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2024-06-30

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通用7篇)

篇1: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7分)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

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1.与“自幼嗜学,好属文”中的“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屈平属草稿未定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与“载智性敏悟,善奏对”中的“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素善留侯张良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与“载与幸臣李辅国善”中的“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吾斯役之不幸

B.故幸来告良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与“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乃令张良留谢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与“诣辅国恳辞京尹”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

C.大礼不辞小让

D.其辞微,其志洁

6.与“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中的“修”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修禊事也

C.况修短随化

D.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7.与“以是上有所属”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唯命是从

B.是又在六国下矣

C.觉今是而昨非

D.自言本是京城女

8.与“载必先知之”中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其真不知马也

9.与“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中的“微”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B.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篇2: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文实词

练习

(一)答案

1、爱(1)名词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

(惠爱、仁爱)(2)动词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给人恩惠)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喜爱)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吝惜,舍不得)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六国论》)

(爱护).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

(3)形容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吝啬)※

2、安(1)形容词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稳定)②谢庄遂安(《冯婉贞》)

(安全).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安定)(2)动词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安身)②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安心)③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安定)

(3)疑问代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怎么,哪里)

3、被

读音一:bâi(1)动词

①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覆盖)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遭受)

(2)介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表示被动)(3)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被子)

读音二:pī,通“披”,动词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披散)※

4、倍(1)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违背,背叛)

(2)副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倍加)

5、本(1)名词

①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草木的根)③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根本)

(2)动词 亦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推究本源,考察)(3)副词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本来)

(4)复合词,本心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指心的自然状态,天性)

6、鄙(1)名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界,边远的地方)

(2)动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以„„为边界)②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轻视).(3)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鄙陋,见识浅,庸俗)

7、兵(1)名词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兵器)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③故上兵伐谋(《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战争)

(2)动词 左右欲兵之。(《史记》)

(以兵器杀人).※

8、病(1)名词 ①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重病)②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弊病,缺点)(2)动词

①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生病)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担心,忧虑)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使成病态)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责备,羞辱)(3)形容词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

说》)

(困苦)

②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疲劳)

9、曾

读音一:cãng,副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表时间,过去,曾经)

读音二:zēng(1)动词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增”,增加)(2)副词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表意外,竟然,居然)(3)名词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10、察(1)动词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明察,了解)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考察和推举)③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细看).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看清楚)⑤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详审,细究)(2)形容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精明)

(3)复合词:察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皎洁的样子)

11、朝 读音一:cháo(1)动词 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见,朝拜)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②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拜访)

(2)名词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③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

(政事).(3)介词 坐北朝南(《史记》)

(对,向).(4)复合词:朝宗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水流归向)..读音二:zhāo,名词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早晨)

12、乘

读音一:chãng,动词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冒着)②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驾,坐)③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升,登).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趋,顺应)⑤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

(凭恃,依仗)

读音二:shâng(1)名词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一车四马的总称)

(2)量词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辆)※

13、诚(1)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2)副词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表肯定,确实,的确)

(3)连词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

对》)

(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14、除(1)名词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台阶)

(2)动词

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去掉,除去)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授予官职)

15、辞(1)名词 ①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诉讼的供词)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命令)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口实)④君子疾乎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托辞,借口)⑤《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⑥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言辞,文辞)(2)动词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别,辞别)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不接受)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计较)(3)复合词: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应酬的语言,文辞)※

16、从 读音一:cóng(1)动词

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依顺,听从)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③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参与,参加)④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依傍,紧挨着)

(2)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自)

(3)形容词 从犯

(从属的).读音二:zòng,名词 ①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指堂房亲属)②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1)形容词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危险)

(2)副词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②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18、当 读音一:dāng ①募有能捕捉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两者相抵)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抵御,抵挡)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占据,把守)④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判决,判罪)⑤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阻,拦)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承担).⑦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主持,执掌)

⑧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应当)(2)介词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表处所,对着,面对)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表时间,值,在,正在)

(3)副词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表必然,必定,一定)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表未来,将,将要)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通“倘”,如果)读音二:dàng(1)动词 ①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符合).②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当作)

(2)形容词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恰当,适宜)※

19、道(1)名词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途径,方法).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风尚).

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思想,学说)⑤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道理,规律)⑥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⑦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意向).

(2)动词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取道)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走路,赶路)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说,讲).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④故园谁道有书来?(《南海旅次》)(料想).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称道)※20、得(1)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心得,体会).(2)动词

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取得,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具备)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能够)④所识有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德”,感恩)

(3)形容词

①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融洽)②此言得之(《六国论》)

(对,正确).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管晏列传》).

(得意)

(4)副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必须,应该)

(5)复合词:得无 ①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莫不是)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怎能不)

21、度 读音一:dù(1)名词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计量长短的标准)③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制度,法度)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气度,常态)④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限度)

⑤常有大度(《史记》)

(度量,胸襟).

(2)量词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次,回,个)

(3)动词

①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谱写,创制歌曲)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过).读音二:duó,动词 ①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衡量)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推测,估计)

22、恶 读音一:â(1)名词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坏事,罪恶)②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坏人,恶人)

(2)形容词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坏,不好)②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丑陋)

读音二:wù(1)动词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憎恨,厌恶)②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赤壁之战》)

.(嫉妒)③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狱中上梁王.书》)

(中伤)(2)形容词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耻).读音三:wū,疑问代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怎么)

23、非(1)形容词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不对的,错误的)(2)动词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讥评,责难,认为不对)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无,没有)(3)副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除非)

(4)复合词 ①非常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不平常,意外事故)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非独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不仅)

24、复(1)动词

①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

(回来).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恢复).③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回答)④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报复)⑤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通“覆”,覆盖,盖住)

(2)形容词 ①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夹层的,双层的)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繁复,重复)(3)副词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再,又,还)(4)复合词:复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算账,追究)

25、负(1)动词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以背载物)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担负,承担)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仗恃)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辜负,对不起)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背弃,违背)⑥久负盛名(《后汉书》)

(享有).⑦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管子》).

(蒙受,遭受)

⑧通家尚负责数巨万(《汉书》)

.(亏欠,拖欠)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

(2)名词

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失败)②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

(担子)

(3)复合词 ①负笈 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晋书》)

(背着书箱求学)②负荆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身背荆杖,表示认错,并甘愿受罚)※

26、盖 读音一:gài(1)名词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车盖,伞盖)②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器物的盖子)

(2)动词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遮盖)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胜过,压倒)(3)副词

①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表肯定判断,原来是)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表推测性判断,大概)(4)语气词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用在句首,表假设)读音二:hã,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通“盍”,何,怎么)

27、故(1)名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缘故,原因)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旧交).③中原遂多故(《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事故)

(2)形容词 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女.娇·赤壁怀古》)

(旧有的,原来的)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衰老)(3)副词

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意,特意)②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过去,从前)③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仍然,仍旧)

(4)连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

(5)复合词:故事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旧例)※

28、固

(1)名词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险要的地势)(2)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安定)②秦数败赵军,赵国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守,安守)(3)形容词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顽固)②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坚固)③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4)副词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本来,原本)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表让步,固然)③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表确然,实在)

29、顾(1)动词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回头,回头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拜访)③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关心)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顾念,顾惜)⑤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看,视)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顾虑,考虑)(2)连词

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表转折,只,只是)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表反问,反而,难道)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3)复合词:顾命 或受顾命于宣室(《讨武氏檄》)

..

(指天子遗诏)

※30、归(1)动词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女子出嫁)②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返回)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还)④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归属,归依)⑤众士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归到一处,汇聚)

(2)名词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五灯会元》).

(归宿,结局)

(3)复合词 ①归化 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归顺化从,归服)

②归命

郡国莫不倾耳,望风归命。(《后汉书》)..

(归顺,从命)

③归宁 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④归田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

..

(辞官还乡)

⑤归省 今朝归省见双亲(《东林语录》)..

篇3: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典 型 例 题

推断并解释下列画横线的文言实词:

例1 不以外夷忽

例2 于是夜缒兵出,其营 

例3 选置师傅,铨简秀士

例4 据殽函之,拥雍州之地

例5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例6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例7 恐为身祸,每人尽礼 

例8 肉食者,未能远谋

例9 孝公既,惠文、武、昭蒙故业

例10 开之,曰:“公辅才也。”

例11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例12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13 帝每面称之曰:此儿也,当有所成

例14 秋之月,天地始肃

例15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例16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例17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例18 金人出,击之败面

例19 轨遂城遁走

例20 南市买头,北市买长鞭

错 因 分 析

例1 有同学以今译古释为“看见”等。要理解此句中的“见”,我们可以结合“见谅、见恕”等来推断。这类“见”放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样”,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例1中的“见”作宾语,宾语前置,据此可推断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例2 错解为“削弱”。这里“薄”与“营”搭配,如果将“薄”字理解为“削弱”,那么译成现代汉语即为“削弱其营寨”,众所周知“削弱”的只能是战斗力、实力和地位等,而不能是“营寨”。再联系我们学习过的成语“日薄西山”,“薄”为“逼近,迫近”之意,代入文中,“逼近其营寨”,搭配准确,由此可推断其意。

例3 “铨简”理解上难度较大,但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据此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例4 有同学错解为“稳固、牢固”。有时,我们可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再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4是一个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

例5 错译为“相信、信任”等。此句中的“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据此可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例6 此句可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其意。“应”搭配对象为“节(节拍)”,“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据此可推断释为“随着,和着”。

例7 部分同学错解为“待遇、优待”等,结合语境显然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些解释是不正确的。“每遇人尽礼”意为“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据此可推断“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

例8 有同学释为“卑鄙”,显然是因为不辨古今。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以今义去解释古义。“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这是道德层面的;但“鄙”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这是认识层面的。

例9 少数同学译为“没有、无权”等,显然是不明通假的缘故。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同学们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这里“没”通“殁”,意为“死”。

例10 少数同学释为“奇妙、惊奇”等,是因为不了解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该句中的“奇”是词类活用,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奇”(认为……是奇才),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奇”用法相同。

例11 较多同学将“欺负”释为“压迫、侮辱”等,显然是因为不分单双的缘故。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该句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词“欺”和“负”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欺诈”和“背弃”;而有些同学却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欺负”,试想,下属哪来的胆子去“压迫、侮辱”上官呢?这明显有悖常理。

例12 较多的同学译为“劳作、休息”,是因为不了解偏义复词现象。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起衬托音节的作用。“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结合“昼夜勤”这一语境分析,其意义显然偏重于“作”,而“息”就只起陪衬作用了。

例13 有同学错译为“狡黠”,显然与上下文语境不相合。“面称”即“当面称赞”,下面又有“当有所成”意,由此不难推断,这儿的“黠”为“聪慧、灵敏”之意。

例14 相当多的同学译为:“季节,季候”,这显然是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季”在古汉语中有六种含义:①一年分春夏秋冬,一季三个月;②季节,如雨季;③指一个时期末了,如季世;④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如季春;⑤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如季弟;⑥姓。较多同学选用了上述第二种意思,但是秋天本来就是一个季节,再将“季”理解为“季节”,有重复之嫌,再联系“天地始肃”一句,我们可以推断应选择第四种意思,也就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这样更合乎语境。

例15 多数同学译为“做事、干事、解决问题”等,这显然是因为不熟悉传统文化常识的缘故。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历年高考试卷中时有涉及,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

例16 较多的同学译为“他们”“的”,这显然是不分虚实了。虚词大多是多义的,有些虚词不仅在虚词范围内大都有多种用法,而且兼有实词的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因此,我们既要辨明它的词性和用法,更要辨明它的意义。此例中的“之”应作动词,可译为“到”。

例17 较多的同学译为“登上贵府”“登上高衙”等,同样是因为不了解有关科举方面的文化常识。此处“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例18 多数同学面对冷僻的难字无所适从,如此例便乱译为“摇曳”等,其实运用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即可确定其含义。出自《送东阳马生序》的成语“负箧曳屣”,还有“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可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nlc202309030139

例19 有些同学想当然地译为“投奔、投入、投身”,其实,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投”在这里应是“放弃”的意思。

例20 “辔”字生僻难解,作字形分析,“辔”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应 对 策 略

综合以上文言实词词意推断的误区及矫正分析,推断文言实词词意的方法主要有:①分析语境推断法;②语法结构推断法;③逻辑推求词义法;④因形训义法;⑤互文见义法;⑥温故知新法(成语或已学过的课文);⑦通假推断法;⑧词性推断法等等。要提醒的是,这些方法有时是“错综互训”的,因上文已结合实例作了具体解析,不再赘述。

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_______________。

现 场 练 兵

一、 推断并解释下列画横线的文言实词词意

1. 于里中买,然后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通明之属,倜傥非常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夜而出,见秦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先涕泣不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焕初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其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若少屈,冀得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贫甚,女婢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 诏书切让 让:责备

C. 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 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三、 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B. 诸将效首虏 效:呈献

C.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

D. 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 连:统率

四、 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

B. 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 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到最后

D. 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

五、 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 鬻:卖

B. 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 姑:姑且

C. 方得侍奉颜色 颜色:这里代指父母

D. 老人间往知交游 间:有时

【参考答案】

一、 1. 买米,烧火做饭(因形训义法) 2. 大都(词性推断法) 3. 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结构推断法) 4. “要”与“邀”同音通假(声训推断法) 5. 腰上佩戴着(互文见义法)

6. 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7. 承受(成语类推法) 8. (被)授职(古文化常识) 9. 选拔(联系课文类推) 10. 拜见(因形训义法) 11. 抵押,典当(结构分析法) 12. 强行改变(古今异义) 二、 D(冒犯) 三、 A(树起) 四、 B(阴:暗地里、暗中) 五、 B(婆婆)

(作者:蔡益卿 韩守宏,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篇4: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 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C.量词 形容词 动词 D.代词 副词 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_ _ _ __ _____ __ ____题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号_答_ 考_ _ _ _ _ _ _ _ _ _要 _ _ _ _ _ _ _ _ _ 名__不姓_ _ _ _ _ _ _ _ _ _ _内 _ _ _ _ _ _ 级_ _ 班_ _ _线 _ _ _ _ _ _ _ _ _ _ _封 _ _ _ _ _ _ _ _ _ _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名词 ②助词 ③形容词 ④动词 ⑤代词 ⑥代词 B.①名词 ②动词 ③副词 ④形容词 ⑤代词 ⑥名词 C.①代词 ②助词 ③介词 ④动词 ⑤助词 ⑥名词 D.①代词 ②动词 ③副词 ④形容词 ⑤助词 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 D.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名词 形容词 副词 B.量词 形容词 介词

A.①动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B.①介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C.①动词 ②助词③量词 D.①介词 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正确的一项是:(①跟着好人学好事 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 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 战争 经验 希望 拒绝 B.各 那么 鲁迅 我们 旅客C.更 从来 单单 经常 渐渐 D.胖 伟大 激动 承担 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①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③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④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⑤他患了一场大病。()⑥他病了三天。()⑦这把锁锈死了。()⑧这把锁长了锈。()

11、指出正确说明下边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及意义的一项:()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了,果然近不得台旁„„ A.“近”本来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意思是依靠。B.“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副词,意思是靠近。C.“近”本来副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进去。D.“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靠近。

1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完全正确的一项:()

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①动词 ②形容词 ③介词 ④连词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13、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A.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1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

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 ②张健和.

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

很工整

1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① 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② 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

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

班级 姓名 考号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_ 答案:

篇5:文言文实词早读检查练习四

文言文实词早读检查练习四

1.【患】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患得患失(担心,忧虑)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忌讳)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祸害)D.祸从口出,患从口入(生病)

2.【疾】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病,生病)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快”,引申为“强,猛烈”)C.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孙膑》(通“嫉”,忌妒)D.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弊病,缺点)

3.【及】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涉及,延及)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C.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赶上,追上)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达到,到)

4.【即】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促织》(即使,纵使)

B.若即若离(走近,靠近)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即使)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就)

5.【既】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已经,„„以后)B.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农历十六)D.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不久)

6.【假】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借助)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凭借)

C.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如果、假如)D.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假期)

7.【间】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间,之间)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隔)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时、偶尔)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中间)⑥石错出其间,如林立《道山亭记》(之间、中间)⑦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间隔)

A.①②③⑥B.②③⑥⑦C.①⑤⑥⑦D.①②⑥⑦

8.【见】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拜见,参见)B.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见背”意即“离我而去”。)D.则必铭而见之《寄欧阳舍人书》(看见)

9.【就】选出解释错误的一组:

A.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陈情表》(赴任、到任视事)B.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与尹师鲁第二书》(于是)C.予亦就睡《后赤壁赋》(接近)D.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荔枝赋并序》(实现)

翻译

10、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1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

1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篇6:文言文实词早读检查练习一

1文言文实词早读检查练习一

1、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A、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爱燕之狗屠与善击筑者高渐离。

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君谓计将安出:“什么”“哪里”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养生”

C、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怎样”D、既来之,则安之:“安定” “安稳”

3、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A、妆成每被秋娘妒。B、被发行吟泽畔。

C、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D、芙蓉覆水,秋兰被涯。

4、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人穷则反本:根源。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本来。

C、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册。D、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根本、基础的东西。

5、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B、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6、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徐而察之

A、向察众人之议B、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C、郡察孝廉,州举茂才。D、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7、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曾不若霜妻弱子。

A、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B、人道寄奴曾住。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D、曾益其所不能

8、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沛公诚欲倍项羽邪。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D、帝感其诚。

9、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动以朝廷为辞。

A、近者奉辞伐罪。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除臣洗(xián)马。

6、仆诚以著此书。

7、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篇7: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以形为本,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帮助。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条件。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的“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啜”,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断定其义是“吃”或“尝”。再以“顾”为例,它是形声字,它的形旁是“页”,指人的头部,凡从“页”的字,均与头有关,如:“项”、“额”、“颧”、“颊”等,因此,“回头”是“顾”的本义;“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都是“顾”的引申义(顾:回头→看→拜访→关心→思念……)。“但是”、“反而”之义与“回头”的本义毫无关系,是音同而形成的假借义。

二、以音猜义法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亦不锋利了。汉字具有因声求义的特点,常见的是利用发音找到通假关系,以确定本字解释词义。其实,不少汉字的读音也含有一定“义”的成分,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

(2)音同(近)形不同,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音不同形近的通假字,如:“子曰:由,海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文中某些词的词义把握不准时,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意思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出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这里用法与“到达”靠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履”,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的“履”均作“以足踏地”义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处“履”是在本义上引申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句中“卒”的本义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创伤,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的“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四、内外结合法

内,指文言语句自身。外,主要指现代汉语成语。由于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文言现象,所以借助成语中某些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如“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一句中,理解“徇”的含义,可以联想到“以身殉职”的“殉”(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来加以推断。还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语来推断语素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如上例中“疏”,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可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义便可推断出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满”。文言文讲究句子句式的整齐,尤其是在句子对等的位置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总是互相关照,要么相同相近,要么相反相对,要么相互补充。了解并利用这一特点有益于实词词义的把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竭”的意思是“尽”,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作动词,全部拿出;“蒙故业,因遗策”,“因”可由“蒙”的承接意来推断,为“沿袭”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學也。”“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再由“终日”的“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

六、随文取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这段文字中容易产生释义错误的是“责备”一词,稍不注意就会把它当成现代汉语中“责备”(批评、指责)解,那就讲不通。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所以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责备”释为“要求完备”。

七、意到理合法

把握实词的含义不能只在“意义或解释”上花力气,重意轻理往往会望文生义,且不知是非,一词之义要切合一句之意,并非简单的“投合”,而应当是“精准”的“融合”,也就是意到理合。这样,所谓关照上下文才不会落空。如“让魏公子曰”中的“让”很可能解释为“避让”、“退让”,结合上下文得知“让”应为“责备”之义。再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中的“让”就不能解释为“退让”,整个句子是因果关系,说的是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让”应为“拒绝”、“排除”之义。

此外,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平时我们还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依据课本,夯实基础。现在的高考,不再以课本取材命题,但课本中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因为课本中的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而高考文言阅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绝大多数见于课文,我们曾统计了2000~2016年这17年的高考文言试题,基本年年如此。所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要依据课本文言文,要借助于课本,积累文言知识,编织出知识网络。

二是大量阅读,培养语感。阅读理解文言文语句,解答试题,很大程度上依靠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反复阅读。因此,要想方设法地多读文言文章,把那些文句流畅、语言丰富的文段尽量背下来,多读多背就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三是科学训练,培养能力。复习中见到重要的语言知识,要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遇到疑难语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上一篇:标准化中心小学简介下一篇:区域经理如何激励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