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2024-05-15

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1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坚持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是和自己的生活情境接近, 自觉接受知识的愿望就越强烈。那些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环境, 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是解决历史问题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要善于开发和挖掘学生身边的历史资源来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基础上去感受成功的快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亲切感, 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陌生, 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就必须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改革开放》这一课的时候, 我首先用大屏幕把《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展现给学生, 以此渲染课堂气氛, 歌词的内容和优美的旋律冲击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感悟生活化的情境, 然后给学生介绍这个划时代的行动,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最后我给学生剪辑了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 在班上进行了播放, 就是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场景的设置和渲染, 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内容和标志性事件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这节课教学场景的创设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学生也能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地实现。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实现生活化

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服务, 要灵活的把教师自身的讲述、演示和学生的观察以及问题的探究结合起来, 创设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境和现象, 尤其是要把历史现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入手, 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能够展示个性的舞台。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还能使历史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 走进历史、理解历史, 记住历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内在思维路径是得到历史知识的“同化”, 也就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构架为平台来认识历史、分析历史, 把一些历史现象进行归类以后进行整合, 构建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要巧妙地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有关人民公社的历史内容时, 需要揭示人民公社这一历史运动的弊端, 也就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 我就引用了“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谚语, 通过这个谚语就能够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而深刻历史表象。再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通过画一幅画或者讲一个故事的方式来描述山顶洞人是怎样度过自己的一天的?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还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为他们的才艺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

三、教学内容的学习上要体现生活化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 这些历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历史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抓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 选择那些能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这不但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还能让学生感悟到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首先要以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中学生因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往往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他们最希望了解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社会热点和社会新闻, 还渴望得到交流和倾诉。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学提供了机会, 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 发现历史和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把这些内容引入历史课堂, 为我们历史教学服务。其次就是在学科交叉点寻找学生的兴奋点, 激活历史课堂。这就要求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科知识入手, 体现学科的交叉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史佳晓.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D].锦州:渤海大学, 2014.

[2]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徐丽丽.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以致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8) .

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2

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学校各科教学注意和体现德育,这就不可忽视德育的重要阵地——历史课。但现在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历史课;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即使开课也是由一些“圣贤”(剩闲)人士任教,学生学无所得。这一状况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祖国是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历史正是祖国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就应该指导他们学好历史。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只有清楚地知晓祖国的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也才能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献身。有些青年学生分不清侵略与反抗、爱国与卖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别,甚至对伟大祖国的感情谈漠,盲目地崇拜西方,一谈起中国摇头叹气,慨叹如何落后,对我们伟大民族的前途丧失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不了解中国在世界古代史时期,曾经有过辉煌的封建文明,不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革命英烈反抗斗争史,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九百年发展史,更不知道新中国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祖国新貌。不了解历史,认识问题必然浮浅和片面。

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历史教师如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然后有感情地讲述教材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就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作用。同时,历史教师还可以再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查史迹,访前辈,忆传统。还可以组织学生搞演讲、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代表,爱国主义表现各不相同。如一些地方志上记载的本地“先圣人物”,其实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老师一定要用阶级分析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人类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都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衡量每个社会成员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的起码尺度。对那些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勇于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都应给予高度的赞扬。

比如我在讲到岳飞这位历史人物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是阻碍历史潮流,还是愚忠保大宋皇帝?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使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懂得,宋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金军的烧杀掠夺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岳飞的抗金阻止了金军南进,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岳飞的抗金为人民所支持,也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但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名将。通过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理解民族英雄这一历史概念的能力。

浅谈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教学内容 方式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9

学习历史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因为历史知识就是对过去的再现。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产生共鸣,如何让学生加深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一名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方向。在探索过程中,我发现把实际生活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把知识融合到现实生活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也会让学生乐于接受,也更能让学生牢牢记住历史,反思历史。因此教师要积极发现更多有用的教学方式,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特点,创造一个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历史知识。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个人发展离不开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當代,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好基础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知识面向实际生活,力求做到把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历史是反映人类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生活一门学科,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性和独特性,朝代的兴盛与衰落,朝代的更替,发生的重要的事件都会以史书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政治事件、经济动荡等各领域的发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当下,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和感悟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活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对教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融合课本,能够让历史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各种各样,那么如何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有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的跟着历史课本的内容照抄照搬,而是要创新,显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合适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在课堂中,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也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课堂是枯燥的、乏味的,长久下去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并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外的知识进行积累。教师除了需要对历史课本中的知识熟练外,也需要教师对生活中的知识加以了解通晓。在生活中,教师可实地走访革命老战士,倾听他们的故事,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很多重大事件,他们都有参与,在教学中引入这些革命老战士的实际讲述,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提高。采访历史知识的相关人物,观看相关人物的访谈节目,进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都是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教学后,提取课本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情境再现,比如在课后模拟重要战役的发生、模拟政治事件中的谈判、模拟合约的签订等等,再创课本知识的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课本中的知识。教师还可以采取问题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问题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提问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去体会课本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互相讨论生成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知识,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自主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去学习。在设置教学问题时,教师应该与当下社会生活相联系,关注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再融合课本知识,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枯燥的,因为很多历史都需要学生识记,比如十月革命的时间、大生产运动的时间、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等等,面对枯燥的历史,学生在课堂里很容易昏昏欲睡,并且容易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使用幽默的、易理解的、生活化的语言,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是很高的。另外,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趣味性,因为历史知识表现在方方面面,那些学生喜欢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奇闻趣事等,都是可以在历史课本中学习到的,如果教师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现历史知识,积极调动课堂气氛,把学生引导进入历史的殿堂,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遨游,这样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了。

社会热点的融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应该是和社会生活脱节的,而是应该是和实际生活有所联系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比如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讲述这个展览品的故事;比如在历史的今天,学生能够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比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拓展自身的能力,进行新的知识的拓宽,进行新的创新。

生活化教学促进初中历史课堂高效 篇4

一、初中历史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有很多学生因觉得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难以对历史提起兴趣。学生总是认为历史科目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学习历史主要靠死记硬背,对相关知识缺乏思考,没有自己看法。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将历史知识和学生平时的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历史更好地感受当下生活。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1. 导入生活

生活素材有着书本知识所不具备对学生无限的吸引力,教师可精心挑选一些生活素材并将其与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宋、辽、西夏、金政权的并立》这一课,课堂开始时教师讲一段《天龙八部》中关于乔峰、段誉、虚竹的剧情,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乔峰、段誉、虚竹分别是什么民族哪个国家的吗?谁又能说说这些民族和国家是什么样的关系?”之后,在学生积极的回答中开始历史课程的学习。

2. 探索生活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生活情境,有效利用生活素材,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情境当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比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从家里收集一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的拍摄时间对照片进行排序,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讨论这些照片中不同时期的背景、服饰、发型有什么区别,从这些不同的背景、服饰、发型中能看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

3. 感悟生活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刚学到的课本知识通过表演展现出来,促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比如教学《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臣子跪拜天子的礼节,学生纷纷要扮演天子,却不愿意扮演臣子。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扮演臣子,自己体会到一些旧的礼节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民俗礼节的变化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上面。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融入到课堂当中,对历史知识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

4. 关注热点

社会热点作为生活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可以将其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突出历史课的趣味性、生活性以及实用性。比如教学《罗斯福新政》一课时,针对当下的金融危机,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奥巴马遇到了与罗斯福当年相似的什么问题?对于如何恢复美国经济请学生为奥巴马总统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5. 回归生活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能够创造性地恰当运用。因此,学生做作业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应该布置个性化、生活化的作业。比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对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长辈进行一次家庭调查,请长辈们说一说自己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所见所闻,并说说当年社会和现今社会有何不同,分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调查后教师让学生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调查成果并做成书面材料。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情感当中。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将历史与生活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更有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理解生活。

摘要:当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将生活素材和课本内容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借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菊.浅谈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J].学苑教育,2015(7).

生活化教学促进初中历史课堂高效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气氛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4

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描述,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只会让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当将生活融入历史课堂中,使历史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学习历史变得轻松。

一、初中历史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有很多学生因觉得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难以对历史提起兴趣。学生总是认为历史科目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学习历史主要靠死记硬背,对相关知识缺乏思考,没有自己看法。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将历史知识和学生平时的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历史更好地感受当下生活。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1.导入生活

生活素材有着书本知识所不具备对学生无限的吸引力,教师可精心挑选一些生活素材并将其与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宋、辽、西夏、金政权的并立》这一课,课堂开始时教师讲一段《天龙八部》中关于乔峰、段誉、虚竹的剧情,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乔峰、段誉、虚竹分别是什么民族哪个国家的吗?谁又能说说这些民族和国家是什么样的关系?”之后,在学生积极的回答中开始历史课程的学习。

2.探索生活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生活情境,有效利用生活素材,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情境当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比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从家里收集一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的拍摄时间对照片进行排序,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讨论这些照片中不同时期的背景、服饰、发型有什么区别,从这些不同的背景、服饰、发型中能看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

3. 感悟生活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刚学到的课本知识通过表演展现出来,促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比如教学《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臣子跪拜天子的礼节,学生纷纷要扮演天子,却不愿意扮演臣子。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扮演臣子,自己体会到一些旧的礼节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民俗礼节的变化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上面。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融入到课堂当中,对历史知识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

4.关注热点

社会热点作为生活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可以将其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突出历史课的趣味性、生活性以及实用性。比如教学《罗斯福新政》一课时,针对当下的金融危机,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奥巴马遇到了与罗斯福当年相似的什么问题?对于如何恢复美国经济请学生为奥巴马总统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5.回归生活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能够创造性地恰当运用。因此,学生做作业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应该布置个性化、生活化的作业。比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对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长辈进行一次家庭调查,请长辈们说一说自己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所见所闻,并说说当年社会和现今社会有何不同,分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调查后教师让学生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调查成果并做成书面材料。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情感当中。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将历史与生活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更有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理解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王菊.浅谈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J].学苑教育, 2015 (7).

[2]孟庆建.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3).

活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析 篇6

一、运用精读素材找出疑问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借鉴精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素材中查找有效信息, 便于他们产生疑问。比如在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中, 笔者就要求学生围绕“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及国际背景”阅读课本, 带着问题查找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利用导学案, 给学生提供了鸦片战争前清朝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材料, 让学生知道尤其是清朝的外贸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获取暴利。通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事件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军民的反抗情况。学生带着“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的中国为什么却被打败?”“《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从历史教材中探寻答案。

初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 设计一定的导学方案, 围绕课程知识要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等来设计导学案, 让学生有整体理解。选择富有情趣的历史小故事, 让学生从趣闻轶事的阅读中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多鼓励学生朗读、默读、角色扮演等, 引导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笔记形式找出学习难点, 引导他们有效探讨这些难点并加以理解消化。

二、任务协作破解难题法, 增强互动与丰富体验

为学生组建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小组, 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模式,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有效破解难题, 将识记转化为主动探索。创设可探究任务, 帮助学生在群体合作过程中相互讨论学习, 能有效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让历史课堂更加富有情境与趣味[1]。

任务协作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线, 突出合作探讨。比如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以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口号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与同桌从“洋务运动的概述”中找出运动实施的时间、做法、目的等, 让他们能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19世纪60~90年代, 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 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同时, 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改革思想?”“透过‘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你能读出什么?”“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有哪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但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很大, 为什么?”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能够在探讨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过程、结局及其影响的过程中全面深化理解掌握知识。笔者还要求学生以穿越时空的办法采访曾国藩、李鸿章、奕䜣等人, 活化历史。

任务协作学习方法的运用, 使学生明确学习思考的方向和目标, 帮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有效深化感知。教师设计的历史导学任务应该突出多样性和层次性, 帮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机会。多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间辩论等, 让他们在交流中产生学习动力,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总结追问反思法,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温故而知新。运用总结反思法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学习过程, 使得他们的认知思维更加丰富, 认知视野更加宽阔。总结能培养学生有效的归纳概括能力, 反思使得学生有不断修正的时间和空间[2]。

总结反思能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多彩。比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真相的基础上, 总结日本的蓄意用心以及对中国的侵略, 认识到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分析其必然性。学生在总结中能够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影响, 得出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曲”的结论。通过总结使学生在历史事件由表及里的分析中洞察出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帮助他们在反复研读中掌握历史思维方法。

引导总结反思应结合课程教学重点, 有针对性地拓展。关注学生的不同表达,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述学习理解过程, 让过程更加具体、认知更加全面。

如前所言, 历史不仅需要读, 更需要学生带着激情和疑问去深思感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知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的精彩, 更能够拓宽他们的认知思维, 促进其知识技能生成。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 在反思中生成, 使历史教学更有吸引力和良好效果。

注释

1[1]田保红.“合作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 2012 (6) .

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外作业浅谈 篇7

一、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的特点和作用

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指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突破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设计新型的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形式。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生活化的历史作业中去认识历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化课外作业,使学生在课堂内外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体现初中 历 史 教 学 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历史作业,要求教师联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设计和编写具有生活性的作业,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去认识社会和历史。例如,在学习了甲午战争后,可以联系科学发展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日本霸占钓鱼岛的现实,布置学生收集日本强占中国领土的材料,使学生认识日本一直实行军国主义的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生活化的历史作业,使原来索然无味的历史有了生活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体现初中 历 史 教 学 模式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初中历史作业有两个任务:一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史料去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所以,历史课外作业的生活 化,就是要从学生知道的历史史料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利用网络和报刊去查阅相关的历史史料。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我国文字演变过程的史料,认识秦始皇创制的车同轨、书同文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3.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体现“课后延伸”的 生活化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 激发学生的历史责 任感,提升其人 文素养,关注的是 “课后延伸”。学生通过课外探究学习来认识历史,提高历史素养。可以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书籍,帮助学生 形成良好 的学习历 史的习惯。

二、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的运用策略

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从史料到理论,再用理论去认识历史事件。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模式也要引导学生从史料出发去分析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学生对历史作业一直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觉得历史作业没有什么价值,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探究价值。因此重视生活化初中历史课外作业的设计质量很重要。

1.围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布置作业

历史课程的许多内容与生活有着 密切联系。要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无条件中创设条件,使学生容易接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 段以后,还可通过开展观看历史影片、听历史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来领略历史。如讲述“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安排观看历史剧,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2.围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目标布置作业

在历史作业的设计中要围绕历史事件的发生背 景和影响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到“重庆谈判”时设置探究性课外作业:“毛泽东应不应该冒险去重庆谈判?”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

3.围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目标布置作业

历史是社会科学,关注社会 是学习历 史的基本 要求,历史作业要关 注社会。在讲 授《美国的 霸权主义》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观看军事、时事电视节目。可以设计这样的讨 论话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让学生既能学到系统的知识又能扩大知识面。

学生要完成好生活化历史课外作业,教师就要进行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 胆探索,使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养成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社会问题尤其重要社会问题的习惯。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完成课外作业的现象相当普遍,课外作业效果差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难题。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完成作业,提高了学生的作业兴趣和作业的效果。

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8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虽有一些较为积极的改革, 但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 不注重学生的吸收程度, 只使用传统教学方式, 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1. 重记忆轻理解

当前我国初中的历史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重记忆轻理解, 重灌输轻主动”。个别任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教授, 按部就班,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历史教师甚至认为, 只要学生能背下来就会理解, 这导致学生面对着一大堆的课本, 毫无乐趣可言。没有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不仅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知识的人才, 更需要学校培养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对其进行改革, 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2. 成绩为主要评定标准

对大部分教师来说, 高的分数代表着较高的教学质量。正是这种想法, 使得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只重视学生的记忆情况, 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水平。在很多初中学校, 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常常要求学生背诵某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及影响, 这使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恐惧的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不仅仅是指提高学生的分数, 还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才是符合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的。

3. 课堂互动不足

初中历史相对于其他社会学科来说, 是需要不断记忆的学科, 这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 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强加给学生, 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很多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也只是靠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就是对这件事情有足够的兴趣, 传统观念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社会学科, 因此, 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1) 运用讲故事方式培养学习兴趣。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 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其实, 历史学科就是对一个个历史故事进行记载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通过讲故事不仅可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讲授晚清半殖民地国家状态的时候, 教师就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地域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 并对图片进行这样的描述:“一只黑不溜秋的笨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猖狂着, 这就是沙俄帝国;而一只饿虎扑向了长江流域, 这只饿虎就代表着英国;一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跳向了珠江流域, 它就是法国……”通过风趣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立刻就对当时的时局印象深刻, 能够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痛苦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

(2) 采用插图、电影进行教学。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天文、地理等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 这就更加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敬而远之。但是, 如果采用插图、电影等方式, 把那些难以理解的词汇、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制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其能够很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 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 先向学生介绍当时的一些情况, 使其对历史发生的大背景有全面的掌握, 进而为学生播放《甲午战争》这部电影, 把这一阶段历史的相关细节更加清晰地展现给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3) 人物关联教学法。所谓的人物关联教学法就是利用与历史知识相关联的典型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历史学科本身由于其内容的庞杂性和时间的久远性很难让学生掌握, 特别是众多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 很容易被学生搞混。然而, 典型历史人物相关知识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初中正是学生容易产生偶像崇拜心理的年龄, 如果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历史人物为学习榜样, 将会激起学生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兴趣, 在其关注此人物及相关事件的过程中, 就是学生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例如, 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康熙皇帝,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康熙皇帝的书籍《清史事典》中的第四册《康熙事典》,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康熙皇帝的一生以及相关的重大事件, 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使其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 促进其历史知识的积累。

2.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为使学生在整节课中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底, 而且要求教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教”为重点以学习基础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而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过程, 以及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这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主体的教学理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讲, 教师在前一节课留下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去搜集一些“文革”时候发生的事情, 可以问自己的爷爷奶奶, 或上网查找等,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其参与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 演课堂历史剧的模式, 使学生通过参与演出的方式, 了解历史, 学习历史;还可以使用课堂辩论的模式或是学生讲课模式。例如, 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成就》这一课时, 根据其内容繁多但容易理解的特点, 教师就可以采用学生主讲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 为了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所有学生都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不论是通过课本学习还是网络学习, 都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上述的讨论分析, 面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呆板、枯燥、记忆压力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及教学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 必须通过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才能得到合理解决。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还要转变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 以引导学生自主,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学工作, 才能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前勇, 郭春喜.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成功 (教育) , 2010 (2) .

[2]李江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J].科技创新, 2010 (22) .

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探析 篇9

一借助生活经验, 走进历史, 理解历史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 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内在思维路径之一是“同化”, 即以自己的知识图式和生活经验为依托去认识历史, 分析历史, 把历史现象加以归类然后编码, 整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必须要巧妙恰当的借助学生自身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1. 迁移生活经验和知识, 通过类比去体会认识理解历史现象

具体为: (1) 引用谚语。在学习人民公社化运动时, 需要揭示其弊端——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如果老师只进行枯燥的分析, 效果是不理想的。通过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就可以入木三分的揭示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而生动的历史表象。 (2) 直接迁移生活经验。教师讲授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时, 若长篇大论口若悬河,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直接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 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用到哪些外国商品或服务,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概括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意义。 (3)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去认识历史现象。如高中历史选修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 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 即达到中庸的恰当方法是“和而不同”, “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 “同”是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孔子的这番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但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它的精妙之处, 感受它的精神魅力呢?笔者列举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狼和羊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取消狼和羊这一矛盾对立面的差异, 即狼不吃羊了, 会天下太平、羊儿喜洋洋吗?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 兴趣盎然地回答:不会, 羊儿没有了天敌, 无需逃命, 身体会退化, 而且羊儿会过度繁殖, 最终影响羊这一种族的生存。教师继续引导, 诱发学生思维:既然不能天下大同, 那么强调狼和羊这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对抗性, 会怎样?学生答:狼过度繁殖, 羊的数量大量减少, 最终狼也会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甚至种族灭绝。在此基础上, 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和而不同”的内涵。

2. 引用学生易为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例,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

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毕竟不足, 在理解历史现象时, 可以通过引用学生易为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例, 当然所谓“学生易为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例”, 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可以理解的事例, 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构建学生生活经验, 为下一步认识历史搭建“脚手架”。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罗马法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关键在于规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这样的叙述无法让学生体会和认识罗马法的宏伟意义, 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这种知识点比较遥远, 需要教师提供思考通道, 搭建“脚手架”。笔者在上课时, 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说过的话:“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 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最不负责任。”学生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深为信服。笔者趁机提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更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生若有所思, 豁然开朗。

二联系现实生活, 分析历史, 探究历史

1. 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的重要动力因子。如果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就能极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 引起学生重视历史现象。教授《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 笔者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引导: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 如电影《刮痧》中有个细节:由于两个孩子打架, 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 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 是给你面子。”这里就涉及东西方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 我打他, 是我的事, 你管不着。但在昆拉看来, 打人是犯法的, 无论打的是谁。又如里根身为总统, 而他的儿子却在职业登记所里寻找职业, 这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学生听了这些有趣的事例后热烈讨论, 老师话题一转:今天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截然不同与什么思想有关?学生踊跃回答:儒家思想的影响。就这样, 师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开始了对儒家思想的探索。 (2) 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找准切入点, 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感到亲近、新奇,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 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会回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即建设“铁公机” (铁路、公路、机场) ;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等。老师继续提问:罗斯福新政中有哪些措施与上述措施类似?经过与现实生活经验的鲜明对比, 学生自然会对罗斯福新政中相应措施有深刻的认识。老师深入引导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样的作用?联系现实生活, 学生容易进行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一种方法是比较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差异,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讲授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本来这一课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打动学生。教师可以出示鲜活的材料展示现代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操作方式, 然后让学生以课本为依据探究古代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我们从中会得到哪些启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 学生完全可以得出结论, 形成差异的原因有:生产力水平, 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等。启示有:发展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激活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让他们的生命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成长。

2. 还原历史细节, 构建生活化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自身经验进行对历史的思考、探究

按照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客观上和本能上也是会迁移自身生活经验来了解历史现象的, 但是由于我们的历史教材在叙事时往往简明扼要, 缺乏历史的细节, 是概括性的, 这在客观上给学生迁移经验带来了障碍。如历史课本在讲述分封制时, 只是概括的叙述了分封制形成的过程、内容、演变、影响。面对这种情形, 学生如何探索历史的奥妙呢?笔者首先出示地图, 提问学生远一些的封国距西周有多远?学生答:三四千里。笔者追问:那么周王朝如何统治这些地方?发生叛乱怎么办?学生答:火速派兵镇压。笔者追问:交通工具如何?道路条件如何?来得及吗?学生此时已经调动了生活经验, 陷入沉思之中:士兵步行, 还没有全国统一的道路, 如何来得及镇压?看来, 只能利用“自己人”来维护统治是当时必然的选择。俗话说:“打虎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这样一来, 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运用还原历史细节、构建生活化场景这一方法, 在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 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材, 科学把握历史概念, 积累丰富史料。

3. 利用现实生活模型分析历史, 教会学生探究历史的有效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人们分析探究历史现象本质上都是以现实范型为出发点和参照的。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利用现实生活模型分析历史的方法给学生更加明确化, 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有意识运用这一方法, 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 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在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经验分析出:战争一般可以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战略战术、将领 (领导者) 、群众支持与否、战争性质、外援等方面去分析。又如分析改革成功 (或失败) 的原因, 同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范型去分析, 包括改革中领导的态度、决心、指导思想、力量, 反对者的力量、做法, 支持者的力量, 舆论宣传, 措施是否得当等。当然在引导学生分析现实范型时, 学生的概括未必是全面的,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生活化原则, 举一些学生熟悉或听闻的事例, 引导学生概括得更全面。

三用于生活实践, 借鉴历史, 运用历史

1. 设置开放性作业,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现实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记忆、解题能力, 学生对问题的解答, 往往都是有定论的。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体会到成长、探究的快乐, 而只是一种学习机器, 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而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 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学生关心的问题, 就会让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主动查找资料, 深入思考,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解决开放式问题或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使学生获得成长和成熟。设置开放式问题或作业的方式可以是课后阅读, 但要写出读后感;或者是写一篇小论文、演讲稿等;或是进行一次社会小调查。在设置开放式问题或作业方面, 我们可以以美国高中历史教学布置的家庭作业作为借鉴。《美国高中作业·历史卷》有这样一个作业设计:学完“二战”后, 老师提供十二篇文章, 要求是写出每篇文章的读后反思, 及时记录阅读时出现的任何想法。这十二篇文章是:《罗斯福总统在二战期间的两难处境与布什总统在“9·11”之后的两难处境如何相似》、《国际展示政策与规则》、《南京大屠杀》、《罗斯福总统在珍珠港被炸后的演讲》、《亲眼见证珍珠港被炸》、《纳粹期间的艺术禁锢》、《战时移民》、《战时日本居民营》、《犹太人大屠杀的灾难与赔偿》、《“轰炸广岛是战争罪犯”“轰炸广岛不是战争罪犯”》、《炸弹降落在长崎》、《一个犹太人大屠杀受难者的历史见证》。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形式, 比起我们平常的练习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笔者认为设置开放式问题或作业, 要注意:第一, 一定要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意义重大的, 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 各种形式要综合利用, 切忌单一化, 如除上文提及的形式之外, 还可以采取课外组织辩论、演讲等形式。第三, 老师要评价作业成果, 认真分析, 对学生及时反馈,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 维持学生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2.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 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 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中, 我们看出其基本内涵是回归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 它必然会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内驱力。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引领学生借鉴历史, 超越历史, 即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次暑期, 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 选择了研究吴江市青云社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饮食的变迁, 主题是“用嘴品尝生活——青云社区改革开放三十年饮食的变迁”, 在此过程中, 学生自己制订方案, 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人员分工, 最后成功完成任务。笔者指导的另一个小组的选题也很有意思, 标题是“布什总统中亚战略与我国家安全对策”。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性学习绝对不是教师的展示和表演, 而是学生实实在在的研究和探索, 教师所做的只是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建议, 请注意只是“建议”。教师可以在选题上注意引导学生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的或者是意义重大的社会问题, 近期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选题的成功。

摘要:实践证明, 历史教学生活化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其实施路径是:在认识历史现象问题上, 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历史现象,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探究历史方面,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历史细节, 探索历史, 根据生活范型, 掌握探究方法;在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方面, 设置开放性作业, 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世兵.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21) :100~101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0:155

让初中历史教学步入现实生活 篇10

关键词: 初中;历史;生活

在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已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把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但如何让历史步入现实生活呢?我认为可利用三种课型解决:课外活动课、讨论课及教师主讲课。

一、室外活动课

室外活动课:即以课本内容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带着课本中产生问题走出教室,尽量把单调的历史知识生活化。如:棉被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用品,其构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最早是谁制造的,又是用何物制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同学们先观看“明朝的进步科技”一章中的插图—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提花机,初步弄清其构造及首创者,再让同学们到邻近的纺织店观看当代的纺织机,引导他们把二者加以比较,突出当代纺织机的先进性,并分析科技进步的原因,这样就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二、讨论课

讨论课:以学生互相切磋,讨论到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型,教师只起总结归纳作用。我在讲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节时,就提出了“十月革命究竟属于哪一种性质”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有的同学把它视为“人民的反战争、反饥饿、反沙皇专制”的战争,有的则认为是一场大暴动……最后教师归纳:品评人物或事件,不能凭主观臆断或传说,而应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全面地加以分析。

三、教师主讲课

此种方式是抓住学科渗透的特点,灵活地把“主科”知识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要上好这一课型,首先要求老师知识面要广,善于收集各种资料,能灵活地把各门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做到“文理不分科”、“主次一体化”。如我们讲解“巴黎和会”一节时,根据会议主要成员国代表居心叵测、暗藏心机的特点,巧妙地应用语文知识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英国视为一只狡猾的狐狸,美国比喻成一只会唱歌的百灵鸟,法国则是一只凶狠的大老虎……这样一类比,就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真实面目了,浅显易懂,又容易让人接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用对联、成语故事,激活课堂气氛。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接受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课程是反映过去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当前的生活实际有着一定的联系,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和探索知识。此外,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情境中产生共鸣,体会到历史的巨大魅力,从而爱上历史。例如,在学习远古居民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原始居民的衣食住行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于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展实践活动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结介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因而有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得来的东西,才是深刻具体的。例如,再学习朝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段历史短剧的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对于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历史知识学习的载体,知识点蕴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形成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斯托利亚尔认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本着为学生服务,为知识服务的原则,尤其要关心学生生活经验、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这是新课改后才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事先让学生看中日甲午海战的网络资料,再让学生联系目前中日两国就钓鱼岛之间的争执,学生经常看电视和网络,对钓鱼岛并小陌生。以史为镜观察今天的中日关系,要求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钓鱼岛相关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再将历史影视剧中的甲午战争情况进行叙述。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历史学习并小难,而且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如此密切,事实说明: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化教學是因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历史知识的基础。大浪淘沙,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无比。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渊源,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总结经验,意义重大。总之,教无定法。谁能带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得心应手,并使其最大限度的掌握历史知识,他就是历史教学的智者。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 齐健编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上一篇:文化特点下一篇:职务犯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