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2024-05-12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通用8篇)

篇1: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不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情节分述

在历史教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大事件情节插图。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黄巾起义”一图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④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⑤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⑥它反映了什么?⑦此图说明该起义有什么作用?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历史插图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土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用心爱心专心 2

篇2: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篇3: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一、授课前历史故事的准备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将历史故事恰当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一) 历史故事的选取应该立足课本, 参考教学计划, 满足学生需要掌握的课本知识点的诉求

历史教材是学生和老师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任何形式的拓展都应该以课本为基础, 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最好紧扣课本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历史时可以穿插“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秦赵‘长平之战’”等, 运用生动传神的历史故事将难点重点剖析清楚, 从而利于学生理解, 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二) 历史故事的内容应该积极向上, 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初中生正是处于好奇心极强的阶段,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追求心理, 选择一个内容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老师应该和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 这样也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 能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我记得曾讲述过司马迁写成千古名著《史记》的故事, 让学生感悟司马迁的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并引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 历史故事的选用要满足真实性原则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图书记载了很多有争议或负面的历史故事, 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为此, 需要广大基层教师对引进课堂的历史故事的可读性和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辨别, 尽量选择历史依据充实并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历史故事。

二、讲课中历史故事的运用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的应用中要以故事讲人物, 以人物讲事件, 以人物和事件来串讲历史, 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时间长河中, 经历一场奇幻的旅程,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把握历史时间的过程和前因后果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感悟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厚重感。

(一) 鼓励学生积累、讲述和交流历史故事, 活跃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渐渐退出讲台, 给学生留更多的发挥空间, 让他们去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就从教师掌握主动权过渡到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渴望。例如在讲关于明清文化的知识点时, 我先将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经典故事汇总在一起, 然后让班上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探讨四大名著思想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分析出很多有用的知识点, 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 教师在课堂中要扮演好角色, 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好度, 除了留给学生空间, 教师还要收集有效的历史素材, 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对学生的知识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在课程开始讲历史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进入教学课题, 加深印象, 便于学生接受。教师也可以选择在课程的中间穿插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 以故事来突破重难点, 便于学生消化理解。研究表明, 学生在一节课进入10到20分钟后就会产生注意力分散游离现象, 在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穿插一个历史故事, 便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以历史故事作为课程的结束,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课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教学中, 常常出现草草收尾的现象, 这样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 如果以故事的趣味性结束一节课, 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之感, 假如再留下一两道思考的问题, 或设置一个悬念, 更会给学生新鲜感, 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展现历史故事场面

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影像资料, 让学生从形象、生动、直观的影像中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 融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比如在学汉朝历史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汉武大帝》中的某些精彩片段, 了解他开创汉朝新纪元的一些举措, 学习他的雄才伟略,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现的历史故事, 形成一些历史事件概念, 然后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研究,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观看历史影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也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优化教学过程, 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篇4: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一、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却往往带有主观因素。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用史实说话,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客观公正、全面具体地加以评价,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伪造事实。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很多人只偏重史实而不注重结论性的评价,这等于写历史人物的生平而不是评价,对于人物的评价可以先写结论性评价后写史实,倒过来亦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不能主观臆断、捕风捉影,也不能靠堆砌材料和史实,应当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全面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类法

采用分類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比如评价唐太宗。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文化教育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民族关系方面: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期法

采用分期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如对左宗棠的评价:参加洋务运动,创办的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镇压太平天国;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收复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对唐玄宗的评价也可采用此法,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到了后期腐朽昏庸,出现了天宝危机,使唐朝由强盛转为衰弱。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出现的问题很多,如英雄史观、道德史观、主观主义以及以假代真、有评无据、以偏概全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五、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在他们身上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优点与缺点并存。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好”或“坏”两方面进行评价,而要全面综合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辩证的分析,看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步起了什么作用·在他们身上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哪方面是主要的,他们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从而对他们作出综合的评价。

如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庸君主,他不懂政治,不会用人,治理不好国家,导致灭亡。但他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是个天才,他的词个性鲜明,神情生动。北宋皇帝宋徽宗也是个昏庸之君,但他精于书画,通晓艺术,在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李鸿章,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为否定批判,说他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贼,他参与签定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也不能忽略了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的贡献。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他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篇5: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摘要: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历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用这个评价标准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历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对其功能、学科体系构建、内容选择、课程设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都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领悟与体验,通过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培养学习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中以教学的“讲”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注意不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培养关注不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接受教师的考试和检查评定。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基于教学理念的这种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生的多向综合信息交流。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化。在教学模式上,要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向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转化。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重甄别与选拔,重笔试成绩,方法单调,指标单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教学评价应当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必然涉及考试,但不完全等于考试。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价。新建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

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与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关系

1、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

2、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关系

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是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突出的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被动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旧的课堂评价标准能够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因此,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果,需要新的符合课改理念的评价标准来认可和巩固。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

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

历史教学评价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包含一系列评价步骤与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指向预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者依据目标收集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其作用在于:

第一,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并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国家对中学生在历史教育方面的目标要求,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来实现的。较高层的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有关历史教育的政策或措施,必须对这一主渠道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一般管理部门(如学校、教研单位)进行的评价则具有评价与激励的双重作用。激励的作用是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干预与管理,其意义在于促使历史教师们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教学评价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学活动,可以探讨有关教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实施或创建等等。没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就很难将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第三,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够起到提高自身及历史教师整体水平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是每一个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水平与特点,同行之间相互促进以及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师参加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学到的还有一种教学体验,即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教师在教学的一切教学行为,从而为发现与纠正自身弱点,修改教学程序提供依据。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

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当然,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初步实践,提出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采取历史学科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历史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及平时考试或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一件历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资料)、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学生历史学习方面获得的表扬或参加活动书面评价材料及表彰证书的影印件,还可以放入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关材料等等。以历史学科档案袋来代替成绩报告单,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肯定成绩,激励进步,看到不足,继续进取。

采取星级、分数、评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星级考核、分数、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则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分数单一评价而带来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标准的评价学生的成绩。星级评价是一种等级制评价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领域检测的结果根据其水平能力的强弱而制定相应的星级。评语是对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作补充说明,以便让学生及家长能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得到一个全面、标准、确切的综合评价。

采取“等级十评语十特长”的评价方法:课堂作业、课堂检测、单元验收、期末测查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评价。与此相配套的办法有:一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多层次评价和全面评估,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期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和小组分别评定,得出一个综合评价。二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摒弃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旧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为使成绩公正客观,需要师生双方都有丰富的记录资料,包括考试、作业、各种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演讲、讨论、辩论、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参加有关竞赛情况等等的记录。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学生操行评定要求教师用真挚亲切的语言,侧重激励作用,使评语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成为沟通的桥梁。

篇6: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一、通过社会活动的设计, 确保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落实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利用社会活动实践课程的有效设计, 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现对于历史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从而对于历史、对于人生、对于社会进行更加科学性的认识, 并提升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例如, 在对于“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一课程进行实践的过程, 能够发现其主要讲解的内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其虽然使得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也使得世界历史进程的速度得到了加快。但与之相对的是我国, 而此时的中国, 却仍旧被封建帝王所统治。我国真正的实现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我国各大有识之士通过“西学东渐”、“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等活动的开展, 使得中国摆脱了封建帝制的控制, 真正的实现了发展。而以科技进步和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命题, 要求学生自主的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学知识, 更是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 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从而激励其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

二、对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进行有效的培育

在中央台十套的著名节目“百家讲坛”播出以后, 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历史的激烈讨论, 其在一定意义上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是一大幸事, 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在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学内容变得更加通俗趣味的同时,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从而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与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比如在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 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变为演绎小说进行教学。虽然感觉这样的教学方法更为简单, 但其实际上对于历史教师自身的修养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要使历史知识能够通俗但不低俗, 就需要能够将史料实证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 还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足够的重视:首先, 精心准备。在开始上课以前, 要对教材内容深入研究, 并将《新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基本准绳, 对教学方案进行精确设计, 确保事件内在的逻辑及人物关系清晰明了, 之后在开展将历史课程转变为演义小说的过程。其次, 要充分的尊重历史事实。在对历史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 要对历史事实进行足够的尊重, 绝对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而故意的夸大或者虚构史实。同时, 在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 则要对比较专业、系统及科学的语言进行使用, 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 从而对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利用社会调查, 使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得到提升

针对于具体的历史问题及事实, 要求学生亲自深入到社会之中, 进行积极的调查研究的活动就叫作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样的过程, 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于各种历史性的知识、事件及人物进行更加生动且丰富的认识, 也能够使得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得到充分的提升。比如在对历史人物“屈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除了我们都熟知的《离骚》以外, 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就可以由端午节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针对屈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这样其在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解的同时, 还能够对于“屈原”进行深刻的了解, 从而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并且, 由于学生是亲身参与了全部的历史调查过程, 因此其社会参与素养同样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 由于当前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 全面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范围内的有效普及, 使得其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的背景之下就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那么,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能够通过一定措施的应用, 把历史核心素养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落实, 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芳.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学教育 (下) , (06) :156-157.

[2]王晓荔.关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12) :11.

篇7: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

1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喜悦,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2汲取小说的艺术营养,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认识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要认识到小说的局限性。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多媒体播放《好汉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名著《水浒》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指导阅读名著《水浒》:

1小说篇幅过长课堂无法完成阅读,因此阅读原著《水浒》应提前一个月左右且以课后自读为主,但阅读方法很重要,下面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1)阅读原著之前,学生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也可看《水浒》电视剧,以便对《水浒》有个初步了解。

2)阅读原著时,应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作品基本结构,了解每个人物的辛酸史,知道他们被逼上梁山的原因。

3)做读书笔记a)摘抄原文中精彩语句、片段。b)为故事情节列提纲。

4)、探究性阅读:学生在了解小说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2师: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造反”即是大逆不道,也为人们所不齿,但《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却为这些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的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使得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同学们已看了小说,你们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及他们的绰号?

3学生活动: 林冲:豹子头;鲁智深:花和尚;武松:行者;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宋江:及时雨;杨志:青面兽;孙二娘:母夜叉;白胜:白日鼠;李俊:混江龙„„

4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大家都认真看了小说。《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以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们被逼而聚义梁山泊,“替天行道”,反抗官府,最后竟接受招安并最终瓦解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小说还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翻译时将它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英雄

人物,你最欣赏谁?请把他(她)的故事讲出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活动:学生可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

a)林冲——情节: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棒打洪教头等。性格: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b)鲁智深——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性格:急躁莽撞、好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c)武松——情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性格: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可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d)李逵——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杀虎救母、元夜闹东京等。性格:粗鲁豪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e)宋江——情节:私放晁盖、三打祝家庄、怒杀阎婆惜等。性格:谦逊深沉、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5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评出表述最精彩的优胜者,激发学习兴趣。

6教师当堂进行多元性评价,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师:《水浒》的结构很独特,作者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水浒》是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品也存在着不足,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否定她们对爱情的追求等,我们在阅读时应加以鉴别和摒弃。作者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赞扬了梁山英雄身上所具

有的共性即“义”,他们的“义”与我们今天一些人的“哥们义气”是不同的,我们要加以区别。我们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要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四、作业设计

1出有关《水浒》的黑板报:

a)《水浒》中人物与之相应的故事情节。

b)梁山众多好汉及其绰号。

c)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2演讲《水浒》中的故事进行比赛

学生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就是老师自己一味的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学。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就是采用讲述法、讲解法为主。教师很少和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互动,很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采用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无法改变教学气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增加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新课标改革以后对历史教学课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够重新认识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变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认识、改革,新课标要求老师积极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历史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理念的贯彻,首先要求历史老师精心的备课、做好课堂设计。初中历史老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读课本、了解学生,然后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师生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那种探索历史知识宝库的欲望,让历史知识在学生眼前飞扬,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的 方法很多,任何一节课都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 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让传统的教学方法焕发新的活力?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历史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历史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历史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认真备好每一节历史课。

篇8: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一、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低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 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基本性的了解。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在讲述历史内容的时候要加入历史故事来描述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这样以故事的形式来讲授历史知识, 学生可以容易地理解史实, 教师在授课时也比较轻松。因此, 一方面, 历史故事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帮助学生认知的推动力。另一方面, 历史故事的融入对编写历史教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选择历史故事

1.尊重事实, 认真选择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真实。教师应当深知如果选用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故事, 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 教师必须在选用历史故事前, 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调查, 对其真假性进行辨别, 尤其是那些传奇故事更应该认真对待。

2.结合课堂, 有效融合

历史故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要与课堂内容相联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十分贴切所教授的内容。比如, 在学习初一上册的《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 有我们熟悉的嫦娥奔月、夏桀和商纣的暴政以及姜太公钓鱼等历史故事, 这么多的故事, 如果要一一讲述, 那么教学任务可能就无法完成, 所以教师可以只对学生不太熟悉的、与课堂内容最贴切的故事进行描述即可。

3.贴近现实, 激发热情

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 而是要让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发, 获得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所以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 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近, 中央四台推出了一档节目——《国宝档案》, 这档节目中讲述了英法联军当时在我国犯下的滔天大罪, 如果教师可以将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相联系的话, 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效果就能十分明显。

三、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1.充分准备, 角色扮演

讲述历史故事, 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必须处理好演讲故事的情节部分, 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演说效果的好坏。而学生就如观众, 观众需要精彩的演讲。教师不仅要把开头讲得精彩诱人, 中间部分也得充实饱满, 不带有过多空洞, 故事结尾则需与前面相呼应,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要求教师提前充分地准备。

2.激发兴趣, 突出重点

教师应该明确历史故事的作用, 它并不是单纯地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提神的, 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必须分配好课堂的每个部分, 选择适当的时机融入历史故事, 如, 在讲授新课之前, 加入与新课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故事, 这样学生会对新课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太理解, 教师就可以加入历史故事向其进行说明,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结尾, 再讲述与本课程相符合的历史故事, 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

3.正确评价, 树立观念

如上文提到的, 教师好比一名演讲家, 优秀的演讲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何况是对于初中生, 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表达。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 历史教师首先应当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从教育中去学习历史, 从学习中感受和体会历史;第二, 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 教师必须熟练语言的表达, 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第三, 除了语言的精确表达外, 教师还应该声情并茂地描述历史情境, 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 教师应当在讲述历史故事后对其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要正确地选择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故事并合理运用历史故事, 就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掌控好课堂时间和处理好课堂的每个部分, 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与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历史, 因此, 学习历史是十分必要的。要想使历史课堂生动有趣, 使学生喜欢历史, 历史故事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 本文对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鸡年结婚对联下一篇:描写景色的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