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图表题型

2024-06-13

经济生活图表题型(通用8篇)

篇1:经济生活图表题型

条形图(Bar graph)也称为立柱图或圆柱图。条形图由宽度相同但长度不同的条块代表不同的量。当要比较几个项目或量时,常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条形图主要用来表示:1)同一项目在不同时间的量;2)同一时间不同项目的量。阅读条形图时,要先看图例,再看横轴、纵横各代表什么量,每一个刻度所代表的值是多少,最后找出图中各长条所表示的数据及各长条间的相互关系。例如:

左边的条形图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这一条形图想要体现的是同一项目(期望寿命)在不同时间的量。右边的条形图的横轴也是代表时间,纵轴是代表婴儿的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这一条形图想要体现的也是同一项目(婴儿的死亡率)在不同时间的量。左边的条形图表明1990年的人均期望寿命比1960年的人均期望寿命长20岁,而1990年的婴儿死亡率比1960年的婴儿死亡率下降了50%。

篇2:经济生活图表题型

当前位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交流->学习指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一般程序图表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采集发布时间:2009-11-7阅读:1722次

序号

程序步骤及具体内容

1、确定中心议题:根据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或上级党组织的安排,结合领导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确党委、总支、支部书

定民主生活会的中心议题。

记主持

领导班子、支委会集体研究

执行者

备注

2.谈心沟通:围绕民主生活会的中心议题,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通过个别谈心沟通情况,相互征求意见,党委、总支、支部书领导班子、支委会全体成员参

2达到消除隔阂,统一认识,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3.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立群众意见箱,发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多样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

3会 前 准

见。并对群众的意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归纳。通过整理归纳,将群众的意见梳成辫子,分清主次。在对群众意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民主生活会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确定开会的时间、地点。

党委、总支、支部书组织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记负责

意见汇总

记带头

4、确定列席人员名单: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可吸收与会议内容有关的其他党员干部列席参加,便于更好组织部门提出建议名一般由组织、干部、纪检部门

4阶 地解决问题。段

5作好准备。

6.个人准备:根据会议要求,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自学有关文件精神,用马列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分

6析问题,用党性原则解剖自己。必要时可写成自我批评发言稿。

7.报告上级组织:准备工作就绪后,应提前10天将会议的主要议题、开会时间、地点、参加会议人员名组织部门或组织委员

7单等材料报告上级党组织,以便于上级党组织决定是否派人参加。

1、按时开会,严密组织:经过充分准备之后,要按照预定的时间,如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参加会议人员必

领导班子、支委会全体成员参

8须按时到会,除遇特殊情况请假外,不得以任何借口无故缺席,会议要确定专人记录。主持人要作到对与

会人员的情况胸中有数,善于引导,严密组织,使会议收到预期效果。

2、学习有关文件: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组织大家共同学习有关文件。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认识,达到有针党委、总支、支部书

9会 议

3、检查上次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在本次民主生活会召开之前,应对上次民主生活会上提出的整改措进 10

谁?今后该怎么办,等等。阶 段 114、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循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围绕会议中心议题,交流思

与会全体班子成员和

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开展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和互相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促进,共

委员

同提高的目的。

5、列席人员发言:列席人员可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以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党委、总支、支部书

2党组织的负责同志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虚心听取他们的发言。

记主持

施进行“回头看”。如:哪些措施落实得好,哪些措施正在落实,还存在些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责任在报整改情况

组织部门负责准备相关材料汇组织部门负责准备学习材料

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记主持 负责上报

报上级组织部门

班子及委员全体参与通知 单

负责人列席

5.会议通知:会议中心议题,开会时间、地点确定后,应提前通知参加和列席会议人员,与会人员应积极组织部门负责发会议

6、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班长”要组织大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切

党委、总支、支部书

3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改进措施,力求达到具体,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各自对落实改进措施的责任和时限要

记主持

求。与会班子成员及委员集体讨论提出整改措施

7、上级组织派员发言:上级党组织委派参加下级组织生活会的同志,一定要从对上、下两级党组织负责的1

4精神,认真发言。发言内容一般包括对会议的基本评价,主要特点以及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落实整改措施提出意见。

8、会议小结:会议结束时,党组织的负责同志应对会议情况进行小结,其内容一般包括:主要问题是否找

党委、总支、支部书

5准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如何;总结的经验教训是否切合实际;改进措施是否有力;并对今后工作提

记作会议小结

出具体要求。

1、向上级组织报告情况:会议结束后,必须在十五日内向上级党组织提出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报告。其内容包括:开会的时间、地点、应参加人数、实参加人数及名单、列席人员名单、缺席人员的姓名及其理

党委、总支、支部书

由,主持人、记录人的姓名及会议主题。围绕中心议题,开展批评的情况,生活会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记督促落实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哪些改进措施等等,并附:征求意见汇总材料;生活会议程;生活会原始记录;整改措施或整改意见。会 17

后 完

2、向下级党组织及党员群众通报:将民主生活会适于向下一级党组织通报的情况予以通报,对于群众普遍党委、总支、支部书

组织部门负责记录、整理并根据会议讨论发言,起草整改措施

上级党组织工作人员 组织部门负责记录、整理

组织部门负责起草报告及相关材料,按规定时限报上级组织、干部、纪检部门。

组织部门负责起草反馈材料

关心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视情况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通报,以便于群众监督。

记督促落实

3、巩固会议成果:民主生活会的结束后要消化会议内容,巩固会议成果。书记与班子成员和委员提高认识,党委、总支、支部书18

阶 增强团结,按照分工,负责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并对其他同志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进行梳理、整改。段 194、信息反馈、收集意见:民主生活会情况向下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通报后,还要及时了解群众反映。看问

党委、总支、支部书组织部门负责搜集整理,并向

题找得准不准,改进措施得力不得力,以及落实改进措施的情况。收集群众反映可采用深入群众、征求意见

记督促落实的方法进行,也可以通过群众团体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反上来。

5、建立档案:每次民主生活会后,要将生活会的资料立卷归档。其内容包括:会议的原始记录及生活会情

况报告,征求群众意见资料,每位成员的发言材料、整改措施和其他有关材料。

组织部门负责督办并组织落实

记督促落实

书记和班子汇报

篇3:高考历史图表类题型分类解读

文物 (图片) 、图片、图表, 是特殊的历史材料, 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 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1) 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一般存在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中。

(2) 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 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 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 必须高度重视。

(3) 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 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 充分想象从这一实物中能获取的信息。

(4) 建议仔细观察图像, 充分提取信息, 由表及里解析。从评分答案看, 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 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回答时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看到了什么, 二是反映了什么本质特征。

【例题训练】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 .

A. (1) (3) B. (1) (4) C. (2) (4) D. (3) (4)

2.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 对图片、照片本身进行观察。如是历史地图, 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 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应当注意时间或时期, 有的则需要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2) 分析历史地图、照片状态形成的原因, 要依据地图反映的时代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 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

(3) 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或图片, 一定要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突出最重要的主题。同时, 要综合分析, 包括其中的原因、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如是其他图片, 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

(4) 通过图片、照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总之, 应把从图片、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 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 联系课本相关知识, 进行相应的判断。

【例题训练】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

(1) 鸦片战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3) 甲午中日战争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1) (2) B. (3) (4) C. (2) (4) D. (1) (4)

答案解析:C。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列强分区占领北京。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

3.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1) 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 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

(2) 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 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 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还要注意一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 它们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3) 数据分析题偏重于经济史, 考查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其一, 要求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 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 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其二, 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 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 属于“为什么”的范畴;第三, 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属于“还有什么”的范畴。

【例题训练】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 (单位:千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 》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

(从数据上看是总体在下降) 趋势:出口额有起伏,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篇4:化学图表题题型例析

一、pH变化曲线图像

1.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

考向图像分析

碱入酸碱入酸,开始反应时,溶液显酸性,pH<7;随着碱的加入,pH逐渐增大,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随着碱的持续加入,溶液呈碱性,pH>7。

酸入碱酸入碱,开始反应时,溶液显碱性,pH>7;随着酸的加入,pH逐渐减少,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随着酸的持续加入,溶液呈酸性,pH<7。

2.稀释酸或碱溶液时pH变化曲线

考向图像分析

稀释酸溶液

稀释酸溶液时,开始溶液的pH<7,水的pH=7,随着水质量的增多,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

稀释碱溶液

稀释碱溶液时,开始溶液的pH>7,水的pH=7,随着水质量的增多,pH不断减少,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

3.中和反应(以HCl和NaOH为例)的溶质

考向图像溶液的溶质

碱入酸

A点HClB点HCl和NaClC点NaClD点NaOH和NaCl

酸入碱

A点NaOHB点NaOH和NaClC点NaClD点HCl和NaCl

例1(2015年上海)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分析A项,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盐酸显酸性,因此溶液的pH开始大于7,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等于7,盐酸过量时,溶液的pH小于7;B项,中和反应放热,因此溶液温度开始时升高,而后降低;C项,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因此开始时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当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而溶液的质量还在继续增大,因此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开始减小;D项,开始时,HCl与NaOH反应,因此加入一定体积的盐酸(即将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溶液的HCl的物质的量才开始增大,但之后只要不断加入盐酸,HCl的物质的量会持续的增大,而不是不变。

答案:D

二、表格和图像结合型

这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识表获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关键是从表中数据和图像里分析、筛选、计算出有价值的数据。这类题以大型计算题为多。

例2(2015年东营)在实验室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试剂19.8 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 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 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像见表1、图1。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表1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2525252525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75100a150172.8197.8

(1)a的数值为 ,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 试剂己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做出你的分析) 。

(2)b的数值 为 。

计算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图1

分析根据Ca(OH)2的性质,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可能会跟空气中的CO2反应而生成CaCO3。本题是通过向一定的待测物质中加入稀盐酸的方法测定其变质的情况。(1)根据优先反应原则: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分析表中数据,加入盐酸前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为19.8g+30.2g=50g,前2次和第4次加入盐酸,溶液增加的质量等于加入盐酸的质量,说明此时是盐酸与未变质的Ca(OH)2反应,反应没有气体放出,故a的数值应为100g+25g=125g。当第5次加入25g盐酸时,加入后锥形瓶内物质的质量比总质量减小质量为:25g+150g-172.5g=2.2g,说明有2.2g CO2放出,第6次锥形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和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不再有气体放出,说明此前CaCO3已完全反应。整个过程共放出2.2g CO2,所以图像中b的数值为2.2。

信息梳理

设问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需要知道的量①试剂样品的质量;

②试剂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

已知条件①试剂样品的质量19.8g;

②生成CO2的质量2.2g;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或计算公式①根据2.2g CO2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计算出试剂样品中CaCO3的质量:5g;

②试剂样品中Ca(OH)2的质量=19.8g-5g=14.8g;

③试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14.8g19.8g×100%=74.7%

答案:(1) 125滴加盐酸至 100g 时, 开始有 CO2生成,证明有 CaCO3存在;之前滴加盐酸无现象,说明盐酸与 Ca(OH)2 反应,从而证明有Ca(OH)2存在。

(2) 2.2

解设参加反应的 CaCO3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10044=x2.2g

x=5g

故试剂中 Ca(OH)2的质量为:19.8g-5g=14.8g

Ca(OH)2的质量分数为:

14.8g19.8g×100%=74.7%

篇5:对《经济生活》一幅图表的商榷

在这幅图表中, 主要涉及到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获利状况等四个因素, 也正是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形成了经济过程的循环往复。通过图表可知, 教材的编写者将“生产扩大”与“生产缩小”分别置于此幅回形图表的两端。那么, 将上述四个因素作如图所示的变化安排到底是否正确呢?下面,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理解, 对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理解这幅图表是否正确, 必须厘清两个概念

1.需求法则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购买并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 主要的因素有如下几项:

(1) 商品本身的价格

通常来讲, 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 人们对它的需求量越小;相反, 价格越低, 需求量越大。

(2) 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分为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在互为替代的商品之间, 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对另外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 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 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 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反方向变动。

(3)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

不考虑其他因素, 就正常商品而言, 增加消费者的收入会导致对正常商品需求的增加;相反, 收入下降则会减少对正常商品的需求。不过, 就低档商品而言, 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反而会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

(4) 消费者的个人偏好

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是否喜好及喜好的程度。消费者在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如何选择商品, 他的偏好起着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5) 消费者的预期

它包括对自己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商品价格水平会上涨, 则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 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则会减少现在的需求。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久可能上涨, 则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 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久可能下跌, 则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商品的需求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外, 还会受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在分析需求与价格的相互关系时, 有个前提条件, 即假定消费者收入、偏好、预期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

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商品的需求量同该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这个经济学的重要规律被称为需求法则。当然, 这里排除了一些特殊商品, 如珠宝、名贵服饰等炫耀性商品, 古董、名画等珍贵收藏品。

2.供给法则

供给与需求相对应,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生产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说, 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1) 所供给商品的价格

一般来说, 该商品市场价格上涨, 生产者就会增加对它的供给量;反之, 该商品市场价格下降, 生产者则会减少对它的供给量。

(2) 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费用直接构成生产成本。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生产成本上升, 利润就会减少, 商品的供给量也会减少;生产要素价格下降, 生产成本降低, 利润增加, 商品供给量则会增多。

(3) 生产的技术水平

在一般情况下, 生产技术的提高, 可以降低成本, 增加盈利, 从而导致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供给。

(4) 生产者的预期

如果某种商品价格看涨, 厂商就会减少现在的供给量, 等待价格上涨后增加供给;反之, 如果某种商品价格看跌, 厂商就会把现有的存货尽快抛售出去, 从而增加现在的供给。

商品的供给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外, 还会受气候 (农作物最明显)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商品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即商品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动。这个经济学中的重要规律被称为供给法则。

供给法则对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劳动力等特殊商品有时则会出现例外。

二、要想真正地理解这幅图表是否正确, 还需回到图表本身

篇6:高考历史图表类题型分类解读

【关键词】 高考历史 图表类题 解读

图表类题目以文物、图片、图表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图表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

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1)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一般存在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中。

(2)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3)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从这一实物中能获取的信息。

(4)建议仔细观察图像,充分提取信息,由表及里解析。从评分答案看,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回答时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看到了什么,二是反映了什么本质特征。

【例题训练】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

A.(1)(3) B.(1)(4) C.(2)(4) D.(3)(4)

2.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对图片、照片本身进行观察。如是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应当注意时间或时期,有的则需要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2)分析历史地图、照片状态形成的原因,要依据地图反映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

(3)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或图片,一定要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突出最重要的主题。同时,要综合分析,包括其中的原因、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如是其他图片,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

(4)通过图片、照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总之,应把从图片、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联系课本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判断。

【例题训练】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外国侵略者坐在

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解析:C。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

3.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1)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

(2)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还要注意一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它们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3)数据分析题偏重于经济史,考查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其一,要求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其二,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属于“为什么”的范畴;第三,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属于“还有什么”的范畴。

【例题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

(从数据上看是总体在下降)趋势:出口额有起伏,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状况及背景思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篇7:高考经济图表类试题的解法

一、图表式选择题

1. 命题特点

图表式选择题是以图表加文字说明为载体,主要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此类题的命制主要是借助于表格、图示或图表加文字说明等方式,把要反映的现象表达出来。考生通过分析表格或图示,得出一些经济学结论或启示。由于命题者是围绕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设计图表,所以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理解图表所涉及的基本事实,从提供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并结合《经济生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解题指导

(1)审题:①认真阅读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文字信息等内容和要求,尤其要注意图表中的归纳性语言。②分析图表纵横关系,找出图表中蕴含的显性或隐形信息。如果是两个以上图表,还要分析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③分析图表下面的注释,因为注释是对图表内容的补充或说明,对理解和把握图表的整体内容起到帮助作用。④分析题干的指向或要求,建立与教材知识的对接关系,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

(2)解答:①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结合设问的指向性,将图表中的定量数据分析转化为定性的经济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②结合题意,对照题肢,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题肢,选出正确答案。

3. 例题分析

例1(2015年北京卷)

某篮球俱乐部新赛季球票销售价格表

对上表理解正确的是

①VIP供给更有限,需求更旺盛,因此单价高于普通区②关键场次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因此单价高于一般场次③套票折算的单场平均价格低于各场次单价,有利于提高球票销售总收入④不同位置的球票是替代品,降低普通区球票的价格将会增加VIP区球票的销售量

分析:选A。本题考查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供求关系影响价格。VIP区的球票供不应求,其价格高于普通区球票,①正确。价格影响需求。套票折算的单场平均价格较低,会增加套票的需求量,从而提高球票销售的总收入,③正确。关键场次的球票需求量大,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②错误。普通区和VIP区的球票互为替代品,普通区球票价格降低会减少VIP区球票的销售量,因此④错误。

二、图像类选择题

1. 命题特点

图像类选择题通常提供1-4个图像(或图示),内容一般为当年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要求考生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图像所表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选出正确答案。图像类选择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语言转化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图像类选择题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

2. 解题指导

(1)明确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量变是什么,即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弄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因为在经济学中,函数图表有横轴代表因变量,竖轴代表自变量的说法,这与数学的表示法不同;弄清曲线所代表的实际内容。

(2)根据图像题题干的说明性文字,联系教材知识,弄清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纵横坐标,把握曲线变化趋势;有的题还要明确是点移动还是线移动,如果曲线发生平移,可添加辅助线,分析引起平移的因素,借助辅助线比较判断。

(3)比较不同曲线的差异,确定不同数量关系对应的图像及其曲线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要学会图文转换,把图像表达的意图转化为教材知识的内涵。

(4)分析题肢的内容,联系教材知识,依据设问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判定并选出与图像意图相同的题肢。

3. 例题分析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流感特效药的制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保证药品的正常供给,政府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若用S、S′表示补贴前后该药品的供给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准确反映补贴前后该药品供给变化的图示是

分析:选A。一般说来,价格与供给成正比关系,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材料信息显示,国家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这意味着生产成本会降低,商品本身的价格没有变,商品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侧移动,这就可以确定选A项,排除B项。C、D两项显示的是价格变化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三、图表填空式主观题

1. 题型特点

图表填空式主观题以图表形式命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列举材料,二是让考生分析其《经济生活》依据。此类题属于原理运用型、因果型试题的混合运用,其亮点是材料与观点准确对照,所以考生在解题时只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明确考查方向并把材料折射的原理揭示出来即可。

2. 解题指导

(1)审题。解答图表填空式主观题首先要审材料,概括大意,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其次要审清设问,明确设问类型、设问的指向性、所用的原理内容以及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2)解答。解答图表填空式主观题首先要研读示例的内容和答题方式,并根据示例的模式和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这样才有可能把与该材料相关的经济学道理联系起来分析,然后根据设问的提示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教材中的观点联系起来思考,对照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3. 例题分析

例3(2015年重庆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战国。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不仅保卫了国家,而且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014年,我国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隆重纪念活动,以此铭记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

和平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相比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在生产、财政与对外关系等方面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多机会。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图。

分析: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概括大意,找出材料中的“和平年代,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等关键词,然后根据设问和示例的要求并联系《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和平环境对增加财政收入、发挥财政作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①在财政方面,有利于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加,有利于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民生经济。②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融入经济全球化。

四、图表型主观题

1. 题型特点

图表型主观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为背景,列举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数据,以图表、图示或数据的形式命题,要求考生解读图表提供的信息,通过比较思考,纵向比变化,横向找差距,动态把握表格中的数字变化,然后让学生归纳图表反映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题型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便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2. 解答方法

(1)审题:①审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图表所要说明的内容,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和中心,为解答试题指明了方向。②审图表内容。分析图表内容要做到“三比较”,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表与表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的变化发展趋势。横向比较是对不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其内在联系,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③审注释。注释是图表的延伸和补充说明,它往往对组织答案有较大的影响。注释有两种情况:一是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二是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答案的重要来源之一。④审设问。通过审设问,明确设问类型和要求,并根据不同的要求组织和生成答案。图表类试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图文解读类,如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问题),此类设问属于“是什么”方面的问题。二是关系揭示类,如“图、表(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此类属于“为什么”方面的问题。三是认识类,如“谈谈你对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此类也属于“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四是措施类,如“……应采取的措施(做法)”,此类属于“怎么办”方面的问题。

(2)组织答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炼教材中的观点或结论,根据设问的要求,把材料中信息转化为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和认识,也就是由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分析。在生成答案时要遵循从数据到术语、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还要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表述规范等。

3. 例题分析

例4(2016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

(1)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伊始,中资企业的几笔海外并购令人瞩目,并购的领域侧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的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既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借助中国企业的关联渠道,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第一步,审设问。本体分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第二问要求回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第二步,审图表。首先要读标题,明确两个图表都是关于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内容。其次审图表内容,并对两个图表进行分析和比较。从第一个图表柱状图来看,反映的是2015年和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与金额数据的对比情况;第二个图表显示,1995年与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覆盖行业对比情况。第三步,通过分析,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材料由定量分析上升到定性分析,得出结论,生成答案。即2015年较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与金额上升,数量增长快于金额增长;1995年与2015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行业拓宽,结构优化。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考生可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角度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参考答案:(1)①2015年较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与金额上升,数量增长快于金额增长。②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行业拓宽,结构优化。

(2)①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篇8:经济生活图表题型

一、铝、镁及沉淀图象

图1例1将一定质量的Mg和Al的混合物投入250 mL、2.0 mol/L稀硫酸中,固体全部溶解并产生气体,待反应完全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 mL时,溶液的pH等于7

B. 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 mL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镁和硫酸铝

C.NaOH溶液浓度为5 mol/L

D.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解析从图像可以得出加入的NaOH溶液的作用:先将反应后过量的H2SO4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MgSO4、Al2(SO4)3和Na2SO4,因为Mg2+、Al3+的水解从而使溶液呈酸性,故A、B项错误;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0 mL时,此时溶质只有Na2SO4,根据元素守恒可得:n(NaOH)=2n(H2SO4),c(NaOH)×0.2 L=2×2.0 mol/L×0.25 L,则c(NaOH)=5 mol/L,C项正确;从图象中可以得到:n(Mg)=n[Mg(OH)2]=0.15mol, n(Al)=n[Al(OH)3]=(0.35-0.15)mol=0.2 mol,由镁和铝的量可以计算H2的总量,n(H2)=0.45 mol,V(H2)=0.45×22.4 L·mol-1=10.08 L,D错误。答案:C。

方法技巧解铝、镁及沉淀图象题时,要注意三个图象特殊点:图中的起点、拐点、终点是反应的三个阶段点。本题从定性角度分析:NaOH的作用依次是中和过量的H2SO4(至沉淀的起点位置)、沉淀金属离子(至沉淀曲线的拐点位置)、溶解Al(OH)3(至沉淀不再溶解的终点)。从定量角度逆向分析:溶解Al(OH)3与生成Al(OH)3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之比为1∶3。

二、根据数据确定化学式或化学反应

例2将固体FeC2O4·2H2O放在一个可称量的容器中加热灼烧,固体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变化,测得数据如下:

温度/℃25300350400500600900固体质量/g1.0000.8000.8000.4000.4440.4440.430根据计算分析推理,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25℃~300℃时固体发生变化的反应方程式;判断的理由是。

(2)350℃~400℃发生变化得到的产物是,物质的量之比为。

(3)写出600℃~900℃时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 FeC2O4·2H20在25℃~300℃失去的是部分或全部结晶水。若结晶水全部失去,则:

FeC2O4·2H2OFeC2O4+2H2OΔm

18036

1.0 (1.0-0.8)=0.20

加热减少的质量等于所含结晶水的质量,因此推测正确。

(2)在350℃~400℃,剩余FeC2O4分解,比较FeC2O4与铁的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FeO符合要求,化学方程式如下:

FeC2O4FeO+CO↑+CO2 ↑

(3)在400℃~500℃过程中,FeO在灼烧过程中质量增加,600℃~900℃过程中固体质量又减小,由此推测固体物质可能发生如下变化:6FeO~3Fe2O3(结合氧原子) ~2Fe3O4(再失去氧原子),将表中的数据进行验证:

2FeO~Fe2O3Δm(增加)

14416

0.400(0.444-0.400)=0.044

3Fe2O3~2Fe3O4Δm(减少)

480 16

0.444(0.444-0.430)=0.010

计算得知,推测正确。因此500℃时产物为Fe2O3,600℃~900℃时化学方程式为:

6Fe2O34Fe3O4+O2↑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例3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ΔH<0。图2各图表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图2A.图Ⅰ表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B.图Ⅱ表示t0时刻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表示t0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图Ⅳ中a、b、c三点中只有b点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解析A项,由“先拐先平”可知,乙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对应温度甲<乙,A错误;B项,t0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同等倍数增大,且SO2催化氧化是非等体积反应,则只能是催化剂影响,B正确;C项,增大O2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应是连续的,C错误;D项,图中b点说明正、逆平衡常数相等,D错误。答案:B。

解题技巧(1)“先拐先平”:在百分含量(或转化率)与时间的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线段先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化学反应速率快,表明曲线所对应的温度高或压强大。

(2)“定一议二”:当图像中出现多个变量影响百分含量(或转化率)时,分别假设其中一个变量不变,研究其他变量与百分含量(或转化率)的关系,获得该反应的某些属性(如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气体体积是增大还是减小等)。

例4T ℃时,在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6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ΔH=-49.0 kJ·mol-1,测得H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

时间

/minc(H2)

/mol·L-1c(CH3OH)

/mol·L-1v正和v逆

比较t060?t131v正=v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0 ~t1时间内v(H2)=(6-3)÷(t1-t0) mol·(L·min)-1

B.t1时,若升高温度或再充入CO2气体,都可以提高H2的转化率

C.t0时,v正>v逆

D.T℃时,平衡常数K=1/27,CO2与H2的转化率相等

解析A项,t0~t1时间内v(H2)=(6-3)/(t1-t0) mol/(L·min),A项正确;D项,t1时,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三段式”解题得:

CO2(g)+3H2(g)CH3OH(g)+H2O(g)

起始(mol·L-1)260 0

转化(mol·L-1)131 1

平衡(mol·L-1)131 1

平衡常数K=1/27, CO2与H2的转化率为50%,D项正确;C项,t0时,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故v正>v逆,C项正确;t1时,处于平衡状态, 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H2的转化率减小,B项错误。答案:B。

解题技巧观察图表时,要注意两个特征点:一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起始浓度和平衡浓度;二是两个特征点所对应的的正、逆反应速率关系。根据浓度变化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反应速率;根据正、逆反应速率关系,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四、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图3例5常温下,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 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①所示溶液中:c(CH3COO-)+c(OH-)=c(CH3COOH)+c(H+)

B.点②所示溶液中:c(Na+)=c(CH3COOH)+c(CH3COO-)

C.点③所示溶液中:c(Na+) >c(OH-)>c(CH3COO-)>c(H+)

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CH3COOH) >c(CH3COO-)>c(H+)>c(Na+)>c(OH-)

解析D项,向CH3COOH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当加入NaOH量很少时,CH3COOH 大量剩余,混合液为CH3COOH和CH3COONa,故D正确;A项,继续滴加至点①时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CH3COOH和CH3COONa,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有c(CH3COOH)<c(Na+),根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则c(CH3COO-)+c(OH-)>c(CH3COOH)+c(H+),A错误; B项,pH=7,根据电荷守恒,则有c(Na+)=c(CH3COO-),故B错误;C项,点③ 时n(NaOH)=n(CH3COOH),此时溶质为CH3COONa,CH3COO-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正确顺序为c(Na+)>c(CH3COO-)>c(OH-)>c(H+),C错误。答案:D。

方法技巧解答时,要注意图象上三个点对应的溶液组成:①点,等浓度的酸与盐混合;②点,溶液pH=7;③点,恰好中和反应[n(CH3COOH)=n(NaOH)]。①点,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进行分析得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CH3COO-)>c(Na+)>c(H+)>c(OH-);②点,溶液满足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因溶液pH=7,即c(H+)=c(OH-),故满足c(Na+)=c(CH3COO-);③点,恰好中和反应时,溶质为CH3COONa,CH3COO-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正确顺序为c(Na+)>c(CH3COO-)>c(OH-)>c(H+)。

五、沉淀溶解平衡图象

例6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的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4所示。根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图4A.a点Fe(OH)3的溶度积大于b点的Fe(OH)3的溶度积

B.加适量的CH3COONa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为b点

C.Cu(OH)2在d点代表的溶液中没有达到饱和

D.b、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的乘积相等

解析A项,溶度积只与温度有关,a、b都是在该温度下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点,故a、b两点Fe(OH)3的溶度积相等,A项错误;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Fe(OH)3(s)Fe3++3OH-,加入CH3COONa固体,因为CH3COO-水解产生OH-,使平衡逆向移动,c(Fe3+)减小,B正确;该图为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曲线下方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项正确;Kw只与温度有关,D项正确。答案:A。

方法技巧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同样适用于沉淀溶解平衡。解答本题,得出如下规律或结论或注意点:

(1)图中实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温度下的沉淀溶解平衡点,即饱和溶液状态,根据曲线上所对应的各离子的浓度及Ksp的表达式,可计算Ksp。

上一篇: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办法下一篇:依法治校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