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2024-06-13

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通用8篇)

篇1: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根据管理职能和协会具体情况特制订协会内审职责。

一、总则

为使协会能够政令畅通,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加强内部审计是协会管理制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协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项目、活动的开展科学、严谨、有效,促使协会从根本上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协会成长的过程中给全体员工带来效益与能力的成长,加强协会内部审计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协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1.动态监督职能。审计监督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重点进行协会财务收支和财经纪律方面的审查。在审计的重点上,将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在审计的内容上,以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和内控制度审计为主;在审计的方法上,审计与调研相结合,由事后监督向事前控制转变,并加强综合审计。

2.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评价协会各方面的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弊端。

3.决策服务职能。

3.1 通过内部审计在协会内部承包的经营中,给协会秘书长提供有效数据,为承包考核兑现和制订出新的承包经营目标打好基础。

3.2 在内部重组改制撤并中,通过审计摸清家底,防止资产流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3.3 通过对(经理)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考核他们经营期间的业绩,考核他们的经营效果,资产是否增值保值,协会的资财有无损失浪费,有无违规违纪现象存在,给协会决策层任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内部重点审计的主要内容:

1.抓好协会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不仅涉及到财务收支方面,而且要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审计。

2.检查评价协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是否从协会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当前经济效益与长期远经济效益相统一;

3.检查协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4.审查协会的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营决策和内控制度等,是否健全、科学、合理、有效;

5.以降低成本为中心,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有效率性、效果性及经济性;

6.对各个项目审计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以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内部审计应当始终围绕经济效益作文章,并不断拓宽效益审计的领

域,坚持根据本协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协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效益审计。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低成本费用、挖掘内部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7.审查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与职能部门各自职责相协调,是否符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经营目标、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否有效;

8.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制订是否设置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以实现有效控制;

9.审查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评价其使用效益和运用效果。

10.财务审计,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以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

11.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

12.对协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重点检查评价各种资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

13.检查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真实完整性、合法合规性;

14.检查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真实性及其结构的合理性;

15.检查各种收入是否按规定全部入账,各种支出是否合理合规等。

16.审计协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真实情况,分配是否

合规等。

三、协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向本单位负责,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使之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对协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项目上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2.专项审计调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各种决策依据:其一是为经营决策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论证;

其二是对重大经营业务、项目投资等进行风险评估以防止决策失误,避免经济损失;

其三是反映经济活动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其四是对企业各种决策实施后取得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企业领导者迅速了解改革措施是否得力,决策行为是否完善,企业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以便企业领导者能够及时调整决策,促使企业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2: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办公室:办公室是协会综治机构,负责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联系;负责组织筹备协会活动,处理起草协会活动方案、各种工作文件、资料;负责场地等申请工作;负责本协会理事档案及各种协会文件档案的统一管理;管理协会日常事务,协会固定资产的保管和监督,办公用品的购买、领取和发放;负责各类会议的通知、签到、记录等工作;管理协会内部的财务。

外联部:负责处理协会的对事务,为协会开展活动争取社会赞助;与校内外学生协会进行联络交流;就协会工作问题与学校各机构进行咨询与沟通;负责本协会礼仪队的工作。

宣传部:主要负责协会的海报设计、活动宣传,视频制作,晚会舞台设计与布置、活动通讯稿的撰写并及时向社团部提供协会活动的最新信息;收存协会编印的刊物等。会员权益部:加强与会员的沟通,负责监督协会课程的开展,保证其课程质量;对协会会员资料进行整理并负责办理理事工作证、会员证等相关工作。

篇3: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种治理程序,通过其基本治理活动—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来发挥治理作用。Bookal(2002)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和控制独一无二的全程关注,对于良好的治理程序和财务报告至关重要”。IIA(2006)则在《组织治理:内部审计师指南》中明确表示:“内部审计是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确认,才成为有效治理重要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通过服务于其他治理主体如董事会及其下属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等,成为各治理主体极具价值的资源,从而在不同委托代理关系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内部审计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可以同时兼容吗?内部审计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主体吗?他能同时向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他们所要求的客观确认,并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满足他们要求的改进经营的措施吗?当内部审计职业进入21世纪,似乎许多人都开始认同这两种角色是兼容的,而且内部审计也可以同时为两个主体提供服务。甚至在政府部门,人们也呼吁内部审计应当为审计委员会及管理层服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明确提出,为确保其效果,审计委员会应当独立于组织的高级管理层。但21世纪初发生诸多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促使IIA倡导内部审计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进而又引起了人们对内部审计两种角色兼容性的质疑,质疑的核心在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保持。“显然,内部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由于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所导致的自我定位问题(Anderson,2006)”。“平衡好管理层、内部审计、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而艰难的,然而对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所必需的(Joscelyne,2004)”。

二、内部审计治理潜在角色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的主体之一,“通常服务于参与治理过程的各相关方,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但同时,内部审计也为治理对象,如一般管理层以及财务、信息技术管理和业务等各组织部门提供增值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经常被要求服务于两个对象:负责治理的人和被治理者(Hermanson,Rittenberg,2006)”。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内部审计能提供对风险、控制、治理结构与程序、遵循等方面独立、客观的评价,对公司治理起着最有效的作用。董事会“拥有”内部审计,从而培育出相互支持的“内部审计—董事会”联系。“内部审计师可以传达给董事会诸如有关文化、氛围、道德、透明性和内在相互影响的信息。另外,现代内部审计是基于组织框架来对组织面临的不同战略和经营、财务、遵循性风险进行确认、反应和管理。最终,内部审计师能够提供包括管理层监管和保证活动的总体框架有效性,以及单个关键风险管理的客观保证”。但内部审计的许多活动可以整合到组织的控制结构中。如内部审计部门经常执行重要监控活动,这可以整合到组织控制过程中。这经常会引发关于内部审计合理定位的问题——是直接作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还是作为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或二者兼而有之。历史地看,内部审计在确保代理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有效解释和报告自己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内部审计又是控制的确认者,监督、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控制职能,考核、评价组织的其他控制。“内部审计人员评价组织机构各专门领域的内部控制的技能是他们渗透到组织中的敲门砖”,“内部审计是作为组织的控制职能,来考核、评价组织的其他控制”(Robert Moller,2006)。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秘诀”(Sawyer,2005)。

支持董事会的角色会使内部审计产生压力,因为内部审计传统上被定位为管理层的“合作者”,是管理层的“耳目”。正如IIA做出的以下总结: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包括监控、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控制,以及检查和确认信息与对政策、程序和法律的遵循。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像伙伴一样一起工作,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确认风险得到控制以及组织的公司治理是强有力和有效的。并且,当组织中有任何改进空间时,内部审计人员就会提出改善过程、政策和程序的建议。“尽管在许多行业或地区,‘审计是管理层的耳目’这一观点仍占据主流地位,但为了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内部审计已转变为审计委员会的‘耳目’。”内部审计师需要小心处理两方的需求和期望,否则会导致内部审计在服务于两类不同对象时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冲突。事实表明,内部审计在服务于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这两个主要客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冲突。Hermanson和Rittenberg(2006)指出,在公司治理层面,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存在竞争性需求。业务经理关注如何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他们而言,内部审计应通过识别改善经营的机会来增值,它们要么提高经营效果,要么如通常所知,发现潜在的成本节约,提高经营效率;他们关心审计报告或审计过程中所提的建议,但对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完整性所发表的观点漠不关心,相比之下,他们更在意报告这些意见会如何影响上级对他们的评价。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包括:控制的独立评价,帮助编制控制报告,程序有效性的评价,帮助设计控制,风险分析、风险确认,对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的推动。由此可见,经营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增进其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方法更感兴趣。而内部审计及所需技能在满足审计委员会要求时,与满足战略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恰好相反。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相对而言对提高效率的建议兴趣不大,他们关心审计人员对以下情况的意见:内部控制是否适当,经理提供的数据是否可靠,法律和法规是否得到遵循,资产是否安全等。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包括:对控制的确认,包括对高层基调的独立评估;会计实质和程序的独立评估,包括财务报告;主要关注会计控制和财务报告的风险分析;舞弊分析和特别调查。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管理层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以广泛的业务技术为基础,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关注风险、评价经营效率并激励组织行为,而审计委员会对控制的确认更感兴趣。“内部审计人员在帮助管理层评估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向审计委员会报告高层基调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陷入冲突之中”(Hermanson、Rittenberg,2006)。内部审计立足于满足经理层各种需要的角度,如果一切活动都需直接由审计委员会决定,既无必要也影响效率,这就需要在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就内部审计范围进行权限的划分。

如上所述,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基本问题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不同服务之间平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内部审计的客户及其需求同等重要吗?若不是,是否存在最基本的客户?换而言之,谁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客户?内部审计应如何协调与审计委员会及管理层的关系?这些都是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基本现实问题。关于内部审计如何在审计委员会与高管层之间发挥其应有的协调作用,英格兰大学商学院的Sharmain Solomon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极富创造性的的建议,包括:在组织内部树立起有效协调的观念,内部审计将协调之责贯穿于整个内审工作的过程之中,并充分利用“全面关系管理”(Total Relationship Management,TRM)模型;将协调之责融入内部审计部门结构之中,设专人或专职部门来处理董事会和高管层可能发生的冲突;不断监控和改善协调,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通过成功案例来提升协调职能,强调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注意对组织其他成员的熏陶;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并利用各种正式、非正式机制促进协调作用的发挥。总之,由于各组织具体情况不同,面临的各种冲突的性质不同,因此特别需要内审人员借鉴新的管理理念,利用新的管理工具,创造性地发挥协调作用,增进组织价值。Joscelyne(2004)提出的建议是:组织设立一个独立客观的顾问,确保各主体职责分明,为改善工作关系、保持良好的均衡提供建议。该顾问的工作包括:按照现行法规和公司治理准则检查审计委员会特征、实际职能的适当性;在了解风险问题(包括道德问题)、控制风险水平等方面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建议;确定组织建立了明确的报告关系,报告责任确已履行;评估各主体间的关系,确保组织不会因利益冲突、关系紧张、隔阂等面临风险;按照《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最佳治理实务,评价内部审计的使命和有效性。显而易见,顾问的上述大部分工作,仍需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来完成,因为控制确认、风险管理评价以及遵循性工作本身就是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而王光远教授(2005)认为,在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既服务于治理主体,也服务于治理对象,因此不可避免要处理各种复杂的、竞争性的关系,所以内部审计应重视人际关系,加强全面沟通,在确保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加强与董事会、管理层及外部审计的有效沟通,避免各种冲突。本人认为,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权限和责任,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层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及高管层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有关的回避制度,冲突的处理等影响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关系的主要方面应在内部审计章程中予以明确,这样一方面可尽量减少直接的正面冲突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也有据可依。内部审计应发挥的协调作用对内部审计师本身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内部审计治理的主要职能及其冲突

现代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是伴随着内部审计产生至今所具有的一项传统和基本的功能。自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内部审计的认证性功能一直都被人们关注,但由于治理层次的不清以及治理层次间代理问题研究的缺乏,原有的确认职能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公司内部由于管理分权而产生的管理层级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随着公司治理概念日益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而这种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都应当属于内部审计认证性职能的履行范围。张伟(2004)在内部审计和企业委托代理理论方面作了探讨,提出现代企业制度下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而传统内部审计只是针对了较低级别—上下层管理人员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却没考虑治理层次—最高管理层对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因此进一步提出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结构安排—基于治理的最高管理层对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和其他不同管理层次对上一级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从而拓展了内部审计认证功能的作用范围。蔡春认为,现代认证性审计应当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董事会成员对股东大会承当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的认证性审计(董事会业绩考评与审核),中间层次是保证最高管理层对董事会承当的受托经济责任,最后一级才是自总经理以下的各级管理层及授权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认证性审计(可能包括很多层级),在最后这个多层级的关系中,受托经济责任可能会细分为很多具体职责,最终转化为内部审计功能在认证性上的拓展内容。因此蔡春提出,内部审计提供的认证性功能主要是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独立评价,包括财务、经营业绩、遵循性鉴证、系统安全调查等。咨询服务是“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性质与范围通过与客户协商确定,其目的是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这样的服务包括顾问服务、建议、协调、程序设计及培训等”(IIA,2001)。内部审计通过评估系统的技能及可靠性(确认服务)和提供具体的建议支持这些系统的设计(咨询服务)来发挥作用。但内部审计师所能提供的服务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定位及其预先设定的职能。咨询性功能是内部审计随着公司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而逐渐产生和拓展出来的。实际上是将内部审计在确认时发现的问题,对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性建议,防止出现重大的经营波动和管理漏洞。此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提高内部控制,降低审计失败可能的包括顾问、建议、协调、流程设计和培训等在内的工作,为公司各管理层服务。“内部审计咨询性功能的实现可以看作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以往审计过程中问题的总结,对将来审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的预判,并提前堵住这些漏洞,将监督提前的重要举措”(蔡春,2006)。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为服务中牵涉到的主体及其数量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两种服务在目标、性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等方面形成诸多差异。两种服务合约中涉及主体的差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Urton Anderson的观点,确认服务中的第三方就是审计确认的客户,他们决定着这项服务的价值。为产生预期效果,内部审计应当自始至终保护第三方(主要是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层)的利益,因此使得提供审计和确认服务的过程复杂化。用于保护第三方利益的审计确认准则中要求审计人员自主决定审计范围,而不是由所审查领域的业务管理者来确定,此外确认准则中关于对审计人员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约束以及对报告形式和内容的要求等都体现了对第三方的保护,但保护的程度随着第三方与合约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第三方是否明确而有所不同。确认一般具有强制性,一旦确定某个领域必须进行确认,内审部门就不能随意决定不去实施该确认项目,除非认为是该领域风险过高,或者对所选定领域的初步风险评估被证明是错误的,内审部门才可放弃,审计人员不愿意或者缺乏必要技能等都不能成为放弃该确认项目的理由。为提供确认服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独立和客观,也即正直、胜任、职业谨慎和道德行为规范。与确认服务不同,咨询服务仅涉及两个主体:审计人员(服务的提供者)和业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作为委托人即是服务的客户。咨询项目所增加的价值取决于该项目对业务管理活动的价值,咨询服务中不存在对第三方利益的保护,业务管理者自主决定审计工作范围。内部审计准则中也无需规定咨询服务具体的报告要求,是否出具书面报告,是否要进行后续审计都应根据客户的要求或至少经过委托人的同意,并在合约中加以确定。即使是出具书面报告,内部审计师也只是提出建议。咨询项目可能不需要任何详细解释就会被内审部门拒之门外,内审人员缺乏相关技能或者计划问题均可成为充分的理由。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职能的冲突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在发挥咨询功能时可能影响内部审计在履行确认功能时应具有的独立性。在确认服务之外,内部审计向咨询服务的扩张被认为可能损害它作为治理程序有效性的确认者和独立分析师的价值(尽管内部审计提供任何咨询服务是否一定会损害确认过程的价值这一结论还有待论证),即提供咨询服务可能损害确认过程的价值,也会使内部审计师丧失客观性。在CPA审计明确要求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必须分立的大背景下,IIA强调两种服务需整合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统一体,那么究竟如何处理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关系,如何在两大服务区作合理的资源分配,如何化解两大服务区的冲突,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大课题。

J S.Zanzing(1998)在其博士论文研究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内部审计师与组织内被审计客户之间对内部审计功能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审计客户(被审计人)往往会认为内审人员不应当让咨询性的作用影响独立性评价,即暗示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过多地介入咨询方面的工作。但内审人员自己的观念是内审人员不应直接参与组织的设计、经营,即直接的咨询服务,但可以发挥管理咨询建议的作用,即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G.Sarens和I D.Beelde(2004)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内审职能的三个变量:报告关系、组织支持和内部控制系统,结论是:内审部门与管理层的关系密切,则内审活动的咨询性更强,认证作用弱;如果内审部门和审计委员会关系密切,则认证性活动会得到加强。郭胜利(2003)具体解释了内部审计的认证性活动和咨询性活动的内涵,“内部审计的保证活动关注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方面,其实是利益相关者的代表—股东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管理者的经营活动以保证他们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而咨询活动是管理者通过内部审计获得关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方面更准确的信息,以便他们改善公司经营管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职业就是在服务管理咨询和独立的职业审查间取得平衡”(J S.Zanzing,1998)。内部审计实际所能提供的服务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定位及其预先设定的职能。各种治理和结构因素如(图2)所示。

四、内部审计治理报告关系上的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服务于其他治理主体,各治理主体在需求上存在差异,这必然又涉及到报告关系的讨论。本质上,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也是一种委托受托关系,受托人的需求必定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报告责任。这里主要探讨内部审计与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报告关系。

出于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方面的考虑,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人士,越来越倾向于内部审计报告的层次应指向CEO和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Goldberg和Danko(2003)在强调改善内部审计、高管层和董事会工作关系时指出,“当前,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是向CFO报告,内部审计应同时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报告”。为了使内部审计有效运行,获得期望的结果,根据Ruud的观点,“当首席执行审计官(CAE)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而不是首席财务官CFO)报告,或者直接向董事会报告时,就能形成最佳结构”。IIA(2001)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审计执行主管应该对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向组织的首席执行官(CEO)报告行政工作。审计执行主管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主体必须能直接交流信息。”Robert Moller(2006)则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始终要牢记对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负有的重要报告责任”、“内部审计不应当仅仅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他们自己认为审计委员会需要看到的事项,相反,内部审计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提供所有的审计报告以及公司管理层的反应”。Joscelyne(2004)也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内部审计与董事会之间建立一个比管理层更强有力的报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严晖(2004)认为:当前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是“面向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能动式双轨报告”。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高管层职责的变化引发对内审服务需求的变化。由于利用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所有者对高管层的监督,因此,“使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由独立董事负责的审计委员会的做法是必要的选择”(李平,2003)。理论上讲,报告层次越高,内部审计质量越好,内部审计职能越有效,越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但还是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一是内部审计质量与报告层次的正向关系,需要来自经验证据的支持;二是内部审计在同时向CEO、审计委员会报告时,可能面临的何种冲突与特定的组织治理状况相联系,这同样也需要来自实务的资料说明。由于近年来关于改进公司治理的立法和证券交易提案已经把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和报告公司治理有效性中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更突出的位置,从而导致许多人建议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不是向高管层报告,也惟有如此,内部审计才能参与公司治理,提升其原有职能。但这种建议将会使内部审计与作为管理层“耳目”的传统角色发生冲突。

内部审计报告对象本来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客户需求,但随着个相关主体职责的扩展,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就有了诸多的重叠,这也使得报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调查显示,就经营评价的报告而言,72%的CAE表示要向高管层报告,44%的CAE则表示要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就表明不少公司存在双重报告现象,即既向高管层报告,又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就报告的内容而言,Sawyer(2005)指出,“董事会正变得越来越老练,正逐渐意识到对公司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他们应该承担受托责任”,“董事会成员可能不会去阅读关于内部审计检查的所有报告,但对关于整个组织的控制和执行的总结报告非常地感兴趣……”,“关于内部审计师已经完成和已经发现的内容,以及内部审计师对机构管理和经营状况评价的定期报告可能是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最关心的内容”,“关于组织经营状况的报告会吸引管理层的注意,这些报告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管理层把这些报告看成是管理健康或组织患病的一个标志”。可见,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高管层都需要定期的汇总报告,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同,这取决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

五、结论与启示

篇4: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关键词:经济法;行业协会;职能;公正;竞争

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具有自律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性、自发性、公正性。它的存在不仅仅有效地维护了行业的发展,同时还为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在经济法中,行业协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所有行业得以源源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法视野下行业协会的地位和重要性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代表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具有非政府性、自治性、非营利性、公益性、中介性等,對于本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法治的角度而言,行业协会的存在全面地实现并保障经济主体的私权利,制约并保障公权力的良性运作,构筑起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自我调控机制,是构建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实现经济法视野下的行业协会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巩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法视野下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

由于行业协会是一个具有特殊职能的组织,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护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的稳定也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在经济法视野下,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作用于各个方面,需要从对内职能、对外职能、反垄断职能、反倾销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1.对内职能

对内职能是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之一,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它的首要使命就是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具体来说,对内职能包括自律职能、服务职能和协调职能。首先,自律职能体现为行业协会的规范性约束作用,要想让本行业的利益得以更好地维系,必须要通过行业协会本身的机制来实现,以此来为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服务职能体现为信息服务及监督服务。行业协会作为一个组织,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定期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避免了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另外,对于本行业出现的各种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来进行协调和解决,凸显其服务功能。最后,协调职能作为极其重要的职能,它不仅仅体现为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协调,同时还体现为本行业之间的协调,其宗旨是促进整个行业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对外职能

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行业协会的职能体现为对外的沟通,即通过行业协会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发现政府在管理时候存在的问题,对之进行建议等,以便于更好地促进行业本身的稳定。由于行业协会是行业的集合体,在政府的参与下,可以实现与政府的合作,及时地将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向政府汇报,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此外,行业协会还可以代表整个行业及产业来参与国家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对本行业进行保护,以便于最大化地维护本行业的利益。总之,行业协会具有很强的对外职能。

3.反垄断职能

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它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了维护本行业的利益,确保本行业利益的最大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严格地按照行业竞争规则,实现行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公正、公平、公开地竞争,这有效地避免了垄断性组织的存在。但是,从行业协会的整体性上来说,由于行业协会掌握着市场、行业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为所有行业成员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行业之间竞争的动态平衡,体现为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秩序。而通过经济法的有关规定,则可以充分地规避这一现象的出现,以此从根本上来限制行业协会的这种行为。

4.反倾销职能

目前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中都存在严重的反倾销现象,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行业协会的存在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反倾销的职能。首先,行业协会本身的约束性及信息性,杜绝在行业内部出现个别的成员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价格策略,很自然地建立起一种强而有力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此外,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行业协会可以担任反倾销诉讼的提诉人,这对于实现有效的反倾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的竞争有着积极地意义。

三、如何确保行业协会职能的发挥

1.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

确定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完善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要加强对行业协会问题的政策法规研究,明确行业协会的组织系统、职能定位、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运作,建立协会的退出机制,从法律上推动行业协会进入角色,开展行业服务,实行自律性管理。只有从法律的角度来对行业协会的地位进行保证,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行业协会的各项职能,不断地促进社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以此来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建立完整、规范的行业协会发展机制

规范行业协会的设立、整合、检查、退出等机制,确保行业协会职能的发挥。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本行业的行业协会发展规划,提倡引进市场化的竞争机制,鼓励行业内部的竞争,由企业会员来评判决定其优胜劣汰。建立完整、规范化的行业协会发展机制,对于增强行业协会的运营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结语

行业协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组织,它具有非政府性、自治性、非营利性、公益性、中介性等多项职能,在维护行业发展、社会稳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要想充分地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必须要从根本上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发展机制,以此来不断促进行业协会的成熟和稳定,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晋.经济法视野下的行业协会及其职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汪莉.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J].法学评论,2006,01

[3]何敏.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D].安徽大学,2005

篇5: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一、审计原则特点分析

(一)促使准则体系完整化

审计准则体系的完整化,能够使在不同领域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更多的规范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避免统一业务层面的盲目竞争。审计原则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其指明了工作方向,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成了新的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遵循审计原则,将其作为工作的前提基础,约束自身行为,以便为企业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二)符合国际发展要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不断交融,我国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力求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审计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家为符合国际发展形势,满足企业对外贸易要求,对我国审计原则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充分借鉴国际审计准则,深化趋同主张,在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先进审计理论,以保证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推动我国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朝向国际化的道路快速前进。

(三)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企业的发展、社会与人民的利益都无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有密切联系。现阶段我国的设计原则中,充分结合了我国实际国情,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和准则体例进行了适当调整,更加符合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使用要求,并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四)突出风险审计理念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导致审计工作实效性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在审计原则中,突出了风险审计理念,对审计工作中的投资者决策风险、财务信息真实性风险等进行了有效预防,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风险识别、应对能力,尽量降低风险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保证审计效率。

二、审计原则在审计实务中的影响作用

(一)全面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循审计原则,提升审计质量。现阶段的审计原则中对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提升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并将审计质量作为考核标准。同时要求审计部门能够从审计职业导则、审计质量监控、审计责任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并严格落实对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审计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估,有效提升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对审计质量的提高有有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审计流程系统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流程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现阶段的审计原则中,对审计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明确提出了审计工作的目标、内容和相关要求,为注册会计师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照审计原则,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规范审计工作行为,实现审计流程的系统化,同时,在不断地实践运用中,审计原则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有助于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了风险应对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审计原则中突出了风险审计理念,并对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风险应对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注册会计师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同时,审计原则中着重强调了对本山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这对提升审计人员风险领域、重大风险的判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够促使审计人员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成本的降低,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更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和抗风险性、实效性以及工作效率。

(四)影响审计意见

审计人员在审计完报表后,需要对其是否符合标准发表审计结论,即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需要对报表的合理性、准确性、真实性等负责,并提出适当的审计意见。一般审计意见可以分为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五种,由于审计原则中突出了风险设计理念,并将审计重心前移到了对风险的控制上,因此,使注册了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更容易收集审计报告相关资料,提出更具影响力的证明依据,以提升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意见的类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结束语

审计原则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规范、指导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审计原则具有促使准则体系完整化、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符合我国国情以及突出风险审计理念等特点,能够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公平性,为企业提供了健康的发展环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审计原则也需要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创新,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促进审计流程的系统化,提升审计工作的风险应对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经济行为、财务管理进行规范的一项管理活动,审计原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准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审计原则也在不断的完善改进,并在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审计原则的特点及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审计原则,特点,审计实务,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晓琳.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1(1):38-39

[2]吴爽.论新审计准则的特点及对审计实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14):45-49

篇6: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内部审计防范市场竞争中的风险,以保证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因而是公司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它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效果。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正确认识审计的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立足企业需要,服务于企业。理论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界定有多种观点,包括监督和评价职能;监督、评价和鉴证职能;监督、评价、鉴证、管理和服务职能等,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服务。

(一)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产生于企业自我约束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监督是检查和审核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目的。在监督的基础上履行评价职能,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与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职能

企业内部审计拥有独立地位、独特视角,为其提出比较全面、中肯、可行的建议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对涉及企业局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各种错弊提出改进或改正建议,而且可以对涉及企业整体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各种错弊提出改进和改正建议,供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各方面管理层决策时参考。企业内部审计不但通过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独立、客观地对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经济监督和评价,并向管理当局报告,以协助管理当局实现对各层次管理有效履行受托责任的约束,而且在监督、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纠正错弊、防范风险、肯定和推广优良管理的建议,促进各层次管理者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进而有效履行受托责任、改善管理绩效、不断增加企业价值,为管理当局决策服务。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为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服务。这是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最本质的目的。

(三)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关系

内部审计的本质既是监督又是服务。监督是基础,通过对受托经济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核实,进而独立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向管理当局提出报告,这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业务技能,也表现为对企业内部各种经济行为的规范和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自身的特定活动,找出问题、提出建议、推广先进经验,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为管理当局作出决策提供服务。内部审计优质的服务有助于监督的加强。内部审计为管理当局提供优质的审计服务,使其及时全面地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促使管理当局及时、准确地向审计人员提出开展审计监督的重点和具体要求,使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2.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查错防弊,提高会计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贪污腐化行为,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信息,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警察”的特殊作用。

(二)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保证、保障及维护作用。

1.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通过审计工作,节约资金,减少资金流失,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三)鉴证作用

实行领导班子在任定期审计,有助于监督企业领导依法办事,遏制腐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为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的工作业绩提供依据。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生产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促进作用

1.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

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

2.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

3.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建设性作用

1.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2.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不是束缚企业的发展,而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内部审计的改进和完善

(一)改进完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因此需要健全的审计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使其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高。

(二)内部审计改进和完善的内容

篇7: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一、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第一, 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存在缺陷。近年来, 我国很多企业都有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形成一定的控制制度, 但是这些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没有明显的作用效果。首先, 控制制度是一种比较零散、片面的制度, 没有形成一定的控制体系, 使得会计内部控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其次, 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 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 新的事物层出不穷, 新的经济行为、业务和管理工具的出现, 对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有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没有体现这一发展观点;此外, 现有的控制制度偏重于事后控制、不相容职务没有隔离等问题。

第二, 会计基础工作中出现弱点。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费用支出失调、资产流动环节中出现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会计工作中出现严重的假账泛滥、信息失真等问题, 各个企业中存在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弱点不同, 有的是复核审批阶段没有严格的要求, 有的是账证与账表不符, 有的是在资金管理方面做的不足等等问题。

第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审计制度不够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一个工程, 除了企业的活动措施, 还需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纠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纠偏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良好发挥可以起到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不能够将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良好发挥, 不利于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如果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贯彻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又没能跟上监管的脚步, 就会更加频繁地发生财务违规现象。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关的控制。在新准则体系下, 为保障相关核算规范不被滥用, 弥补因制度变革引起新的核算和管理漏洞, 建立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 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企业内部实际情况。任何企业建立任何内部控制制度, 都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中, 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这个原则。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因此, 也不会存在一个完全固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 各企业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定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第二, 广泛约束性。对于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一位成员,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要有效。企业内部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都无权游离于控制之外或凌驾于控制之上。

第三, 全面性和系统性。内部会计控制必须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角度, 渗透到企业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环节, 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不能留有死角。同时, 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 必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是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 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措施

第一,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树立内控思想与文化。任何一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 因此, 会计人员是有效行使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企业应当注重提高企业部门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 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具体来说, 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重视从新准则的角度出发, 丰富自己的头脑, 改进以前传统会计思想的限制, 促进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二, 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应当保证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从根本上达到消除隐患、健全制度。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 应当明确其职责目标, 使其保持充分的独立性, 保持应有的专业怀疑和判断能力。

第三, 重视会计工作中的基础会计工作。基础会计工作对会计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基础会计的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加强基础会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凭证控制、账簿控制与报表控制等方面, 做好日常会计工作, 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真实性, 完整的会计基础工作控制, 有利于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管理, 还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总之,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使企业在同行竞争中占有良好的优势,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的控制内容, 能使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不难看出, 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企业正常运转、资金的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针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以及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原则,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新玲.关于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6) .

[2].张永杰.洞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会研究, 2011 (15) .

[3].廖志青.浅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民营科技, 2011 (9) .

[4].张铁梅.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业文化, 2011 (9) .

篇8:协会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原则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许多企业的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业务越来越复杂,更有许多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集团化经营,内部控制管理已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的重要管理手段。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它表现为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和持续的控制活动过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强化内部控制,对企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对实现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增加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职能,对于完善企业治理,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改善组织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笔者通过分析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遵循的原则,论述了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遵循的原则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按照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系统要求,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顺利运行。

(一)内部控制制度要与国家法规制度相一致

企业要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国家的有关法令、制度相背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令,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协调

一项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的若干职能部门,比如设备、生产、质检和财会等部门。各部门会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各自的业务观念制定一些控制制度,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协调。因此,审查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是审查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合理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确定控制目标、采取控制方法和措施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经营目标、企业规模、经营特点、管理水平和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适当地加以规定,切忌脱离企业实际和经营目标。所定内部控制制度要为群众所接受,科学合理,简明扼要,方便易行,同时还应讲求实效。

(四)内部控制制度要经济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应有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2.在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将该项内部控制制度所需花费的代价与其能够实现的效益进行对比。

(五)内部控制制度要能有效反馈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设置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它们应能及时地将在控制过程中偏离控制目标的偏差和原因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实现有效控制。信息反馈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是确保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内部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区别所在。

(六)内部控制制度要全面

全面是指一方面它要对企业经营活动与经营目标的有关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它必须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一是人员素质的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科学有效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二是组织控制。这是组织机构设置和适当的权责划分;三是业务程序控制。这是企业内部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按一定的程序有效运行而规定的业务处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环节及其经历顺序;四是信息质量控制。它是保证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及时、公允和可靠;5.资产保护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六是预算控制。它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期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具体反映在预算期内各项经济业务和经营成果的一整套业务报表和财务报表。

二、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电算化条件加强内部控制

1.要严格分离系统中的不相容职务

按电算化运行程序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互不兼任。

2.要针对电算化特点强化系统操作及维护控制

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权限、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如严禁越权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并向管理人员报告,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机房等。对硬件的维护控制,应按照固定资产造册登记,专人保管,制定设备使用、检修制度;对数据的控制,应对数据处理的输出结果指定人员定期检查;对软件的控制,防止对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

(二)建立统一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尚未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时,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形成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于外部审计师应该执行哪些评价程序、遵循哪些标准、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等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规范,规范制度要考虑是否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必须统一目标,确定标准,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指标内容。

(三)完善企业内部牵制机制

内部牵制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强化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同时,应该实施必要的内部牵制。内部牵制的落实主要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采实现。对于一个业务流程,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例如在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在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工作轮换制是实现内部牵制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并对关键岗位进行频繁轮换,从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设计和管理的缺陷,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四)严格内部审计,强化内部监督的执行力

1.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执行是关键。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对内部经营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和评价作用,从而起到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的作用,促进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2.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上一篇:区队工会小组管理制度建设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作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