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2024-06-18

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通用8篇)

篇1: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求出发,以“陕西的人文风情”为课题,结合学生的感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认为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立足陕西,推介陕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陕西省情;课程资源;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一种课程领域。

因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点评

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成了各自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并积极讨论交流,涌现出多个关于陕西的p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

1、《陕西的人文风情》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一个课题组的题目为“陕西的人文风情”。回想当初选取这个课题时,组员只有2个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了5个人。初期,他们在选题方面下了许多功夫,面对形形色色的课题,他们对每一个都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后来,在翻阅地理杂志时发现,原来值得他们研究的课题就在身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陕西。

陕西拥有十三朝古都西安,有震惊中外的`秦兵马俑,有远近文明的牛羊肉泡馍,有香气四溢的肉夹馍,为何不将其介绍给大家熟知呢?同时,他们还考虑到,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渐渐喜欢上发展快速且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大都市,如上海、深圳,已不愿在陕西这个地方苦苦等待创业的机会,为了让这些年轻人不再忽视陕西这座古城的独特美丽,让古老的都城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世人,于是,他们小组便决定了这个课题“陕西的人文风情”。

经过正式的开题报告之后,课题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共同商量拟订出一份关于陕西知识的调查问卷。经过老师的帮助,近一百份调查问卷已向校内、校外发出,问卷回收率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全部回收。经过对问卷的研究及分析,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经过将近一个半月的收集及整理,组员把成果交给组长。一周过后,他们的作品已有了一个雏形。之后,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组员又参观了陕西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拍摄及调查访问,更加了解了陕西的历史发展和人文风情。

正如课题组长所说:“对于一个一向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我来说,这次活动无异于一次享受的过程,在活动中,我体验到了西安的旅游氛围,以及陕西的历史底蕴。我以后更要加倍学习,以回报这片养育我的黄土地。”

2、《外地游客心目中的陕西小吃》课题

经过小组成员数月对陕西小吃的调查研究,对西安以及周边一些饭店的调查,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调查。小组成员对游客们反映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汇总、评价、总结、反思等工作。

游客们反映的情况主要分为对陕西小吃喜爱,讨厌,既不喜爱,也不讨厌。其中,喜爱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对陕西小吃口味喜爱,物美价廉,对陕西文化的喜爱,比较有特色;不喜爱的原因主要因为口味不适合,营养搭配不合理,不卫生,价格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此外,小组成员还对原因更深一步的分析,得出地域原因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大多南方人对陕西小吃比较排斥,而陕西小吃却受到北方游客的好评。

小组还对陕西小吃的一些优缺点进行了评价,首先,陕西的小吃只是小吃,并没有能成为集体系的大菜,所以除了一些固定的饭店外,大多数还是以“游击队”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这些“游击队”大多没有卫生保障,很容易影响陕西小吃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一些饭店,开在某些旅游景点周边,不但服务态度差,而且价格高,小吃质量差,这些饭店影响了陕西小吃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一些饭店也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可喜的是西安还有相当一部分饭店能做到风味纯正,价格公道,环境优良,特别是一些老字号店,就更胜一筹了!

为此,课题组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西安市区和周边大小饭店进行不定期抽查,特别是对于著名景点周边的饭店要加大、加强检查的力度和密度。

(2)对一些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的饭店经营者进行统一培训,给予资金上的帮助。

(3)对有安全隐患的饭店要强行停业整顿。

(4)保护老字号,发扬所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有关部门作好对外的宣传工作。

三、研究性学习学生感悟

第一,初步树立了研究和创新意识。第二、了解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研究过程还不是很规范,但学生对设计问卷、问卷统计、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撰写等主要环节都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和初步的体会,对展板的设计制作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第三,学生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学得多用得少,所以学生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可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不足,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第四,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成功。第五,从刚开始的那一种不以为然,逐渐过渡到在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从进行调查刚开始被拒绝的沮丧,到之后开心的发放调查问卷。第六,一门课程让学生受益匪浅,从中所得到的责任心,交际技巧,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逐渐感到兴趣,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自由放松,这是一个飞跃。

四、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正如一位课题小组长所说:“我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完成了本次课题。在此次活动中,我和组员一同制作了一套幻灯片,从收集资料开始,到整理,排版,再到修饰……虽然辛苦,但却能从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总之,这是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自我学习的经历,自我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的活动。相信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品读学生的感悟体会,我感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开辟了一块探究的乐土,是学生实践的园地。研究性学习课,着重在实践。从选题到结题,这一年来,课题组的学生收获颇丰。学生们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组员们在这个过程里使自己不再胆怯,更加自信并享受到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立足陕西,推介陕西,开发陕西历史地理、自然环境、文化艺术、民俗风情、观光旅游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葛炳芳.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2: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学习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仅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在整个20世纪,普及教育的趋势在全球展开,首先是小学教育,随后是中学教育,自第二次世界在战起,同一趋势发生在中学后教育,即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与传统精英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界结构,于是远程开放教育就此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正如远程教育专家基文教授所说“远程开放教育应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出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我国远程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适应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界制度,”“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我国,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助学手段的远程教育已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鉴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以及国际上现代远程教育大发展的态势,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到与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潮流的差距和压力。

二、远程教育开放性的内涵

远程教育的大发展是与常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应该坚持开放的姿态,而远程教育系统结构本身决定了它的开放性,能对社会发展作出适时反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通过对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考察和了解,开放性作为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开放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人们在温饱以后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更注重生存的质量,最应保证的权力就是学习的权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教育的终身化,从澳大利亚教育情况来看,学校主要由政府负责。以新南威尔土州为例,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内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负责保障儿童,青年及社会其它人员(不管性别,人种、宗教、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身心能力)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满足所有人对学习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在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获取成功的必要技能,州政府明确了小学至中学阶段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对中学后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州政府制定的目标和政策就是使所有成年人,无论任何背景和处境,无论任何年龄,都享有学习的权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终身教育是促进社区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将尽力支持和满足地区和个人学习

之需,以建设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活力的劳动大军。可见,澳大利亚政府着力体现个人教育过程的持续性,为教育平等化、民主化、终身化、社会化创造条件。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1998年对国内高校学生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以下学生占27%,20岁-24岁学生占32.5%,25岁-29岁学生占13.5%,三十岁及三十岁以上占27%。从以上数据及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大学的迫切性远不如我们国内那样强烈,每年高校招生时常常会出现有些大学招不满人的现象,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了几年后,人们反而要求继续求学,所以20岁-24岁年龄段大学生的比例反而上升最高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上年龄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也达到了27%,反映了澳洲市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历时性阶段,充分体现了把个人教育时段同个人生产实践适合起来,使终身化教育成为可能。

2、教育手段的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及时提高新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个人电脑、CDROMS及各种软件、Internet网络和电信网成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基于新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克服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有其本身的优势,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空间方面,远程教育缩短了学校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数据压缩、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信号被高速传递到不同地点。在时间方面,教育机构在提供一些“实时”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一些“虚时”课程,即允许学生在方便访问课程教学和教材,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间及学生相互间可以同步交流(在某指定场所或通过远程电话会议,Internet聊天室等),也可以异步交流(如通过定期的信函、电子邮件、计算机公告版等)。在资源方面,近来数字图书馆、联机书店和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的发展使用户如用现场一般获得远程服务;课程主页(Home Pages)组织了众多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快速定位和连接,学生可通地下载来获取学习资料。目前,在澳大利亚除远程学习机构外,传统的大学正在有效地应用远程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方式来推行其成本革命,远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其结果是传统高等教育和远程高等教育形态之间的差异正在消失。如西澳的莫道克大学(Murdch University),就可看作为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中的“综合模式”(integrated model),即由分散在全国的高校聘用同样的教学人员同时光提供校内外两种模式(on-campus and off-campus),学习同样的课程设置,授予同样的学历证书。学生可同时在校内学某些课程而在校外学另外一些课程。随着学生环境的变化,学生还可以在两种模式之间随时变换,最近的发展是两种学习模式的学生都增加了计算机的网上学习(online computer mediated learning)。

3、教育体制的开放

开放使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更多提供学习机会,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着力构建社会终身学习体系。高中毕业后可以通地任何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或继续教育,无论是参加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SC)后立即进入大学深造,或工作几年后再继续求学,学校随时为学习者敞开大门,据新南威尔土州教育和培训部的1998年度报告数据,1998年新南威尔土州129所TAFE学院(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中,19岁以下占25.8%,20-24岁占18.3%,25-29岁占12.1%,30-39岁占20.7%,40-49岁占14.5%,50岁以下中7.4%,其中业余学生占总

人数的72.6%。另外,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很多高校之学习学分相通,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余地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它不仅提供劳动市场所需的职业培训,也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它可颁发学业证书、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它的学分也被许多大学承认。近年来,TAFE学院与中学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一些12年级学生选修TAFE课程,既可作为高中毕业考试课程,又可获得TAFE学分,以新南威尔州Carling ford男女混合公立学校为例,1997年有53名11.12年级学生选修了TAFE的家政、建筑、管道工程、计算机技术、办公文员等16门课程,从这层面上看,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入学对学上解除了妨碍灵活学习的种种限制(如入学条件,跨校选修等),使它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成为全面开放的事业。

4、教育层次的开放

选择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按学习目标的内容分类,青少年是为进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成年人中有的为了求得更好的职位或胜任当前的工作;有的为了更好地承担角色;有的为了发挥自已的各种能力或发展自已的兴趣爱好,有的为了体闲、健身等。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获取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已,追求自身的发展。澳大利亚在远程教育中,力求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有主要传授正规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获毕业文凭和学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有通过远程教学传授非学历课程的高等技术继续教育学院,它们适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愿望开设了广泛的课程,为技术、工业、高业、管理、行政等部门培养了广泛的人才。这些课程涉及面广,能帮助求学者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澳大利亚每天有100多万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和学员类别呈多样化趋势。有面向移民的英语课程,有面向专业工作者的专业课程,有面向中青年的高等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有面向大众闲暇课程和兴趣课程,还有帮助人们交换工种和更新知识的短期培训课程。

篇3:炎帝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关键词:炎帝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1 炎帝文化资源概况

炎帝文化资源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正如清代学者彭之昙在他所著的《炎陵祀典考》中所说的:“盖古圣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后世之报享,惟帝最隆。”[1]它是所有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用之不尽,享之不完的一笔财富。 这些资源主要有五大类。

1.1 炎帝神农氏和神农时代及其后裔留下的历史遗存

神农时代,炎帝神农氏及其后裔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是始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见证。主要有二十几处,如炎帝神农氏陵墓,它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洣水河畔的鹿原陂南端。史书记载:神农氏仙逝后葬于此地。《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茶陵古属长沙,茶陵因此而得名。鹿原陂,古称白鹿原,因林间产白鹿而得名。自从炎帝安葬在这里之后,又称天子坟、皇山、炎陵山。氏族墓地,氏族墓地位于炎陵山上(又称皇山)。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葬在此外。天池,相传炎帝神农氏曾于此处洗药。又名洗药池。眠龙开口,眠龙开口位于鹿原陂、纱石帽二景之中。古传炎帝神农氏金棺葬于此。霭仙山,霭仙山位于炎帝陵东南十里处。上有帝母祠,祀有娇氏。峤梁岭又名桥头岭,距炎帝陵西南十里。《路史》等书载:炎帝神农氏在山上铸有尝药鼎。骑田岭,骑田岭在湖南宜章县南,《管子·轻重》篇载:“神农种五谷于淇田之阳,”即此处。嘉禾县,据王应章《嘉禾县学记》载:“嘉禾,故禾仓也。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即炎帝神农氏得嘉禾处。衡山,古称“南岳”,相传炎帝神农氏带领氏族南渡长江开发潇湘,火神祝融以火施化,故南岳之神以祀炎帝神农氏为主,祝融为辅。 桃源洞、黑龙潭和白龙潭,位于万洋山中,是炎帝藏药和洗药之地。

1.2 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各种祭祀活动

炎帝神农氏开拓了农耕文化,为我国历史上的农业立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英名伟绩,受到了后世的敬仰和崇拜,数千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寄托悠悠情思。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祭祀神农的节日,其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成为世人缅怀始祖,开拓进取的重要活动,也必将成为发展旅游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历代王朝都将神农作为先农来祭祀。夏商以来,开始有了祭祀神农,祈求丰收报答“先啬”的典礼。官方最早祭祀炎帝始于秦灵公。《史记·封书》说,“作下祭炎帝”。以后历代历朝都有祭祀记载。如《汉旧仪》云:“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祀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衡州府志》:“故凡后世有天下者,皆祀之(神农),而新即位者,则告焉。示不忘本也。”这些祭祀活动包括:蜡祭、先农祭、先医祭、炎帝陵庙祭(大祭、时祭、民间祭)。

1.3 纪念炎帝神农氏建造的纪念性建筑

后人为纪念炎帝神农氏建造的纪念性建筑不胜枚举。这些历史建筑群成为游客瞻仰、陶冶情操、昭示后人的宏伟丰碑。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始建于宋代初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炎帝殿占地3 8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既保留了清道光十年(1837)修茸后形成的形制和风格。又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活力。

诸如此类的古老建筑还有很多,如天使公馆、奉圣寺、县官斋宿之馆(又名时祭公馆)、胡真官祠、崇德坊、咏丰台、鹿原亭、白鹭亭、金沙亭、林子超先生纪念亭、飞香亭、味草亭、炎帝圣火台、炎帝陵牌坊、神农桥、御碑园等二十几处古代建筑。

1.4 考古发掘出的属于神农氏和神农时代的各种文化遗址

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广泛深入的展开,大量属于神农氏和神农时代的文化遗址纷纷出土。这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神农氏和神农时代的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以无以争辩的事实证明炎帝神农文化就起源湖南。而且也给我们发展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经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许多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无论是从考古的观点来看,还是从旅游学的观点来看,都是价值连城的[2]。

这里有几处曾经轰动过国内外的文化遗址:八十挡古稻与古人类文化遗址、城头山古城和古稻田灌溉系统遗址、道县玉蟾岩洞穴古人类文化遗址、独岭坳古人类文化遗址、会同连山考古遗址。同时,湖南的考古挖掘,发掘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今这些文物与文化遗址是发展旅游的最好的资源和重要载体。

1.5 刻画炎帝功德的文学艺术

据初略统计,自西周至今,已经收集到的诗歌、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作品不下一千件。中有不少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2 理性分析炎帝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2.1 炎帝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这些年来,对炎帝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炎帝文化资源发掘和培植,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呈现出良好局面。

2.1.1 炎帝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效显著

一是促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湖南对炎帝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以株洲炎帝陵风景名胜区为主。炎帝陵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风景名胜区与省内外各风景旅游区相互连接成网,形成有机的区域风景网和旅游线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祭祀拜谒炎帝的人数日益增加,年旅游人数达到80万人次。现每逢九九重阳,定时举办“炎帝节”并祭祀炎帝已成惯例。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促进了湖南株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形成了炎帝文化资源的旅游品牌。株洲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流光溢彩,生机勃勃,东连井冈山,西接衡岳,距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桃源洞)不过50公里,境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水、石、林俱美,雅、趣、奇、险兼备。千百年来,炎帝陵前的祭祀活动历久不衰,俎豆馨香,终年不绝。官吏富贾,文人墨客,多有篆志书史,诗文题咏。而民间群众,则以村俗民风,故事传闻,留下许多炎帝和炎帝陵的珍贵史料和千古情思。

三是加大了炎帝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自1993年开始,炎帝陵恢复了由省级和县级两级政府主持的公祭活动,并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株洲炎帝节”,成为株洲市宣传炎帝和炎帝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株洲人民的一个重要节日。此外,炎帝广场“周周乐”旅游专场文艺演出,以及株洲先后与湖南卫视制作了8期株洲旅游的专题节目,与《湘女出行》栏目组联合制作了1期株洲旅游专题片;与湖南经视合作推出了“连线红土地”直播活动;并在《中国旅游报》、《中国经济时报》、《湖南日报》、《株洲日报》等报刊上宣传株洲旅游。有效地提高了株洲开发炎帝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使株洲市炎帝文化品牌逐步确立,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精品。2008年进入国家红色旅游线 。

2.1.2 炎帝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建设初具规模

为了加快炎帝陵的建设,湖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的定位是:以炎陵山及其附近的山水自然景观为基础,以炎帝庙、御祭建筑、故道及遗址和有关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为主,以观光浏览和科研教育为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炎帝陵总规划111.86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按功能分为谒拜祭祀区、祭祀故道区、农耕文化区、神农采药区、日市集贸区、华夏归根墓园、发展备用地等7大功能区,其建设工程分三期,于2015年完成[3]。

从开发炎帝文化资源来看,株洲市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相继开发、建设出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景区(点)。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累计投入8 000多万元,2002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神农大殿、午门、牌坊、配殿、文物陈列室、主祭道路绿化等工程相继完工,通过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质的认定,炎帝陵被授予4A景区。2004年启动二期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华夏归根园的工程建设。神农谷(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修葺游道数十公里,沿路开发出一系列如珠帘瀑布、黑龙潭等极具观赏价值的奇山秀水美景。在株洲市区建成了神农公园和炎帝广场,2009年重点建设神农主题公园——神农生态城和炎帝文化艺术中心。在解决炎帝陵交通瓶颈方面,最近正在修建衡炎高速公路,有望年底通车,这将大大改善去炎帝陵旅游的状况。届时,炎帝陵旅游区与井冈山旅游区紧紧联成一片。

2.1.3 炎帝文化绿色旅游跟红色旅游融合一体

有着浓郁炎帝文化底蕴、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炎帝陵,1997年就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炎陵县与“革命根据地”的井岗山紧紧相连,与周边的茶陵县同属革命老区;还与“革命摇篮、领袖故里”的湘潭,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的历史名城长沙联成一片;形成了炎帝文化绿色旅游跟红色旅游的统一体。

2.2 炎帝文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还要看到,尽管炎帝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也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和利用,但以炎帝文化为品牌的旅游经济没有形成;在开发和利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2.2.1 对炎帝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炎帝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但是,对于炎帝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仍然有些不足。一是对炎帝神龙氏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由此,表现形式多样,不胜枚举。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同为炎黄子孙,为什么对黄帝的祭祀与对炎帝的祭祀差别就那么大呢?这样做很不好,影响极坏!二是还表现在对炎帝文化资源的挖掘上,不注重历史,随意强奸民意。三是开发者对炎帝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片面宣扬一些迷信的东西,误导民众。

2.2.2 对炎帝文化资源的资金投入不足

炎帝文化资源的开发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以炎帝陵为例,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比较有特色的炎帝文化资源,但这里的配套设施相当落后,它不仅交通不便,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旅馆。究其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

2.2.3 对炎帝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不够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对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尽管炎帝文化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但是,要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发掘出的古文化遗址没有很好地整理、提炼和浓缩。二是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不高的问题。三是破坏严重。在炎帝陵景区存在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

2.2.4 对炎帝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对外宣传营销力度亟待加强。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炎帝陵的知名度不如黄帝陵高,与炎帝神农氏的始祖地位很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没有加大对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宣传,致使许多人至今还不了解炎帝和炎帝文化。二是相关部门对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目前在学术界呼声很高,但具体到某些相关部门并不把这当一回事。令人遗憾的是,一位教授用了近十年之功写了一部《神农大帝》的剧本,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可是几年来由于利益问题至今仍未开拍。三是对炎帝文化产品的包装嫁接不够。文化资源要成为文化产品需要的是包装和嫁接。如对一些历史遗存需要包装修葺。对产品和产业需要嫁接,使其具有炎帝文化气质。

3 炎帝文化的创新发展方向

走集群经济发展道路是打造好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

3.1 集群经济对发展炎帝文化旅游品牌经济的重大意义

集群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激烈竞争中的大型垄断企业的挑战而言的,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有关集群经济的定义,眼下经济界、学术界还无统一的看法。为了让大家对集群经济有所了解,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来的,他认为集群就是众多中小企业联合组成的“产业区”,或者称之为产业集团。第二种观点是费里克森和林德马克提出的地方生产系统,或称地方企业网络。第三种观点是皮埃尔等人提出的新产业区。第四种观点是波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有时简称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内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连结的一批企业的联合集。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产业集群是特定领域中的一群企业,这里的特定领域指的是地理上邻近的一批企业。二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必定是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它们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不是一群彼此之间没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集合体。从上述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只有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企业才能组成产业集群。例如旅游业中的产业集群,就只能是旅游企业的集群。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是白热化。旅游业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晚,规模小,经济实力远不如世界上那些旅游大国。要想在竞争中不败下阵来,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企业联合起来,组成旅游集群经济,否则会在竞争中丢掉阵地。对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经济来说,当然更只能如此。

3.2 如何打造好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集群经济

3.2.1 提高思想认识,创新体制机制

炎帝是华夏之根,民族之魂,炎帝陵是湖南之窗,是湖南最大的品牌。要致力于做大做强,要充分认识这个品牌的含金量,用活用好这个资源,进一步把炎帝品牌做大、做强、做响、做到位。首先,当地各级政府要负起第一责任。要集中财力办大事,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创新思维观念、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形成管放结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要让炎帝文化传播有“说头”,祭祖有“奔头”,旅游有“看头”,休闲有“玩头”,投资有“搞头”。要高度重视,求真务实,把炎帝陵为中心的炎帝文化建设成为“上慰始祖,下荫后人”的德政工程、精品工程、惠民工程。让炎帝精神流芳百世,永放光芒。

3.2.2 借鉴他国经验,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对旅游业来说非常必要,特别在金融危机的时刻。纵观各国政府,尤其是一些旅游大国的政府支持旅游发展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国家总体扶持政策。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巴西、墨西哥、泰国、韩国等旅游大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旅游法,用立法的形式来扶持本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设置合理职工休假制度,确保旅游业的正常有序。三是利用财税手段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以炎帝文化为品牌的旅游企业,政府如果不能在财税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恐怕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3.2.3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有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对旅游业的投资应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种理论对那些早已开发,并已形成规模,且经营效果好的大型旅游企业而言,可能是适宜的。但对像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企业而言,是行不通的。例如像八十挡古稻遗址、城头山古城、古稻田及古稻田灌溉配套系统遗址及独岭坳古人类遗址和道县玉瞻岩古人类遗址等尚待开发的旅游景点,政府如果不去投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诸如铁路、公路、机场、旅游设施等,没有政府的投入是很难形成旅游产品的。因此,对于炎帝文化旅游经济品牌打造,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旅游交通。要在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方面加大项目投入。二是旅游购物、餐饮住宿。规范餐饮管理,提高质量。三是旅游文化娱乐。坚持民族的、大众的、健康的原则,建设一批档次高、特色化的休闲、度假娱乐设施。

3.2.4 开发旅游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特别是对像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开发较晚的旅游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政府加强对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就成了发展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企业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在这方面政府要做的事主要是:一是帮助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企业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二是制定人才奖励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基础教育。

3.2.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炎帝品牌

宣传就是促销。在旅游业中,促销是旅游企业将自己的旅游产品通过各种方式——电视传媒、报刊杂志、网络等用广告的形式,传递给潜在的购买者,使其了解、信赖并购买自己的旅游产品,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并密集覆盖广大客户的今天,谁有效地利用了现代传媒,通过广告的形势将自己的旅游产品宣传开去,谁就能有效地争取到游客。这对于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加大对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就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应有之事。

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领导出面做广告。以日本为例,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邀请10位外国驻日本大使参加日本观光政策恳谈会。会上小泉纯一郎提出“观光立国”的旅游战略,并用英语为日本推销旅游产品。为了发展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业,也为了宣传炎帝文化和炎帝精神,我们希望我们的政府官员,尤其是重要的政府官员不妨也出面替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做宣传。

二是广泛利用现代传媒加强对炎帝文化的宣传力度。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人文景观制成电视风光片或制作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通过现代传媒播放出去,或者将它们印制成图册进行散发,此外就是由攻关人员进行宣传,或组织相关的旅游节进行推销。总之宣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起到促销作用就行。

三是提高公祭档次。既然同为始祖,不要分南北东西,炎黄二帝的文化地位理应同等。

3.2.6 打造企业集群,提振旅游产业

要对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企业实行集群式发展,首先,要科学规划,一体开发。对炎帝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摸准了优势资源可以事半功倍,反之,会耽误发展机遇。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关键点打开思路:一是选准“亮点”,实施集中开发。“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又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避免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及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亮点”突破,带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二是突破“地域”,搞好整体规划。省政府和省旅游局对此高度重视,将它与全省的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联成一片,实行整体开发,例如,将炎帝陵景区与长株潭三地的伟人故里、名人故居、革命胜地以及张家界、衡山、九疑山实行一体开发。

要鼓励一批有势力的旅游企业,包括相关的生产加工、吃、住、行、娱等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企业集群,同时,我们还可以和那些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企业组成旅游企业集群,对内形成完整的旅游热线,对外统一营销,推介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张家界旅游区,衡山旅游区、桃花园旅游区等,一旦组成旅游集群经济就可以做到客源共享。使湖南旅游共建共享,各企业互惠双赢。

要创立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集群经济的区域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经验表明:只有外向性的产业集群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企业也不例外。而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有品牌。因此,政府应努力加强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集群经济区域性品牌的创立和保护。一方面政府集中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集群企业的力量开展对外宣传,创造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区域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组织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集群经济内部加强自律,共同制定地区性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用以维护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旅游集群产品的声誉,努力打造以炎帝文化做品牌的国际知名的旅游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赖建明,张前荣,曾昭山.挖掘炎帝文化资源打造湖南旅游品牌[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73.

[2]中共市委党校课题组.用集群经济方式打造湖南炎帝文化旅游品牌[J].企业家天地,2006(8):91.

篇4: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关键词】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91-01

0

我校系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地处边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教学设施不齐备,师资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素质能力普遍不高,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经过广大教师的创新教学、刻苦摸索,近几年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校是这样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

一、怎样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现有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如何合理地选择与开发?笔者认为首先要做一个价值判断,先开发最有价值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等特殊情况,开发的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和心智的全面发展。

1.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现状为导向

课程资源的落实主体是学生,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生。因此,学生现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从开发资源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并把握学生的现状,以此发挥课程资源开发的导向作用。

2.课程资源开发以师资水平为基础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极大地制约我们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兴趣大,但是限于师资水平,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我校从现有的师资水平出发,依据教师专长、特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开发以学校特色为出发点

学校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促进学校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我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充分挖掘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书法、绘画特色资源。

4.课程资源开发以服务社会需要为宗旨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全国各中小学校以不同的方式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参,统一教学进度,这里的课程资源多是国家和地方早就规定好的,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考虑的只是如何把现有内容讲好、教好,故而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淡薄。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就目前教育的现状,教师也有必要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

2.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绝不能只局限于编写教材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编写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是为充分开展活动所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它可以是教师的讲稿、讲义,也可以是学生需要的资料,还可以是学生的操作材料。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课程资源开发的“课本化”倾向,不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

3.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新课程无论在教科书的使用,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突出强调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旨在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有效学习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

1.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为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各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它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利,二是有可供选择的空间。

2.课程改编。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

3.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的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到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

4.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

5.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的材料的目标是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课程专题有关,但是其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6.课程新编。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是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这种开发活动叫做课程新编。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受益终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提升、发展自己!

[ 参 考 文 献 ]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段兆兵,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篇5: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建立资源利用意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

尤其是作文教学,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为完成教材中的几次习作教学任务而教,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往往被教师抛之脑后,把大量的生活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总是觉得学生的生活单调,没有内容可写。因此这样的作文教学内容狭窄,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实施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特别是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造成学生文风不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无法从似乎每天一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只会从充斥市场的一些优秀作文中搬来套去。教师们也不善于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其他作文教学资源,造成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结构单一。这样的现状,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会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人格的正常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拓宽作文教学的渠道,我们研究组从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入手,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3、提高习作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成长的需要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教师始终没有深入去研究怎样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及教材延伸的文本资源来引导学生扩宽视野,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以此课题带动教师能利用地域的优势,对不同内容的习作指导开展研究,促进课堂效率,同时也提高教师研究的能力,达到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本课题术语的界定

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习作教学资源是指习作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小学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把传统的习作教学从技巧训练的层面上解脱出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为显性目标,对习作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并使其发挥效能,以促进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这时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是开发学生的活动资源(如游戏活动、运用会、文艺演出等)、生活资源(如参与农村实践活动、做家务、郊游,影视作品等),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1、在国内,山东、江苏等地的一些学校开展过此类研究,重点对教材中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在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指导习作,学生习作的热情增强,习作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构建了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作文教学体系。开拓了习作教学的途径。

2、此前部分地区开展过此类研究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要努力转变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状,我们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教师指导怎样写才有本可依,才能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为学生搭起桥梁,指导学生学会习作。

预计有以下突破:

1、构建习作教学层级目标训练体系,并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建立习作教学资源库。

2、结合学生特点和地域的独特性,开发适宜的习作教学资源,形成丰富的习作素材,指导学生写出童真、童趣,抒真情,培养学生的素材捕捉能力、习作创新能力。

3、通过研究推动教师习作教学研究的能力发展,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敏感性,培养教师生活即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能找到教的轻松,教的有效的途径与策略。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实践意义:1.丰富习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力和捕捉力,在习作中能做到言为心声,写真事,吐真情,转变假大空的作文现状。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建立生活即课堂的意识,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3、引导教师找到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本土特色的习作教学资源库,推动校本研修的发展,提升教师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念,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料的设计者与开发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五、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理念。《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不同的学段目标中提出“写出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作理论。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充实的作文。因此,我们

确立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的观念,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练笔育人的方法。

3、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人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他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日本教育家芦田惠之助在生活作文教育中提出的“随意选题”思想。均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些论述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引导我们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进行作文教学。

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实地调查为主来了解情况)包括教师、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拥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与利用情况分析。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怎样挖掘教材、教学挂图等教学资源,如何利用读、写结合,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做到阅读与习作的高度融合,寻找到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如何利用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为习作教学增添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认识。

(三)课外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研究的重点)

具体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影视资源、学生活动资源、本土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社会资源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把习作融入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促进每一个个体记忆仓库的开启,习作热情的激发,创新想像的启动,生活个性的表达。

2、如何在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生活中生成性的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习作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时捕捉习作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3、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习作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利用开发的资源,建立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完善习作教学资源库。

七、课题的研究思路小组合作,建立研究区域

本组20个研究教师分成四个组,同一内容分年段研究,一月一次交流,创造竞争与协作的良好研究环境。同时也可以借课题研究小组的骨干力量推动各学校区域内的研究联动。

2、突出重点,构建学习团队

一学期一个研究重点,围绕重点内容,读一本书,集中两次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在于实证资源的价值,同时借课例来建构不同内容的习作指导课的教学基本模式;集中活动后,每人一篇反思。一月一期一次网络研讨,研讨前定好主题,研讨后及时总结,每个小组主持一次活动。在活动中练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3、各尽其能,搭建活动平台

这20名研究教师,各有优势,因地域、能力、爱好等不同,在他们的身边有许多资源可用,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明确分工,阶段性任务到人,集中活动时提供舞台让教师充分发挥其才能,让所有研究者动起来。同时也利用网站、杂志等媒体及时发布研究成果,把教师推出去。

4、及时总结,依靠典型推动

利用发展性评价量表鼓励教师积极研究,每个学期对所有研究教师进行一次评价,及时反馈结果。每学期一个重点内容研究清楚后进行小结,及时将课题研究工作中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并进行表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加以纠正,保证课题稳妥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实践研究法,辅之以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

主要运用实践研究法从“回顾诊断—筛选问题—分析原因—优选理论—拟定设计—实施行动—效果监控——审查反思”螺旋式循环,着重围绕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优化与高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习作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利用开发的资源,建立较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完善习作教学资源库。

九、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研究是在2013年9开始,到2015年9月结束,历时两年,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立项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在这个阶段里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当的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组进行系列的学习活动。起草课题方案。对本课题工作进行校内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对研究对象的挑选工作。准备好课题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7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主要完成的工作有:每个学期分年级开发一组习作教学资源,实验教师探索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课题组集中开展两次习作教学课例研究,通过课例来寻找习作资源的利用途径,达到教学优化。

根据各年段、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分解目标,建立具体的子目标,并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开发的资源通过实践的甄别后建立资源库,逐步建立一个具体目标下多种资源的配置和案例示范。

每个研究对象在每个学期进行二至三次的课例改进工作,收集优秀课例,将其中的优秀课例在研究网站上公开发表。实验教师每学期针对学生习作情况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优化资源,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篇6: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地方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交流、地理状况和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也就是指一切记录和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图书文献资料。它是地方图书馆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外,对于研究、开发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促进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文献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无疑是图书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1]

篇7: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 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

篇8: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关键词:河南民间美术,民族文化,教育,利用,传承

一、河南民间美术渊源及发展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是母体艺术。它属于劳动者的艺术, 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 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 并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民间美术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互相作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产生、演变和发展的;是基于审美、情感、信仰、社交等需要进行的创作;是高度浓缩的民族文化;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泉, 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及生活状态, 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传统与审美共识, 同时又具备了可传承的优越性。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 先后有22个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境内, 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众多史料中都记载了当时手工业规模宏大的盛况, 民间手工技艺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宋代以后, 由于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 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之苦, 河南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日渐迟缓, 使得中原地区的许多传统民间美术形式鲜有保存。但是, 大部分河南民间美术也流传至今, 其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迥异多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河南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风格气质充分体现了中原独特的地域性群体特征。其中, 最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开封的汴绣、官瓷、洛阳的唐三彩、新密四雕 (石雕、玉雕、砖雕、木雕) 、滑县的点锡壶、南阳的木烙画、独山玉雕、禹州的均瓷、豫西及安阳民间剪纸、皮影、面花、方城石猴、南阳烙花、扎花、玉雕等。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 都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和积累的产物,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是, 这样巨大的艺术遗产和艺术体系目前正在遭遇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空前强烈的冲击。

二、河南民间美术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河南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趋于断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商品意识的浓化, 生活方式急剧改变, 使得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原生状态环境几乎被破坏殆尽。目前, 在全省诸多的民间美术艺人中, 多数都已年迈体弱, 而且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只是在农闲时才从事创作。据调查发现, 仅10多年间, 年画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就很快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 朱仙镇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艺人也屈指可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浚县制作“泥咕咕”的人家有六百多户, 而到了今天已所剩无几, 开封的“灯笼张”也正为后继乏人倍感困扰。没有了传承人, 也就没有了民间艺术的生命, 面临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同时, 封闭性的传统观念也导致绝世技艺面临失传。自古以来民间工艺一直以各自为营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以家庭式或师徒制的方式沿袭着, 具有极大的技术封闭性。由简单到复杂, 徒弟跟着师傅照着做, 他人则秘不可传。一些艺人怕别人把自己的手艺学去, 砸了自己饭碗, 有些精湛的独门绝活就不传给别人, 甚至连兄弟、父子这样的亲人关系都会藏手艺。很多绝技都技随人而亡, 永久失传。直到今天, 多数民间工艺还只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如:朱仙镇木板年画2006年,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 郭泰运、张廷旭、张继忠、姚敬堂、任鹤林、尹国全等这些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名人, 都在各自守着自己的作坊, 相互排斥, 使得朱仙镇木板年画组织名存实亡, 惨淡经营。

2. 河南民间美术资源低水平无序开发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是高度浓缩的民族文化。可是, 由于创作目的的改变, 没有情感文化因子的注入, 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此外, 民间美术品作品重复雷同现象非常严重, 而大多缺少真正的艺术美感和新意, 制作的技术和艺术含量不高。如:开封的汴绣, 本来是以做工精致、色彩细腻为特点, 但是, 一些人为了大批量生产, 减少成本, 就粗制滥造、偷工减料, 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金生产出最多的商品。如此一来, 减少制作工艺, 千篇一律地重复制造, 作品粗针大线, 以次充好, 使得汴绣品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对此, 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措施和质量监督又不到位, 导致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地方基层文化管理部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严重不足, 政府相关部门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民间美术制作工艺和产品缺乏严格的统一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督, 产品开发无序, 混乱经营, 粗制滥造, 艺人的综合素质、实力存在缺陷等都是民间美术资源不能转化为优质的艺术商品走向市场的主观原因。

3. 多数民间美术资源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同时, 在大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过程中, 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审美市场, 没有足够的准备和积累, 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在商品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许多传衍数百年的民艺名品遭到市场无情地拒绝。在商品化的时尚审美观念的强势冲击下, 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形制也过分受“民间性”的影响, 很难打入国内外艺术市场和现代人的生活领域。瓦解着很多传统艺人的自信, 他们被迫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特质, 导致许多传统美术资源迅速瓦解, 走向消亡。虽然, 部分的民间美术作品还通过举办展览和文化馆工作室推销等方式走向市场, 但是, 没有形成成熟的销售规模, 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链条化、规模化开发效应, 没有通过现代企业产业品牌的方式进行运作。这些, 都阻碍了河南省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4. 狭隘性的实用主义使得民间工艺品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

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而, 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扩张、科技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传统价值观念被迫让位于现代市场观念。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国内外游客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兴趣, 促使民间美术品的商品化。我国地域广阔, 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各民族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看到布老虎鞋那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会使人想到中原文化;深蓝色底子带精美几何纹样的是苗族的刺绣;镶满绿松石的银质首饰是藏民族的创造。可是随着商品的市场化, 会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沿海地区的贝壳工艺品, 在开封旅游时又发现遍地都是西南地区的蜡染、江南的刺绣等等。商人利用地区的差价获取丰厚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生产, 扩大了民间文化的传播范围。可是, 也使得民间工艺品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 这种地域性特征的逐渐消失不利于体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征。

5. 传统审美观念的转变使民间美术逐渐失去市场

民间美术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 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 单纯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 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传统社会里, 民间美术不仅作为生活用品, 也是一种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乡间农家大红大绿的年画, 奇异的服饰, 古朴的窗棂, 造型优美的瓷器, 无不凝聚民间艺人创造才能。这些用品不仅使家里充满了生机, 更表达着人们生活的希望和情趣。所以, 民间美术品在广大底层社会广为流通。然而,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广大群众的审美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钟情于传统的东西, 开始追求时尚, 民族民间美术渐渐离开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由剪纸花样组成的窗花已被各种印花玻璃所代替;新娘子的传统嫁衣, 也被西式的白色婚纱代替;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在农村逐年滞销, 取而代之的是当红明星图片。媒体的传播, 加快了现代审美观对人们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全面渗透。民间美术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已受到时代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 正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退去。

三、河南民间美术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方法及途经

1. 把民间美术引入科研开发领域

当今民间美术面临着强烈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延续和发展。这就必须由专家学者、民间美术科研开发人员、企业科技人员出手相援, 排难解忧。从产品生产的材料到市场需求, 从田野考察到数据的分析整理进行全面研究, 把民间美术资源变成优质的艺术商品, 实现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变。通过有序生产, 实现产业化规模, 跳出“民间”, 打造品牌, 加快民间美术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形成真正的产学研结合, 并加以推广, 促进河南经济的同时, 保持河南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的特质不变。

2. 河南民间美术资源与本地旅游文化结合

河南省乃至全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旅游纪念品的最大特点应该是: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从这一点说, 民间美术最能成为旅游纪念品——这是由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所决定的。作为向旅游强省迈进的河南, 有很多的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 比如:南阳玉雕和烙画、开封的汴绣、朱仙镇木版画等。我们要从文化价值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从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的角度考虑, 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民间美术在旅游文化中的特殊价值, 使乡土美术成其当地的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3. 将民间美术渗透到当地中小学教育中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考验下,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民族自尊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新世纪我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修订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突出任务。而目前, 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编排零散, 未形成系统的单元结构, 与现代美术发展缺乏联系, 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不紧密, 对弘扬民族文化只能停留在欣赏的浅层面, 难以使学生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因此, 必须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最具创造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去, 通过科学的美术教育, 使孩子们从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文化中汲取营养, 并传承和发展这些民间文化遗产。但是, 并非机械地照搬,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践操作和阶段性学习。对工艺复杂的内容, 可以通过走访当地民间艺人, 参观其手工作坊, 学习其制作工艺的方式;对于学生易于操作的内容, 可引入课堂。以此, 来加深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 通过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方式也为河南民间美术的继承积蓄了后备力量。

四、民间美术与高校合作相互补益

民间美术与高校合作, 可以相互共享内部资源、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共同促进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开发, 实现双赢。有组织和规划地以多种形式让民间艺术家和团体进入高校, 建立协作关系, 协助开展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各种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民间艺术家自身地位、获得资助, 还可以培养优秀的民间工艺人才。同时, 民间美术家协助课程开发, 也可以提高学校美术教师的科研水平, 又能减轻教师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方面的压力。让高校美术课程走出课堂、让民间美术家走进学校, 让处于边缘文化的民间美术走向更多的社会大众, 也使濒临失传的绝世技艺后继有人。

小结

总之, 社会生活结构的快速解构, 使许多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快速消亡。通过研究如何利用民间美术资源, 使亟待拯救、发展、创新的民间美术获得更好地、良性地发展, 并形成产业规模, 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只有这样, 河南民间美术才能改变其濒危的状况, 弘扬河南地域文化特色, 保持其艺术价值,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为河南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俊涛:《对河南民间美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作家杂志, 2009年12月

[2]梁方晓:《论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文化建构》[J].艺术教育, 2009年8月

[3]朱晓红:《南阳民间美术》[J].文史知识, 2008年5月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我看见了大海零点降生的女孩说课稿下一篇:贵阳市合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宣传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