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

2024-06-15

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通用12篇)

篇1: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

名著导读《水浒》教学设计

1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喜悦,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2汲取小说的艺术营养,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认识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要认识到小说的局限性。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多媒体播放《好汉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名著《水浒》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指导阅读名著《水浒》:

1小说篇幅过长课堂无法完成阅读,因此阅读原著《水浒》应提前一个月左右且以课后自读为主,但阅读方法很重要,下面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1)阅读原著之前,学生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也可看《水浒》电视剧,以便对《水浒》有个初步了解。

2)阅读原著时,应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作品基本结构,了解每个人物的辛酸史,知道他们被逼上梁山的原因。

3)做读书笔记a)摘抄原文中精彩语句、片段。b)为故事情节列提纲。

4)、探究性阅读:学生在了解小说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2师: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造反”即是大逆不道,也为人们所不齿,但《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却为这些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的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使得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同学们已看了小说,你们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及他们的绰号?

3学生活动: 林冲:豹子头;鲁智深:花和尚;武松:行者;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宋江:及时雨;杨志:青面兽;孙二娘:母夜叉;白胜:白日鼠;李俊:混江龙„„

4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大家都认真看了小说。《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以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们被逼而聚义梁山泊,“替天行道”,反抗官府,最后竟接受招安并最终瓦解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小说还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翻译时将它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英雄

人物,你最欣赏谁?请把他(她)的故事讲出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活动:学生可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

a)林冲——情节: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棒打洪教头等。性格: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b)鲁智深——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性格:急躁莽撞、好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c)武松——情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性格: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可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d)李逵——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杀虎救母、元夜闹东京等。性格:粗鲁豪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e)宋江——情节:私放晁盖、三打祝家庄、怒杀阎婆惜等。性格:谦逊深沉、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5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评出表述最精彩的优胜者,激发学习兴趣。

6教师当堂进行多元性评价,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师:《水浒》的结构很独特,作者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水浒》是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品也存在着不足,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否定她们对爱情的追求等,我们在阅读时应加以鉴别和摒弃。作者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赞扬了梁山英雄身上所具

有的共性即“义”,他们的“义”与我们今天一些人的“哥们义气”是不同的,我们要加以区别。我们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要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四、作业设计

1出有关《水浒》的黑板报:

a)《水浒》中人物与之相应的故事情节。

b)梁山众多好汉及其绰号。

c)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2演讲《水浒》中的故事进行比赛

学生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就是老师自己一味的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学。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就是采用讲述法、讲解法为主。教师很少和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互动,很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采用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无法改变教学气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增加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新课标改革以后对历史教学课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够重新认识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变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认识、改革,新课标要求老师积极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历史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理念的贯彻,首先要求历史老师精心的备课、做好课堂设计。初中历史老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读课本、了解学生,然后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师生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那种探索历史知识宝库的欲望,让历史知识在学生眼前飞扬,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的 方法很多,任何一节课都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 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让传统的教学方法焕发新的活力?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历史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历史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历史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认真备好每一节历史课。

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好,教师教的有劲,所以初中历史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正确使用有一些总结和认识。

篇2: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

广东省中山市教委教研室

钟文平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练、考、评五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观的创造教育的体系。

1.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错误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结果是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因为,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某种既得的现成的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加之教师对知识的咀嚼过细和一言堂,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时空和问题。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统一要求,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是非常有害的。有研究表明,从众性是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之一,从众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在认知过程中,其思维较刻板,不具流畅性,更谈不及创造性。

(3)“教育”一词的语源本来有两层含义;①引导;②传授。但在我国的教育界强调的是:传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农业文明时代沿用到工业文明时代,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消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明显。以 “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是此消彼长的,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相应就少了。如果在教育上一味强调“传授 ”型教育的话,那么其传授只能保留传统,而不能进行创新。因为“传授”型教育方式,较容易设定学习目标,也较易出教育“成果”,教师传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模仿与熟练掌握。而“引导”型教育由于将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教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必须耐心等待,因而不仅教育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而且对教师自身来讲教案的准备和设计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智慧。教师若完全按教科书、观念性地展开课堂教学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只进行单一的“传授”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并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也会被剥夺。

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l999年上半年,我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立了以 “引导”型为主的开放性创新教学模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通过组织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创新教育的文件和理论文章,树立教师创新教育意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第二,从l999年下半年开始至2000年9月;对全市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一次教学业务轮训。为什么要轮训初中历史教师呢?①从初中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来看,普遍不高,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佳;②从教材本身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时代或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③从初、高中的衔接来看,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高中教学的脱节。为此,我们请高中骨干教师分年级以讲座形式对初中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①初中历史教材分析②阶段特征③历史线索④开放性的史论问题⑤能力培养等;第三,确定“引导”型教学的几种课型。如: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结构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辩论式教学等。

2.正确认识练习与考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有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中止。”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练习与考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形势下,如何看待练习与考试呢?我们觉得练习与考试本身无所谓对与非对,关键是如何运用,只要你设计的习题或测试题符合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手段,我们的练习主要以单选题和材料题为主。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道材料题:①史料分析题:“石器(图)、青铜器(图)、铁农具(图)、请问:“以上工具代表了哪三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②史料分析题:“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请问:“你能用史实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得到推广吗?这样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学活历史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为了调动初中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篇3:历史常规教学中如何实现多边互动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 “厌学”情绪大;2.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 上课翻书下课合书, 学生并未真正“学会学习”, 个性发展受到抑制;3.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 更谈不上以学生为本。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创设出“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

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所追求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同时也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可见, 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师生互动”。

教学的四个环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测试, 下面我们就从备课说起。

教案不是对课本内容的重新罗列, 而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案应提前一天写, 每一课时应有一独立教案, 教案内容应体现目标意识与主体意识, 最主要的是应体现教学全过程:目标、重难点、总分课时、教学的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等等。内容应包括教材重难点的分析、问题设计、教学后记等等。最终达到使自己明白, 使学生容易明白的目的。总之,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我们应当认真对待。

“讲课”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全局。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在有限的45分钟内, 讲活历史, 做到举重以明轻, 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 那就是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下面就三种类型的课堂分别予以说明:

1. 授新课型

(1) 课前检测

个别上台默写, 全体默写检测。这种做法是对传统的只背不写的挑战, 克服学生记住了但写不到卷面上的弊病, 一般需要1~3分钟。

(2) 学生自读

依据资料上知识结构让学生看书, 朗读课文, 此法改变以往从课本到练习册“满堂灌”的现象, 逐步趋向“五分钟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 了解课本重难点, 发现问题, 这一过程一般需15分钟。

(3) 教师点拨

设计三个以上的思维性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讨论交流, 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主要讲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讲解, 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由教师恰当引导完成教学任务, 讲授一般不超过20分钟。

(4)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 训练目的要清楚, 训练内容要恰当, 训练手段要灵活。教师要巡回指导, 尤其要恰当点评。这一过程需7分钟。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那么授新课程就应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直接参与课堂教学, 积极探究与体验。为此课堂上应设计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教师再讲解, 从而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如在讲《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这一节时,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严峻的形势?

(2) 面对严峻的形势, 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3)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作战?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4) 1950年土地改革同以往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5) 这次土改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6)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7)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通过以上问题, 不但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 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认知能力, 从而较好地落实了高考能力目标。

2. 复习课型

(1) 个别默写, 全体自我检测, 内容为一个单元的重难点;

(2) 学生朗读或背诵复习的内容;

(3) 教师讲解本章节易混或易忽略的知识点, 归纳本章知识结构, 理清知识间逻辑关系, 使学生能将平时所学零碎知识串联起来, 也可以选几个热点, 进行小专题复习, 使学生学会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如当前我党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可联系我党各个时期的农村土地政策以及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组织小专题。

(4) 学生训练:内容为一些专题性问题。

3. 试题讲评课型

(1) 出示答案, 学生讨论

讲评不是简单地对答案, 不必逐个讲解, 出示答案后, 让学生讨论分析出错原因;

(2) 教师重点讲评

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作为讲评重点, 集中讲评, 侧重教给学生做题的技巧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均应体现出“时代性”, 即对历史教学传统模式的更新,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第三个环节就是“作业”。

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并促进思维的形成与巩固。学生通过做作业, 可以记住当天学过的知识, 并用它分析问题, 历史作业切勿搞“题海战术”, 作业要精当、适量, 教师要及时反馈讲评。

第四个环节是“测试”。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对一段时间的学习作全面检测,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学过一个单元, 教师要出一份有针对性的测试题。丰富测试的方式和方法, 明确测试的目的和考核点, 并对测试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测试,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做题方法予以肯定, 找出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 找出每一个学生失误的地方以及失误的原因。然后教师将有共同性的失误点再出一份类似的测试题, 让学生重新测试, 努力争取到一百分。作为教师, 还应当通过测试, 了解学生成绩的升降, 即研究学生, 帮助学生分析失误原因, 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进步, 这样就达到了测试的最佳效果。

篇4:谈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的导课技能

【关键词】初中历史;常规教学;导课方式

什么是导课技能?导课即导入新课,又称开讲、开课等,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当天的课程教学中,是一堂课的开始。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很难进行教学的其他环节,而学生的积极性更不易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整堂课的学习。因此,良好的导课技能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导课?这需要教师在仔细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不同的导课方式,把握好导课设计的应用原则。

一、初中历史常规教学导课的方式

温故导课法。回顾旧知识的方式,这是传统导课方式,也是最具价值的导课方式,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第一步就是复习旧课,若复习与导课相结合,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异,这样学生在感受新知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新旧知识对比得越清楚,其内部的联系就越紧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

故事导课法。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它生动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强。以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主题,开展教学。如教学七年级《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可讲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初一学生着眼于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故事导课,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的心理情境。

诗歌导课法。诗歌在各种文学形式中,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以诗歌导入新课,不仅语言精炼、含义深刻,而且能够营造活泼优美的境界。由诗歌切入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情绪,且生动自然,顺理成章。

时事导课法。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适时结合国际和国内的时事新闻导课,就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如《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导课: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和铜钱向我们诉说着宋代经济的繁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情况。此新闻是当时的热门话题,教师利用了时代热点。

情景导课法。即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材相关的导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地注意。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采取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比拟成宫廷、历史会议的会场,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也可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图片、影视资料等。

其实,教无定法,初中历史常规教学导课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何种方法导课,除了取决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教师的风格及学生的学情,更要注重把握好导课设计的应用原则。

二、初中历史常规教学导课设计的应用原则

1.导课要有针对性,才能服务学生的学习需要

导课要针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及教师的自身特点去选择导课的方式。导课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在设计导课方式时教师除了要紧扣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外,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有助于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的导语。

2.导课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课具有趣味性就是要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地去学习。趣味性的导课还可以调剂课堂气氛,师生通常在笑声中进行交流。

3.导课要有简洁性,才能保证学生进入主题学习的时间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言简意赅的谈话会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等他们神经还没有产生厌倦情绪的时候,导课已经结束,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解了,它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4.导课要有关联性,才能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的导课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或通过复习、提问、回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实例进行引入等。方式不一,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传授新知识打下基础,使学生受益感知。所以导课一定要善于以旧引新、温故知新。导课的内容,要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也就因此而中止。”初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好导课这一教学技能,精心设计常规教学的导课,创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常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中国教育网,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中)

篇5:浅谈对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认识

柘沟小学郭盼

今天有幸能够听刘老师为我们新聘教师解读《济宁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学常规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常规,首先是能规范我们的个人教学行为,它规定了我们计划的制定、备课的撰写、上课的要求、作业批改、帮助与辅导、教学评价、总结等方面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常规逐步转化成教学习惯。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校教学常规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复习与考试等内容。特别是关于教材使用这方面的。“要正确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要根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实现课程资源有机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教学常规工作与教学质量是高度相关的,教学是否有正常的、稳定的秩序;教师是否有备课、上课、考试、教学研究等制度;学生是否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等严格的管理措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因此我们要做到:

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熟悉教学大纲明确考核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集体备课。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完成详细的教案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课堂情况,游刃有余。

认真上课,提高效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能为了课堂气氛的调动而故意离题千里。真正的课堂活跃是建立在师生教学相长的基础之上的。精讲精炼不搞题海战术。抓关键、抓重点。认真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的布置要符合要求,不布置超大量的作业加重学生负

担。同时也不能不安排作业,借口逃避责任。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同步进行,批改标准要明确,不能笼统的对与错,同时要有鼓励与批评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写好教学反思。明确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及时纠正,总结成功的地方进一步保持。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进一步领会了学校教学常规的内容对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活动”、“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常规》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消除了新教师们对教学常规工作的模糊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认真遵循学校的教学常规去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会事半而功倍。

柘沟小学郭盼

篇6: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高中历史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教学方式,主张彰显历史教学的叙事性、人文性、探究性、教育性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根据新课标精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以及北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特制订我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规范。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主要渠道。新授课讲授方法多样,一般应有如下教学结构: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小结、练习、巩固——课后作业布置。

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所复习问题是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对学习新课程有启发性的知识;(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呈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图片,影视片段,文字材料,乡土材料,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新课的情景当中。

2、讲授新知:边讲课,边板书,边组织学生活动。要把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历史基本线索、基本概念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问答启发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掌握该课的重点、难点。(1)板书:首先板书新课单元、章节、课题;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新课提纲和重点内容,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副板书写在黑板右边,由上到下排列;(2)讲解知识:着重讲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难懂的历史材料;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阐释;(3)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学生阅读教材:要提出阅读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感知;(4)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师生互动:问题提问要围绕该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可以是记忆性的知识,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性的知识,还可以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知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予以点拨,引导。

3、小结、练习、巩固:一节课讲完后,从历史基本知识、基本现象出发,进行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处理课堂练习,向学生点拨比较难的题目的思路;最后,留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主要是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自主消化。

4、课后作业布置:作业难度要适宜(中等难度题、基础题比例应占80%);份量要适当;内容要针对当堂内容,适度扩展,具有开放性和应用性(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历史小论文等形式);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必做和选做的形式)。

二、复习课

历史复习课是对已学习过的单元或章节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深化对历史本质和规律认识的重要环节。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但一般应按照:明确目标——回顾知识——样题示例——学生练习——总结升华教学环节进行。

1、明确目标:教师简要交待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包括单元复习目标或专题复习目标。

2、回顾知识: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1)在回顾基础知识时,要引领学生共同进行,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2)对学生回答不准确的或缺漏的知识进行重点强调;(3)单元复习要总结出单元知识框架;专题复习要概括出专题的线索、脉络。

3、样题示例: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学生练习: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辅导。

篇7:历史教学中的认识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见,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上课不用听,自己划划背背就行了,真到考试时却总是考不到理想的分数。

怎样让学生走出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上下番功夫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从而,改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篇8: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优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放飞学生思绪,才算有效的教学。以下是本人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简化历史教材,帮助学生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致力于课堂组织形式,努力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把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目了然,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史料补充要贴近课题、理性分析要结合实际”的原则,既要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又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与科学性。教师在补充材料时,要精心挑选、认真对比,从中精选出有利于教学重点和教学主题的史料,难易度也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促使他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比如现阶段人类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都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教材内容形象化、简约化,特别是使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通过几个画面一带而过,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历史知识,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渲染气氛,追寻历史足迹

要追寻古人的踪迹和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理解前人所凝结的思想和智慧,真正了解历史的魅力。所以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客观地认识历史。例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这节课学习前,先让同学们通过网络等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针对秦始皇的巩固措施加以讨论和辩论,得出哪些措施很好地巩固了秦朝的统治,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查的资料重塑历史情境,追寻历史的足迹,这样学生们在自主演绎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秦始皇历史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的事迹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而要达到最佳的互动氛围,需要教师精密的语言设计、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个人情感的投入等,这样才能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我把提前设计好的战争形势及战争路线图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战争结果与性质的了解,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战争的局面后,我提出如下设想:根据整个战争的形势来分析,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让你做德国总指挥,你有什么办法打赢这场战争?而法国的统帅又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他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想出了很多点子与设想。最后我给予了总结:虽然这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谁胜利,都改变不了其帝国主义的性质。通过讨论、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本次战争的印象,活跃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其表达与评论历史问题的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浅显的认识和建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以便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J].学周刊,2011(5).

[2]宋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4).

[3]李常稳.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关系[J].中学教学参考,2010(27).

篇9:初中教学常规考核细则

教学常规考核细则

为了加强对教学的过程管理,全面落实教学“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兹制定本考核办法:

教师“六认真”考核的内容:教学设计、上课、辅导、实验(实习)、教研活动、作业批改。考核实行扣分制,总分为10分,一、教学设计

分为每月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

1、内容要求:

(1)项目填写完整,教学设计包括:课型、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授课时间、课时安排、教学媒体、教学环节、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

(2)教学基本环节包括:

导入——新课导学——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作业与练习。

2、质量要求:

(1)体现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每个环节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体现对教学的指导性。

(2)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3)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应体现第一次修改意见和第二次修改意见,同学科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反馈。

(4)语文以课为单位,数学以章或节为单位,英语以单元为单位,物理以章或节为单位,化学以章或节为单位,思品、历史以课为单位,地理、生物以以章或节为单位,分课时备课;音乐、体育、美术、生安按课时备课,(5)复习课教学设计要求:①应有教学时间、复习内容、复习要点(如使用复习资料应附在后面)、复习的主要环节。②使用试卷进行检测练习,应将检测试卷附后,试卷应注明检测时间,并将试题答案做在试卷上,不能是空白试卷。③建议将复习课教学设 1

计写在整理后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集的背面。

3、备课量要求:

(1)语文:每周备课5节;数学每周备课5节,初

一、初三英语每周备课6节,初二每周备课5节,初三化学、物理每周备课3节;以上学科可安排一节机动课时。

(2)初二物理每周3节、思品、历史、地理、生物、每周2节,初三体育每周3节,初三美术每周2节,其它年级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生安、综合实践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每周1节。

(3)机动课时可安排作业评讲、练习等,备课可简略些。

4、检查要求:

(1)项目填写不全每项扣0.1分;

(2)师生活动体现不充分或未体现扣0.2—0.5分;

(3)新课改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体现不充分或未体现扣0.2分。

(4)备课量检查以授课时间为准,未按课时备课的,不计算备课量,备课量不足,差1节扣0.5分。

5、有下列情形,视为未备课:

(1)无故不参加检查或不按时交备课本的;

(2)不配合抽查的。

(3)听课后随机抽查,未按时提供的。

二、上课与辅导

1、检查方式:专人负责检查与教导处以抽查相结合。

2、课堂要求:

(1)使用普通话,语言表达清楚,规范用字。

(2)讲练结合,不搞满堂灌,每节讲课时间不得超过三十分钟。

(3)室内课:板书清楚,重点突出,字迹工整。

室外课:人不离岗,岗不离人,严格按照计划上课。

(4)早自习不统一讲解,晚自习不准上新课。

(5)不得随意调课,遇事应事先将课安排好,并交教导处审批。

3、检查要求:

(1)无故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开,每次扣0.3分;

(2)无故缺席,每次扣2分;

(3)无备课上课,每次扣0.5分;

(4)上课使用通讯工具,每次扣0.5分;

(5)随意调课,每次扣0.2分;

(6)学生测评满意率未达到75%,每低5个百分点扣0.1。

(7)凡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每发现一次扣0.1分;

(8)学生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教师不作为,一次扣0.1分;

三、作业批改、实验(实习)

1、批改要求:

(1)正确无误;批改详细(有批有改);批改及时(作业2天内返回,作文1周内返回);

(2)只写日期、学生代改不计次数;

2、作业基本量:

(1)语文:每月8次作业,每月2次作文;(2)数学:每月15次作业;(3)英语:每周10次作业,每月1次作文;(4)理化:每周10次作业;(5)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学科每周1次作业,作业需在课堂完成,不留课外作业。

3、实验与实习,按要求开足演示和分组实验。

4、检查要求:

(1)以上作业次数均为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由教师全批全改的批阅次数,评讲或学生批改均不计算。作文必须有评语和等次, 批改过的单元测试按2次作业计算。少改1次作业扣0.2分,作文扣0.5分;

(2)作业批改不认真酌情扣0.1——0.2分;

(3)实验未开齐开足,每次扣0.5分,资料填写不全酌情扣0.1——0.3分;

四、考试与检测

1、语数外理化每月进行一次检测(包括学校统一组织的检测)。

2、非学校统一检测,将阅后试卷和成绩册交教务员检查登记;

3、学校统一组织的检测,考后第二天内将成绩录入指定的计算机内,一周内填写好成绩分析表交教导处。

4、检查要求:

(1)监考不认真每次扣1分;

(2)检测每缺一次扣0.5分;每缺其中一个项目扣0.1分;

(3)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或测试,监考迟到、私自调换监考、监考违反相关规定的每次扣1分,试卷装订出现倒卷,试卷丢失、损毁每份扣2分。

五、教研活动

1、听课:(1)每周1节,全期20节;(2)有听课的感悟,写出优缺点和建议;(3)填写听课时间、地点、课题、授课教师、课题等项目

检查要求:(1)未按时交听课记录,扣2分;(2)弄虚作假,抄袭教案,记1分;(3)缺1节扣0.5分;(4)项目填写不完整,每项扣0.1;(5)教师听课后,在所听课班级的班务日志签名;授课老师在听课记录上签字,备查。(6)教研活动出勤,迟到每次扣0.2分,缺席每次扣0.5分。

2、校本研修:

(1)无计划和总结,每项扣0.5分;

(2)按研修计划执行,记录少1次每次扣0.2分。

(3)记录不详实每次扣0.1分;,3、集体备课:

(1)语、数、英、物理、化学每周1次,缺1次扣0.1分;学科组在集体备课记录上签到。

(2)记录不详实,酌情扣0.1——0.2分。

4、教育随笔:每周1次,全期不少于15次,缺1次扣0.1分,抄袭,弄虚作假扣0.5分。

六、其它

1、私自调课每节扣0.2分,外出学习、出差、请假(三天以内)未调课出现空堂,每节扣0.2分。

2、未按时上交各项资料的,每份/次扣0.2分。

3、外派学习、参加会议未按时参加,被上级通报的每次扣2分。

七、考核说明:

1、凡考核项目不全的教师(如音体美计算机等无作业批改项),期末按总分折算。

2、凡跨头且规定完成数量的项目,考核时就少不就多。

3、教学六认真考核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依据,纳入考核范畴,并与教师岗位聘任、评职、晋级、评优挂钩,具体见学校相关制度及评价细则。

4、本方案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生效执行。

5、本方案由教导处负责解释并实施,未尽事宜由行政会补充修定。

篇10:初中政治教学常规要求

基 本 要 求

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奠基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倡启发式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努力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形成能力、转化为觉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思想品德教学的组织实施,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并应贴近学生实际,注意适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有关活动的开展,必须主动与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一、课前准备

1、钻研理论知识。全面把握所教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注意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动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工具学科的基本常识,努力形成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理论功力。

全面熟悉国家教育部新编订的《课程标准》,明确相关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把握重点、难点及深广度;高中阶段要注意按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相关的课程要求;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内在联系,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因素,认清实施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交汇点和切入点。

2、了解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中备课。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整理各种社会信息,有目的地专题调查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和随时积累实施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所必须的素材。

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思想实际以及行为习惯,准确把握有利于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和有的放矢实施教育的切入点。

3、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应于开学前着手制订,注意以《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计划内容应包括:

(1)学期总体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3)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4)教学进度安排表,该表应明确每一教学内容所需课时、起讫时间、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及活动时间等。

4、认真备课。各年级备课组应坚持每周1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集体备课均应事先确定时间、地点、主题及中心发言人,并做好活动记录。

备课内容应包括:

(1)明确每一节课具体的、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明确应讲清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结论;在能力方面,明确不同知识点分别应达到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级要求。

在教育方面,明确教学内容应包含的素质教育因素及应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

(2)精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素材,确定合适的方法和课型,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保持适度的课堂教学容量,设计能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3)确定分课时教案的基本思路。课时教案主要内容应包括:课时应当实现的知识、能力、觉悟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及其中的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当堂巩固性质的练习及课后作业要求;体现教学过程全貌的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之后,教师必须超前写好2—3节课的分课时教案。每学期均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备课,原则上写详案。

5、准备适用的教具。应本着形式服从内容、手段服从效果的精神,从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选择和自制教具,如实物、小黑板、挂图、投影胶片、录音、录像资料、多媒体软件等。

6、设计并布置预习提纲。根据教材要求,对重点、难点及关键内容布置预习,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教学

1、坚持科学的目标导向。正确、具体、层次分明地实现教学目标,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注意发挥政治课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功能,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寓教育于具体事实的阐析之中,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下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从学生特点和课堂实际出发,寻求知识教育与德育(情感、意志、价值观)教育、实际认知能力培养的最佳交汇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能有知识、能力、觉悟诸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3、灵活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情境,恰当地选择使用讲练结合、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等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注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生参与之中及时予以点拨、总结、归纳、提升。

坚持以“学”为中心,不以讲代学,恰当把握教师引导阐释与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并力求以亲切热情的教态吸引学生,以及时确切的评价鼓励学生,以鲜明特色的风采感染学生,以生动有序的思路激活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

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及时反馈。每一节课均应安排一定时间的形式多样的练习,以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要着力提高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这包括:驾驭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规范、恳切、得体;板书清楚工整,并准确反映全课要求及知识内在联系;注意不拖堂。

三、课外教学活动

1、提倡回顾思考,勤反思,求进取。授课后及时总结,记载本课得失体会为主要内容的教后感,作为以后再次组织教学的参考。

2、强调“温故知新”,有布置有检查。对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和相关思维训练及时事教育,均应有明确的预习和复习巩固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查,以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我养成。有适量作业练习并逐项逐题批改,及时讲评及有机结合进行知识补遗和方法指导。

3、注意防差、培优、补差,分层次抓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思维活跃、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的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组织兴趣小组并正常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对基础薄弱、思维不够敏捷、学习不得法的学生,区别情况,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个别辅导或少数人参加的集体辅导,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4、丰富活动内容,抓引导促提高。依靠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和学生会组织,与有关学科老师密切配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壁报专栏及观看影视片等活动,安排初三以上学生进行辩论、研讨、演讲、撰写小论文及调查报告,还可组织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

活动安排应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远大志向。

四、评价与测试

1、评价与测试目的。坚持把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确认学生学习进度、水平、行为转变等,检测教学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确保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2、评价与测试原则。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综合考试或高考要求,以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为目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时分段实施检测。测试题目应难易恰当,重视“双基”和能力的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评价与测试形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三种形式。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将来逐步过渡到三种形式兼顾。

口试,是学生用口语回答教师提问的考试形式,有抽题口试、演讲比赛、对抗性辩论等。

笔试,是学生以文字回答教师所拟试题的考试形式,相对固定的题型有填空、辨别、选择、简答、辨析、分析与说明、论述等。

操作实践,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形式,包括专题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自由选题分析社会及现实问题并撰写小论文等,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有条件的还可组织行为测试。包括个人自评、打分,班级交流、互评,教师与班主任商议评定成绩等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要严格控制测试次数,保证测试质量。

4、试卷讲评与学业成绩评定。及时、认真地批阅试卷,并作必要统计,如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典型错误及典型题目得分率等。

认真进行课堂讲评,不仅要讲清正确答案及基本思路,更应阐析所含基本方法,所考查知识的方法论意义,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及知识点的缺漏,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并针对具体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教育和辅导。

篇11: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知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本单元包括: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传、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本单元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4种假说,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清楚地球是围绕地轴自传的,了解时区、时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四季的形成和极昼极夜现象。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

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2、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

(1)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是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

化的。

(3)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文本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学生阅读书本上提供的资料。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

和借鉴其中的观点。

八、设计特色简述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了人类认识 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重点介绍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还要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为此,我设计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太阳系”、“地心说”、“日心说”、“科学论坛”等版块,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九、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篇12:对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认识

一、转变教师角色,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与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协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教师不但是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以提升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历史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应当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要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伴随着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最后获得历史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主张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力图将以往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成全方位的培养人的教学,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如讲西安事变时,我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并指出:当张在美国逝世后,江泽民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然后我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其间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中国的局势是怎么样?事变后,又该如何处理蒋介石?接着,我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蒋介石被扣后,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民主人士、张杨等)。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道理,也懂得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事变所做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学生明了西安事变前前后后张的言行,也就深刻地理解了江泽民对他的评价。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思维的冲撞中往往产生思想的火花,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讨论,鼓励争论,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三、转变教学程式,开展人文性评价

1、注重课前预习,培养问题意识

不会发现问题,人只是知识的容器。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学会历史课程的前提,所以每上课之前,要求学生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要求同学能在每节课教材里发现1—2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心目中有自己的重点、难点,为学习做好了准备。

2、展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的特定场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

3、开展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学生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讨论的内容很多。如关于“西安事变后为什么要释放蒋介石”的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讨论等,都可以让学生查背景资料,撰写小论文,展开辩论。加深对教材、课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培養了学生学会学习。

4、开展人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评价伴随着教学过程展开,以引导、鼓励学生学习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学习。

上一篇:国有资产流失整改措施下一篇:大班幼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