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求职记

2024-06-16

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求职记(精选3篇)

篇1: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求职记

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求职记

专家机构点评:能力比知识更难培养

职业顾问白玲认为是否求职成功与每个人的特质有关,不能完全看其背景和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让用人单位看到你的核心能力,因为知识比能力要好培养得多,不会会计、英语差点都可以学,但一些个人能力方面的素质却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学会的,而小晴最大的优势是做记者时曾经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接触过,无形中多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但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张俊莉介绍,英语水平的高低和财会背景不是绝对的硬指标。事务所服务的客户几乎都是外资或合资企业,所以对沟通能力的需要占据了第一位。如果应聘的学生素质的确出色,虽然英语有一些欠缺也是有机会的。因为,英语是可以通过学习进行弥补和改善的。

普华永道人力资源部有关人士表示,不论是留学生还是毕业生都需要通过一道道招聘程序才能进入公司,不会因为其有留学背景就有所偏重,也不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青睐有加。

本期讲述

一个广义“海归”、一个“黄毛丫头”今年都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己任”的求职故事。故事的结局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黄毛丫头”最终“战胜”了广义“海归”,成功入围。而广义“海归”当起讲师,暂时了断了他曾有的求职梦想。广义“海归”:移情别恋

讲述人:阿磊

背景: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曾经在大连一家银行工作一年,后留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管理学院留学一年,2003年11月份回国求职。可算得上是个广义“海归”

当初我出国是因为对原所在银行晋升制度不满,现在更由于有了在国外银行的实习经验,更加倾向于外企的工作节奏,不会有上班看报纸、打电话聊天、上网打游戏等坏习惯,再加上所学专业,所以我在2003年11月中旬回国后,把求职意向锁定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大的银行。

透过各大网站、朋友推荐、大型招聘会、猎头公司,我开始“普遍撒网”。但很快,阻力产生:由于刚刚回国,对北京各方面还不是很熟悉,我像外地大学生那样一边看报纸一边找工作。因为招聘信息很不畅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我都错过了,没能在第一时间投上简历让我痛心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留学生等着猎头公司帮着找工作,但现在看来猎头公司不是帮你上门找工作,大多是等工作找上门才会推荐你,效率不太高。很多从国外一起回来的同学可能要等到春节过后才能找到工作。

在北京呆了不到一个月我就有点坐不住了,毕竟找工作还得靠自己,12月末一大早我就西装革履地参加了北京的大型人才招聘会。招聘会上没有我想去的外资企业,倒是一家小型的私人事务所对我很感兴趣。一听说我的学历是硕士,英国留学一年,事务所的招聘负责人就对我说了实话,公司不能给我相应的待遇,也没有信心长时间留住我。找工作的滋味的确很难受,大的事务所在网上甚至明确写着“谢绝来电来访”。被人多次拒绝之后很容易丧失信心,我决定先让自己名草有主,然后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我试着应聘一家ACCA培训机构做讲师,这

家公司对我的留学经历很是看重,专业对口加上英文不错,我和这家单位当场签约。月薪8000元,工作时间安排得不是很紧,总算把自己“推销”出去了。我的同学很惊讶我竟然会去当老师,我总是这样解释:参加ACCA培训的大多是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他们可以给我带来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一边做老师,一边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有些了解,一边找工作,什么都不耽误。当然我还是会瞄准大的外企,一份稳定,收入、待遇不错的外企职位是我的最终目标。现在的我还忙里偷闲代理一些英国的项目,例如节能、环保等,谈成一笔也是收入可观。

北京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最喜欢两类人,一类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得心应手;一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塑性强,对待遇要求低。而很多留学生毕业后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是,要求高,能力低,也就是眼高手低。现在我的很多从英国回国的同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女同学甚至可以接受月薪3000元的工作。或许拿着原来的本科学历公司更容易接纳我们。

黄毛丫头:成功入围

讲述人:小晴

背景:北京某高校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纯粹一个“黄毛丫头”

2003年9月,大四的我刚刚开学,就已经能够强烈感受到周遭紧张的氛围:考研的同学开始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找工作的同学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有些外企已经先行一步进行简历投递工作了,而我的简历还没写,是否考研的问题也在折磨着我。在向系主任和其他好友进行了一番探讨之后,我决定在不放弃考研的情况下开始找工作。

进入10月,各种招聘信息纷纷在各大高校的BBS上现身。不久,我比较关注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进行校园宣讲了,网上申请也开始同时进行。在填写完四份内容丰富的申请表后,我便开始了苦苦的等待。

11月份是最忙碌的一个月,四大事务所的笔试、面试开始进行。我也开始了忙碌、紧张、充满希望的求职历程。每个事务所都有各自筛选简历的标准。我陆续收到了三家的笔试和面试通知,并通过了其中两家的笔试。第一次面试没有做什么准备,穿的有些随便,进到等候室吓了一跳,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是西服革履,令我的心情顿时失落了很多。不过好在面试我的经理非常和善,我们聊得也很愉快,走出她的办公室一看表,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是信心十足,回家赶紧买了一套正装准备下一场面试。就这样经过了几场面试后终于到了最后一关:事务所合伙人对我进行最后的面试。而那天也出现了一个意外,两家事务所的最后一面分别在同一天的上下午,到了这个阶段,我已经对面试完全没有恐惧感了,现在感到庆幸的是两场面试不在同一时间。上午的面试官是一个美国人,大学课堂上与外教进行过很多交流,所以也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这场面试我主要担任一个倾听者,那位合伙人很健谈,40分钟的大部分时间都由他在说,这也使我为下午的面试积攒了一些能量。下午的面试官是一个美籍华人,面试全部用中文进行,这让我感觉放松了许多。他对我的大学学习成绩很满意,并问了我一些关于实习经历的问题。25分钟后,他把我送出办公室并暗示我可以回家等Offer了。

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2月中旬,我收到了两家事务所Offer。经过一番考虑,我最终选择了其中一家。至此,我的求职经历暂告一段落。回顾我的求职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过程,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了。对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曾在报社实习过,写过一篇有关四大会计师事

务所需要何种人才的文章,这使我对他们有了更多层面的了解,也许这奠定了我顺利入围的基础。

我知道进入四大意味着忙碌、高效的工作、不断地学习和加班,我开始对此还有些恐惧,但仔细想想,这完全取决于我看问题的态度。工作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而且公司对员工的培训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与读研相比,我觉得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更加珍贵。

篇2: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求职记

一、国际所的市场地位分析

国际投资的增加,跨国公司的发展,与会计职业的国际化存在着共生现象。审计的国际化,已经不仅是国际投资的后起效应,而且还是引起和促成某些国际商业交易和资本流动的先决因素。由于国际所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资源配置,这种资本引力功能激发了期望获得资本的企业对国际所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促进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最早的审计市场国际化活动表明,审计是一门世界性的职业,始终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受益于自由贸易的世界审计市场:美国最初从英国获得资本,为保护英国投资者利益,英国审计人员接踵而至。如今,不仅由英国事务所训练出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全面接收了最初由英国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活动;而且超大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最终均形成于美国,作为现代审计职业发源地的英国,其国际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促使国际所全球扩张的动机,可以概括为:(1)保持客户关系,为已转移到国外市场的老客户提供服务,迎合国外企业规模不断增长的需要;(2)提高国际声望,在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对抗其他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迅速海外扩张;(3)改善财务状况,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背景下,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冀望于全球扩张收益。美国审计市场在竞争性和监管制度方面都较为完善,而世界审计市场的完善程度平均低于美国,“四大”①在国外的市场份额甚至高于其在美国的水平。“四大”在美国的审计客户数量占上市公司的总数,由1988年的51%上升到2002年的78%,现在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这一比例在意大利和日本是80%,在荷兰是90%,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全部都由“四大”审计。这样的市场结构显然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被赋予高质量的市场含义,理论上可以反复强化,形成“高集中度→高独立性一高收费→高投入→高质量→高集中度”的良性循环。

我国的审计市场是新兴市场,国际所得到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推崇,始于2001年国内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天勤对上市公司银广夏的审计失败。目前呈现出的竞争格局为: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公司是高端市场,被“四大”垄断;国内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优质高科技企业是中端市场,是“四大”和国内具有证券期货审计资格的事务所争夺的对象;民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高的大型企业是低端市场,被国内中小事务所把持。令人瞩目的是,国际“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上高居收入排行榜的前四位,同时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四大”,显示出我国股票市场对国际“四大”审计服务的强劲需求。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07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例,排名前百家的事务所总收入达到118.09亿元,占全国6458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53.40%,而“四大”总收入达到63.54亿元,占百强总收入的53.81%。“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客户,总体上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大,二是经营业绩好。它们对“四大”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四大”依托其垄断地位实行较高的审计收费。根据2006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在沪市披露审计费用的629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审计费用134万元,其中纯A股公司(主要由国内所审计)审计费用的中位数为50万元,平均每家为6 1万元;H股和S股(由国际所审计)的中位数达402万元,平均每家达1 195万元。

二、国际所审计质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理论上,国际所的规模、声誉,意味着可预期的审计服务的质量较高。由于启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双边垄断限制,特定客户准租金(Client-specific Quasi-economics Rents)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规模越大,累计客户准租金就越多,失去声誉意味着准租金丧失的风险,从而为审计质量提供了担保。为取得投资者的认可和提高发行价格,美国的股票承销商倾向于让客户聘请前几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为此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以此向投资者传递自己质量更高,因而更值得投资的信号。考虑到这些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收取较高的审计费,意味着其提供的是质量更高的优质产品。大公司倾向于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一事实,也表明大公司并没有运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威胁会计师事务所。此外,高质量审计还体现在大会计师事务所涉及法律诉讼案件方面拥有更良好的记录。

但国际所的审计质量也有下滑的危险,表现在营销至上、适者生存的新竞争意识成为主导,职业道德和审计技术的地位降低,行业内凝聚力削弱,专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2001年安达信审计安然丑闻的曝光,更是加剧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曾有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五大”(安达信未破产前)会计师事务所在给亚洲公司进行审计时,采用较低的审计标准,而同时又以其令人尊敬的会计职业名声签署审计报告,给人以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说明一些事务所并没有在上述地区提供与其收费相符的服务品质。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存在明显的影响,比如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特征来看,国际“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非四大”则存在显著差异:国际“四大”对于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显著高于“非四大”;而对业绩越好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显著低于“非四大”。我们有理由怀疑,国际“四大”可能对绩优公司的“低眉顺目”和对绩差公司的“吹毛求疵”是否公允。如果国际“四大”真正关注的仅是自身的项目风险,而不是决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客户公司经营风险,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与高质量审计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国际所审计质量的案例分析

我们发现,“四大”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上也并不是清白的。2005年7月,财政部发布第11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普华永道在审计黄山旅游和京东方等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因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这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被责令限期进行整改。此外,2003年毕马威涉嫌在锦州港虚假陈述案中负有连带责任,成为第一家被我国投资者起诉的“四大”所;2002~2004年德勤卷入“科龙门”,没有揭示出科龙巨额资金被挪用或被侵占的事实,对科龙电器存在的重大财务违规问题没有一贯地出具正确的审计意见。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最新的案例能否表明其审计服务具备了最高的质量水准呢?2005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发现存放在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证券保证金账户中的资金实际余额,与经审计的公司2003年度和2004年度财务报表明细账上的金额不符,缺口资金因实际被挪用而无法收回:(1)经审计的2003年财务报表认定,2003年12月3 1日证券保证金账户余额为9000万元,然而资金变动情况却表明2003年底账户余额仅为3384元;(2)经审计的2004年财务报表认定,2004年12月31日证券保证金账户余额为2.04亿元,然而资金变动情况却表明2 0 04年底账户内的资金实际余额仅为20770.55元。2006年5月,针对巨额保证金被挪用的情况,而负责审计的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按国内习惯简称普华永道)却连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外高桥以审计不尽责为由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提起仲裁,要求普华永道退还全部审计服务费共计人民币170万元,赔偿全部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2亿元,并承担全部仲裁费用和公司的律师费。此举创下国内上市公司追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的先例,索赔金额之大也堪称国内天价。尽管普华永道声称秉承一贯对审计质量的重视,能确保工作按照适当的审计准则进行,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客观、公正,并达到最高质量。但外高桥的仲裁申请书表明,普华永道就连最基本的函证程序,也犯下了“ABC”式的错误。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函证》(注:旧审计准则)的要求,普华永道应当对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进行函证;由注册会计师直接发出询证函,指明直接向事务所回函;考虑对询证函的设计、发出及收回的控制情况;如果有迹象表明收回的询证函不可靠,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消除疑虑。在对外高桥上述保证金账户资金余额实施函证时,普华永道并未直接向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发出询证函,而是交给外高桥公司计划财务部经理黎明红处理,回函亦是黎明红交还给普华永道的,这就为相关人员弄虚作假、掩盖挪用资金行为,客观上提供了机会。

由此我们担心,在中国的“四大”,都是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深谙在我国宽松的法律环境下,所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违规成本极低,客观上为它们提供了低标准获利平台,即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有可能将国际标准下调为本土标准。“好大综合症”正在使充分竞争遭到破坏,反而损害到国际所的审计独立性和职业态度,而国际所与国内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可能并没有质的差异。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选择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市场国际化的方向不可逆转,但不能迷信和过分依赖国际所,应避免给予“四大”超国民待遇,加强对国际所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管,促使其提供与其规模、声誉、收费相称的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我们注意到,2007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不再实施特定上市公司特殊审计要求的通知》,取消了原先2001年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在法定审计之外聘请国际所进行审计,以及对一次发行量超过3亿(含3亿)股以上的公司进行补充审计的规定。随后,《关于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B股上市公司)只需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再要求同时实施境外审计,即B股上市公司不再进行双重审计。这表明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开始认同国内所的诚信水平和执业质量,有利于国内所与国际所开展公平竞争。

国内所做大做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日益深化和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客观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投资输出国之一,在大量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以及在境外开拓市场的新形势下,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国内所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机遇。我们发现,国际“四大”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经百年的不断兼并和强强联合。因此,需要鼓励国内所强强联合,对有信誉和品牌的国内大所加以扶持,在做大实现规模化、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上,支持国内所与“走出去”的企业合作,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国际网络,加快走向国际的步伐,扭转国内所平均规模偏小、质量偏低,难以和“四大”竞争的局面。2007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提出,用5至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 0家左右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培养1000名能够承担国际化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大型事务所高级管理人才。我国百强事务所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强强联合具有现实基础。

国内所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要解决执业资格、准则的等效认同问题。我国的财政部门需要加快与包括欧盟、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在内的审计职业组织及标准制定组织的沟通谈判,为国内所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技术条件。国际化战略需要的是错位、有序竞争,不能一哄而上。内部治理科学、品牌信誉良好的大型(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有望成为国际化战略的主角。大型(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应主动介入国际市场,发展以自己为核心的国际网络,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或与国际所进行合并谈判。中型(地区性)事务所可争取作为成员所加入国际所,参与国际所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和协作,利用国际所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和专业知识内部网络、全球的客户关系网,迅速积累在海外从事专业服务的经验。国际化战略的方向上,目标客户应是中资企业境外子公司、国内境外上市公司、并购境外公司的国内企业和到国内开拓市场的境外公司,目标市场可优先定位于最为熟悉、与国内市场联动性最强的香港市场。此外,由于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伴随客户走出去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篇3: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求职记

【摘要】随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卷入会计丑闻当中,如何正确认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再次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四大”审计风险评估模式进行比较,试图对“四大”之间审计风险评估模式的异同作一初步探讨,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客观地认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重大财务舞弊案。从我国内地的琼民源、银广厦,再到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讯,这些舞弊案件在严重危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审计职业面临信用甚至生存危机。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因审计失败而倒闭,毕马威也因施乐事件而卷入到会计丑闻之中,“五大”中的另一家德勤更是因为“科龙门”事件遭遇集体诉讼。人们不禁对以安达信为代表的“五大”国际会计公司目前所推崇采用的,各自均认为是完美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Business Risk-Oriented Auditing)提出了质疑。如何正确认识BRA再次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有关BRA的争论,源于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站的角度不同,从而两者对BRA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BRA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方法,是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面临大量申诉威胁的情况下开发的,目前已经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得到全面推广。但遗憾的是有关“四大”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将审计风险具体落实到审计实务中从而来开展审计工作的,他们各自既未作系统介绍,也未曾公开。鉴于BRA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笔者从风险评估目标、风险评估范围、审计计划阶段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方法以及风险评估证据来源五要素入手,对“四大”审计风险评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正确、客观地认识BRA。

二、风险评估目标

BRA 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因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期望差越来越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实务中很多客户在审计之后面临着很高的经营风险甚至经营失败风险而引发审计失败。尽管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带来审计失败,但当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完成以后发生经营失败导致审计失败,公众往往会有扩大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倾向,因此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极高的诉讼风险。为有效降低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卷入诉讼的几率,以“四大”为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发了新的审计方法用以应对并控制诉讼风险,因此“四大”风险评估采用BRA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其总体目标也基本一致,即首先通过风险评估识别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营风险,特别是经营失败风险,并进而确定重大错报高风险(尤其是管理舞弊风险)环节,再根据风险的性质和高低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决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以及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率及效果,从而将审计诉讼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内。

三、风险评估的范围

BRA所持有的广义审计风险概念,使“四大”在风险评估时除了要考虑能够引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风险之外,还要重点评估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而导致事务所本身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即对接受审计委托的业务关系风险进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可分为两类:错误风险和舞弊风险。能够引起这两类风险,特别是舞弊风险的具体风险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内外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这四类具体风险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特别是其它三类风险都有可能引起经营风险,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除此之外,能够引起业务关系风险只有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由于经营风险既能够引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又能够引起业务关系风险,因此BRA风险评估的重心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四大”的审计方法均将经营风险的评估作为风险评估的核心,风险评估范围总体上基本一致,但对风险评估具体范围的认识却存在差异。如 KPMG和E&Y在开始审计时都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关键经营流程进行分析,从而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营风险;但 PwC 尝试了解所有用来管理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并对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经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利用其经营分析框架(Business Analysis Framework)从四个维度(客户经营所在市场环境、客户经营目标战略、客户最关键的价值创造活动、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财务计量方法)来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其经营风险进行评估。DTT则是全面了解影响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内部因素(所有权结构、经营目标、会计政策等)和外部因素(所在行业情况、经营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等),从而评估经营风险对会计报表整体和特定会计账户的影响。可见 “四大”风险评估的核心是经营风险,具体范围的认识及对引起该风险的各风险因素的重视程度稍有差异,相比 DTT,PwC、KPMG 和 E&Y 在评估经营风险时更加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战略以及经营流程的分析,更注重从粗犷的层面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四、审计计划阶段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计划阶段就是一系列的风险评估过程,自始自终贯穿了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BRA审计方法非常强调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在一个完整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制定较详细的审计计划。而在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审计人员就需要运用大量的风险评估程序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来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在审计计划阶段“四大”的风险评估程序总体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风险评估程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经营风险评估

在审计开始时,“四大”都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收集充分、适当的风险评估证据。具体风险评估程序,PwC、E&Y和KPMG:战略分析→战略经营风险评估→战略相关控制了解及评价[战略控制和管理控制了解及评价]→剩余战略经营风险评估→流程分析→流程经营风险评估→流程相关控制了解及评价[流程控制和管理控制了解及评价]→剩余流程经营风险评估→剩余经营风险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FST)重大缺陷风险(RMW)、重大错报风险(RMM)评估];DTT:影响生产经营的内部因素了解→影响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了解→经营风险评估→被审计单位整体层次内部控制了解及评价→剩余经营风险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四大”各自风险评估程序的异同。

1. 共同点:一是“四大”关注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之间基本相似,如行业状况、企业的目标、战略、企业财务业绩计量方法等,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状况和舞弊可能性;二是“四大”都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次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解。企业整体层次的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它们遍布整个企业,不仅仅只和某些特定的交易业务类别和账户余额或者其它具体认定事项相关。“四大” 通过分别了解内部控制的五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次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了解,继而重点评价内部控制对经营风险,特别是舞弊风险预防和侦查的有效性(如考虑是否存在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可能性等),进而对剩余经营风险(即没有被整体层次内部控制防止或检查出的经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进行评估。

2. 差异:一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了解时关注的重点稍有差异。具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方式上,PwC、KPMG和E&Y 三者都是通过战略分析和流程分析两个程序来了解的,将最主要的精力花在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目标和战略以及关键的价值创造流程的分析上,从而来评估经营风险;DTT是通过了解影响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内外部因素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并没有表现出对上述因素特别的关注,而是通过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内外部因素,从而评估经营风险。由于上述了解方式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前三者在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了解时关注的重点和DTT稍有差异。二是 DTT 和 PwC 、KPMG、E&Y 在风险评估程序上也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在了解企业整体层次内部控制和评估经营风险时,后三者是通过对战略、流程相关的控制分别进行分析了解以及对相关的经营风险分别进行评估来完成的。而相比KPMG将风险评估的层次明确划分为三个,即财务报表整体层次(FST)、重大交易业务类别和账户余额层次(CAB)以及内在认定层次(ASR),并引入“重大缺陷风险”(Risk of Material Weakness,简称 RMW)概念,同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简称 RMM)概念,规定审计人员必须在三个层次下分别对 RMW 和 RMM 进行评估。在该步骤中 KPMG 最后需要分析剩余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并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FST)对重大缺陷风险以及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初步评估。 KPMG 更是明确将企业整体层次内部控制分为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流程控制,又将经营风险分为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因此,在概念上定义更加清晰。而 DTT 对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既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类,在了解内部控制和评估经营风险时也没有分别进行了解和评估。

(二)固有风险评估

“四大”在评估固有风险之前首先都要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要账户、重大交易类别及相关重大认定进行识别,该步骤“四大”各自风险评估程序,PwC、E&Y和DTT:财务报表重要账户、重大交易类别及相关重大认定识别→(结合财务报表整体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固有风险评估;KPMG:财务报表重要账户、重大交易类别及相关重大认定识别→(结合 FST层次重大错报风险)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固有风险评估;经分析,“四大”各自风险评估程序的异同:

1.“四大”识别风险的红旗标志基本一致,如重要账户的识别标准包括账户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相关交易的数量和复杂性、经营风险的影响以及所需判断的程度等。“四大”在低层次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除考虑传统方法下所需考虑的因素(账户性质和组成、交易复杂程度、关联方等)之外,还重点考虑剩余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即考虑财务报表整体重大错报风险对相关账户、交易类别和认定产生的影响,因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样可能会在低层次继续存在。特别是当已经识别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舞弊情形时,审计人员尤其要关注舞弊风险对财务报表重要账户、重大交易类别及相关重大认定的影响。

2. KPMG 与其他三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识别重要账户、重大交易类别及相关重大认定的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KPMG 是在对被审计单位执行战略分析和流程分析的同时对重要账户、重大交易类别及相关重大认定进行识别的,可见其在时间安排上相比有所提前。二是 KPMG 需要在 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下分别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而PwC、E&Y和DTT则仅仅在认定层次进行评估。

(三)控制风险初步评估

由于企业(特别是像“四大”客户那样的大中型规模的企业)低层次具体的内部控制(除了控制环境要素以外的其它四要素)主要是针对各个交易业务类别来设计的,因此“四大”在了解低层次内部控制时是通过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划分成若干业务循环,再按每一业务循环去了解内部控制。具体PwC和DTT:识别并了解认定层次关键控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结合对企业整体层次内部控制的了解)→认定层次控制风险初步评估→决定认定层次审计策略(信赖/不信赖内部控制)→(信赖)执行控制测试; KPMG:识别并了解 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关键控制→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合对 FST 层次内部控制的了解)→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 RMW(即控制风险)初步评估→决定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审计策略(信赖/不信赖 内部控制)→(信赖)分别执行控制测试;E&Y:识别认定层次关键控制→初步决定认定层次审计策略(信赖/不信赖 内部控制)→(信赖)了解认定层次关键控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合对企业整体层次内部控制的了解)→认定层次控制风险初步评估,决定是否执行控制测试。这种了解方式能使审计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各业务循环的关键控制点上,提高审计程序的效率,也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程序中按不同的业务循环采取不同的审计策略,“四大”的BRA与传统审计方法是保持一致的。各自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异同点如下:

1. PwC 和DTT 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程序基本一致。由于KPMG对风险评估层次划分的差异,使得KPMG在该步骤上同上述两者存在相应的差异。KPMG需要识别和了解 CAB 和ASR 两个层次的关键控制,并对这两个层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别进行评价,从而对各自的RMW (即控制风险)分别进行初步评估。再则PwC 和DTT 只需决定认定层次的审计策略,KPMG还需在CAB和ASR两个层次下分别决定审计策略,对于采取信赖内部控制策略的则要计划进一步的控制测试。

2. E&Y 与 PwC、DTT 存在一些差异。在识别了认定层次的关键控制后,E&Y 首先要决定相关认定的审计策略,对于采取信赖内部控制策略的认定就要进一步识别并了解和其相关的关键控制,而对于采取不信赖内部控制策略的认定就直接计划进一步实质性测试,不用了解和其相关的内部控制。对于采取信赖内部控制策略的认定,在对其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后,还需要最后决定是否对相关控制执行进一步的控制测试。

(四)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计划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是审计计划阶段的结束程序。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很难将它们单独分得非常清楚。因此在该步骤中,“四大”在单独对它们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评估,得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低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后根据审计风险模型计算得出相应层次的检查风险初步水平,并依据检查风险初步水平来进一步计划相应层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该步骤“四大”各自风险评估程序:PwC、E&Y和DTT:计划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认定层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评估→认定层次检查风险(DR)推导→计划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KPMG:计划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CAB、ASR 层次 RMM 初步评估→CAB、ASR 层次 DR 推导→计划CAB、ASR 层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特别指出的是,E&Y 在认定层次下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联合时专门引入联合风险(Combined Risk)的概念,定义联合风险为财务报表重要账户以及财务报表其它相关认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并明确指出联合风险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事实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正是受到“四大”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联合评估构思的启发才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的。因此可以说,“四大”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评估是对传统审计方法风险评估模式的一大创新。经分析,该步骤 PwC、E&Y和DTT 风险评估总体程序基本一致,而 KPMG 在该步骤上与其他三者存在一些差异。KPMG 需要将 CAB 层次以及 ASR 层次各自的固有风险和 RMW 分别进行联合评估,从而来初步评估各自层次的RMM,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分别计算 CAB、ASR 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并进一步计划 CAB、ASR 层次各自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而其他“三大”仅仅需要在认定层次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联合以及在认定层次计划实质性测试程序即可。

五、风险评估方法的运用

BRA在风险评估时除了应用其他的方法之外,最注重对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大量的分析性工具和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虽然“四大”在风险评估时都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但相互之间对分析性程序的重视程度和应用力度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由于在审计计划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进行了解的方式不同,相比DTT,PwC、KPMG和E&Y更加注重对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运用的分析性工具也相对较多。如在战略分析时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在绩效分析时运用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等。而DTT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时并没有将最主要的精力花在研究客户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流程上,而是综合考虑了影响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内外部因素,同时对报表资料实施初步分析性复核,如同业分析、纵向分析、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比较以及财务数据之间比较等。而在PwC、KPMG和E&Y三者中, PwC 更加注重也更擅长应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这主要是因PwC 的客户多数为成熟型的超大规模公司,通过对客户实施大量的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因为PwC 本身具有的风险评估工具——全球最佳实务(Global Best Practices,简称GBP)——使得其更擅长实施大量的分析性程序。

六、风险评估的取证

风险评估其实就是评价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和披露的信息与被审计单位实际经营状况之间的符合程度,而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就需要从多方面获取足够恰当的证据。证据可以从公司内部或者公司外部获取,由于从公司外部获取的证据相比从内部获取的证据更加不易受管理当局控制和歪曲,因而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BRA 在风险评估时除了注重从公司内部获取证据之外,也注重从公司外部获取证据。如“四大”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时都要获取公司外部信息(行业市场状况、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总体经营环境等),还会询问投资者、分析家以及前任注册会计师(若为新客户的话)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看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KPMG在对风险评估证据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提出了审计证据“三方印证”的理念。KPMG将风险评估基本证据来源分为三种,即EBS(Entity Business States)、MII(Management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以及MBR(Management Business Representations),并将其获取证据的方法称为Triangulation(三方印证),指从上述三个基本证据来源收集可以相互佐证的证据的方法。由于从EBS获取的证据属于外部证据范畴,不容易被管理当局歪曲,因此该方法强调在风险评估三个层次(FST,CAB,ASR)评估风险时均要用从EBS获取的证据来对从MII 和MBR获取的证据进行佐证,这样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的重大缺陷风险。目前“三方印证”的取证理念已经代表了风险评估取证的一个新方向。

结束语

“四大”采用的BRA模式,相互之间风险评估基本原理相同,总体思路也比较相似,在风险评估目标、范围、风险评估程序、具体方法以及证据来源五方面也基本一致,只存在局部细微的差异。在审计计划阶段,“四大”的风险评估程序相互之间却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相比,KPMG 的风险评估程序和其他三者表现出了最大的差异,因为 KPMG 比较注重和审计理论界的合作,在审计新方法的开发上也一直走在“四大”前列, KPMG 的风险评估程序相比其他三者针对性更强,风险评估目标更加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评估的效率和效果。另外,DTT 和其他三者相比也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因DTT 的客户多为不成熟的中小企业,风险远比成熟型大企业高, DTT和其他三者相比,不太注重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在承接客户时就更加谨慎,风险评估程序也就更加周密。

上一篇:小学生升旗仪式下一篇:爱国卫生集中整治情况简报(第二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