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渝北区传染病日常管理规范

2024-06-10

印发渝北区传染病日常管理规范(精选4篇)

篇1:印发渝北区传染病日常管理规范

重庆市渝北区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

学校日常管理规范

一、学校传染病防控日常管理制度及职责

(一)学校应建立并完善的传染病日常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入园入校新生计划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换气制度、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等。

(二)成立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校长

(1)指定一名校级领导主管学生传染病防控工作,明确校内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

(2)将学生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形成有序的校内自查、监督检查和整改联动工作机制,并在年终对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3)督促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履行学生传染病防控的工作职责,落实具体的防控措施。

(4)定期检查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及时整改存在的隐患,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和难题,总结和交流、推广先进班级的防控经验。

(5)对学校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并上报相关情况。2.德育、体卫艺等学生管理部门

(1)负责制订学校传染病防控的宣传教育计划,组织和督导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2)将学生传染病的发病率纳入学生管理和班级评比内容。

(3)负责年级或校级规模的学生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动员和组织。3.教学管理部门

(1)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对体育课和每天一个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和指导。

(2)严格课程管理,做到不拖堂,切实保障课间活动和开窗通风的时间。

(3)指导任课教师每日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因病缺勤和传染病早期症状的监测和报告。(4)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学校对因病缺课学生制定的补课计划和相关要求。4.总务或后勤部门

(1)根据教委相关要求,配齐必备的防控设备与物资,确保科学使用,及时做好检修和增补。(2)定期检修和维护校内门窗,抽查班级开窗通风情况。在校医或保健老师的指导下做好校内消毒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完好的水龙头和洗手设施(如洗手液、肥皂等),方便学生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4)免费为师生提供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并定期进行相关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安全和卫生。

(5)食堂供餐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合理的膳食。5.班主任

(1)每日实施晨(午)检,做好患病学生的病因排查、登记、上报,协助校医落实处理和追访等相关工作,并按要求留存记录。

(2)负责监督、检查本班的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情况。

(3)及时提醒和纠正学生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4)定期与家长联系,传达学校最新的传染病防控要求,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6.任课教师

(1)任课期间发现学生缺勤或出现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咳嗽、皮疹、黄疸、腹泻等)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校医。

(2)按时上下课,不拖堂,提醒学生课间开窗通风和适当活动。7.校医(保健教师)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校学生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措施和监督检查的标准。

(2)负责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目标要求和具体流程的培训。

(3)监督、检查、指导学校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做好全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上报和预警,发现疑似传染病患病或确诊病例应立即采取消毒、隔离等有效防控措施,协助卫生部门进行现场流调处理。

(4)充分利用广播、班校会、黑板报、墙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传染病防控的宣传教育。

(5)全面掌握每个学生预防接种情况,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的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发生传染病疫情时,按卫生部门的要求做好应急处臵。

二、学校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症状监测

学校坚持以晨(午)检为核心的传染病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可疑传染病,使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监测症状:发热、腹泻、皮疹、黄疸、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呕吐、头痛、腹痛等。监测对象:全体学生。包括因病缺勤学生的症状发生情况和就诊信息;出勤学生有无发热、腹泻、皮疹、结膜充血、皮肤黄疸等症状发生。

(二)健康教育

学校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要求采用课堂、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每期开展至少一次以传染病防控知识为重点的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三)免疫预防

学校组织或宣传动员学生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接种。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入学新生、新转入学生进行查验,并督促没有完成免疫接种的学生进行补种。

(四)重点场所管理 1.食堂、餐厅

按《重庆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等级量化评定细则》要求严格管理。2.自备水源

必须按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的要求,加强卫生管理,并建立定期清洗制度,确保供水符合卫生标准,应定期(每季度)进行水质检测,防止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3.教室

(1)桌椅、地面等表面采用湿式清洁,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对走廊、楼梯、扶手等学生经常接触的地方进行重点清洁。

(2)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新鲜。按照有关规定,每小时臵换空气。学校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如温暖天气(或季节)宜采取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或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4.学生宿舍

每天至少2次开窗通风换气,每次至少1小时;被褥经常日晒,不共用餐饮具和毛巾;每日清洁盥洗间和厕所,做到并保持无积水、无积粪、无蚊蝇、无异味;宿舍设臵防蚊、蝇、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并经常检查设施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做到室内外无蚊蝇孳生场所。

5.厕所

建立保洁和清扫制度,落实负责厕所保洁的人员;保持厕所地面、蹲位(厕坑)及小便池内清洁;厕所内或前室应设臵洗手设施。厕所应按有关规定远离水源和食堂;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温堆肥、密闭缺氧发酵、脱水干燥、化学消毒等)。

6.卫生室(保健室)

卫生室(保健室)应坚持通风换气或紫外线空气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每周进行1次消毒;桌椅凳、床头柜等室内用品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表面,每周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1%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保持10-30分钟;工作台面每次进行医疗活动前后都要进行消毒,采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处理。

三、学校传染病的主要控制措施

(一)疫情报告

发生疫情后,由学校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向学校分管领导报告,由分管领导担任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全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工作;学校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要协助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负责指导晨(午)检、因病缺勤监测、发生传染病班级的消毒处理等工作。

班级疫情报告人为班主任,负责收集本班学生健康状况、传染病发病情况并向校医或保健教师报告;协助校医或保健教师进行病因排查和病情跟踪;发生疫情时负责督促本班课间通风,协助学校做好消毒、隔离等工作。

(二)复课管理

发现学生出现传染病相关症状后按有关规定通知学生离校就医、居家休息,当医院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后应在医院严格按照规范隔离治疗,隔离期满或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性后由医生开出诊断证明和复课证明,校医或保健教师对复课证明进行复核后开具回班复课证明,学生方可回班上课。

(三)疫点消毒

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传染病病人发病前呆过的场所和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如肠道传染病应对地面、墙壁、门窗,衣服、被褥、耐热的纺织品,餐(饮)具,厕所及手与皮肤消毒;如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对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地面、墙壁、物品、桌椅、课件、衣服、被褥、及餐(饮)具等也应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肠道传染病的消毒。

(四)应急接种或预防性服药

经区政府决定,并报市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后,可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学校按照上级决定配合实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要点

一、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要点

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从呼吸道侵入、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源是患者(包括潜伏期患者)、带(毒)菌者。凡对该传染病无免疫力的人都可能被传染发病。常在冬春季节流行。

托幼机构和小学一旦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进入,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暴发流行,是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地方。

(一)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腮腺炎以耳垂周围腮腺肿大为主要症状。近几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流行性腮腺炎位居首位,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0-60%左右。其原因与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长(平均潜伏期18天)、传染期长(发病前6天至发病后7天均有传染性)、症状不典型和隐性感染者较多、成人也多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携带者等因素密切相关。流行性腮腺炎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中多发,年龄越低,发病率越高,常在小学和幼儿园造成流行。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以5-6月份和12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关键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发热伴耳垂周围肿大、胀痛的学生及幼儿,应通知其就医并居家休息。确诊病例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学生广泛接种麻腮风疫苗是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措施。

(二)水痘

流行病学特征:水痘虽然不属于法定传染病,但属于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水痘多见于2-6岁儿童,小学生也较为常见,因此幼儿园和小学是水痘防控的重点。水痘病毒传染性很强,发病起至出诊后7天均有很强的传染性,应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

关键控制措施:接种疫苗是防控水痘的有效措施。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宣传、建议未患过水痘且无接种史的学生及幼儿接种水痘疫苗。水痘暴发时同班、同宿舍密切接触的学生及幼儿可进行应急接种。水痘患者其污染物、用具应进行煮沸或日光暴晒消毒。

(三)风疹

流行病学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重庆为风疹的高发地区。风疹在每年3-6月份为流行季节,5月份为发病高峰,3-6岁为高发年龄。

关键控制措施:对低热、头痛、乏力伴有咳嗽、咽痛、皮疹等症状者应通知其就医并居家休息。确诊病例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要加强对风疹疫苗的预防接种。

(四)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特征:流感病毒种类多、变异性大,一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类型流感,每年在流行季节前进行含有相应病毒株流感疫苗的接种才能有效预防当年当次的流感病毒感染。

关键控制措施:发现有发热伴咳嗽、咽痛、畏寒等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及幼儿,应通知其就医并居家休息。确诊病例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天,流行期间对症状轻的患者也要进行必要的隔离。每年在9-10月份应动员学生及幼儿注射流感疫苗。

(五)肺结核

流行病学特征:学校肺结核发病高发年龄在16岁以上,学校肺结核发病高峰期在每年2-5月和11-12月左右。学校肺结核发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控制措施:一旦出现咳嗽、咳痰≥2周、咳血或痰中带血的病例应立即通知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作进一步检查、诊断,确诊病例应在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直接督导下进行治疗;隔离期限为从患病至痰菌检查连续2次阴性;痰液应进行消毒,吐痰使用的纸巾应焚烧或消毒后再扔弃,其他不便于消毒的污染物应

阳光暴晒;对患者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要进行筛查。

二、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要点

肠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又经粪便排出的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的患者,感染而又没有发病的学生及幼儿也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苍蝇、蟑螂等昆虫在传播中也有很重要的媒介作用;各年龄段学生及幼儿对肠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年龄越小越容易感染发病。发病高峰以气温较高的5-10月为多。

(一)细菌性痢疾

流行病学特征:细菌性痢疾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以里急后重(坠胀感)、粘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急慢性患儿、症状不典型者、健康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被污染的手、带菌率极高的苍蝇都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水源污染是造成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发病高峰在夏秋季节,与苍蝇滋生、生冷瓜果上市等因素密切相关。患病后或免疫接种后免疫力不稳定,免疫力维持时间短,故而可以多次重复感染细菌性痢疾。学校细菌性痢疾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低的学生发病相对越高。

关键控制措施: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必须及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症状消失且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才能复课。对与患病学生及幼儿同宿舍、同班级的接触者进行排查和检疫,医学观察7天,必要时协助疾控部门对相关学生及幼儿采集粪便培养检测。

(二)甲肝

流行病学特征:多发于秋冬季节,小学生多见。患儿和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由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手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可采用疫苗预防接种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预防。

关键控制措施:在晨(午)检中发现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可疑症状时应通知其就医并居家休息,同时立即报告。确诊病例应隔离至发病日起20天。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免疫力持久。

三、其它传播方式传染病的防控要点

(一)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以手部、足部、臀部皮疹和口痛为特征,个别重症患儿可致死亡。手足口病在每年4月开始进入流行季节,到5-6月达到发病高峰。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短期造成大范围流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疫情控制难度大。手足口病高发于1-5岁儿童,小学生发病很少。在幼儿园、托儿所可造成暴发流行或家庭的聚集性发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为患儿或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等的密切接触而传播,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口杯、玩具、食具、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械等均可传播。

关键控制措施:晨(午)检中发现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皮疹等可疑症状者,要立即报告并通知其离校就医,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为止;要加强学生洗手教育,避免密切接触;加强教室及居室开窗通风,避免过度拥挤;对患病学生鼻咽分泌物、粪便等可能污染到的餐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进行消毒。

(二)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

流行病学特征:俗称为“红眼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很快,发病集中。“红眼病”治愈后免疫力低,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因此可重复感染。“红眼病”以夏季多发,学校以夏秋季节多见,各种年龄均普遍容易受到感染,可在幼儿园、学校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

关键控制措施:晨(午)检中发现眼部发红、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可疑症状者,应通知其就医并居家休息,同时立即报告。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为从发病至症状消失为止,一般为7-10天。患者眼部分泌物可能污染的门把手、桌面等外环境要采用消毒剂擦拭,病人的生活用品、毛巾、脸盆等应每日煮沸消毒。“红眼病”没有疫苗预防,以加强眼部的防护为重点。应勤洗手,少揉眼,不共用毛巾、脸盆等。

篇2:印发渝北区传染病日常管理规范

甬国税北[2007]37号

各科、室、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零负申报纳税人的管理,特制定《增值税零负申报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二ΟΟ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增值税零负申报管理办法

根据我局零负申报纳税人的具体分类情况,税收管理员应按不同类型,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零负申报率:

一、由于下列各种因素产生的零负申报纳税人,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长期未实际经营且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一年以上)都不会经营的零负申报的空壳企业,税收管理员应向纳税人做好耐心细致的税法宣传、政策解释工作,由企业提出税务登记证注销申请,税收管理员受理后,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注销手续。

(二)对长期未申报、且确实查无下落的企业,按《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认定为非正常户。非正常户管理按照《宁波市江北区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非正常户管理的通知》(甬国税北[2006]138号)执行。

(三)对小规模零负申报企业中以营业税业务为主营业务,工商执照兼营范围中有增值税业务,但实际经营中无增值税业务发生或发生的货物销售业务属《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的营业税混合销售行为的,根据有关规定,企业仍需每月进行增值税零申报。税收管理员要根据实事求是和优化纳税服务原则,在向纳税人做好税法宣传、政策解释的基础上,按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所得税由国税部门管理的企业,由企业提出无增值税应税业务的书面申请,在办税服务厅受理、税源管理一科调查核实后,及时取消增值税税种登记。

2、所得税由地税部门管理的企业,由企业提出税务登记证注销申请,在办税服务厅受理、税源管理一科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注销手续。

上述企业的经营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有增值税应税业务发生的,税收管理员应及时督促企业办理恢复增值税业务申请或办理国税税务登记手续。

(四)对属于企业已提出注销申请的待注销零负申报纳税人,办税服务厅在受理后,应及时传递给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一科应抓紧进行注销清算,尽可能做到当月申请,当月办结注销税务登记证手续。

(五)对不独立核算的所得税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核实情况后,向其汇总核算的上一级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发函了解是否已汇总核算纳税,取得对方税务机关的书面确认后,取消所得税税种登记;对100%汇总纳税、就地监管的金融保险等中央企业,发现未按CTAIS设置规定进行“所得税预缴比例”维护的,应及时补充完成。

(六)在办理上述取消税种登记、税务登记注销及认定为非正常户手续中,不得留有欠税,应及时缴销发票,如属一般纳税人企业注销的,还应及时收缴其

防仿税控金税卡和IC卡;办理税种取消手续的,如被取消企业未及时办理税款所属期为税种取消前一个纳税期的纳税申报(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季度和),按CTAIS设置会造成该企业当月未申报且不能补申报的结果,税收管理员应督促企业如期申报。

(七)税收管理员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工作方法,向纳税人做好税法宣传、政策解释,不得强制,应实事求是,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弄虚作假予以取消税种登记、注销税务登记,否则造成管理漏洞的,一经发现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的有关纸质资料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归档保管。

二、对经营正常却因非正常性原因产生零负申报的企业,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属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企业,要求企业每月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详细的零负申报情况书面说明材料,报告零负申报的原因,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作出说明,包括:存货变动、销售收入、进销项税额、产品消耗定额、生产流程、购销渠道、应收账款变动和企业经营变动等分析。

对连续3个月以上零负申报或零负申报原因说不清楚的企业限量、限版供应发票,要按程序进行约谈,有疑点问题移送纳税评估。重点评估后仍无法解释申报疑点的,移交稽查处理。

企业零负申报确实属正常原因(如筹建期企业等),可按季、半年或按年向税务机关报送材料、作出说明。

(二)属于小规模纳税人零负申报的企业,税收管理员应加强日常管理和日常检查,对账证不全的企业,符合《征管法》第三十五条核定征收条件的,按规定进行核定征收管理,在具体的工作中,应避免出现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低于同类型个体工商户的情况。

(三)属于所得税纳税人零负申报的企业(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下户了解情况,对账证不全的企业,符合《征管法》第三十五条核定征收条件的,一律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核定征收管理。

对既不符合核定征收条件,又属于零负申报企业的,应要求企业在季度申报结束后10日内,报送零负申报情况书面说明、分析具体原因,对成本结转、期间费用分类、购销渠道、资金往来等情况进行说明,并附财务报表及有关明细账册复印件,特殊情况的,可允许企业按半年或按年报送上述材料。

税收管理员收到上述资料后,应认真进行案头分析,由税源管理一科统一移送,由税源管理二科组织重点评估,实地核实企业的财务核算情况、成本核算状况,采集纳税人信息,找出异常申报的具体原因,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对重点评估后仍无法解释异常申报疑点的,移交稽查处理。

(四)对连续三个月以上零负申报的重点税源户,要逐一实施纳税评估,引导和督促纳税人如实申报。

篇3:印发渝北区传染病日常管理规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 (卫生厅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

2010年原卫生部印发《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 0]82号) , 对指导和规范地方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认真总结近几年的执行情况, 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 我委组织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形成了《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可从我委网站“综合监督”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2014年7月14日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 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 保障人员配备, 合理配置工作装备, 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 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 制定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 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 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 组织实施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 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 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 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 负责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 根据本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 结合实际, 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 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 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 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 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 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 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七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明确具体科 (处) 室, 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县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八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前, 监督人员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 检查安全防护装备, 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时, 发现违法行为, 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 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第三章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二) 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 (询问) 的情况;

(三) 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情况;

(五)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情况。

第十二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接种单位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证明文件、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资料;

(二) 核查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的记录, 接种情况登记、报告记录, 以及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报告记录;

(三) 查阅接种单位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询问记录;查阅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填写的接种记录;

(四) 检查接种单位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情况;

(五) 查阅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向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发第一类疫苗的记录;

(六)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 核查记录的保存期限;

(七)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记录和资料;

(八)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的证明文件, 核查文件的保存期限;

(九)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的记录。

第二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第十三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组织、制度情况;

(二) 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情况;

(三)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辖区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审核确认, 并开展疫情分析、调查与核实的情况;

(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履行与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职责的情况。

第十四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 核查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和专职疫情报告人员,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审核记录、各类常规疫情分析报告等文字资料, 核查设置疫情值班、咨询电话的情况;核查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 进行网络直报的情况;

(三) 查阅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 与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互相通报甲类传染病疫情的记录;与动物防疫机构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的记录;

(四)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设备运行情况, 疫情报告人员现场演示传染病的报告、审核确认、查重等情况;

(五) 查阅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的其他记录情况。

第十五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 核查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内容应当包括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异常信息的快速反馈、自查等方面。

(二) 查阅诊疗原始登记 (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和影像阳性结果) 、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等资料, 核查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情况;

(三) 查阅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内部自查的记录及有关资料;

(四) 查阅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上岗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的资料;

(五)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设备及运转情况, 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演示传染病网络直报操作;

(六) 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查阅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

第十六条监督检查采供血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 查阅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登记情况, 以及献血者或供浆员登记簿, 核查HIV初筛阳性结果报告情况及送检确认情况;

(三) 对于设置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机构, 检查疫情报告人员演示网络直报操作,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转情况;

(四) 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 查阅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

第三节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落实情况;检查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 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三)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 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的情况;

(四) 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文件;

(二) 检查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设置情况和预检、分诊落实情况;

(三) 检查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四) 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情况;

(五) 检查对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使用记录。查阅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对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记录。

第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情况;

(二)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 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及时采取传染病控制措施的情况。

第二十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监测制度、本辖区内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的资料, 以及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资料;

(二) 查阅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技术方案或预案, 以及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记录、报告;

(三) 查阅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记录和资料, 以及疫点、疫区卫生处理记录。

第四节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一条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 医疗卫生人员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情况;

(三) 医疗用品、器械的消毒、灭菌情况;

(四) 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的情况;

(五) 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使用和管理情况;

(六)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消毒管理组织设置文件、消毒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及检查记录;

(二) 查阅工作人员消毒技术培训记录;现场提问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知识;检查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三) 查阅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记录或检测报告, 查阅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整改记录。必要时现场采样监测消毒与灭菌效果;

(四) 查阅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记录;检查消毒产品相关证明文件、使用日期和有效期;

(五) 检查医疗机构相关科室 (重点是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 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情况;

(六) 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的场所、设施和措施。

第五节医疗废物处置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制度、应急方案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 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培训情况;

(三)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登记的情况;

(四)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情况;

(五) 医疗废物、污水的处置情况;

(六) 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合同的情况;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监督检查医疗废物处置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监控部门或者专 (兼) 职人员、岗位职责的文件资料, 核查监控部门和管理人员;

(二) 查阅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交接、登记等规章制度以及应急方案;

(三) 查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的资料;

(四) 检查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设备, 查阅健康检查记录;

(五) 查阅医疗废物登记簿, 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是否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规定, 使用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说明和警示标识;

(六) 检查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专用包装物或容器、暂时贮存的地点和条件, 核查医疗废物运送线路;

(七) 检查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的消毒、清洁地点与情况;

(八) 查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资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资料;检查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设施、方法及记录资料;

(九) 检查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实施消毒的设备设施及其运转维护情况;查阅消毒处理记录和监测记录。

第六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五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情况;三、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

(二) 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培训、考核及上岗持证情况;

(三) 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四) 开展实验活动情况;

(五) 实验档案建立和保存情况;

(六) 菌 (毒) 种和样本的采集、运输和储存情况。

第二十六条监督检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 (毒) 种和样本采集、运输及实验活动等管理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一级、二级实验室的备案证明和三级、四级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二) 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料和上岗证;

(三) 核查实验室将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的记录;

(四) 检查二级及以上实验室相应设备配置情况;

(五) 查阅实验档案;核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实验档案的保存年限;

(六) 查阅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查阅实验室经论证可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证明文件;查阅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质证明文件, 以及相关实验活动的记录;

(七)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检查三、四级实验室在明显位置标示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以及进入实验室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八)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登记及结果报告记录;检查是否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同时从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九)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及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的资料;

(十) 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报告、处置记录;

(十一)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的记录;

(十二) 查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批准文件;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运输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第二十七条监督检查保藏机构菌 (毒) 种和样本储存管理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保藏机构的资格证书;

(二) 查阅安全保管制度、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进出与储存的记录, 接受实验室提交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的登记和开具接收证明情况;

(三) 查阅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的登记, 核查实验室提交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检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的情况;

(四)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储存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第四章信息管理

第二十八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组织分析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 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 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

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设置专 (兼) 职人员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采集、报告任务, 及时、准确上报监督检查相关信息。

第五章监督情况的处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后, 应当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被检查单位, 将监督检查结果与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校验和等级评审等管理工作挂钩。对存在问题的, 应当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对存在违法行为的, 应当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 应当及时移送当地公安机关。

第三十一条对菌 (毒) 种保藏机构未依照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菌 (毒) 种和样本, 或者未依照规定提供菌 (毒) 种和样本的,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逐级报告。

第三十二条对重大的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对涉及消毒产品、饮用水、学校和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应当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三十四条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期间,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重点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卫生部2010年9月17日印发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0]82号) 同时废止。

篇4:印发渝北区传染病日常管理规范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地区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10%,这个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显然闸北区已经属于老年型社会。因此,了解老年人口日常活动功能,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监测、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等健康促进工作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2009年通过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并按5%比例从闸北区常住人口中抽取60岁及以上居民,共11 338名,并将其分成慢性病组和非慢性病组。常住人口定义为在辖区内居住6个月以上的户籍和非户籍居民。

1.2 调查方法

1.2.1 健康档案。

由社区医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以及各种慢性病史等信息进行分析。

1.2.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采用由美国的Lawton和Brody于1969年制定的ADL量表测评。ADL共有14项,分为两个分量表:一是躯体生活自理分量表,共6项,包括上厕所、吃饭、穿衣、梳头及刷牙、行走和洗澡等。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分量表,共8项,包括打电话、购物、做饭菜、做家务、洗衣、使用公共交通、吃药和理财8项。评定结果可按总分、分量表分和单项分进行分析。总分≤16分的评分等级为完全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项及以上≥3分或总分≥22分的为功能有明显障碍。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于计数资料采用计算相对数及Pearson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1 338名60岁及以上的居民的平均年龄为73.31±8.33岁,其中男性5 295人,占46.7%,女性6 043人,占53.3%。小学及以下者有4 300人,占38.0%,初中者有3 289人,占29.0%,中专和高中者有2 337人,占20.6%,大专及以上者有1 397人,占12.3%。户籍人口为9 917人,占87.5%,非户籍人口为1421人,占12.5%。通过慢性病史的记录,筛选出慢性病组5 627人,占49.6%,非慢性病组为5 711人,占50.4%。从总分来看,9 325人评分等级为完全正常,占82.2%,2 013人为功能下降或功能有明显障碍,占17.8%。

2.2 慢性病对ADL的影响

慢性病组总分平均为16.70±7.60分,非慢性病组总分平均为16.16±6.74分,前者总分高于后者,且有统计学差异(t=-4.010,P<0.01)。从评分等级来看(表1),慢性病组中完全正常的为80.9%,功能下降的为6.1%,功能有明显障碍的为13.1%;非慢性病组完全正常的比例较高为83.6%,而功能下降和功能有明显障碍的比例较低,分别为5.5%和10.9%,经检验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从各单项来看,14项中有10项均表现为两组有统计学差异,没有差异的单项分别是吃饭、梳头及刷牙、上厕所和吃药。

2.3 年龄与性别对ADL的影响

设定评1分或2分为功能非依赖,评3分或4分者,为“功能依赖”[1]。再将年龄分成60岁~,70岁~和≥80岁三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单项的“功能依赖”程度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女性至少有一个单项为“功能依赖”的比例在60岁~和70岁~组中低于男性,但在80岁及以上组则高于男性(表2)。

2.4 ADL评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评分等级为因变量(完全正常=1,功能下降或功能有明显障碍=2),将性别(1=男,2=女)、年龄、户籍(户籍=1,非户籍=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中专或高中=3,大专及以上=4)和慢性病史(无=1,有=2)这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设定进入的α值为0.049,退出的α值为0.05)进行因素筛选。用逐步后退法筛选出文化程度、慢性病史和年龄这3个因素,如表3所示,即无慢性病史的ADL评分高于有慢性病史的,文化程度越低ADL评分越高,年纪相对大的ADL评分较高。

3 讨论与建议

3.1 慢性病患病率在可能存在低估的情况下仍表现为危险因素

本研究得出的慢病患病率为49.6%与相关文献报道[2]的老年人自报慢性病患病率81.7%有差距,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仅采用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史信息,因此,这个慢性患病率可能存在低估。即使如此,慢性病史还是成为了ADL评分等级高的影响因素,调整了文化程度和年龄后的OR值为1.112,表示有慢性病史的人ADL评分等级更高。

3.2 功能依赖的年龄趋势严重

由表2可见,各项的功能依赖比例,70岁~组比60岁~组高6.3%~18.3%不等,而80岁及以上组比70岁~组高7.7%~25.1%不等,可见存在年龄越大功能依赖程度越强的趋势,且该趋势表现为愈加陡峭。同样,多因素分析也验证了年龄确为ADL评分等级高的影响因素。

3.3 开展积极有效的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

利用社区最接近老年人群的特点,对其开展一系列的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定期的健康知识讲座让老年人了解基本的医疗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让他们不得病、少得病和不得重病,尽可能长地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组织老年人加入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通过科学的指导以及相同疾病的患者互相勉励支持,将慢性病情况维持在可控范围,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一些卧床的老年人,还可以通过社区全科团队服务,对其设立家庭病床进行护理和关怀。

3.4 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

世界各国在长期实践中探索了多种符合实情的老年护理解决方案,对减轻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疾病经济负担,改善老年人生命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损而导致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照顾的问题。随着人们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加之家庭结构的改变使传统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削弱,“4-2-1”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这就对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提出了要求。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其不同年龄段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是相去甚远的,因此,设置该保障计划应该考虑到年龄的因素。此外,在建立老年保障体系时,保障类型可以考虑采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的组合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不同老年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明园,朱紫青,陈佩俊,等.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与某些疾病关系的社区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2):124-127.

上一篇:《盘山县运输管理所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方案》下一篇:爱眼护眼主题标语(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