的行为活动,将看似平常的动物的竞争看做一场战争,红蚁回洞比作打道回府小昆虫人的行为活动,将看似平常的动物的竞争看做一场战争,红蚁回洞比作打道回府,一切都充满人类生活的气息,使得行文通畅的同时,激发读者兴趣。

② 我看见这个亚马逊人回到地面后,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闯,口中依然牢牢的衔着战利品;我见他匆匆忙忙的想去和战友会和,实际上却越走越远;我见它先往回走,然后又远去,左面试试,右面试试,四处摸索,却始终无法找对方向。这个长着强健大颚的好战的奴隶贩子,只离开自己的队伍两步远,就迷了路。”

赏析:对于一个微小的生命,没有人会揣测它们的感受,作者给一个在读者眼前庸碌爬行的小虫以人的情绪,“匆匆忙忙”当然只有人类才有的情感,在小动物身上体现,使读者在读书时眼前一亮。

③ “一种身体的颜色像白缎子,腿上有着一圈圈绿色和粉红色的环,那是金钱蟹蛛;还有一种身体乌黑发亮,腹部有红圈,中间是叶形斑点,那是圆蟹蛛。”

篇7:读昆虫记有感600字精彩赏析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好的也看到了坏的,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用人心险恶来形容坏人,那么,在昆虫世界里的也可以适用于坏虫身上,不过要把家里的一个字要改一下,那就是“人”应该改成“虫”字,合起来就是“虫心险恶”。这样的情节不止一个,如掘地蜂(蜜蜂的一种)把卵产在一个小房间里,封得严严实实的,这个小房间里只有一个卵,里面有充足的蜂蜜,还很绸,如果闯入者不小心的话,必将淹没于这茫茫蜜海之中它的卵外有一个薄壳,可以让卵在“蜜海”上漂。可有一种寄生虫,它非常的聪明,它在掘地蜂的洞口,等雌掘地蜂一来,它就跳上掘地蜂的背,等掘地蜂一产卵,它就溜到卵上去,等掘地蜂一走,它敲卵,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然后它就逃之夭。它的卵便把掘地蜂卵吃得一干二净,长大后便吃光蜂蜜,然后打一个洞逃走。这样的事情在昆虫世界里还不少,让人实在是看不过去,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它们也要繁衍后代吗?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与尽职尽责。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虫心险恶”更看到了“虫间亲情”和“虫间母爱”。

篇8:昆虫记赏析

害虫防治,意义重大

在与周祖基教授交谈的过程中,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亲切与热情,尽管已经是古稀老人,他始终保持着一位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从1979年至今,30多年的岁岁月月,在他的心目中,病虫害的防治对国家,对人民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破坏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业界人士都知道,川硬皮肿腿蜂是危害树木的天牛、吉丁虫等林木钻蛀性害虫的克星,所以大量使用川硬皮肿腿蜂对树木进行防护,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能降低农药等成本的投入,对树木的自然生长非常有益。于是,周祖基教授从1995年就开始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5年获得突破。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寄主养殖、接蜂与育蜂。寄主养殖是以黄粉甲初化蛹的蛹体为中间寄主,包括幼虫养殖、老龄幼虫的养殖、蛹的挑选、成虫养殖与取卵。接蜂是指将初化蛹的蛹体放入已预放入川硬皮肿腿蜂种蜂的繁蜂管中、让雌蜂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在天牛幼虫体上完成产卵过程。育蜂是将接蜂成功的寄主移入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令幼蜂完成发育过程。此外繁蜂过程还得有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繁蜂管清洗、制塞、将种蜂—川硬皮肿腿蜂移入繁蜂管中,环境的无菌化处理等等。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不受自然寄主数量的限制,能够大量繁殖川硬皮肿腿蜂,大幅度提高寄生率。

周祖基教授的科研项目得到了林业部与四川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他建成了一个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中试基地。经中试研究,在2005年申报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专利。第二年,该中试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扩建为生物防治用天敌产品的生产点。2007年,该专利申报成功。到了2009年,该专利成为国家林业局生物防治基地建设项目。而从目前看,川硬皮肿腿蜂的防治试验、应用与推广已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地区得到普及和认可,并在业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度和好评度。

昆虫利用,业界丰碑

周祖基教授在林业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域里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已经为我国生态资源的保护、社会效益的取得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要达成,那就是针对昆虫进行开发利用,做到以虫治虫。周祖基教授说过,全世界目前已知的昆虫大概有100多万种,其中可以食用的有3650多种,现代研究结果也表明,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可见针对昆虫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让它们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虫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蝠蛾属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壳体的复合物,主要活性成分是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有益于人体吸收的物质,其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可以说它的价值非常高,不过由于其生长条件很苛刻,不但海拔要高、气压要低、紫外线要强,并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天敌因子,这一系列严酷的条件就使得虫草产量非常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周祖基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投注到虫草的研究和培育上。由于周祖基教授在微生物、昆虫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于虫草的研究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目前,在周教授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虫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并不断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另外,黄粉甲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较高,是喂养动物的理想蛋白饲料。不过因为其养殖成本高,目前仍不能代替鱼粉而成为饲料的添加剂。于是周祖基教授与他的同事们从产业化需求出发,对“黄粉甲”和“寄生蜂”进行了潜心、深入的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真正做到了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了产业化道路。当然,除了研究如何让黄粉甲代替鱼粉外,周教授还在进行着更深入的研究,开发黄粉甲的蛋白质为人类所用。

教研结合,实至名归

“森林卫士,昆虫专家”,周祖基教授在这样的称号面前是实至名归的。30多年以来,精勤不倦的周祖基教授在昆虫的防治和利用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另外他还在核心刊物的科技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副主编“21世纪教材”《园林植物昆虫学》。参编“十一五”教材《森林动植物检疫学》,参编并主审21世纪教材《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概论》,主审21世纪教材《林木保护学》,副主编21世纪教材《森林昆虫学通论》。从1979年起,周祖基教授一直在四川农业大学从事森林保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为止先后指导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40名。他还十分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2001年森保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现如今也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并三次获得企业颁发的研究生培养优秀教师奖励金。

上一篇:幸福就是父母关爱作文下一篇:学习方法注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