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小结

2024-06-14

二年级数学小结(精选6篇)

篇1:二年级数学小结

二年级数学检查小结

通过检查感觉有以下特点:

1、学期备课附件齐全完整;为全册教学指明方向;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和任务、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及单元反思基本明确,为课时落实奠定基础;

2、课时设计与实践中三维目标多数明确,少数不够具体,板书设计,还需进一步精心构思、精化教学流程,师生活动有待继续细化,教学反思应从多方面反思;

3、现代教学手段,即多媒体的体用体现不够

篇2:二年级数学小结

这是一支团结奋进的骨干教师队伍。她们有湖北省教育学会的会员柯春华老师:曾荣获湖北省、武汉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奖;经验丰富的马大庆老师:2006年所带学生一名考取武汉外国语学校、一名学生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三名学生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铜奖;年轻肯干的陈萍组长:2006年获青山区小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07年撰写案例《集合问题》获武汉市三等奖、2008年所撰写案例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全组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政策法规,恪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每学期开学初,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组的教学内容,制定备课组计划。并根据教研组每学年制定的总课题,制定备课组的子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化自己组的子课题。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在集体备课方面:要求做到备课组间周集体备课一次,研究

教材,讨论教法,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篇3:二年级数学小结

关键词:简便运算,解题技巧,开阔视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解题技巧方面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中要算得既正确又简捷, 这就涉及到简便运算问题。 要想算得既正确又简捷, 除了加强基本功训练之外, 掌握一些运算定律和技巧很有必要。 小学中年级数学“简便运算”便是其中一例。 简便运算属于“数的运算”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指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算式的特点, 依据四则运算和性质, 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运算程序, 使四则运算达到简便易算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 “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 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标准还指出“应关注口算, 加强估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 简便计算的功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能、一种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来教学, 它应成为借助于运算定律的理解与掌握来优化运算方法, 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意识。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运算定律时, 除注重基础题型的练习外, 适当拓宽题型,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运算定律的认识。 正所谓:见“多”识广。 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题型做一小结, 以飨同仁。

一、有关加法简便运算的题型

解有关加法简便运算题目的依据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对这两个定律, 学生一般理解得比较透彻, 故题型应广一些。

(一) 基本题型

1. 25+146+175=

2. 346+283+154+217=

(二) 拓宽题型

1.512+198=

2.512+202=

对这两类题目的对比教学, 可使学生理解, 什么时候加上2, 什么时候减去2。

3. 1744+287+469+160=

对此类题目的解答, 可使学生明白, 不一定使两个数一结合就得到整十整百数, 才算简便运算。

4.应用简便算法算出1+3+7+… …+17+19的和, 此类题目的设计应根据班级学情而定。

二、有关减法简便运算的题型

解此类题目的规律是: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 (b+c) 及它的逆运算。

(一) 基本题型

1.295-128-72=

2.369- (145+169) =

(二) 拓宽题型

3. 487-187-139-61=

解这类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在复习时应多加练习, 以消除学生对规律的恐惧。

4. 657- (372+157) =

对于这类题目, 把它同基本题型中的第一类放在一起对比教学, 使学生明白,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时, 不一定都要把后两个数打上小括弧加起来, 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有关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题型

1.1629+142-629=

2.1364- (278+436) =

3. 2163+362+1437+938=

从这三类题的简便运算过程来看, 若教师教法得当, 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的准确性, 以及综合利用简便技巧的能力, 开阔学生视野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关乘法简便运算的题型

依据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型很多, 解此类题目的依据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以及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一) 基本题型

对基本题型, 应加强练习。

(二) 拓宽题型

1.88×125=

2.38×49+38=

3.243×98=

4.12×28+24=

5. 174×312+26×312+312=

6. 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 +2 +3 +4 +… …+98+99+100 的和。

7. 把 (12+8) + (12+8) + (12+8) + (12+8) 改写成乘法算式。

从上述题型1—6 可以看出, 乘法分配律及其逆运算在简便运算中应用得相当广泛, 故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观察, 从实例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很快理解并运用。 等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后, 做题型1—6 的练习, 学生就会更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 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 还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 至于类型7, 是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五、有关除法简便运算的题型

有关除法的简便运算, 在小学中年级教材中很少设计, 一般是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计算, 如:16400÷400=, 利用规律a÷b÷c=a÷ (b×c) 及其逆运算进行的简便运算属于拓宽题型, 如:140÷7÷2=420÷28=2400÷ (8×60) = 740÷5÷74=, 此类题目是为以后教学做铺垫, 不可加大难度。 不过, 若教师指导得当, 对于456÷12+744÷12= 之类的题目也不妨一试。

六、有关乘、除法简便运算的题型

325×416÷325= 450÷18×2=

小数的简便运算可参考以上题型。

在现代数学教学理念中, 小学计算教学不仅是掌握计算机能, 更主要的是借助这一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独创性, 促使学生发展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的提高, 以便更好适应后续学习。 而简便运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 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 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很多, 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 利用数的组成和分解、 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或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使计算过程简单化。 教师只要寻找契机, 适时、适量、巧妙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会使学生逐步扫清思维上的障碍, 感受解题技巧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文丽.口算·估算·笔算——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09 (8) .

[2]李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 2011 (2) .

篇4:一年级语文:“学”二年级数学?

说着李老师让面前的七八个孩子读背“方位”儿歌,并轻轻地对我说:“一年级的孩子读读背背儿歌还行,可是要他们根据提供的相关的图填方位。还真难为了他们。这不,今天上午才给他们讲过,下午他们又不清楚了,即使今天过关,明天可能又有一些学生弄不清了。”李老师讲的话,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就是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方位”,也有一些学生有困难。听我一说,李老师轻声问我:“那。我是讲还是不讲呢?”“这……”我也被李老师问住了,只好含糊其辞:“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暂时放一放。对于方位问题,既然教材上有,就尽量耐心地给学生‘磨一磨’吧。”

离开一(2)班教室,我直接回到办公室,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第97页,(图1)同时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数学课本(上)第58页(图2)。经比较,发现语文和数学中的“方位”问题十分相近,而且,感觉二年级数学中的学习要求,比一年级语文课上的要求还要简单一些。“方位问题”让孩子在一年级学习好,还是在二年级学好呢?我为难了。

第二天,我召集任教一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4位数学老师和任教二年级的6位老师。开了一次小型“实话实说”座谈会,就“认识方位”的教学问题,听听大家的意见。结果老师们的一致意见是:把它安排在二年级数学中学习要好一些(当然二年级学生学习方位也不容易)。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年级语文中可保持“方位”儿歌的学习,把“方向的练习”取消。

篇5: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

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

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

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第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

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三单元小结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 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道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是基本练习部分,包括游戏和练习1-3题,使学生能进一步的认识角的特征,能正确辨认各种角。第二部分似乎提高练习,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第三是发散思维,通过动手实践,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了。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朴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纯熟

把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朴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把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纯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为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思考问题提供了条件。在这里,熟悉的情况使学生不自主地亲近数学,吸收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动,使学生学习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数、整千数的加减法。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

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本单元分利用了计数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让他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尤其在末尾和中间有0的数字的读写上,教师下了很多的工夫,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数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思考。

实施新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那么如何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落到实处呢?我首先通过“要想知道一个阅兵方队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还记得以前学过哪些数数的方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35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小组合作数出1000根小棒之后,孩子们感知到具体的“千”是多少,理解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了计数单位“千”,并说说“你

对数数有什么新发现”。另外,也要注意估数只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以一小捆小棒为参照物,让学生去估计小组的小棒大约有多少根;以一个阅兵方队为参照物,让学生估计参加整个大阅兵的人数。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在上到千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小棒,学生数的方式很多,经历了数1000以内数的全过程,没有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为了把数的活动内化为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里有多少根小棒?接着提出了数的要求:(1)数得快(2)数得准确(3)数的结果能很快让别人看明白。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小组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又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本单元存在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有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但在有些方面显得有些急躁,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如数出352根小棒后,学生有的50根一捆,有的100根一捆,这里我处理的不是很好,我是追问学生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然后请一个小组来展示。这样处理仍然是让学生在被动接受,如果我能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下:怎样才能一看就清楚是352根?可能效果会不一样,不足的地方有待于今后努力。

第六单元小结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

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

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第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我在教学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再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先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

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 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第八单元统计单元小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

个单位。

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这名新教师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第九单元找规律小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后,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 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 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有很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在本单元开始设计了家庭厨房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单元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单元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篇6:二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小结

赵玲 李京

2009年9月15日下午,花山区17所小学的全体二年级数学教师在采秣小学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集中教研。此次活动是根据这学期全区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以“备好课上好课”为专题的第一次专题研修活动。各校的二年级数学老师汇聚一堂,首先认真梳理了二年级上册的教材,填写了教材分析表。通过梳理老师们对本册教材的整体内容分布、各单元具体编排、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一些备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随后,根据“备好课上好课”专题学习方案的计划安排,二年级组老师们经过讨论,选择了教材中“倍的认识”一课作为本学期集体备课的主题,分三个阶段开展研修活动。各校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很高,毛遂自荐踊跃报名,最后确定了湖东路三小的朱金凤老师、实验小学的曹文静老师和师范附小的夏姝老师同时对这节课进行第一阶段的问题诊断,个人初备;并计划于十月下旬进行第二阶段的说课研讨,修正教案;十一月下旬为第三阶段课堂跟踪,反思提高。

区教研员姚璐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她对本学期的数学教研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要求,希望老师们能积极参与各阶段的研修活动,发挥团队优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4年5月7日上午,我校在多媒体教室

(一)举行了二年级数学教研组主题教研全校性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全程由二年级数学教研组承担,以题为“学为主体•共同成长”的解决问题教研活动,江瑾琦副校长、业务科室人员及各教研组长,相关学科教师等40多人观摩了此次活动。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由二年级数学组颜丹萍老师执教《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课一开始,颜老师出示羊羊图,用“学生考老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感知事物的排列规律。接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观察小旗的排列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算一算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看余数,余数是几就是每一组的第几个,若没有余数的,就看每组的最后一个。整节课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的第二环节安排了由张婷老师进行模拟上课展示,内容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另一课时,她声情并茂地将自己的设计模拟了出来,其中有学生的回答,有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课堂的调控等,模拟课堂中教师依然紧扣“学为主体”这一教研主题,给与会教师一次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安排了大家欣赏一首由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改编,也是值得我们全体老师深思的歌曲——《心太软》,歌词里那精辟的语言给大家的启示是: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安排互动研讨,先由柯玲玲老师对教材进行简要地分析,再由执教教师颜丹萍老师谈谈教学的预设、磨课和反思,接着王丽君老师围绕“主体性和思维性的完美体现”的主题进行评课。活动的最后环节由教研组长柯玲玲老师以题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初探》的经验介绍,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你知道了什么”,学会认真审题;二是“怎样解答”,找准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三是“解答正确吗”,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每一步都结合课例进行阐述,使听者有所思,有所悟。

本次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的主题教研展示活动,是继音乐教研组后的本学期第二次主题教研展示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校教研组创新性工作的持续开展,让老师们在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与教学实践的共同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是“学为主体”教育思想在常规教研中的不断深入践行。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上是当天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该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缺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着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态度。在讲评试卷时,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成一类进行讲解。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知识。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时,同学们相互测量身高,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应用题,如:用纸折角、拼图等。在完成知识教育后,教育学生将剩余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与家长常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师更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本学期中,为了很好的进行教研教改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根据学校的安排和本组教师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拟订了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并且今后的工作都是以计划为主线进行展开的。为了很好的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我们在各方面进行了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多项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1、集体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一些新的信息,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各位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新课程都有了新的认识。

2、本学期中,我组开展能手示范课和青年教师诊断课等活动。授课教师做到了认真备课、上课;其他教师认真听课、评课。经过我们积极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探讨,熟练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

3、课后积极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败和不足,并及时相互交流、相互纠正、相互鼓励。通过自评活动,教师之间更进一步了解,教师水平更进一步提高。

4、本学期中我们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时间为每周一下午,一人为主讲,其他人记录,然后共同讨论,对每堂课进行修改、完善。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今后我组教师将继续关注课改,聚焦课堂,积累课堂中的真实案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数学教学的整体提升。2014年5月7日上午,我校在多媒体教室

(一)举行了二年级数学教研组主题教研全校性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全程由二年级数学教研组承担,以题为“学为主体•共同成长”的解决问题教研活动,江瑾琦副校长、业务科室人员及各教研组长,相关学科教师等40多人观摩了此次活动。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由二年级数学组颜丹萍老师执教《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课一开始,颜老师出示羊羊图,用“学生考老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感知事物的排列规律。接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观察小旗的排列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算一算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看余数,余数是几就是每一组的第几个,若没有余数的,就看每组的最后一个。整节课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的第二环节安排了由张婷老师进行模拟上课展示,内容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另一课时,她声情并茂地将自己的设计模拟了出来,其中有学生的回答,有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课堂的调控等,模拟课堂中教师依然紧扣“学为主体”这一教研主题,给与会教师一次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安排了大家欣赏一首由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改编,也是值得我们全体老师深思的歌曲——《心太软》,歌词里那精辟的语言给大家的启示是: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活动的第四个环节安排互动研讨,先由柯玲玲老师对教材进行简要地分析,再由执教教师颜丹萍老师谈谈教学的预设、磨课和反思,接着王丽君老师围绕“主体性和思维性的完美体现”的主题进行评课。活动的最后环节由教研组长柯玲玲老师以题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初探》的经验介绍,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你知道了什么”,学会认真审题;二是“怎样解答”,找准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三是“解答正确吗”,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每一步都结合课例进行阐述,使听者有所思,有所悟。

本次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的主题教研展示活动,是继音乐教研组后的本学期第二次主题教研展示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校教研组创新性工作的持续开展,让老师们在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与教学实践的共同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是“学为主体”教育思想在常规教研中的不断深入践行。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3年4月20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研讨《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李习近平:如何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来看,以关心,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一个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动力,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学习成绩。我们都知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他们做一百个题目还不如教给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黄仁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学困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我们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要针对性在布置复习、预习的内容或提纲,课堂上有意地趣味性地启发学困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识,这样扫除了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曹丽婵:学困生在课堂上一般是不太爱举手的,教师应主动叫他们回答问题,并通过表扬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积极为学困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李明:课堂上安排适当的一段时间让学生议论重点、难点,同一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这样既有利于学困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的思维,又有利于他们听取优生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思维视野。

黄健芬:课堂练习题安排成阶梯式,既不妨碍优生的拔尖,又兼顾了学困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通过一些基础题,使他们有成功感,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戴丽琼:经常接近他们,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听取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老师授课的意见,这样做教师既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又能与他们沟通,使他们毫无顾忌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刁素梅:数学教学中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把生活实际让学困生大胆地抽象概括为数学语言,要求他们多读教材,教师多辅导,使学生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举一反三地适用。

张校:对,我们要指导他们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所有条件和隐含条件,逐步使他们学会分析题意,应用已知条件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综合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逐步过度到独立完成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使思维水平有新的提高。

王翠丽:其实,培养学困生纵向、横向比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引导学困生学完一单元、一章后自己小结内容。并把这一部分内容与前一部分内容、整章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黄瑜:对于他们在演题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自习时间或第二课堂活动,自己组织辨析,让他们从误解辨析中去领略正确的数学观点。

上一篇:爱国卫生宣传口号下一篇:违约伤害的不仅仅是你的个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