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绣鞋·晚秋》赏析

2024-06-17

《红绣鞋·晚秋》赏析(精选9篇)

篇1:《红绣鞋·晚秋》赏析

梦断陈王罗袜[一],情伤学士琵琶[二],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三],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注释】

[一]“梦断”句:言梦不到想象中的.美人。陈王,指曹植。他在《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的神态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二]“情伤”句:言有沦落天涯之感。学士,指白居易。他在《琵琶》中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数杯添泪酒: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御街行》:“酒未到,先成泪。”所以说“添泪酒”。

【译文】

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赏析】

此曲以晚秋做题,晚秋本身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更加快衬出伤感离别之痛,反映出作者与洛神失之交臂的无限痛苦。曲中大量引用前人离别伤感的诗句,来表现作者的离愁别绪。文章开头连用洛神和琵琶女两个典故,开篇点题。接着又用“泪酒”和“秋花”两个意象,来加强文章的烦请色彩。面对漂泊天涯的处境,只能酒泪齐下,有着无限的哀思。

文章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全文写离别却无一“离”字,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一首写离别的佳作,须细细品味。

篇2:《红绣鞋·晚秋》赏析

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译文

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注释

中吕:宫调名。红绣鞋:北曲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入“中吕宫”,亦入“正宫”。首二句对。第四、五句多作五字对句。与南曲不同。晚秋:曲题。

梦断:梦被截断。指从梦中惊醒。陈王:指三国魏文学家曹植。他最后的封地是陈郡(今河南淮阳),谥号“思”,故被称为陈思王、陈王。罗袜:丝袜。

学士琵琶: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

西风换年华:秋风萧飒,一年将尽。

添泪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词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意。

天一涯:天各一方。指相隔遥远。

赏析

此曲以“晚秋”作题,描写送别时的伤感。晚秋本身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更加快衬出伤感离别之痛,反映出作者与洛神失之交臂的无限痛苦。

运用典故闪示意象而不加详述,从而启动读者的经验和联想,是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表意手法。文章开头连用陈王罗袜、学士琵琶两个典故,开篇点题。接着又用“泪酒”和“秋花”两个意象,来加强文章的伤情色彩。面对漂泊天涯的处境,只能酒泪齐下,有着无限的哀思。挥手自此去,天涯两地人,加上作品中着意突出深秋的肃杀,收到令人了黯然神伤的效果。

从曲子起首两句的两则典故来看,内容都同异性之间的萍水相逢有关,这种邂逅引出了一段动情的故事,然而其悲剧性正在于情缘的昙花一现。诗人已明知“梦断”,却依然禁不住“情伤”,可见他的一往情深,这种注定无法再现的情梦,便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记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虽未说明具体的时日,但赋中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语,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则明言“枫叶荻花秋瑟瑟”、“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个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题面,在本作中恐怕不是偶然的。这样一来,“又见西风换年华”,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就更觉意味深长了。

在秋天的悲凉气氛中,作者又以苦酒与残花为陪衬,叙出了自己“天一涯”的漂泊现实。一场情梦本就无凭,再加上时间的.暌隔(“又见西风换年华”)与空间的距离(“行人天一涯”),就使人倍觉不堪了。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晚秋”的题目之下,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就是呼之欲出的了。

篇3:《红绣鞋·晚秋》赏析

西哲黑格尔认为:“美只是真实的一种表现方式, ……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 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 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 供我们观照, 打动我们的情感。”《荷花淀》的艺术美首先就表现在选取题材的真实感上:本文选取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白洋淀的生活事实, 没有设定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也没有假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只是选取当时当地普通人生的人和事来加以描写。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真实的客体生活来反映一个特定时代的风采, 作品中保留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新鲜性和丰富性, 让读者能从中自由观照到自己的真实生活情景, 使之情感得以打动。文中水生与妻子告别的情景, 几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一同商量去见丈夫的情景, 就使读者感受到生活本身跳动的脉搏, 领略到生活应有的情味。

当然, 客体生活中的物象、事态、景观、场面都是以人为中心、为扭结点的。《荷花淀》在真实地再现客体生活时, 就真实的再现了人。

我认为《荷花淀》这篇小说通过散文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体可感而又平平淡淡的英雄, 即文中憨厚朴实的水生。这个英雄根本不像传统小说所塑造的悲剧英雄那样, 在离妻别子时先是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式的环境烘托, 然后再来一番“惊天地, 泣鬼神”的豪言壮语;或者洒两行热泪。而本文对水生的描写并不多, 虽也有“儿女情长”, 但在民族战争中则是从容踏上征途。读罢小说, 我们感觉到这个“小苇庄的游击组长”更象一个英雄, 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 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来表现其主体情思的美。因为在那个时代, 人民群众已经与整个革命战争融为一体了, 战争锻炼了人民, 人民支持了战争, 小说通过水生、水生嫂等普通的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追求的描述, 也就更为本真地反映了那个时代。

文中对“水生嫂”的刻画更能反映上述观点。作为一名普通家庭妇女, 勤劳、纯朴是其本质。她恋自己的家, 爱自己的丈夫, 而长期残酷的战争, 使她们懂得“只有打走鬼子才有好日子”的道理。民族解放的使命感, 就这样自然地统一在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上, 而崇高的民族气节, 则是水乳交融于她们对丈夫忠贞的爱情之中, 丈夫临行嘱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知道“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并“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荷花淀的伏击战使她经受了锻炼, 更得到鼓舞, 为了不叫男人们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 她们决计成立自己的队伍, 并且很快学会了射击, 参加了反“围剿”作战。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就这样成长为一名抗日的民族英雄, 作者正是通过真实地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从而把一个有血有肉、生气盎然而富有中国文化传统性格的女人那种丰富的心灵美, 复杂的性格美揭示得淋漓尽致。很显然, 她的成长, 是根据地的革命环境对他们长期熏陶的结果。

毋庸置疑,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精神上的实用功利性。《荷花淀》作为一篇审美价值极高的小说, 它又不是纯文学的, 它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而且它的教育功利性也是涵纳于审美之中。把教育功利性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正是因为这里的教育功利性是作为一个元素化入了审美价值综合体系中的, 与情感价值相融合并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这便是“英雄”主义的教育, 文中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英雄”, 不象我们从政治课或其它影视作品中所接受的英雄那样叱咤风云或慷慨悲壮, 他们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人, 但他们在生活中、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勇敢以及乐观精神, 都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 在审美的愉悦享受中自觉地受到感染。文中的水生嫂更以其顾大体、识大局、勇于克服困难, 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等美好而崇高的性格感染教育了读者。《荷花淀》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对中学生的“英雄观”的确立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事迹说明, 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英雄并非要用炮火血泪铸就, 英雄并非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这篇小说以其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风格打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自动开启的心灵的大门, 从而触及到一般政治思想教育难于达到的心灵中最隐秘的深处。

“好马配好鞍”, 好的思想内容应配以好的表现形式, 才能充分地表现文章内在的美。著名美学家康德曾说:“自然看起来象艺术时, 是美的;而艺术, 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 但看起来却又象自然时, 才是美的。”而看起来象自然的艺术作品, 那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却又消除了一切斧凿痕迹的仿佛是无技巧的作品。《荷花淀》这篇小说在内容上“质性自然”;而在结构安排上, 表达技巧上更似行云流水般自如, 从而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畅快的空间, 给读者的则是顺情适性的美感。在此, 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篇4:远去的红绣鞋(外一篇)

在众多的话题中,祖母谈得最多的还是红绣鞋的故事,在说完红绣鞋故事后又特意叮嘱,成年后千万不要找丁姓的女子结婚。因为丁姓与本族有世仇。又或者,从世仇讲到红绣鞋。应该说,有关红绣鞋的故事将我年幼的耳朵磨出了一定的厚度。

红绣鞋的故事源于新丰坝,新丰坝是条水渠。在很久很久的时候,源于一个村下游的新丰坝,在穿过我们村后,又途径一个村,到了丁姓村落。几百年来,新丰坝在蜿蜒过程中,好几千亩土地依靠它的滋润,它将其朴素的恩泽洒向沿途的村庄。于是,新丰坝就成了这几个村的生命水源。尽管我们这个区域,有徽水河、青弋江交汇,但交汇的不是地方,恰恰让出了偌大的一块空间。这块空间让给新丰坝的同时,也给新丰坝两侧的人们结下了世代相传的恩怨情仇。每年的炎夏,高温烈日将地面水分肆意提取,农田在急需水的时候,新丰坝的水源争夺战也开始了。由于我们村把住了水源的上游,当然不能在自家的水田尚未灌溉好的时候,就将这些生命之源放走。下游丁姓人也需要浇灌饥渴的农田,争斗就此而来。在那时,每年都要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械斗。在双方争斗不息的时候,就以穿红绣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小的时候,根本不知红绣鞋残忍程度。当成年后,方知红绣鞋的可怕。原来在双方争斗不休时,就有双方“大老爹”出面协商,由双方各出一人,赤脚穿着烧红的犁头走路,谁走得远或走得时间长,就算谁赢,赢的一方就优先享受用水。发生穿红绣鞋的事后,必定会闹出人命,双方的仇怨会进一步加深。近年,在一个教授的研究论文中解开了我的谜团,原来双方为这口水从明代就开始争斗,也曾有双方对簿公堂的时候。在多次的公堂对簿之中,双方互有输赢。后来丁姓人将这些事刻上石碑,埋入丁氏宗祠的地底下,直到上个世纪后期,祠堂被拆,有关两姓仇怨才翻开一角,据丁氏碑文中记载,他们在历史上赢多输少。无独有偶,我前不久在考察村史资料时,也发现了一块我们黄姓石碑。这是一块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石碑,上面记载了新丰坝的坝口、所经区域、由谁集资等内容,却无双方争斗一事记载。在此石碑上,又分别刻有乾隆、光绪等年间修建新丰坝的捐资人名。此碑也如丁氏一样留在宗祠里,不同的是此碑并不是埋入地下,而是嵌进祠堂的一方墙上。这里我想到,可能我们老祖宗刻下此碑讲述的是一种功德,是不愿意将争斗传于后世,还是觉得争斗是件耻辱而不屑记入,或是这件事的本身就表明了我们祖先是强者而不去记载。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只记得祖母给我的信息除了与丁姓人有世仇之外,还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村“过会”时出四顶轿子,而丁氏却出十顶轿子。因为穿红绣鞋时,出来为本姓张扬实力的人就是本姓的英雄,就以一顶轿子代表一个英雄。过会是泾县农耕社会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聚会活动,一般以一个同宗同族确定每年中的一天为过会日,以本家为单位邀请亲戚来见证。应该说,这是当时最为隆重的一个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被本族人彪炳后世的历史人物定当不凡。

如今,历史已经远去,新丰坝早已不见。新丰坝与红绣鞋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入我的心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探究新丰坝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与年届古稀的父亲在一起谈心,聊到新丰坝。思路清晰的父亲将新丰坝的基本长度、从哪儿经过、打哪儿拐弯都向我介绍了一遍。但我问到新丰坝始于何时,他却回答不上来了。他只说到他小时候,曾在新丰坝水小的时候,用一把柴刀就能在水渠中捕鱼,他能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握着柴刀,看见浅水里的鱼,用刀背将鱼砸晕或砸死,放进篮子里,有时收获甚丰。当我问到他,那时候人家来抢水怎么办。他说当时村里的男性个个都练武,说我的祖父就会打好几套拳,与下游联盟的村子,共同保护新丰坝的水。说来也是,这样的联盟再加上据守地利,更下游的丁姓人自然也讨不了便宜去。否则,就凭双方悬殊的实力,尽管我们村据守着地利,也难免不被反控。

这些当然是我的猜测。有关红绣鞋的故事可能还很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的当地人自然没有为争夺一口灌溉水而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了,红绣鞋的故事自然也被封存在历史深处。现在想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特别是农户人家的基本生活都是靠天收,一口水源更是立命之本,由此结下世仇也不足为奇。我现在探寻这样的事情本是好奇,但还在想,这么残忍的事情不断发生,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还要用红绣鞋这么一个美妙的名词来替代,难道其中有什么禅机吗?

承流积翠长

承流积翠是家乡皖南泾县老八景之一,与水西春色、秋霜暑雨、岩潭秋水、幕溪晓月等自然景色一起从古走到今,穿越了泾县时空。随着近年的旅游开发,承流积翠可能由于各方面原因,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里。

承流积翠位于泾县城南十多公里处的承流峰上,可能因为常年翠绿而名吧。承流峰又称承留峰,是泾县的三大高峰之一,相传陵阳令窦子明曾隐居于此。山上有醮星潭、丹灶,宋代许国公、吴潜曾在此读书,有许、吴二人遗址。又传地藏王菩萨最初准备在此地修炼,后因承留峰承载不住,就转到了九华山,便成了承流峰。山有九峰,逶迤耸秀,九峰分别为状元、挂榜、莲花、纱帽、积翠、望云、毓秀、友爱、览胜等。《大清一统志》称:“溪谷深幽,最为嘉胜”,山顶自古有握月庵,半山中有元虚洞,山下有仙坛,唐元和年间有游方僧人在坛基上建屋居住,并有诗云:“远望疏密树,云外有无山,倚松看子落,隔竹听泉流”。

承流峰应为泾县的灵山,还有古传,泾县人文荟萃,代有才人,多有官宦,有七斗六升芝麻官之说,是因此地风水绝佳,因得罪了人,请人作法将这绝佳风水改向,如要恢复当初盛景,承流峰上的铁树开花是其中一项条件,由此可见,承流峰的灵气绝非一般。对于承流峰,我从小就不陌生。我家位于承流峰北,相距差不多20来公里。住房是朝南而建,每天开门见山,遥望的那座最高山峰就是承流峰。承流峰尽管距我不远,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一亲芳泽。尽管没有机会,但我一直在亲近着它,它看着我们一路走来,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现今半知半觉的中年。

nlc202309050044

第一次听说承流峰的名字,可能与我的叔叔有关。长我19岁叔叔在我出生的那年当兵,六年后退伍回来,我已经成为一个顽劣的少年。在那个全民崇敬解放军的年代里,如能混到一顶军帽,都无疑是一种时髦。我当时作为一个不满7岁的刚入学的少年,刚退伍的叔叔是我唯一的偶像,只要有时间就设法找理由跟在他后面。年轻的叔叔被我缠得受不了,就吓唬我“再烦就一脚将你踢到承流峰山脚。”说多了,承流峰在年少的我心里就有了概念。如今,叔叔已驾鹤仙游,而承流峰依然积翠。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其实在我心中,叔爱也如山一样伟岸。于是,承流峰便成了怀念故人的象征。随着年龄增长,有关承流的传说就更多了,主要还是听说山上有一座庙,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据说很灵验。

年前,母亲对我说有三个年头没上承流峰了,还有一个愿许下了没还,叫我年后抽时间陪她上去一趟。也是,这近三年的时间里,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需要母亲照顾。而她的腿在前年也动了一次手术,怎么可能爬上700多米高的承流峰。我尽管应承了,但还是持怀疑态度,将时间一排,只有定在假期内的正月初七。这天,正是大家沉浸在舶来的节日——情人节的气氛中,我携妻带子开车将她和侄女从家里接了出来,直接将车开到承流山下的村庄里,弃车后徒步上山。

今年春节后的天气一直不错,不巧的是头天下了一场雨,晚上又下了雪,将我们当天的行程带来了难度。先走了一段差不多两里多坑坑洼洼满是水渍的土路后,路面逐步变陡。我尽管走在前面,不时地回头看着母亲,见她步伐还比较稳健,多少有些放心。

当我们行走到一幢废弃的木屋前,母亲寻来一根差不多一米长的竹棍,就这么拄着一道上山。一路上,鲜有人迹,异常的宁静中好像整个世界只有我们五人的脚步声。我们缓缓而行,山路渐渐陡起来,有的地方差不多达到40度,我对母亲的行走就更为担心了。尽管一路上路面湿滑又陡峭难行,好在不知是哪个年代就修好了尺许来宽的块石铺就的路,还算好走。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上了山,进了位于山顶的庙宇。一路上,年逾七旬的母亲居然能跟得上我们,我感佩不已。我周围有不少矫情的人刚过六十就基本不干活了,而母亲已过古稀之年,不仅要照顾有时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打理了差不多一亩地的菜园子,还不间断地到野地里采野菜、寻竹笋,他们两人吃不了那么多,大多数都送了人。我常常惊叹,她身体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释放出来,连我一个壮年有时也不能与其比肩。难道与她以前经常来承流峰有关?承流是灵山,母亲许愿希望家庭幸福子嗣平安;承流是福地,我愿承流带给我们福祉,佑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像承流一样,四季常青,永远年轻。

篇5:《红绣鞋·晚秋》赏析

红绣鞋

作者:张可久  朝代:元  体裁:散曲   绿树当门酒肆,

红妆映水鬟儿。

眼底殷勤座间诗。

尘埃三五字,

杨柳万千丝,

记年时曾到此。

★ 诗歌:晚秋

★ 晚秋经典台词

★ 晚秋影评

★ 电影晚秋影评

★ 电影《晚秋》观后感

★ 晚秋美文欣赏

★ 晚秋观后感2500字

★ 晚秋优秀作文

★ 晚秋江上作,晚秋江上作张祜,晚秋江上作的意思,晚秋江上作赏析

篇6:《红绣鞋·晚秋》赏析

红绣鞋

作者:元无名氏  朝代:元  体裁:散曲   长江水流不尽心事,

终条山隔不断情思。

想着你,夜深沉,人静悄,自来时,

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词,

篇7:贯云石《红绣鞋》诗词赏析

元代:贯云石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赏析

元曲中的一些题情的作品写得很大胆,这和诗的含蓄不太一样。其实诗文中也有这样的内容,不过因其含蓄,就显得不那么刺眼,于是就有了后人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史记·屈原列传》这样的评语。

词要露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满庭芳》,大概也就只能写到这个尺度了。就这样,秦观还受到他老师苏东坡的批评。

元曲更接近市民口味,因此在表现上更为大胆一些,也确实有一些低级趣味乃至*描写,但是,绝大多数的作品,这让我想起汉代张敞画眉的故事。

有人向皇上举报,说京兆尹张敞不老成,早上居然为妻子画眉。汉宣帝就把张敞找来问。张敞承认确有此事,但是补充了一句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皇上都笑了,自然也不会再怪罪张敞了。见《汉书·张敞传》。

篇8:一只红绣鞋散文

――在巨人的覆盖下,你无处隐身。

我悄没声地坐在那方高台上,下边是万丈深渊。我独自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望着对面的崖壁,什么感觉也没有。我开始慢慢回想,我是如何从人群中逃了出来,似乎有人追我,我拐了一个弯,躲过追兵,就来到这里。

我坐在这里,无声望着对面的崖壁。

他,一个捣蛋鬼,不知不觉来到我的身旁。他把我的一只鞋子弄到悬崖底下,我才突然发觉他的到来。他若无其事地翘起二郎腿,满脸嬉笑。我死死盯住他,你今天不把我的鞋子捡上来,我待在这儿就不走啦。

他似乎没有瞧出我眼神的含义,仍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看来只有使出自己的杀手锏了,把他的鞋子也扔下去,看他去不去捡!

他的那只红绣鞋飘飘渺渺缓缓下坠,他顿时傻了眼。

它稳稳当当地落在我那只鞋子旁边,显得分外温柔、亲切。

我偷偷觑了他一眼,他准备下去捡了。

三下两下,他像一只猴子嗖到了崖底,首先把我那只鞋子抛了上来,我顺利地接住了。

他正要抛那只红绣鞋时,悬崖边闪出了女孩的声音,声音与崖壁那若隐若现的倩影一唱一和,一起一伏,很快就将抵达他的身旁。

恍惚一刹那,我看不到崖底下的.一切,我不知不觉从悬崖的这一边挪到了另一边,我担心他爬不上来,我想去接应他。

他上来之后,我浑身颤个不停,我发觉自己身陷险境,稍不注意,就会跌落深渊,我整个地孤悬在一块峭壁上,旁边无任何支撑,他也不能给我半点帮助,更可气的是他已经完全陶醉在那只红绣鞋的温馨里去了。

看来,我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挣扎着回去了。尽管如此,我并不后悔来到这里,虽然我并不知道我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当我回到原地时,我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那么窄小的崖壁,仅能容纳一人,而且还要从他身边翻过去,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可我实实在在地过来了。

篇9:《红绣鞋·晚秋》赏析

全曲可分两层:前五句为一层,突出天台山和天台山飞瀑之险,从而为第二层(“比人心山未险”)的议论作好铺垫。

第一层:写山与瀑布之“险”。前两句分明写实,写雪剑‘‘峰攒”,写冰帘“悬崖”,突显这两种实景之险峻高寒。继之三句,对前两种实景作进一步的渲染烘托。猿之哀,鸟之啼,风之吼,三种声音之出现,使“险恶”的天台山染上更为悲凉凄厉的氛围。通过这奇妙并层层深化的景物描写,酿造一种一触即发的“险恶”势态,第二层写人心更加险恶便显得意味无穷。

第二层:写人心之险。这层就一句:“比人心山未险”,并且以之煞尾,颇出人意外。不过,上下观照,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写的天台山之“险”全在于托出这一句。也因为有了这一句,才使全曲艺术境界大大超出一般的写景之作,成为格高意深之杰作。真乃豹尾。

作者将写景与议论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与景交融,构成作者所要表现的某种意境。张可久善于写景,他的写景意念极为高超,所酿造的“险恶”意境非常奇妙。天台山因其高,所以寒,以致峰攒白雪,水挂冰帘;因其险,所以峰如剑,崖如悬,又招来哀猿、杜鹃、飞廉。然而,作者用意不在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去揭露险恶的人心。在作者看来,实现这目的,由“议论”手法去完成最得当,于是便出现“比人心山未险”这一收煞句,从而达到写景为议论服务、议论深化写景的艺术效果。正由于两者紧紧相连,结合得当,于是一种针砭世情、痛斥奸心的愤恨之情表现得既鲜明又新颖。

此外,此曲立意奇特,构思奇妙:名为写“寺”,笔墨并非在“寺”;看似写“山”意又不在“山”。当险恶的天台山染尽恐怖气氛时,笔锋一转,“比人心山未险”一句推出戛然而止,看似突兀,实则意味无穷。其发人深思并痛恨人心险恶的力度,实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从中见出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满。

作者张可久简介

上一篇:就职大会 主持稿下一篇:一年级数学的合理教学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