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依据西藏“十二五”矿产资源发展规划总体布局要求,根据区域矿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探寻适合西藏绿色矿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关键词:西藏绿色矿业发展模式一、西藏“十二五”矿产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2012年底,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矿产业发展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理论资源开发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理论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篇1:

浅析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次次石油危机的出现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油危机引导工业经济逐步走入资本经济,同时引导科技更快的地向低实物资源利用的软科学领域发展。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后逐步迈向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国企业影响

1 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八大特征:(1)资源利用智力化;(2)资产投入无形化;(3)知识利用产业化;(4)高科技产业支柱化;(5)经济发展可持续化;(6)世界经济全球化;(7)企业发展虚拟化;(8)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

2 知识经济通过全球化经济直接对我国企业产生影响

2.1 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首先,决定创办企业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技术。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和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力量而不再是驱动力,而知识将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其次,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地位迅速上升,举足轻重。第三,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内技术人才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这一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2.2 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将从对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经验、技术和经营规模以及开发、加工、营销产品的能力等方面转变为以下几个方面:觅集、创造和更新智力资产的能力;智力资本和有形资本的有效配合能力;通过智力资本出现的资源最佳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等。

2.3 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

其次,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3国企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1)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开发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以知识作为战略资源,而知识资源的传播与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在运用过程中又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来。企业必须提高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国内国际网络创造出来的信息市场,把企业自身具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促进技术开发研究。

(2)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的含量决定的。以大众汽车为例,不断应用新管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增加汽车设计中微电脑应用面、增加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程度、增加业务管理中品牌化管理、增加机构设置中的扁平化和区域决策,充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产品技术含量。

(3)知识经济不仅要求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在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上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技巧和艺术。

以海尔公司为例,海尔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充实其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由80年代末期的亏损电冰箱企业向洗衣机、彩电、空调、电脑等其他领域推进,并逐步走出国门,打入欧美市场。

(4)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并占领市场。全面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变开发与导向型为市场导向型是中国企业适应新知识经济形式的必然渠道。

以上海大众汽车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品牌、技术、资本全面拓展,上海大众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和挤压;十年内从50%的市场份额下滑到到10%。面对挑战,上海大众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策略,变革开发、生产、计划、销售、市场和服务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架构上、从业务流程上、从理念上重新建立市场导向型的企业运行模式,到2008年底重新牢牢地坐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头把交椅。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带来更好的际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有利于在新的世纪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之路。

作者:谈 辰

经济理论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篇2:

西藏绿色矿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依据西藏“十二五”矿产资源发展规划总体布局要求,根据区域矿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探寻适合西藏绿色矿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西藏 绿色矿业 发展模式

一、西藏“十二五”矿产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

2012年底,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拟建项目地理分布特点和矿种特点等方面,将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总体布局如下:

藏东地区:形成玉龙铜矿等为龙头的“三江”流域铜铅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以卡玛多菱镁矿开发利用为主体的菱镁矿产业基地;藏中地区:形成以甲玛、驱龙等铜钼矿为主体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米拉山地区等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以罗布莎铬铁矿为主体的铬铁矿产业基地;藏西地区:形成以扎布耶、扎仓茶卡等盐湖开发为主的盐湖开发基地;藏北地区:形成以美多锑矿和尕尔西姜锑矿为重点的锑矿产业开发基地、当雄错等盐湖开发为主的盐湖开发基地;藏西北地区:勘查以多不杂铜矿等重大矿业项目为主的有色金属项目,形成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开发基地;格尔木地区:依托西藏优势矿产资源,在格尔木地区建设西藏特色资源深加工基地,逐步形成西部乃至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和资源加工产业基地。

二、基于SWOT分析法模型下的西藏矿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优势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地质情况复杂且优越,其良好的成矿条件和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孕育了丰富而具有特色的矿产资源,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和突出的互补性。目前,已圈定出雅鲁藏布江、藏东“三江”、班公错—怒江三个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重要成矿带。

(二)劣势

西藏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为:一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害较大;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增大了治理难度。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遗留下诸多问题。

(三)机会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要求,西藏要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摸清矿产资源潜力,加快形成藏中、藏东地区有色金属及铬矿产业基地和藏西盐湖资源开发基地,将藏西北地区部分矿产资源作为储备开发资源。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和能源、交通问题逐步改善,长期以来制约西藏矿业发展的电力紧张、高成本运输等问题,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和缓解。

(四)威胁

一是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增大了矿区环境保护的压力。广泛的矿业开发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新形势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矿业发展必须加大矿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SWOT分析法模型进行全面梳理和论述,可以发现西藏矿业发展有着强大的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劣势和无法避免的威胁。只有充分利用这种发展机遇,利用有效手段缓解威胁,即采用绿色矿业发展模式,方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西藏发展绿色矿业的途径思考

(一)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大力发展绿色矿业之路

所谓“绿色矿业”,就是指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与历史原因,决定了西藏经济发展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的循环经济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这种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促使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宏观调控

科学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落实规划分区分类管理制度。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原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行业准入条件, “抓大限小”、“扶优扶强”,依靠科技进步走绿色矿业之路,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矿区。科学规划,规范指导, 明确产业总体布局、发展目标,兼顾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考虑今后工业结构调整的长远需要,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原则。积極推进重点矿区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集团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加大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大力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三是坚持和谐共建双赢多赢原则。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和谐矿区。提高区域经济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实现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所在地政府、农牧民群众利益共享、双赢多赢、共同发展。四是坚持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原则。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关系,加大对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的能力,实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双达标。

(三)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相关制度,建立完善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自治区为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成熟、要素健全、规则一致、行为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逐步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绿色矿山、和谐矿区,应尽快完善新型矿产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认真执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努力解决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合理、 有序地开发矿产资源, 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协调、 可持续发展, 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增强区域自身发展能力。

(四)加强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管理,深入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目前, 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至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358”目标,西藏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在重点地区的大地构造研究、青藏高原古地理格局和构造演化研究及区域岩浆活动演化序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此,新的找矿前景不断凸显, 应进一步规范矿业权管理,严格矿权审批权限和程序,坚持推行和完善前置要件审查、年检、备案、通报、公告、统计,以及会审、会签等有效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方法,依法做好探矿权采矿权的登记管理工作,规范勘查开采行为,保护好区域内生态环境,维护良好勘查开采秩序。

(五)严格矿山环境保护、治理与恢复,促进矿业和谐发展

首先是加强区域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制定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其次是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环境准入制度,对矿山勘探、设计、建设、生产、闭坑等各阶段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全过程监督管理,创建“绿色矿山”,建立优美的矿区环境。二是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制度。三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研究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六)大力开发非传统矿产资源

非传统矿产资源(Nontraditional mineral resources)是指受目前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尚难发现和尚难工业利用的矿产资源,以及尚未被看作矿产和尚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矿产资源。新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研究可以促进矿业生产无废化,推动地球物质流进入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矿业自身价值和降低用于環保的成本。新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研究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提供新的保证,并为新兴产业提供新的矿产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柴晓宇.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刍议——在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双重视野下[J].开发研究,2007(4)

[2]张宝芹. 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5)

(高小源,1982年生,湖北枝江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

作者:高小源

经济理论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篇3:

宗教文化在康养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宗教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康养旅游资源,这对于拓宽康养旅游的市场、打造多元化的康养旅游产品、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文化从内涵到外在形式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康养旅游中探寻宗教文化的开发应用的途径可以从构建宗教康养旅游产业新型态、开发多元化宗教康养旅游产品以及打造宗教康养旅游特色活动等多渠道入手,因地制宜地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宗教康养旅游的文化整合、产业构建及发展途径的立体化。

关键词:康养旅游;宗教文化;文化应用

一、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概述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民族文明进程中可以看到,哲学、道德、政治、科学、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的影响。在中国,以佛、道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继承,宗教文化同样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养分。

康养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产业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态,国内相关研究也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虽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但可以预见康养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重要的发展方向。这种集医疗、养生、康复、养老、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旅游模式,符合人们在社会经济高速转型中对身心健康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康养旅游并不是单纯针对老年人所设的特定群体旅游,它应该是一种适应全民需求的多样化综合旅游形式。

二、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的关系

宗教文化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合,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它涵盖了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宗教文化现象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双面性,既有物质性,如大量的宗教建筑是旅游重要的资源,又有精神性,如禅修养生成为文化旅游的特色。

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旅游能为宗教文化的融合交流提供途径,特别是康养旅游的发展能够为宗教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供重要手段,因为欣赏接触不同的宗教文化本身就是旅游活動的目的与动力之一,特别是在宗教文化传播阶段,旅游行为就客观上成为了一种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宗教文化能够为康养旅游提供旅游资源,其包含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部分,康养旅游则能够促进蕴藏在宗教文化中的这些资源实现价值转化,将其以旅游产品形式呈现于现实社会。像是大量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都因为有宗教文化的烙印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中坚力量,通过产业链的集聚整合及调整,这种发展对保护宗教文化遗产是十分有利的,另外,为满足普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积极引导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靠拢,也可以通过旅游活动,推动宗教文化的健康发展,反之,宗教文化的健康发展又会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两者的良性互动,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精华,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净化人心、规范行为的精神价值,而且能拓宽康养旅游的目标对象、资源整合和途径方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正是由于两者这种互动密切的联系,发掘宗教文化中的康养文化,对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康养旅游中宗教文化的开发途径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宗教与旅游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对康体养生需求的增加,旅游不再仅仅是少数群体的特殊需要,旅游的目的也从单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观光,某种程度上成为普通人对现实生活压力转换及缓解的一种特殊手段。但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旅游过度市场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对康养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宗教康养旅游开发研究路径,引导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相互促进,健康发展。探寻将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与现代康养旅游相结合的方法,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宗教康养旅游产业新型态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文化,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养生等学科,从当前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构建“康养+”的综合产业模式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康养旅游还是宗教康养都是由“康养+”这种模式生成的产业链,而宗教康养旅游更是宗教文化与康养产业、旅游产业组合成的立体产业型态,它是一种以旅游业为基础、康养为核心、宗教为特色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因此,建构起这一体系能更好地发挥宗教文化在康养旅游中的作用,对宗教文化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要,从康养旅游的视角看,宗教文化在人生观、饮食方式、医疗保健、养生凝神、强身健体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康养旅游文化方式。

(二)开发多元化宗教康养旅游产品

根据宗教文化自身的特点,宗教文化能够为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多角度的科学体系,将宗教文化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宗教文化“观景”系列产品,这是最直观也是基础的型态,主要是针对静态的物质化的宗教文化对象,如各类宗教建筑、宗教文物以及宗教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宗教文化“观身”系列产品,“观身”即观摩宗教文化所涉及的健体养身等行为,并将这些行为文化进行体验化,主要针对旅游对象的身体休闲层面,如禅茶、素食、武术、中医养生等产品。最后是宗教文化“观心”系列产品,以尚德养心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品,属于精神层面的康养理念的传递。三类产品并无高低之分,需要根据不同的康养市场及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宗教文化资源分配状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运用,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宗教文化,以满足多元化的康养旅游市场需求。

(三)打造宗教康养旅游特色活动

有社会学家指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甚至认为旅游源于宗教朝觐活动。康养旅游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陌生事物环境的好奇心,更强调从旅游中完成对世俗既有生活的逃离,实现养身与养生的结合,在康体养生中去寻求一种属于自我内心的桃花源。为了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康养旅游可以利用宗教文化中的节庆仪式开发特色的康养旅游节事活动,建立品牌,扩大影响力。如充分发掘利用佛教、道教、地方民间宗教中的蕴含的康养资源,打造特色康养旅游文化节。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传承各类优秀的文化习俗,又能打造出更加丰富的康养旅游产业链,在打造过程中注意体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包容性,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完善网络平台,并借此开发具有特色的宗教康养旅游纪念品。

人们追寻宗教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玩乐,更多的是从紧张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寻找一刻的逃离,而宗教的文化氛围可以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以及精神上某种程度的放松与慰藉。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宗教旅游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结语

由于康养旅游产业和宗教文化产业都是新兴的发展起来的产业,因此当前把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相结合进行的研究仍较少。宗教文化中包含着大量康体养生的资源,其与康养旅游存在共同的目标追求,发展宗教文化康养旅游能将有形的外在康养与无形的内在康养相联系,能丰富康养旅游的内涵,提升其品质,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宗教文化的社会整合、心理调节及康体养生的作用,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秋,王欢欢,沈山.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J].旅游纵览,2019(6).

[2]宁晓梅.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研究:以峨眉山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金玉玲.基于“五力模型”的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18(9).

[4]罗赟敏,先巴,唐仲霞.近十年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6).

[5]杨志银.宗教经济理论与党的宗教经济观和宗教经济政策的发展进程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

[6]李学江.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J].山东经济,2003(5).

作者:何建朝

上一篇:企业跨国经营文化研究论文下一篇:发电系统概率方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