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2024-06-10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通用6篇)

篇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均应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火车与车辆、行人在铁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条 公安部是国务院处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某地以上地方各级公安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处理本行政区域内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

第五条 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是:处理交通事故现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

第六条 根据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数额,交通事故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具体标准由公安部制定。

第二章 现场处理

第七条 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八条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勘查

现场,收集证据,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

第九条 当事人应当如实向公安机关陈述交通事故发生的经过,不得隐瞒交通事故真实情况。其他知情者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提供有关情况。

第十条 在追缉交通事故逃逸者或者抢救伤者等紧急情况下,交通警察有权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用后立即归还;对造成损坏的,应当修复或者折价赔偿。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的车辆、物品、尸体、当事人的生理和精神状态及有关的道路状态等,应当根据需要,及时指派专业人员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检验或者鉴定。检验或者鉴定应当作出书面结论。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根据检验或者鉴定的需要,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或者嫌疑车辆、车辆牌证和当事人的有关证件,检验或者鉴定后应当立即归还。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扣留交通事故车辆、车辆牌证和当事人的有关证件,也不准扣留交通事故车辆的驾驶员和货物。

第十三条 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应当预付医疗费,也可以由公安机关指定的一方预付,结案后按照交通事故责任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

第三十三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后即行生效。公安机关应当将调解书分别送交当事人和有关人员。

调解期满后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由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分别送交当事人和有关人员。

第三十四条 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调解,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六章 损害赔偿

第三十五条 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 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

前款规定的赔偿项目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

第三十七条 损害赔偿的标准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结案后确需继续治疗的,按照治疗必需的费用给付。

(二)误工费: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营同行业的平均收入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

助标准计算。

(四)护理费: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五)残废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八)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

(九)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对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抚养到十六周岁。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对其他的被抚养人扶养五年。

(十)交通费:按照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住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第三十八条 参加处理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计算,按照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分担,但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

第三十九条 交通事故的伤者和残者需要住院、转院、护理的,应当有医院证明,并经公安机关同意。擅自住院、转院、使用护理人员、自购药品或者超过医院通知的出院日期拒不出院的,其费用由伤者和残者承担。

第四十条 因交通事故损坏的车辆、物品、设施等,应当修复,不能修复的,折价赔偿。牲畜因伤失去使用价值或者死亡的,折价赔偿。

第四十一条 构成交通肇事罪,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由公安机关根据肇事者的交通事故责任提出赔偿意见,随同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公民因他人犯交通肇事罪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二条 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因伤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十五日内,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伤残评定。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医院证明和公安部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标准,在接到伤残评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评定伤残等级。当事人对伤残评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评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评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评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应当作出重新评定的决定。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后,职工所在单位还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给予抚恤、劳动保险待遇。

第四十四条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十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十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前款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伤害或者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损害的除外。

第四十五条 道路交通中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经公安机关调查不能确认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其损害赔偿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六条 公安机关可以向重大和特大事故的交通事故责任者收取交通事故处理费。

交通事故处理费应当上缴财政部门。收费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检举和协助查缉交通事故逃逸者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为:

(一)“道路”、“车辆”,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三条所称的道路、车辆。

(二)“有固定收入的”,包括非农业人口中有固定收入的和农业人口中有固定收入的两部分。非农业人口中有固定收入的,是指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单位按期得到收入的,其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及国家规定的补贴、津贴。奖金以交通事故发生时上一本单位人均奖金计算,超出奖金税计征起点的,以计征起点为限。农业人口中有固定收入的,是指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在业人员,其收入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劳动力人均年纯收入计算。

(三)“无固定收入的”,是指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证明或者有关凭证,在交通事故发生前从事某种劳动,其收入能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家庭劳动服务人员等。

(四)“无收入的”,是指本人生活来源主要或者全部依靠他人供给,或者偶然有少量收入,但不足以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

(五)“交通事故发生地”,是指交通事故发生所在的某某、自治区、直辖某地。

(六)“平均生活费”,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该地上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额或者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公安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在本办法施行以前发生的交通事故,仍按照当地原有规定处理。

篇2: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京政发〔1988〕31号 3月3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管理,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处交通肇事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上,因违反交通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造成人员伤亡或车辆等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依照本办法裁定处理。

第三条 军队、武装警察部队的车辆、人员发生交通事故,对现役军人、武装警察给予行政拘留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条 涉及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交通事故,参照本办法和国际惯例处理。

对享有外交特权或豁免权的外国人,按照我国法律及外交部、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 市公安局是本市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行政主管机关。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公安分(县)局(以下统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交通事故的处理。

第六条 处理交通事故,应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责任,依法论处。

第二章 现场保护和勘查

第七条 发生交通事故时,有关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和有关人员须保护现场,积极抢救伤者(移动时,须标明原位置),及时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或附近值勤的交通民警(以下简称民警)报告,听候处理。

第八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接到报案后,应立即赶赴事故地点,勘验现场,收集证据,并尽快恢复交通。

一切行经交通事故现场的车辆和行人,必须听从民警指挥,不得妨碍民警执行公务。

第九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需要,有权检查、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的有关证件,提取物证。对肇事逃逸者,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迅速追缉。

在追缉肇事逃逸者或抢救危重伤者的紧急情况下,民警可以借用单位或个人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第十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有权对肇事车辆、死者尸体、道路状况等进行检验。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

第十一条 医院应积极抢救交通事故受伤者,对危重伤者应先抢救治疗,后办手续,并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供所需要的医疗检查材料和诊断证明。

殡葬部门或有条件的医院,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求暂存的交通事故死者的尸体,应接纳代存。死者生前在抢救、治疗期间的费用和死亡后尸体存放的费用,由交通事故责任方或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指定的一方交纳,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协助追缴。

第十二条 交通事故死者的尸体,在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检验完毕后,确无复查必要的,由死者家属或其生前所在单位按指定的期限火化。逾期无正当理由不火化的,由医院、殡葬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按本市有关规定代为火化。逾期期间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或其生前所在单位自理。

第十三条 公民遇到交通事故现场,均有协助报案、保护现场、救护伤者以及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值勤民警提供证言,检举或协助追缉肇事逃逸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除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私自扣留人质或扣押物证、车辆等。

第三章 责任裁定

第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就交通事故现场勘验和调查讯问做出准确的记录,根据确认的事实和本章的规定,裁定各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第十六条 交通事故责任,按下列原则裁定:

(一)完全因一方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以下简称交通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交通违章一方为全部责任,另一方为无责任。

(二)因双方当事人交通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情节严重或比较严重的一方为大部责任或主要责任,违章情节较轻或轻微的一方为次要责任或小部责任;双方当事人违章情节基本相等的,为同等责任。

(三)因三方以上当事人交通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情节较重的一方为大部责任或主要责任,其他各方根据各自违章情节的轻重,分别为次要责任、小部责任。

凡肇事后逃逸,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难以鉴定的,裁定其为全部责任。

第四章 处罚

第十七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交通违章行为,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视其交通事故责任大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予处罚。

第十八条 指使、迫使他人交通违章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对指使、迫使者给予处罚。

第十九条 凡交通违章或指使、迫使他人交通违章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凡非法扣留人质、扣押物证车辆、打人毁物、寻衅滋事、扰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有关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拒绝或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凡肇事后逃逸或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嫁祸他人的,一律吊销驾驶执照,并依法从重处罚。

第二十二条 交通肇事后能主动协助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及时查清事故情况,积极抢救伤亡人员,努力减少损失的,可依法从轻处罚。

第五章 经济赔偿

第二十三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伤、残、死亡和财产损失的,由交通事故责任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几方当事人均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各自承担机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仅由机动车一方对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非机动车、行人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应相应减轻机动车一方的经济赔偿责任。非机动车、行人故意制造事故的,机动车一方不负经济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交通事故伤、残、死者经济赔偿费计算标准:

(一)医疗费:包括挂号费、医药费、检验费、手术费和住院费等必需的费用,以医院收据为准。

(二)护理费:支付护理人员的工资,根据需要确定,但最高不超过本市一个一类产业(第一种)五级(正)工人的标准工资。

(三)误工费:有固定收入的,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无固定收入的,可参照同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标准计算;无收入的,按本市平均生活标准计算。

(四)住院伙食补助费:按本市平均生活标准计算;伤势较重的可适当提高。

(五)营养费:根据实际情况或医嘱酌情计算。

(六)交通费:按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以合法的报销凭证为准。

(七)残者的医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视残疾程度按医疗费、护理费和误工费等项费用总和的不同比例计算,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按上述费用总和的100%计算;丧失大部劳动能力的,按上述费用总和的80%计算;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按上述费用总和的20%至60%计算。此项费用自残者定残之月起算,不满25岁的,按相当于25年计算;25岁以上的,按相当于20年计算;超过55岁的,年龄每增加1岁少算1年,超过70岁的,按3至5年计算。

(八)残疾用具费:制作假肢、代步车、拐杖等项费用,按医院证明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同意购置的用具所需费用计算。

(九)死者家属的生活补助费:死者生前有固定收入的,按相当于死者生前10年的标准工资计算,但最低不得少于一个一类产业(第一种)五级(正)工人10年的标准工资。死者生前无固定收入的,按略高于同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但死者在60岁以上的,按相当于本市一个一类产业(第一种)二级(正)工人的10年标准工资计算。死者生无收入的,按相当于本市一个人15年的平均生活费计算,但不满16岁或60岁以上的,按相当于12年平均生活费计算。死者生前有供养人口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可适当增加,但增加的部分最高不得超过一个一类产业(第一种)五级(正)工人10年标准工资的四分之一。

(十)丧葬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交通事故伤者的经济赔偿费包括:

(一)医疗费。

(二)护理费。

(三)交通费。

(四)住院伙食补助费。

(五)营养费。

(六)误工费。

第二十六条 交通事故残者的经济赔偿费包括:

(一)残疾程度未确定前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和误工费。

(二)定残后的医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

(三)残疾用具费。

第二十七条 交通事故死者家属的经济赔偿费包括:

(一)死者生前经抢救医疗的,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和误工费等。

(二)死者家属的生活补助费。

(三)丧葬费。

第二十八条 交通事故伤、残者医疗、住院、转院和使用护理人员,须凭医院证明确定;擅自住院、转院、自购药品、使用护理人员的或伤愈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院的,其费用自理。

第二十九条 交通事故残者的残疾程度,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指定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为准。

第三十条 参加交通事故处理的伤、残、死者的直系亲属或代理人,最多不得超过3人。伤、残、死者的直系亲属或代理人在参加抢救治疗和事故处理期间的误工费、交通费和住宿费,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计算赔偿。

第三十一条 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按下列规定赔偿:

(一)车辆等财物和建筑物、道路设施损坏的,由责任方负责修复,并适当补偿;不能修复的,折价赔偿。

(二)牲畜伤、残的,由责任方负责治疗,并适当补偿;伤、残后失去使用价值或死亡的,折价赔偿;但属违反规定,未栓系或在公路上散放的牲畜、家畜、家禽,不予赔偿。

第三十二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依照本章的规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赔偿费的数额,按交通事故责任的大小确定:

(一)全部责任的,承担100%;

(二)大部责任的,承担80%至90%;

(三)主要责任的,承担60%至70%;

(四)同等责任的,承担50%;

(五)次要责任的,承担30%至40%;

(六)小部责任的,承担10%至20%;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交通事故责任时的经济赔偿费,可按全部赔偿费的10%确定。

第三十三条 交通事故的经济赔偿费,应在结案时一次结清。

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工作单位或受雇于私人的(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应由其所在单位或雇用者先行赔付,再由单位或雇用者按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予以处理或追偿。

第三十四条 交通事故责任裁定前,抢救伤者、清理现场所需费用和死者的丧葬费,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指定当事人一方先行垫付,待责任裁定后由责任方按比例承担。

第三十五条 交通肇事逃逸的,在未查获之前,伤、残者的医疗费和死者的丧葬费等,由其家属或所在单位先行垫付;查获后再予以追偿。伤、残、死者及其直系亲属无工作单位又无生活来源或生活困难的,由其亲属依照有关规定向民政部门申请社会救济。

第三十六条 交通事故的经济赔偿,遇有特殊情况本办法没有规定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召集各方当事人,根据自愿原则协商解决。

第六章 结案

第三十七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申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八条 交通事故的经济赔偿,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召集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代理人和单位负责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即制作交通事故调解书。经三次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不再调解,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对交通事故经济赔偿的调解期限为3个月,当事人伤、残的,从伤者伤势基本痊愈或残者定残后起算;情况特殊的,经公安交通大队队长或公安分、县局局长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四十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告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自行协商解决的,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请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调解。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经一次调解达不成协议的,不再调解,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一条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不涉及当事人的间接经济损失,不解决人员就业、调动、户口迁移、工作安排、调配房屋和清理债务等问题。

第四十三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及其民警处理交通事故,必须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篇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关键词:道路桥梁设计,隐患,处理办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迅速提高, 人们对道路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部分, 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 桥梁道路设计中难免会存在许多隐患, 阻碍了交通的流畅性和社会发展的步伐。鉴于此, 对道路桥梁设计中的隐患及处理办法进行详细研究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一、道路桥梁设计中的常见隐患

1设计方案落后。随着交通的逐步发达, 人们对道路桥梁的功能、质量和数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道路桥梁设计工作中, 许多设计人员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案, 不仅没有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而且不重视道路桥梁的实际经济价值, 失去了道路桥梁工程的实际意义,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此外, 一些道路桥梁设计人员盲目地模仿其他地区的道路桥梁设计方案, 缺少对元素的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考虑, 对交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2欠缺综合考虑。在道路桥梁设计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但是有些设计人员却难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考虑, 这为道路桥梁的后期使用埋下了隐患。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过高的设计速度, 对道路桥梁的抗腐蚀性能和耐久性考虑欠佳, 甚至有的设计人员不能到工程现场进行勘察, 这就使得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盲目性, 致使道路桥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断裂、垮塌的现象, 对整个交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不重视安全问题。为了赶进度, 许多设计单位被迫加快工程设计速度, 导致道路桥梁的质量无法得到可靠保障, 为其后期使用埋下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此外, 个别施工单位为了增加利润, 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且分包、转包现象非常严重, 再加之相关监督与管理工作不到位, 导致道路桥梁的质量得不到合理保证。所以, 在道路桥梁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 必须对道路桥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

二、道路桥梁设计中常见隐患的解决办法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增强道路桥梁的持久性。在使用过程中, 道路桥梁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降低其安全质量。例如道路桥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 会受风沙和雨水的冲击, 再加上其他地质灾害的作用, 非常容易出现裂缝和垮塌现象,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道路桥梁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结合桥梁建造地点的实际情况, 勘测当地的交通流量以及自然环境, 在增加设计科学性的同时提高道路桥梁的持久性, 保证道路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严格控制各个细节, 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道路桥梁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单位应严格控制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给每一个道路桥梁设计团队充分的时间, 保证设计方案的安全可靠。首先, 设计人员应明确设计标准, 充分考虑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 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其次, 设计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设计技术, 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 提高设计的先进性, 但也要杜绝对先进设计理念的盲目模仿;再次, 设计人员应该掌握项目施工方法, 使设计与施工相结合, 进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最后, 设计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指导工作, 确保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 保障道路桥梁的安全性。

3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优化道路桥梁建造方案。由于道路桥梁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施工环境有所区别, 设计方案也有所不同。道路桥梁设计单位应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保证道路桥梁的安全稳定。目前, 我国桥梁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两种, 分别为标准跨度和大跨度桥梁, 因此设计人员应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需要, 对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科学合理且符合建造标准的设计方案。

4注重设计人员培训, 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设计人员是整个道路桥梁设计过程的核心, 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关系到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以及道路桥梁的安全性。目前, 我国的桥梁设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对我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设计单位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完善设计人员培训体系, 加大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道路桥梁设计单位应定期安排人员出国学习, 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为我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5完善各项相关制度, 加大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目前, 我国在道路桥梁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不能对道路桥梁安全起到合理的保障作用。因此, 国家立法机关应结合道路桥梁工程的特点,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相关制度, 规范道路桥梁设计的各个环节, 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保障我国的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此外, 设计单位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例如现场模拟技术、自动化监测设备等, 通过反馈道路桥梁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及时对道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隐患予以排除, 保证道路桥梁的安全使用。

结语

道路桥梁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对保证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单位应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关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及时发现并处理设计过程存在的隐患, 通过培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保证道路桥梁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孙丽丽, 赵巧慧.道路桥梁设计中的隐患及解决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 2015 (07) .

[2]戴子薇.道路桥梁设计中的隐患及解决措施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03) .

[3]刘一兵.道路桥梁设计中的隐患及解决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学, 2015 (01) .

[4]黄彬恒.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 (06) .

篇4:浅谈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关键词:交通事故;事故认定;损害赔偿;对事故认定不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道路建设的日趋扩大,人、车、路的矛盾日渐明显,交通事故频发。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处理的流程以及相关法规的不熟悉,在处理过程中不知所措,在保险理赔和事故认定方面,又很被动。下面我就简单的解释一下和道路交通事故有关的一些法律常识。

一、交通事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章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1.交通事故中所谓的“车辆”,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工人员乘用或者用于運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常见的机动车有汽车及汽车列车、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轮式专用机械车、挂车。随着新能源的推广,电动汽车上道路行驶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三)项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的规定,电动汽车无论从驱动方式、设计时速、整车质量等方面,均应属于机动车范畴。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常见的非机动车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事故处理工作中常见一些超出技术标准没有号牌的电动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技术要求”规定:最高车速,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Km/h,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Kg;脚踏行驶能力,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30分钟的脚踏行驶距离应不小于7Km,其中该“技术要求”规定,最高车速为强制性条款。

根据《交通法》的规定,交通事故中必须包含车辆,至少应有一方是车辆,由此可得,若行人与行人碰撞,或者在行走过程中摔倒,都不是交通事故。

2.交通事故中所谓的“道路”,是指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交通事故中所谓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住宅小区是否属于非道路,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尚有疑问,从道路的定性上看,小区是否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是否有设施将住宅小区与外界道路隔离开,都是判断是否属于非道路的因素。

下列地点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不在道路范围内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属于非道路事故或者道路外事故。

(1)全封闭式的或有门卫看守的机关、学校、单位大院内,货场内不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发生的事故。

(2)用于田间耕作的机耕道及晾晒作物的场院内发生的事故。

(3)有障碍物或有禁止标志设置禁止驶入的断路施工未移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管理的路段上发生的车辆自损、人员伤亡事故。

(4)在铁路道口与火车发生的事故。

3.交通事故必须包含“过错”或者“意外”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后果。事故中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这是道路交通事故最重要的特征。

意外是指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和过失,而是由不能控制和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后果行为。如台风、地震、暴雨、雷击等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又或者是车辆自身的机械故障,都属于意外的范畴。

交通事故的后果必须有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没有造成损害后果的,不能称为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交通事故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过错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主要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不同于法律上的责任,承担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不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根据《刑法》及《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在交通事故中负有责任的,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其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在民事上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不一定要承担刑事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反应了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交通事故形成原因和责任,但它不是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其性质是证据范畴,在诉讼过程中,事故认定作为证据使用。

交通事故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依据:

1.因果关系

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交通违法行为所引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都会造成事故。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存在多个违法行为,但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却只有一个违法行为。所以在做出事故认定之前,要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该事故造成的原因确认之后,再对事故中当事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责任。同时在事故认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有无积极地采取措施去避免事故发生,或者有无履行法律要求的义务。

2.路权

路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和时间内使用道路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路权包括道路通行权和道路先行权。通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道路某一空间内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比如机动车、非機动车、行人应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内行走。先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优先使用道路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比如转弯让直行,红灯让绿灯、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线停车让行人等。

3.确保安全

确保安全是指交通参与者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的规定,在享有通行权和先行权的情况下,必须履行交通管理法规规定的各种义务,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38条都对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驾驶人确保安全行驶做了明确的规定。驾驶人上道路行驶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其他车辆、行人动态、发现险情,及时有效的采取避让措施。

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3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

就目前的机动车购买保险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车辆除了购买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外还购买了诸如车辆损失险、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其他的商业险种。如果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内能够完全弥补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的,则肇事方不再向受害方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如果保险责任限额不足以弥补交通事故所造成损失的,则保险公司根据购买的相应险种在范围内按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来给予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 同时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以下简称“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同时起诉侵权人和保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下列规则确定赔偿责任:(一)先由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二)不足部分,由承保商业三者险的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予以赔偿;(三)仍有不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由侵权人予以赔偿。在协商及理赔阶段也同样适用该赔偿原则。

依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8条第1款第5项规定的“计算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总额,确定各方当事人分担的数额。造成人身损害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赔偿项目和标准计算。修复费用、折价赔偿费用按照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计算。”伤者就医期间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后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主要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受害人死亡后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包括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四、对事故处理结果不服的情况

1.简易程序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8条、第15条,“……(二)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有争议的,以及虽然对事实或者成因无争议,但协商损害赔偿未达成协议的;(三)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四)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五)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六)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七)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八)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有以上情况之一的财产损失事故或者仅造成人员轻微伤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但是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除外。

对于简易程序处理的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或者调解未达成协议及调解后当事人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①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②当事人拒绝签名的。③当事人不同意由交通警察调解的。

简易程序处理的事故认定书,是不能提起复核的。

2.一般程序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1条至第56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任何一方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人民检察院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事故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调查程序合法的,应当作出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以一次为限。

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和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证据。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故当事人不能就交通事故认定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复核结论仍不服的,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再设置明确的救济途径,当事人或家属可在就此事故提起的相关控告和诉讼中,反映情况,陈述理由,要求受理机关一并审查并作出相应结论。

参考文献:

[1]管满泉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胡凤滨主编.《交通事故纠纷裁判规则与适用标准》.法律出版社,2015.

篇5: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实施办法》解读:

《陕西省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实施办法》2014年10月17日在原《事故快速处理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共十八条。下面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一、《省实施办法》实施的目的和法律依据:

目的意义:为了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执法服务水平,快速、高效处理交通事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缓解因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保障人民群众的平安顺畅出行。

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后款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二、《省实施办法》的适用范围:

陕西省境内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仅造成财产损失,不涉及人员伤亡,各方车辆可以移动道路交通事故。

不适用《省实施办法》的六种行为:

1、车辆无牌、无检验标志、无交强险标志的;

2、运载爆炸物、易燃易爆化学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

3、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及其他设施的;

4、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

5、饮酒、服用国家管制药品或麻醉剂的;(酒驾、毒驾)

6、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

三、发生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怎么做:

《省实施办法》第六条规定:

1、开启危险报警灯,相互查验驾驶证、行驶证和保险凭证,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用摄像、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位置的方式固定事故现场及损失部位等证据;

2、自行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向各自保险公司报案;

3、对责任及赔偿进行协商;

4、对达成协议的应以文字的方式如实记载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驾驶证号、机动车号牌、保险、交通事故形态、过错行为、赔偿责任等,双方当面确认;

5、需要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各方当事人应当在24小时内共同到事故发生地快处机构处理,当然同样要提交上面的这些证据。交通警察会根据现有证据,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以上是对交通事故责任、赔偿无争议的交通事故现场处理,如果对交通事故责任、赔偿有争议怎么办?

按照上面的方法固定交通事故现场证据,撤离现场,各方当事人24小时内到事故发生地事故快处中心处理,民警审查相关证据后,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在一个工作日内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争议较大,不同意快处中心的事故认定,快处中心驻站民警可以将事故移交事故发生地辖区交警大队按照一般程序处理。

法律既然要求驾驶人这样做,首先我们交通警察应当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同样要求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发现交通事故,要及时引导当事人完成以上工作,尽快撤离现场、恢复交通。但是,现实中往往看到的是,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先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保险公司勘察员不到现场照相查勘,当事人就不愿意撤离现场,甚至事故处理民警现场勘查完毕后,个别驾驶员仍然要等保险公司勘查员到场后才撤离事故现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当事人应当撤离现场而未撤离,怎么办?民警仍然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固定相关证据,强行撤离现场,对造成交通堵塞的行为,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第十三条处以200元罚款,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以一并处罚。

四、快处工作解读:

我省《快处办法》是深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 重要举措,也是陕西省公安机关改进作风、便民利民8类50项措施之一,与其他省份相比,《省实施办法》有八大亮点:

(一)确立了交警的主导地位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是公安机关法定的职责,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是公安机关推出的便民服务措施,因此《省办法》规定,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在事故处理部门设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公室。专门处理交通事故。这些规定,明确了事故快处工作由交警主导,快处中心是交警部门建立、管理,适应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的场所。(可以讲金台大队在2000年开始推行道路交通財损事故现场由各警区处理的举措,对警长进行了集中培训,配备了勘查工具,可以说是事故快速处理的雏形)。

这里我要说一下快处中心与理赔中心的区别:

1、快速理赔中心的建立和日常管理工作都由保险行业协会负责,各个保险公司派人进驻快处服务中心,交警驻站,当事人在自行协商责任、保险公司现场定损、快速理赔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利于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的问题:

1、单一的快速理赔局限性比较明显,还有就是必须为本省投保,单车损失在交强险2000元以内的事故;

2、是交警部门参与度不高。事故双方当事人填写保险协议,交警只签字盖章,既承担了风险而且不符合法律规定;

3、是快速理赔中心不能适用简 易程序进行事故处理。这三点直接导致事故当事人在理赔中心处理事故时,如果达不成协议或者超过交强险的限额,还得回到辖区交警大队才能处理。当事人本来主动采取了解放警力,对社会有益的事故处理方式,结果来回跑冤枉路,长期下去,这种工作方式得不到群众认可,部分当事人为了避免自己来回麻烦,有的担心超过交强险不方便理赔,有时会要求交警到现场处理,就达不到我们快处工作的目的。我省采取交警主导事故快处工作,不但法律依据充分,同时解决了快速理赔上的不足,财产损失事故金额上不封顶。(二)最大限度的扩展事故快处的范围:

1、以前的快速理赔仅局限在交强险2000元进行处理,《省实施办法》依据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对车辆损失金额、投保地没有限制,就是说不论损失大小、只要有保险不分省内省外都可以到快处中心处理。

2、快速处理的方式方式变化。即包括当事人自行协商和交通警察适用简易程序处理。

3、不限定车型,这样就将财产损失事故最大限度的囊括进来。也就是说,不管是机动车和机动车,还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財损事故,车辆只要能移动,都适用快速处理。

(三)最大限度的放权给当事人:

以往,交通事故全部集中在交警身上,这种集中处理的 模式,低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一个城市大量的财损事故耗费了大量的执法资源,不能有效解决城市拥堵的局面。而我省的事故快处办法授予事故当事人自我处理的权利,交通管理从交警一家独揽变成群众的自主参与、合作,事故处理速度变快,拥堵发生几率下降,警力得到解放,管理效率提升。

(四)最大限度的解放事故当事人的后顾之忧:

1、解决了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群众自己需要,或者保险理赔时被要求出具认定书的难题。以前交警往往因为自己没有到现场,或者法律并没有规定当事人必须向保险公司提供认定书而拒绝出具认定书,即使事后报案,也需要当事人自己举证。为了方便群众,我省快处办法灵活运用“事后报案”的规定,只要当事人在24小时内到快处中心要求交警出具认定书的,交通警察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照片、协议书等证据,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彻底解决了部分保险公司不认可自行协商协议书,强制要求当事人提供事故认定书的问题。

2、解决了撤离现场后,一方当事人恶意逃避的难题: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未按约定到快速处理机构,经交警通知,无正当理由,一个工作日内仍不到,导致事故无法处理的,案件移交至辖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该事 故车辆标注为道路交通事故未处理完毕,限制其办理车辆检验、变更、转移登记等相关业务。

3、针对疑难复杂或不利于履行赔偿等情况,要求交警主动进行风险提示。

《办法》第十三条对于无保险、外的车辆、租借车辆或者损失较大,各方当事人对事实、成因有严重分歧等不利于履行赔偿的情况,应当告知当事人采取诉讼保全或申请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快速处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将案件移交有管辖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一般程序处理。

这项规定,是运用民警的专业知识和处理经验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风险警示后由当事人自行选择诉讼保全或者按照一般程序处理。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就可以依法扣留车辆。

(五)严格规定处理时间,真正高效、便民

《办法》第六条规定自行协商达成协议以后,需要认定书的,交通警察在1小时之内审查相关证据,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办法》第七条对有争议的事故,交警在一个工作日内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设定一个时间差异(1小时、1个工作日),一是因为有争议的事故,交警需要更多的时间审查证据,分析原因,严格依法公正定责。二是鼓励群众采取时间短的方式解决事故 争议,即自行协商。

(六)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群众采取快速处理

1、电话、短信、微信和现场告知书(确认单)。第九条 对适用快速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警,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和现场告知等方式,引导当事人按照规定办理。

还包括110、122指挥中心监控发现后,通过电话主导引导,引导内容包括:事故是否符合快速处理、如何进行事故现场照相、怎样设置安全警示防护区域保护自身安全、如何撤离事故现场、快速处理中心的地址电话等。

2、对符合快处条件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不计分不罚款、不扣车、不扣证。

3、未按规定撤离现场的罚则。

第十一条 对应该撤离而未撤离,造成交通堵塞的,对驾驶人罚款200元,有其他交通违法行为的,一并处罚。(七)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准确定责

《办法》第七条第三项:交通警察在审查相关证据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在一个工作日内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此规定明确了“定责”适用“过错原则”而不是“模糊定责”。模糊定责由于不分责任大小,有责就是同等责任或 全部责任,损失自担或者一方承担,只适用交强险互碰自赔。对于金额较大的財损事故,超过交强险额的,如果不分过错大小,随意套用“模糊定责”,可能显失公平,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容易被群众认为稀泥抹光墙,降低交警的执法威信。所以办法明确规定必须使用过错原则,依法公正定责。

《办法》第十条 严禁扣车、扣证;严禁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修理厂,采取车主自主选修的原则。(八)严格的监督机制

1、快处中心将省实施办法、事故快处的流程、鼓励性、禁止性条款和监督电话等公示,让群众群众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和维权渠道。

2、上级监督

交警总队在各地市的快处中心设立时,也有严格的要求和审批程序,同时总队通过省级媒体对社会公告,并借助微信、微博进行宣传。每半年对快处中心的工作进行考评进行考评、考核。

3、系统监督

《办法》第十五条 今后全省要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信息系统。一是快速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入该系统,实行网上事故信息的查询、法律文书的制作、財损事故统计分析、事故规范化处理、日常监督和投诉处理。二是通过案件信息与保险信息共享,可以完善事故真实性审查制度,有效杜绝碰瓷和讹诈骗保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事故快处工作的前景和改革方向:

针对交通事故处理人民群众最期待解决的:快速撤离、快速定责、快速理赔、快速维修和公正执法等问题。总队从去年开始决定全面建设我省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快速理赔智能化、精细化工作体制。

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智能化、精细化的工作机制,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放权给当事人,以最大限度解决当事人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努力实现事故处理公正、便民、高效的三统一。

目前,宝鸡市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工作已经初显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快处机构职能比较单一,交警快处工作到位,而保险公司快赔缺位,完全没有实现一站式服务;二是快处智能化程度低,对案件的受理、引导、接待相互脱节,当事人自己处理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三是保险部门配合不到位;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篇6:小议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难点办法

处理交通事故是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阶段处理交通事故碰到许多困难,跟不上形势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对事故的处理,既要做到及时、公正,迅速恢复交通秩序,妥善处理善后事宜,还要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隐患,为杜绝悲剧重演提供预防的方案与措施。因此,交通警

察必须十分重视交通事故的处理,不断改进处理交通事故的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处理交通事故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公正、公平处理交通事故,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本人就交通事故处理中遇到的困难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一、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够。随着事故处理改革的进程加快,特别是事故实行阳光处理后,各级领导把重心转移到重预防、重秩序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事故预防工作才能体现交管工作的政绩,从而对具体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足,对事故处理民警关心不够。如一般强调事故处理以勤务中队为主,没有根据形势发展调整勤务机制,导致事故民警疲于应付,刚坐下,又出警,大量警力浪费在路上,使事故民警没有精力分析事故成因提出相应对策。由于事故民警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工作很难出大成绩,面对又是繁琐的群众工作,导致事故民警不安心现状,不想去干事故处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事故处理程序规范,手续多,要求高,导致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增大。

1、救助基金未建立,抢救费用难保障。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常有人员伤亡,抢救伤员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但往往有肇事人无法预付或者拒绝预付抢救费用,医疗机构在抢救伤员的同时也在催促支付抢救费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至今仍未有相关规定出台,直接影响交通事故伤者抢救费的预付;同时,根据新规定事故处理部门既不能指定一方预付抢救治疗费,又不能因拒绝预付而扣留事故车辆,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经济利益无法从法律制度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处于被动的局面,交警常常遭到不能理解的受害者亲朋好友的指责、投诉、谩骂、围攻、甚至殴打,此类事件媒体已曝光多起,严重影响交警形象。

2、对肇事车辆的财产保全难。《安全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明确规定了交警部门在处理事故中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规定了二十日的检验、鉴定时间,在对车辆检验、鉴定完毕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车辆。事故处理民警在处理伤人交通事故时对扣留车辆和驾驶证,只能依法办理,没有任何变通的可能性,一改过去交警部门什么时候不处理完事故什么时候不放车的规定。事故车辆提走后,伤者的抢救治疗费用更是无法保障,民警在放车前通知受害者家属及时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法院往往要伤者家属支付至少上万元的诉前保全费用,而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本身就无力支付抢救费,哪有能力支付诉前保全费,导致了交警部门在处理这些事故中非常被动,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不放车违法,放车后受害家属要找你麻烦,指责你投诉你,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3、强制措施少,事故办案阻力加大。外地籍驾驶人发生交通肇事后,一般的强制措施如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刑事拘留是对外地籍交通肇事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上却遇到很多困难。当外地籍驾驶人在我地交通肇事后,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因受害人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很难对肇事人实行强制措施。如果受害人在医院抢救几天后死亡,肇事人就得在公安机关“呆”上几天,这几天因性质尚不确定,就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对他放任不管,如让其走失,一旦性质明确,受害方向公安机关要人,公安机关无法交待;但呆在公安机关,又没有法律依据,如凭重大嫌疑先行刑拘,一旦不够罪,既影响基层的批捕率,又要造成国家赔偿,无奈之下,实践中只得委派警员不分昼夜对其“调查访问”,其实是变相的监视居住,待受害人伤害程度明确后再确定处理意见,这期间使办案人员随时有成为被告的危险。

4、鉴定、检验机构缺乏。现行法规及规定对公安机关的检验、鉴定做出了严格规范,必须指派或委托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机构及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完成检验、鉴定任务。目前,事故处理工作中遇到社会上缺乏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及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鉴定机构,给我们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普通群众基本上不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对交通事故处理仅仅凭感觉判断。许多受害者不懂、不愿、不敢打官司,一味的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赔

偿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办理,事故处理民警常常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在事故赔偿调解过程中,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四)部分民警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有的是业务知识与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应用技能还有待提高;

有的是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糙马虎,比如引用法律条款错误、发案时间写错、笔录潦草、词不达意等;有的是该送达签字的,未让当事人签字,或虽签字但无日期,或无送达文书文号等;有的是办案水平不高,凭习惯办案,按老办法处事,以致在程序上不合法。如此“冒、跑、漏”的错误不断出现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很难达到高要求、高标准的水平。

二、对策与办法

针对上述困难,本人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高度重视事故处理,调动民警积极性。各级领导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充分调动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事故处理做到公正、公平,为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有益的对策,使整个交管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为此,要改变事故处理的勤务机制,要让交通民警都学会处理交通事故,真正做到一警多能。巡逻中队首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处理,遇到重、特大或疑难事故,才由勤务中队二线支援,把事故民警的主要精力从大量的接处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充足的干劲做好重、特大事故与疑难事故的处理,同时腾出时间,认真研判该地区事故发生的成因、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其二,要把勤务中队建成交警中的精英,干部培养的摇篮,使广大干警既安心此项工作,又主动、热情地做好该项工作。其三,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使警队如虎添翼。

(二)积极争取政法委领导,搞好公、检、法、司的协调。因社会形势的变化,交通管理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交警一家难以独打天下。我们在事故处理中遇到各种困难,应多向政法委等上级领导汇报,求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解决我们一家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要呼吁各级部门,尽快创造条件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让《安全法》落到实处,为处理交通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遇到对交通肇事案的不同处理意见时,要请政法委及时协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求得最大的社会效果,使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解简易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调解,始终是交警事故处理中的难点,根据现有的实践,我们可以发动广大群众,依靠基层组织来化解大量简易交通事故的调解。可以让乡、镇、街道的治调机构参与事故调解,也可以在安全村中进行事故调解。如2005年7月沪蓉高速武汉段江夏区前进村附近一辆外地大货车冲出高速公路,翻倒在一鱼塘边,车上所载化工原料,以及油箱内的柴油流入鱼塘内,在村调治组织的工作下,双方愉快达成协议,了结事故,村调组织充分发挥了基层政权在群众中的权威。通过调解,保护了双方的平等利益,使村民更信任、依靠基层政权,达到和谐的社会效果。我们还要充分依靠法庭的权威,象对待自己工作一样,支持法庭,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邀请法庭尽可能到各基层中队进行现场受案、调解,这样既能方便群众打官司,又能宣传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能解决我们在事故处理中的难点与困难。

(四)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武器。在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上求得突破,保证我们的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尽量避免民警违法运作,不能让民警既流汗又流泪的情况发生。

上一篇:自来水公司工作年终总结范文下一篇:2011社区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