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2024-06-10

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精选9篇)

篇1: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学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心得体会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最近,我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在谈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时,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方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又重新学习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外有列强环列虎视眈眈,内有军阀混战剥削压迫,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克服重重阻碍,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业务精一点

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和模范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入手,进行有效备课模式,放开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奉献多一点

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同样,作为党员我要把爱献给学生。对学生的爱是多方面的,在他们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关怀,他们的学习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帮他们克服,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成为学生的心目中的好老师。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具有内在一致性。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就有了执政兴邦的牢固根基,就有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透过历史的轨迹,能够清晰看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引领民族复兴伟业的领导核心的重任。伟大的事业必须要由坚强的党来领导。我们平时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兼备之才。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另外,我们还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端正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最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篇2: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坚持“四个锤炼”

加强党的领导

——学习《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心得体会

《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出版后,我认真研读、仔细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文稿,极大深化了我们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深刻认识,对于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要从四个方面锤炼自己。

一是要锤炼忠诚的政治品格。

坚定对党的政治忠诚,是新时代条件下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政治道德。坚定对党的政治忠诚,就是要坚持党和人民的根本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对党忠诚老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二是要锤炼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不断加强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走正确的政治道路。

三是要锤炼实干的工作本领。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体现在干事创业上,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勤学善研、勇于实践、知行合一时刻记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从理论方面提升理论水平,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实践中提升工作本领,加强工作历练、积累工作经验、补齐能力短板,把提高各方面工作能力。

篇3: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一)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者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好国家,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领导集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事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家法制惨遭破坏,新中国的法制事业遭受了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依法治国进行了积极地顶层设计。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写入了政治纲领和党章,把它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新要求,从“全面”到“深入”,只是两字之改,却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制定出路线图、时间表。

( 二)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引领者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法治建设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丰富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内容,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在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

( 三)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领导作用。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带领人民、组织人民正确制定和严格实施法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依法治国就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全过程。

( 一) 领导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领导集中代表了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只有依靠共产党这个政治领导核心的权衡和引导,立法机关才能把握立法的方向,才能捕捉立法的时机,才能使法律符合实际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 二) 保证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坚持党对法律监督的领导。实践证明,没有执政党领导与参与,这种监督是难以实现的。党的领导作用就在于健全和完善以权力机关监督为核心的,以党的监督为灵魂,以检察监督为主体的,包括社会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在内的法律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

( 三) 支持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

( 四) 带头守法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党要加强自身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的建设的制度体系。只有坚持依据党内法规从严管党治党,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全过程。

篇4: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党的领导;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09-02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新局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高等教育伴随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同步不断走向兴旺发达,这也给我们回顾历程,立足时代,把握规律,展开了丰富的反思与总结空间。

一、历史层面: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反映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变革与发展的时代风貌,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实践的必然而正确的抉择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任何事物必然体现着变革与发展的时代风貌,这同样深深体现在高校党的领导的探索实践中。高校实现党领导的根本体现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国已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前夜。10月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的经常工作。”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随着部分高校改革试点展开,由于存在着认识的片面,也不排除当时国内外、党内外的政治气候影响,在具体操作中出现极端化的现象,出现以“党政分工”而淡化高校党的领导一面。经历了始发于高校的政治风波和几年改革的实践检验,从1989年7月到1990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被正式确定下来,“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行校长负责制的范围不再扩大。已经试点而收效较好的,可以继续试验。无论实行何种领导体制,党委都是学校的政治核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党的领导正是改革开放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实践的正确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更验证了这一科学制度、特色制度。

二、法理层面: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遵循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其法理依据在改革建设中从党内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而不断形成完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要求。理清高等教育发展脉络,正是遵循了依法治国的主旋律。

1990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委党组三部委召开了新时期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这样一个专门研究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工作会议,其规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正是在中国不久前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政治风波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会议从反对和平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教训,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证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在这次会议指导下,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从中央政策中一系列的党内法规到各地各高校具体的基层行动都有了新的进展,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普遍赞成,原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高校从130余所减少到不足40所。

1999年1月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对高校领导制度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完成从党内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哲学层面: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有机结合,是高校保持稳定发展的辩证统一科学运行机制的保障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委领导制与校长负责制有机结合的制度。从这一制度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职责来看,体现了党的集体领导的特色原则和高校管理科学分工的普遍要求;从相互联系来看,体现了辩证统一的科学运行机制。

党委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核心,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其职责重在决策,负有对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的责任;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保证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决策的正确性。校长在党委领导下执行党委的集体决定,全面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其职责重在执行,用行政方式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总体部署,以保证将党委决策变成学校意志,落到实处。有的高校用“四分四合”来概括这一制度所体现的决策与执行之间定位明确而又辩证统一关系,并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赞同。“在工作职能上分,在工作目标上合;在工作职责上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合;在一般工作上分,在重大问题上合;在工作制度上分,在工作关系上合。”[1]

实践证明,辩证统一的科学运行机制,使党委和行政两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得到最有效发挥,保证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保证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了高校进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近20年来,高校之所以能够基本保持稳定,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四、时代层面: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把握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动指南的时代脉搏,是总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推动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鲜明航向

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统领着党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新实践,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把握时代脉搏,推进科学发展,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总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航向,以当代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合格,首要的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2009年刘云山同志在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散,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样性、独立性等新的特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部分师生带来了价值观上的消极影响;“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会影响到高校党员和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认识和行为特点。”[2]高校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活跃的环境中引领所培养人才的精神世界,使高校真正发挥培养青年人才摇篮的重大职能。随着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呈现出竞争激烈化,教育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这些使高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抓住文化交流、利用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应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作好积极的准备。刘云山同志还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他们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激烈。”种种这些,是我们必须认清的。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责任感,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凝聚人心,引导价值取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创新并弘扬我国时代主流文化。

2007年周济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中,来自高校的贡献始终占据相当可观的份额。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39.3%的中国科学院院士、37.7%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占全国总数55.1%、64.4%和53.6%[3]。“高校汇集了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创造了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2]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其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等重要任务”、“推动高校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2]高校要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责任与神圣使命,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保证高校事业与党、国家的事业同步,与时代前进的同步。

回顾新时期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是的精神引领着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事业,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领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始终坚持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对高校领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体现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质属性,体现着中国高等教育遵循的办学方向、办学规律和科学发展目标,为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管仲军.高校党的领导实现形式的思考——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7):47.

[2]习近平.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9日)[EB/OL].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网站.

[3]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2008,(4):9.

篇5: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2011年7月1日,是伟大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听了胡总书记的讲话后,感受颇深。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寻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不懈求索,经历无数挫折失败,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长期沉沦到迅速崛起的历史巨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中国共产党经得起风吹雨打,经得起考验。特别是2008年以来,经历了抗震救灾、举办奥运、应对来自国际金融冲击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旱涝灾害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了: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有胆略、有智慧、有能力,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指示方向,引导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事业的核心力量。

然而,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谩骂共产党、少数党员干部腐败、不相信共产党领导、不相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现象,党员干部中有的不敢面对群众,看到群众就“怕”,见了群众就烦、就躲,对群众的呼声臵若罔闻;有的官架子很大,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与基层群众形同陌路;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讲排场,比阔气,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急于树“政绩”、求升迁,虚报浮夸,瞒上欺下,臵群众利益于不顾。所有这些,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党员干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群众,是党性观念、纪律作风和政治立场的集中反映。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党的背叛。究其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化,官僚主义严重,习惯于当官做老爷,不愿面对群众;二是工作拈轻怕重,愿意做能出风头、易出政绩的“大”事情,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情,不想面对群众;三是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讲群众语言,对群众张口结舌,不会面对群众;四是自身不过硬,怕群众告状,找自己的麻烦,不敢面对群众。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共产党及其革命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该怎么回答?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敢于面对面做群众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树立标杆意识,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切身感受到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实际行动回答对共产党领导的诋毁、疑惑现象,自觉维护的党的形象,进一步把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第一、要牢记宗旨,心里装着群众。

“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着眼于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重、富民为先,既注重增加财政收入,又注重增加农民的收入;既注重提高GDP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社会就业率;既注重发展传统农业,又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既注重发展第二产业,又注重发展适宜就业的第三产业,力争让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第二,要放下架子,敢于面对群众。

放下架子并不意味着威信的丧失。干部越熟悉基层,体贴民意,在工作中就越有发言权,群众也就越尊重和信赖干部。对于我们信访干部,放下架子,要从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开始,消除乡机关的神秘感,让来访群众都能直接走进机关,与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反映问题。要积极推行党员旁听党委会、支委会,公民旁听政府、村委会的办公会等制度,不涉及保密问题的事项全部向群众公开,使各项决策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同时,要继续深化“三民”工程,公开回应群众的咨询和投诉,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干部与群众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

第三,要以民为本,充分尊重群众。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没有任何理由轻视群众。极少数干部从骨子里瞧不起群众,甚至认为基层群众素质低、“老败兴”,不能与“我”为伍。这是极其有害的,实质上是“官本位”意识作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要奉行“万事民为先”、“老百姓的事比天大”的服务宗旨。遇事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从心底对群众尊重。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把群众当成主人。让群众走进政府,实行接待群众“首问责任制”,力求从细微之处体现对群众人格、权利、地位的尊重,使他们充分享受当家做主的权利。

第四,要迈开脚步,经常深入群众。

善于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领导干部决不能高高在上,整天臵身于酒桌饭局,周旋于老板、“大款”之间,而要深入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中间,满怀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迈开脚步,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下大力气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减少应酬接待,减少迎来送往,使领导干部腾出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调查研究。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有公道正派的作风,有广博的知识,增强亲和力,使群众愿意说实话、说心里话,这样才能缩短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第五,要扑下身子,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领导干部为群众多送一份温暖,群众对干部就多生一份感情;干部多尽一份职责,就为党多增一份光彩。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使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物力、政策,把工作做深入、做扎实、做细致,把方便让给群众,麻烦留给自己,办出让群众满意的事情,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当前,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用水难”、“行路难”、“发展农业产业难”和“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解决好,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众,切实把他们的工作生活安排好,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6: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近日,XX 军供站中心党小组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的《第七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前途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所在。

历史早有公论。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正值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自救、维新、共和……但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克服重重阻碍,团结带领人民迎

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眼前就有明证。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都离不开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指引和强有力保障。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越是危机当前,越要坚定理想。作为一名工作在军供一线的党员,更是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

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篇7: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国情。“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形势越是复杂,任

务越是艰巨,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

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

篇8: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一、深化国企改革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层层推进中, 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与领导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变化,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 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 都与我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密不可分。目前, 部分国企党的建设存在责任不清、监督不力等问题, 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受到冲击, 造成部分国企在改革中偏离轨道、国有资产流失、以权谋私、腐败频发等, 都与改革中没有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存在必然关联。

1. 国有企业产权属性决定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其产权归属于全民所有, 作为我国经济的微观主体, 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利益。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立身建设的根本政治优势。一旦弱化党的领导, 极易让各种势力团伙乘虚而入, 侵吞国企资产资源, 造成群众利益的根本性损害。国有企业产权属性决定了改革中,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必须重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与先锋作用。

2.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决定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习总书记强调, 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应坚决杜绝将国有企业变成获取私利的工具。适应市场化、全球化发展形势, 走市场化经营发展之路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放松党对国企的领导, 可能会出现盲目市场化的严重问题。只有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不动摇的核心思想, 才能确保国有企业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进,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新常态下, 作为改革中坚力量的国有企业, 因其具有其他经济实体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国有企业实现自主经营, 坚定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3. 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决定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是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国企改革深度推进的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发展, 制度创新应立足于党的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与建设。只有强化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建设作用, 充分发挥国企党委或党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推进党的监督与国企改革步伐协同, 推进党的组织与国企体制匹配设计, 实现党的性质与国企产权属性契合建设, 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在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之路上充满前进的动力与活力。

二、深化国企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的现实策略

过去,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上曾经出现过党企不分、越权管理等制约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的情况。实践中, 要想做好事情, 就应抓住事情的关键。国企改革曾经走过的歧途提醒我们,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背景下,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突破深水区桎梏而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1. 强化党的领导, 把握国企改革大方向

当前, 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良好, 经过多方试点, 改革正在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 无论是中央与地方国企改革意见的出台, 还是放权国企的大跨越尝试, 抑或是国有企业自身的革新, 无一不在有序进行并有了一定的实质进展。这些成绩鼓舞着我们, 也证明了国企改革中加强与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面对复杂繁重又非常敏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任务, 任何动摇都有可能导致改革功亏一篑。因此, 必须坚持党对国企改革方向的领导, 由党组织为国企改革的问题把脉, 由党组织为国企改革未来的走向把关, 由党组织为国企多方位改革进行统筹协调, 以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强化国有企业对当前责任承担的基础上, 统一各方意见, 解决利益争端,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切实落实国企改革的措施与对策。同时, 加强党的领导还应注意, 合理对待在国企改革原则与方向问题中出现的不同声音, 立足我国现实国情, 正确解读改革深意, 多管齐下, 积极探索, 完善措施, 积累经验。只有坚持并强化党的领导, 才能始终保证国有企业在正确的改革方向上不断前行, 才能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财富不受损害, 保证国企改革沿着健康规范的发展之路顺利前行。

2. 提升党建水平, 促进国企科学化大发展

在提升党建水平基础上, 国有企业着力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将国企变革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 才能真正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就要求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首先应坚持并提升党组织自身的领导水平, 防止出现指标式、运动式的改革模式, 探索有效引导国企改革的路径, 在国有企业内外营造良好的创新气氛;其次, 提升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水平, 还应从宣传工作上着力入手。在新媒体频出并影响日益深远的时代背景下, 正面宣传与积极引导国企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的科学规范发展;再次, 国企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的国企改革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因此, 国企改革中强化党的建设力度还表现在提升现有改革理论研究水平, 创新微观经济发展思路方面, 防止因党建水平滞后而影响改革进度, 以期为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支撑。

3. 升级党的监督, 深化国企改革监督机制构建

以往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 因党的领导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造成的后果与损失难以估量。当前, 国企改革深化过程中, 必须强化监督机制的构建, 升级原有监督级别, 多方入手进行探索尝试, 寻求合理有效的党的监督方式, 杜绝资产流失。一方面, 在强化党的领导的过程中, 改变原有的党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参与者的事后监督, 扭转那种出现损害结果才匆匆弥补的不利局面, 改革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过程监督, 在完善试点措施的基础上, 采用纪委入驻国有企业的方式,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过程开展全方位的监察与审计, 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 确保国有企业能够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升级党的监督, 还应在国有产权的交易、评估、信息公开以及问责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的指导与监督作用。重点在不断推进党对国企改革过程监督的效力与效率, 还可以借鉴其他灵活有效的监督机构, 作为党的监督的有益补充。

三、结论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必须坚持不懈地强化党的领导, 以此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必须积极有效地提升党的建设水平, 在国有企业科学化发展的基础上坚定党的领导不动摇;必须不断升级党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深化国企改革监督机制的构建。实践探索中,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绝不能盲目地进行, 一刀切的情况是不可取的, 科学完善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改革, 分层次逐步开展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当前, 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借鉴与参考, 还需要在实践摸索中逐步寻找、尝试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与方式, 大国强企的建设梦想还需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 国有企业与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摘要:当前, 国有企业改革冲破层层阻力已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市场化发展方向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党的监督, 是国有企业改革规范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党的领导,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金柱.如何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5 (11) .

[2]朱继东.深化国企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J].红旗文稿, 2015 (19) .

篇9:坚持党的领导学习体会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治国的历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这个关系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者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好国家,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领导集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事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家法制惨遭破坏,新中国的法制事业遭受了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依法治国进行了积极地顶层设计。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写入了政治纲领和党章,把它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新要求,从“全面”到“深入”,只是两字之改,却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制定出路线图、时间表。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引领者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法治建设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丰富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内容,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在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

(三)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领导作用。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带领人民、组织人民正确制定和严格实施法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依法治国就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全过程。

(一)领导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领导集中代表了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只有依靠共产党这个政治领导核心的权衡和引导,立法机关才能把握立法的方向,才能捕捉立法的时机,才能使法律符合实际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保证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坚持党对法律监督的领导。实践证明,没有执政党领导与参与,这种监督是难以实现的。党的领导作用就在于健全和完善以权力机关监督为核心的,以党的监督为灵魂,以检察监督为主体的,包括社会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在内的法律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

(三)支持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

(四)带头守法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党要加强自身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的建设的制度体系。只有坚持依据党内法规从严管党治党,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建议书下一篇:业务经理岗位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