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2024-06-19

做有生命感的教师(精选9篇)

篇1: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阅读生命,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李政涛教授的这本《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身边的点滴之事取材,以建造教育的“理想国”为目标,像朋友一样和老师恳切“交谈”,把教育理念蕴藏在事例中娓娓道来,让人读来亲切,有滋味,心中也产生了不少共鸣。

一、浸润传统的河流,享受汉语的快乐

李教授的《教育者的文化乡愁》和《让学生享受汉语》让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国际元素:年轻的家长们以孩子学会几句英语而到处炫耀,中学生更是哈韩哈日,网络上的火星文字也侵入了现代学生的生活。我常常觉得汉语的被忽视是社会问题,不可逆转。但李教授却告诉我,要让学生享受汉语,教师除了自己要理解汉语的美,还要把自身对汉语美的理解和感悟转化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去,成为其美的体验结构的一部分。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让魅力汉语、精美汉语、优雅汉语充满课堂的话,学生就能从小开始喜欢汉语,爱上汉语,如果影响足够深远,他们足以在以后的成长中不会忽视汉语的魅力和重要。

在《教育者的文化乡愁》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异乡的生活图景,给我们讲述了在韩国人交往时“夸张”的礼仪以及他们保护传统,尊重传统的那颗执着的民族心。韩国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我们弃之不顾的东西他们却视若珍宝。中国的思想、语言以及某些传统礼仪,早已撕去中国标签,变成韩国传统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渐渐消失,善良、谦逊、节俭等美德在一代又一代身上渐渐不见。作为教育者,让学生正视传统具备传统美德,不要让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消失,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静下心来,体验“文化乡愁”,心怀悲悯,守护残存的文明和教养,展现教育无穷大的力量。

二、教育之花的三种绽放

作为专家的李教授,把听课当成一种美的欣赏和享受,他视角独特,把教师看做生命的花朵,把课堂分成三种与花有关的境界:一个老花骨朵和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一朵大花和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一朵大花和一群小花的课堂。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有谁愿意自己枯萎呢?谁不希望自己和一群花骨朵儿一同绽放呢?所以,我们不光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还要用教学智慧催生每一朵小花,尤其是在课堂上不能只有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考,让自己思维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热爱课堂,绽开最灿烂的花朵。

三、阅读生命,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原本以为教育是一个灌输知识的简单过程,很难把教育和生命联系起来。生命,多么令人敬畏的词语啊!“新基础教育”提倡“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生命,阅读生命,让自己的教育心充实着生命感,也许我们能够改变很多,从而学生也会改变很多。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在意的不只是分数,我们会留意每个生命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捕捉他们的欢笑和哭泣;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期待生命最绚丽地绽放,最茁壮地成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生命和他们联系起来,在成长的路上彼此为伴,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幸福。

有生命感的教师是会等待的,他们会懂得每一朵花绽放的花期,呵护着它们静静地开放,不去催促晚开的花,因为每个生命是不一样的,有谁能说,晚开的花不会有最艳丽的色彩?有生命感的教师是智慧的,他们企图让自己的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中呈现出来,倾注在思维中;有生命感的教师是平等的,他们会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平等地对视每位学生,从他们实际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成长;有生命感的教师是有真学问的,他们理解“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真实含义,做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依存,生命交遇,共同回归生命之家。

篇2: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的:尊重生命,做有情怀的教师。培训,是一次专业的引导,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培训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激励。在安康高新教文体局的周密部署和学校的精心安排下,7月8日,我满怀期待来到了上海铭思教育培训中心进行研修培训。此次培训领导安排的非常周到:给我们授课的全部是教育界的大咖,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操作的指导,班主任老师尽职尽责,安排具体,服务到位。培训期间学员勤奋好学,相互交流,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精神。此次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另外还走进了两所学校参观学习。教授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全部吸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信心,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在培训期间,我就有些汗颜,因为自己实在积累的很少,很浅薄。不过能有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我真的很珍惜,因此在培训中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珍惜每分每秒的学习。短暂的学习,永恒的收获,坚定了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信念,唤醒了我的教育梦想。一路走来,感触很深,收获良多。下面我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本次的上海培训,谈几点感受。

第一、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师生关系是一种生命关系,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陈镇虎教授在《创新师生关系,优化班级生态》讲座中,讲了师生关系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教育真谛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对,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教师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人生导师。教育的目的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校长徐谊说:让孩子学习主动发生,学习动力是解决质量的首要问题。

第二、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做教育是一种内心的坚守。虽然没有听到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老师亲自为我们讲解后“茶馆式”教学,但我了解到张人利老师已年逾七旬,还在搞教学研究,我不由得心生尊敬和钦佩。这样一位热爱教育的老先生,让我看到了做教育的幸福,让我体会到了教育者的价值感。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教育,不坚守教育呢!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 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守的幸福?坚守是一种精神,天空是白云的坚守,大树是绿叶的坚守,春天是小草的坚守,教育是教师的坚守。教育家林格说过:人生有很多事情可做,但教育是一件特别值得一提,用心经营的事情,也许他不能直接带来财富和荣耀,但足以让人幸福。教育是一项慢活,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才会静悄悄地改变人,才会在日子不知不觉的流动中改变人。

第三、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校长徐谊在《问题化学习的学校实践》的讲座中,讲到“课堂中孩子是风景,教师是背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蓓菲的《基于合作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讲座,讲了小组合作学习是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也是学习效果最好,必将成 为今后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第四、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变革》的讲座,谈到一节好课要体现“实、长、清、细”四个特点,教师要具备六课技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观课、写课。而要做到这几点,谈何容易,也许我们穷其一生的精力也难做到,但我们要一直坚持学习。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切实担负起新时期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五、通过培训,让我能站在更高、更宽阔的视界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校长吴金瑜的《基于新知识分类的课堂教学改革范式》的讲座,谈到作为教师,只有学高和身正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学高和身正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学生喜欢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具有愉悦与成功等积极情感体验的课堂;当意识和潜意识发生冲突时,人的行为指向潜意识,我们现在要用“意识”去改变“潜意识”,形成新的“潜意识”。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校长徐谊的《问题化学习的学校实践》讲座,让孩子学习主动发生,学习动力是解决质量的首要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认真思考,潜心实践,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第六、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上海市高考命题专家廖飞的《高考改革下的学校格局与教师转型》讲座,“两依据一参考”将撬动基础教育深度改革,新高考下学校将面临新挑战。经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我深知,在新时期教育形式下,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还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今后我会将在上海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顾文校长讲到“人的成长关键在于内因,也许你根本不优秀,但是通过你的努力,可以变得很优秀。”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贵人,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各位优秀的教师,在你们的言语中,在你们的行动中,在们们默默的付出当中,在四小这个优秀的团队当中,我会努力,我会变得优秀的。

篇3: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一、缺乏生命智慧的教师只能是个教书匠

1. 教师充当训练师的角色。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刻板地遵循上级教育部门的法令条例, 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不断训练出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儿童, 训练他们服从指令, 完成任务, 去做不得不做的作业, 将根本没有理解的知识生搬硬套。这样一来, 不仅儿童学得很痛苦, 而且教师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将教材和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失去了生命的灵动, 将知识和儿童进行简单粗暴的捆绑, 像大工厂作业的流水线模式一样, 完全忽略了无论是教师本身还是儿童均是有血有肉有头脑会思考的个体, 这样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

2. 教师盲目崇拜儿童天性。

缺乏生命智慧的教师担心自己作用的发挥会妨碍儿童兴趣的发展, 因而采取“放手”政策。杜威在论述学校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同时指出了教师不应该采取“放手”政策。他说:“放手政策和任何别的方针同样有那么多成人强加的影响, 因为采取这种方针就是年长的人决定让儿童任凭偶然的接触和刺激摆布, 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这样一来, 只会让儿童学到一些零星的, 没有组织体系甚至是无意义的知识, 更为甚者, 放任缺乏分辨能力的儿童“自由”学习, 更是无形中放大了学习的不可控性。人类具有卓越的自主能动性, 教师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性, 更在于创造出适合于教育对象的方式使其能更好地、更适宜地理解知识、生成知识。要么进行机械式的训练, 要么放任发展, 这些非黑即白的方式都是缺乏生命智慧的表现, 也是教师应该规避的。

3. 教师忽视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生命体的存在。

传统教育中的等级式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对于教师过于敬畏,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疑问和感兴趣的领域, 但是等级式的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生命内涵, 使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学习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任何知识, 知识是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就是一种创新。但是忽视日常时间和经验的教学, 使学生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 阻绝了创新的可能。同样的, 等级式的师生关系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当自己对学习内容有疑问或不同的看法时, 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就使知识的传递和再生成变得非常困难。

二、教师的生命智慧可以生成并有迹可循

1. 教师的生命智慧需要培养。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没有人给我们智慧, 我们必须自己找到他。教师的生命智慧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培养和反思。 (1) 避免养成机械的习惯。如果教师一直让学生重复做一件事情, 重复一个练习, 或者长期不变的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授课, 那么学生必然也会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机械的习惯, 他们很难跳出这个固定的模式, 无法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就像蒙着眼睛推磨的驴, 刚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原地一圈圈地走, 还以为走了很远的路, 后来习惯了, 于是每天围着磨走来走去, 就算不再蒙着它的眼睛, 它也不再想离开这个磨盘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2) 切忌偏重客观标准。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只重视期末测评而不重视平时成绩上。孩子学习数学, 教师只重视在试卷上是否算对了题目, 却不关心孩子是如何算出这道题的, 孩子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 是否理解了原理概念, 是否能将前面学的内容和现在的知识融会贯通, 是否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台湾作家林清玄与小读者互动, 林清玄说自己有18篇文章进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现场有小学女生提问, “我们刚刚学完您的《桃花心木》, 有道题问文章中‘人生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对, 所以想问问您。”林清玄听后说, “如果要我来答, 我答的可能也不对”。 (3) 不要树立权威思想。不要给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只要是书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要给他们质疑和发问的权利和机会, 并且鼓励他们质疑, 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创新和进步的可能。

智慧本无定论, 但获得智慧一定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 凡是一成不变的, 统一模式的, 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 基本都跟智慧没什么关系。生命智慧的发生, 是教师用脑琢磨, 用力实践, 用心感悟的过程。

2. 做一个善于研究学生心智的教师。

杜威提出,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作为教师, 要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 要研究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 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怎样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需要采用什么手段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动机?怎样才能把教材讲清楚并使学生记住教材?怎样才能使教材个别化?也就是说, 使它既具有某些显著的特征, 而教材又能适合于每个人的特殊需要和个别爱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和学习背景, 不同的智力水平, 不同的接受能力、反思能力和能够达到的程度。用统一的教材, 统一的进度, 统一的目标要求学生, 是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扼杀。

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学生。 (1) 研究儿童的家庭背景。一个多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 身上必定有着多种文化的影子, 尊重和了解孩子的文化背景, 才能走进这种背景, 走进孩子的世界, 这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也是掌握与孩子对话话语权的关键。进入一个主流文化圈的非主流文化背景的孩子, 多多少少会有些自卑和被排斥。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文化背景, 才能有共同语言, 才能让孩子觉得教师是关注自己的, 才会对教师讲授的东西感兴趣, 才会愿意学, 愿意生长。教师只有进入儿童的生活, 才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想做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材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最有效果。 (2) 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每个孩子理解问题的程度和智力水平不同。杜威说:“作为一位教师, 必须能够判别哪种态度是真正的引导继续的生长, 哪种状态起着阻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孩子的表达和思想状态来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通过课堂的提问, 学生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探究得出的结论, 很容易就会发现那些孩子掌握的很好, 哪些孩子学习上有困难, 是不会表达, 不能理解, 不会操作, 不会推理, 不善于记忆还是对该学科不感兴趣。

3. 做一个用智慧创造智慧的教师。

(1) 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真实情境,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即“做中学”。这一点常被人们加以绝对化, 认为做中学就是让儿童做自己喜欢的事, 教师的使命只是服从儿童的意愿。针对这种误读, 杜威曾很清晰地指出, “做中学不等于把学生从死记只是纲要的环境转到自由活动的环境, 而是把他们从乱碰的活动移入经过选择指导的环境。亦是说, 环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选择、组织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即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师应该努力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杜威认为, 实现这种教师行为的前提就是教师本人必须对理智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后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 唤起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 他说:“给学生留下最持久印象的教师, 能够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 使其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常说, 身为世范, 为人师表。孩子从幼年时就进入学校学习, 在整个人格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教师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所以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一个行事不端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呢?同样的, 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 对学习没有激情的老师, 他的学生也必然会颓然厌学。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气。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翻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的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教材。要有淡泊明志的心态。一个言行一致的教师才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有说服力。要有诲人不倦的职业理念。古人言“亲其师, 则信其道”, 学生只有喜欢这个老师, 才能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 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取向, 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与求知欲二者密不可分。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 他心情愉快, 精神放松, 大脑高度兴奋, 人的创造性得到高效发挥。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喜欢的对象, 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 从事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 并会导致人成功和成就。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学本就是一个精神放松, 大脑高度兴奋的, 人的创造性高度发挥的过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创造知识。创造的过程需要生命的智慧。杜威关于教师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在杜威的思想中, 教师的使命崇高而神圣, 相应的, 教师的任务和责任也更加重大了。教师们用同一本教材, 但每个教师传递知识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每一个学生吸收的能力也因人而异, 教育场就是一个智慧的风暴场, 智慧是支撑教师职业的生命之源!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杜威著作的赏析, 浅析出杜威教师观中对教师生命智慧的启迪。生命智慧是支撑教师职业的源泉, 教师的工作没有了智慧的注入, 将无异于流水线工厂化作业, 教师的生命智慧需要培养并且有迹可循。

关键词:生命智慧,教师,杜威

参考文献

[1]杨洋.杜威的教师观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 17 (3) :120-122.

[2]林清玄.不要给孩子固定答案[EB/OL]http://www.bjnews.com.cn/ent/2013/06/25/270082.html.

[3]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187.

篇4:释放生命的亮度,做有风格的教师

右军何罪之有!是模仿,是缺乏个性风格断送了这位天才书法家。书法需要个性,需要风格,教学同样如此。生命是应该有亮度的,生命的亮度在于个性、在于风格。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做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一、风格来自人格魅力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谈何容易!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前提。如果教师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纯洁无瑕的心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没有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没有战胜挫折的决心,没有善于思考的习惯,没有敢于怀疑的品质,没有创新的精神,等等,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没有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不可思议的。笔者不敢说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多么强,但是,使自己的人格更有魅力,是我长期的不懈追求。我曾经送给学生这句毕业留言:“自由、真理、正义、进步,应是我们终生的追求!”这里的“我们”,自然包括我在内。在人格魅力当中,我特别在意诚实。我从不欺骗学生,对学生说的话,都力求保证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对学生的情,都力求是真情实感,绝不虚情假意。对学生所做的事,都力求公开透明,绝不遮遮掩掩。我正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了前提。

二、风格来自文化底蕴

底蕴是指人内心所蕴藏的才智﹑见识。而文化底蕴则是指人的学识和精神修养。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一名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解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才能使学生受到浓烈的文化浸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非同凡响、别具一格。教师的文化底蕴从哪里来?从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来。我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很小就缺乏读书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从1981至1991年,用了整整十年的世界,在教学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学习,先后取得了大学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从1991至2001年,我又用了十年的时间外出听课、学习,钻研教育教学,从而实现了从普通教师到市教学能手、沂蒙名师再到省特级教师的跨越;从2001年至今,我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大量学习和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和报纸,同时发表了300篇以上的论文和随笔,出版教学研究专著两部,合写教学研究著作一部,参编书籍三部,实现了从教育科研爱好者到市教育科研能手乃至教育专家的跨越。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研究专著《精彩课堂教学艺术》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求学40年,我的学习经历可谓‘四十不惑’;从教30年,我的教师生涯可谓‘三十而立’;笔耕10年,我的教育科研可谓‘十年磨一剑’。”从“求学40年”可以看出,我一直处在读书学习的状态。正是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底蕴,为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风格来自理想追求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以教师的理想和追求为动力的。在教育理想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教师充满工作的热情,甚至充满高涨的激情,会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会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从事教学研究,教学风格也就在这种工作状态下慢慢形成了。一个没有理想和追求的教师,不但缺乏生存和生活的动力,而且缺乏教育教学的动力,同时必然缺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动力。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这是教师无理想、无追求的突出表现。在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就别指望教师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现在根本不存在职业倦怠,恰恰相反,我有的是教育的激情、梦想和执著追求。我的教学理想和追求是演绎精彩课堂,努力实现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精彩,师生共同打造精彩的教学生活,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为了演绎精彩课堂,笔者独创并且正在实践单元立体优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执著的理想追求中,我的教学风格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清晰。

四、风格来自善于思考

一个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师,肯定是善于思考的教师。思考是教学风格形成的桥梁,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从无教学风格的此岸到达有教学风格的彼岸。这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考自己,包括思考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诸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己的能力、气质如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自己的劣势和缺点在哪里等。只有深入思考自己,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作风和教学风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性。另一方面是思考教育教学,包括思考教育理念、教育本质,思考教育对象———学生,思考自己所教的学科,思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思考师生互动,思考问题设置以及思考教学评价等。只有深入思考教育教学,才能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思考,笔者提出了“十化”教学追求,即追求教学的和谐化、有效化、主体化、生态化、生命化、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尊重化、创新化;还提出了“四十字”基本教学主张,即有教有学、有师有生、有书有人、有知有行、有能有情、有理有例、有点有面、有静有动、有主有次、有质有量。

五、风格来自勇于创新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勇于创新的结果。一个教师,即使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底蕴,树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并且能够做到善于思考,但是如果缺乏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实践,也是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因为任何独特性的东西都是创新的结果,任何教学风格也都是创新的结果。可见,勇于创新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我自以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较强。在创新意识支配下,我积极进行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为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创新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诸如问题式、参与式、体验式、对话式、互动式、生成式、开放式、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创新性地开展下列系列活动,包括课堂讨论活动、课堂辩论活动、课堂表演活动、课堂竞赛活动、课堂游戏活动、课堂写作活动和课堂操作活动;创新性地选用教学情境材料,包括名言警句情境材料、诗歌情境材料、音乐情境材料、小品情境材料、剧情情境材料、寓言故事情境材料、情感故事情境材料、趣味故事情境材料和漫画情境材料;创新性地设计系列课堂提问,包括设计认知类课堂提问、思维类课堂提问、做法类课堂提问、举例类课堂提问、认识类课堂提问、体验类课堂提问、启示类课堂提问、释疑类课堂提问、说明类课堂提问和结局类课堂提问;创新性地锤炼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锤炼课堂导入语、锤炼课堂引导语、锤炼课堂总结语和锤炼课堂结束语。这种系列化的创新思考和实践,使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别样的风采,越来越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篇5:做有“思想”的教师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

人做事,总有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想法。人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中。

有些教师太忙了,忙得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时,教师就变成了一个“行者”。

“行者”没什么不好。中国曾经流行“知难行易”的说法,意思是说:只有少数人是“先知”,只有少数人知道行动的方向和行动的理由,多数人并不知道也无需要知道行动的理由,他们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指令,去“执行”就是了。

于是,这个世界就切分出两群人:一边是思者(思想者),这是少量的精英;一边是行者(行动者),这是沉默的大多数。

照这样看来,“行者”其实是那些按照别人的指令去过日子的人。这些人在执行指令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执行有什么不好,直到要退休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为别人活了一辈子。

这样的人有“执行”的美德,也可能有“雷厉风行”的速度,有“四处行走”的忙碌。在非常时期和非常群体中,这样的人可能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中最可爱的人。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的人总得过日常的生活。日常生活意味着这个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赞成和不赞成,有自己的满意和不满意,有自己的保卫或者反抗,有自己的参与或者不参与。

总而言之,一个“日常人”如果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他必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行动受他自己的脑子使唤,他的行动缘自他自己的想法。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会“三思而行”。他活在他自己的“问题―思想―行动―新问题―新思想―新行动……”的生活链条中。

教师为什么要做有思想的人,西方国家为什么强调为教师“赋权”?为什么一浪又一浪地呼吁“教师专业化”?为什么有人吁请“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

这不过是说:教师是日常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他不只是一个“课程”的旁观者、执行者、行动者,教师本人必须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研究者。

可是,呼吁的结果多少有些令人感到尴尬和奇异:研究者、觉醒者在一边呼喊“教师赋权”、“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总有教师在另一边躲避“赋权”、拒绝“成为课程开发者”。

为什么?教师说,我们很忙。

教师确实很忙。没有不忙的教师,人们都在忙。

如果教师忙里偷闲,抽空坐下来,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师就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学者,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有思想的教师总是为自己保留一份“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心情;有了这份心情,教师就不仅行动,而且思想。这样的教师是为自己活着的教师。

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活得好好的,整个民族就有了希望。

篇6:做有魅力的教师

一、案例

这几天,不少大学都放假了。近几年从六中毕业的学生,陆续回母校看望老师。办公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聚在一起,回忆美好的高中生活,畅谈激情澎湃的大学生活。在学生看望的老师里,高中时代的班主任和高三的任课老师居多,也有些是高一高二时的任课老师。学生之所以能回家后很快来学校看望老师,是因为学生对这些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者说,这些老师用个人魅力打动了学生。

二、分析

高中时代是人的一生中一个非常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发展的好坏,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作为老师,我们的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的学生应崇拜老师。那么,如何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呢?

1、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具有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更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

2、教师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3、教师的魅力表现为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热爱和尊重学生表现在,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他们胸怀博大,能容的下性格各异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长者,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会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热冷暖放在心间;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学生的过失,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相信并让学生自己纠正过失。

篇7:做有准备的教师

——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闲暇之余,阅读了彭兴顺的《做卓越的教师》,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书,但是却涵盖了教师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修组织和家庭教育等八个主题,并辅以形象生动的例子和简练的语言,使我在阅读中得到很多启发。

虽然说我距离一名卓越的教师还很远,但看完这本书后,提醒了我在成为合格甚至是卓越的教师之前,要首先做有准备的教师。

第一是在成长的积累上。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可见积累的重要。在我们所教的学科的领域里,教给学生的书本知识只是科学知识中的沧海一粟。还需要思维方式的提升,知识面的拓宽,语言和行为上的完善等,这就需要博览群书、以书为友。“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说的很对,在书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智慧和真理。

当然在阅读完或者是实践完后,必要的反思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刚开始工作,所以工作的节奏没有完全适应,也不能马上进行每天的反思,现在想来觉得很遗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是再优秀的教育者,也会有失误的地方,关键是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之处。虽然我不怕失误,因为现在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我缺乏把一些失误的地方记录下来的积累的过程。可能这一次我改正了,但不知道我下一次是否还记得,这是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加强的。

第二是在心态方面。

作为一名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我认为阳光的心态很重要。就像在黑夜中,不要只注意到周围的黑暗,要抬头看看月亮的光芒。学习上的后进生总会存在的,关键是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可能很有创造力,可能语言天赋很强,或者是很会吃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我相信只要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看待他们,他们同样可以得到进步。再者,由于现在教的初中学生,保持一颗童心也很重要。童心是走进学生的桥梁,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如果只是搬出大人的架子的话,教育的效果只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可以和学生很亲密的交谈,那么老师就很快被认可,教学效果也就很明显了。

篇8:释放生命的亮度,做有风格的教师

右军何罪之有!是模仿,是缺乏个性风格断送了这位天才书法家。书法需要个性,需要风格,教学同样如此。生命是应该有亮度的,生命的亮度在于个性、在于风格。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做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一、风格来自人格魅力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谈何容易!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前提。如果教师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纯洁无瑕的心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没有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没有战胜挫折的决心,没有善于思考的习惯,没有敢于怀疑的品质,没有创新的精神,等等,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没有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不可思议的。笔者不敢说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多么强,但是,使自己的人格更有魅力,是我长期的不懈追求。我曾经送给学生这句毕业留言:“自由、真理、正义、进步,应是我们终生的追求!”这里的“我们”,自然包括我在内。在人格魅力当中,我特别在意诚实。我从不欺骗学生,对学生说的话,都力求保证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对学生的情,都力求是真情实感,绝不虚情假意。对学生所做的事,都力求公开透明,绝不遮遮掩掩。我正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了前提。

二、风格来自文化底蕴

底蕴是指人内心所蕴藏的才智﹑见识。而文化底蕴则是指人的学识和精神修养。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一名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解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才能使学生受到浓烈的文化浸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非同凡响、别具一格。教师的文化底蕴从哪里来?从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来。我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很小就缺乏读书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从1981至1991年,用了整整十年的世界,在教学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学习,先后取得了大学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从1991至2001年,我又用了十年的时间外出听课、学习,钻研教育教学,从而实现了从普通教师到市教学能手、沂蒙名师再到省特级教师的跨越;从2001年至今,我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大量学习和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和报纸,同时发表了300篇以上的论文和随笔,出版教学研究专著两部,合写教学研究著作一部,参编书籍三部,实现了从教育科研爱好者到市教育科研能手乃至教育专家的跨越。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研究专著《精彩课堂教学艺术》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求学40年,我的学习经历可谓‘四十不惑’;从教30年,我的教师生涯可谓‘三十而立’;笔耕10年,我的教育科研可谓‘十年磨一剑’。”从“求学40年”可以看出,我一直处在读书学习的状态。正是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底蕴,为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风格来自理想追求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以教师的理想和追求为动力的。在教育理想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教师充满工作的热情,甚至充满高涨的激情,会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会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从事教学研究,教学风格也就在这种工作状态下慢慢形成了。一个没有理想和追求的教师,不但缺乏生存和生活的动力,而且缺乏教育教学的动力,同时必然缺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动力。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这是教师无理想、无追求的突出表现。在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就别指望教师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现在根本不存在职业倦怠,恰恰相反,我有的是教育的激情、梦想和执著追求。我的教学理想和追求是演绎精彩课堂,努力实现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精彩,师生共同打造精彩的教学生活,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为了演绎精彩课堂,笔者独创并且正在实践单元立体优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执著的理想追求中,我的教学风格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清晰。

四、风格来自善于思考

一个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师,肯定是善于思考的教师。思考是教学风格形成的桥梁,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从无教学风格的此岸到达有教学风格的彼岸。这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考自己,包括思考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诸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己的能力、气质如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自己的劣势和缺点在哪里等。只有深入思考自己,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作风和教学风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性。另一方面是思考教育教学,包括思考教育理念、教育本质,思考教育对象———学生,思考自己所教的学科,思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思考师生互动,思考问题设置以及思考教学评价等。只有深入思考教育教学,才能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思考,笔者提出了“十化”教学追求,即追求教学的和谐化、有效化、主体化、生态化、生命化、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尊重化、创新化;还提出了“四十字”基本教学主张,即有教有学、有师有生、有书有人、有知有行、有能有情、有理有例、有点有面、有静有动、有主有次、有质有量。

五、风格来自勇于创新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勇于创新的结果。一个教师,即使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底蕴,树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并且能够做到善于思考,但是如果缺乏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实践,也是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因为任何独特性的东西都是创新的结果,任何教学风格也都是创新的结果。可见,勇于创新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我自以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较强。在创新意识支配下,我积极进行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为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创新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诸如问题式、参与式、体验式、对话式、互动式、生成式、开放式、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创新性地开展下列系列活动,包括课堂讨论活动、课堂辩论活动、课堂表演活动、课堂竞赛活动、课堂游戏活动、课堂写作活动和课堂操作活动;创新性地选用教学情境材料,包括名言警句情境材料、诗歌情境材料、音乐情境材料、小品情境材料、剧情情境材料、寓言故事情境材料、情感故事情境材料、趣味故事情境材料和漫画情境材料;创新性地设计系列课堂提问,包括设计认知类课堂提问、思维类课堂提问、做法类课堂提问、举例类课堂提问、认识类课堂提问、体验类课堂提问、启示类课堂提问、释疑类课堂提问、说明类课堂提问和结局类课堂提问;创新性地锤炼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锤炼课堂导入语、锤炼课堂引导语、锤炼课堂总结语和锤炼课堂结束语。这种系列化的创新思考和实践,使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别样的风采,越来越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篇9:做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生命;写作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62-01

小学作文教学,往往以命题作文为主。老师首先给出作文题目,接着帮助学生审题,再读几篇范文,然后让学生自由写作。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失去选择性学习的余地,缺乏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因此对写作也就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教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方式要灵活,要做有生命的作文教学,即要灵活多变,把写作自主权还给学生,要教会学生写出与生活息息相关富有生气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一设定,主要强调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培养上。对此,教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说真话——作文的确切表达

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并鼓励学生说真心话,让学生结合实际写出真实想法。把自己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表达出来,教者把这些归纳为“三亲”。教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欣赏大自然的美,让学生从大自然中选材,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在生活中练习,去写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事。这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说的时候自然流畅,写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处落笔。教者曾听过田玉博士的两节作文课,感触颇多。田博士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互赠礼品的方式,给每位学生送一个礼品,让学生拿在手上认真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时学生的语言比较单一,经过田博士的引导,充分调动感官,让学生真实确切的表达自己看到、听到、闻到、触到以及尝到的感觉,并表明真实准确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这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多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强化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写作也就充满了兴趣。

二、叙真情——作文的真情流露

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孩子说真话、表真情,坚持“我手写我言,我笔表我心”的原则。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写出好的习作的精魂所在,学生只有在亲眼看到之后,才能触景生情,言之有物。

比如学完《雨点》一课,教者将教学拓展到课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感受这盎然春意,使作文教学与情景教学交融在一起。教者预先布置了“我是小诗人”的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自己亲眼去看,在写作时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果真收到了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学生这样写到:雨点落在桃树上,点红了桃花;雨点落在树梢上,染绿了柳枝;雨点落到屋檐上,一起愉快地滑滑梯;雨点落进书包里,和我们一起藏猫猫;雨点落进脸盆里,唱一曲动听的歌……学生的习作让教者感到兴奋,由此教者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只要你愿意去看、去听、去感受,你就能收获这种美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让学生的情操得到良好的陶冶,使学生在习作中得以充实自己,其精神世界也越来越饱满。

三、想象——作文的五彩纷呈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实现学生创造性作文的一条通道。如:由喝茶想到社会上的某些人,水刚倒入茶杯时,一部分茶叶浮在水面,散发香味的那些茶叶却是那些沉入水底的茶叶。由此现象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人有点成就就挂在嘴边,四处炫耀,而有真实本领的反而埋头苦干,乐于奉献,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

作为充满活力的小学生,假若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在记忆的仓库里留下的只是空白,也就写不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教者要引领他们走进广阔无垠的生活,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增强体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体验这个世界的奇妙,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能让学生有感而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作文自然也就会五彩纷呈。

四、鼓励表扬——作文的充分认可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特别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与赞赏。对于写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在鼓励学生抒写生活的同时,激发其创作的热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生活、体悟生活。教者认为,每次习作,只要发现学生们有点滴的进步,教师就应当及时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要找出每一个学生优点,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给学生的作文评出各类奖项——进步奖、构思奖、语言组织奖、最佳真实奖等等。要能够深入确切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另外,小学生多善模仿,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优美的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使其缺乏趣味的语言变得优美流畅,单调干巴的情节变得迂回曲折,在学生有所进步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充分的表扬,可以使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上一篇:有一种幸福叫付出作文 付出就是一种幸福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入职在职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