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2024-06-12

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共9篇)

篇1: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没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品种齐全的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水产养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高技能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水产良种场等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完善的专业设施、优质实训材料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将校外实训基地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过程中来,保障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

(三)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移植到靖江滨江水产良种场、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打破了原有“黑板养鱼”、“实验室养鱼”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水产养殖第一线通过教师、技术工人共同指导,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掌握专业技能,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四)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将教学工作逐步融入到实际生产中,通过与生产第一线深入接触,专业教师一方面能加深对行业的理性认识,解决了专业年轻教师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角色转变过程中对行业深入了解机会少、认识不全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有利于年轻教师成为一个完全的“职业人”;另一方面,教师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践,能准确把握行业的岗位分布及各个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年轻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过程中能准确了解行业一线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素材,做到科学研究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指导思想,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综合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和质量性原则,确保建设一个运行一个,追求建设质量、控制建设数量。

(一)综合性原则水产养殖专业实践内容繁多、技能训练项目丰富,不同的训练项目对实训条件要求不一样,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初期重视调查了解、实地考察,力求一个水产养殖企事业单位拥有我们多个训练项目同期开展的条件,确保每个实训项目都能开展。如我们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该公司每年春季集中开展家鱼人工繁殖、梭鱼人工繁殖、虾苗培育等专业生产,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同时接受到家鱼苗种生产、名优鱼类苗种生产、虾苗生产等训练,学生训练项目综合化,掌握的技能多样化,保证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提高。

(二)互补性原则由于水产养殖对象十分丰富、水产养殖生产分工较为明确,生产中,并不是每一个水产养殖生产企业都大而全,更多的企业是养殖某一(几)种水产动物或只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中某一环节工作,如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品养殖等,因此,我们在校外基地建设过程中在考虑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不同基地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上的互补性,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专业训练项目都可以在基地展开。

(三)质量性原则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追求建设质量,选择那些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生产单位建设成为我院水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排除那些生产设施落后、形象不佳的企业,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同时,还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方便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拥有靖江滨江水产良种场、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泰州秋雪湖渔业有限公司、盐城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职业院校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水产养殖专业教师紧紧把握水产养殖专业自身特点,不断探索研究,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一)依据水产养殖生产内在规律和教学资源情况,积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水产专业技能培养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大学英语等基本文化素质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将养殖水质检测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职业技术基础课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将池塘养鱼、水动物疾病防治、特种水产养殖等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在第四学期将职业核心技术课程中基础、简单的实训项目,如鱼类鳃丝镜检、鱼类性腺发育观察等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完成,而将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等综合实训项目集中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将实训教学有机地与生产相结合,使实训教学在真实生产中进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在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之后,我们对每门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研究,特别是第四学期开设的池塘养殖等核心技术课程,我们邀请校外基地专家、操作能手共同开发,根据行业岗位技能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且使课程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一致,即生产中某一时期开展什么样工作,我们就在同一时期开展什么样的技能训练,如每年5~6月份是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将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综合性实训项目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满足了实训过程中对材料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了实训的真实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 我们将基地专家、操作能手聘请为我院外聘教师,学生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队伍由校内教师和基地专家、操作能手共同组成。学校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特点,运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基地专家、操作能手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术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强的技术内容并指导实际操作。积极开展实训教学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效果如何与教学组织好坏密切相关,实训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显得茫然、缺乏主动性,教师没有细心组织实训教学,教学、生产就会乱成一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专业教师与基地生产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根据基地生产具体实际共同拟定各个实训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先后顺序,明确指导教师教学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再将实训项目及实施方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有机会预习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训任务。制定科学的.实训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实训考核,学生在校外基地开展实践,其考核方式应不同于传统课程考核方法,要制定适合该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以学院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为指导,结合实训基地对其员工的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新考核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规范程度等技术层面考核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生产纪律、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考核,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克服生产和教学过程中的校企矛盾,努力探索实现双赢的途径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怎样克服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做到生产、教学两不误,实现校企双赢的结果,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效果的关键。我们奉行“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共同发展”的思想理念,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训项目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阶段性工人不足的问题,通过支付外聘教师指导费用和实习材料费用等方式弥补学生在实践过程给生产单位带来的额外支出;最后,我们还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与校外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共同探讨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群,初步形成了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门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实训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实训的平台、教师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2]罗怀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7):80-81.

[3]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3):37-40.

[4]李焕锋.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59-60.

[5]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31):16.

[7]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6-28.

[8]魏庆葆.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探讨[J].包装工程,,24(5):144-165.

篇2: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络安全、反病毒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一)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3: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一、高职旅游专业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障碍

尽管近年来高职旅游院校或专业纷纷加强了与旅游产业的联系, 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努力寻求长期稳定的校外基地以供学生实岗实训, 但是相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相对于高职实践性教育教学的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仍然显得滞后, 高职院校与基地合作流于表面、紧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缺乏紧密合作的机制保障。

(一) 观念差异和利益诉求的不同使高职院校与基地的紧密合作缺乏动力机制

多数的旅游企业为实现旅游淡、旺季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往往仅根据自家的需求选择接纳实习生和安排实习岗位, 比如酒店因为人员的流动性大, 他们不太愿意接受短期的实训生, 而景区或旅行社需要实习生的目的往往是“旅游旺季到了, 人手不够”, 只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 便派学生顶岗, 淡季时要么不愿意接受实训生, 要么完全让学生坐冷板凳, 没有顶岗实训机会。另外旅游企业也不想因为实习生而影响本来的工作秩序, 因此, 即使参加实岗实训的实习生也并不能真正了解旅游企业的整个具体工作流程, 甚至对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 也只能干一些表面上的工作。这种实训模式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也使学校后续的实践教学安排难以深入开展, 甚至使学生丧失对行业的兴趣, 造成旅游人才的流失。从高职院校自身来看, 不少旅游院校或专业尚不能完全从观念、制度体制、培养模式设计、人员素质上适应当前校企紧密合作的迫切要求, 缺乏协调与行业、企业相互关系的能力。

(二) 缺乏有效沟通使高职院校与基地的紧密合作缺乏互动机制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多年建设中, 不少高职院校与企业仍然难以做到双方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高职院校缺乏主动性, 不够主动去寻找旅游企业配合, 不积极寻求双方有效沟通协作的途径, 仅仅把这些基地作为学生校外实训的安排去处。旅游企业也因缺少沟通渠道, 不了解学校的教学规律和秩序, 只是简单地把学生看成是旅游旺季时劳动力短缺的必要补充, 未能把高职院校建成自己的人才储备基地。高职院校和基地的接触更多的在于教学方案中实训计划的安排和落实, 校企合作多限于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召开, 由基地专家提几点不痛不痒的意见, 而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计以及与基地人才培训计划的协同等方面基本缺乏深入沟通, 双方更加谈不上在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因此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的深度协作客观上仍存在障碍。

(三)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高职院校与基地的紧密合作缺乏约束机制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一般也会签订相关协议, 但基本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就仅有这一纸协议相联系, 且这纸协议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意义, 条款宽泛, 缺乏专业而严谨的考量, 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构成真正的约束。因为不少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利用私人感情和熟人关系建立和维持, 起初就不重视制度约束, 在后续的合作中也没有严密的条文形成制约机制, 导致合作不够稳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多限于学生实训安置期间, 对于学校与实训基地之间的协议似乎只有在评估检查时才能派上用场, 因此实训计划中的实训轮岗很难真正得到落实, 导致学生的工作热情不高。

(四) 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使校企紧密合作缺少保障机制

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制度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 在国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包括完善的法规政策作和资金投入支持, 社会和企业也需将参与职业教育看成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要为职业教育支出大量的费用。在我国, 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不少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但直接涉及到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较少。在资金投入方面, 专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经费很有限, 学校自身一般都经费有限, 而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 自然也不愿意承担过多的投入。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二、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特征

松散型校外实训基地影响到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于此, 如何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使得高职院校与校外基地由“松散协作”型转向“紧密合作”型, 己经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或专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谓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应当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目标, 具备产学合作的特征:一是校企双方签订规范的、合作目标明确的实训基地协议;二是基地企业能够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三是高职院校和基地双方实行资源共享, 在师资、设备、考证、管理、培训、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实行优势资源互补和共享;四是实训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 并且能够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轮岗实训;五是基地企业能够真正参与对人才质量的评估。

三、建立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可见高职旅游专业建立紧密型校外合作基地有不少模式可循, 但是重点在于建成之后的稳定运行和长效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 需要建立必要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 建立好以高职院校主动为主导的动力机制

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校企合作育人, 因此校企对人才的共同关注是校企双方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的基础, 但是还不足以成为动力, 在当前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中, 企业尚未有足够的利益激励和责任驱动, 而高职旅游院校却有着急迫的人才培养需求, 因此应当更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占据主动地位。

1.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

对于企业来说, 高职院校在理论研究、教学、科研等方面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因此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院校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合作机制, 合作编写教材、共同开发项目、共同研究课题、共享科研成果。

2. 高职院校应关注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需求

企业员工的再教育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 旅游高职教育要充分关注旅游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需求, 主动与企业联系, 帮助旅游企业制订再教育方案或培训方案, 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 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学历教育、考证培训等模式开展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不仅能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 同时也能使学院获得丰富的业界资源。

3. 高职院校应重视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利用

依据高职教育的相关规定和人才培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旅游院校都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兼职教师, 但在实践中, 多数旅游兼职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为校外基地实训中的指导。高职旅游院校或专业应当进一步重视这些旅游人才的资源的利用, 在校内教学过程中, 也应当将这些兼职教师适时地请进课堂、请进校内实训室, 给与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日常指导和渗透。当然这些需要高职院校给予教学活动安排一定的灵活性以及资金上的进一步支持。

4. 高职院校应重视校企之间的文化渗透教育

虽然校企文化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重视职业素质的渗透, 培养的是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特点, 校企文化是能够互相渗透的。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文化渗透, 可以使双方进一步地紧密联系与合作, 使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得到更加巩固和发展。比如, 高星级酒店工作环境比较规范, 在校期间就可以培养学生适应酒店工作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因此可以考虑将酒店企业文化列入课程中, 同时聘请酒店兼职教师负责讲解, 这样学生在基地的实训就能很快进入角色。

(二)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建立在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作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尤其应该以明确的条款确定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在学生实训期间的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并且以合同或协议书等方式予以明确。这个文件不仅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形式要求, 更应当将其作为作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是双方共建长期、稳定、紧密合作的实训基地的法律基础。因此在制定过程中, 条款不能过于宽泛和含糊, 一定要具体而明确, 比如学生实训岗位的针对性、实习轮岗要求等, 这些条款要有确定的可操作性, 可以很容易地监督双方的条约执行情况。在制定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的法律界人士参与, 以使条款的约定明确、规范, 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效力。当然在执行过程中, 双方应信守诺言, 要经常检查法律文书的执行情况, 共同遵守契约或协议书的各项条款。

(三) 建立好校企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

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意味着校企双方间建立起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基本关系, 要使这样的关系能够良性、持续而稳定的运作, 需要在双方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高职院校和基地间沟通协调不仅限于学生实训工作的组织安排, 而是从最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起至最后考核, 双方都需要进行不断地沟通协调, 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一致、确保教学方案与企业培训方案的相互补充、确保实训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计划的协调、确保考评指标设计与企业考评机制的相互补充, 此过程中贯穿双方在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科技服务、师资培养等产学深度合作方面的沟通协调。只有这样贯穿始终的沟通、协调和控制, 才能保真正保证校企合作育人目标的实现。

构建校企双方的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前提。一是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小组, 不少高职院校建立了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机构, 可在此机构中专设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小组, 由校企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有一定的权威性, 能够很好地协调和体现双方的利益;同时熟悉基地业务, 能够及时处理实训过程中的各个事件。二是应当建立基地管理制度。不少高职院校制定有相关实训管理制度, 但是多数是基于学校自身情况的单方面制度, 应当结合基地的特点和合作需求建立适合校企双方情况的基地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一套适合的实训评估指标体系。实训考核应当是约束学生校外实训行为、促使学生遵循实训纪律、努力参与技能学习的重要工具, 但实践中不少实训基地的考核比较随意, 仅仅是个形式, 未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学生最后的实训成绩仍以校内教师考核为主, 这也在客观上降低了实训效果。这与基地考核指标的不明晰直接相关。对于基地企业而言, 对于实习生的考核既不能直接采用员工的考核指标, 又未能建立起适合的实习生考核指标。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实训学生的考核指标体系, 不是高职院校或企业单方面的事, 而是校企共同协商, 结合实训生特点、企业岗位实际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制定出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客观性的指标。这样的指标应当是实训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而不应当仅成为参考或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在基地的实训行为进行有力的约束和控制, 提升实训效果。

(四) 建立好宏观保障机制

要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建设成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除需要考虑制约校企纵深合作的微观因素, 同时在宏观上还要建立激励与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法律制度, 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国外经验表明, 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支持是校企合作的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上, 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和参与基地建设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对企业相关的优惠条款, 如税费优惠等, 对参与基地建设企业起鼓励和引导作用。

二是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有力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亟需大量的高职旅游人才, 政府部门应当在就业机制、企业用人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上, 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企业和学校给予政策优惠和引导。比如在基地建设上, 政府应当在遵循学校自主、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积极为双方牵线搭桥, 促使旅游企业与高职旅游院校的成功合作。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机制对校企的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等成绩进行评价, 对于做出较好成绩的学校和企业给予奖励和优惠, 使更多的学校和企业受到更多的激励, 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校外基地建设中去。行业协会业也应当积极利用行业资源和优势引导企业与院校的密切合作, 促进地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为地方旅游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积极关注。高职院校和基地企业应当要积极利用各类社会媒体资源适时进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宣传报道, 加大社会舆论的关注度, 形成有利的社会环境, 这也是校企提升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同时反过来又能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紧密度。

总之, 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载体, 是产学研结合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 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顺利.浅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J].商业经济, 2012 (2) .

[2]陈启新, 张耀武.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2) .

[3]陈启新.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

篇4: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高职电气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社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就业上岗。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以及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校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性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已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我国体制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有法律规定和保障,大部分学校还只是一头热,在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保持长效运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的深度还不够,合作的范围还不广泛。

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达不到50%的要求。

3.课程体系尚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习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建设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建立运行机制时,力争从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及以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赢为原则,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建设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运行机制。

三、建设内容

与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等企业合作,利用哈尔滨市综合性共享型职教园区的生产、教学、研发、服务资源,采用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源的方法建立“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九洲电气”分厂;与哈博实、哈电气集团合作建立“博实教学基地”和“哈电教学工场”两个“厂中校”。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与政策,规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企业与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实现校企双方的稳定长期合作。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为使校企双方能够长期合作,寻找并把握双方利益平衡点,从而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制定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建立装备制造产业部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装备制造产业部,吸收哈电气集团、哈博实、哈九洲电气等企业参加,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1)组织机构:由学院院长、企业代表及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下设专业建设、生产实训、科研创新、技术培训四个项目合作小组。

(2)主要职责:制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研究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宣传;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2.校企合作管理与运行制度建设

一方面,规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具体制度包括:

《电气类专业群校企合作章程》《电气类校企专业合作实施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项目与成果奖励制度》《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等。

3.保障合作企业利益

(1)合作企业优先参与本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合作开发应用技术项目,得到资金支持或费用减免。

(2)合作企业优先挑选毕业生。

(3)优先安排合作企业的员工轮训及其客户培训。

4.开展“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与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技术培训、联合示范、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企业培养培训大规模高端技能型人才。

(1)将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校中厂”,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

(2)与哈博实、哈电气集团合作建立“博实教学基地”和“哈电教学工场”两个“厂中校”,成立教师工作站,开展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的合作;

(3)聘请哈电集团资深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指导专业建设;

(4)与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跨国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示范培训中心,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技术培训和未来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合作。

(二)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为了保障实习效果和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收集学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信息,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估,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高职电气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群,初步形成了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门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实训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教师科研创新大展才能的舞台。

有了充足的实习实训条件,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环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可为本专业的发展建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新民.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9).

[2]蔡健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2008,(4).

[3]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篇5: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确保学生实习落到实处,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绩效管理办法等。

1.运行目标与定位

1.1学校和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运行中,双方的总体规划要合乎互惠互利、合理体制、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最大限度适应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能满足研究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专业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管理、生产、实习有机组合,相互促进。

1.3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按时间、批次、分类合理分开,提高实习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1.4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管理部门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1.5创新实践基地确立一套研究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评估系统,按周、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登记、打分和评估。

2.职责

2.1校企合作共建办公室职责

2.1.1根据学校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光源三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模块设计、创新计划、研究生技能竞赛、研究项目的创新实践、毕业论文等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及方案、任务和进度的制定。

2.1.2根据培养方案,向具体系部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并督促系主任、各研究所提供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向企业落实技术人员参与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列出教学时间表;协助学系作好有关创新实践基地聘用校企以外指导教师方面的工作。

2.1.3协助学系对创新实践基地的使用情况及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与绩效汇总、反馈。

2.2学校工作职责

2.2.1负责与创新实践基地的日常联系,并协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2.2负责推荐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等工作运转正常规范。

2.2.3协助创新实践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指导书,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研究生创新实践技能要求,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

2.2.4做好产学研工作,定期组织项目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强校企合作。

2.2.5负责理论教学的正常进行,并结合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对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总结与提高,与实际创新应用接轨

2.2.6负责将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报校企合作中心审批,并将有关资料收集归档。

2.2.7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学生动员、任务分类、指导书印刷和进度安排。

3.合作企业职责

3:1为学生提供包括创新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现场环境下进行实习甚至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取得创新实践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3.2负责创新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学生所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实践项目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3.3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的一系列考核等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曰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负责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4指定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工作,协助校方一起考察选派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5与校方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定,对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篇6: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1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作用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联盟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某一经济区域内, 由教育管理部门协调, 具有相同或相关专业的不同院校进行联合, 对于相近或相关专业实训及职业培训, 通过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以行业企业为依托,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互补, 建立的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开放式、合作型的实训基地, 以实现资源共享[2,3]。

1.1 有利于教学与培训相结合, 对相关企业、相关行业进行多功能、多层次的立体化辐射和示范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建立后, 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资源开放, 为周边涉农企业在职员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及再就业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在服务区域农业方面, 与浙江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约建立分院、举办温州市种子种苗发展规划研讨会、承办温州市第八届林业科技周、服务粮食生产功能区、召开“三农”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研讨会等。

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方面, 成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院, 承接了农民技术人员培训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 接收电工、焊工和车工等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以及对各农村经济合作社、农家乐、农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培训, 讲解农村经济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设施番茄栽培技术、大棚蔬菜实用技术、葡萄种植技术及农产品推销技巧、农产品实战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

1.2 有助于加快企业成果的转化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能够将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聚集起来, 开展联合开发、技术交流、技术转让、人才培训和学生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强强联合。借助现有的科技研发资源优势, 在联合科研或者现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上, 在技术转化方面发挥企业的核心作用, 提高成果转化率,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形成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5]。

1.3 有助于加强企业、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在项目申报、项目孵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方面共同发展。通过多种合作形式, 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共建重点实验室等, 共同承担政府相关科研项目, 扩大相互交流和开放的空间, 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创新效能最大化。结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 提高创新效率, 能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向技术产业化的一体化进程。

2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构建及实践

2.1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构建的原则

(1) 依托产业发展趋势实训、实践成果积极转化的原则。以高校为主导, 集中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平台, 必须确立战略目标, 着力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训、实践成果的相互转化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重要任务, 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系统的研发和联合投入, 并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盟中的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支持和参与, 转化为现实成果。

(2) 依托行业特色, 突出专业特点原则。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建立必须依据成员学校自身的专业特征、学科优势和基础条件等, 必须围绕企业需要、市场需求, 把握研究、开发方向和重点, 突出专业特色是实训、实践合作的核心, 作为涉农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 兴农、扶农和助农的特色一定要充分体现。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建设围绕着农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问题, 确立紧紧抓住食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根植地方产业结构,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凸显重点, 突出实训特色, 创新、积极、深入地开展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

(3) 开放共赢、协作共享性原则。校外实训基地联盟是由多方参与、多头共建的开放性战略联盟, 因此, 其建设和运行必须是共享以及考虑多方利益的。从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实训项目到资金支持、成果转化都要立足于市场需求, 根植于产业趋势, 要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开放、共享和合作的特性集中优势资源, 共享成果。

2.2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构建实践

浙江省高职农业技术类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由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涉农高职院校联合成立, 旨在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和相互接收实习生的方式, 整合各高校优势资源, 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 给各地区学生提供广阔的、稳定的实习平台, 促进高校与行业、高校与高校、不同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 共育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

浙江省高职农业技术类校外实训基地联盟从满足毕业实习需要的角度出发, 各联盟成员院校分别提供一定数量的结合紧密的、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组成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稳定的“浙江省农业技术类专业高职校外实训基地联盟”。浙江省11所涉农高职院校共提供共享基地35个, 辐射全省所有地区, 平均每个地区有5个联盟基地, 相互接收各校实习实训学生。据统计, 联盟建立一年内已相互接收实习生近1 000人次, 承担完成11所高职学校共计6 800多课时的教学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 成为各高职院校实施实训周、毕业顶岗实习等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 大大丰富了各校校外实训基地资源, 有效拓展了各校地区外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 浙江省教育厅以浙江省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联盟为试点, 在全省其他专业中推行。该联盟除了在校外实训基地共享、共用外, 本着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共同目标, 以实训基地联盟为平台, 各成员院校在实训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教学改革及更广泛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上展开探讨, 进一步丰富联盟的内容和形式。

3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运行机制探讨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运行机制当前尚处探讨阶段。该基地有别于其他联盟, 它不是依靠股权或者行政隶属等机制来维系的实体组织, 而是出于合作各方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战略联盟, 具有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合作行为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平等性、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整体利益的互补性等特点。本文根据浙江省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联盟运行实践为例, 提出了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3.1 互动、平等型的管理机制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实施的是建设单位法人和领导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的机制, 由实施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在执行平台上进行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推广。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积极鼓励并支持有需求的企业进入, 提出实训、实践项目 (课题) 要求, 由专家指导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并联合实施工作小组在执行平台上共同完成。在管理机制上, 要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加强各方面的沟通, 增强各要素的互动, 鼓励联盟内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

3.2 开放的合作机制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建立, 就是要鼓励高校开放教学、科研资源, 与企业共同建立互用研究开发机构和平台基地。支持高校和企业间在科技项目、团队、平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联手合作。支持企业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对项目 (课题) 的需求融入高校研究体系, 与高校院 (系、所) 在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重组。

3.3 以“导师制”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优势, 通过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 积极实施导师辅导结对制, 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导师应根据本人与企业合作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和项目, 切实安排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 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部分环节, 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同时, 导师还应利用联盟中的资源, 让学生参加企业交流活动和科技咨询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扩大视野, 活跃创新思维。

3.4 因材施教的选择机制

随着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建设和完善, 其对高职教学的支撑作用、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意义日益凸显。联盟贯彻面向涉农专业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和年级高低因材施教。对于低年级学生, 采取理论为主, 锻炼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方式, 使得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项目参与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加入项目 (课题) 小组, 根据不同的项目 (课题) 研究过程进行实验、开发和创新活动。

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建立和运行有效整合了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搭建了以实训成果转化、研发新产品和人才培训为目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平台, 对于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工学结合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实训基地在高职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以及人才培养、成果转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决定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阐述涉农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联盟的内涵、作用、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 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对于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重大意义, 以期对其他同类及相关高职校外实训基地联盟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联盟,构建,运行机制,主体结构

参考文献

[1]樊瑞军.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汽车技术实训基地为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5) :212-213.

[2]吴容, 李文.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 2010 (10) :218-220.

[3]宣玲玲.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2 (2) :52-54.

[4]李忠华, 杨利军.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36:56-59.

[5]周敏, 刘军.构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05:40-41.

篇7: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JXH2013-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连年扩招,大量会计人才批量涌现,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之一就是现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存在缺陷、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况不佳,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应付评估的需要只是名义上拥有诸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真正的实训实习经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差,使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重后果。

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提出“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高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组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文件指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并运行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主要侧重理论学习,尽管也进行了一些仿真的会计实训学习,但其毕竟与真实的会计工作场景还存在差距。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必须要经过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平时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其职业能力才会快速提高。以此为出发点,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创建一批能真正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充实、更新、提高会计实训基地水平,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辐射化。

以提高学生的就業率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为落脚点。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促进优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密切了校企关系,拓宽了职业培训业务,创新了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更能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是会计专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要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技术优势为依托,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使企业获得经营管理的前沿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和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切实加强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以分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路径

按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根据差异的类型实施针对性的建设策略,构建校企双方互相合作的长期机制,不断为学校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训提供基地。体验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容易实现的模式。高职院校可组织会计专业低年级的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运行状况及财务常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个感性认知,增强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顶岗就业型则是校企相互合作模式中比较深层次的模式。高职院校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找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平衡点,推动校企合作往稳定的方向发展。要重点建设一批与高职院校深层合作的企业群,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互利共赢的深层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要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车间、营销部门、仓储部门、内部审计等部门的顶岗实习。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与会计师事务所挂钩,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作同盟。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审阶段都有一段时间很忙,应鼓励教师经常到企业做审计,审计过程中有大量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工作也可以由在校学生来完成,这样既减轻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量,也加强了联系,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企业实际资料,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将来直接从事会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情况看,创办实体性公司、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机构或创办类似于经济实体的服务性、经营性的组织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有条件的院校可直接创办财务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形成自己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利用教师中现成的资源,教师中有许多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让教师和学生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从事会计、审计、报税等工作,这样不仅能使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可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常规化。

以科学规范管理学生为保障。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效益,使学生达到训而有成的目的,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制度,并详细研究确定专业实训项目,制订有关实训教学、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等文件,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在实训过程中,主要由实训企业指导教师在具体实训业务上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学校专业教师应常驻企业或进行定期指导。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学生实训,既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等才能。在实训考核中,应将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篇8: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能够满足一定规模实习实训要求并提供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 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 是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 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1]。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的意义

( 一) 解决学生岗位技能不足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不善于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技能经验不足的难题。学生在学校学习 《导游基础》、《导游实务》等课程, 了解导游讲解和带团的知识和技能之后, 无法真正实现对客讲解与对客服务。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带团实训, 通过几个月的顶岗带团实践, 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带团知识和技巧真正转化为带团能力。

( 二) 解决学生对客服务能力差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光靠校内专业学习, 很难解决对客服务能力差的问题。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训练, 学以致用, 提高职业能力, 是本专业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大道之一。为了使本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旅游服务礼仪, 提高学生在对客服务中的沟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针对性开设有 《实用沟通》、 《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可以掌握沟通的方法技巧,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 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游客, 就具体问题, 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使沟通能力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 三) 解决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滞后

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 将专业教师派驻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 做企业人干企业事, 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动态, 汲取鲜活的教学案例,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

三、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一)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

这两年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采取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掌握学校理论知识后, 分期分批去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确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训练,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龙头, 其中最核心技能为服务技能, 如果没有真实地接触顾客, 是无法学会真正的对客服务的。基于行业的需求与学生就业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多个企业加强合作, 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出教学特色的主要保证[2]。

( 二) 通过创新改革, 与企业共同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外实训基地的顺利建设, 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有助于加强专业教师与行业能手的沟通, 有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与企业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旅游管理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企业主要负责人纳入专业共建委员会。

( 三) 依据实操需要, 加大课改力度

实习实训基地是课程开发的资源, 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专业老师与企业兼职老师合作, 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开发, 学校专任专业课教师由于有了企业的参与、有了企业兼职老师的参与,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企业中的真实案例运用于教学的项目, 其教学项目就是对客服务的过程, 所以教学内容更实用, 真正使教学贴近工作过程的实际。

( 四) 鼓励教师回炉,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锻炼教师实践技能, 更多的在教学中导入实境新鲜案例, 旅游管理专业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 接触行业前沿知识, 收集新鲜案例。教师下派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 通过企业实践, 了解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旅游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回到学校再根据企业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老师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与适应性, 教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四、结语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主要采用协同创新机制, 旨在发挥企业效益最大化, 从学生实训, 到老师锻炼; 从赞助学生比赛, 到提供横向课题; 从提供实践场所, 到提供就业岗位。由原来单纯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现代的全方位, 立体化, 最大程度服务与学生, 服务于教师, 为行业储备人才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 2011 (7) .

篇9: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论文

【摘 要】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参与,规范管理,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提高兼职指导教师学历,开展技能比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等综合措施,提高校外兼职教师的实践育人水平,使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的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 畜牧兽医专业 校外指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9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其本质是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建设一支满足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兼职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派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主要是临时决定的,甚至有的实习单位没有兼职指导教师。一般情况下是学生到企业后才由实习单位临时决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没有工资待遇,也没有工作积极性,没有认真开展指导工作,很难保证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偏低。从学历层次来看,目前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中大专和中专学历者居多,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约为20%,研究生或以上学历担任实训教师的就更少;从知识结构来看,有些兼职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尽管学历满足条件但不是相关专业毕业,因而很难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尤其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而言,是一个要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影响到实践技能操作指导。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指导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没有做过教师,没有经历过师资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不知道传道授业的方法和技能,难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指导教师没有规范管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带有随意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比较差,实践能力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最重要的是“技高”,既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但要能承担实践教学,还应当能承担理论教学,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由于没有统一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处于“放羊”的状态。

(五)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兼职教师受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影响。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受校企双方共同影响,目前大部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实现“三赢”,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增加工作负担,企业要生产经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高职院校则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一定的周期性。目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多数是凭关系和个人感情,难以发挥积极性。

二、畜牧兽医专业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一)政府或行业协会参与校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加大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引导、协调作用,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只知用人,只会用优秀人才,哪个学校有毕业生,就去哪招聘,缺乏参加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管理和监督,增强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大大提高其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应由学校和企业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行“双岗双薪”来充分调动企业中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符合条件的个人,经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协商,在自愿的基础上签定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并由学校发给聘书,正式成为學校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各方都要严格履行义务,尽职尽责完成各自的任务,真正做到学生在实习单位有人管、实践技能训练有人教。学校、实习单位要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严加管理和考核,学校应定期支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劳动报酬,同时还应当实行奖罚制度,对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反之要给予处罚。

(三)学校应将校外实训兼职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作为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将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部分,定期支付劳动报酬,定期、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缺乏教师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才能提高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四)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学历。虽然高学历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更新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拥有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也能影响和促进指导学生的不断提高。因此,应该使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共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提升学历水平。

(五)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技能比赛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技能比赛制度,定期开展技能比赛,不但可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理论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扩大其影响,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其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六)共同制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制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重视,有责任感。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受用人单位欢迎。

(七)共同制定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要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离不开企业人员的参与,应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制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制订的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书更具有实用价值。

(八)制定有利于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成长的人事制度。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共同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安排和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进行项目服务和技术开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实现自我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人事部门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总之,要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应坚持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服务于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就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成,路彩霞,潘细妹.调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轻工科技,2012(2)

[2]姜明明,王静.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1)

[3]吴小苏.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设想[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1)

[4]李金兰.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2(8)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桂教高教[2011]65号)

【作者简介】莫文湛(1966- ),男,广西桂平人,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李军成(1963- ),男,甘肃静宁人,博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昌鹏,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博士,教授;梁珠民,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教授;覃建基,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5S管理的内容及作用下一篇:二年级写作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