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2024-06-12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精选8篇)

篇1: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透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六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王晖余、韩洁、赵叶苹

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有关专家认为,意见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将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看点一:中央赋予海南哪些新使命? 意见对海南作出了新的四大战略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大力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升海南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华友说,四大战略定位为海南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是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也是海南可以大有作为的着力点。

看点二:海南将擘画怎样的发展新蓝图?

意见对海南发展明确规划了“四步走”的发展目标: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

2025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35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四个阶段的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衔接,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海南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看点三:海南如何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四个方面撑起海南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其中,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意见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亮出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统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未来海南的发展要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下一步海南应该成为创新之都、协调之都、开放之都、绿色之都、共享之都。

看点四: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是什么样?

意见明确,将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突出特色的原则,分两步在海南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一步是在海南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其现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 第二步是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

其中,围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见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更加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迟福林认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跟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不同之处,是有步骤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同时,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形成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这也正是海南从自贸试验区走向自由贸易港的一个重大任务。

看点五: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亮出哪些新举措?

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新政策和新举措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方面,意见提出海南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制定支持境外患者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诊疗的便利化政策;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大力推进海南旅游消费国际化等。海南省发改委主任符宣朝说,意见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离岛免税购物、邮轮游艇、海岛旅游、医疗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等政策,是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转型升级需要,量身打造的开放政策,有利于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经济增长从以投资拉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为主转变;有利于推动海南12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摆脱长期以来的房地产依赖,实现海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看点六:海南如何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持续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更好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在服务海洋强国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南海维权和开发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海南的维权、航运、渔业等重点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我国对管辖海域的综合管控和开发能力。

意见对海南如何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海南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

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将海南打造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王胜说,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决定了海南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比如在践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海南将加速与东盟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的空中和海上互联互通,为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提供坚实的基础。

篇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历史已经表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障改革发展成就,才能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起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首要的是解放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新时代,我们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抓住重要历史机遇期,持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依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制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然之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深度融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深入演进,进而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篇3: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一、《意见》的缘起和形成

(一 ) 习近平 : 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到了关于媒体融合的想法与概念。他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他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 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

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媒体融合的议题。这也相当于给中宣部和中国传媒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怎样做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怎样能占领网络上的舆论阵地。

此后不久,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从实践看 ,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 ,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 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于是在2013年底中央成立了中央信息化与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并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挂帅。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他提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此后,习近平同志也相继讲过一些相关意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他提到“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这些言论体现了他对媒体融合问题一脉相承的思考。

(二 ) 刘 奇葆 : 使融合后的媒体继续成为主流媒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习近平同志提出媒体融合课题以后, 中央主管宣传工作的刘奇葆同志和中宣部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从2013年10月开始,中宣部组织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从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到地方主要媒体,还有一些商业网站的负责人,以及相关各方面的专家,都参与了这项调研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准备,2014年4月14日, 刘奇葆同志在一个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座谈会上, 对总书记提出的媒体融合课题作了全面的回应。他围绕“使融合后的媒体继续成为主流媒体, 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一宗旨, 提出了推进媒体融合的主要指导思想,甚至一些具体要求也从中得以体现。在刘奇葆同志的讲话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注意:

1.媒体融合发展要有互联网思维

刘奇葆同志要求在媒体融合发展中, 要有互联网思维,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我们的传统媒体,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其实这一特点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传播关系。这就是说,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新媒体,就要变革传统的大众传播思维,导入用户观念,强调用户体验,这是与以往对信息渠道和资源的垄断完全不同的思维。可见领导层对于这方面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开放并且很专业的。

2.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

以往, 我们在体制内的新媒体发展方面存在两条线:一条线是传统媒体做其电子版,逐步发展到网站;另一条线是各级党委的外宣办成立专门的机构办本地新闻网站,这是现在很多新闻网站的前身。如上海的东方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在发展中我们看到,脱离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在信息来源、运营机制和经济实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之后这些网站通过各种方式归并到了当地的主流媒体集团。如浙江在线现在就是浙江报业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传统媒体内部如何发展新兴媒体, 两者如何实现一体化,这个问题依然在探讨之中。以本人的调研和观察看,在传统主流媒体集团内部,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在战略上,一体化发展意味着集团要把战略中心逐步转移到网络空间, 把网络空间作为舆论的主阵地,作为与当代用户互动、交流,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主平台, 实现媒体转型; 在战术上,则要根据互联网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建立专设的新型机构,以新的机制体制和新的思维运转,开发互联网上的新空间和新市场。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旧体制里面, 由于传统观念和旧的考核评价机制的作用,终究孕育不出新业务。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新媒体运营机构, 相对来讲会发展得更好一些。比如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出色。所以,我认为,媒体融合发展在战略上要一体化, 在战术层面要为新业态的产生创造适宜的孵化环境, 要保持新媒体业务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运营机构机制体制的更多灵活性和自主性,以新的机制体制去发展新媒体、新业务。

3.要求借力发展

这部分实际上涉及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如何处理与商业网站以及其他一些互联网应用平台的关系。比如传统主流媒体集团同腾讯、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运营商的关系等。在政策上,刘奇葆同志强调要有战略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学会借力发展。这也是我国增强国际网络空间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选择。

4.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刘奇葆同志在讲话中还着重强调了要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技术: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推进新闻生产。首先,要掌握海量的数据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闻媒体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其次,要把这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和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内容数据库,同时加强对各方面数据的收集管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

二是利用媒介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刘奇葆指出,客户端是访问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很多媒体都开发了移动客户端。要办出特色、办出影响,要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上的新闻门户。积极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平台, 办好手机报。商业网站在移动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等方面技术比较成熟,要积极关注、善加利用,借助其技术平台,扩大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刘奇葆同志在这里明确提出,要把移动互联的终端作为主要的传播终端来看待。要密切关注并有选择地发展社交类应用和技术,促进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有效对接,增强平台黏性,集聚更多的忠实用户。这是因为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 移动终端有时效性的优势。从综合运用的角度而言还有其他的终端,比如家庭大屏等终端,也是需要认真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5.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这方面,刘奇葆同志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其一,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其二,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要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明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产品;要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报道机制;要加强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把报道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其三,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与互动化,既要提供共性新闻产品,又要加强个性化新闻产品。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地推送到用户手中, 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互动是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要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其四,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新闻生产,必须采取多媒体化的展示方式,多样化地展示、多介质地推送,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

6.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依托

刘奇葆强调媒体融合发展要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依托。

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要求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 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要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

其次,要转变用人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系统,加大新兴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统一调配使用。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办法,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7.以宏观管理为保证

这个管理跟一般的管理不是一个意思, 如果用英文来讲就要翻译成“control”而非“management”,说白了就是对舆论导向的管理和控制。刘奇葆同志一再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理顺管理体制,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统一管理度量衡”,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传播秩序更加规范。要推动媒体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解放新闻生产力。这主要就是给传统媒体创造一个与网络媒体平等竞争的环境。近年来,国家对于整顿互联网舆论环境的各种举措,从相关部门的建立和有关法律的出台,都体现出国家对互联网舆论空间的控制力度在加大。

8.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

这个方面的论述将媒体融合的视角做了一个提升,实际上指出了媒体融合不仅限于传统媒体在网上开通微信,做几个小平台,而是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这也将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提了出来。

(三 ) 蔡名照 : 媒体融合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刘奇葆同志的讲话发表以 后 ,2013年6月24日,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蔡名照召集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举行媒体融合项目汇报会,会上,他讲到了一些如何设计媒体融合项目的指导思想:

一要立足于整合资源。各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商,拥有丰富优质的新闻资源。设计融合发展项目,要充分考虑如何整合各种资源,依靠资源优势占领新媒体市场。

二要研究设计传播渠道。必须着眼于扩大媒体覆盖面,占领新媒体、开拓新市场,建立与内容资源相匹配的传播渠道,拓展主流舆论阵地、扩大主流舆论传播,实现融合发展总目标。

三要注重个性化服务。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在于个性化,单纯靠内容资源的简单集成,不可能达到融合发展的总要求。要将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作为融合项目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细化信息服务,生产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四要强化互动功能。产品设计要充分体现互动理念,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在互动中满足用户需求,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用户黏性。互动环节的内容,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重视互动环节的信息生产与传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形态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增强信息传播整体效果。

五要有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占领新媒体市场,掌握新媒体受众。市场也是对融合效果的检验。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市场活力问题,具备盈利条件的产品才真正具有发展后劲。强调商业模式不是为赚钱而赚钱, 而在于扩大市场份额和传播覆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蔡名照要求媒体融合项目要打牢技术基础。“始终把技术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技术建设,强化技术思维,突出技术特色,大幅度提高技术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吸引技术人才的工作条件和机制,全面加强技术力量,为媒体融合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他还要求媒体融合要树立用户观念。明确目标受众,找准服务对象,强化市场活力。要搞清楚用户的划分定位、市场规模,搞清楚用户的具体需求,搞清楚能够满足用户的手段、渠道。要把思维向用户延伸,考虑用户的感受和体验,打通与用户连接的“最后一公里”。

二、对《意见》的分析与解读

结合上述背景学习《意见》,我们会有以下发现:

(一 )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推动传统媒体占领网络空间的舆论阵地, 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发挥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这实际上是要求传统主流媒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网上,把主要力量投放在网络空间中。一直以来,传统媒体都是分别把平面的纸张、电视屏幕、收音机等作为主要终端形式, 按照在这些终端上发布信息的技术要求和周期安排生产流程,设计组织结构,配备工作人员, 领导层的工作重心和资源配备的重心都在传统媒体平台上, 互联网上的各种终端只是传统终端的补充, 在整个信息发布过程中居于次要位置。尽管这一状况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和现实的原因,但毕竟无法适应当前掌控网传播主导权的需要,正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因此,媒体融合意味着传统主流媒体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网上来, 以网络舆论阵地作为主战场。

(二 )媒体融合将是当前和今后媒体改革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

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党和政府一直努力推动媒体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 取得了较为突出的阶段性成果。但毋庸讳言,对于改革的目的、方法、目标的认识并不一致,阻力来自各个方面。如何明确目标,统一认识,克服阻力,进一步深化媒体行业的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看,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媒体融合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是经过深谋远虑的。从《意见》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来看, 媒体融合将是当前和今后媒体改革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 这意味着中央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媒体改革向纵深发展:

其一,强调媒体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强调,“人在哪里,重点就在哪里”,这个表述,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要接触群众,联系群众。这个表述,对于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和媒体业内一些同志的“党报办给干部看”的错误认识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要求我们改革原有的固步自封的思想,切实通过联系群众,占领舆论阵地。

其二,在改革发展的策略上抓大放小,着力打造大平台。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这个要求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我们原有的传播体系不适合当今互联网传播发展需要而言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传媒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上没有改变传播资源行政性分配,多级办媒体而导致的“小散乱”的状况。基于我国的现实条件,在这场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国家会在各个地区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其主要特点是拥有大量用户的用户平台, 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国家还将重点建设几家新型媒体集团, 它们必须要有全国性的超大用户平台,并有强大的公信力,同时在内容生产方面有强大实力。从总体上看,中央的意图就是要通过媒体融合形成新的媒体格局,打造新的传播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任务。

其三,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改革内部机制体制。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人,而“用好人才”的核心是要解决传统媒体内部的机制体制问题, 这也一直是媒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意见》指出:“加大新兴媒体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创新项目用人机制,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径。”从实践看,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在传统媒体集团内部搭建新平台, 这就使新的机制体制能够在一个局部实现增量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

其四,通过媒体融合,形成新的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及新的新闻宣传管理体系。习总书记还强调:“要一手抓融合 ,一手抓管理 ,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意见》也指出,“理顺管理体制,破除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壁垒, 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媒体管理制度,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确保面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信息遵循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起来, 解决目前存在的媒体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等问题,使媒体发展格局更加科学合理”。

篇4: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一、强化理论武装,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分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政治宣言,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党的宣传喉舌,宣传部门要带头强化理论武装,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上。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要认真研读全会《决定》,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笔者认为,在学习中,要做到“六个牢牢把握”:一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五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六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学习,真正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图领会好、精神研究透、方向把握准,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二、紧跟形势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正确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在改革的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举措,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

(一)大力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结束时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落实好全会部署提供了遵循。当前,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部门应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把凝聚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大力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宣传工作做实做活,努力凝聚改革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努力形成人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从而为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切实提高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能力。近年来,宣传思想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普及,传媒的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传播渠道逐步多样化,传播资源爆炸式地释放;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利益主体愈发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出现各种利益的冲突和博弈。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导致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干扰主流舆论。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模式,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于一体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篇5: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胡鞍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9日第 01 版)

10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向世界传递了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重要信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和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改革经验,也没有成功的改革先例,主要是靠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探索和创新。不过它本身有其自身发展逻辑和历史逻辑,从局部到整体,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外围到内核,从一个方面到某些方面,再到各个领域。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35年的时间与实践,党中央曾先后作出三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会决定: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些决定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和基本线索,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不过在实际改革进程中,已经逐步涉及并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为“五位一体”的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21世纪上半叶“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现代化”时代。与此相适应的中国改革也进入“全面改革”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就是制定并通过未来10年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全方位的改革,旨在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进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这就是“全面改革”的深刻含义。其次就是“深化改革”,即破解多年改革的难题,清除改革的障碍,诚如总书记所提出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五位一体”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了各领域改革主要目标。

分领域看,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总之,“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中国的总体改革、配套改革和协调改革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设想。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预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成为中国“改革升级版”或“2.0”版本的改革方案,与“五位一体”的总体

布局是一致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篇6: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68)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69)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我们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这次全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70)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前进道路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2.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71)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回答好这一问题,要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历史经验表明,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而形成比较完备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今天,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说,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7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要进一步理顺,必须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7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中国的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这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伍。

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

4.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7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打好改革“组合拳”,压茬推进重要改革,做到前后呼应、衔接配套。坚持整体推进,讲求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看得很准了再推开。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既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又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就要大胆地干。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稳扎稳打,做到蹄疾而步稳。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6)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5.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77)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领导干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什么是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健全正向激励体系,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

(78)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实现精确改革。要抓主体责任、抓督办协调、抓督察落实、抓机制完善,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督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一竿子插到底,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落实不力的要严肃追责问责。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注重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6.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79)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只有主动参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为我国开拓广阔发展空间,为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80)推动全面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坚持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合作新途径。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首要之义是反对保护主义。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篇7: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区级、区属各机关党委(党组),各街道党政组织,区各人民团体党组,各有关单位:

《**区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市**区委员会

**市**区人民政府

2019年7月4日

**区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18〕3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为基本前提,以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为核心内容,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强大动力,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基础支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原则

——确保方向,突出师德。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先谋划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确保实效。

(三)目标任务

到2022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更加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更加通畅,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地位待遇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局面全面形成。

二、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配齐建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与学科、年级组等负责人“一肩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党支部书记校级集中轮训。

二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系统开展“四个自信”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建设10个**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主题教育,深化“维护核心、铸就忠诚、担当作为、抓实支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是深化“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党费按时足额缴纳等常态化管理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党支部换届选举制度,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实行发展教师党员计划单列,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

五是完善“双培养”机制,由学校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行政负责人、党员学科带头人联系优秀教师,实行“一人一策”,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

(二)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职业道德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

一是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教育名家、名师和新时代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加强师德宣讲团建设,形成强大正能量,树立优者从教的职业导向;建设10个**区师德涵养基地,强化师德实践。

二是加大教师表彰力度,按照有关规定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区级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评选,打造教育品牌,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

三是严格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师德师风考评监督,建立教师个人诚信档案,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是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在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优、岗位聘任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制定《**区教育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防止教师队伍中出现“微腐败”现象。

三、坚持完善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行培训学分管理,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一是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重点开展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支持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形成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二是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需求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形成结构完备的领军人才、名教师(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新锐教师的五级优秀人才体系,培养和聚集10名国家级人才、100名市级人才、1000名区级中青年骨干人才、100支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三是强化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明确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教师培训,保障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制定《**区教育系统第六周期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大数据管理。制定**区优秀教师出国(境)培训研修规划,支持优秀教师出国(境)培训研修计划的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四是建立教师专业荣誉体系,激发教师专业活力。加大教育名家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培训,培养一批智能教育引领者,推动一批“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验学校建设,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六是推进“追求卓越”幼儿师资培训项目,鼓励幼儿园与师范院校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

七是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专项培训,培养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四、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一)健全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

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一是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岗位、职称总量、比例结构等核定到区教育局,并根据我区教育实际实行动态调整、统筹使用,具体使用情况报区机构编制和人力社保部门备案。制定《**区教育系统编制统筹管理实施方案》,落实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采取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缓解幼儿园等师资不足问题,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二是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创新教师入职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推行新任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双证”上岗制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特点,创新专业教师招聘办法,在面试环节突出试讲、说课等能力测试,提高面试分值比重,招聘适教、乐教、善教的教师。

(二)推进教师岗位职称制度改革

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

一是规范教师聘任制改革,统筹管理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提高中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二是深化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岗位聘用有机衔接。按照生师比与班配比结合的方式计算教师岗位总量,适当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设置数量,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

四是加强聘后管理,细化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用好考核结果。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杜绝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

(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

一是探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健全激励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实行教师走教制度,对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含走教教师)给予相关补贴。落实银龄讲学计划,鼓励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退休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制定《**区教育系统引进优秀人才及短缺专业人才实施办法》,满足我区对优秀及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立公费师范生接收机制,为公费师范生预留编制岗位,加强公费师范生入职竞岗力度,强化公费师范生考核。

五、坚持完善政策,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强化保障和管理,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一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在核定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时,要统筹考虑本地区公务员上实际收入水平,学校所在地调整公务员工资待遇时,必须同时间、同幅度考虑中小学教师,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是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将岗位职责和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依据。加大对工作量、实际贡献和工作绩效的考核,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制定**区教师绩效奖励考核分配办法,将特殊教育补贴费标准提高到按本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30%发放。

三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校长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四是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要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保障教师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六、坚持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区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教育、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落实。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区级财政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监督问责。有关部门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附件:**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任务清单

中共**市**区委办公室

篇8: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改革话语

一、理论创新, 坚持改革话语权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首先, 《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变为了现在的“决定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首要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又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2]。

其次, 《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之一, 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 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最后, 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到后来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到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提并列, 放在同等地位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任何长盛不衰的理论, 必定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能够不断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 实现了理论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权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 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紧紧把握时代话语权。

二、人民至上, 使改革话语内容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过去执政合法性所赖确立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面对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从《决定》的起草过程来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是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的。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 “广泛征求意见, 开展专题论证, 进行调查研究, 反复讨论修改。其间,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两次分别审议决定, 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 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5]《决定》的起草充分征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反映了人民最关心的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和愿望, 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成。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 全文提到“人民”多达42次, 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条改革主线, 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对于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定》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提出了未来改革方向及具体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 一方面从满足人民要求, 改善民生入手, 以深深抓住民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举措。另一方面从司法改革、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提高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 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性举措。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 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决定》中的这些措施, 都与作为话语权客体的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这就加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对于巩固党的舆论阵地, 把握时代话语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度建设, 为党的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6]胡锦涛同志通过对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总结, 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并告诫全党“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认真学习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 自觉维护制度。”[7]

由于“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8], 制度建设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突出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制度建设, 《决定》全文提到“制度”的次数高达183次, 是所有热点词语中次数最多的。制度建设贯穿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所有领域, 使以前的成功经验制度化, 并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 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决定性措施。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让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四、党的领导, 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话语权主导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指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5]这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体现, 也是在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下,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从而凝聚全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重要保证。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执政党, 也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党,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9]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兼具的党, 加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才能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威信, 从而牢牢掌握和引领改革时代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1-78.

[2]许志峰.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N].人民日报, 2013-11-15.

[3]冯建华, 翟江玲.理论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1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3.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3-11-1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7.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12.

上一篇:人事文员的年终总结下一篇:2017任务驱动型作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