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起点读后感

2024-06-10

红色起点读后感(共14篇)

篇1:红色起点读后感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

船检科:张凯建

近日读了《红色的起点》这本书,首先一点就是这本书的序言与众不同,本以为也会像常规的讲述历史事件那样平铺直叙,没想到一开篇却是20世纪50年代,几名上海作家对共产党的诞生进行了研究,着手对这样开天辟地的大事进行记录。我们所看到的《红色的起点》,是党的一部纪实长篇,以公正的态度对历史进行继实,并且多次进行完善。这样的一本书,在港澳台影响也非常强烈,而且除了书名和序言进行了修改,内容一字不改,可见这本书是公平的记录了历史,没有添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

对于中国的漫长历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红色起点”。在上海法租届李公馆所召开的一大,虽然只15人出席,并且离开那张大餐桌之后,人生的轨迹各不相同,有人成钢,有人成渣,但是意义却十分重大,影响十分深远。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建党伟业》,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些了解,但远远没有这本书详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短短的8天时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这一切的缘起就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的李公馆。15位代表聚首上海,从北方,从南方,东边的日本,从西边的武汉,中国共产党代表们朝上海进发,这是中国共产党各地组织有史以来的头一回大聚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红色的起点。这些代表分别是: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谭秋,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包惠僧,日本周佛海,共产国际马林、尼科尔斯基。

这些年青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远大报复,通过出国深造学习的机会,通过借鉴苏俄成功革命的经验,在中国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代造英雄,有谁能想到,十几名青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党派,他们目标明强,思路清晰,讲求方法,而且各个胸怀大志,出类拔萃,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因为他们坚信有国才有家。然而,也不乏有几名自甘堕落的共产党创始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一些警示。

陈公博是广州代表,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1921年7月30日,一大会场遭敌探骚扰,次日会议移至南湖,惊魂未定的陈公博脱离集体而逃,返回了广州。周佛海则是从一名穷学生,一下子成为国民党的官员、教授,要他把已进入他口袋里的白花花的大洋拿出来交党费,他的确舍不得,便萌生了跟共产党一刀两断的念头。1924年9月,周佛海终于声言脱离中国共产党。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想争夺中央领导权,结果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红军,最后竟然于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中共缔造者反对中共”的丑剧。张国焘叛党投靠国民党阵营,真实的原因是王明带给他的对死亡的恐惧。刘仁静则是出处以“托洛茨基代表”、“正统托派”、“钦差大臣”自居,脱离了共产党,又被托派所孤立,好在最后党给了他承认错误的机会。

由此我在想,同时为共产党的创始人,有人颓废,有人叛变,有人名垂千古,有人则成为一代英豪,可以说当时他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为什么以后的人生轨迹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是个人价值取向的不同。正如鲁迅先生讲的“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可以说,陈公博,周福海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大汉奸,成为汪精卫的左膀右臂,而张国焘则是被王明左倾主义错误路线所逼,才走上叛党的道路,刘仁静则是受了 “托派”的影响才脱党的,还不是说他是无药可救的大汉奸。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时刻站好队伍,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走对了,就成功了,走错了,便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党创始初期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对于我个人来讲,虽然工作岗位是平凡的,不需要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但外界的诱惑也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因此,重视自身的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来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要踏踏实实践行。

总之,通过《红色的起点》这本书,使我对共产党建党始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给了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习总书记说了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行。

篇2:红色起点读后感

(一)张文慧

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然而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未曾真正经历动荡不安的战争,也就未曾亲身经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的惊险,更加未曾见证在战争年代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付出。抱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拜之心与对建党伟业路程的疑惑之情,我翻开了《红色的起点》,这本由叶永烈花费一年半的时间,书写的三十万字的,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这本书一字未改,仅以《中国共产党之初》与《大机密》别名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红色的起点》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国共产党之初》公正明确,《大机密》表现出海峡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了解。

仔细阅读起来,我不由得十分感叹,该书的详尽,其完整度之高,从未有一本书如此详细地记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公正严谨,作者采访了参与党建的重要人士,参阅了众多党史资料,终成此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建党历史,更加接近了历史人物。本书一开头以寻找中国共产党一大纪念馆为线索,展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史。

先说横向面,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键人物南陈北李入手,有志之士的聚首,共商救国大计,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深受军阀的危害,国家急需一条新的道路。而年轻的爱国知识分子,已经摩拳擦掌,恨不得为救国奋战。本书以一九二一年为断代史,深入写一大的召开,一大的召开之初,就面临被法逮捕队抓获的风险,多亏四方有志之士的机敏和重要人员马林的危机意识,才得以在嘉兴画舫画上句点。在这个方面,我感悟到,一个党派的建立都是不易的,新的思想新的道路,只有掌握在走在最前面的人,青年的手里,才能实现价值。从描述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人的文字中,我有幸了解他们的思想,解读他们的行为。当时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他们不仅明白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更加愿意寻找有志之士,找寻有效道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艰辛。党的名称、性质、纲领,这些如今我们正在学习的正确道路,当时还在辛苦的探索当中,没有人知道正确与否,关于如何壮大党派更是众说纷纭,只是当时确信以此道路方可救中国。

再看看纵面,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们的后来,文中不断提及很多当时参与建党的关键人物,到后来,有很多人因为受到了诱惑,改变了初衷,这就好像当代很多原本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安稳的年代反而贪污腐败,就是因为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或者说有太大的野心,太多的贪心。有很多一大代表,贯彻了初衷,为事业牺牲了自己,他们是光荣的,他们坚信没了自己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同谋者。许许多多优秀的爱国青年合力,才建造了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再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最后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向了新中国。可见,建党难,完善一个党更难,带领好一个党难上加难。

现在的我们,有机会参与青年马克思培训,应当借此机会,认识有志同谋,了解我们的党,完善我们自身,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

(二)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 《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篇3:红色起点读后感

一进入会址的历史文物陈列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强侵略中国时分赃的《时局图》, 继而是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邓世昌使用过的书章、“南陈北李”编辑的《新青年》……展出的种种文物, 都是我党逐步走向成熟、国家逐步走向民主、自由的见证, 它们向我们讲述着党的历史, 熏陶着我们的爱国情怀。

参观过程中, 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中共一大的蜡像模拟场景。在89年前的这里,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 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 奠定了党的纪律基础,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今, 面对着由蜡制作而成栩栩如生的房屋、家具、人物, 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 仿佛给人以触碰历史、回到过去的感觉。在革命先辈身体力行的熏陶中, 我们感悟到了“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更体会到了一种榜样的力量, 而正是这种力量必定在日后时刻督促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和意识!

这次参观是对我们思想的一次洗礼, 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如何在未来遵循革命先烈的道路、发扬先辈的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4:红色起点的守护者

坐落在上海卢湾区(现并入黄浦区)的新天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大”会址所在地,同时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地标。这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如何维护新天地的一方平安,无疑也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笔者走进了紧邻中共“一大”会址的新天地治安派出所。

曾经到过上海的多家派出所采访,但踏进太平桥绿地附近的一幢老式石库门内的新天地治安派出所,却让笔者有一种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儿时居住的“七十二家房客”的感觉:群众来访接待室是在改建后的天井里,民警们办公是挤在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客堂间,踏上一段木质楼梯来到二楼一间房间,这是派出所领导的办公室、会客室兼会议室。如此简陋、逼仄的办公条件,在全市数百个派出所中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了。

大概是看出了笔者眼神中的一丝疑惑,所长张奕笑着说:“这里的地皮是寸土寸金啊!现在房价每平方米都达到20多万元了,能够有这样的办公条件已经很好啦!”

打造上海警察的“名片”

新天地治安派出所成立于2003年7月,可是,尽管辖区面积十分“袖珍”,约0.45平方公里,但这块“弹丸之地”却受中外瞩目,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而且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地标,国内外游客只要来到上海,都会情不自禁地说道:“走,到新天地去看看,喝杯咖啡。”这里俨然成了中外游客的“必到点”。

沧海桑田90年。然而,当历史的凝重与现实的时尚在这里交汇时,守护在这里的新天地治安派出所的38名民警,却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那份重任是何等的沉甸甸,因为新天地的治安状况,就是上海治安状况的缩影。所长张奕、教导员顾建宇说:“我们经常对全体民警说,如果说新天地是上海秀给全世界的一张经典名片的话,那么我们每个民警所做的工作就是亮给中外游客的上海警察的名片。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上海公安的形象。”

于是,为了将上海警察这张名片打造得晶莹闪亮,近年来该所针对辖区管辖范围较小,发案类型相对集中,餐饮、娱乐场所密集的特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巡控打防”四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机制,即以巡逻为基础,开展监控、打击、防范。把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南北里、太平湖绿地、翠湖天地小区列为重点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游客众多,人流密集,极易发生扒窃等案件。巡逻民警将上述区域作为巡逻的必到点,在警力配置上分为早中晚三个班次。同时,针对晚上9点至凌晨2点是新天地客流高峰的特点,派出所将巡逻民警和办案民警有机整合,实行夜班工作模式,开展着装巡逻和便衣巡逻相结合,对发案集中的区域开展守候伏击,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见警率,同时对犯罪嫌疑人也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与此同时,该所加强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联动,利用社会资源,为公安工作服务。将派出所的监控设施与新天地营运部、各商家、小区的监控整合,实现了对新天地整个范围监控的无缝衔接。

去年5月4日下午,在新天地北里通道内发生了一起拎包案件。接报后,该所监控民警立即通过监控录像很快就锁定了两名女性嫌疑人,并在第一时间将嫌疑人的图像发放到辖区内各商家和监控室,织就了一张警民合作的天罗地网。

5月6日下午,派出所监控室的民警发现有类似上述嫌疑人的穿着者出现在新天地附近后,民警及时向新天地监控室通报,而同时,新天地监控室也发现了那两人的踪迹并确认就是那天作案的嫌疑人。派出所监控室立即发出指令,指挥新天地保安、巡逻民警和值班民警赶到现场,当场将两人擒获。

抓获外国逃犯

“新天地”不仅国外游客众多,而境外人士更是占到居住人口的70%以上。因此,该所90%以上的民警都会熟练运用英语。在派出所采访的那天,笔者就看到两位年轻的民警用英语接待一位澳大利亚游客的报案。而王赟玮,这名80后的青年民警,更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为了方便和境外居民联系,王赟玮在自己的警民联系卡上,特地印上了他的英语名字“Jerry”。而“Jerry”这个名字也随着王赟玮挨家挨户的走访,深深地印在了广大境外居民和中外游客的脑海里。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在普华永道工作的荷兰籍行政主管玛利亚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男子打来的电话,声称已经绑架了她的儿子,要求其支付5万美元的赎金,玛利亚一下子慌了手脚。就在她手足无措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前不久Jerry上门来做的防诈骗宣传——“绑架、欠费、退税都是骗子设下的圈套,千万不要上当”。难道对方是个骗子?于是,玛利亚一边疾步跑向派出所,一边保持着与骗子的通话。

一到派出所门口,玛利亚就大声呼叫着Jerry。得知了简要情况后,王赟玮边安慰玛利亚,边设法通过电话和她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得知她的儿子早就回到家了,这纯粹是个骗局。玛利亚感激地说,要不是Jerry的宣传到位,她可能已经将赎金汇给了骗子。

对一名社区民警来说,抓获一个逃犯可能并不算大事,但是能够抓获外国逃犯倒是鲜有所闻。而王赟玮凭借自己扎实的基础工作,硬是抓住了一个法国籍逃犯。

2009年11月5日,王赟玮在走访中发现,居住在翠湖天地酒店式公寓某室的一名外籍男子没有办理临时住宿登记。公寓管理方已经多次催促,但其一直称护照在办理签证延期,暂时无法提供等种种理由拒绝登记。经联系,该男子最终答应可以配合民警核查身份,并约好11月6日10时,在公寓等待民警上门。第二天,王赟玮按约定时间抵达公寓,但未见该男子,后经电话联系,该男子称其护照仍旧在领事馆办理签证,无法提供。鉴于此情况,王赟玮要求公寓工作人员再次见到该男子时立即通知派出所。

2009年11月9日20时许,该男子回到公寓,王赟玮获悉后立即前往上门核查。在其公寓门口敲门时,该男子拒绝开门,并由12楼窗户翻至11楼的住户房间,逃离了公寓。

这一反常情况立即引起了王赟玮的高度注意,他立即展开周密的调查。通过其朋友和公寓管理方提供的线索,王赟玮找到其租赁办公室的商务楼进行调查,取得了他当时留存的名片,根据名片上不完整的姓名,凭着扎实的基本功,根据姓名和护照号码的特点,成功判断其为法国籍,并经过姓名和护照号码的组合,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法国籍男子Mathieu,而他的签证已经过期半年了。

王赟玮立即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通过上级部门的协查,发现Mathieu是一名被法国司法机关通缉的逃犯。最终,在多方的通力合作下,当Mathieu在11月18日回住地拿取行李时被警方抓获。

微博关注

今年2月,该所领导和民警在网上浏览微博过程中,发现辖区内的许多单位和众多时尚品牌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辖区的动态情况,张奕所长、顾建宇教导员及时推出了“微博关注”工作法,要求民警主动对这些微博进行关注,定期上网了解各个官方微博的发布、更新的情况,用微博为公安工作服务。

3月初,民警通过新天地时尚官方微博了解到,新天地将举办付辛博生日会、林依晨新专辑发布会、白色情人节、中国风尚、非洲风尚、美洲风尚和欧洲风尚等一系列时尚品牌推介活动。民警考虑到此类活动人员密集,极易发生事故。于是,立即将上述情况向所领导进行汇报。所领导发现除其中一项活动曾经进行过口头申报外,其余活动均未申报,便立即向分局汇报,并着手落实相关安全保卫措施,确保了这些活动的安全、有序。

现在,该所通过微博关注,不仅使派出所在与商户的沟通中有了更多的话题,拉近了距离,同时也在第一时间了解辖区内的最新动态。

如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辖区企业的互动,新天地治安派出所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新天地POLICE”。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将破获的盗窃案件、发还赃物的现场在网上进行直播,并开展防范宣传,受到了辖区企业的极大欢迎。Mia·薇是Raffle Privato品牌的负责人,她的商铺正在装修,看到新天地治安派出所的官方微博后,马上发布评论:警方的这种防盗宣传方式太给力了,所有的商家都要好好读读派出所的微博,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我们都来做“新天地POLICE”的粉丝吧。

新天地地区的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一直是难以治理的顽症,但自从派出所通过“新天地POLICE”微博进行曝光,敦促整改,并上传了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一排排非机动车均井然有序地停放在规定的区域。

新天地治安派出所不愧是一个光荣的集体,多次被授予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并且涌现出了“平安英雄”吴伟、二级英模杨鹤云等模范人物。俗话说“羊群跑得快,全靠领头羊”。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所领导班子的率先垂范,所长张奕是刑警出身,到了派出所工作后,依然是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拼命三郎”。而教导员顾建宇是一个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业的军转干部,面对家中罹患癌症已到晚期的父亲,她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用一个女性特有的认真和细致做好全所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

结束了采访,再次路经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时,我不由想到,1956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在重返“一大”会址参观时,留下了“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题词,其意是开始简单,越发展需要做的事情越多。

篇5:红色的起点读后感800字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完成终版。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踏过的路。无论我们最终迎来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初创的群体都为了追求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走对了路,走好了路。不少人变了初心或迷失了方向,即便参加一大的15人中,都有好几人没有坚持走过“初创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我们党对本质和宗旨的延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个人角度,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总体范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扬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篇6:红色的起点读后感800字

以前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党史知识,只知道党的“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船上,现在具体的知道了会议的主要阶段是在上海望志路106号、108号(李汉俊公馆)。对“一大”召开的时间一直认为是197月1日,读此书才知道会议是从1921年7月23日开始到31日结束,7月1日建党节是两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商定后所定。

“一大”使中国改变了方向,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是15个赤手空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现在中国人的命运,所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为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有的人中途退伍,有的人落荒,有的人颓唐,有的人叛变,这只队伍经过磨练和洗礼,最终成为占世界总共产党员一半以上的队伍。

历史是由人写的,它的面目是真实而严肃的,容不得虚拟和假设,必须经得起拷问和解读。同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持续良好的发展,也必须不断审视曾经走过的路程,对以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查找经验和不足,错的地方要及时加以整改。

现如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我们真的能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的呢样吗?我们要想到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全中国,靠的的是什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腔热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得来的,在他们心中装着是人们群众的一切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利益永远放到第一位。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向着美好的目标奋进。

篇7:寻找幸福的起点读后感

《寻找幸福的起点》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妻,从意大利来到俄罗斯,他们想在孤儿院领养一个孤儿。这对意大利夫妇最后挑选了六岁的男孩凡亚。于是孤儿院的其他人给凡亚起了一个新的绰号:意大利佬。他们非常嫉妒凡亚,想象他将在意大利过上安逸舒适的一生。可事实上这个孤儿院肮脏龌龊,所谓“收养”,实际是贩卖儿童。然而有一天,一位妇人到访,她表示终于有能力带回她的孩子抚养,可他的孩子早就被外国人领走了,院长无情的痛斥她,赶走她,只有小凡亚好心的和这个无助的妇人聊天。就在当天晚上,听到再也要不回自己的孩子的妇人选择在车站卧轨自杀。当噩耗传到孤儿院时,这让凡亚惊觉到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亲生母亲过来找他,他却不在,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去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了看懂档案上的地址,凡亚学习认字,之后自己坐上了火车去找妈妈。孤儿院的人发现他逃走之后联系警方一直在追捕他。后来,院长发现了他,当时凡亚就敲碎了啤酒瓶狠狠的朝自己的手臂扎去,之后院长被小凡亚感动了,并且把他放了。最后凡亚也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影片中有一个腐败的孤儿院院长与贪婪成性领养掮客女人暗自勾结,贩卖儿童,揭示出了那些因为钱财。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的人。影片中还有一个人也给我留下了印象,那就是帮助凡亚逃出孤儿院的女孩伊卡。她先是教凡亚认字,然后又帮他买了新衣服和火车票,走之前还塞给了凡亚一些钱等等。从这些事就能看出她是个善良的人,没有她也许凡亚也逃不出来。最后就是主人公凡亚,他虽然小,可是他却已经有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当他下定决心去找妈妈的时候,他不惧怕任何阻碍和困难。首先他是千辛万苦的拜托别人教他认字,之后机智的拿到自己的档案,又自己独自坐火车,在车上应付一些陌生人;被大孩子欺负,机灵的逃走。遇到危险知道临危不惧。在这个六岁的小男孩身上我看到了机智。勇敢。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我还看到了他的这种找母亲的努力和执着,为了寻找自己的幸福他不向恶势力低头,而是充满了勇气去对抗。

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画面那就是在葛丽莎把他逼到墙角让他无路可去的时候。当时我以为凡亚要被抓回去了,可就在那时,凡亚做出了一个让我震惊的动作,他竟然捡起地上的酒瓶砸碎然后使劲朝自己的手腕划去。那一幕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当时葛丽莎看到这一幕也很惊讶,同时也被他为了回到妈妈身边而不怕做出任何牺牲的决心打动了,最后他决定放了他,不再抓他回去。

最后整部剧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凡亚为寻找自己幸福的起点不惜一切的那种胆量和勇气。也许是对未来幸福的憧憬,所以愿意付出一切去寻找。我希望,以后自己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中也有这样的勇气,不会被途中任何困难所吓倒,不会被任何阻挠屈服。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篇8:《在孩子的起点上评价》读后感

在本课的最后,王老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拓展,总结出“学无止境,不断进取”的道理。这样结束课文会更好的激励孩子。

虽然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复习生字词这一环节时,老师反复使用的评价语言是:“生字认得真不错。”“词语也学得不错。”我想,词语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难点,如果老师用“你的知识能力提高了。”“你认字真棒。”“同学们的记忆力又提高了。”等语言来评价,会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回想自己在教学中,这种应答式的评价也真不少,当自己对学生的回答无法评价时,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的,那就是“是的,对的。”“你真棒!”或者是默许,看来也许是对学生的回答做了反馈,但其实是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一种毫无主见的应答。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是啊,评价是一种引领,是一种提升,那么如何引领,如何提升? “你的起点放低了,进来的人就会很多。”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唤醒学生的生命态度,激发对知识的渴求,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那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篇9:红色起点读后感

熊紫琦

捧读《红色家书》,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体会颇深。这些红色书信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凸显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令人震撼,同时也让我获得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要革命,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正直的人。总书记曾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由此可见,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一名共产党员有多重要。它是一座灯塔,为你在迷路中指明方向;它也是一股力量,让你在混沌中仍不绝希望;它更是一剂良药,使你永远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状态!革命英雄王孝锡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写出了这样的誓言:“任何力量,不能移我的心。任何力量,不堪动我的情。我的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停留。我的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主义”和“责任”能让你矢志不渝,“抛头颅,洒热血”?

要革命,就要舍弃儿女情长,做一个坚毅的人。“一夕**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一封封家书背后,记述了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献身革命不还家,卿奉双亲务桑麻。更嘱贤妻一件事,还当培育革命花。”诗句中饱含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同时满怀着对妻子不离不弃的愧疚,更寄托了对子女投身革命的殷切期盼!一个人的力量的确有限,但是革命人士千千万,革命人的后代更是生生不息,革命的精神将代代相传,这也是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

读完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家书,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革命人士对理想的坚定与执着,对家庭的感激与不舍,更有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对国家富强的渴望!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个小家汇聚成大家——国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要学会从自身做起,从树立远大理想开始,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

篇10: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有许多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狠心的父母抛弃,只能被孤儿院收留。在孤儿院里,有许多的孩子期盼自己的亲生父母来找他们,还有一些希望被其他的夫妇收养。

又一次,一对没有孩子、经济富裕的夫妻,从意大利来到俄罗斯,他们想在儿童之家领养一个孤儿,大家都很兴奋,穿着自己漂亮的衣裳,从心底里希望被别人选中。最后,这对意大利夫妇选中了一个六岁的孩子 凡亚松赛夫。可是 凡亚松赛夫并不想被收养,他看见一个孩子的母亲曾来找过他,他有向往自己的母亲来找到。于是, 凡亚松赛夫偷偷的将自己的母亲的家庭地址偷了回来,和另外一个大姐姐一起去火车站坐火车回家。可是,那个大姐姐被那些孤儿院的人抓了回来,而 凡亚松赛夫就自己坐火车去了……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甚至用啤酒来砸自己的脉搏来威胁孤儿院的人,最后他终于和自己的妈妈在了一起……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小主人公用自己的信念,讲述了寻找妈妈的艰辛的过程,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幸福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小主人公的执着和努力,最后感受到了幸福……

篇11: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寻找幸福的起点》这部电影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孤儿院的故事。

小依帆在孤儿院生活,他听说自己无父无母,自己一个人在孤儿院里孤孤单单的生活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孤儿院里来了一对夫妇,他们看好了小依帆,要领养他,(本网网 )同学们都给这对夫妇起了个外号叫意大利姥,他们说要几天后就把小依帆带走,其他的小朋友都十分的羡慕他,但是小依帆却不愿意被他们带走,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有父母的,于是他顺利的逃出孤儿院,坐上了火车开始他寻找父母之路了,一路上他为了找到他的父母,他勇敢地躲避恶毒的汽车司机,逃脱有钱的恶毒姥,他十分聪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逃脱他们,最终让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父母,观后感《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小依帆十分的聪明勇敢,想尽了办法来逃走,在危险面前丝毫不怕,从容应对,那个富有的恶毒姥,他十分想把小依帆当成自己的孩子,后来都用上了警察,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抓到他,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只要一直坚持要做,就一定会完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篇12:《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

有人说电影带有很浓郁的狄更斯风格,细细看来,狄更斯的笔调却置于整个俄罗斯的大背景下,透过那对意大利夫妇之口,“看看这真正的俄国大地”,镜头里是白雪雾濛的平原,泥泞的一条弯路,感叹19世纪油画里的景象犹存,不由想到“回归”里清晨的湖畔,一般的孤寂与清冷,只不过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罢了。近年来获奖的俄罗斯导演都有些风格相似,连音乐也是,看似寥寥几笔,却直击人心。

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

篇13:红色电影读后感

叶老认为长征精神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有这样几个:一是理想多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育人,导致学生不好教,不好管理。其实 我们应从这信念很重要。反观如今有许多学生缺乏的就是理想与信念,也有许方面多下功夫,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要有爱国主义英雄气概,三是要有大局观念,遵守纪律,团结一致,工作才能取得胜利。谈到小时候的教育,叶老记得自己的母校——福州实验小学的校训:知、道、能、行。校风:和谐求索。

针对当前家庭对孩子的宠爱,叶老认为:人才不在于有多少人去呵护着你,在于你给他好教育。给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他就有了向学之心,向上之心,爱国之志,这样他的一切就都有了,即使他一次考不取大学,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照样可以作出不平凡之事。

《放眼看长征》是一本纪实类的书,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原因、经过,以细腻的笔调记录了长征途中很多感人故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该书第二章——外国人眼中的长征,很有意思。隔着七十年的时空,现代人对长征的理解,难免不带着现代眼光,看看外国人眼中的长征,也许对我们更好理解长征精神有特别意义。埃德加·斯诺,美国的一名记者,带着“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什么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的战斗?是什么支撑他们?他们从事的这场斗争的革命基础是什

么?是什么希望、目的和梦想使他们成为难以置信的顽强勇士”问题,进入红色区域。斯诺的西行,到了红色区域,和红军领导人谈话,和红军战士接触,听苏区人民对红军的称赞,他置信了顽强勇士的所作所为,置信了他们长征为什么能胜利,置信了他们能够在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

看了《放眼看长征》我也置信了,置信了“长征的胜利是举世无双的”,我深深的被在长征中,跋山涉水,忍饥挨饿,受严寒,战顽敌的红军精神折服了。

读着这著作,我不禁想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红军不怕艰难,力争胜利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再只是着眼于路程的艰辛和战士的精神,作者叶心瑜对红军的这次辉煌的行军再次进行了解读,展示了长征的全貌,消逝了心中的疑惑,激发了缅怀先人的精神。

篇14:红色书籍读后感

鸡鸣小学五年级 吴鑫悦辅导老师 周小初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它能让人识天地之广,暁人生之道;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叫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我无法想象,没有书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你又是怎么理解读书的呢?我认为读书就是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不错,读历史、知道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地理,能了解地球表面的形状,知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读自然,懂得了许多科学道理,懂得自然界中的水蒸发、凝结都是自然现象,而水有三太变化。

现在,我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识字多、读的书就更多了。我常常一看就是几个钟头,连吃饭总要让妈妈喊几遍,嘴上应着、可手不放、眼不离、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真善美的人物所感动,使我流连忘返,手不释卷。读《刘胡兰》后,我更加崇拜英雄、痛恨敌人、汉奸走狗,刘胡兰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不强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对朋友、对革命、对真理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不为名、不为利、更不为个人的安危而苟且偷生。读《红楼梦》时,我被宝玉的痴情、真诚、善良所感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不也要真诚以待、善良友好吗?

我深刻体会到,读书不仅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而且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

神文明的营养,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读书便成了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谁的书读得多,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我们必须读书、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古人都说:“读书万卷,行路千里,书,始终是我的最爱,书,永远是良师益友。”

上一篇:水工建筑物复习资料啊下一篇:初中虚词而的用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