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段练习题及答案

2024-06-18

文言文语段练习题及答案(精选13篇)

篇1:文言文语段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语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

21.(1)用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篇2:文言文语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共10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小题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悉以咨之( )

(3)其谁可为之( ) (4)国人称善焉(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小题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遗:给予;咨:询问;为:担任;善:好。

小题2:亲近贤臣,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国君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啊。

小题3:亲近贤臣,远小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小题4:公正无私等,思想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遗”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色挠“长跪”“谢”“酣”“诣”,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读懂文章,抓住“用人”这一信息点,从两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即可。

小题4:

篇3:浅谈文言文的阅读及练习教学

一、阅读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背诵法。掌握一些常用的背诵方法很重要,教师可适当介绍这些方法,如分层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板块记忆)、诵听法(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只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这样,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串讲法。串讲法的优势在于字词句子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文言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串”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正确的方法是,该“串”则“串”,不宜“串”则另取他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三)类推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词语的教学还可以从字形人手,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义,最后整理归纳出该字诸义项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比”字,字形上为两个紧挨在一起,本又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意义。又如“兵”字,字形作双手持大斧,而“斧”字正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可见,“兵”的本义是武器,“兵”的引申义有士兵、军队、打仗、战略、战术等因为经常携带武器的人是士兵,而士兵组成的单位是军队,军队的主要工作是打仗,而研究打仗的学问便是战略、战术了。

二、练习教学

(一)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朗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能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理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写,但会认会写却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及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朗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一直到熟悉,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篇4:必修2文言文语段阅读

(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③用之如泥沙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6.翻译下列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翻译:(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

(三)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句中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迨诸父异爨 迨:大概 B.妪每谓余曰 每:经常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何竟日默默在此 竟:竟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喂奶,哺育)B.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C.一日,大母过余曰(经过)D.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3、下列与“凡再变矣”中“凡”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B、轩凡四遭火

C、巨是凡人

D、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能以足音辨人 ②此吾祖大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问,③与④也不同。

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不相同的一项()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墙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

7、下列各句中,与“妪,先大母婢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儿寒乎?欲食乎? C、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8、能够表现祖母关怀孙子的一组句子是()①某所,尔母立于兹。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9.翻译句子。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翻译: ⑵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翻译:(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翻译:

参考答案:

(一)1.B(锱铢,极言其细微;呕哑,象声词,管弦杂乱的声音;独夫,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楚人,指项羽)

2、C(掠取;A统一/一天;B喜欢/吝惜;D宗族/族灭)

3、A(经营,古义是“收藏的东西”;可怜,古义是“可惜”。)

4、D

5、B((代词,代珍宝/助词“的”;转折连词/顺承关系连词)

6、(1)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喊古观、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2)假使秦国的统治者也能爱护六国的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帝王,谁能够灭他们的宗族呢?

(二)1.C 骤:屡次

2.C(否定判断句,其他宾语前置句)

3.A

(都是形容词词尾,B.连词,转折/顺接;C动词,用/连词,表目的;D句中助词,取独/的)

4.A(意动用法,其他名词做状语)

5.B

6.B(作比喻)7.(1)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被动句式,困)

(2)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介词结构后置,渔樵)

(三)1、B(A及,等到;C对待;D整天)2.C(“过”应是“来访,探望”)

3、B(总共,A大凡 C平凡 D 凡是)

4、D(凭,介词/顺承连词;代“而母”/代“我”)

5、B(名词作动词,其他名词作状语)

6、A(往往,现“常常”;方丈,寺庙主持;抚,这里为“对待”意思)

7、D,判断句

8、C

9、(1)东院的狗对着西院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2)老保姆是我已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过我家两代人,我已故的母亲对待她非常好。(3)我的孙儿,很久没有看到你的影子了,为什么整天静静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四)1、C(怒,奋力;名,名字;培,凭借,乘)

2、D(代词,它/代词,指代“风”;副词,表揣测/代词,它)

3、A

4、A(倒状句,介宾结构后置。其他,判断句)5.翻译:(1)天空深蓝色,那时它的本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穷尽呢?

(2)脊背背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碍它,然后才计划向南飞。

篇5:文言文小段翻译(二)及答案

(二)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韩信说:汉王对待我很优厚,把他的坐驾给我乘,把他的锦衣给我穿,用他的饭菜给我吃。我听说,坐别人的车就要和他共患难,穿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他的忧虑,吃别人的粮食的人(就应该)为他的事而出力效死,我又怎么可以看见利益就忘记道义呢!

2.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急,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凡是人在陆上行走就容易疲劳,在水上行走就比较安逸。但是对于游山的人来说,往往陆地多而水路少。只有武夷两山中间夹着一条小溪,一条小舟摇曳着往上走,溪流湍急,同时发出声响。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只要是自己的兴致(心情)所适宜(合)的(即可),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这)确实是游山的人最好的去处了。

3.于是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胜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惟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北魏)从这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十分丰盈,堆满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的钱币和布匹多得无法计算清楚。等到太后决定将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没有不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的。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于是不给他俩布匹,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当时的人们耻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4.公乘亿,魏人也,以辞赋著名。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矣。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其妻自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至坡下,遇其妻。始夫妻阔别十余岁,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乃令人诘之,果亿也。亿与之相持而泣,路人皆异之。后旬日登第矣。

公乘gōng shèng亿,是魏国人,因为辞赋而著名。咸通十三年,他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中举。曾经大病,乡人误传他已死,他的妻子从河北来迎丧。乘亿正好送客到坡下,遇到妻子。开始的时候,夫妻离开有十多年了,亿当时在马上,见到一个妇人,穿着粗麻衣骑着驴子,依稀与妻子相像,所以不停偷看她;妻子也这样做。于是找人问他,果然是公乘亿。亿与妻子互相抱持着哭泣,路人都觉得奇怪。后来十来天就中举了。5.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世间万物没有没有长处的,也不是没有短处的,人也如此。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助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所以借助他人的人会占有天下。不鄙视无能之人,不厌恶无知之人。鄙视无能之人,厌恶无知之人,是一种病态。不鄙视无能的人,不厌恶无知之人,这就是高尚了。即使夏桀商纣还有可以敬畏和有可取的地方,更何况有才德的贤人呢。

6.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

昔日晋献公派遣荀息借虞国之道来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宝玉和屈产宝马来

贿赂虞公,来借他的地方通过,必定可以成功啊!”晋献公说:“垂棘宝玉,是我们先人的宝物;屈产宝马是我的坐骑。若拿了我的钱财宝物而不借路给我,那怎么办呢?”荀息说:“ 不是这样的,他若不借道,必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若接受赠礼而借给我们,不就像是从屋里藏到屋外,从里面的马厩放到外面的马厩一样吗。您还担心什么呢?”

7.郦生说齐王曰:“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授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郦生曰: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烹郦生,引兵东走。

郦生劝齐王说:汉王起兵于蜀汉,平定了三秦,占领了西河之外大片土地;率领投诚过来的上党精锐军队,攻下了井陉xíng,杀死了成安君;击败了北魏,攻下了三十二座城池。这就如同所向无敌的蚩尤的军队一样,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现在汉王已经据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阻断了太行要道,扼守住蜚狐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田广认为郦生的话是对的,就听从郦生,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做乐。淮阴侯韩信听说郦生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气,就在夜里带兵越过平原偷偷地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对郦生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郦生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你老子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这样,齐王便烹杀了郦生,带兵向东逃跑而去。8.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这年夏天,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和参与议嗣的大臣,就和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袁盎和其他参与议嗣的十多位大臣。朝廷缉捕凶手,未获。于是天子怀疑梁王,捕获到凶手,果然是梁王所主使。于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断往来于至梁国的路上,到梁国去反复按验,逮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藏匿在梁王的后宫。使者责问二千石官员很急迫,梁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都哭着进谏梁王,梁王才命令羊胜、公孙诡都自杀,之后把他们交出来。

9.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遭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陈寿字承祚,他是巴西安汉人。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师从于同一个郡县的谯qiáo周。在蜀国担任观阁令史。朝里的太监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们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巴结依附他,只有陈寿不为之屈服,因此屡屡被降职罢官。陈寿父亲去世后,他自己也得了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被去他家的客人看到了,乡里人(认为他不守孝,近女色)对他的评价很低。等到蜀国被魏国平定后,就因为这件事获罪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

10.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曹操父亲),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篇6:高考翻译文言文小段训练及答案1

1、【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上海卷)

2、【韩信将兵】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4、【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5、【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6、【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7、【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8、【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9、【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0、【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北京卷)

11、【求仁得仁】董叔将娶于范氏,叔问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曰,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矣,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福建卷)[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12、【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3、【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4、【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5、【及之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6、【商鞅布令】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又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能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7、【楚庄忧亡】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8、【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9、【假药之得】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20、【克己复礼】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21、【呕心之作】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22、【披肝沥胆】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吊,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23、【失镜之察】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篇7:口技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中间() 曳()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理解正确的是()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参考答案:

1.jiàn、yè

2.C

篇8: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选自《国语.文公伐原》)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乙]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公令疏军而去之去:________

(2)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居:________

(3)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亡:________

(4)是吾骏马也是:________

2.下面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令疏军而去之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B.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C.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德出而福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读了这两则小故事,你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一下晋文公和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有何感想?请写出你的感想和体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过了。(3)丢。(4)这。

2.B

3.(1)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2)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

4.取信于民。

5.晋文公讲信义,言出必行。秦穆公宽容豁达,不拘小节。

篇9:《咏雪》文言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写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愿意和元方交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不久一会儿②相比③丢下舍弃④拉

2.C

3.不是人啊(或真不是东西)!和人家约好一块走,却丢下人家(或我)走了。

4.“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用“柳絮”比喻雪,更贴切、更新颖,更生动。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不唯一)

篇10:高中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膛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观察家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迹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_____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

2.下面句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方法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理解。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___,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和景明心旷神怡

2.B

3.①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脸色上。

翻译方法归纳:①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弄清主要词语的意思;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句要做到文从字顺。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友善,爱其才;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篇11:文言文《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陋室铭》,完成1-5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在不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帷吾德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1)斯:( ) (2)馨:( ) (3)案犊:( ) (4)劳形:( )

2.用“||”将本文分为三层。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点题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 (2)香气,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 (4)使身体劳累

2.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3.惟吾德馨

4.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

篇12:语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是要求背诵的语段,请将语段括号中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层次清晰,下面对于第二段的写作顺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植物到动物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总写到分写

D.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3.这段文字语言优美,美就美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下面对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描写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整个画面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

C.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描写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

D.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使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连词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

1.光滑 紫红 轻捷 缠络

2.C

篇13:文言文语段练习题及答案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 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宋名臣。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解析 酬:实现。

答案 C

19.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答案 D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解析 “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答案 B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3)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答案:

(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2)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上一篇:播音发声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2020服装销售导购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