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治理审计要点

2024-06-15

浅谈企业治理审计要点(精选6篇)

篇1:浅谈企业治理审计要点

企业管理审计是高层次的、系统的、全面的审查评价企业管理活动的活动,企业管理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计划机能的审计

一是计划制定的审查。首先,应对制定原则进行审查。主要包括设计程序与选择中、长期计划编制的重视程度,整体计划预算制度、授权管理的加强及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其次,应对制定步骤进行审查。重点应抓住企业目标的确定、环境市场的预测、经营方案的评估,根据各种预算的编制,以及企业计划对未来的判断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是计划目标的审查。主要查明企业计划工作目标是否包括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否能反映企业的基本职能、任务、期望和要求等;具体目标是否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制定的,是否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要实现的结果和为企业各项控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是策略、政策和经营计划的审查。首先,对企业策略进行审查。策略是否反映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行为方向,对制定政策和经营计划具有指导作用;策略是否能够根据企业的弱点与力量制定出解除外部威胁与抓住机会的对策;制定策略是否对各级管理部门具有制约作用。其次,对政策进行审查。政策范

围是否能保证其目标的一致性及促成目标的实现和有利于进行全局控制;企业的政策层次与机构设置层次是否相适应,是否与机构职能相关;政策是否具有一贯性和完整性。再次,对经营计划进行审查。经营计划的程序是否科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得当;作为反映某一预定期内收入和支出水平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四是决策的审查。决策渗入全部管理机能和过程,是计划工作的核心部分。决策审查是企业管理审计的重点之一,主要应查明决策 思维是否理智化,决策依据是否科学化,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化,决策结果是否有效化。

二、组织机能的审计

一是组织机构的审查。主要应查明组织机构是否适应企业的任务、技术和反映企业周围环境的需要;各部门职能是否独立、经营职责是否分离;组织机构是否能适应经营战略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职能、责任和权利的分配有无重叠、冲突;职权分配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而导致行动迟缓、开支增大、效率低下等。

二是协调关系的审查,

主要应审查企业及其相关单位的纵向协调、横向协调、参谋协调、职权协调的有效性。

三是职责规定和人事管理的审查。主要审查职责规定是否符合要求及一般程序;人员配备、选用、考核、培训开发等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建立、完善,执行效果如何。

三、领导机能的审计

一是 领导素质与方法的审查。主要审查企业是否有素质高、方法得当、具有集结人们能力与意愿的 领导群体;该群体是否能有效地把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协调起来,具有说服与指导他人的才能。

二是授权管理的审查。主要包括:对企业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责任中心授权方式、方法的审查;对授权条件因素的审查。应查明在正常范围之外的授权因素,是不是高级人员空缺,在职人员力不从心,有人兼职过多,决策权限于极少数人手中,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等等;对授权其他问题的审查。如,是否根据明确的隶属关系进行授权;是否因事用人,视能授权;是否作授权前的充分研究和准备,所授权责是否明确;授权是否有适当控制等。

三是激励机制的审查。(1)激励方法的审查。主要查明是否符合现代激励理论要求和现代激励方法原则。(2)其他问题的审查。如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激励机制,不仅要注意满足职工的报酬需要,还应该使职工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等等。

四是信息沟通机制的审查。主要包括信息沟通种类、要素、措施、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了企业沟通机制,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协调干群之间的关系。

四、控制机能的审计

一是控制设计的审查。主要审查是否根据组织规模和经营特征来设计控制方式;是否根据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情况,来确定业务控制;是否根据业务性质和涉及范围、复杂危险程度进行控制;是否注意控制过程设计的适当性、操作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二是控制目标的审查。审查是否选择关键资源、重大成本费用项目和重要业务活动作为控制目标。

三是控制组织的审查。主要审查是否根据管理和计划目标,建立相应的控制组织机构和保持适当的控制措施;控制组织的层次划分、组织方式和组织类型是否合理恰当;各个控制部门与一般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职权分配是否合理等。

四是控制标准的审查。主要审查所应用的评价标准是否适合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是否有利于建立和健全保证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实现的控制过程;所应用标准是否严密、科学,有利于提高控制水平,减少控制风险,更好地发挥控制过程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五是控制效率的审查。审查时要注意控制过程各环节之间衔接是否紧密,有无脱节或重复;控制措施、方法是否科学、得当,控制执行状况和工作效率是否良好,控制结果是否有效;控制过程所需费用与执行控制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优化。

篇2:浅谈企业治理审计要点

仓库管理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根据我们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开展工业企业仓库管理审计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一、分析性复核

1、进行存货周转率分析,分析存货是否与销售额良性互动。

2、进行存货结构分析。原材料及包装物、在产品、产成品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

3、对存货库龄进行分析。对超过一定时间(如:3个月)没有发货记录的存货和库存量大于一定时间(如:3个月)使用量的存货进行统计分析,在审计时进行重点关注。

二、存货盘点

1、抽盘的品种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每一个仓库、每一个种类都要覆盖到,防止因为某个种类、某个仓库遗漏而造成的审计风险。

2、分别进行两种方式的存货抽盘。(1)在存货帐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存货记录,查验其对应的存货是否存在。(2)随机抽点一定数量实物,并追踪到存货帐,以验证存货记录的完整性,特别关注仓库中特殊的存货(如:摆放不整齐、有特殊标识的)。

3、检查卡片管理,检查存货收发是否及时登记库存卡片。

4、特别关注返修品的处理是否正确,防止把客户返修品误为本公司存货。

三、观察仓库储存条件,是否防水、防潮、防火、防盗。

四、帐帐核对。采用手工记帐的,检查存货科目余额在总帐和明细帐之间是否相符。采用电脑记帐的,检查总帐模块存货科目余额是否与存货核算模块的库存总额相符。

五、抽取入库单据检查

1、产品入库,检查是否有检验报告,生产成本输入是否有错误。

2、采购入库,检查是否超过经批准的订单数量,检查是否有检验报告,价格是否与经批准的采购合同(或订单)一致。

3、如果是根据手工单据录入电脑,检查是否有错误。

4、检查“其他入库单”入库依据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绕过控制流程的情况。

六、抽取出库单据检查

1、产品出库,检查是否有经批准的发货单。规定款到发货的,检查是否有财务的收款依据或者已收款确认,检查是否有对方单位或者承运单位的提货人签字。

2、材料出库,检查是否与生产计划一致,检查是否有领用人及审批人签字。

3、如果是根据手工单据录入电脑,检查是否有错误。

4、样品出库、盘亏等非正常出库,检查是否有批准手续。

篇3:浅谈企业采购的审计要点

企业采购是企业生活经营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经济活动, 加强采购管理和审计监督, 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采购的审计, 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 只有充分把握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重点环节, 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审计,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和效益。

1 采购内控制度审计

企业采购活动是一项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工作, 它需要在采购的决策、执行、履约等各个环节上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以保证采购的顺利进行, 以发挥其应有作用。采购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 就是要在了解企业采购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 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进而评估企业采购的风险。

1.1 了解企业采购活动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适当的方法了解企业采购活动的内部控制, 具体内容包括采购作业程序、岗位责任、人员分工、人员素质、内部审计报告、有关会议记录, 以及以往审计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料等。

1.2 评估企业采购的风险

对企业采购内控制度进行充分了解和有效性评估后, 就需要进行企业采购风险的评估。所谓采购风险就是因为企业采购内控制度失效需导致采购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 通过对企业采购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了解和评价, 探讨采购过程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 依据国家、企业对采购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评价采购机构的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内部监督系统, 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以评估企业采购风险。

2 采购过程审计

2.1 采购计划和采购目录审计

采购计划和采购目录审计都属于事前审计, 目的是为了保证采购工作的科学和有序进行。

对企业采购计划的审计, 主要审查是否按照需要、节约的原则, 并在广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编制是否符合年度预算安排和企业采购目录的要求, 以及是否考虑了现有库存和储备定额执行情况等;计划采购项目的数量、名称、型号和规格, 以及时间安排的是否具体细致等。

对企业采购目录的审计, 主要审查采购目录的合理性:对纳入采购目录的项目, 审查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实际, 是否考虑到市场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 以及由谁提供和适应条件等因素, 从金额、数量、资金支付、验收、储存等方面衡量是否便于操作等。

2.2 采购合同审计

2.2.1 供货方财务审计

供货方财务审计, 即审查供货商或承包商的财务及其管理状况, 这不仅是投标者资格审查时的一项工作, 也是企业采购审计的重要内容, 不可忽视。如果供货商的财力状况不佳, 企业所支付的预付款项的安全收回、商品或服务的如期供应以及售后服务就得不到完全保障, 都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2.2.2 合同价格审计

首先要审计采购询价工作做得是否扎实有效, 市场价格信息了解掌握是否充分、有效, 以往获取的资料文件是否保存完整、齐全和便于参考, 是否召开了必要的投标者会议和发布了必要的采购项目公告;其次是审计采购项目标底是否通过了专家论证和价格优化;供货单位选择上是否存在盲目的舍近求远;三是如为工程建设项目, 工程价格是否按照当地规定的定额进行套算;四是要审计关于价格谈判是否公开透明, 谈判定价是否符合市场现状;五是要审计招、投标过程是否规范合法, 公开公正公平, 具有竞争性。

2.2.3 合同资金支付审计

主要审计企业采购资金支付是否按合同规定取得了规范、完整、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 事业部门是否提供了采购验收、入库凭证和资金支付通知;资金支付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支付方式和期限, 是否按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支付比例进行, , 是否严格执行了现金结算规定, 超过规定支付起点的是否通过银行转账, 是否支付给合同规定的银行账户, 收款单位是否与开具该发票单位一致等等。

2.2.4 合同管理审计

主要审计企业采购合同管理是否规范, 从合同的拟订、审查、批准、签订到归档, 各部门的责任是否分明, 权限是否清晰, 合同条款对采购项目的名称、质量、技术指标、规格等表述得是否详尽、准确, 是否符合采购计划要求, 是否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或专业咨询;归集所承担的各种费用是否合理和符合市场规则;是否认真地履行了合同所订立的条款等。

2.3 采购验收审计和采购责任审计

采购验收审计, 首先要审计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所采购项目的数量进行了完整清点, 质量进行了有效检验;清点、检验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以确定入库材料的数量是否准确, 质量是否合格;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损耗是否正常, 是否属于定额损耗;其次, 审计在清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处理, 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第三, 审计是否为采购结算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资料和凭证;最后是审计是否履行了入库登记手续, 入库登记是否与其所出具有关结算资料和凭证相符。

企业采购责任审计, 主要是审计各职能部门在从采购计划的编制到入库验收的采购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履行了各自的职责, 履行职责的程序是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制度规定;在采购过程中是否坚持了统一计划、集中采购、集中支付、公开透明及安全保密的原则, 采购各环节是否衔接合理, 操作规范、记录详实, 交接有序, 追朔有源, 采购各部门关系上是否协调, 责任是否明确, 手续是否齐全。

3 采购效益审计

企业采购效益审计属事后审计, 即审查采购行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包括是否实现防止舞弊, 节约资金, 降低成本费用, 增加利润等目的。

3.1 审查预防舞弊目的实现

企业投入人力、物力, 设立专门内部采购机构和人员, 规定各自职责和权限, 建立采购内控制度, 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传统采购过程中的舞弊行为。所以, 审计人员应当审查在现有采购制度下的采购活动是否使企业在可比期间内采购舞弊行为明显下降或减少, 前期出现的错弊是否得到及时纠正, 以实现企业采购的目的。

3.2 审查资金节约目的实现

健全的采购制度与科学的机构、人员设置背景下, 企业的材料、工程和服务实行集中统一采购, 相应的一些部门和下属单位就可以少设或不设采购机构或岗位, 从而实现人、财、物的节约。审计人员应当审查企业的集中统一采购是否实现了资金及人员的节约, 是否避免了重复采购与铺张浪费。

3.3 审查规模效益目的实现

规模效益是企业采购的经济有效性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最直接的效益。对于一些企业集团或跨区域的大型企业, 大批量的集中统一采购一般都会带来价格和售后服务上的优惠, 即量大从优, 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审计人员应当审查企业是否实现规模效益, 进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只有认真做好了企业采购的内控制度、采购过程及采购效益三个重点内容的审计, 才能有效的进行采购审计, 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莺.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 2009, (12) :51.

[2]Prof.Arjan J Van Weele主编.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梅绍诸, 万笑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霍佳震, 雷星晖, 隋明刚.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8) , 177-188.

篇4: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评价指标

一、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概述

1.企业内部审计的涵义

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进行的审计,对组织各类业务与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其是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指引的方针与程序,是否合乎规定和标准,是否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作用实现组织目标。企业内部审计则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一个内审部门,主要审计企业财务收支及与之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公司治理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各项职能的总称,企业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由内审在公司治理下或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所决定,内审服务于企业管理,但也受到企业管理的制约。

2.公司治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审计处于公司治理之下时,实际上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受托责任领域、内容及重点的变化已潜移默化影响了内审的目标定位。我国公司治理普遍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且国有股股东虚位,致使企业高级管理层作为受托人所承担的外部受托责任未能得到有效履行。伴随着公司治理改革的实行,这一问题得到解决,而内审作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正好可协助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促进高级管理层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这就使得内审所关注的受托责任从内部转向外部与内部受托责任并重。随着许多企业高级管理层开始觉悟内审可促进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便开始主动利用内审,要求其帮助各管理层有效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此时内审所关注的受托责任又转向了受托财务责任与受托管理责任并重,未达成此目标,内审应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此时内审目标就上升为增值。为此,在公司治理影响之下,企业内审目标则定位于增值。

(2)对审计职能的影响

企业内审在公司治理影响之下,其服务对象便从单一的管理层转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根据其服务对象的需要,内审只能也从传统的监督和评价向确证与咨询转变。

(3)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任何一家经营企业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适当的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而由于企业都是由许多部门组合成,且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一个部门风险过大,那么风险就会从一个部门传递到另一个部门,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企业内审是一个超脱的部门,其可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获得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信息,并将该信息反馈给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故而,在公司治理下,内审将风险管理列为审计对象。

同时,公司治理作为内外部受托责任的桥梁,是确保受托人能以委托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控制系统,内审部门将公司治理列为审计对象正是符合受托责任发展的规律。

二、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

我国政府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内审机构,故而许多上市公司内审机构的设置并非出于企业生存和管理而设置,使得上市公司在设置内审机构时过于随意,内审制度的设立也是例行公事,缺乏主动性,使内审无法发挥作用。以泸市上市公司为例,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该市上市公司不合规设置内审机构的占13.16%,而在合规设置的86.9%中,企业以“审计部”命名的占53.84%,与“监察”相关的占18.12%,与“法律”相关的占12.04%,与“内审”相关的占3.04%,与“审计”相关的占5.16%等。从数据中可知,该地方上市内审机构设置混乱,而这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对内审职责定位存在认识误区。除了泸市,我国许多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2. 企业内审工作范围局限性强

伴随着国际化竞争环境的加剧,为适应国际化竞争发展趋势,我国许多企业内部管理开始从一市场经济为导向转向管理现代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内审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内控、经济责任审计,其中财务收支审计占比超40%以上,内控与经济责任审计合计占比也达到30%以上,而对于信息系统、基建工程、舞弊等相关审计内容则鲜少涉及。由于内审内容主要放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故而内审信息载体也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审计对象一般也是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内审人员工作也是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稽核,比如稽核金额的准确性、项目的齐全性等。这就造成了内审工作范围过于局限。

3.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评价标准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审人员的工作范围仅局限于相关财务工作内容,甚至与财务部相混淆,过分强调内审监督职能,忽视内审评价职能重要性,内部更是缺乏评价标准,企业也就缺乏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标准、程序、方法、报告等做出相应的内审制度规定,缺乏为内审部门提供指南作用。以一家体育器材公司为例,内审部门的作用除了评价体育器材生产、体育用品生产等开始是否真实、合理、有效,还要对这部分产品生产后的效益及成本控制是否及时、合理、有效进行评价,并对各项产业的资金使用评价采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才是内审部门所需要的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三、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化对策

1.设置合理内部审计机构

首先,变革内审管理模式,构建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审机构。由于我国公司监事会存在监督权“形同虚设”现象,故而可采取由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审工作,内审机构需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而审计委员会在职能上对审计机构进行领导与监督,并对内审机构的组织章程、预算、工作计划、审计结果等进行复核,以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其次,企业应明确内审在企业的目标定位,经目标定位于增值,并将内审机构定位为管理、风险与评价相结合的审计,发挥内审真实的只能作用,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为职能目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最后,设置合理机构。根据国家规定,应在企业内部构建审计委员会,并由董事会直接参与审计部(或内审部)管理。

基于此,可为企业制定一个内部审计基础架构,具体如下图所示。

2. 扩大企业内部审计范围

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且深入,以美国为例,美国许多企业的内审部门已广泛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投资效益、生产、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市场景气状况、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审计。我国应效仿西方国家,扩大企业内审涉及范围,先从上市公司开始,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上市公司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加强这些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并发挥审计评价职能,将审计重点放在经济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有效性与管理与风险防范、评价效率上,辅助以资源配置、几件工程、舞弊、信息系统、环境内部等审计。

3. 构建内审评价指标体系

(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难免会负债,为偿还债务,企业必然要进行筹资,而筹资之前内审人员应先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高低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具体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制定可参考国家财政部或审计部为企业颁布的偿债能力指标,具体可在企业内部设置短期和长期负债能力评价指标。影响偿债能力指标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清算比率、已获利息倍数,以万科公司为例,根据万科当前的经营状况,为其制定2016-2020年偿债能力指标预测表,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知,2016和2017年万科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但由于万科公司盈利水平较高,所以在2016年和2017年清算比率也将超过1,公司已获利息倍数接近国际惯例的3倍,这说明该公司在偿债能力方面仍然有着较强实力。

(2)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该指标应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评价指标,并以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主,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间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企业所支出的经营成本越小,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反之,企业所支出的经营成本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差。

(3)经营安全程度评价指标

该指标的设置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保本作业率,是指保本销售额与实际销售额间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越大,反之就越小;另一方面是经营杠杆率,是指企业利润变动率与销售变动率间的比率,比率越小,说明且有利润变动越大,伴随的经营风险也更大,反之,说明企业利润变动越小,企业经营风险也更小。

四、结论

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再纵观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企业内审工作范围局限性强、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评价标准三个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审计经验,提出设置合理内部审计机构、扩大企业内部审计范围、构建内审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曙光.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研究[J].经济师,2014(7):133-134.

[2] 张金辉.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5(4):69-70.

篇5:工程审计要点浅谈_secret

一、项目建设程序的审计

基本建设程序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建设实施和生产准备、竣工验收等环节。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文),该决定指出“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因此,我们将视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基本建设程序开展批准或立项开展审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批复或初步设计批复等批准文件或者项目的立项核准文件是否齐全;

2、土地使用许可证、规划许可证、建设许可证、开工许可证或其他有关证件办理是否齐全;

3、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管理方式的,审查是否组成独立的法人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责;

4、建设项目总投资来源是否合规,项目当年的资金是否落实;

5、设计编定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或设备规格是否与批准文件或核准文件相符,有无超规模、超标准问题;

6、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是否经相关部门审批;

7、项目建设在开工前是否按规定办理开工许可证及相应的手续或者进行了开工备案;

8、建设项目前期相关费用的支出是否合规;

9、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是否经相关部门审批;

10、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政策的其他有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就是通过调查了解建设单位为工程建设管理而设置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法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评价活动。具体的审计内容包括:

1、审查建设单位设置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情况。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是否合理,不相容职务是否做到实质上分离,各部门的工作界面是否清晰,部门的衔接是否顺畅

2、审查建设单位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明确,管理层和经办人员是否在授权范围内有效行使职权,是否存在越权行为;

3、审查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项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的流转程序在各个部门流转;

4、审查建设单位是否编制了概算和年、月投资计划,执行概算的编制是否合理,投资计划与工程概算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及时分析超计划、超概算项目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投资支出;

5、审查会计控制情况。主要是审核、会计核算程序是否规范、手续是否齐全,账务处理是否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处置和结果。

6、审查实物资产的管理情况。对实物资产是否采取台帐记录、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及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其安全完整;

7、审查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否及时,是否能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个部门和主管领导,是否能及时得到工程建设中的指导建议和重要信息;

8、是否建立了有关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否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适时完善。

三、建设过程中的工程管理的审计

建设过程中的工程管理活动主要是指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对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方面的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

1、承建单位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及合同约定施工。

2、承建单位是否执行国家的安全法规,是否满足投标时的承诺。

3、工程进度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及投标时的承诺。

4、监理单位及业主单位是否对质量、进度、安全进行了跟踪,并采取了有效地措施进行控制。

5、审计无效合同的折价方式和结算是否有效、合理,折价补偿的方式是否符合合同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意愿,是否维护了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6、审计合同执行中承包者是否按照合同要求的质量、工期、方式等标准完成了合同的所有工作,协助业主分析合同对方提出的违约索赔;

7、审计合同变更设计是否遵守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审批的原则,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变更设计是否在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是否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了设计变更令;

8、合同变更费用的计取是否合理,变更工程价款在原合同中已有适用单价的或类似单价是否按原价计取,承包商提出的没有适用或类似的单价的是否经审计部门审定认可,是否合理;

9、合同解除的原因是否由于施工质量不满足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或拒绝业主变更的合理要求,审计解除合同的责任者及承担的经济责任是否合理、有效

10、工程进度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支付,预付工程款的数额、支付时限及抵扣方式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有合规的工程进度款审批与支付程序,工程进度款中各项目的价款数额是否清晰;

11、隐蔽工程是否均验收合格,验收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建设方与监理方的签字确认。

四、招投标管理的审计

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是提高投资项目效益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防止工程建设中出现腐败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按照招标程序对招标各个阶段进行审计,并对签订合同的合法与真实情况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招标过程中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特别是是否存在投标人围标、串标等行为。审计的工作内容包括:

1、审查招标所采用的方式是否与批准项目建议书或核准文件中规定的方式一致,是否存在以邀代招形式规避招投标行为;

2、审查招标内容的合法、合规性,是否对达到招投标法规定规模标准的工程项目内容进行了招标,是否存在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项目;

3、审查招标文件的合理性,招标文件编制的投标人资格要求以及报价、评标标准等实质性要求是否全面,对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的深度是否适宜,确定的评标方法和标准是否科学、有效,招标内容是否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4、审查对标底编制或无标底招标的合规性。对于有标底的招标审查标底的编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等,标底价格是否在总概算及投资限额内,重点审计工程与设备标底的确定依据、标准和计价原则的准确性;对于无标底的招标重点审查投标单位技术水平和投标文件的编制水平,防止存在采取以低价中标,以高索赔的问题存在。

5、审查招标公告是否在指定媒介发布,投标截止时间是否合理;

6、审查建设单位的开标过程。重点要对投标人的资质进行符合性审查,审查投标人是否存在挂靠其他单位,或从其他单位通过转让或租借的方式获取资格或资质证书,或者由其他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在自己编制的投标文件上加盖印章和签字等行为;审查标书的密封完好性、有效性以及标书的递交时间的有效性记录。

7、审查评标小组的组建是否合法,评标小组是否在在招投标评委库中采取随机抽签方式临时组建,评标人数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评标专家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

8、审查评标内容是否全面,评标标准是否合理、科学,评标标准是否存在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妨碍或者限制了投标人间的竞争;

9、审查评标依据是否依据招标文件的规定以及招标文件所提供的内容评议,是否临时采取招标文件以外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标。评标时,是否存在招标单位任意修改招标文件的内容或提出其他附加条件作为中标条件;

10、审查评标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专用设备采购招标,审计时应重点关注设备的性价比,并可考虑货物运抵现场过程中可能支付的所有费用,以及设备在评审预定的寿命期内可能投入的运营、维修和

管理的费用等;对于通用设备及一般物资招标评标审计,应参考招标单位招标前期从市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重点审核投标报价的合理性,是否存在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抬高价格,共同作弊的现象;对于工程项目的评标,投标单位的技术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

11、审查定标过程,主要是对经评审小组按照法律程序和评标的条件与标准,研究确定的中标单位与招标人履行合同订立之前的手续办理过程的是否合规,是否及时发放了中标通知书。

12、审查中标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的合法性。审查签订合同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保持一致性,是否存在招标人和中标人签订了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签订合同的

时间、合同的标的物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规定是否一致;中标合同金额是否与合同金额一致;

13、合同中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合同价格是否控制在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概算文件范围内;

14、审查合同的内容、确定的合同价款的依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是否清晰,合同条款是否严谨、有效。

五、设备、材料和其他物资管理的审计

1、物资采购计划是否合理,有无超概算采购支出或购置自用固定资产挤占工程成本;

2、建设项目的设备、材料和其他物资采购是否按照核准文件规定的法定程序和集团规定的要求进行;

3、建设单位的关联企业所提供设备、材料和其他物资的价格是否合理,有无从中加价、人为提高经营利润等问题;

4、所有的材料、设备、低值易耗品等实物资产是否全部、及时地办理出入库手续,有无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

5、建设单位已购设备、材料和其他物资是否适用于该建设项目;对已购设备、材料不能使用于该工程的,分析原因,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损失;

6、是否完整、及时地对实物资产进行了会计核算,实物资产的财务支出是否与合同一致;

7、甲方供材和设备是否在工程物资项下分别进行明细核算,以便于工程结算;

8、是否有物资实物盘点计划,是否定期进行物资盘点,盘点范围是否全面,盘点记录是否准确、详细;

9、有无对盘盈、盘亏资产的处理意见,处理是否合理、及时,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及时;

10、物资索赔时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会计反映是否准确、及时,是否有对工程影响的正确评价;

11、涉及设备、材料和其他物资的其他情况。

六、工程结算的审计

工程结算是、对单项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是核实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审计工程结算计价依据、工程类别、招标文件、承包、发包合同是否合法、有效;

2、招标图、施工图、竣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会审记录、工程进度表、设计变更资料、现场签证等是否真实、合理;

3、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规定的计算规则、是否准确,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取是否合规,选用是否恰当;

4、工程取费是否执行相应计算基数和费率标准,利润和税金的计算基数、利润率、税率是否符合规定;

5、设备、材料用量是否与定额含量或设计含量一致,价格是否按国家定价或市场价计价;

6、审核单项工程是否高估冒算,虚报工程价款,单项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单项工程预算;

7、审核结算是否多计重计,增大工程造价,是否随意变更工程内容,提高工程造价;

8、是否随意变更工程内容,提高工程造价。

七、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的审计

1、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一般包括建设单位自筹资金、项目资本金、各级财政拨款、商业银行借款、政

策性借款、利用外资等多渠道。审计重点是:审查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理;各项资金是否及时到位,是否与工程建设进度相适应。

2、审查资金使用及管理是否合规,对财政性投入资金是否实行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的情况;

3、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应审查其是否按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4、对于有基建收入的建设项目,应审查其收入是否已按有关财政、税收规定处理,税后收入是否作为建设单位的留成收入。

5、结余资金是否真实、准确、应收回的设备、材料以及拆除的临时建筑物的残值是否合理作价回收,对器材的盘盈盘亏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属于应上交财政部门的应及时督促建设单位上交。

6、审查竣工决算日建设资金帐户实际资金余额。

7、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8、决算报表所列有关数字是否齐全、完整、真实、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其中建安工程造价部分,直接影响到新建成项目的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以及与施工单位的工程价款结算,建设单位是否已按审定的数字列入竣工财务决算,做到帐帐、帐证、帐表、帐实 相符;

9、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是否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第二章 工程审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的合法合规性方面

1、改头换面,骗取国家批文

2、无国家核准文件,擅自开工建设

3、国家只核准一台机组,而实际两台同时建设

4、未及时组建项目法人

二、设计方面

1、未按程序进行初步设计

2、设计未进行充分优化

3、设计变更多

4、设计不合理,影响运行维修和使用性能

三、招投标方面

1、未采用公开招标,没有相应的政府批文

2、在招标过程中,对部分达到国家规定的强制招标的工程与物资未进行招标

3、改变招标方式的理由不充分

4、不具备招标条件而进行招标

5、不具备自行办理施工招标事宜条件而自行招标

6、未在指定媒体发布招标公告

7、招标过程中,未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给投标方合理的时间投标

8、设备招标过程中对同一品牌在不同的经销商之间进行招标或询价

9、投标人数量不符合法定要求不重新招标

10、在招标过程中,无施工资质的单位参与工程投标并中标

11、邀请招标的单位范围偏窄,无法形成有利的竞争

12、非法人单位被邀请投标

13、投标单位为同一公司下设的子公司

14、招标文件中未注明投标截止时间和开标时间以及出售标书时间

15、招标文件对设备参数不详细

16、招标文件没有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

17、投标单位未缴纳投标保证金

18、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未做好保密工作

19、投标单位在开标时没有签到

20、评标委员会成立时间滞后开标时间

21、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及人员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

22、评标过程中无评委签到表

23、投标文件审查不细致、不严谨

24、评委评标原则性差、主观随意强

25、评标委员会认为个别投标报价过低未要求投标单位澄清

26、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27、评分表中的评分涂改无签字确认

28、评标时未启封正本

29、评标与定标、评标原则不一致 30、评标过程中,人为肢解标段

31、评标结束后未出具书面评标报告

32、不按规定期限确定中标人

33、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后自行确定中标人

34、招标领导小组随意否决评标小组推荐的预中标人

35、投标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不是同一个单位

36、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

37、招标招标代理存在分包现象

四、合同签订及履行方面

1、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或者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

2、非法分包或转包

3、主体工程由分包单位承担

4、先服务再签订合同

5、合同签订日期早于合同内部会签日期

6、与无资质的项目经理部签订承包合同

7、委托代理人超越权限签定合同

8、合同签订人与授权委托书中代理人不一致

9、合同签订人未经公司法人授权

10、承建单位未按规定办理履约保函

11、合同条款与招标文件中的条款不一致

12、前期合同未在合同条款中明确项目得不到核准的风险处理条款

13、合同条款不严谨

14、合同中缺乏组成合同的必要的资料

15、合同委托内容重叠

16、直接委托合同价款与市场行情不符

17、合同价格与中标结果及投标承诺函不一致

18、合同签订付款方式与投标承诺付款方式不一致

19、未按合同和投标文件配备相应的人员 20、合同变更不严谨、依据不充分

21、未按合同相应条款考核

22、对合同工期考核不到位

23、未严格执行合同的条款

24、承建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25、未按合同条款扣减预付工程款

26、提前支付工程款或设备物资款

27、未按合同约定标准供货

28、未按合同和招投标文件供货

29、设备价款调整不合理

五、工程进度管理方面

1、总体进度未达到董事会要求目标

2、工程进度滞后于承包合同规定进度

3、未按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确实可行的总体进度计划,并按月实时调整

六、质量、安全管理

1、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把关不严、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未及时收取相应罚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对设计变更监管不到位

4、对零星工程、尾工质量把关不严

5、对重要工序,未进行旁站

6、施工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

7、违反验收规范施工

8、工程质量监管措施不力

9、抗压强度检验的混凝土立方体的试压龄期不符合相关规定

10、通讯安装工程的部分地段直埋管施工与设计要求不符

11、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对物资验收把关不严

12、未及时对在建工程进行验收

13、未针对物资的特性采用合理的安全措施

14、未按图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15、临时水、临时电运行管理不到位

16、未对现场设备、半成品、成品进行有效地保护

17、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状况不佳

18、现场安全施工措施不到位

19、施工区域部分临时电源线外表破损 20、未戴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

七、投资控制管理

1、没有批准的可控概算

2、勘察、设计、招标代理收费超过国家标准

3、招标代理多方收费

4、工程、物资合同签订没有采用有效的竞争

5、个别工程确定合同价款无依据

6、缩短招议标时间,中标金额大于实际造价

7、施工过程中采用白图施工,变更多

8、设计变更结算时,只计取增加费用未扣除原标书中的费用

9、设计变更重复计算

10、套用定额与实际不符

11、结算原则未严格执行,比如优惠8%,人工、价差优惠问题

12、未执行当地的税率

13、设计变更重复计取主材费用

14、工程量计算错误

15、人工费用调整未执行合同及当地定额配套取费文件

16、部分结算未按相关文件记取材料价格

17、工程量调差错误

18、未按定额进行调差

19、工程取费与实际不符

20、物资未按程序在施工过程中核价

21、未按合同条款进行结算

22、未及时进行反索赔

23、未建立有效的材料询价机制,部分材料直接引用施工方的采购合同及发票

24、对签证的工程量未予以复核

26、变更文件缺少相关确认程序

27、重大设计变更费用高于上报董事会批准的投资

28、审批的费用大大高于承包商上报的费用

29、施工降水水位变化属于总承包商风险承担范围

30、总承包商的投标文件及承包合同中的抗震措施是按照9度执行的

31、实际变更费用与MIS系统中的数据不符

八、物资管理

1、物资管理内部对接不畅,导致出现大量退库,占用建设资金

2、未对材料设备编制总体采购计划

3、物资设备未按物资的分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管

4、在施工及调试中发现的设备问题,未及时分析明确原因,由建设单位承担

5、没有建立工程物资设备出入库总台帐、库存总台帐

6、没有建立工程物资索赔台帐

7、未对工程临时设施物资(含拆除后的物资)进行有效管理

8、甲供材料未按合同进行核算

9、同一家单位既是供货单位又是领料单位。

10、出入库单中未注明规格型号

九、档案资料管理

1、没有对未中标资料及时存档

2、招投标资料未装订成册

3、归档资料残缺不齐,没有复核

4、未按档案要求进行编号管理、存档

5、重要存档资料未进行备份

6、部门内部管理资料未编制相应的目录

十、财务管理

1、资本金未到位

2、违反财务规定,设立“小金库”

3、超出规定范围和限额使用现金

4、对发票审核不严

5、将单位的现金收入以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

6、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7、与“多经”公司的费用不清

8、未按公司营运的实际情况,对公共管理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9、未按实际情况对临时设施未进行分摊处理

10、将无产权的房屋用于出租

11、将生产部门的奖金列入基建投资

12、将应属于生产维修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

13、代扣税手续费未全部入账

14、工地补贴发放未经审批,未代扣个人所得税

15、多列支费用应当冲减工程成本

16、直接发放职工医疗保险费

17、利用虚假发票支付员工度假费

18、为职工购买泰康人寿公司团体年金分红保险

19、超标准发放住房补贴

20、发放投资节余奖不符合相关规定

21、土地租金远远超过正常标准

22、存在变相公款私存行为的情况

23、缴纳耕地占用税收据不合法

24、没收投标单位投标保证金未入账问题

25、超合同同付款

26、代开发票未盖收款单位的公章

27、未经批准将土地用于开发经营

十一、内控制度

1、内部制度与国家强制性法规不符

2、仓储物资未按要求及时盘点

3、物资退库未严格执行公司内部制度

4、日常工作中未执行公司制度

5、物资采购评标原则中部分标准未量化

6、物资部门的规章制度的部分条款与国家相关法规矛盾

篇6:浅谈工程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1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且多为政绩工程,民心工程,涉及的关系复杂,受公众关注较多,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涉及的范围和 内容 广泛,是融管理、绩效、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工程审计直接关系到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基建工程的质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立项,勘察设计,物质准备,工程施工是基建工程审计的主要环节,在审计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拓展新思路,保证投资有效,科学施工,安全施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和加强工程全过程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客观公正地评价工程建设决策者、执行者的 经济 责任履行情况,进而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由于审计涉及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内容,所以审计必须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管理流程。2工程审计先状

随着我国对建筑行业规范的完善,建筑工程企业对于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工程质量、投资效率、工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重视工程审计工作,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可以提高工程审计效率,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减少不必要工程款项的增加,成为了目前工程企业的首要问题。而工程审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和阶段性,由于涉及经济单位多,其审计难度大,周期长。即它关乎到资源有效利用,基建工程的质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从工程招标,施工,竣工结算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建工程的审计方法和要点。3工程审计的方法

工程审计方法很多,同时也很复杂,以下列出一些常用的方法,现场观察法,测量观察法,计算法,分析法,复核法,询价比价法,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分组计算审计法,重点抽查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3.1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指采用对施工现场直接考察的方法,观察现场工作人员及管理活动,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与图纸范围(或合同义务)是否一致、吻合。审计人员对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应到现场实地观察和检查,尤其对某些涉及造价调整的隐蔽工程应有针对性地在工程隐蔽前抽查监理签证,并且作好相关记录,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留有影像资料。这种审计方法对十分重视工程计量工作的单价合同的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土方开挖、回填等分项工程,审计人员应要求监理人员进行实测实量,分阶段验收,要严格分清不同土质、深度、体积、地下水、放坡、支撑等情况,分别测算工程量,不能只填一个总数。3.2测量观察法

核实工程量的真实性,最有效的办法是现场测量观察,一是对照施工图纸,实地测量有关分项工程尺寸,如门窗洞口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宽高等。二是对安装工程的设施、设备进行实地观察计算数量,如配电箱个数、灯具个数、水暖器材的个数等。确定核实决算工程量与实际是否相符。3.3计算法

即按照图纸计算工程量与工程决算对比核实,审定工程造价。工程决算审计,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地看清所有的施工图纸,才能全面准确无误地计算审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审计人员不仅要看建筑施工图,还要看结构施工图和竣工图;不仅要看水电平面图,而且要看水电系统图。不仅要将每一张图纸看懂,而且要将所有的图纸综合分析。只有在认真看懂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揭露问题。3.4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造价审计人员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离和分类,然后综合分析,发现疑点,揭露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法的目的在于: 1)通过分析查找可疑事项,为审计工作寻找线索,进而查出各种错误和弊端

2)通过分析来验证各种资料(如施工合同、施工图纸、隐蔽工程签证等资料)所反映的工程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而核实实际工程量与审定工程造价。3.5复核法

复核法是指将有关工程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进行互相对照,以核实是否相符和正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可以利用工程资料之间的依存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审计取证。

例如,通过将初步设计概算与合同总价对比,可以分析有无提高标准和增列工程等问题;将竣工结算与完成工作量、竣工图、变更、现场签证等有关资料核对,分析工程价款结算与实际完成投资是否一致和真实;将工程核算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核对,分析有无成本不实或核算不一致的情况等。如在某住宅楼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利用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隐蔽工程签证单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施工日志相核对,查出该项目工程结算存在重复签证与乱签证,多计隐蔽工程造价23.8万元。

又如在对某一多层办公楼项目的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通过利用分析法发现该项目土方工程量是该项目建筑面积的29倍(即该建筑展开面积需要大开挖29米),对此找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将隐蔽工程签证与施工日记相查对,核减土方工程量5500立方米,核减工程造价16.7万元。3.6询价比价法

询价比价法主要是指对设备、材料等采购的市场公允价格进行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询价、综合比价等方法。3.7全面审计法

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3.8标准图审计法

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3.9分组计算审计法

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例如:对一般土建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

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分为一组。这一分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土的体积按下式确定: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屋面层分为一组。在这种分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顶棚抹灰、顶棚饰面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以地面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以楼板的折算厚度(查表);底层建筑面积加挑檐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再乘以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的工程量。

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分为一组。在这一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然后再计算工程量。在求出墙体面积的基础上,减去门窗面积,再乘以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各项数据均可借鉴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3.10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3.11重点抽查审计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计法,其与全面审计法之区别仅是审计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竣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檩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可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等级换算。这种方法与全面审计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做到准确无误。3.12分析对比审计法 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在总结分析工程决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再进行重点审计,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楼板屋面、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3)各种结构比例: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木结构、金属结构、装饰、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4)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3.13常见病审计法

由于工程决算编制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工程决算编制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楼地面孔洞、沟道所占面积不扣除;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除;挖地槽、地坑上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楼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套用误差:混凝上强度等级;石子粒径;构件断面、单件体积;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强度等级及配合比;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地坑、地槽、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土石方的分类界限。3)项目重复误差:块料面层下找平层;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预制构件的软件;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

尤其普遍。

4)综合费用计算误差: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计工程预决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顺藤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3.14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

建筑工程预决算项目数

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乍一看好像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审核,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如: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墙体、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3.15综合比价法

综合比价法是指对所购物资的进价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将之作为审计标准。如在概算审计中,对一些设计深度不够、难以核算、投资较大的关键设备和设施应进行多方面查询核对,明确其价格构成、规格质量等情况。工程造价审计的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审计时究竟以何种方法为主,审计人员应结合项目的特点而定。必要的话,可综合运用。4工程审计要点

建筑项目审计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耗用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建筑项目决算审计过程的70%以上,为了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繁重的工作应注意以下要点: 4.1资料齐全

包括施工合同,各原始预算,设计图纸及会审纪要,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竣工图,施工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和取费标准,施工现场地形及工程地质等。4.2重点看图 在拿到工程施工图后,首先要按图纸会审纪要的内容,对图纸做全面的修正,这样可避免因图纸变化,而进行大量重复的劳动。之后开始对图纸全面浏览,先了解工程的基本概貌,如建筑物层数、结构形式、建筑面积等,再了解工程的材料和做法,如:基础是砼的还是砖、石的,是条形的还是独立的;墙体是砌砖还是砌块;楼面是水泥砂浆还是地砖;有无吊顶;外墙面是墙砖还是干粘石;门窗是木制还是铝合金、塑料等。最后详细阅读建筑“三大图”,重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房屋内外高差,以便在计算基础、挖填方、外墙抹灰工程量时利用该数据;建筑物层高墙体、楼地面面层、顶棚等相应的工程内容是否因楼层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便在计算工程量时分别对待;建筑物构配件,如阳台、雨棚、台阶等的设置情况,以防止二次翻阅和重漏计算。4.3口径必须一致

审核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口径相一致。例如,某医院综合大楼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整个场地是按竖项布置进行大型挖填土方,并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夯实。预算编制人员在计算了铲运机铲运土方13600m3的工程量后,还计算了平整场地34000m3的工程量。审核人员依据“平整场地工程量按建筑物底面积计算,若已按竖项布置进行挖填找平土方,不再计算平整场地工程量”。这一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核减了平整场地工程量。

4.4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

根据多年的审核经验,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若紧接着计算墙体工程量,而墙体上门窗洞口所占面积、嵌入墙体的砼构配件所占体积都没有数据。这些数据常常要临时补充进来。这种方法很被动,容易出错,到计算门窗和砼构配件时,又要重复计算,如果发现前边的扣除有差错,还需进行调整,因此若在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紧接着计算门窗洞口和砼分部工程量,那么就可一次成功,既省事又准确。安排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方便计算。4.5计量单位必须一致

应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如设备及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的计量单位有些用“台”,有些用“组”;管道安装工程有些工程细目用“10m”,有些工程细目用“100m”。这都应分清楚,不能搞错。4.6定额子目套用的审核

工程预算选用的定额子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特征相一致。同类工程量套用的基价高或低的定额子目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审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对套用定额子目的审核应注意所包涵的工作内容,要注意看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熟悉定额子目套用的界限,要求做到公正合理。4.7材料价格和价差的审核

在工程预决算工作中,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它占工程造价的76%以上。因此加强材料价格动态管理,实施材料价格动态决算十分重要。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必须与当时当地的行情相一致,应注意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是否已包括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基建材料的数量、规格和型号是否按图列出的取定。但是材料价格将随着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频繁波动,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应该具有“弹性”,争取半月发布一次市场价格信息;同时发布市场价格材料品种信息,力求齐全,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工程预决算由于受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的影响,多采用事后结算调价的办法,如果结算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变化的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固定单价”和“活市场”的差距,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一般建筑工程可采取“平均定价、按实结算”的原则来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开工时按当月指导价格编制预算,竣工后按合同工期之内的指导价格平均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大、施工工期长的工程预决算可采取分阶段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按工程的基础、主体、装修分阶段签订工程量竣工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小、施工工期短的工程预决算可一次定死,竣工决算除设计变更外均不得调整。4.8现场施工签证的审核

上一篇:春节诗朗诵稿下一篇:工伤鉴定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