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2024-06-03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共10篇)

篇1: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实际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满足教学需要的因素、条件和方法。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本文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课程资源;教师教育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职业技术学院中教师开发利用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从而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笔者对贵阳地区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现状,重点是了解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78%。

二、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及其开发和利用基本处在初级阶段。

第一,对课程资源的含义认识有限,狭义理解课程资源。虽然9l%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大多数教师只把在教学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诸如教科书、课件、报刊、杂志、影视资料等认为是课程资源,而没有意识到教师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是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概念理解的缺乏将会成为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第二,教师对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体地位不清晰。对谁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的认识上,45%的教师认为课程专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28%认为是教育主管部门,27%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忽略了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这也成为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第三,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与现实的差距。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一致认定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并不是十分了解,仅知道大致的一些内容,只有11%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比较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形成自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实际的困难,如学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太重视,影响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依据其科研成果,加之在所调查的职业技术院校中,专职教师的工作量都比较大,这影响了他们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精力投入。

虽然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在实践中,他们也在做出各种努力,尽量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教师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教师,除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外,会通过各种途径参阅其他教学参考资源。由于各个学校财政条件所限,各所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条件不一,教师对学校图书馆资料资源利用情况差距较大。同时,这些学校都不是专职师范生培养院校,相应的收藏的心理学图书资料都比较有限,限制了教师对校内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所调查的学校中都会经常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共同备课、教案评比、校内教学交流等。并且教师的教学交流不局限某教研室内部,有82%的教师会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会尊重自己的学生体现出教师都有良好的师德,这为教师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前提。而且有64%的教师会经常和学生交流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

在教师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教师会经常带学生外出参观,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可外出参观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组织学生外出,在学生安全、纪律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都不太愿意带学生外出参观。在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中,92%的教师都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资源,如在备课时搜集一些相关教学材料,下载课件等。有27%的教师会向学生推荐影视作品。现代社会传媒发达,影视资源丰富,有各种寓教于乐的专栏节目,影视作品已成为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影视作品资源是一种活跃的课程资源,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而心理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相关影视资源也非常丰富从教师对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系统性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会有意无意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是教师通常获得课程资源的途径都是依赖于教材、报刊、影视资源等这类物质资源,而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等人力资源涉及较少。从总体来说,教师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比较重视的,而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师首先要克服“怕麻烦”、“增负担”的思想,才能积极的心态开发校外各种课程资源。

三、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抽样调查访问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帮助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帮助教师清晰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特征以及课程资源在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中的价值。随着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的加深,凡是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尤其认识到教师自己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样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之一,完成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实施者角色的转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的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对教师的各种培训中,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校传统教学方式的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第三,教师开展对教学的反思。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经验是指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反思的成果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它既能使教师在一线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上升到理论,同时又能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反思在教师成长中起着更为主动、关键的作用。因此被看做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要重视实践与反思,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形成“开发——实践——反思——开发”的循环模式,特别是反思环节的训练,首先反思资源开发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匹配,反思学生的学习活动、接受效果,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在其中发生的一些意外突发事情等等这些具有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然后进行自我评价矫正,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能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写教学日记,进行教学观摩、与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给自己的教学实践留下了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

篇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课题阶段性总结

新林区劳动技术教育学校

2007.1

2我校在2005年3月向省教育学会申请一般课题《关于劳动技术教育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本课题于2005年10月批准下来以后,课题负责人积极筹备,作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制定了“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教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负责人职责、课题组工作职责、课题组成员职责、教科研组长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岗位责任制、教科研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校本培训方案等。经过3个月的准备,于2006年5月12日正式开题,实验开始启动,召开了由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领导参加的开题报告会,首先由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宣读开题报告,使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完成的时间等,然后校长讲话,要求教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和重要性,要认真进行课题研究的每一项工作,我校将本着“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科学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朝着课题预定的目标健康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劳动技术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担负着奠定工程的重任,它擎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劳动技术教育新的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方案的制定情况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2006年5月——2008年7月)。本课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利用网络手段,采取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等开展研究工作。

1、实验的步骤

㈠ 实验的准备阶段(2006年5月——7月)

在这一阶段,收集和学习有关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掌握有关的信息,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选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做好实验的宣传工作,落实实验的课题研究任务。在理论上、思想上,为“关于劳动技术教育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的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

㈡实验的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

课题组成员承担着实验研究的工作任务,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劳技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劳技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选用相关的辅助用书,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技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资源,积极进行实验,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实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节和研究论文。

㈢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6月——7月)

总结实验对我校的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形成实验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子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劳技教育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劳技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4)、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5)、中小学劳动

技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6)、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开发的目的、途径、方法和形式。(7)、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场地建设、设备配置类型及标准。

根据本学期所研究的内容各实验教师确定了自己所研究的子课题:(1)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途径、方法和形式。(2)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3)浅谈课程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4)教师在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5)劳动技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6)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7)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8)劳技课课程开发和利用(9)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教师发展的研究。

(10)编写突出区域性、地方性及劳技教育特色的校本课。(11)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1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程理论研究。

3、研究课题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的培训,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3)、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后勤人员起辅助作用。

4、课题预期成果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

(3)、以上七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进展初见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对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有了更好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应该而且必须受到重视。从世界的角度看,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是很高的。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诚然,教科书、参考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资源,在纸质印刷时代,这种情况是适宜的,而且直到现在我们仍是将它们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正是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而没有想到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僵化观点的长期存在是导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把教材当作惟一的课程资源以外,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也十分落后。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应学科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一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教材结构单一并且落后于时代,忽视了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这样的课程内容自然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对与促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价值,教科书以外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各种课程资源。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原省编《劳动》教材内容简单,不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及本地资源情况,先后改编、选编、自编了《劳动》(小学4—6年级的五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劳动技术》(中学七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并建立了学校课程资源库。本学期又开发了《树叶粘贴画》《丝网花艺术制作》《树皮画》《锯末装饰画》《雪雕艺术》等校本课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践操作中,不但加强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与提高。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及时地指导点拔,使其正确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在 2006年5月12日实验开始启动,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选定实验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了实验计划,教导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带领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劳技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选用相关的辅助资料,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技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汲取先进教育理念,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每月进行一次研讨,解决研究课题时遇到的困难。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子课题论文,每人开发编写两科与本专业有关的校本课程,充实学校的资源库。课题组负责人注意材料的积累,做到及时归档。

四、课题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型小,许多好的资源无法付诸于实践,没有试验基地,花卉、菌类、蔬菜、园林等的培育无法实现,作品流失严重。期盼能尽快解决这些困难,否则好的资源都在闲置。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及课题的指导性、实效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论坛,因为论坛是让思想与智慧碰撞,让实践与探索交融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拟每月开展一次论坛,每次有五位教师进行专题的研讨,研讨课题由教导处决定,如劳动技术教育目前现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的发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的发展等,进行思想交流、探讨问题,促进总结反思,自我提升,更让信息在交流中增值,促使整个团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了解你我,相互启发,生成智慧。

篇3: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顶层设计, 发掘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文化资源

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日显重要的今天, 构建发掘与科学教育相匹配、融合、提携的校园科学教育文化资源, 让学生耳闻目染, 浸润其间, 对从小培养其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 培植初步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构建环境文化。学校的文化环境可以分为显性的硬环境和隐性的软环境。对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应根据学校的主体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构建。

(1) 明确学校战略愿景:努力把长安花苑小学建成“书香花苑、科技乐苑、精神家苑”。愿景内涵:这是一片书声朗朗、环境优雅、洋溢生机的乐土, 科学的魅力和求知的动力使学生沉浸于此乐而忘返, 在这里,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滋养, 纯真的心灵得以丰富。

(2) 明确学校价值观 (办学理念) :人本·科技·生活。办学理念内涵:以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 具体表现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而学校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在科学兴国的时代精神之下, 创新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科学教育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科学教育不是为科学而科学, 而应该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生活。

(3) 因地制宜, 有机结合。

(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对文化进行定位和操作中, 我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特色文化, 如比较强调自我奋斗和创新的精神。同时, 校园科学教育文化一定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着眼于现代的科学教育文化, 如突出现代科学教育文化中的创新意识等。为了构建好校园科学教育文化, 我们对校园里的每幢建筑都进行了命名, 如把两幢专用教学楼 (陶艺劳技室、自然微机室) 分别命名为“陶然”和“仰止”。此命名有着深刻的涵义。陶然:取其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欣然忘返之义, 可与陶艺劳技所突出的增进能力、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质的宗旨吻合。仰止:取其《论语·子罕》中“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叹为观止”之义, 自然微机教室的功能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强大信息平台, 更在于它使学生享受求知乐趣, 潜移默化于诸多先贤楷模, 感受前辈沐化之风, 追摹前贤开拓创新, 高山仰止, 勇攀科学高峰。

(2) 吴文化和开发区特色文化的结合。苏州是个古老的城市, 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色文化, 如水乡文化、市民文化、重文重教文化等。对于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构建, 我们从宏观上采撷区域特色吴文化, 如突出在吴文化熏陶下的名人榜样作用, 同时我们也从微观上把握我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特色, 突出吴江经济开发区的电子科技特色文化, 如成立航模、船模、舰模组、科技制作组、电子科技组、机器人组、小发明、小创造组等。

(3) 科学人才榜样塑造与学生的可行性相结合。科学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示范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突出科学人才的榜样作用是必然的。科学人才榜样的塑造我们注意了层次性, 一是突出本区域高层次的科学人物, 二是在校内树立师生中的科学人才榜样, 如校内的小发明家。注重理想期望和现实层面的结合。比如, 我们利用学校长廊开辟了“科学名人廊”, 56根廊柱醒目地展示了古今中外56位科学家画像、生平及他们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特别是诞生于我们吴地的20多位科学家如吴健雄、杨家墀、程开甲等对师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我们还把校内小发明家的小制作和获奖作品在校园橱窗内展出, 还在每个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推介学校“未来科学家之星”, 着重宣传他们的科学教育成果, 这都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为学生树立起了身边的榜样。

(4)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在校园科学教育文化建设中, 学生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主体, 教师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主导者, 领导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学校生活的主人, 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结合起来,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如我们在设计学校科学教育标志和特色旗的过程中, 就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先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征集设计创意和作品初稿, 遴选有一定创意和内涵的作品, 再经领导和行家进行润色和再创造, 最后敲定设计方案。我们的科学教育特色旗是以蓝色为底色, 给人以沉静的感觉, 寓意科学教育研究要沉下心来, 也含有青出于蓝的意蕴。旗帜中央有一双貌似活动着的手, 又如正在静静观察的眼睛, 蕴涵着科学教育要勤动手, 多动脑, 要手脑结合。

2.打造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和发展性的基本机制, 是学校和主体成员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 领导例会制度。学校领导每月召开有关科学教育的例会, 专门商讨科学教育的进程、活动开展、成果验收等事项, 加强学校领导对科学教育的参与度。

(2) 教师学习制度。教师 (特别是科学辅导教师, 现引进科学专职教师两名) 定期学习培训, 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 以推动科学教育的开展, 扩大科学教育教师的参与面。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等办法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几年来, 我们多次派教师赴南京等地进行科学教育培训。

(3) 学生科学活动制度。学校根据实际开展诸如科技小组活动、科技节特色活动、科技基地活动等科学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科技发明纪念日等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采取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 加大科学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努力营造活动的氛围, 以扩大科学教育的普及面和活动成效。

(4) 奖惩激励制度。制定鼓励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和辅导工作的相应措施, 把他们的辅导工作计入工作量, 将辅导成果作为考核实绩、评升晋级的依据, 对在科学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重奖。在教师中推行“科学教育导师制”, 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热情。在学生中推出“科学学术衔级制”, 通过评比“科学小学士”、“科学小硕士”、“科学小博士”、“小小诺贝尔”等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与勇气, 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平台构筑, 开发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活动资源

精心构筑科学教育平台, 通过对科学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 以求真创新、合作进取的科学精神影响学生, 呵护学生好奇和幻想的天性, 培养实践和思考的习惯, 磨练坚持探索的意志, 发展创造的思维和能力, 引领学生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1.拓展空间。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六大解放”中明确指出了“解放儿童的空间”, 学生只有在自由畅达的空间中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1) 学科渗透, 扩大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教育内容知识面广, 科学性强, 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 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科学教育的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对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能认真钻研教材, 注重加强科学教育与学科的联系, 加强在学科教学中科学教育的渗透。例如, 我校教师在执教《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呈现了如下精彩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 (齐) 鸡蛋!

师:谁有本领将它捏碎, 我们就封他为大力士。 (学生磨拳擦掌, 跃跃欲试, 争先恐后地捏, 可没有谁能够捏碎)

师:知道为什么捏不碎吗?

生1:我们人小力气小。

生2:这是一只特殊的鸡蛋, 它的壳特别坚硬。

生3:老师, 你的力气比我们大, 肯定捏得碎。

师:那本人也亲自试试 (运足气力, 使劲地捏, 可鸡蛋仍然安然无恙) 。

师:抱歉, 老师的力气也太小了!

生:老师, 蛋壳薄薄的, 并不结实, 怎么会这么坚固呢?

师:想知道答案?答案就在课文第五自然段, 请读一读课文, 然后拿笔画出来。

这不仅寓科学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 项目介入, 拓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投入近30万元高标准地创设了两个“未来工程师工作室”———一个电子探索宫, 一个机器人世界。让学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有一批能够玩的设备设施。建立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吴江市博物馆、吴江市档案馆、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等相继成了我校科学教育的活动基地, 让学生走出校门, 接触社会、了解科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定期举办科普讲座, 请专家来校举行科普讲座,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介绍科学知识、科学动态;开设红领巾科学专题节目;举办一年一度的科学感恩节;举行“小小诺贝尔”的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活动期间, 我校举行了科学幻想画、创意作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其中一位学生为妈妈设计的保暖手套获创意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居政同学发明的盖插式电水壶获吴江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吴江市科技发明市长奖。

科学活动项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适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为了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利用科学活动项目认真开发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努力提高科普小课题的比例, 鼓励学生把学习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科学方面, 有计划地介入科技小制作、七巧板、航模建模制作等科技活动项目, 并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提高其科学素养。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介入这些科学活动项目,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创造。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开宗明义: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知识领域, 在制作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他们会感到困惑、疑难。这时通过教师把遇到的新知识新问题与有关的科学知识相联系, 深入浅出,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在科学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悬念, 使学生产生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篇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盲生; 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 策略

【分类号】G623.31

前言

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盲校教育的工具类基础学科。英语课程能激发培养视力残疾学生(下称“盲生”)学习外语的兴趣。笔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江苏盲校和有关特校的师生可利用的英语课程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为了让盲生不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教师满意自己的教学效果,大力开发利用盲教育学校的英语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课程资源

英语课程资源在盲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0)的定义为“课程资源是指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我们认为,盲校英语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具、仪器、图书馆、媒体、网络信息、学习地理和人文环境等。

(二)盲校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盲校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育价值,对所有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资源进行发现、加工、内化和创造的实践活动。

二、调查反映的问题

此次调查的内容从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到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意识、想法、措施等都包含在内。首先反映出概念理解偏差,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教具、实习实验器具等,其实它丰富开放的:动物、植物、活动、纸张、社会关系等都包含在内,都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持物。也有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第二课堂内容。

其次,多数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持,从而出现直接把别的学校或网上课程资源开发的结果用于自己的课堂,或只能二度开发教材等少量课程资源。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仅凭经验,必然影响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还包括相应文化氛围的欠缺,多数调查学校对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还不够,氛围不理想,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遇到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主动解决。

三、相应对策

(一)加强师生交流

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不等于是以课程资源为主体,人(教师和学生)仍然是一切的核心(舒丽萍,2006)。发挥学生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英语教学必须秉持以盲生为中心,体现和尊重他们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效的师生交流,才能让教师深入了解盲生英语学习的困难、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增加师生互信,教师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才会更加符合这些盲生的需要,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和成效。

(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如今的盲校及接收盲生的特殊学校,英语教师正逐步拥有良好的课程资源,以往那种一本教材、一台录音机,在传统教室里上课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了。对于日益增加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促使这些资源的潜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根据篇章的主题、题材等选用不一样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考虑课程资源的适用对象、难易度、科学性,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使课程资源服务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及时反思,调整策略,多层次、多角度地反复利用课程资源。

(三)建立有效合作交流機制

盲校及有关特殊学校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并不是其中某一个人、某个部门甚至一所学校所能办到或办好的事情,任何单方面的力量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多数外语教师源于专业背景和个人特长的限制,需要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我们应以教学实践与需求为立足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创设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

(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英语教师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他们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秦琴,2013)。盲校新一轮英语课程标准正在拟定并将推行,这也寄希望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进一步发挥。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通过积极自修和有效培训,主动参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制宜,改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单一低效的现状;要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此外,盲校和有关特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在整个课程资源建设体系中,教师资源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突破口和生长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的支持鼓励。

结论

虽然目前盲校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尚有不少挑战,但是随着全社会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软硬件设施的逐步加强、教师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情况正日益改观。随着盲生进一步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掌握英语对其将来工作生活不可或缺,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享受优越的英语教育成为必须。

参考文献

[1] 秦琴. 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43.

[2] 舒丽萍. 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7.

[3] 《盲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中国盲文出版社,2010,7.

作者简介:

篇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江苏省泗阳中学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课程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广阔性,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花鸟虫鱼,无论是时事热点,还是野史传说,都成了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的资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也变得敞亮了。如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一个让人深思,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所教内容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无论教师怎么用力地讲解,学生接受程度总显得很有限,甚至会出现“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局面。这时如能适当地引进“近区”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近区”,就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来说,认知和感受距离比较近的教学资源,教师如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恰当、适时地引进“近区”进行教学,就可缩小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差异,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进近区中的“近区”,不仅指认知方面,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心理走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引进近区所关注的是联系和引进与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距离较近的教学资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和丰富学生的认知而服务的。

“近区”的资源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时间近区

国内外大事,时令节日,电台、电视台的最新报道等都属于时间近区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旦引进课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印证和丰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高中第三册的写作与口语交际中“辩论”这一要求,就可引进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全国大专辩论会”的内容作为教学近区,从内容、形式以至辩论的表情、风度等各方面给学生以示范、启发,效果非常明显。

(2)空间近区

由于教材在阐述问题时,考虑到全面性和典型性,尤其是部编教材不可能引用各校所在地区的事例,如果空间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中的直观性和感受性就不太明显,学生的兴奋点就不易激发。其实任何一所学校,其周围地区,总有一些可以为教学服务的文化景观、人文景观、古代英雄、古代名人的文化遗存、墓碣题字、山水平原、乃至新建的城市、商场等。如教授《鸿门宴》,身在宿迁,不可不想到“项王故里”“霸王鼎”,教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妨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运河边上(或洪泽湖边)去领略诗中所写的美妙景色,从而体会“铺”字的妙用;教授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尽可引导学生在麦苗吐新绿的时节,到农田边上去领略“遥看”有“草色”“近却无”的美妙感受。这些都可以引入教学中来,为教学所用,使狭小的课堂与开阔的世界连成一片。

(3)心理近区

所谓心理近区,是指学生最关心、最好奇、最感兴趣的或者又似懂非懂要急于求得解决的有关内容。如演唱会,国家或地区发生的战争,体育运动会,海底世界,出土文物,武侠小说,最新播出的电影、电视剧,乃至学生喜欢的电脑,游戏机等,都可作为心理近区的材料,如高中第三册诗词教学中的重章叠唱的体味,便可引入流行歌曲的重复手法,教

篇6: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高中XX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 学科类别:XX学科课题成员: XXXXXXXXXXXXXXX

XXXXXX中学

XXXX年XX月

“高中XX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

开题报告

XXXXXX中学XXX

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直接从实际生产生活经验得到的XX知识越来越少,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知识的脱节使得教师的教学难度持续增大;而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XX学科更加注重从探究的方式传授知识,大量的活生生的XX学知识的引用已成为构建整体XX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这一新矛盾,我们经调研分析认为:各地、各校结合教学实际和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与课标内容的衔接,达到较好的构建知识体系的目标。为此,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高中XX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于XXXX年X月被省教科所批准立项。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城镇)已很少有机会接触生产实际实践。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就更少。很多从事XX学教育和XX教师发现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越来越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对于基本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知之甚少。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他们越来越陌生。XX学学习兴趣越来越下降。新的课改和课标注重从自然出发,从发现出发,充分运用探究式思维引导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较好的体现了STS的教育思想。这很好的代表了XX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但面临的学生对自然知识缺乏的现实,就成为一个XX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的问题。

我们经研究发现,在新的形势下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提出这个课题构想,并经调研发现同类的研究甚少,而我们在此之前进行的一些尝试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在新课标条件下的提高XX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

1、增强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体验,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XX教学成绩。

2、通过收集整理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拓宽学生们知识视野,注重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3、贯彻STS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然尊重科学,关注社会的科学精神。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日常生活生产中以及媒体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理。

2、现实的课程资源与课程标准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3、XX学科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运用。

四、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预计突破

通过网上查询及相关文献查阅,省内外相关内容只有零星枝节性研究见于报刊,对于本课题大规模系统性研究目前省内还是空白。预计通过对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可在学生XX学素质及环境、生态等意识形成方面有很大提高,提高学生学习XX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贯彻STS教育思想。最可能的突破是使学生生物成绩有大面积提高。

五、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具备

1、本课题组成成员均是XX学本科以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三位同志在XX学教学教研岗位上有多年的实践(其中有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而且他们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年富力强。

2、本课题组中有关人员多年从事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其中有一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有一定的经验。课题所在学校从领导到XX组都大力支持。

3、本校已具备规模,教科研设备条件具备。

六、实施方案

(一)课题组分工

XXX:全面负责,统筹策划,动态调研论证,并在所授班级进行相关试验和研究。

XXX:负责日常生活课程资源收集整合,并做好高三年级试点班工作。

XXX:负责本地生产中的课程资源收集整合,并做好高二年级试点班工作。

XXX:负责媒体课程资源收集整合,并做好高一兴趣小组工作。

(二)主要研究阶段及成果

主要研究阶段:

XXXX.X~XXXX.X资料收集,全面起动,制定方案,落

实任务,成立学生XX小组。

成果:阶段性资料分类及其研究报告

XXXX.X~XXXX.X自然分班,选择四个班作为实验班,四个班做对照班,资料整合、研究、实验同步进行。

成果: 资源整合及主题性总结论文

XXXX.X~XXXX.X收集整合数据,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成果: 资源利用模式构建总结

七、预计最终完成时间和成果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撰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构建》论文。

3、结集《高中XX课程资源集》。

4、师生参与有关比赛、会议的成果、作品获奖证书等。

5、上级、有关专家、同行、家长、学生的评价。

由于多方面的支持,本课题组认为,开题研究条件已具备,在此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

篇7: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户外体育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对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新的变化,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质量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72

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抓住学校、社区和家庭三大方面,发掘新的课程资源,把新开发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学生创编游戏活动。韵律操教学中,指导学生创编活动操,培养体育特长生组织体育活动;在投掷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废旧塑料瓶创编沙瓶操等,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展示才能。在教师中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对课程标准有正确认识,并使他们具有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方法等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正确合理地运用。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体育特长得以展现。如让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兼带体育课,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当体育委员、小辅导员等,交给他们带操、辅导、组织体育活动的任务。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其次,自制简易体育器材。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竹竿来跳竹竿舞;将学校库房中常年废弃的木棒、竹竿、木板等整理出来,制作成栏架等。

再次,合理布局、使用学校场地器材。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学校空地,并强调在使用上下工夫。学校在制订课表时,制定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分配时间表,按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教学和体育活动。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2)积极引用新兴、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兴、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是中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滑轮、空竹、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运动项目,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户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家号召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走向大自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其根本宗旨就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积极开发户外体育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及课外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的内容,增加了广播操、眼保健操、球类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新兴运动项目、游戏活动等内容。

五、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也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观赏体育比赛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还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查阅体育信息,增加了内容丰富的“体育知识手抄报”“体育赛事专栏”等体育信息资源,这样使体育课更具特色,更具活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推进了体育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构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程资源,策略

面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 也制约着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 能否有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是否具备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也是促进语文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和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 应该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果按照资源分布的位置来划分, 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如果按照资源的形态来划分, 可以分为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两大类;如果按照资源的功能划分, 还可以分为要素课程资源和条件课程资源等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应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自觉承担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义务, 主动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发现语文教学资源, 有效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一) 充分挖掘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 深入研究挖掘教科书。

目前,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适应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科书, 有人教版、司南版、粤教版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在课程实施中, 语文教师也应不拘一格, 大胆借鉴、利用不同版本和特色的教科书, 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

2.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新课标指导下编辑出版的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 有不少提示语文教师开展探究的活动案例, 力图体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是基本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一资源,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3.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硬、软件设施。

学校提供的如警示语、宣传版面、黑板报等各种教育教学设施, 学校组织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均属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语文教育。

(二) 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1. 学校之外的学生家庭、社区, 均蕴藏有丰富的语文课

程资源, 如学校周围分布的科技馆、图书馆 (室) 、媒体等等, 语文教师均可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指导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和共享。

2. 学校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如地处农村、山区的学校, 周围的自然资源、民俗资源等;

城市学校的科技、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均可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服务。

3. 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农村学校可以建立联合种植、养

殖等劳动基地, 也可与学校周围的政府机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长效的业务联系,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 进行更为开放的语文教育,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探究活动, 以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关心的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 科学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标实施以后,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般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确立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的总目标, 从中分解出阶段分目标, 然后再从分目标中弄清楚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语文教材的目标体系, 并根据课程目标需要, 进一步探讨有效实现这些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课程资源, 为实现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服务。

(二) 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丰富性, 教师可以从学生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等角度出发进行开发。在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处理、运用这些新生成的动机, 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利用的新课程资源。

(三) 多途径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 都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课程资源, 语文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学, 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关心国家发展, 关心当地经济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 巧妙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 一方面, 教师可以把自己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作为语文教学的范例, 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加工后间接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还可以把开发出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成为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良好习惯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45页.

篇9: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提出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各类资源中,人力资源最具主观能动性,也是最关键的资源,而人力资源中,教师资源又是最为关键的资源。可以说,教师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单单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一、确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主中的地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并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课程的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课程本身得以优化。

教师深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亲身体验实践过程,通过课程开发可以贡献他们的实践知识,并最终确认哪些计划在课堂里是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從而提高课程的适用性。这样,就不仅开发了切合实际的校本课程,更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了更新与拓展。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就会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学观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更加倾情的投入,还可以帮助老师专业上得到进步,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丰富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转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是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实施的工具,是课程的简单的执行者。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至于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考虑的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所以,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并努力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发展方式和教学风格。这就需要课程开发教师具有科学的课程意识和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等。

三、挖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潜能

开设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挖掘作为开发主体的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校本课程自主性的特点,给了我们的教师一个灵活开放的创造空间,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的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组织活动到制定评价方式,都进行认真的组织与实施。这无疑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无论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层面,还是在专业素养、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等层面,都会对教师专业技能及个体特长的发挥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即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因素。只要我们善加诱导,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就可以开发出许多课程来。首先,可以利用教师的专长。我们的老师们不少怀有一技之长的,如有的是具有书法专长的,有对棋类颇有研究的,有对器乐有一定造诣的……这些只要稍加诱导,就可以开发出一门门的课程来。其次,教师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教师自己也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如某学校的一位教师非常喜欢国际象棋,并小有研究。他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发了校本课程《国际象棋》。参与《国际象棋》校本课程学习的孩子们在她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下棋,更拓宽了视野,开发了智力。而这位教师自己也在这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得到了更多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同时,充分显示了个人的魅力。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富有特色及实际价值的课程应运而生。课程丰富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大了,多种发展需要也将逐步得到满足。

四、培养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意识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所教学科或自己的专长。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程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合作完成学习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使校本课程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如某学校开发了一门“神奇美丽的秦皇岛”的课程,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大,需要大量的资源用于辅助教学。在编制教材的时候,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去调查、拍照,搜集家乡的风景名胜;有的走进身边的人和事,了解当地的地方文化及风土人情;有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变化等;有的则负责资料的分类、整理、编制。这门课程的诞生,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份教材更得以印刷出版,成为学生们的心爱读物。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借助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我们坚信,只要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的水平和质量。

篇10: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等都是全新的,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再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才能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农村乡土资源无处不是,无奇不有,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发,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土水文、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农村小学丰富的自然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对本土知识及农村生活曾作过极富感情的描述:“老人是财富,经历是财富,乡村妈妈充满了智慧,我们要用‘朝圣般’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乡村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爷爷奶奶就像图书馆。”这番话语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智慧,为农村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我校提出《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认为农村小学“信息贫乏,课程资源也就贫乏”的认识和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数学实践的时空,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并力求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研究,体现数学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学校整体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内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不很多,也没有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联系:

①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限定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这个领域内。

②研究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区别:

①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研究的范围是在我们学校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②开展研究的条件不同。在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学校中,大多学校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小学,有的是县级市的实验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而我们学校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发展服务。

③研究的本质不同:我们进行的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所谓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生成的发展,而不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面临退化、淡化甚至消亡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习得数学知识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人生基础。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我们试图通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的运作机制,即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建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起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陶行之教育思想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于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促使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因为世上永远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在在的教育资源。

③社会学习理论 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两者相互对立,各执其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综合两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交互作用形成的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交互作用模式说明: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控制的,而是由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五、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①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土化环境中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着力点和途径,前者是开发的方向问题,后者是开发的措施问题,只要指向明确,举措得当,就能使乡土课程资源凭借“双极”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但具有广泛性、地方性,又具有特色性;不但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和持续发展性。

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找到着力的突破点,采用务实高效的举措,建立动态的长效的运作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从被动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共同建构者。为此将主要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和建立学校网站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两个平台进行探索。

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效的具有可操作的多元整合的运作模式,用以指导和管理基于现实生活中乡土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上一篇: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下一篇:2022年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评价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