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2024-06-11

学校课题实验方案(共11篇)

篇1: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就成为了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而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为使我校的教学改革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为使我们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拟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为载体,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二、课题的界定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本课题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点,从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新型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以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从而最终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三、研究目标㈠、教师发展目标1、让教师提高素质,发展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让教师更新观念,发展为课程的建议者和开发者。3、让教师转变角色,发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㈡、学生发展目标1、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2、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㈢、教学模式发展目标1、通过教学,实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2、让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视探究、选择、创造,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正确世界观的逐步形成。4、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重视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四、研究内容1、如何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具体内容有:改变观念、增强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以教师为本”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如何评价教师等。2、如何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内容有:如何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何评价学生等。3、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教学要关注人(包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反思等,

方案

五、研究原则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2、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重视学生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3、综合性原则:在各学科中综合开展课题的研究,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4、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5、实践性原则: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为儿童创建实践的最根本途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六、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法。4、观察比较法。5、经验总结法。七、研究措施㈠、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课题负责人:季宏伟课题组成员:邹敏艳、孟建东、高敏、罗品、马莉、麦霜叶、国、张F翔、缪一平。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1、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2、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课题组教师,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采用自学、集中学、讲座、录像、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3、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检查情况。㈢、加强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深入课堂。1、形成课题研究的氛围。由校长亲自承担学校的主课题,定期撰写阶段报告书,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2、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研科研不分家,使课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㈣、及时总结,落实奖励措施,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教案评比和教学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和教学反思。2、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实验课、公开课的教案,推出优质课,培养优秀教师。3、采用激励机制,对教科研工作的优秀者,对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师落实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激情。八、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3年3月――2003年8月)组织学习新课标;选题、讨论并制定、完善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2、中期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6年6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动态管理计划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充实。3、后期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1月)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九、预期研究成果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市**中心小学课题组

篇2: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国内外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目前针对这一课题国内外都在开展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美国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增加了创新目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我国近几年结合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在此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丰富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于指导各学科教学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课题研究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又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及素质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围绕中学生各学科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坚持一切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超越,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激发,创造潜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立足于目前中学生实际,提出相关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形式和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研究实验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结题。

2、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自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按计划分为准备与培训、实验与研究、总结成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与培训(自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1)组成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分工。(2)制定详细具体一的课题研究方案。(3)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

(4)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开展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与研究(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1)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在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课题组成员每月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做项目阶段性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方案,完善过程,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实验成果,指导教学实践(自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

(1)整理加工全部教学实践材料和阶段性的成果。(2)尝试将研究理论成果推广指导教学,达到研究的目标。(3)课题组撰写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及其它分工为:

吴宝明

38岁

中学高级

课题总负责人 陈

30岁

中学一级

负责资料收集、打印 武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仇丽鹏

40岁

中学一级

负责组织协调、会议召集、记录

姚智鑫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2、研究经费及保障

篇3: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某学校实验楼建于1977年, 为砖混结构, 地下1层、地上4层;该建筑物东西长58.08 m, 南北宽16.36 m, 檐口总标高为15.90 m。目前, 该建筑墙体中存在较多裂缝, 为了判明裂缝原因, 确定裂缝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程度, 需对该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 并制定地基及墙体加固方案。

1 检测内容及结果

1.1 建筑物结构整体垂直度观测

采用全站仪对结构整体垂直度进行观测, 结构倾斜严重, 主要是整体向北倾斜。结构顶层东北顶点向北偏东方向偏移位移为107.4 mm, 西北顶点向西北方向偏移位移为127.6 mm, 顶层向北偏移最大位移为102.0 mm, 均超出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结构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侧向位移Du级90 mm的规定。

1.2 结构墙体裂缝分布及最大裂缝宽度检测

现场对结构墙体裂缝分布及最大裂缝宽度进行了检测。由于部分地下室内堆放杂物, 且有部分房间现场不能进入, 部分房间正在室内装修, 所以只对现场能观察的房间进行了观察。由于有些房间装修时间不长, 有可能掩盖了部分裂缝。该结构墙体裂缝主要发生在结构东部, 裂缝在纵横墙均有, 裂缝数量较多, 且局部纵横墙连接处出现较长的竖向裂缝;墙体裂缝主要在门、窗洞口发生和发展, 地下室最大裂缝宽度为60 mm, 1~4层最大裂缝宽度为6 mm, 超出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对Du级的规定。

2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

该建筑场地在地貌上属东山黄土台地前缘。场地地面已经平整, 南侧较北侧略高。

(2) 地层、岩性。

由本次勘察结果可知, 该场地地基土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地层, 在12 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大致可分为4层, 依次为:①-1杂填土:黄褐色~杂色, 以粉土为基质, 含大量砖块、石块、白灰屑等, 厚度在0~3.4 m之间, 分布于建筑场地外缘局部地段。①-2素填土:黄褐色, 主要成分为粉土, 稍湿, 稍密, 含有零星碎石、煤屑、石灰屑、砖屑等, 实测标贯击数在建筑场地北侧1~3击, 南侧7~10击, 该层厚1.3~5.4 m, 层底埋深4.5~6.7 m。该层土的压缩系数在0.64~1.01 MPa-1之间, 具高压缩性, 局部具湿陷性。②粉土层:黄褐色, 湿, 稍密, 见少量煤屑及钙质结核, 干强度与韧性低。标贯实测击数在建筑物北侧为0~7击, 南侧为4~11击。该层下伏于素填土层之下, 厚度4.5~6.9 m, 层底埋深11.2~11.7 m。该层土具高压缩性。③黏土层:褐红色, 湿, 饱和, 可塑, 干强度与韧性高, 具中等压缩性, 含少量钙质结核。实测标贯击数在9~12击之间, 平均10.5击。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揭露厚度达0.8 m。

该建筑场地属非自重湿陷性场地, 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Ⅰ级。土的层面起伏不平, 层面坡度>10%, 故该建筑地基为不均匀地基。地下水位埋深约5.7 m, 上层滞水。该场地地面下约11.5 m存在一层黏性土, 该黏性土属隔水层, 对上部地下水的下渗有阻隔作用, 故可使上部入渗水体聚集。

3 结构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以及对墙体开裂走向、部位等的综合分析, 该建筑物地基持力层及压缩层范围内土质的不均匀性、高压缩性和湿陷性, 是导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位的出现与上升是其诱发因素。

经调查, 该实验楼在初建时至少10 m以内见不到地下水位。由此可以判断地下水位的出现与上升是导致该楼地基性状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能排除该楼初建时②层粉土具有湿陷性的可能。对该工程的地基而言, 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问题包括:②层粉土、①-2层素填土的湿陷, 以及此两层土由非饱和转化为饱和而导致的强度骤降和压缩性加大。可以认为, 地下水位的上升是导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诱发因素。

经调查和现场察看, 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排污渠的渗入。在距实验楼北侧约9 m处有一条平行于该建筑的排污渠, 该渠在建楼之初只是一条季节性排洪渠, 只在雨季时有雨水排泄。随着建筑物的增加和居住人口的增多, 逐渐变成一条常年有水的排污渠, 由于该渠未做防渗处理, 成为实验楼地基地下水入渗的主要来源。二是地表水的渗入。该建筑地势南高北低, 从该建筑南纵墙上的水体入渗痕迹可以看出, 在雨季时有地表水入渗现象, 而北侧由于散水与纵墙之间已离开, 因而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 而且由于北侧地势较低, 很容易在下面形成聚集水体。此外, 原直埋电缆沟回填沟槽时回填土未经压实, 也易为水体聚集。聚集起的地表水向地势较低的北侧排出时, 由于排污渠周围处于常年聚水状态而不易排出, 因此在该建筑北侧形成聚集水体。

需要指出的是, 该地基范围内仍有地下水位继续上升的可能, 而地下水位的进一步上升必将导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加剧, 进而导致墙体开裂的进一步发展。

4 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案

目前地下水位在5.7 m深度处, 该深度仍处在地基压缩层范围内, 因此地基加固也需考虑水位以下的层位。水位以下土体中的孔隙由水充填, 这对地基加固方法的选择势必产生影响。因此, 首先应考虑防止水浸地基, 并将饱和土层转化为非饱和土层, 然后再辅之以可在非饱和土层中采用的灌浆加固。

由于该地基内的地下水属上层滞水, 故第一步采用灰土加固, 即在建筑场地四周, 沿基础外侧设两排桩间相切的灰土桩, 灰土桩的桩径可取400 mm, 桩长为散水以下11.5 m, 灰土填料采用体积比为3∶7的生石灰与素土的拌合料。

灰土桩完成后, 预计可在楼的基础四周形成既可以防水侵入, 又可起到限制侧向变形的帷幕, 同时还能对土体内的水分予以吸收, 并通过石灰粉的胀发对地基土起到一定的固结、挤密作用。

在灰土桩完成后进行第二步地基加固, 采用单液硅化法。即采用钻机成孔, 在灰土桩的内侧打孔, 注入硅酸钠溶液, 灌浆深度为散水以下6 m, 地下室内也设灌浆孔予以二次加固。灌浆孔间距可为1~1.2 m。

5 结构开裂墙体加固方案

根据墙体裂缝分布情况、裂缝宽度及开裂原因, 综合考虑结构抗震安全和加固施工方便等因素, 建议墙体加固采用如下方案。

在墙体双面对拉钢筋网, 喷射混凝土施工加固墙体。在加固的外墙体两面采用150 mm×150 mm的Φ 8 mm钢筋网片, 在加固的内墙体两面竖向钢筋采用Φ 8@200 mm, 水平钢筋采用Φ 8@150 mm。如果室内上下两层均有竖向加固钢筋时, 可在预制楼板板缝处钻孔穿入Φ 8 mm、长400 mm的连接钢筋, 与上下两层竖向钢筋焊接。在加固的内外墙交接处, 需在外墙竖向间隔10皮砖灰缝处钻孔, 穿入Φ 8 mm、长500 mm的连接钢筋, 连接钢筋在墙内与水平钢筋焊接, 伸出墙外设弯头与外墙竖向加固钢筋锚固。地下室加固钢筋网片要从基础上部开始做起, 且在基础位置每间隔500 mm植入Φ 10 mm钢筋, 钢筋锚入基础300 mm, 外露200 mm与加固的竖向钢筋焊接。内外墙两面钢筋网片均采用Φ 8 mm的S形拉筋连接。

6 结语

该实验楼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主要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具有高压缩性, 作为主要持力层仍具有湿陷性。地基持力层及下卧层的不均匀性、高压缩性和湿陷性, 是地基产生不均匀变形的内在原因;建筑物建成投入使用后, 地下水位的上升则是直接诱发因素。地基压缩层范围内的地下水属上层滞水, 水的来源主要是排污渠地下水渗入和大气降水聚集渗入。如果地下水位继续上升, 该楼的地基不均匀变形将会持续发展, 墙体开裂也将继续加剧, 应立即对该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该实验楼在目前和将来均需防止水浸入地基, 应认真、及时检修室内外的管道, 防止管道漏水, 并采取有效的排水防护措施。目前, 应对室外散水进行修缮, 防止地表水进一步浸入地基, 并应对排污渠进行防渗处理, 减少排污渠地下水的渗入。

摘要:分析了某学校实验楼墙体开裂和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原因。结合工程地质条件, 提出了建筑物地基和结构开裂墙体加固方案。

关键词:墙体开裂,湿陷性地基,不均匀变形,加固

参考文献

[1]JGJ116—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2]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3]09SG619-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 (一)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 [S].

篇4:实验班的“心”课题

不过短短的时间很难看到实现这一切运转的前提,那就是实验班教师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正如周六的今天,大家要去县城采购,于是老师们自发组织了学生前去体验“城市生活”。看着临出发前一大群孩子兴高采烈的表情,老师们脸上有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知道,这笑容的背后,是他们的心已经扎进了教育和班级里。

心能够驻扎,时常源于一个人能够满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源于教育环境能够实现人人渴望的优雅与从容。

乡村教师工资不高、见识不广、生源不好、条件不够……如何实现这份“优雅从容”? 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总结的小课题——

办公室的一角,一位女教师正趴在电脑前网购,她被同事们公推为“网购版主”,所以练就了以低价格买到有品味的服装或者用品的能力,为此几乎可以节约大家一半以上的购物时间以及每月开支。

高中实验班教室,一台投影仪加一台电脑,老师和学生正在展开十八大相关主题学习。同学们都很有“主题式学习经验”了——无论美国总统选举、还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种族与文化冲突等,他们都是用这种方式深度拓展自己对国内外大势的理解与把握。当然,多数时候是师生一起“冲浪”,共同研讨,齐头并进。

半期考试后的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在总结情况。大家都感觉压力不大,因为实验班坚持“三年看成果,坚决不比较”,讨论的重点很快转移到下一周天寒地冻,综合活动课该怎么走出户外;“最后一个问题学生”的英语成绩从30分上升到50多分,但还是不愿意出任“音乐版主”,怎么办;两位老师在争论:我这个阶段在训练孩子们的行为专注力,你那边提前搞学生自治运动会,大家会不会又心思乱飞……

收入不高,却并不为缺钱发愁;才能不全,彼此像友好邻居一样互补帮衬;书籍不多,但运用所有的工具手段学习,依然进步飞快;乡村空气清新,饮食健康,人际关系简单,即便从大城市来的教师也渐渐把日子过得兴致勃勃;实验班机制导致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被挡在门外,教师不必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活泼的课堂、单纯的爱心、足够的小舞台,使得孩子们狂热地喜欢老师与学校;老师们在言谈举止、服装礼仪、时间管理等方面,都不断地被学生信任的目光推着进步;大家在一个足够小的班级物理空间和足够大的自由教学空间中,渐渐地趋于自信、安静与幸福……

突然觉得,对教育人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生活方式、工作情态探究,是不是应该成为如火如荼的学校文化建设,及区域教育规划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篇5:滨州实验学校校本课题研究指南

研究指南

德育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研究 3.小学生文明习惯培养研究 4.小学生安全习惯培养研究 5.班风建设研究 6.班级管理研究 7.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8.问题学生转化研究 9.培优研究 10.家校联系研究 11.家委会职能研究

12.家长进课堂“百家讲坛”研究 13.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研究教学

14.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15.小学生认知心理研究 16.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7.教学目标建构研究 18.教学导语研究 19.教学结语研究 20.课堂情境创设研究 21.课堂问题机智处理研究 22.作业布置方式研究 23.作业批改优化研究

24.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25.学生学习情绪研究 26.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研究 27.学困生辅导研究 28.学科测试效果研究 29.学生评价方式研究教研

30.教研组建设研究 31.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32.优质课指导案例研究 33.名师教学特色研究 34.教研活动效率研究 35.教研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36.说课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37.听课模式优化研究 38.与专家同上一节课研究课程建设

篇6:郑庄小学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题目: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指导思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教法、学法为手段,以“教与学革命”活动为载体,抓好教学活动化、学习主动化、学校学习化三个重点。

三、实施原则: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和效益,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解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客观总结,把形成的有效经验据推而广之,服务之教学。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

第一阶段:课堂激趣,授之以渔(2005年9月——2006年7月)

第二阶段:大量阅读,有效交流(2006年9月——2007年7月)

第三阶段:评说感悟,形成能力(2007年9月——2008年7月)

五、实验班级:三年级

六、实验教师:组长:常翠娥

篇7:课题开题报告、实验方案的撰写

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研究方案的书写格式

研究方案指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研究整体规划,重点在于规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方案的设计应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是课题质量高低的反映。

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

1、课题名称:要求准确、规范、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碰到的问题、现状分析。(1)研究的背景:阐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教育形势。(2)碰到的问题:根据现实的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

(3)现状分析:简要分析该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及相关课题研究的状况。2)目的和意义:解决什么问题?价值是什么(讲述解决此问题有什么实际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

3、研究范围:对研究的总体范围、研究对象、关键概念(变量)和相关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4、课题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提出课题的假设和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2)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政府方针政策,结合本课题分析研究假设可成立的依据。

5、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因变量)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实现研究的成果。2)研究内容(自变量)指实现研究目标的各种策略。

6、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革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因果关系,可按照均等性原则实验、控制实验条件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2)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搜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申报结题鉴定和评审。

7、课题成果形式: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论文、专著、软件、教案、课件、网站或产品等多种形式,其中必需有结题研究报告。

8、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1)课题小组成员分工

2)建立相关制度,确保课题研究成效。

篇8: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交流和深度思维吗?

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一致吗?

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化需求了吗?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认识学生的哪些策略或方法?

我们在穿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和实践中有哪些思考?

我们在认识学生方面有什么困惑或问题?

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是教师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以上思考, 学校以“深度学习, 从认识学生开始”为主题, 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工作, 在分享和探讨中重新审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审视课堂, 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目标

1. 理解“关注学生学习”与“认识学生学习”的区别, 在案例剖析和分享中提炼认识学生学习的方法或策略。

2. 能结合案例阐述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 尝试总结“引导学生自然发生的学习过程”的方法。

3. 能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初步探索课程建设的有效做法。

研究内容

1. 从关注学生学习到认识学生学习

结合现阶段教学实践案例, 探索和提炼认识学生的方法或策略, 可能涉及的角度:学生学习风格 (感知型、思维型、记忆型) 、学生知识结构、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情感 (学生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概念) 、学生学习起点 (已有思想、认识、行动和水平) 及学生学习过程等。

2. 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案例中提炼思维工具 (即学生思考问题的脚手架) ,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程准备

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践, 探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如走班制教学、优秀生培养等) 。

4. 穿越学科边界的课程实施与探索

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案例, 探讨穿越学科边界课程建设的经验或思考。可选取的角度: (1)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科学实验课程、校本课程等跨学科课程。 (2) 某些专题或概念的跨学科应用。

研究方法

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法。

研究阶段

1. 制订研究计划

以备课组为单位 (小学科以学科组为单位) , 在上述研究内容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 确定研究角度, 撰写并完善研究计划, 明确研究活动开展的形式、要求和预期成果。

2. 实施研究计划

各备课组基于现阶段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 按计划开展研究, 及时收集和分析过程性资料, 进行成果整理。各备课组至少进行3 次小组研讨活动, 每位教师形成基于案例的研究成果。

3. 分享研究成果

各备课组在学科组内进行成果汇报和分享, 每个学科向学校推荐50% 的优秀成果。

说明:

1.每次活动前, 每位教师要有准备好的材料, 要有研究过程中的成果。

2.每位教师要在每次活动前进行实践, 拿出实践成果。

3.研究末期, 备课组把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 (论文、PPT、实践中的各种材料等) 。

篇9:学校课题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就是“真、小、实、低、易、近”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

二、实施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

三、实施原则

全员参与、以小见大、方案简洁、集体自由、成果多元、实施流程。学校首先要做好全员培训,解决好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认知问题。本着可操作性强同时又相对规范的原则,实施流程包括以下12个环节。

1、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沙龙,交流“课程与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困惑;

2、教师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并进行自主选题;

3、教师申报课题(个人-学科组-科研室);

4、科研室审定;

5、学科组或年级备课组组织集中开题;

6、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等);

7、学科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

8、科研室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中期报告);

9、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

10、教师撰写结题报告;

11、学校开展结题答辩与鉴定;

12、组织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评价,印发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集。

四、小课题研究评价

1、评价原则。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

2、奖励办法。经学校领导小组评审,评为一等的比例以小课题总数的50%为宜,其余的为二等。如果你的课题材料差,本次不予结题。

3、附加价值。教师小课题研究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参考项目、教师绩效评价的加分项目、职称及各项荣誉评定的必要条件。

五、组织机构

学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暨课题答辩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

组长:朱桂华

副组长:王庆红、陈太喜

篇10:语境与语文素养关系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创意: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语文教师吴云

课程名称: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

立项时间:2004年5月宜昌市科规办市级课题

七年级承担子课题名称:语境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是语言存在的具体环境,在语文交际圈里,这一概念表述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特征的语文交际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前后关联等。在一定的语境中,语文交际者通过语用学习或实践,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问语境,单纯的技术性训练不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极有可能培养出“不会交际的人”,这是有悖于语文教育的任务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首先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对语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文交际者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语境的真正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至今我们还没能总结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语境理论来。我们认为,语境研究是杂而有章的,是有其规律可寻的。没有无规律的存在,只有存在的规律未认识。

语境是人为设置、控制的客观情景,语境按优化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优化语境、较优化语境、不优化语境,课堂是高度优化的语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导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所、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场所,通常称为狭义的语境。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语境的范畴,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语用和表达效果影响很大。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就不同了,孤立的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于一篇文章,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很难得到正确的解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用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空气和水一样。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等等,更主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地理解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使用语言,所以语用行为的萌动、发生、持续与转换离不开语境。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的。我们知道,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生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靠他在语用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用行为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语用行为不是分段、概括大意、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听、说、读、写”语用行为的发生,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富有创造性地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过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做为交际工具的语文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素养也只能在交际中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交际圈教学十分注重语境的创设。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应如何创设不同的语境才能最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对文本中的词、句、篇我们应如何结合语境来理解其真正的文义?语境创设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实验中得以解决。

二、实验原则

1、和谐发展性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自然而和谐”地对话;通过对词、句、篇的解读,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体实践性原则。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以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出现于语境之中,都是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所以教师与学生在对语文资源的占有与利用方面应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独占资源。学生在对资源信息的分辨、筛选与利用时,教师仅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灵活运用“首席策略”,监控学生活动,但不是把持学生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用行为的个体,能按内容要求实施交际行为,做积极的实践者。

3、有序开放性原则。在实验中,对词、句、篇的分析,遵循“小入口大开口”原则,要灵活借助“读写听说”等语用行为的实施,尽量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实验目标

总课题力求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探究合乎时代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七年级子课题的具体目标为:探究语境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语境的创设途径及方法,探寻语境的创设、衍生规律。

1、理论探索目标

探索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之一的语境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找寻语境的创设、衍生规律,为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的最终确立添砖加瓦,形成有别于传统课堂、常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可供推广的语文教学新方法及新策略。

2、实践探索目标

经过实验,师生具备以下几种意识和能力:

一、能结合语境(上下文、文化背景等)对字、词、句、篇进行正确地解读。

二、能释放藏于师生心目中的本土文化,并将之活化为新资源(教材)。

三、能根据语境的需要,正确地借助字、词、句、篇实施读、写、听、说等语用行为。

四、实验内容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重要文本资源,师生借助对“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大板块的聚会式解读,对学生语境意识进行卓有成效的培养。

五、实验对象及时间、检测手段

1、实验对象:茅坪初中七年级学生

2、实验时间:一学年

3、实验检测手段:一是借助《七年级“语文交际圈教学实验”课堂教学评价表(语境创设40分)》、《“语文交际圈教学实验”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表》对师生课堂教学(关于特定文本的解读)和综合性学习(以特定话题为主题或研究专题)情况进行检测。二是将“读、写、听、说”纳入考查考核范围,对学生语用行为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六、实验控制及策略

目前,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主要有:

一、实验教师对“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

二、传统积习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教师观念转变很难。

三、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很难确定。实验中,拟采用以下策略对上述变量分别实施有效的操作和调控。

1、通过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对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2、通过集体备课、上示范课并组织评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3、关于学生能动性的激发。①把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意识与习惯、意志品质、人文气质等非智力因素融合于话题聚会之中。②让学生参与到话题的确定、聚会的设计、项目的实施等环节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③通过有价值地肯定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发展计划

1、准备阶段

时间:2004年2月至8月

主要工作:确立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框架,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

时间: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主要工作:开展实验并获取实验成果

八、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名单

1、实验顾问

王本华(人教社中语室语言学硕士,“九义”语文新教材编委)

余蕾(宜昌市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温新阶(《宜昌教研通讯》主编)

张豪(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办公室主任)

向元茂(秭归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向德蛟(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云

3、实验实施小组

组长:吴云

成员:茅坪初中语文教研组七年级备课组教师

“语境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课题实验方案语境与语文素养关系课题实验方案飞雪

篇11:学校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因为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导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四、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宋世刚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导处), 教导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教研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 , 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 ( 研究进度计划 )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1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2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3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结一份。

2.每学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4.收集整理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上一篇:读《骆驼祥子》有感:拥有信念,拥有成功下一篇:学习金字塔学习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