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2024-06-16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精选6篇)

篇1: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XX镇XX小学

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一、情况分析

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根本在科研。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没有教育科研支撑的教育,是没有后劲的、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必须更多地依靠科学决策、科学论证和科学实验,教育科研是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教育教学须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要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力度,对传统的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体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年来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科研管理无规范,从学校层面对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已申报了个别省市级课题,也进行了教育科研论文的评选与推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处于初级阶段,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强,学校教育科研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领导。

(二)有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还不够高涨。教育科研仍被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额外负担,这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从思想和制度两个方面为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三)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未显现,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科研的选题并没有完全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这使得一部分教育科研的选题显得过于抽象和空泛,缺乏实践性;第二,一些好的教育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交流氛围。

二、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以科研兴校创特色为目标,以科研促教研、教研相长为重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学校教科研品牌,提升学校品位,创办特色学校,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三、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1、形成一个局面。

全面提升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增强科研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每学期上好一堂课题实践课,每年完成一份研究总结。以“科研聚人气”,开展合作性群体研究,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学校品味。

2、建设一支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艺精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至五年期末,培养出1~2名县级名教师,3~5名镇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3、显现一项特色。深化XX小学文化教育成果,形成我校特色。

(二)具体目标

1、健全教育科研机构,根据我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教育科研小组,做好人员配置,由校领导分管教科研工作,形成专、兼、群体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组织网络。

2、全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提高,能自觉运用当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教学工作,所有教师主动参与科研。

3、利用科研指导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走上新台阶,促进我校工作向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造就一批能教学,会科研,能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科研型教师。

5、每年争取发表、获奖市级以上的科研论文。

6、设立学校教育科研专项资金。基金用于资助出版我校教育教学专著,奖励教科研先进个人,用于论文发表及获奖等奖励活动。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每学年1—2次奖励取得成果的研究项目和个人。

7、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居县上等。

四、工作措施

(一)抓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是落实科研任务,促进科研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引导教师强化靠科研创效益的意识,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引导教师从研究角度来对待本职工作,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科研能力强、教育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去,不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经常总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1、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分三个层次目标。

第一层:一般教研能力。具有上示范课和研究课的能力,运用教育理论改进班主任工作,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有一定的总结教研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层:较强的组织教育科研活动、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力。具有能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某种教学模式的能力,有效地移植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将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形成具有指导性结论的能力,推广自己优秀经验的能力等。第三层: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拟定个案研究、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能力,分析评价、处理教育研究材料并得出正确结论、提出解决的合理措施或建议的能力,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多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第一层次要 求;学校的教研组长、教育科研小组成员能达到第二层次要求,他们中的佼佼者能达到第三层次要求;专职教科员达到第三层次要求。

2、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

学校开展教科研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使40%的教师能独立选题设计方案。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教师个人或集体自己申报课题,力争做到教师参与率达60%。

(二)抓阵地

学校教育科学小组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学校各年级组和各学科教研组是教育科研的辅阵地。主辅阵地的工作有分有合。分:学校科研室主抓学校的重大综合科研课题,各年级组、教研组则负责本组集体的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单项课题。合:教育科研小组对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予以宏观指导与调控,年级组与教研组从各个角度参与学校重大综合科研课题研究。

1、建立教科研管理网络

根据我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建立教导处领导下的教育科研小组;年级组、教研组直接领导下的各学科教师的纵横交错的教育科研网络,保证学校教育科研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进行。

2、明确职责

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职责: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包括研究项目、科研人员、经费、信息等。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教改实验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服务:领导全校教师进行教育专题学习;负责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划与管理;负责学校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以及学校各年级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与奖励;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三)抓课题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对象。没有课题,学校的科研工作只是一句空谈,没有课题,学校也就形不成特色,不能加速发展。我们选择课题的原则是:“三、二、一原则”,即“三个紧密、二个为主、一个并行”:三个紧密:紧密结合国家教育的大形势;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的特长和优势。二个为主:理论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以实践性课题为主;周期较长的课题与周期较短的课题相结合,以周期短的课题为主。一个并行:整体大课题与单项小课题并行。这“三个紧密、二个为主、一个并行”是根据我校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保证了学校有影响有代表性课题的深入研究,也保证了教学微观领域课题的运行,更保证了学校多数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都在研究”,确保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得到落实。

(四)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

学校开展教科研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拟采用期初教科研经费预算的方式,使教科研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书籍资料、外出交流、举行专题研究活动、打印材料等。

五、各阶段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打基础(2013年9月——2015年8月)主要工作:

1、制定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计划。制定科研课题研究方案。

2、确定研究范畴。

3、构建网络,加强队伍建设。(1)成立教育科研小组。

(2)规范教育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效益。教科研小组要强化自身的职能,面向我校实际,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每学期,教科研小组对学校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由教导处牵头,组织课题承担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并上升为理论,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3)抓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科研意识强,有较高水平的、能胜任科研工作教师队伍,使我校的教研骨干更具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4)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使我校教师逐步成为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科研型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教师教育理论辅导和研究方法指导,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和培训班促进教师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先导意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发展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平衡、协调、整体发展。

第二阶段:求发展(2015年9月——2017年8月)主要工作:

1、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将总课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落实到人,点面结合,全员参与。各课题负责人认真制订实验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在试验活动中积极渗透,不断探索,深入发展,力争出成绩。

2、编写校本课程试验教材。

3、抓好教育科研管理,努力提高科研实效。

(1)各课题组每学期至少承担一堂作为研究课题汇报检测的实验课(或活动),实验者要在教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独立操作完成。(2)坚持课题研究“月会”制。在学校教科研小组的指导下,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研讨会。由各课题组汇报计划执行情况,实验的正负效应,意外产生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手段,对提请帮助的难题要进行集体会诊提出参考意见。使研究人员深化对教科研的认识,增大信息量,拓展研究思路。

4、课堂教学比较成熟,推出的实验课在县级有一定影响。

5、展示阶段性研究成果,汇编成书

第三阶段:创特色(2017年9月——2018年9月)主要工作:

1、教育科研结题。学校基本实现总体目标构想,创造出素质教育的特色,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的成果进入县一级层次,争取获县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2、成果展示。

篇2: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2013-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未来五年规划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背景点评 21 第一章 2012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运行环境解析 21 第一节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

一、中国GDP分析 21

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22

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3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6

六、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27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28

一、居民消费饮食结构及消费观念 28

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30

三、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分析 32 第三节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机会分析 32

一、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机会分析 32

二、经济结构调整中投资机会分析 33

三、扩内需、保增长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机会分析 35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危与机 36 第四节 中国经济复苏预测 40

一、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复苏预测 40

二、中国经济从回暖到复苏预测与利好因素分析 40

三、经济学家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前景 43 第二章 2012年我国新政策环境解析 51 第一节2012年我国刺激经济重大政策 51

一、刺激经济重大政策 51

二、国务院主要政策及解读 53 第二节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54

一、财政政策取向分析 54

二、货币政策取向分析 59

三、投资政策取向分析 60

四、消费政策取向分析 61

五、外贸政策取向分析 61

六、价格政策取向分析 69

七、农村政策取向分析 69

八、就业政策取向分析 70

九、区域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70

十、经济改革政策取向分析 71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解析 71

一、新经济形势下四万亿投资计划情况与作用 71 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意义及其影响 73 三、四万亿投资扩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 74 四、四万亿投资结构变化分析 75 五、四万亿计划带来的投资机会分析 78 第四节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析 78 一、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北京与亮点分析 78 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关情况 81 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意义重大 90 四、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析解读 93 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经济影响分析 97 六、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带给企业的机遇 98 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背后的投资机会 98 第二部分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动态聚焦 100 第三章 2012年全球GIS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100 第一节 2012年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运行综述 100

一、全球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100

二、全球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新亮点透析 103

三、世界规模最大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区落成 105

四、GIS对全球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 106 第二节 2012年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运行分析 107

一、全球GIS和地理空间市场规模 107

二、2011年全球GIS需求分析 108

三、世界主要国家销售额分析 109

四、2011年中外GIS市场对比分析 109 第三节2012年全球部分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分析 110

一、日本GIS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110

1、日本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产业化 110

2、日本GIS技术的进步 116

二、美国GIS市场分析 116 1、2011年美国GIS市场应用与 116

2、美国GIS研究方向 118 第四节 2013-2018年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走势分析 123 第四章 2012年中国GIS产业运行新形势分析 124 第一节 2012年中国GIS产业运行简况 124

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124

二、方兴未艾的GIS产业 125

三、中国GIS的产业化征途 128

四、中国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 131

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分析 151 第二节 地震灾后我国GIS新发展亮点聚焦 154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建立防灾地理信息系统 154

二、大型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南海”通过鉴定 154

三、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 154

四、航天三院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 155 第三节 2012年中国GIS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 155 第五章 2012年中国GIS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160 第一节 2012年中国GIS市场运行综述 160

一、我国GIS市场需求与GIS教学分析 160

二、我国GIS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 162

三、企业级地理信息系统市场现状分析 163

四、企业级GIS应用状况分析 164 第二节2012年中国主要企业软件产品分析 165

一、SuperMapGIS 165

二、吉奥软件产品 167

三、中地软件 168

四、灵图软件 168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链发展及影响分析 169 第六章 2012年中国GIS的应用行业透析 169 第一节 卫星导航业 169

一、世界卫星导航业发展情况 169

二、汽车导航系统发展情况 174

三、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分析 176

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179

五、我国GPS市场发展分析 180 第二节 移动定位业 188

一、全球移动定位服务应用发展现状分析 188

二、全球移动定位业务发展走势 196

三、移动定位业务商业模式透视 203

四、两种移动定位业务模式的优劣比较 208

五、中国移动定位市场情况 209

六、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与展望 213

七、导航定位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216 第三节 电子地图 217

一、导航电子地图行业的产业结构特点 217

二、今后导航电子地图的市场分析 219

三、电子地图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2

四、导航电子地图市场管理的国家新规及其意义 222

五、导航电子地图的竞争分析 222

六、政府在促进导航电子地图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23 第七章 2012年中国GIS产业链和服务链研究 226 第一节 GIS产业链和产品研究 226

一、GIS产业链结构分析 226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GIS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229

三、GIS产品输出分析 232 第二节 GIS服务和GIS服务链研究 234

一、GIS服务 234

二、GIS服务链 236

三、GIS服务链给国土资源信息化带来的启示 237 第三节 测绘发展研究 238

一、测绘的定义 238

二、信息化测绘的战略方向 238

三、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分析 241

四、新疆基础测绘成果需求预测 243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产品和厂商分析 244 第八章 2012年中国GIS产业市场竞争新格局透析 244 第一节 2012年中国GIS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244

一、地理信息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244

二、GIS产业品牌分析 245

二、GIS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245 第二节2012年中国GIS产业集中度分析 247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247

二、区域集中度分析 247 第三节2012年中国GIS产业提升竞争力策略分析 248 第四节 2013-2018年中国GIS产业竞争趋势探析 248 第九章 2012年中国GIS主要产品和重点厂商分析 251 第一节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600312)251

一、企业概况 251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51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5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53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55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257 第二节 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258

一、企业概况 258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5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5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60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62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265 第三节 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 265

一、企业概况 265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66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6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67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69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272 第四节 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 272

一、企业基本概况 272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73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73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7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77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278 第五节 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79

一、企业基本概况 279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80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80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82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84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285 第六节 中地数码集团 287

一、企业基本概况 287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87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87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8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292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293 第七节 适普软件有限公司 294

一、企业基本概况 294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95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95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297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00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301 第八节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302

一、企业基本概况 302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03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303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05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08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309 第九节 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310

一、企业基本概况 310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10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310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12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15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316 第十节 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317

一、企业基本概况 317

二、近两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17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317

(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1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22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323 第五部分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前景预测分析 325 第十章 2013-2018年中国GIS行业新趋势探析 325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GIS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325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325

二、组件式GIS技术发展趋势 327

三、GIS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30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GIS应用和市场趋势分析 334

一、GIS将往高维化发展 334

二、GIS将更加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335

三、GIS将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336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GIS细分发展趋势 336 一、三维GIS 336

二、时态GIS 337

三、网络GIS 337 第十一章 2013-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发展方向预测 338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 GIS发展趋方向 338

一、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 338

二、数据自动输入技术 340

三、GIS的微机化 340

四、GIS与遥感的进一步结合 340

五、GIS的智能化 340

六、GIS应用模型开发 341

七、具有统一标准的分布式系统 341

八、宏观应用和微观应用形成新的产业 341

九、加强GIS教育 341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GIS技术发展方向 342

一、系统互操作 342

二、数据多元化 342

三、系统模块化 342

四、系统智能化 342

五、平台网络化 343

六、应用社会化 343 第十二章2013-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投资策略探讨 344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一节 基于GIS的审批红线等规划资源投资策略 344

一、GIS技术的主要特点 344

二、传统的规划资源管理模式 345

三、基于GIS的数字管理的实现 346

四、实现规划资源数字管理的基本条件 348 第二节 GIS在变电站的应用投资策略 348

一、GIS设备的应用及其优越性 348

二、GIS设备主接线的选择 349

三、变电站GIS设计及运行中问题 350 第三节 GIS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52

一、GIS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的结合 352

二、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354

三、系统功能的实现 356 第四节2013-2018年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投资方向 357

一、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 357

二、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重点产品投资指南 360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362 第一节 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62

一、GIS用户促使产业升级 362

二、国产GIS软件占国内市场优势 363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由奢侈品变成消费品 364 第二节 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企业未来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 366

一、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366

二、消费市场发展变化分析 371

三、企业发展风险及机遇分析 372

图表目录

图表 1 1998年I季度—2011年Ⅰ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21 图表 2 2000年3月—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22 图表 3 2006-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24 图表 4 2006-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24 图表 5 2000年3月—2011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25 图表 6 2001年1-2月—2011年1-3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27 图表 7 2000年3月—2011年3月出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与进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27 图表 8 2012年01月至2012年12月全国各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0 图表 9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107 图表 10 GIS行业竞争格局 124 图表 11 2012年中国GIS基础平台软件的市场规模及增长 125 图表 1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比较 169 图表 13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169 图表 14 日本计划的“准天顶”卫星系统的卫星轨道 170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 15 图表:日本计划的“准天顶”卫星系统的星下点轨迹 170 图表 16 AFLT结构示意图 171 图表 17 图表:AGPS结构示意图 171 图表 18 GPSONE原理示意图 172 图表 19 GPS系统的总览与概况 174 图表 20 2007-2011年Telematics市场总值及增长率 175 图表 21 2007-2011年Telematics市场总值及增长率 175 图表 22 各公司推出Telematics的服务信息 175 图表 23 GPS采集图 180 图表 24 googletrends上对关键字“GPS”的搜索 183 图表 25 日韩LBS市场发展现况与趋势 189 图表 26 CDMA网络制式的几种定位技术比较 193 图表 27 GSM网络制式的几种定位技术比较 193 图表 28 中国移动定位市场发展周期 213 图表 29 LBS产业链 214 图表 30 CORS一般结构图 216 图表 31 CORS的工作流程图 216 图表 32 卫星轨道分布图 218 图表 33 日本MSAS系统结构示意图 218 图表 34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DOP分析 219 图表 35 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结构图 220 图表 36 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信息传递流程 220 图表 37 GIS产业链分析 226 图表 38 单机硬件组成 226 图表 39 网络模式GIS硬件组成 227 图表 40 GIS软件构成 227 图表 41 GIS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层次 228 图表 42 GIS和CAD区别 229 图表 43 GIS设计与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 231 图表 44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图形输出设备一览表 234 图表 45 内蒙古赤峰移动GIS平台系统架构图 246 图表 46 内蒙古赤峰移动GIS应用系统基站指标专题图 246 图表 47 图表:内蒙古赤峰移动GIS应用系统光缆段查询定位 246 图表 48近3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52 图表 49近3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53 图表 50近3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54 图表 51近3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55 图表 52近3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56 图表 53近3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57 图表 54近3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60 图表 55近3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61 图表 56近3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62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 57近3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62 图表 58近3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63 图表 59近3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64 图表 60近3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66 图表 61近3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67 图表 62近3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68 图表 63近3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69 图表 64近3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0 图表 65近3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1 图表 66近3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73 图表 67近3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74 图表 68近3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75 图表 69近3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6 图表 70近3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7 图表 71近3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78 图表 72近3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80 图表 73近3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81 图表 74近3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82 图表 75近3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83 图表 76近3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84 图表 77近3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85 图表 78近3年中地数码集团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88 图表 79近3年中地数码集团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88 图表 80近3年中地数码集团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89 图表 81近3年中地数码集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0 图表 82近3年中地数码集团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1 图表 83近3年中地数码集团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92 图表 84近3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95 图表 85近3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96 图表 86近3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97 图表 87近3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8 图表 88近3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9 图表 89近3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00 图表 90近3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304 图表 91近3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304 图表 92近3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305 图表 93近3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06 图表 94近3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07 图表 95近3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08 图表 96近3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311 图表 97近3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312 图表 98近3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313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 99近3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13 图表 100近3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14 图表 101近3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15 图表 102近3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318 图表 103近3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319 图表 104近3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320 图表 105近3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20 图表 106近3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21 图表 107近3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22 图表 108 GIS系统结构图 344 图表 109 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流程 353 图表 110 系统网络结构图 355 图表 111 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355 图表 112 2013-2018年我国GIS行业产值预测 366

表格目录

表格 1近4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52 表格 2近4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53 表格 3近4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54 表格 4近4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55 表格 5近4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56 表格 6近4年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56 表格 7近4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59 表格 8近4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60 表格 9近4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61 表格 10近4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62 表格 11近4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63 表格 12近4年北京永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64 表格 13近4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66 表格 14近4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67 表格 15近4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68 表格 16近4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69 表格 17近4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0 表格 18近4年宁波四维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1 表格 19近4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73 表格 20近4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74 表格 21近4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75 表格 22近4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5 表格 23近4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76 表格 24近4年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77 表格 25近4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80 表格 26近4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81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表格 27近4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82 表格 28近4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83 表格 29近4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83 表格 30近4年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84 表格 31近4年中地数码集团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87 表格 32近4年中地数码集团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88 表格 33近4年中地数码集团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89 表格 34近4年中地数码集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0 表格 35近4年中地数码集团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1 表格 36近4年中地数码集团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292 表格 37近4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295 表格 38近4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296 表格 39近4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297 表格 40近4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8 表格 41近4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299 表格 42近4年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00 表格 43近4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303 表格 44近4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304 表格 45近4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305 表格 46近4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06 表格 47近4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07 表格 48近4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08 表格 49近4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310 表格 50近4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311 表格 51近4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312 表格 52近4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13 表格 53近4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14 表格 54近4年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15 表格 55近4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317 表格 56近4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318 表格 57近4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319 表格 58近4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20 表格 59近4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321 表格 60近4年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情况 322

网 址:

篇3: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规划》指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链接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篇4: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健身气功发展规划

(2013-2018年)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健身气功事业,对于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经过12年的努力,在健全管理制度、编创推广功法、发展基层站点、培养骨干队伍、开展大型活动和海外传播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项目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动健身气功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健身气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要求,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丰富健身气功功法和文化内涵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健身气功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管理水平,推动健身气功在国内外的普及与发展,努力为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大局原则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谋划和开展工作要以世界眼光和全局的观点来审视,要放在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中来考虑,要坚持服从和服务国家大局。

(二)科学发展原则

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把“讲科学”贯穿到项目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以突破促发展,以发展促建设,以建设促繁荣,推动健身气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兼顾原则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作中发展与稳妥、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活动与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

(四)稳中求进原则

在保持健身气功政策基本稳定、事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和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强化项目管理和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上取得新成效。

三、目标任务

(一)健身气功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国注册健身气功站点数量不少于3万个,习练人员不少于300万人,国家编创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达到12种。健身气功纳入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健身气功工作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二)健身气功组织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省级基本设有专门机构编制,地市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区县级普遍设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健身气功社团组织广泛发展,长效化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健身气功政策法规更加健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法运行的健身气功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健身气功比赛活动体系基本形成

健身气功交流比赛的模式不断完善,全国性交流比赛形成系列,省级交流比赛广泛开展。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蓬勃开展,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形成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健身气功活动品牌。创办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

(四)健身气功境外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紧紧围绕重点国家和地区,组派不同类型多批次的团组,通过表演展示、交流比赛、功法教学、科普讲座、骨干培训和发展组织等推广模式,有效地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境外推广活动产生多重效应。注重发挥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实现不少于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健身气功项目,境外习练人员超过160万人。积极协助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正规化建设,推动建立3个境外教学培训示范基地,打造“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暨养生文化论坛”品牌活动。

(五)健身气功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加强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促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研领军人才和专业复合型人才,建设3至5个业务水平精湛、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攻关团队。在国内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万名,各级裁判员达到2000名。在境外以本地性、应用型和教学型为重点,培养中级骨干人才达到1万名,高级骨干人才达到1500名。

(六)健身气功科研宣传作用明显提高

每年定期组织科研课题研究,编撰2-3本科普读物,举办不少于30场科普讲座。5年编创3-5种功法,建设1-3个科研基地,探索建立功法鉴别标准、效果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学科建设。完善与新闻媒体合作机制,建立各级联动和部门互动运行机制,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推动宣传工作深入发展,《健身气功》杂志发行量和健身气功网站点击量每年递增5%。

四、对策措施

(一)健全组织网络,强化管理职责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扩大省地级健身气功管理专门机构数量,推动省地县健身气功协会形成序列。注重调查研究,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社会功法管理,建立管理数据库系统,强化风险防范和表彰奖励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健身气功工作规范化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构建服务体系

不断加大对健身气功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将健身气功工作经费列入体育事业经费和彩票公益金资助范围并逐年增长。推动健身气功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列入群众体育考核内容。加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健身气功普及推广力度。

(三)实施行政许可,扩大站点数量

严格执行国务院下发的健身气功站点注册行政许可制度,强化站点动态管理,履行报备手续,遵守“和谐站点”守则,加强对站点负责人和指导员的培训和登记管理。鼓励依托其他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开展健身气功建站设点工作,继续实施“和谐站点”工程,为新建站点提供教学物资保障,丰富站点习练内容,确保站点活动经常,扩大站点数量和习练人群。

(四)完善比赛体系,打造活动品牌

积极组织开展全国性健身气功交流比赛活动。实行比赛活动申办制度,规范交流比赛活动流程,推动省级健身气功交流比赛普遍举行,形成梯次。创新办赛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精心打造3-5个群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示范引导性强、综合效益好的品牌活动,为练功群众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五)创新推广模式,拓展工作领域

加强健身气功俱乐部和全国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健身气功俱乐部连锁发展模式,实施健身气功段位制评定,组织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健身气功阳光体育试点,列入高校教学和职工体育活动,推动健身气功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满足不同人群习练健身气功的需求。

(六)加强对外推广,拓宽传播途径

在宣传推广方面,每年派出30个以上团组到世界各地开展境外推广活动,致力于与当地官方组织、高等院校、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以及当地有影响、有实力、热爱健身气功事业的民间组织长期合作。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入,增加练功人口数量,扩大推广覆盖面,提高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在教学培训方面,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教学相结合方式,加强境外骨干力量培训,使非华裔外籍学员稳定在50%以上。在开展活动方面,积极推动当地开展表演展示活动,努力打造国际或洲际交流比赛大会品牌活动。在组织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组织协调功能,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国际人才档案库,创办各类国际、洲际大型赛事及活动,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健身气功教学培训示范基地。

(七)培养骨干队伍,加大人才储备

积极探索依托社会建立中国国际健身气功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教学培训平台。完善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培训制度和课程体系。制定管理干部人才培养战略,完善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建立关键岗位管理模型。发挥科研专家传帮带作用,建立完善科研骨干培训制度。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为主导,制定国际教练员资格认证办法,举办国际及洲际教练员培训班,开展境外技术等级评定。

(八)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技支撑

创新科研课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基地,加强管理模式、文化内涵、健身机理、功理功效、学科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举办或协办国内外学术论坛、研讨会,挖掘整编传统气功功法,推动国内外科研合作和联合攻关,组织专家编写科普读物、开展科普讲座,完善科研文献数据库建设,研发教学软件、测试仪器、练功器械和服饰等产品,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

(九)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环境

建立全国健身气功信息联络员制度,规范新闻采访,建立舆情收集机制,推动《健身气功》杂志进入全国期刊零售网络,办好《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版,加强健身气功网站与主流网站的链接,创建健身气功服务网站、博客和微博,推动各级健身气功主管部门对互联网的运用,强化与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重视网站、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组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气功展览等活动,做好大型活动新闻报道,推出一批健身气功文化宣传制品。

五、组织实施

本规划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划分阶段、分年份制定本地区健身气功工作计划,并会同有关方面共同组织实施。

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领导,落实保障、奖励、评估检查等措施,确保本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篇5: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及2018年工作规划

一、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全市航务海事系统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五个便利化”、“六个交通”和现代交通体系的总目标,做到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管理。全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实现连续24年无水上交通安全责任事故,为我市水运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年来,我局保障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奠定了“平安海事”的基础,从信息和行为两个方面,实现对相关要素的有效掌控。立足水上交通安全“四级”管理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了各级政府主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守土有责。从浮桥、库区、码头、渡口等出发,梳理安全隐患,建立台账,为持续推进隐患整改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局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海事系统“三化”建设,制定了权责清单,实施“一站式”政务管理,一级审批的海事业务实现当场办结,二级和三级审批的海事业务较法定时限缩短了30-50%。按照国家规定,取消船舶检验费、船舶登记费等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了辖区水运企业的“轻装上阵”,助力企业发展。五年来,我局实现了法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突出抓好水上交通安全巡航制度、航运公司诚信管理机制,重点跟踪船舶管理机制等建设,不断健全制度体系。严格规范执法,完善规范执法程序,制定和落实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不断创新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以海事“三化”为引领,通过整合航务、海事、船检等行政职能,建设了一支懂法规、会监管的专业队伍。

五年来,我局装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为推进“智慧海事”,创新“互联网+水上安全”,我局投入建设了**市水上监控中心,并实现了对城区内水上交通的24小时实时监控。建成海事巡逻搜救船艇3艘。通过五年的工作,我局基本实现了现我市“库区安全管理标准化”、“现场执法工作规范化”。五年来,《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我局船舶检验行为的准则和船舶检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从2.0版升级到3.0版,为我市船舶检验工作实现船舶检验流程规范化、程序化提供了有力依据,使我市船检人员对验船工作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中自觉把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控制程序和日常船检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自觉提升船舶检验技术水平及船舶检验工作业务能力,努力钻研船检业务工作中的难点、重点,消化吸收工作中遇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有效推提高我市船检人员验船质量水平,使得我局王晶晶、邱彬同志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南省船舶检验检测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全省第五名、第十名的优异成绩,受到省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二、2017年工作总结

(一)水路运输能力快速增长

完成2017年度上半年和下半年水路运输业企业核查及船舶营业运输证年审工作。根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要求,我局组织开展2次2017年度**已取得水路运输(服务)业经营资质的经营者企业核查及经营运输船舶资格年审工作。**8家水路运输企业,其中7家符合经营资质条件,通过企业核查。28艘营运船舶通过年度审查。

认真做水上交通运输量统计工作。截至目前**省际货物运输企业2017年完成货运量2.25万吨,货运周转量630万吨公里。省内客船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6.9081,旅客周转量47.576万人公里。辖区内景区公园、景区封闭水域非机动船舶完成客运量9.4446万人。浮桥完成通车辆40.8616万辆。

(二)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扎实推进

进一步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长效管理“四项机制”,我局与各水路运输企业签订安全管理承包书11份,签订率达100%。突出重点,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按照上级工作要求,我局加大了对重点时段、重点水域、重点船舶的一线监管和盯防。全年累计开展安全检查71次,出动人员175余人次,并对2家公司进行了约谈,累计上报重大隐患20个,确保了重点时段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三)船舶检验、登记和船员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加强船舶检验工作,认真执行船检规范,严把船舶检验发证关,全年共完成营运检验工作任务152艘次,按照船舶检验流程规定,现场船舶检验任务完成率及合格率达到100%。认真执行《船舶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受理船舶登记申请,把好船舶登记关。全年共办理各类船舶证书228份,新增船舶登记档案80份。

认真落实《船员条例》,以“严格管理、提高效率、有效监管、服务船员”为原则,全年共办理最低安全配员49份,新增档案91份。开展各类船员培训共计5期,组织船员考试10期。开展了内河船员信息采集和证书核对工作,对200余人次船员进行信息采集,核对船员各类证书330份。开展船员口袋工程,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

(五)依法行政不断完善 积极推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驻自由贸易区。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对我局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逐项整理。并将工作流程简化为受理、办理、办结三个环节;同时,将相关审批事项的审批期限进行缩短,提高行政效率。

(六)水上应急搜救有序开展

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重点时段和恶劣天气的应急值守工作,修订发布了《**市水上交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应急值班管理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应急车船保持待命状态,确保应急工作落到实处。

(七)加强业务交流,促进工作提升

承办河南省船舶检验检测技能大赛**片区预赛。为提高片区船舶检验质量,进一步激发验船师开展岗位练兵、钻研业务的热情,我局负责承办此次竞赛,展示了验船师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风范。

(八)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六进”活动

积极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为切实做好水上安全监管,加强水上安全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我局积极开展“六进”宣传活动,累计开展活动4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并在迎宾小学开展了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九)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为航务海事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纪律保证。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严格执行“一案双查”制度,严格执纪问责,标本兼治,筑牢党风廉政的防线。

树立海事良好形象。重视新闻宣传,弘扬正能量,认真做好信访和舆情应对工作。加强社会公益服务,深入开展党员进社区和结对帮扶等工作,全力营造海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未来五年工作思路及2018年工作计划

(一)未来五年工作思路 1.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作为海事部门,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赋予航务海事系统的职能要求,立足中心工作,为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2.自贸区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我市是河南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成员,**西湖恰位于其中。自贸区的大建设、大发展给海事部门维护水上安全形势稳定、服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海事部门充分履职、提升监管能力带来了机遇。

3.行政审批模式改革提出了海事监管的新要求

根据海事系统上报的取消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船舶签证可能会在近期取消。船舶签证是海事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重要手段,是了解船舶信息、动态,保证监管有效的重要抓手。船舶签证取消后,海事系统将面临监管方式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对海事部门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化、可视化的监管手段开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水运市场的快速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新压力

我市水运市场客运量连续两年实现增长率100%以上。水运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做好自身监管工作,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通过我局推动的《**市水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共同推进有效履职,确保水上交通安全。面对中央部署、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海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海事局将充分履行海事职能,牢牢把握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中心工作。未来五年,我局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和法治海事建设,提高素质,完善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环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下,我局将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奋力开拓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2018年工作计划 1.抓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

继续做好现场安全检查工作。结合“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加大对重点船舶、重点水域、重点时段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坚决打击“三无”船舶和非客(渡)船载客等违法行为,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水上交通安全。继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上级领导要求,按照“重点帮扶、逐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全面推进5家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明确“质量第一、保障安全”的目标,抓好建造船舶源头管理,严把造船厂、造船焊工、造船材料审查关。严格船舶监督,规范管理,认真做好船舶登记工作。做好船员管理,提高船员适任程度,加强船员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2.依法行政

按照市局十项重心工作和重点项目部署,继续推进《**市水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立足实际,深刻谋划,为做大做强我市的水运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全面落实服务型行政执法。根据服务型行政执法的要求,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突击性执法向长效化执法转变,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指导,不断创新服务型行政执法新方式、新模式。

积极开展“六进”宣传工作。夯实水上交通安全基础,树立航务海事良好形象,使水上交通安全观念深入人心。3.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工作

篇6: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2013年—2018年

(会字[2009]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法学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学会,各副省级市法学会,中国法学会各研究会,机关各部、室、委,各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法学会第二个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09-2013年)》(以下简称《纲要》),已经2009年4月23日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纲要》是根据党中央的决策要求和中国法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工作部署,在广泛调研和反复研究、论证基础上,结合法学会系统实际制定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履行好中国法学会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和实际举措,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和推动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努力实现法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不断开创法学会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法学会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任务、目标要求,部署了在服务科学发展、繁荣法学研究、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培养优秀人才、加强法治宣传、拓展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工作,是指导法学会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请各单位按照《纲要》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努力把《纲要》落实好。贯彻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中国法学会。

中国法学会

2009年5月21日

中国法学会第二个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09-2013年)

(2009年4月23日会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党的十七大作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对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法学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大大加重了法学会的时代责任。为更好地承担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服务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从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来谋划和推动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努力实现法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不断开创中国法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在上一个五年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的决策要求和中国法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总体任务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根本原则,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着力提高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起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团结和引领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2)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在法学研究和法学会工作的若干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服务科学发展卓有成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法学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力争推出能够影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法学研究达到新的繁荣。贯彻“双百”方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法学研究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法学研究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框架。

--高素质的法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改进法学、法律人才培养方式,健全法学、法律人才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逐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法学研究队伍。

--组织推动法学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开拓创新,“四型”机关建设大力推进,法学会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稳步提升。

--法学会组织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建设门类齐全、设置科学、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会体系,地方法学会特别是地(市)法学会建设实现新的较大发展,研究会、地方法学会工作更加活跃,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

--对外法学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拓展。对外法学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布局更加合理,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交流内容更加丰富,配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取得更好效果,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更加显现,对外法学交流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逐步把中国法学会办成高水平的国际法学学术交流中心。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影响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成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

(3)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及时提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实施中国法学会十大研究专项规划。

(4)从总体上、战略上研究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问题。总结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推进步骤和实施途径,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出谋划策。

(5)加强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

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形成标志和创建办法,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6)加强对法学教育改革的研究。积极配合教育改革,研究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战略思路、政策举措以及制度保障,推进法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7)围绕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加强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基本法律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的研究,着重对重点立法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为形成更加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贡献力量。

(8)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法治建设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促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和法治政府建设。

(9)围绕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研究,推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能力的研究成果,为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10)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法律问题的研究,改善民生,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11)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证券、投资、贸易等法律问题的研究,提出建立健全国家金融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律对策。

(12)围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对涉及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面法律问题的研究,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权益。

(13)围绕“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加强对香港、澳门政制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和对香港、澳门《基本法》解释的研究。围绕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加强对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法律框架的研究。

三、深入贯彻落实新修定的《中国法学会章程》,加强法学会组织体系建设

(14)中国法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对《中国法学会章程》做了重大修改。要以贯彻落实新《章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法学会组织体系建设,理顺地方法学会的领导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把法学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5)进一步加强地方法学会组织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各级法学会都要按照中政委5号文件精神,理顺党委有关领导联系、党委政法委管理的领导体制。加强法学会内部党的建设,省(区、市)法学会和具备条件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法学会建立党组。各级法学会均设立法学会机关,省(区、市)法学会、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法学会健全内设机构,地市级法学会设秘书处。

(16)进一步加强研究会建设,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设立新的研究会,健全法学研究的组织体系。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研究会资源,发挥研究会优势,使研究会工作更加活跃,真正成为本学科、本部门、本领域组织开展法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17)切实履行好国务院授权的主管全国性法学社团的职能,加强同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强化对涉法社团的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将相关研究会吸纳到中国法学会组织体系中来。

四、加强工作机制建设,促进法学研究繁荣发展

(18)进一步落实同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的合作机制,围绕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立法计划,组织专家学者参与重点法律、法规的咨询、论证及法律的清理和法典编纂工作,更好地发挥中国法学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

(19)进一步深化同司法、执法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法学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合作研究的机制,争取更多的委托课题,积极为法治实践服务。

(20)进一步强化课题研究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课题研究的指导和管理,促进课题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报告的质量。

(21)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办法,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推动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及时应用到法治实践之中。

(22)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机制,办好全国六大区域法治论坛。加强对区域内立法、执法合作机制和区域发展法的研究,扩大论坛影响、提高论文质量、加快成果转化,注重实效,办出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队伍

(23)认真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抓好法学理论研究队伍的教育培训,每年举办1-2次培训班,用5年时间,对各研究会领导成员、学术带头人、青年理论骨干普遍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法学工作者深入实践、参与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深刻认识国情。

(24)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学优秀人才、法学研究成果以及法学会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激励机制。认真总结“十杰”评选和“优秀法学成果”评选的经验,适时开展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和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工作。

(25)抓好法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环境、评选评奖和提供学术讲坛等多种形式,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努力造就一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法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法学研究骨干。

(26)进一步加强会员队伍建设。按照“坚持标准,积极发展,合理布局,改善结构”的原则,做好会员发展工作,5年内全国法学会会员人数实现较大增长。会员服务的机制和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会员管理制度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会员统计工作更加规范。

(27)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制定《法学法律工作者学术道德守则》,积极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弘扬优良的学术风范,培育高尚的学术人格,树立严谨治学、厚积薄发、锐意进取的品格,反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自觉维护法学、法律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六、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28)大力宣传宪法和法律。在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54宪法”颁布60周年前后,召开专门的座谈会和报告会,兴起宣传宪法、维护宪法的热潮。对全国人大新颁布的重要法

律,通过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

(29)进一步组织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以“双百”活动为平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一系列重大法治问题的宣传,宣讲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律文化。不断为“双百”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探索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机制,切实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30)组织编写发表《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总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经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

(31)中国法学会主管的《中国法学》、《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时报》、《中国法律年鉴》、《廉政与法治》以及各研究会、各地方法学会主管主办的法学、法制报刊,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精品意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报刊质量,努力办成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服务科学发展、唱响主旋律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阵地和重要舆论阵地。

(32)加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努力办出特色,真正起到联系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传播法学信息,加强学术交流的独特作用。

(33)继续组织实施“爱祖国、学法律、促和谐”青少年大型普法系列活动。继续积极参与各种普法活动。

七、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国际法学界、法律界的联系与交往,进一步拓展对外法学交流

(34)作为对外法学交流的主渠道,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推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法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对外法学交流的新方式,巩固和拓展对外法学交流渠道,提高对外法学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35)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外法学交流与合作。5年内,使建立交流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由70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建立联系的法学法律组织由430个增加到500个左右,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法学法律组织由50个增加到70个左右。在现有基础上,争取再加入1-2个国际法学法律组织,推动中国法学家更多地进入国际法学法律组织的领导层。

(36)积极举办国际和地区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1-2次中小型专题学术会议。2009年9月,举办第24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建立和完善中外法学交流机制,搭建较高层次的国际法学交流平台。

(37)进一步加强区域法律合作机制建设。继续办好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国-拉美区域法律合作论坛,适时举办中国-非洲法律合作论坛。

(38)进一步加强同台港澳地区法学界、法律界的交流。定期举办海峡法学论坛,举办台湾法政专业青年学生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完善与港澳法律界交流机制,继续办好“香港青年律师内地法律制度研修班”和“港澳和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开辟、搭建新的联系渠道和平台。

(39)加强对各研究会和各地方法学会对外法学交流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研究会对外学术交流的作用,支持更多的法学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更多地为地方法学会参与对外法学交流创造条件。

八、加强中国法学会机关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40)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制定和实施《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努力打造一支与发挥职能作用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法学会干部队伍。

(41)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42)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和努力形成加强学习、勤奋敬业的作风,调查研究、务实创新的作风,团结协作、服务全局的作风。巩固“四型”机关建设成果。

(4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协调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监督约束制度等,把法学会机关建设成目标一致、力量集中、运转灵活、工作高效的集体。

制定和实施《中国法学会第二个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09-2013年)》,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创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新局面的客观需要。中国法学会机关各部门和各研究会、各地方法学会,都要高度重视落实工作。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紧紧依靠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努力实现《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推动法学会工作实现新跨越。各级法学会、各研究会都要增强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强合作与配合。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继承传统,又力求创新,既全面推进,又突出重点,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措施一个措施落实,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完成,力争实现每年都有新进展。各级法学会、各研究会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做到长期有规划,年度有安排,阶段有重点,对纲要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完成的进度和时间表,将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主动、及时向领导机关汇报和反映相关情况,积极争取党委及党委政法委的领导和支持。

上一篇:车间违章管理制度下一篇:导致节食减肥失败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