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人力资源管理

2024-06-13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共6篇)

篇1:三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三级试题

人力资源管理三级试题

1、以下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必须与企业集体合同的精神一致

B、保持企业人力资源制度规划的动态性

C、与集体合同具体条款不一致时,修改集体合同

D、必须在国家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进行

答案:C

解析:在规划制度时,当遇到与集体合同具体条款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与工会协商来解决,取得工会的谅解和支持是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必须和必要的。

2、( )是新经济环境下组织发现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A、稳定和创新

B、冒险和创新

C、冒险和进取

D、稳定与改革

答案:B

解析:而冒险和创新则是新经济环境下组织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3、可能在组织中形成裙带关系的员工招募方法是( )。

A、校园招聘

B、借助中介

C、猎头公司

D、熟人推荐

答案:D

解析:熟人推荐的招聘方式,其长处是对候选人的了解比较准确;候选人一旦被录用,顾及介绍人的关系,工作也会更加努力;招募成本也很低。问题在于可能在组织中形成裙带关系,不利于公司各种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的落实。

4、“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的意思是说……”这属于( )。

A、开放式提问

B、封闭式提问

C、重复式提问

D、清单式提问

答案:C

解析:重复式提问让应聘者知道面试考官接收到了应聘者的信息,检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如“你是说”“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说的意思是……”等。

5、( )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

A、引导式提问

B、举例式提问

C、交叉式提问

D、假设式提问

答案:B

解析:举例式提问。这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

6、PDCA循环法作为一种计划管理的方式,包括①执行,②处理,③检查,④计划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按照( )顺序循环进行。

A、④①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

7、建立合理有效的( )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A、计划体系

B、决策体系

C、目标体系

D、营销体系

答案:C

解析: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8、( )是指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A、引申

B、总结

C、归因

D、归纳

答案:C

解析:所谓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9、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的原则不包括( )。

A、分配公平

B、程序公平

C、互动公平

D、法律公平

答案:D

解析: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包括:1.分配公平;2.程序公平;3.互动公平

10、( )是把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与决策相联系,并在具体情境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以及参与的程度。

A、费德勒权变模型

B、参与模型

C、路径-目标理论

D、情境领导理论

答案:B

解析:弗罗姆和耶顿提出了“领导者参与模型”。他们把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与决策相联系,并在具体情境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以及参与的程度。

11、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

A、降低利率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

C、增减政府税收

D、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E、调节节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BC

解析: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12、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

A、调整贴现率

B、调整税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调整政府转移支付

E、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ACE

解析: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3、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 )。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E、劳动合同关系

答案:AD

解析: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1.劳动法律行为。 2.劳动法律事件。

14、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包括( )。

A、顾客力量分析

B、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C、供应商力量分析

D、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E、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答案:ABCDE

解析: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包括: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2.潜在竞争对手分析;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4.顾客力量的分析;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15、现代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包括( )。

A、科学决策程序化

B、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C、为控制提供标准

D、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E、决策方法科学化

答案:BCD

解析:现代企业计划职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3.为控制提供标准。

16、以下属于一般只是和能力的是( )。

A、智商

B、记忆能力

C、理解速度

D、数字才能

E、财务会计知识

答案:ABCD

解析:一般知识和能力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智商、语言理解能力、数字才能、推理能力、理解速度和记忆能力等。

17、面试可以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聘者的( )。

A、社会背景

B、专业能力

C、反应能力

D、心理素质

E、身体能力

答案:AC

解析:总之,通过直接的接触,面试可以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聘者的社会背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个人修养、逻辑思维能力等

18、最常用的情境模拟方法有( )。

A、决策模拟竞赛法

B、角色扮演

C、公文处理模拟法

D、案例分析

E、无领导小组讨论

答案:CE

解析:情境模拟测试的方法有很多,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即席发言、案例分析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情境模拟方法主要有两种:)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19、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情境模拟测试可分为( )。

A、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B、组织能力测试

C、心理运动机能测试

D、学历水平测试

E、事务处理能力测试

答案:ABE

解析:根据情境模拟测试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组织能力测试、事务处理能力测试等

20、常用的效度评估类型包括( )。

A、预测效度

B、稳定效度

C、内容效度

D、等值效度

E、同侧效度

答案:ACE

解析:效度主要有三种:预测效度、内容效度、同侧效度。

篇2:三级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属于劳动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

16.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性。要求:(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11.劳动分工的原则:

1、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

2、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工种分开;

3、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

4、把基本工作和辅助性工作分开;

5、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

6、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

13、劳动协作的要求:

1、尽可能地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和愿望;

2、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3、分析培训需求;

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3.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在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的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

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

.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4.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5.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步骤:(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基本要求:(1)确保审核的合理性;(2)确保审核的准确性;(3)确保审核的可比性。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程序: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是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全部管理活动预期费用支出的计划。在审核下一的人工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在审核时,必须保证这些项目齐全完整,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是否涉及人员费用项目的增加或废止。特别是应当密切注意企业在调整人力资源某种政策时,可能会涉及人员费用的增减问题,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使其得到充分体现,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总之,工资项目和基金项目必须严格加以区别,不能混淆。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当关注国家有关规定和发放标准的新变化,特别是那些涉及员工利益的资金管理、社会保险等重要项目,以保证在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中得以体现。

18.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原则1.及时性原则2.节约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在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使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降低招聘、培训、劳动争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为防止滥用管理费用提供了保证。程序:

1、制定控制标准;

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

3、差异的处理。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1.员工招聘渠道和特点:员工招聘渠道有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内部招募:

(一)推荐法;

(二)布告法;

(三)档案法。外部招募:

(一)发布广告;

(二)借助中介;

1、人才交流中心;

2、招聘洽谈会;

3、猎头公司。

(三)校园招聘;

(四)网络招聘;

(五)熟人推荐。

内部招募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缺点: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可能在组织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抑制创新。

外部招募优点: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树立形象。缺点: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9.如何进行员工招聘的评估:(1)成本效益评估:招聘成本、成本效用评估、招聘收益—成正比。(2)数量与质量评估。数量评估;质量评估。(3)信度与效度评估。信度评估;效度评估。

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格规定;

2、实行经济合同制;

3、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员工配置的方法: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

18.劳务外派的程序:

1、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

2、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留存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挑选;

3、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邀请函;

4、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

5、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

6、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

7、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

8、离境前缴纳有关费用。19.劳务外派的管理:(1)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2)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3)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劳务引进的管理:(1)聘用外国人的审批

1、拟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

2、聘用意向书;

3、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

4、拟聘用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

5、拟聘用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2)聘用外国人的就业条件

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

2、具有从事该项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3、无犯罪记录;

4、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5、持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3)入境后的工作。

1、申请就业证;

2、申请居留证。

三 培训与开发

1、如何进行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来源渠道有(1)来自于领导层的主要信息;(2)来自于积压部门的主要信息;(3)来自于外部的主要信息;(4)来自于组织内部个人的主要信息。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

(一)面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

(二)重点团队分析法;指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查培训需求信息

(三)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

(四)观察法;指培训者亲自到员工身边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员工在一起工作,观察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搜集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

(五)调查问卷。

2、需求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

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3、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1、发现问题阶段。问题是理想绩效和实际绩效之间差距的一个指标。往往其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就是需要培训来加以改善的地方。

2、预先分析阶段。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直觉判断是很重要的。要决定一般方法的问题及应用何种工具收集资料的问题

3、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传统上,分析的重点是工作人员目前的个体绩效同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随着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需求还包括分析未来组织需求和工作说明。因此,工作设计和培训就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了。

4、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培训项目的确定;按培训的优先顺序,目标群体及其规模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来考虑设计目标及课程

(二)培训内容的开发;坚持“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

(三)实施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培训进度与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顺序、时间,形成培训进度表;培训环境尽量与工作环境相一致。

(四)评估手段的选择;考核培训的成败和对效果进行评估

(五)培训资源的筹备;包括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筹备与使用

(六)培训成本的预算。

5、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一)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

(二)工作说明;方法:工作说明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

(三)任务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

(四)排序;

方法: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这些是排序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些联系,再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费用、后勤等),排序就能完成。

(五)陈述目标;

方法:设计者依靠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

(六)设计测验;方法:测试学

(七)制定培训策略;

方法:设计者回顾前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环境。培训策略就

要适应这些条件,最好的策略能在这些的手段和方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准后城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

考评的公正性。

3、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条件和对应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

(八)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的方法是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节,并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细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九)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要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取。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和真正的培训一样。

6、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

2、培训后勤准备;

3、确认培训时间;

4、相关资料的准备;

5、确认理想的培训师。

(二)培训实施阶段。

1、课前工作;

2、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

3、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

(三)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1、注意观察讲师的表现、学员的课堂反应,及时与讲师沟通、协调;

2、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

3、做好上课记录、摄影、录像。

(四)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

(五)培训后的工作。

1、向培训师致谢;

2、作问卷调查;

3、颁发结业证书;

4、清理、检查设备;

5、培训效果评估。

7、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及评估指标。

(一)培训及时性信息;

(二)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三)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四)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五)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六)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七)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八)受训群体选定方面的信息;

(九)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十)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评估指标:

1、认知成果;

2、技能成果;

3、情感成果;

4、绩效成果;

5、投资回报率。

8、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程序和方法。

(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对受训者进行训前的状况摸底,了解受训者在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水平。

(二)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

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

3、培训内容;

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

5、培训环境;

6、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

(三)培训效果评估。

1、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际操作形式来测试评估受训人员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

2、受训者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否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3、如果培训达到了改进受训者工作行为的目的,那么这种改进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培训效率评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一份详细的培训项目评估报告,让他们知道投资后的回报。

9、如何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一)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把他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培训目标所设定的领域。

(二)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培训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挑选出 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符合培训对象的要求。

(三)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应根据公司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1.保证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选择。2.保证培训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享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1)学员构成(2)工作可离度(3)工作压力三个参数。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靠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

一、直接传授培训法。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等。讲授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适用于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专题讲座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等。研讨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

二、实践型培训法。通常采用工作指导法、工作轮换法、特别任务法、个别指导法。工作指导法应用广泛,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培训,也可用于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让受训者与现任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后者负责对受训者进行指导,一旦出现管理人员因退休、提升、调动等原因离开岗位时,训练有素的受训者便可立即顶替。工作轮换法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特别任务法通常用于管理培训。个别指导法是通过资历较深的员工的指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三、参与型培训法。通常有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管理者训练。参与型培训法的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开拓思维,转变观念。

四、态度型培训法。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等。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拓展训练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领域。

五、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通常有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方式。

六、其它方法。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方问等。

10、培训制度的内容:

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11、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起草的要求和方法:要求:

(一)培训制度的战略性;培训本身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培训项目

(二)培训制度的长期性;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

(三)培训制度的适用性。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照章办事。

(一)培训服务制度。

1、培训服务制度条款。(1)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的申请;(2)在培训申请被批

续;(3)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2、协议条款。(1)参加培训的申请人;(2)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3)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4)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5)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6)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7)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8)参加人员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二)入职培训制度。内容:(1)培训的意义和目的;(2)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3)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4)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组织者);(5)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等);(6)入职培训的方法。

(三)培训激励制度。内容:(1)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2)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3)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4)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内容:(1)被考核评估的对象;(2)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或部门经理);(3)考核的标准区分;(4)考核的主要方式;(5)考核的评分标准;(6)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7)考核结果的备案;(8)考核结果的证明(发放证书等);(9)考核结果的使用。

(五)培训奖惩制度。内容:(1)制度制定的目的;(2)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3)奖惩对象说明;(4)奖惩标准;(5)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内容:(1)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2)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3)在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和受训者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的服务期限、保密协议和违约补偿等相关事项;(4)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

12、起草培训制度草案:

1、依据;

2、目的或宗旨;

3、实施办法;

4、核准与施行(与公司相结合);

5、解释与修行(本制度由本公司XX批准后则行,修改时亦然,解释权归人力资源部)。第四章 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又有管理的总流程设计和具体考评程序设计两部分。

2、企业绩效管理包含哪五个具体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施要点。

(1)准备阶段。

1、明确绩效管理对象,以通讯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

2、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确定考评方法时要考虑a.管理成本;b.工作实用性;c.工作适用性。

3、根据考评的具体方法,提出企业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

(2)实施阶段。

1、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

2、收集信息并注意资料的积累。

(3)考评阶段。

1、考评的准确性。

2、4、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

5、考评方法的再审核。

(4)总结阶段。

1、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全面诊断。

2、各个单位主管应承担的责任。

3、各级考评者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的技项。

(5)应用开发阶段。

1、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

2、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

3、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

4、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

3、为了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各级主管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绩效改进,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的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资料。

2、提高绩效面谈有效性的具体措施:(1)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2)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3)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4)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5)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

(二)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A、目标比较法;B、水平比较法;C、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

2、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

3、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1)员工自我矛盾(2)主管自我矛盾(3)组织目标矛盾检查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1、座谈法。通过如开不同人员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可以广泛地征询各级主管、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对绩效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操作步骤、考评指标和标准、考评表格形式、信息反馈、绩效面谈、绩效改进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并根据会议记录写出发析报告书,针对目前绩效 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整和改进的建议。

2、问卷调查法。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减少员工之间的干扰,充分了解各级主管和下属对绩效管理系统的看法和意见,可以预先设计出一张能够检测系统故障和问题的调查问卷,然后发给相关人员填写,采用问卷调查的主法,好处是有利于掌握更详细、更真实的信息,能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剖析。

3、查看工作记录法。为了检验管理系统中考评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采用查看各种绩效管理原始记录的方法,对其作出具体的评价。

4、总体评价法。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可以聘请企业内外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进行总体的评价。

为提高和保证绩效面谈的质量和效果,考评者应注意:

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和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

2、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除了应做好绩效面谈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之外,更重要的采取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及时性、主动性和适应性。

5、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一)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

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具体方法有目标

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可借用因果分析键事件法

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

3、行为观察法

4、加权选择量表法特点: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特点,充分考虑本企业员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比系数法等。

图的方式进行分析。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个人、体力、条件、性别、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二)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

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

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

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

6、绩效管理的考评类型:(1)品质主导型;(2)行为主导型;(3)效果主导型。绩效管理的考评特点:

1、按具体形式区分的考评方法。分为量表评定法、混合标准尺度法、书面法。

2、以员工行为为对象进行考评的方法。分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法、行为定点量表法、硬性分配法、排队法。

3、按照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考评的方法。分生产能力衡量法、目标管理法。

7、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和效果主导型三种类型。(1)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如心理品质、能力素质)为主。品质主导型的考评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作性及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涉及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2)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行为主导型的考评,重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行为主导型适合于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3)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功,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由于考评注重的是员工或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而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很强。此类考评方法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和表现性等特点,它更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采用,对事务性工作岗人员的考评不太适合。说明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1、排列法

2、选择排列法

3、成对比较法

4、强制分布法特点:

1、排列法:简单易行,花费时间少,能使考评者在预定的范围内组织考评并将下属进行排序,从而减少考评结果过宽和趋中的误差。但是考评是在员工间进行主观比较,不是用员工工作的表现和结果与客观标准相比较,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比较不同部门的员工,个人取得的业绩相近时很难进行排列,也不能使员工得到关于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反馈。

2、选择排列法:不仅上级可以直接完成排序工作,还可将其扩展到自我考评、同级考评和下级考评等。成对比较法:能够发现员工在哪些方面出色,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员工的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宜采用本方法。强制分布法: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强制分布法只能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1、关

1、关键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可以用来向员工提供明确的信息,使他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重要事件法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诚性、亲和力、果断性和信赖性。采用本方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其特点是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考评的内容不是员工的短期表现,而是一年内整体表现,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可以贯穿考评期的始终;以事实为根据,保存了动态的关键事件记录,可以全面了解下属是如何消除不良绩效,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的。关键事件法的缺点是关键事件的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具体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方法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

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 设计和实施费用高,比许多考评方法费时费力,主要有(1)对员工绩效的考量更加精确。(2)绩效考评标准更加明确。(3)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4)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5)考评的维度清晰。

3、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是编制一份行为观察量表较为费时费力,同时,完全从行为发生的频率考评员工,可能会使考评者和员工双方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

4、加权选择量表法加权选择量表法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适用范围小,采用本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不同内容的加权选择考评量表。

(三)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1、目标管理法

2、绩效标准法

3、直接指标法

4、成绩记录法

特点:

1、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评价标准直接反映员工的工作内容,结果易于观测,所以很少出现评价失误,也适合对员工提供建议,进行反馈和辅导。由于目标管理法的过程是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员工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增强了责任心和事业心。但是,目标管理法没有在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设立统一目标,因此难以对员工和不同部门间的工作绩效作横向比较,不能为以后的晋升决策提供依据。

2、绩效标准法 本法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评估。绩效标准法为下属提供了清晰准确的努力方向,对员工具有更加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方法的局限性是需要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较高的管理成本。

3、直接指标法

本法简单易行,能节省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运用本方法时,需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特别是一线人员的统计工作。

4、成绩记录法本法需要从外部请来专家参与评估,因此,人力、物力耗费较高,耗费时间也很长。

8、应用各种考评方法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和方法,防止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和问题。1.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2.从企业单位的客

工的人员素质状况与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

3、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4为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360度的考评方式,由多个考评者一起来参与,由较多的考评者参与。

5、定期总结考评的经验并进行专门的系统性培训。

6、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第五章

薪酬管理

3、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系统性、实用性、标准化、能级对应、优化原则。

4、岗位评价的功能:

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2、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特征。

3、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处的地位和作用。

4、系统全面的工作岗位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

5、岗位评价的步骤:

1、按岗位工作性质,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分类。

2、收集有关岗位的信息。

3、建立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制定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清单。

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先对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全面落实评价计划,逐步实施。

9、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

6、工作岗位的评价要素的分类:

1、主要因素;

2、一般因素;

3、次要因素;

4、极次要因素。

7、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构成:

1、劳动责任要素;

2、劳动技能要素;

3、劳动强度要素;

4、劳动环境要素;

5、社会心理要素。

8、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1、少而精的原则;

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

9、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的制定方法:(1)劳动责任要素所属的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质量责任指标、产量责任指标、看管责任指标、安全责任指标、消耗责任指标、管理责任指标标准、知识经验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质量难易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分级标准。(2)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要素所属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分为、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轮班制、粉尘危害程度、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和社会心理评价指标。

10、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的制定方法:(1)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可采用自然数法和系数法。(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标准的制定。包括简单相加

11、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权重标准的制定方法: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是指各类权重系数的设计。权重系数通常是预先规定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概率加权法。

12、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调整的方法:分为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平衡系数可用于调整总分,也可用于调整各要素结构和积压项目指标,适用于测评过程初始调整、中期调整和终结调整。

13、岗位测评信度和效度检查:(1)信度的检查,是通过信度系数即两次测评得分的相关系数来完成的。(2)效度的检查。

1、内容效度,主要依靠专家来完成,有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数量化指标。

2、统计效度,通过建立一定指标来检查测评结果的效度。

14、各种排列法的步骤:(1)定限排列法。工作程序:将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作为最低界限的标准。(2)成对排列法。工作程序:将企业中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地加以比较。

15、分类法的步骤:(1)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2)对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明确定义;(3)将被评价岗位与所设定的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别中的合适的级别上;(4)当岗位评价完成以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定薪酬等级了。

16、因素比较法的步骤;(1)获取岗位信息;(2)确定薪酬要素;(3)选择关键基准岗位;(4)根据薪酬要素将关键岗位排序;(5)根据薪酬要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率;(6)根据工资率将关键岗位排序;(7)根据两种排序结果选出不便于利用的关键岗位;(8)确定岗位薪酬等级;(9)使用岗位比较等级。

17、评分法的步骤:

1、确定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各类工作岗位评价的具体项目。

3、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级别,并赋予一定的点数,以提高评价的准确程度。

4、将全部评价项目合并为一个总体,根据各个项目在总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别给定权数。

5、为了将企事业单位相同性质的岗位归入一定等级,可将工作岗位评价的总点数分为若干级别。

。人工成本的影响因素:企业的支付能力、员工的标准生计费用和工资的市场行情。

19、人工成本核算的意义:1.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以知道自己使用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了解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2.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寻找合适的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点,达到既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20、人工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

1、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2、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4、企业增加值(纯收入);

5、企业利润总额;

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

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纯收入(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 / 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员费用/员工总数量)/(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人数)=薪酬水平/ 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2、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 / 增加值(纯收入)

21、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

1、附加价值=销货(生产)净额-外购部分

=销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相加法: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其他形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合理的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 / 销货额

=(净产值 / 销货额)X(人工费用 / 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费用 / 人工费用率=目标人工费用(目标净产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人工费用率 / 目标净产值

2、销售净额基准法(根据前几年实际人工费用率、上年平均人数、平均薪酬和本年目标薪酬增长率,求出本年的目标销售额,并以此作为本年应实现的最低销售净额)目标人工成本=本年计划平均人数X上年平均薪酬X(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 / 人工费用率 A.利用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销售额)还可以计算销售人员每人的目标销售额。(步骤:先确定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再根据推销员的月薪或年薪及推销员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的销售目标。销售人员销售目标=推销人工费用 / 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B.还有一种根据毛利率及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目标销售毛利额及推销人员毛利与工资的大致比例。推销人员人工费用率=推销人员人工费用总额 / 毛利额目标销售毛利=某推销员工资 / 推销员人工费用率

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即损益平衡点或收支平衡点。指在单位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与产品制造和销售及管理费用相等的销货额,或者说达到这一销货额的产品销售数量。也可概括为公司利润为零时的销货额或销售量。销售收入=制造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 如果将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及管理费用划分为固定费用(也称固定成本、是指不随生产量多少而增减的费有用,如折旧费、房租、间接人工费用等)和变动费用(也称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销数量变动而增减的费用,如材料费、保管费、直接人工费等)。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为便于表达,上式各因式可用符号表示。P—单位产品售价;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X—产量或销售量。损益分歧点可用代表式表示为:PX=F+VX在损益分歧点所要达到的销售量为:X=F/(P-V),式中,P-V为每单位产品边际利益。每单位产品的边际利益除以每单位的产品价格,为边 际利益率=(P-V)/ P以销售金额表示的损益分歧点,用公式表示为: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固定成本 / 边际利益率,PX=F/(P-V)/ P = PF /(P-V)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可应用于三种目的:以损益分歧点为基准,(1)计算一定人工成本总额下的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及薪酬支付的最高限高。(2)计算损益分歧点之上危险盈利点所应达到的销货额,并继而推算出薪支付的可能限度,即可能人工费用率。(3)计算出损益分歧点之上剩余额保留点之销货额,并进而推算出人工费用支付的适当限度,即合理人工费用率(也称之为安全人工费用率)。

六、工资奖金调整测算的具体步骤有哪些?(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

(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七、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2)职务(或岗位)(3)综合素质与技能(4)工作条件(5)年龄与工龄 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4)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产品的需求弹性(6)工会的力量(7)企业的薪酬策略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2、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

3、劳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应符合:(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4、集体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单位职工根据法津、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都者个人。(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涉及全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3)功能不同。集体合同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定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4)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高于劳动合同。

5、举例说明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提问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调查问卷一般分为两类:

1、目标型调查。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设定的答案进行选择,包括选择法、正误法、序数法。优点是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降低调查费用、提高调查效率;缺点是被调查者只能选择哪些最接近自身心理感受的答案,而设定的答案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不能完全地给被调查者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2、描述型调查法。由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想法,准确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可分为确定性提问和不定性提问。确定性提问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员工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不定性提问的重点在于了解一般员工的一般感受,但可以使管理者了解组织运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工资支付应遵循哪些原则货币支付,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替代;直接支付,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但需书面记录并传递领取者的相关资料;按时支付;全额支付。员工满意度调查应关注哪些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应针对以下项目进行:薪酬、工作、晋升、管理、环境。

7、完善的员工沟通构成要素: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接收者。

10、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内容。

(一)工伤医疗期待遇。

1、医疗待遇。报有效医疗费用和必要的护理费用;

篇3:三级人力资源管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3所三级综合性医院NICU作为研究现场(1所省会城市三级甲等医院、1所地区三级甲等医院、1所县级三级乙等医院)。将2014年6月该3所医院所有住院新生儿及符合纳入标准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护理人员纳入标准:1)有执业资格者;2)能全勤在岗者;3)同意配合实施研究者。排除标准:1)没有取得执业资格者;2)休假、外出学习等不能参加全程研究者;3)不同意配合研究者;4)护士长。1所医院采用连续排班(APN)模式,2所医院采用传统上下夜排班模式。测量班次包括A班、P班、N班、白班、上下夜班、办公班、总务班,测量岗位包括所有层级护士。

1.2 内容及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在查询相关文献基础上,以NICU实施优质护理质量标准为依据,归纳出70项直接护理项目和30项间接护理项目,设计出直接护理时间、间接护理时间测定统计表,记录各护理项目频数及每次操作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直接护理项目包括:静脉输液、输血、加药、沐浴、喂奶、呼吸机治疗、气道管理、更换尿布、留取标本等,间接护理项目包括:办理出入院、终末处理、处理医嘱、书写护理记录单、评估、记账、接待家属探视等。采取专家咨询法,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0。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选取研究样本科室6位护理实习生及3位课题组成员作为护理工时观测员。对观测员进行统一培训,对统计表中涉及的定义和标准予以明确界定,使其全部掌握测试标准及要领。由护理工时观测员在样本科室抽取不同层级护士,对其各项护理操作和非护理操作进行连续观察,用统一发放的标准化专用秒表进行计时,将操作频次与操作时间准确记录在统计表中。每项直接护理操作至少测算30次,计算其所需时间的平均值,间接护理每个病区连续测1周(周一至周日)为一个周期,共测算2个周期,时间以每24h(8:00-8:00)计算。操作时均以1名护士计算,若为多名护士同时操作,以实际操作时间乘以操作人数;如果是1周或1个月才进行1次或2次的间接护理项目,用测得的总时间除以病人数后再除以7或30。

1.2.3 测算方法

根据护理时数,计算所需护士人数,按实际护士人数计算缺编状况,根据实际床位使用率推算适宜床护比。计算公式为:直接护理时数=直接护理平均工时数×操作频数;间接护理时数=当日间接护理时间总和;每日护理总时数=每日各护理单元直接护理时间总和+间接护理时间总和;每位患儿平均护理工时=平均护理总工时/平均病人数;需配置护士人数=(每日护理总时数/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间)×机动系数×休息系数。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1.5(休息天数=法定节假日+平均公休假),机动系数为1.2(卫计委标准为1.2-1.4)[1]。床位使用率以2012年5月到2014年6月各护理单元床位平均使用率为准。

1.2.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级别、不同地域NICU护理时数(见表1)

F=1897.92,P=0.000;*与**比较,q=0.7351,P>0.05;*与***比较,q=76.3815,P<0.01;**与***比较,q=76.4505,P<0.01。

2.2 NICU耗时最多的前5位护理项目排序(见表2)

2.3 不同级别、不同地区NICU护士适宜床护比

根据每日护理时数,计算所需护士人数,按实际护士人数计算缺编状况,根据实际床位使用率推算适宜床护比(见表3)。

3 讨论

3.1 不同级别、不同地域NICU护理工时存在差异

表1显示,本研究中省级、地区中心医院NICU日均人护理时数与县级人民医院存在差异,认为与高级别医院危重患儿多,需要花费在抢救、病情观察、各种监测及记录中的时间也较多有关。调查时发现,省级及地区中心医院以早产儿、RDS、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危重患儿居多,且行机械通气、换血疗法等机率高,而县级人民医院以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等病情相对较轻的患儿为主,如有危急重症患儿,大多选择转往上级医院,特别是分级诊疗政策实施以后,不同级别医院的病种逐步出现了差异。

表1还显示,三所医院NICU的直接护理时数在总护理时数中平均占比达到74.44%,与宋瑰琦[3]研究中的74.34%一致。李丽娜[4]认为,直接护理时间与间接护理时间的多少及比例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情况和病人得到切实护理照顾的状况。并且,增加病人的直接护理时间,可降低病人发生院内跌倒、感染、获得性肺炎的几率[5]。徐南丽[6]等认为,理想中,专业护士应提供不低于60%的直接护理时间。近年来,随着优质护理活动的深入推进,各医院均鼓励护士到病人身边去,为病人提供需要的护理服务,使直接护理时间不断提升,在宋瑰琦[3]的研究中,全院平均直接护理时间占比61.80%,内科最低也达到59.12%。而NICU由于患儿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抢救多、基础护理工作量大等原因,需要耗费更多的直接护理时间。

3.2 耗时最多的护理项目分析

表2显示,直接护理项目中耗时最多的依次为喂奶、留置针穿刺输液、气道管理、静脉推注及加药、监测生命体征。现在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日益增多,早产儿吸引力弱,吃奶速度慢,喂食频率高,而足量喂食是早产儿追赶生长的必要保证,导致护士花大量时间哺喂患儿。其次为留置针穿刺输液,新生儿血管细、穿刺难度高,保留时间短,重新穿刺机会多,而且危重患儿基本需要2个及以上静脉通道用药,致每日用于静脉穿刺时间较长。对于需要较长时间静脉补液者,鼓励使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机会[7]。

间接护理项目中耗时最多的依次为书写护理记录及评估、处理医嘱、记账、催费、解释费用、带教、领取、补充及管理药品,与曹群英[8]的调查基本一致。虽说卫计委大力鼓励缩短护理记录书写时间,但因医患关系紧张、各类检查中要求护理记录要有可追溯性[9],加之新生儿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医嘱调整多等因素,护士不得不花时间进行较详细记录。另外,各类评估表格不断开始使用,如入院评估、风险评估、危重病人评估、跌倒压疮评估、疼痛评估等,也耗费了护士大量时间。在本调查中发现,省级人民医院自行设计的勾选式表格护理记录单能有效缩短书写时间,可以作为借鉴,而信息化程度高的医院,在医嘱处理、护理记录等方面也节约了时间。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10],本次调查中带教工作耗时排在非护理时间的第4位,说明各级医院开始意识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除了保障人员数量外,还应提高人员质量[11],教学培训逐步成为医院重点工作之一。各医院教学工作包括带教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本院新进人员、轮科人员培训,院外专科护士培训、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及参与大中专院校授课等。

3.3 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医院可采用不同床护比

表3显示,不同级别、不同地域医院适宜床护比不同,说明可以根据病人情况灵活设定床护比。《新生儿建设指南》中提到,新生儿床护比为1∶1.5,这对危重病人多、抢救任务重的医院可能不够,而对基层医院又会造成人力浪费。研究显示省级人民医院适宜床护比为1∶1.88,远高于《新生儿建设指南》中规定的床护比,而依据县级人民医院工作量,达到1∶1.45即可。在保证适宜床护比基础上,医院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临床支持系统,减少护士间接护理时间,避免出现假性缺编现象[12]。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设置多元岗位,分担部分非护理工作,以减少护理人力支出,如招聘专职文员、配备护理员、设置专职健康宣教岗位、教学岗位等。

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提供数量适当、技术水平合理的护士以满足患者需求,并且保持无风险的工作环境[12]。因此除了护士数量配置能够满足完成病房所需护理工时外,患者的病情、护士的技术、工作能力的搭配、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分配等都是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这正是本次研究不足的方面,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田萍,张颖,吴雪,等.内外妇儿科护理工时及护士配置的测量与比较分[J].护理学,2014,29(19):60-62.

[2]Needleman J,Buerhaus P,Mattke S,et alN ursestaffing level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inhospitals.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2,346(22):1715-1722 2.Aiken LH,Sloane

[3]宋瑰琦,江启成,胡传来.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工作量测算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6):27-30.

[4]李丽娜.护理直接人工成本分析.中国护理管2000,20(1):55-56。

[5]Pollack MM,Patel KM.Commentary:Need for shift in focus in research into quality of intensive care[J].The Lancet,2002,2(359):95-96.

[6]徐南丽,谷幼雄,胡惫林,等.护理行政管理学[M].台湾: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191一207,483一496.

[7]沈国妹,王颖雯,王雪莲.全程护理支持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12(25):3264-3265.

[8]曹群英,秦雨萌,丁芳,等.根据实际护理工作量探讨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J].护理管理研究,2014,28(10)3540-3543.

[9]田辉.护理人员高流失率的原因剖析及引入职位素质模型研究的探[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45-47.

[10]王爱莲,周月娥,刘筱英,等.儿科病房护理工时调查与护理人员配置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8,12(3),36-37.

[11]刘雪琴,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2009,39(12):928-929.

篇4:三级课程管理的延伸与有效补充

【关 键 词】课程管理;班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7-03

一、班级课程管理的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国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应用,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课程管理问题,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一样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程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研究尚属空白。[1]国家既有的课程管理研究,其兴奋点也是放在学校管理这一层面上。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纲要》还明确规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这与我国以往的历次改革相比可谓是一个创举。从2001年启动到实验及后来的推广,迄今11年。在这11年的课程实施中,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课程管理中以它独特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不免会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层面“松控”与“紧控”失衡;地方层面把教材编写等同于课程管理;学校层面以应试要求裁剪新课程的实施。[2]三级课程管理之所以在各个层面都出现问题,笔者认为就是课程管理没有关注真正发生教育的现场——班级。班级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现场,所以课程计划只有到课堂这一特定场所才能真正落实,所以只有班级一级的课程管理才能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课程管理是从管理中推演出来的。因此,笔者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做了一个延伸与补充,并从管理层面上提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让课程管理能真正落实到微观层面,真正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

班级课程管理相对于学校课程管理,关注的层面更微观,虽然学校课程管理也涉及到班级这一层次,但大都是一种应然的逻辑推演,班级课程管理才是在真正教育现场对课程的一种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而班级课程管理是从管理的层面考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校长,而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主体只能是教师;学校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落实在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实施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班级课程管理是指班级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的要求,结合学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开发与评价的组织活动。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把“书面类课程”转化为“施教类课程”。课程类型有七种:建议类课程、书面类课程、施教类课程、支持类课程、评量类课程、习得类课程和潜在类课程。[3]这七种课程发生的现场都是班级,而教师更是这七种类型课程的联结者,尤其是施教类课程与习得类课程。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即制定班级学期学习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和评价课程。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非常必要,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

二、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与具体职责

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开发课程与充实课程;三是评价课程并进行补救教学。班级是教学发生的现场,班级课程管理首先必须得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开发去进一步充实书面课程,使施教类课程更易于学生接受。另外,班级课程管理要通过对学生习得类课程的检测对课程进行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而查漏补缺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

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是在班级课程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笔者并没有像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那样分别针对性的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管理只是从管理层面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并没有相应的提出班级课程,而是只指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的职责。笔者沿用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的体例,[4]尝试厘出班级课程管理主要的具体职责:

1. 根据教育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班级课程实施年度或学期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

2.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管理计划与指南,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3. 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实课程。

4. 建立班级内部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之后进行补救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便于区分出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笔者在三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职责表的基础上加入班级课程管理职责形成了下表:[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一脉相承,班级课程管理关注的更微观,是从实践的层面上对课程进行的管理。也因此,班级课程管理与三级课程管理形成了四级课程管理体系。

三、教师担负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

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得具体职责,主要表现在:

1. 制定学期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学期计划是一种文件的形式,经常以事例的方式呈现。学期计划一般包括本学期教师授课时数,各单元进度,国家、学区及学校可能影响教学进度的重要记事等。首先,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基本资料(例如学期周别、校运动会等影响教学重要的大事)计算出可使用的总教学时数。其次,依据教材确认教学单元的主题,并排列出各单元的教学顺序。然后评估各单元实际所需教学时数,依据各单元的难易程度将教学时数分配到各单元。最后,将上述提及的各类信息均记载到学期计划的行事历上。

随着学期计划行事历的拟定完成以后,教师就要进入到下个阶段——编拟学习单元。首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每一个单元都应明确地指出1~4个主要学习目标。其次,就本单元去确定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并对先前所列出的单元目标加以反思。第三,决定所学的知识以及取得的途径。学生要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就得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就要考虑学生该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策略。第四,草拟课时计划。随着单元计划的完成,接下来就是进入课时这一层次,但在这里并不需要教师编拟详细的课时计划。

2. 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此处所指的充实是指超越或扩展既有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由国家设计的,要求在课堂上必须实施的课程。但是核心课程一般占80%~85%左右,其余课程就需要教师根据地方和学校学生的特色来充实课程或进行补救教学。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师在讲授核心课程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兴趣、核心课程的主题、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对课程进行充实,让学生更为轻松活泼地学习,同时也为课程增添些许情趣。教师应该明白,仅是忠实地执行标准的课程是不够的,教学的过程也是课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实施课程时,教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得进行补救教学。补救教学既包括每堂课后的辅导,也包括阶段性系统复习与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持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救教学。

3. 评价课程。课程应该在每个阶段中受到评价,教师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者,评价课程当然教师最有发言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底实施情况如何,能否符合发展的原理,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也都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习得类课程进行评价。

教师担负起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整合等能力。

总之,班级课程管理是与三级课程管理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与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构成四级课程管理体系。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主体,应担负起具体职责,把课程真正地与课堂和学生联结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1.

[2]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3][美]Allan A.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5-96.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7-199.

篇5: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

今年11月20日我完成了我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因为准备充分感觉不难,以下说说我的备考经历和方法,希望对一些在这方面需要帮助的朋友一些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分两大部分:

一、理论知识;

二、实际操作。对于第一部分,我在备考的时候主要是做历年真题,做了很多套,然后把错题又背了几遍,考试时我发现很多选择题都是历年真题上出现过的,所以见意备考朋友多做真题的理论知识。对于第二部分,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认真看课本,内容几乎全出自最厚的那一本课本,所以这本书最好多看几遍,另外,实际操作部分历年真题上极少有重复,这是我发现的规律,尤其是解答题、方案设计题每年考的都不一样,因而建议多看课本,如果做真题的话,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部分。

如果您感兴趣,看课本将是一种享受,而且对你的考试很有帮助,否则,坚持不了几天就烦了,因而建议朋友们带着兴趣去学,我不确定这个证书对您以后的工作是否真的有用,但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它确实能让你的知识更上一个层次。另外,我有一次上一个招聘网站发现好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都是要求持证上岗的。

篇6: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心得

我算是比较懒的,一般下课之后我就不再看书做题了,(希望同学们不要这样),但是我却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复习,所以我来说说如何复习吧。

我复习花了3天时间,对,就是考试前三天,属于临时抱佛脚这种(还是希望同学们不要这样)。每一天的学习时间是5:00-22:00.

第一天是英语。这是三科考试里最简单的一门,对于有些人却也是挑战比较大的一门。为何这么说,就我自身而言,由于多年不接触英语,对于英语很多知识都已经忘记了,工作中也很少用到英语。但是,即使英语不好,想要通过考试,也不难。我在考试前两天,花了一天时间复习,我一直坚信“看不懂英文不代表做不了题,看得懂中文也不代表做得了题,关键是掌握技巧并学会取舍”。我在复习中,几乎是放弃了比较难的中译英,我看着英文背诵中文一次,然后遮住中文,对照英文单词在纸上默写一次,再把没有默写出来的做好标记,再背诵一次。这样一来,单词模块我就算复习完了,考试当天,除了一个中译英没有写出来,其他的都写出来了。之后是单选和选词填空,由于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这两块题目80%就来自题库中,于是也是必不能放弃的。我没有每一道题都理解,但是每一题我都为正确答案标注了题中相应的关键词,过一遍,我在考试的时候,我看到关键词自然就选出了答案。最后,阅读理解,我只练习了一篇,关键是在文中找答案。

第二天是理论知识。这是我认为难度中等的一门。难在考得太细太碎,简单在都是客观题,有些答案一看就是对的,有些一看就是错的。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没有看书的情况下,做完了一整本理论知识白皮书,然后将里面做错的题,全部在课本中找到正确答案,划下来,看两遍,顺便把该知识点上下的内容也都看一遍。订正完所有错误之后,再把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特别要说明的是,做题库是不完全的,最好是看书,但是由于我时间紧迫,又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做完这么一本习题,合格总没问题吧”。

第三天复习技能模块。这一门是单科通过率最低的,也是我曾经想过放弃的,但最后思前想后,一想到考不过还要再去上课,又要早起,我这么懒的人,这样太痛苦了。于是,我还是坚持复习了这一模块,这一模块在复习课时,老师也是把所有考纲都复习了一遍,于是我就对照考纲,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答题要点,并且整理在笔记本上,并对考纲上标注的9分,5分都做了标记,这样一遍写完,我已经背下了大部分内容。然后9分的又多看了两遍。

然后说说考试答题技巧吧,那天考场很多位置都空着,大概部分考生都放弃了考试。这我觉得是非常愚蠢的,即使没有复习,即使知道考不过,花了钱报名的考试,就当是为了熟悉熟悉考试环境和节奏,也不应该放弃啊!第一门考得是技能,时间非常紧迫,答完没两分钟就结束考试了。答题时,也有部分知识点想不起来,这时候怎么办呢?不要空着,把题目中的相关内容再用自己的话抄一抄,解释一下。比如说题问案例中哪里做得不对,就算不能结合知识点,也要把错的内容写下了,然后心里就想着,“为什么错?因为从我写的答案来看,明显就是错的啊!”对,就是要这么自信,相信我,改卷老师会感受到你的自信,并给你分数的。

然后第二门考英语,由于复习得太好了,几乎是不带思考的就做完了所有题目,然后我认为,于其干坐到考试结束,不如早点吃饭,下午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最后一科。于是,做完就交卷了。

上一篇:绿色壁垒对农产品下一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