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24-06-17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精选6篇)

篇1: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申 报 指

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组织部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财务司会同有关行业司局共同组织实施。

二、专项定位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围绕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强调形成主导产品、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决策支持方案等实用技术成果,并在生产上集成示范。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点围绕强化支撑农业稳定发展、提升现代种业、创建“美丽乡村”、促进南海渔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示范。

三、申报领域及项目 共计8个领域、83个项目。

(一)种业

重点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平台构建、品种选育和种子加工技术研究。

1.主要粮食作物前育种技术集成与分子育种平台构建 2.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 3.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 4.超高产杂交小麦创制

5.油菜“早熟三高”新品种选育

6.主要瓜菜良种生产质量全程控制与种子采后处理 7.农作物种子快速安全脱水及内质分选

(二)渔业

重点开展南海渔场判别、高效捕捞、网箱养殖及船载渔获物加工技术研究。

8.南海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渔场判别 9.南海高效捕捞技术、装备及生产模式优化 10.深远海及岛礁网箱养殖装备

11.南海渔业资源船载渔获物保鲜及高值化利用 12.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13.水产疫苗开发与实用化免疫

(三)农业资源环境与农村能源

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创建,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评估、阻控作物品种筛选、生态修复以及沼气集中供气、生态农业工程及相关设备研究。

14.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安全评估技术与设备研制 15.阻控作物重金属积累的遗传改良

16.农业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 17.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18.保护蔬菜地土壤退化防治 19.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及配套设备

20.农村分散式能源生态复合型技术及配套设备 21.集约化条件下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22.区域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配套设备

(四)种植业

重点围绕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开展旱作节水、土壤改良、植物保护及相关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23.西北地区旱作节水 24.砂姜黑土改良

25.主要作物微量元素营养调控 26.我国农田土壤酸化防治 27.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防治

28.主要农作物抗低温冷害及防控早霜、寒露风、倒春寒 29.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 30.坡耕地持续利用

31.水稻重大刺吸性害虫综合防控 32.利用生态功能分子防控害虫与杂草 33.粘虫综合防治

34.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

35.北方果树优良砧穗组合生态适应性筛选与早果优质栽培 36.华南特色水果商品品质提升 37.高山夏秋淡季蔬菜生产 38.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39.河套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化 40.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 41.大别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42.子莲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与产业化

(五)畜牧业

重点开展新品种自主培育、高效养殖、饲料开发及动物疫病防控研究。

43.肉牛新品种自主培育 44.肉羊新品种自主培育 45.乳肉兼用牛高效养殖

46.中国南方高品质畜禽养殖产业化 47.肉鸽资源开发与产业化 48.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 49.饲料中抗生素替代品 50.苜蓿高效种植

51.中国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 52.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综合治理 53.中兽医

54.口蹄疫区域控制

55.猪瘟、猪蓝耳病等繁殖障碍性疫病综合防控及净化 56.动物源性沙门菌病防控

(六)农业机械与信息化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设施园艺作物生产综合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57.旱作全膜双垄沟机械化生产及装备

58.长江中下游多熟制稻麦油复种农机农艺融合 59.主要粮食作物航空植保

60.北方地区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防治 61.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 62.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63.西北地区马铃薯机种机收 64.甜菜生产机械与配套农艺 65.日光温室集群智慧管控 66.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物联网 67.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及信息服务 68.基于国产卫星的农作物遥感监测

(七)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重点开展肉类、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粮油作物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69.传统肉类主餐制品工程化及装备 70.大宗水果产地初加工及贮藏质量控制 71.活性稻米、杂粮等食品加工及装备 72.蚕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设备 73.畜禽肉加工过程危害因子控制 74.高性能特种工程天然橡胶加工

75.粮油作物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6.水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 77.畜禽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8.果蔬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9.生鲜乳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与生产规程

(八)热区农业

重点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南繁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80.热带优稀水果产业化 81.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82.热带油料作物生产

83.南繁区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及控制

四、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选择

按照产业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公平公正和适度有序竞争的原则,以“公开申报、择优支持”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专家。鼓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创新团队联合参与项目申报。

五、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2、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科研设施条件。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

3、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

4、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的承担单位;

5、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含第一承担单位及协作单位)数量不超过8家。

(二)首席专家的条件

1、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院士不超过65周岁。

2、只能主持1项或参加不超过2项国家级和省部项目。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尚未结题的主持人,不能申请新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4、国家公务员不得参与申报。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报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项目评审。

六、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一)申报文件编写应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二)项目申报书提交流程为:

1、登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申报系统(网址是:http://119.253.58.231/hykj/apply)先行注册申报单位及申报人相关信息(用户名和密码自行设置)。

2、注册时需同时上传盖章的“申报函”扫描件。

3、管理人员对注册信息和“申报函”审核通过后,系统以短信方式予以提醒。

4、申报人登录申报系统填报申报书,并于2013年4月22日8点以前提交申报书。过后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接受申报申请。

(三)申报项目名称须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题目相一致,符合项目名称规范。

联系人:魏锴(010—59193070)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黄锋(010—51503955)

第二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报函

我单位(单位全称)授权(姓名)(职称)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申报(编号+项目名称)

地址: 邮编: 首席专家办公电话: 手机:-传真:

首席专家姓名: 单位法人代表姓名及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9

二、申报书(格式)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组织单位: 农业部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首席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编写说明

1、申报书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编写。

2、突出农业产业特点,切实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与集成;突出实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预期目标量化;突出联合协作,加强组织实施的管理创新。

3、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A4纸双面打印。11

编写提纲

一、技术需求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已有工作基础

四、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突出先进性、可行性)

五、预期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

六、项目参加单位

七、组织实施方式

三、附件

1、申报单位与参与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2、首席专家基本情况介绍

3、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4、承担该项目的主要支撑条件

5、与支撑计划等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不重复的说明(如无重复,可不报)

6、其他

篇2: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财政部 科技部 财教[2006]21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为规范和加强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国务院所属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围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一)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二)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

(三)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四)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五)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第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专项经费支持的项目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行业科研的特点与重点,并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避免专项经费分散使用。

(二)权责明确,规范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科学安排,整合协调。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要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

(四)专款专用,追踪问效。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根据专项经费项目类型特点,一般采取招标或者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

第五条 行业主管部门系统外的单位承担专项经费项目的财政资金应当占各行业专项经费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并报送财政部备案。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六条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指导下,组织来自行业主管部门以外的相关部门的管理代表和来自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方面的科技、管理、经济等领域的专家,成立专项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专项经费项目组成员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不得担任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下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家组。

委员会成员一般不少于9人,其中应当保证40%以上的本部门及直属单位以外的人员。委员会主任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委员会成员名单报送财政部、科技部备案。

第七条 财政部和科技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二)科技部负责对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专项经费项目建议提出协调意见;

(三)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组织专项经费项目预算评审评估;

(四)财政部负责核批专项经费项目总预算及预算;

(五)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组织抽取项目进行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和财务审计,逐步建立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八条 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二)负责委员会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三)审核委员会提出的项目建议,并提出项目预算及预算安排建议方案;

(四)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

(五)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和协作攻关;

(六)协调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监督检查、财务审计、项目验收和对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

第九条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专项经费项目建议;

(二)提出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

(三)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发挥咨询评议作用。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二)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具体实施项目,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自筹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三)接受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

第三章 项目及其预算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 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本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国家五年规划期第一年制定本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报送科技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 委员会根据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实际需求,提出专项经费项目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4月底前报送科技部、财政部。项目建议的要求是:

(一)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二)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三)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层次区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

第十三条 科技部对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建议进行审核,对于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交叉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项目之间的重复交叉提出协调意见,于每年5月底前反馈行业主管部门,同时抄送财政部。

第十四条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科技部的反馈意见,委托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调整,并由委员会提出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报送行业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委员会提出的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采取择优委托或者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总体目标、目标;

(二)项目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

(三)项目分实施方案;

(四)项目承担单位已有科研条件。

第十七条 项目预算编制的要求是:

(一)项目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项目预算编制时应当同时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项目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要同时编制列示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项目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项目预算时,需要同时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八条 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评审专家库,建立和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九条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评审结果,提出专项经费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按照优先顺序排序后于每年7月底前一并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条 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项目预算评审评估。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根据预算评审评估结果,批复项目总预算,并抄送科技部。

第二十二条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项目总预算,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下达项目总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应当纳入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滚动安排。

第二十三条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财政部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批复的项目总预算,在部门预算“一上”时报送项目预算。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结合财力情况,核批项目预算。

第二十五条 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按照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专项经费预算安排可以探索实行“项目先启动、依据成果后补助”等方式。

第四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二十七条 项目经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二十八条 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时,应当事先报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专项经费及其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项目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项目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 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五章 项目及其预算执行

第三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与行业主管部门签订的项目任务书开展项目研究开发工作。

第三十一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等重大事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委员会的咨询评议作用。

第三十三条 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审批:

(一)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总额的调整应当报经财政部批准。

(二)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三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三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项目经费专项决算。项目经费下达之日起至终了不满三个月的,当年可以不编报专项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的专项决算中反映。项目经费决算由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编制,于每年的4月20日前将上专项决算报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于每年的5月20日前报送财政部。

第三十八条 在研项目的结存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按程序报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剩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实施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应当尽量采取共享方式取得。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记录和报告制度,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上报项目有关数据。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第四十条 财政部、科技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

第四十二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验收申请。项目验收分为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两个阶段,财务验收是进行业务验收的前提。

第四十三条 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 财务验收完成后,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业务验收。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业务验收:

(一)项目、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三)未经申请或批准,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四)超过下达的项目任务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第四十五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项目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结合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逐步建立对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

第四十七条 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对未通过验收以及其它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行为追究责任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组织抽取项目进行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和财务审计,逐步建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十九条 检查、财务审计和绩效评价的结果将作为调整分行业专项经费预算规模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关具体办法,报财政部、科技部备案。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公益性行业专项是我国实施的4个重大科研项目之一, 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等专项相比, 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是带有行业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的重大科研项目, 对于行业体系建设和行业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 随着高校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和金额逐步增加, 专项经费管理工作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突显, 亟待规范和加强专项经费的管理,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防范违规风险。

一、高校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的现状

1. 经费管理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国家虽然出台相关的规范文件, 如《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 (财教【2006】219号) , 但不同学校之间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求、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等项目上标准不一、各行其是。各学校往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财务人员对行业专项经费管理的理解制定一些管理规定, 因此, 专项经费管理缺少统一的监管机制, 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控以及对项目结果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2. 专项经费支出较混乱, 使用不够合理。

目前国家对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实行的是零余额管理制度, 承担公益性行业项目支助的岗位科学往往在研项目课题较多, 年末项目完成的压力就很大。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因此, 不同项目的经费使用界限不明显, 经费支出混乱。另外, 项目负责人往往对经费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 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从而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容易出现不合理、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例如由于该专项实行的是零余额管理, 年末为了保证结题报告的报出, 项目负责人常常不按实际支出情况填报结题报告, 或者通过调账等方式将不符合要求的支出更改为符合要求的支出。

二、高校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项目指南中的资金支出范围与实际不符。

为了保障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有关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纷纷出台, 针对专项项目甚至编制了非常详细的项目指南, 以规范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行为。但是, 项目指南中所列支的支出范围并不能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所有费用支出。

2. 项目前期费用无法在立项项目经费中支出。

科研经费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亦如此, 为了取得这一资源, 高校各科研项目组通常在项目申报前就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进行前期研究, 基本上完成项目总体30%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取得项目立项, 而这部分前期投入按照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不能在立项项目经费中支出的。

3. 高校对专项的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高校科研项目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掌管控制, 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的级别、数量、到位经费多少、管理费的提成及成果的鉴定, 而不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 不审核科研经使用的合理性。认为科研经费使用是财务部门简单核销的问题, 因而项目申报、合同的签订、经费预算都由科技管理部门特别是课题负责人编定, 财务部门参与较少, 了解甚少。然而, 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往往非专业财务人员, 不能科学地编制预算, 使预算经费与实际使用经费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计划与保障不相符, 出现一些费用预算额度紧张不够使用, 一些费用又无需使用预算额度浪费的现象。

三、高校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的对策

1. 建立健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信用档案和信息公开制度。

科技部、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部门及高校课题负责人等科研人员、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作为今后参加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研和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此外, 及时对非涉密课题预算安排情况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探索建立课题绩效情况公示制度;积极推进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进行公开。高校也应当逐步建立课题信息公开制度, 在单位内部对课题组人员构成、课题设备购置、预算调整、外拨经费、间接费用使用情况等进行公开。

2. 强化预算编制和合理简化预算调整程序。

高校应当在认真学习理解《经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根据课题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 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课题经费预算。课题直接费用各项支出不得简单按比例编列, 例如, 公益性行业专项开展的是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劳务费预算可不设比例限制, 高校应当结合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 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 并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专家咨询费预算应当按照《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据实编制;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当注意严格控制设备购置, 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确有必要购买的, 高校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简化预算调整程序。公益性行业专项作为科研项目的一种具体表现, 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专项经费的管理难度往往较大。预算调整也在所难免, 可在课题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 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如需调整, 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根据实施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 由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审批, 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 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课题其他方面支出。间接费用不得调整。课题经费预算评估评审中, 有关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应当科学合理地提出预算审核建议, 不得简单化地按比例核减课题直接费用预算。建立健全课题经费预算评估评审的沟通反馈机制。

3. 正确理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之间的关系。

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课题组三者在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权责, 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同组织财务部门参与科研项目立项及合同的签订, 提供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性质及管理使用的相关数据与信息。财务部门要协同科研管理部门做好项目预算管理工作,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确定科研经费适用范围, 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应单独按项目管理, 进行会计核算,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课题负责人要积极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的工作, 顾全大局, 服从学校领导, 思想上要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 开支要严格按项目的预算计划执行, 专款专用, 及时报账、冲销所借科研活动经费款项, 做到项目结项就结账。总之高校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组特别是项目负责人要各负其责, 不仅要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工作, 而且要加强联系, 密切配合, 互相沟通, 使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4. 建立专项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

绩效支出是指高校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为了激励广大高校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科研项目的国际国内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收支、经费结余、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 学校应建立科研项目奖励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这样做, 一方面弥补了教学工作实践性不足的缺陷,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逐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机制,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娟.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会计之友, 2007 (9)

[2].谢薇, 金志丰.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式探讨.财会月刊, 2011 (5)

篇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促进办法》(自治区政府令第4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9〕3号)有关规定的人员。

本办法所称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专项资金。

公益性岗位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一定额度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具体标准由各市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公益性岗位补贴的期限: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一致,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应连续计算,不得分时段享受。

篇5: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4申报指南(支持方向和重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依据《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总体思路(2009-2020年)》,结合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编制提出2014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重大项目

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重大林业科学问题,重点创新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着力突破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安全构建支撑技术,加快解决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 1.木(竹)材工业(申报代码:ZA01)

重点支持集成家居木质产品制造、新型重组木(竹)材料制造、人工林低质木(竹)材家具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生物基产品(ZA02)

重点支持纤维类原料制备液体燃料、非食用木本油料基新材料、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乳酸化学品等生物基产品开发。

3.林下经济(ZA03)

重点支持林下经济植物高效栽培与绿色利用、林下养殖和安全加工、林源植物香料生物调控及其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林业生态建设支撑技术 4.典型区域生态建设(ZB01)重点支持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美丽城乡景观构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ZB02)重点支持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定位观测研究。

(三)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 6.长期育种(ZC01)

重点支持北方重要针叶树种骨干亲本群构建、重要油料树种遗传资源创新利用、重要经济林果实形成的分子基础等研究。

7.森林培育(ZC02)

重点支持重要珍贵用材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能源林丰产培育、古树名木保护性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8.森林保护(ZC03)

重点支持重大森林有害生物分子生态调控、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面上项目

面向区域性、培育性、实用性、带动性地方林业发展科技需求,重点解决生态建设、森林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完善灾害防控和公共支撑技术体系,支撑区域林业持续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领域

1.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技术(MA01)

重点围绕水源涵养林区、西南石漠化区、华北土石山区、滨海 盐碱地、库区消落带等典型林业生态工程区,开展高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林分结构优化、效益监测与评价、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2.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与恢复技术(MA02)

重点支持防沙治沙工程区、废弃与退化土地、青藏铁路沿线等典型荒漠化区,开展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经营管护等关键技术研究。

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A03)

重点支持湿地关键物种选育与保护、栖息地保护、退化湿地恢复、景观生态规划、功能湿地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4.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MA04)

重点支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繁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评价等技术研究。

(二)森林培育与经营领域 5.林木良种选育技术(MB01)

重点支持区域主要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特种原料林等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高效育种和产业化制种等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6.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MB02)

重点支持高世代种子园早实丰产稳产、林木快速无性繁殖、大规格容器苗规模化培育和高抗性苗木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7.定向培育与经营技术(MB03)

重点支持用材林可持续丰产经营、生态公益林结构优化、人工林地力维持、不同类型森林提质增效、林业专用肥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研究。

(三)林业产业领域

8.木材产业转型升级技术(MC01)

重点支持木制品绿色环保性涂装、木制品整体大幅立体表面装饰、木质传统民居现代化制造、木结构部件模块化制造、模压工程材料制造、防潮与防霉等功能性人造板制造、生物质胶粘剂制备等技术研发。

9.特色林源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加工技术(MC02)重点支持重要木本粮油、珍稀野果林、林源蔬菜、食用菌、香料和药用植物等特色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发。

10.花卉与景观植物培育技术(MC03)

重点支持我国特色花卉、彩色乔灌木、耐盐碱抗污染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繁殖等技术研发。

11.林产品化学精深加工技术(MC04)

重点支持松脂节能减排加工、活性炭循环利用、生漆资源利用、低质材木浆清洁生产、碳纤维制备、天然色素和香精生产、绿色植物饲料及添加剂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

12.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MC05)

重点支持油料、灌木等能源林资源收集和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分布式林木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多联产系统生产工艺与装备,生物质预处理与炼制技术,先进裂解液化技术与装备,木本工业油料组分分离与利用技术研究。

13.竹藤资源提质增效技术(MC06)

重点支持特色竹类种质资源挖掘保存与培育、优良竹藤资源规模化繁育、竹林生态经营与修复、竹藤资源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14.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MC07)

重点支持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培育、森林(湿地、沙漠)公园建设、林业游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质量评价和绿色名录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生态灾害防控领域 15.森林火灾防控技术(MD01)

重点支持森林可燃物管理、森林火险等级与火行为预报、林火探测与扑救、灾害损失评估、灾后生态系统重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16.有害生物防控技术(MD02)

重点支持林业有害生物诊断、天敌繁育与控制、林用生物药剂开发等技术研究。

(五)林业公共支撑领域

17.标准与质量检测技术(ME01)

重点支持营造林、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森林经营、林业碳汇、森林认证、资源获取和林产品加工过程质量标准,林(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和快速检测等技术研发。

18.林业信息化技术(ME02)

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森林防火通信与信息指挥系统、林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信息管理技术研发。

19.林业装备研发(ME03)

重点支持节能降耗经济型的林木种子采收、种苗繁育、培育经营、采伐贮运、加工利用、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灾害防控装备研发。

20.国际履约及重点双边合作(ME04)重点支持履行涉林公约、跨流域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森林文书等世界林业热点问题研究。

三、青年专项

围绕创新型、实用型科技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开展林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加强林业生产实用技术开发,显著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具体方向如下:

(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QA01)

重点支持林业种业、林业生态、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理论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和储备技术预研。

(二)实用技术集成与开发(QB01)

篇6: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申 报 指

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

项申报指南的通知

日期:2013-04-16 16:49 作者: 来源: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根据财政部《关于组织开展201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

项经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财教便函[2013]43号)的有

关要求,我们遴选了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办科号 的建议项目,形成了《2014[2013]26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申报指南》,现予以发布。请按要求组织申报。

联 系 人:魏锴

联系电话:010—59193070

业部办公厅

2013年4月16日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组织部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财务司会同有关行业司局共同组织实施。

二、专项定位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围绕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强调形成主导产品、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决策支持方案等实用技术成果,并在生产上集成示范。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点围绕强化支撑农业稳定发展、提升现代种业、创建“美丽乡村”、促进南海渔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示范。

三、申报领域及项目 共计8个领域、83个项目。

(一)种业

重点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平台构建、品种选育和种子加工技术研究。

1.主要粮食作物前育种技术集成与分子育种平台构建 2.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 3.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

4.超高产杂交小麦创制

5.油菜“早熟三高”新品种选育

6.主要瓜菜良种生产质量全程控制与种子采后处理 7.农作物种子快速安全脱水及内质分选

(二)渔业

重点开展南海渔场判别、高效捕捞、网箱养殖及船载渔获物加工技术研究。

8.南海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渔场判别 9.南海高效捕捞技术、装备及生产模式优化 10.深远海及岛礁网箱养殖装备

11.南海渔业资源船载渔获物保鲜及高值化利用 12.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13.水产疫苗开发与实用化免疫

(三)农业资源环境与农村能源

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创建,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评估、阻控作物品种筛选、生态修复以及沼气集中供气、生态农业工程及相关设备研究。

14.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安全评估技术与设备研制 15.阻控作物重金属积累的遗传改良

16.农业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 17.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18.保护蔬菜地土壤退化防治

19.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及配套设备

20.农村分散式能源生态复合型技术及配套设备 21.集约化条件下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22.区域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配套设备

(四)种植业

重点围绕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开展旱作节水、土壤改良、植物保护及相关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23.西北地区旱作节水 24.砂姜黑土改良

25.主要作物微量元素营养调控 26.我国农田土壤酸化防治 27.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防治

28.主要农作物抗低温冷害及防控早霜、寒露风、倒春寒 29.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 30.坡耕地持续利用

31.水稻重大刺吸性害虫综合防控 32.利用生态功能分子防控害虫与杂草 33.粘虫综合防治

34.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

35.北方果树优良砧穗组合生态适应性筛选与早果优质栽培 36.华南特色水果商品品质提升 37.高山夏秋淡季蔬菜生产

38.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39.河套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化 40.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 41.大别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42.子莲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与产业化

(五)畜牧业

重点开展新品种自主培育、高效养殖、饲料开发及动物疫病防控研究。

43.肉牛新品种自主培育 44.肉羊新品种自主培育 45.乳肉兼用牛高效养殖

46.中国南方高品质畜禽养殖产业化 47.肉鸽资源开发与产业化 48.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 49.饲料中抗生素替代品 50.苜蓿高效种植

51.中国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 52.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综合治理 53.中兽医

54.口蹄疫区域控制

55.猪瘟、猪蓝耳病等繁殖障碍性疫病综合防控及净化 56.动物源性沙门菌病防控

(六)农业机械与信息化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设施园艺作物生产综合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57.旱作全膜双垄沟机械化生产及装备

58.长江中下游多熟制稻麦油复种农机农艺融合 59.主要粮食作物航空植保

60.北方地区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防治 61.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 62.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63.西北地区马铃薯机种机收 64.甜菜生产机械与配套农艺 65.日光温室集群智慧管控 66.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物联网 67.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及信息服务 68.基于国产卫星的农作物遥感监测

(七)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重点开展肉类、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粮油作物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69.传统肉类主餐制品工程化及装备 70.大宗水果产地初加工及贮藏质量控制 71.活性稻米、杂粮等食品加工及装备

72.蚕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设备 73.畜禽肉加工过程危害因子控制 74.高性能特种工程天然橡胶加工

75.粮油作物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6.水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 77.畜禽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8.果蔬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9.生鲜乳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与生产规程

(八)热区农业

重点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南繁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80.热带优稀水果产业化 81.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82.热带油料作物生产

83.南繁区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及控制

四、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选择

按照产业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公平公正和适度有序竞争的原则,以“公开申报、择优支持”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专家。鼓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创新团队联合参与项目申报。

五、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2、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科研设施条件。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

3、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

4、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的承担单位;

5、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含第一承担单位及协作单位)数量不超过8家。

(二)首席专家的条件

1、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院士不超过65周岁。

2、只能主持1项或参加不超过2项国家级和省部项目。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尚未结题的主持人,不能申请新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4、国家公务员不得参与申报。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报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项目评审。

六、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一)申报文件编写应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二)项目申报书提交流程为:

1、登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申报系统(网址是:http://119.253.58.231/hykj/apply)先行注册申报单位及申报人相关信息(用户名和密码自行设置)。

2、注册时需同时上传盖章的“申报函”扫描件。

3、管理人员对注册信息和“申报函”审核通过后,系统以短信方式予以提醒。

4、申报人登录申报系统填报申报书,并于2013年4月22日8点以前提交申报书。过后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接受申报申请。

(三)申报项目名称须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题目相一致,符合项目名称规范。

联系人:魏锴(010—59193070)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黄锋(010—51503955)

第二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报函

我单位(单位全称)授权(姓名)(职称)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申报(编号+项目名称)

地址: 邮编: 首席专家办公电话: 手机:-传真:

首席专家姓名: 单位法人代表姓名及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10

二、申报书(格式)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组织单位: 农业部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首席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编写说明

1、申报书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编写。

2、突出农业产业特点,切实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与集成;突出实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预期目标量化;突出联合协作,加强组织实施的管理创新。

3、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A4纸双面打印。13

编写提纲

一、技术需求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已有工作基础

四、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突出先进性、可行性)

五、预期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

六、项目参加单位

七、组织实施方式

三、附件

1、申报单位与参与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2、首席专家基本情况介绍

3、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4、承担该项目的主要支撑条件

5、与支撑计划等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不重复的说明(如无重复,可不报)

上一篇:冬季周末祝福短信下一篇:哪些贴心话可以帮助我们餐厅的服务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