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2024-06-18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共12篇)

篇1: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篇2: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案

第五时

练习

教学内容:

授日期:

****年**月**日

星期

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堂总结。

篇3: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知识“同样多”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知道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 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分的过程及结果。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感受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动手操作, 知道“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理解“平均分”有两种情况:按份数和按每份数平均分。发现“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从多种“分”中初步认识平均分

1.从任意分引出平均分。

师: (课件动画出示) 大森林里的小动物运动会就要开幕了, 小熊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了, 大家快数数, 一共有几只小熊?

学生数:1、2、……8。

思考1:如果把这8只小熊分成两队, 可以怎样分呢?

课件出示不同分法:1、7;2、6;3、5;4、4。

思考2:如果8只小熊要分两队进行拔河比赛, 你认为每队站几只小熊就公平了?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每队都是4只小熊, 像这样每队分的小熊同样多, 就是“平均分”。

(课件形象的演示, 展现了分的过程;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促使学生从多种分法中发现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就从任意分引出平均分, 由一般现象认识特殊现象。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原认知, 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初步认识什么是“平均分”。)

2.在辨析中深入理解平均分。

(1) 用手势判断上面4幅图中哪些是平均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 怎样移动图片能把不平均分的图变成平均分?

(3) 为什么变化以后就是平均分?

师:从上课到现在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平均分。请举例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这一“形”的支撑, 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变换图式辨析,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举例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认识平均分。]

3.尝试平均分, 激发学习需求。

师:把刚才的8只小熊平均分, 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学生会有不同的摆法:2、2、2、2;4、4;1、1、1、1、1、1、1、1。

展示学生摆小棒的情况, 交流:这些都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想象:把8只小熊平均分, 同学们一下子就能摆出结果。如果有42只小熊, 站成3队 (课件出示:一群小熊、三条跑道) , 谁有办法平均分, 使每队站的小熊一样多。

学生试着说一说:42只小熊, 要平均站成3队, 可以先每队站一只, 再每队站一只……一直这样分下去, 直到分完, 或者先每队多站几只, 看剩下的不多, 就每队站一只, 直到分完。

[设计意图:数目比较小时, 学生依靠直觉能马上知道结果, 习惯按“每份数”平均分。为此, 教师出示了口诀之外的尝试排队, 帮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时, 可以经过多次平均分, 激发学生按“份数”平均分的学习需求。]

二、在分中理解按“份数”平均分

运动会结束之后, 兔妈妈要给小兔分萝卜。

1.数数有几个萝卜?教师板贴:

这是让我们做什么呢? (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

你能尝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吗? (每只小兔分几个?)

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2.每只小兔分几个萝卜呢?利用手中的学具先自己分, 再和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比一比哪个组想到的分法多。

3.反馈。

分法1:每次拿4个萝卜, 每次分给每只小兔一个萝卜, 分完后每只分到3个;

分法2:第一次每只分2个, 第二次每只分1个, 分完后每只都分到3个;

分法3:第一次每只分1个, 第二次每只分2个, 分完后每只都分到3个;

分法4:只分一次, 分完后每只小兔分到3个。

学生汇报并思考:这么多不同的分法都是平均分吗?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四种分法, 分析相同点:都是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 每只小兔都分到3个萝卜。在这些分的方法中, 哪种分法和你的分法一样?其他同学的分法, 哪个你看懂了, 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索, 从汇报交流中发现:按份数平均分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分法的相同点, 关注分的结果, 发现不同的分法都做到了平均分, 意在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 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三、从圈中理解按“每份数”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了4只小兔。还是这12个萝卜, 按图示我们该怎么分?课件动画出示:

1.还是这12个萝卜, 每只小兔分3个, 可以平均分给几只小兔呢?请同学们自己圈一圈。

2.想一想:平均分给了几只小兔?你是怎样圈的?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圈一圈的过程中, 体会按每份数平均分只有一种分法。教师始终围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是平均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交流, 让学生反复关注分得的结果, 加深对除法平均分本质的认识。]

四、在比较中揭示除法本质

1.两次分萝卜, 第一次有多种分法, 为什么第二次只有一种分法呢?两次分萝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第一次是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 每只小兔分到几个萝卜;第二次是把12个萝卜每3个分给1只小兔, 可以平均分给几只小兔。两次都是把12个萝卜平均分。

2.你们怎么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在平均分呢? (每只小兔都分得3个萝卜, 分得的都一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次分萝卜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让学生体会到两次分萝卜的情况虽然不同, 但都是把12个萝卜平均分, 从而突出了两种情况的共性, 加深了对除法平均分这一本质的认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1:下图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平均分?先说一说, 再填一填。

小结: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分, 还知道怎样做到平均分。

六、总结提升, 拓展延伸

1.举例: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需要平均分的情况。想一想, 你平均分过什么?是怎样做到平均分的?

2.欣赏:生活中的平均分。

3.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篇4: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一)对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加强培训

要求学生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会通过网上邻居复制文件,会进行简单的网上浏览,会利用BBS与别人交流,能在BBS上发新贴子和回复别人的贴子。

(二)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培训

几何画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软件。虽然与画图相类似,但为了提高课上的操作实效,让学生基本会用几何画板尤为必要。

二、课堂简录

(一)进入《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先初步演示网站的操作方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站开展自学。学生单击“主页”就可以了解本课的学习流程。

(二)学生自学

1. 填表

由于这堂课的重点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没有必要把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到,只要把学生还不懂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就可以了。故设计制表如下:

学生两人一台电脑,要求学生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相互协调,一个查资料,另一人填表,做到每个人都有任务,有问题互相商量。教师要建议学生查找资料时,应先看书,如果书上没有再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里去找。学生在填表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 交流

学生填完表后,老师与学生逐个进行交流,特别是要学生说出你对这个图形还想知道什么。

(三)进行数学实验

1. 讲清做操作题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单击“几何画板”进行浏览。)

·请你做好一题把它保存为一个文件,文件名为“1”或“第1题”,保存在“我的文档”里。

·全部做完后(不会做的,可以先放一放),复制到教师机上的“作业”文件夹下的相应“几号机”的子文件夹中。

·可以用“画图”软件和“几何画板”进行对比,哪个软件更适合你,哪个软件更适合平面几何的学习?把你的思考发到论坛上。

2. 教师示范学生做题

学生做题前,教师就几何画板的使用对学生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巡回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的功能,为学生做好示范。

以下是学生用几何画板完成的操作题: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度数,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能画出三角形吗?请作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移动四边形任意一个顶点,观察四边形的变化。

(四)交流反馈,评价作品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教师不过早地下结论,不单纯看学生作品的结果如何,更注重学生做的过程。

(五)鼓励学生到网上讨论

可能在课上来不及讨论,但学生掌握了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网上平台,让复习的课堂跨越时空。

教后感

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站”这一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学生按相关栏目及相关要求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

篇5: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一、有多少种可能性?

小明从他的存钱罐里拿出了1角2分的硬币,要把这1角2分前平均分成2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二、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颗巧克力?

兰兰过生日,请来了她的3个好朋友,兰兰把爸爸买的一盒巧克力打开,把这盒巧克力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包括兰兰在内)。当每个人吃完2颗巧克力以后,剩下的总数正好是原来2个小朋友分得的巧克力的颗数。兰兰打开的.这盒巧克力有多少颗巧克力呢?

三、分别需要几次?

有16个小朋友一起去公园里玩,他们先去玩“旋转飞轮”。座舱里让坐4人,16个人每个人都玩一次“旋转飞轮”,需要几次?然后他们又去了“冒险岛”,在一条小河上有一条小船,船上一次可以坐4人,这16个小朋友全部到河对岸,需要几次?

四、

一名老师带着16名学生进行“夏令营”活动,这些人要坐缆车上山,每辆缆车可乘坐4人,这些人都要上山,至少要租多少辆缆车?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坐缆车的方案?

参考答案

一、分析:本题适用于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生。

这道题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其实,在分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1角2分的硬币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法,由于组合的方法比较多,因此,在讲解组合的方法时,要培养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即考虑时,首先要从硬币的面额来考虑(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其次,要从每一种硬币所取的个数来考虑(既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组合分法得到不同的分配分法。

解答:

1.硬币的组合方法

(1)12枚1分硬币;(√)

(2)1枚1分硬币,3枚2分硬币。1枚5分硬币;

(3)2枚1分硬币,5枚2分硬币;

(4)2枚1分硬币,2枚5分硬币;(√)

(5)3枚1分硬币,2枚2分硬币,1枚5分硬币;

(6)4枚1分硬币,4枚2分硬币;(√)

(7)5枚1分硬币,1枚2分硬币,1枚5分硬币;

(8)6枚1分硬币,3枚2分硬币;

(9)7枚1分硬币,1枚5分硬币;

(10)8枚1分硬币,2枚2分硬币;(√)

(11)10枚1分硬币,1枚2分硬币;

(12)1枚2分硬币,2枚5分硬币;

(13)6枚2分硬币;(√)

2.硬币的分配方法

通过上面的3种分配分法可以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其中只有5种分法能够平均分成2份。

可以得到:

(1)把12枚1分硬币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6枚1分硬币;

(2)把2枚1分硬币,2枚5分硬币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1枚1分硬币和1枚5分硬币;

(3)把4枚1分硬币,4枚2分硬币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枚1分硬币和2枚2分硬币;

(4)把8枚1分硬币,2枚2分硬币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4枚1分硬币和1枚2分硬币;

(5)把6枚2分硬币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3枚2分硬币。

二、分析:本题适用于中等以上的学生。

解答这道题要善于发现题目中各个条件之间的联系。因此解答这道题就要从“当每个人吃完2颗巧克力以后,剩下的总数正好是原来2个小朋友分得的巧克力的颗数。”这句话入手。因为剩下的的总数等于原来2个小朋友分得的颗数,由于一共就有4个小朋友,所以,“原来2个小朋友分得的巧克力的颗数,”实际上就是说吃了的巧克力和剩下的巧克力的颗数实际上是相等的(都是一盒巧克力的一半),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2种解法。

解答:

方法一:

(1)2×4=8(颗)

(2)8÷2=4(颗)

(3)4×4=16(颗)

方法二:(*)

(1)2×4=8(颗)

(2)8×2=16(颗)

三、分析:这道题的第一问适用于一般的学生,这道题的第二问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

第一问只要是把 16个人平均分,看看16人里面包含着多少个4人,就需要几次。

第二问则要考虑小船回航的问题,即小船划到河对岸以后,还要有一个人把小船划回来,即每次实际上只有3个人能够到河对岸,因此,解答起来也就不是看16里面包含着几个4这样简单了。

解答:

第一问:

16÷4=4(次)

答:16个人每个人都玩一次“旋转飞轮”,需要4次。

第二问:

16÷4=4(次)

3×4=12(人)

16-12=4(人)

4+1=5(次)

答:这16个小朋友全部到河对岸,需要5次。

四、分析:本题适用于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

(1)这道题中有一个隐蔽条件,即一共有多少人要坐缆车上山,并不是16人,而是 16+1=17(人)。

(2)另外要注意一个问题,即,17人,按每4人一份来分的话,有1人富余,但这1个人也要上山,也要占用一辆缆车。

(3)在制定分配方案时,不要局限的认为每辆缆车只能坐4人。

解答:

(1)总人数:16+1=17(人)

(2)需要缆车的辆数:17÷4=4(辆)……1(人)

4+1=5(辆)

(3)分配方案:

① 16个学生,每4人一辆,1名老师与其他游人合乘一辆。

② 前3辆每辆3人,后2辆每辆4人;

篇6: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除法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能够进一步理解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解决问题。

2、在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吗,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把这一单元知识进行复习一下,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哪些知识?

二、回顾知识:

1、自主回忆。自己复习课本,可以用列表,也可以举实例,整理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交流回顾。将自己整理的知识与同桌交流,互相提问,补充。(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回顾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收获与进步,为“丰收园”的评价提供依据。)

3、汇报板书:(边板书边引导举例)

a 什么是平均分? 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b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能举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列出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学生举例)

C被除数是0的除法,你能举一个例子吗?结果为什么是0 ?(设计意图:密切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

三、练习。1基本练习。

同学们回答的真棒,大家看大象园长来了。(课件出示)

它要带我们去动物乐园去,好不好? 依次出示 2综合练习。课件依次出现。3拓展练习。

课本73页“我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的练习,分别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重点是在学生交流环节要引导他们对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发的的理解。)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你弥补了哪些不足?

(总结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表现和收获,引导学生学会回顾与反思。)

板书设计 我都学会了吗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1 分一分(求数量)圈一圈(求份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有关0的除法

教学反思:

篇7: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一)【基础练习】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

(二)【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么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一下。

1、教师拍手,请大家口答列式。或跺脚(1)每次拍3下拍4次。(2)每次拍5下拍2次。

2、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大家来当邮递员,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信送回小动物的家里,看看你能不能当一个好的邮递员。为什么3+3+5送不出去?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

课间,有些同学分组跳绳,这里就有数学问题。

1、课本49页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为采集数据)

看图说图意,重点说出“每组有4个小朋友跳绳,有3组,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或者乘法来算都是正确的。”想:每组有()个小朋友跳绳,有()组,就是求()个()相加

2、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4、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盒药的外包装(6粒×2板|每盒),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5、大屏幕上的应用题。

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我们就来一次综合比赛。以列为单位,每人做一道小题,看哪一列在规定时间内题做得最多,对得也最多。哪列就是冠军。准备好了吗?老师发题,宣布开始,师巡视。强调规则。时间到。将题交给老师。比赛后,我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当裁判,每位一张,咱们一起对答案。

(宣布冠军,师 :同学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合作。下课。)

二年二班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比赛

1、看图写算式(1)★★★★★★★

★★★★★★★

()个()

算式是()×()读作()乘()

(2)◆◆◆◆

◆◆◆◆ ◆◆◆◆

()个()算式是()×()读作()乘()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7+7+7=()×()(2)3+3+3+3+3=()×()(3)8+8+8+8+8+8+8=()×()(4)0+0+0+0=()×()(5)9+9+9+9+9+9=()×()

3、写出乘法算式。

(1)4个2相加_________(2)5个4相加 _________(3)2和7相乘_________(4)3个9相加_________

4、读一读,并列出算式。

(1)3个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和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个因数都是6,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一、难点解析

1. 除法的概念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

除法概念内涵丰富, 学生必须真正理解“平均分”才能慢慢进入“除法”的世界。什么情况下需要用除法、怎样列除法算式、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除法算式怎样读等问题,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

2.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除法”是一种全新的运算。

在此之前, 学生没有“除法”这个概念, 可能听到过这个词, 但根本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新概念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过程。

3. 除法作为一种基本运算,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小数除法、分数除法、解决除法问题和其他综合性的问题都和理解“除法的含义”有着重要联系。从这个角度上说, “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

二、难点突破方法

1. 动手分, 获得感性认识。

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适当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恰当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要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结合课本提供的素材, 创设师生一起去郊游的情境, 让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图中的“矿泉水”、“面包”、“水果”、“糖”分一分。还可以创设与班级实际或生活实际相符的情境, 让学生动手分。在分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看到分的结果有两类:“每份不一样多”和“每份同样多”, 由此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除了课本提供的素材外, 还可设计一些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比如:

(1) 6个苹果, 平均分成2份, 每份几个?

(2) 6个苹果, 平均分成3份, 每份几个?

(3) 8个圆, 平均分成4份, 每份几个?

(4) 10个圆, 平均分成5份, 每份几个?

(5) 12个圆, 按照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 能分出 () 种不同的结果?

……

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 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2) 建立“除法的概念”也要动手分一分。教学例4时, 可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竹笋, 帮小熊猫分一分。“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 每份3个”这个过程可用除法表示:12÷4=3 (个) , 其中“12”表示有12个竹笋, “4”表示平均分成4盘, “3”表示每盘3个。照此, 例5的教学也应在动手分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清晰地建立除法的概念。

2. 借助减法, 顺应思维发展。

教学例5时, 有学生提出“20个竹笋, 每4个放一盘, 能放几盘?”这个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列式为20-4-4-4-4-4=0。这种想法让我为之一愣。随即我想到,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他们这样想是符合思维发展规律的。首先, 乘法的引入就是从加法开始的。其次, 因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次次分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减的过程, 他们理应想到以前学过的减法。我随即编了几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分一分再写写算式, 在写的过程和随后的汇报中, 他们发现用减法计算太繁琐, 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出除法。借助减法引出除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感悟加、减、乘、除法之间的一些联系,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思维发展大有好处。

需要强调的是, 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是灵活的, 完全在于课堂上学生思维的进程。无论有多少学生列出减法算式, 或者没有学生这样想, 我们都可以灵活地推进教学, 不必要求学生都这样做。在实际教学中, 做到引导而不包办, 顺应而不强求。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把握教材编排上的特点。

(1) 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2) 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 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2. 不再提两种分法, 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不再刻意区分什么是“平均分”、什么是“包含分”, 强调分的结果, 淡化两种分法, 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同时呈现整体感受。在分的过程中, 分法可多样: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两个两个地分, 三个三个地分, 也可以先估再分, 估少了再添, 估多了再移走, 这样的分法与实际生活中平均分的操作比较接近。

3. 有层次地安排认识平均分。

这一小节内容可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什么是平均分 (不出现除法算式) (例1~例3) 。例1是通过活动感知平均分;例2是通过讨论得到平均分的方法;例3是通过应用完整地认识平均分。第二层次:平均分用除法表示 (例4~例5) 。例4是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读法、写法;例5是完整地认识除法,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注意拓展延伸。

篇9: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师: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88~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3)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4)交流矫正: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5)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

(1)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一)复习读、写小数

1.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展示课件)

(1)0.2读作: (2)0.07读作:

(3)1.87读作: (4)35.6读作:

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教师引导完成。)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教材第115页第9题: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0.3吗?那么0.03又表示什么意思?0.75呢?

(3)你还能例举生活中的小数吗?(要求能说明小数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课件展示。)

(1) 0.07○0.17 (2) 4.2○1.04

(3) 0.5○0.6 (4) 0.45 ○ 0.79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这个数就大,第一位数相等就比较第二位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2.看线段图比较小数的大小。

(1)你能从上面的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小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按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小数排排队。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题

1.计算。

(1)你能从上面的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编出哪些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反馈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算式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3)独立完成,板演,交流指正。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退一。

2.解决问题。

包60.5元 橡皮1.5元 日记本3.7元

铅笔0.2元 文具盒19.4元 彩笔3.5元

(1)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用多少钱?

(2)一个书包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李明带25元钱要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彩笔,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四、游戏活动

猜价格:

拿出一盒巧克力,学生先随意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于或小于等条件限制缩小猜测范围,最后教师再给出具体条件(如:比学生猜测的价格少或多0.25元等),使学生通过计算获取正确价格。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小数知识初步学习后的复习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取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知识点,并建构起知识链的目的。综观整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1.放手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所复习这部分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并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在本节复习课中我们看到教师首先抛出“你打算怎样系统地复习整理这部分知识”这一问题,接着又在学生小组合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的实施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凸显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2.讲练结合,层层递进

篇10: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书第74页的例l,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习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

一、复习引入

1.激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操作)

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

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动手实践,分圆.

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会分吗?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

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 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

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巩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 )个。

(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

(3)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 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

问:每盘是几个?(填空)

问: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

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2.揭示课题.

篇11: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四册40、41页例1到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首先通过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老师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的读和写,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除法运算,因此在教学之初一定要用有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平均分”含义,从而理解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让学生能熟练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目标: A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B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类:

1、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在时间操作中充分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分”含义的准确理解。教具、学具:

PPT、磁钉、实物卡片

教学方法:

实践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协助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要分一些东西,你们会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东西,并且在分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好吗?(1)、老师手里有8颗糖,我现在把它分给大家。(随意分,每个人的糖果数不一)

(2)、大家开心吗?大家手里的糖果数一样吗?(3)、怎样分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呢?(引出“每个人分得的要同样多”)(4)、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通过亲身分法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有一天,小熊、小猫、小狗到大象伯伯家作客,大象伯伯为他们准备了6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小熊、小猫、小狗都馋得流口水。大象伯伯说:“别着急,我今天请启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给你们分桃子,他们很公平,一定会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

〖孩子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新知识教学之初,教师用一个故事情节导入到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学习下去的欲望〗

(1)、我们要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2)、该怎样分?(出示课件)(3)、学生用卡片动手分一分(4)、观看课件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大家分得时候,老师也再帮大象伯伯分了以下,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5)、请学生们用老师的分法再分一遍。

(6)、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既掌握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6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1)、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读一读。

(2)、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3)、用“12÷4=3”巩固上面所学。

三、巩固练习

1、实践练习: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苹果?(2)、有6个磁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个?(3)、出示例3课件,分纽扣。

〖让学生动手用实物卡片分一分,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口,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说的能力〗

2、完成课本做“做一做”

四、归纳小结: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

2、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特别是A类学生,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说,充分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作业

A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5÷5=5 30÷6=

5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B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C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篇12: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授课日期: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上一篇:湖南张家界作文下一篇:金融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