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命建筑汇总

2024-06-10

中国短命建筑汇总(通用6篇)

篇1:中国短命建筑汇总

从短命建筑看领导决策之“五要”

从短命建筑看领导决策之“五要”

文/冷宣荣

6月,沈阳市一座投资约8亿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使用寿命不到的绿岛体育中心被爆破拆除。这座曾被冠以“豪华、地标、最大”等字样的体育场被拆除的原因,一是地处郊区,交通不便;二是与沈阳奥体中心、铁西体育场等大型体育场馆形成竞争关系,导致资源浪费,沦为一座仓库。无独有偶,曾经风光无限的镇江“世纪巨蛋”,春节后被拆除。这个占地780亩的21世纪乐园、充满了诱人的高科技色彩、连缀着一个庞大的乐园产业链的“世纪巨蛋”,也曾经是镇江城市的名片,却因“世纪诈骗案”东窗事发,而从外表光鲜的“巨蛋”变成令人扼腕的“臭蛋”,10年间3场大火使这个金玉其外的标志性建筑,变成了一堆钢铁垃圾,大量的良田被荒废,无尽的资金被浪费。显然,这些都是典型的政府投资决策失误案例。如果再看看现在媒体曝光的各种事件中,诸如政府公共决策、环境决策、投资决策等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们不禁对一些地方领导决策能力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人说,目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最大的失误是决策失误,而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投资决策失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策性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腐败还要严重得多。这些决策失误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并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在我们反思现行政府决策机制,着手建立领导决策失误终身追究制的同时,还必须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入手,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一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避免失职失责轻率决策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责任意识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种对事业不懈的追求,要有敢于担当的人格品质,更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精神。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来自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从思想上强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态度对待决策。决策正确、科学,能造福一方,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根本利益,必将得到人民的拥护;决策失误或失当,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到党的形象。决策者必须在乎这种可能的.损失。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的道德约束,树立决策的公共利益取向,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必须要负起一个地区发展、一个部门履职的责任,时刻意识到自己决策的分量和决策的后果,审慎决策而绝不草率行事。

二要坚持决策的民主性,避免家长意志武断决策

众所周知,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即使再有能力的领导干部,仅凭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视野、素质构成和能力水平,都不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而实行民主决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决策的民主性,就是指要坚持党委集体决策,坚持重大决策征求各方意见,坚持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决策团队,善于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特别是事关地方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决策,必须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必要时还须以社会参与的方式广泛征求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尤其要关注不同意见的反馈。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说:“决策的第一条原则是:没有反对意见,不能进行决策。”可见,在决策中如果只有一种意见,就很难透彻地分析所要决策问题的利弊,就难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总之,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弥补领导者知识、才能、智慧和经验的不足;只有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去伪存真,吸收有益的东西,才能作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决策,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领导决策的失误。

三要坚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经验主义盲目决策

提高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就是在决策中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作出正确决策。领导者决策能力的高低也可以说决定于能否创造性利用客观规律和发挥客观规律的程度。

提高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水平,一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决策理念,即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的理念,着力做好重大问题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二是营造良好的决策环境,形成一个以决策为核心,以信息、咨询和监督等为支撑的决策系统;三是必须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如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四是实现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和决策方式的现代化,决策过程应从问题界定开始,经过作出决策、执行决策、过程监控、结果评估与反馈,实现决策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

四要坚持决策的法制性,避免以权代法“人治”决策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必须依法决策。所谓依法决策,就是指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决策。法规制度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依法决策本身就是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首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否则,“徒法不足以自行”。一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的讨论、协调、决定机制;二是完善会议审议重大事项报告的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审议意见反馈和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督办机制。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从机制上保证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地方领导决策,还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作用,在全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抉择,使决策通过法制的程序来实现。其次,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坚决防止和克服言重于法、权高于法、情大于法等错误倾向,避免以“人治”的思维方式决策,确保决策依法进行。

五要坚持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避免自以为是随意决策

严格按照程序决策,能够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可以避免领导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降低决策失误率。只有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才能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求效率,以规范求实效,以规范保证科学决策。

决策目标必须清晰明确,不仅包含着定量的标准,也包含着定性的质的规定。决策目标拟定后,必须研究和拟定实现目标的办法和途径,即提出决策方案。在确定决策方案的过程中,应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为最后比较、鉴别、定夺和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决策的制定要做到前瞻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对社会、效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加强监督,点面推广。通过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和坚持经常性的测评、检查、审计、监控等制度,以规范权力运行过程。同时还要公开决策结果,使公众能了解监督决策的全过程。对于某些重大决策、一时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决策,必须进行局部试点,因地制宜,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应对决策的效果进行跟踪,广泛搜集对该决策的社会评价,并根据决策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进行修正完善。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

篇2:我国建筑“短命”的原因分析

一、建筑“短命”的原因分析

1. 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太快

这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有些建筑还没有到使用寿命就被淘汰。这好比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孩子,个子长得越快,衣服淘汰得也越快。过去三十年我国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已经解决温饱,正向小康路上迈进,迫切需要住房(当时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不到),国家本着“适用、经济、安全”的原则,进行房屋建设,可仍然受到当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房子建的并不超前。可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短短的十多年,原来的建筑就已经落后了,离现代人的审美、适用要求越来越远。另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城市项目功能过早地衰竭,功能一衰竭势必要调整,一调整,有的原来的项目就要改造。例如,早期建设的一些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项目,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2. 城市规划缺少前瞻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城市规划缺少前瞻性,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导致大量的拆迁现象,造成了建筑的“人为短命”。例如,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城市中的道路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规划时又没有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道路两侧的建筑,不管新旧都要被拆除干净,从而早早地结束生命。同时,城市规划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满足一些眼前利益,随意变更既有的规划,使得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例如,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2000年9月底交付使用,这幢22层98米的高楼总造价3776.70万元。建成使用仅7年后,当地政府2008年4月爆破拆除,在原地新建一座商业高楼。类似的建筑“短命”并非个案。2007年1月6日,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22层67米高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设计寿命为100年,但在仅仅走过它生命历程的13年后就被爆破拆除了。更极端的例子是,重庆市一幢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用了6个月。

3.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利益驱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地王”、“天价房”不断刷新,拆旧房盖新房反而有利可图。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一些建筑被推倒,重新规划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建筑的平均寿命。例如,深圳去年年末出台的《深圳城市更新办法》对于城市更新提出了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方式,政府鼓励多种城市更新方式,而由于政策鼓励自行改造,且开发商参与旧改选择拆除重建获利最大,深圳很多开发商都试图进入老旧小区对小区进行拆除重建。

4. 房屋的技术性改造,提早结束建筑的寿命

房屋的技术性改造是指房屋在设计、建造时,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而随着技术产品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原有房屋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原来的房屋没有客厅,因为当时电视比较小,没有暖气,因为城市供暖网络不完备;没有车库,因为家庭没有汽车。可在短短的十多年,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再者,原来的国家规范、标准也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制定得偏低,随着国家技术实力的增强,势必会对老旧建筑拆除重建。

5. 建筑质量低劣,直接造成建筑的“短命”

建筑质量低劣,直接造成建筑的“短命”。20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被网友称之为“楼倒倒”。2009年7月,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近公路一侧发生塌方,被网友称之为“楼脆脆”。

6. 部分建筑设计存在缺陷

目前,设计市场鱼龙混杂,超资质、超范围设计情况存在,设计资质挂靠的情况非常普遍,设计单位之间恶性竞争,套用国家最低标准,设计时间受到不合理的限制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设计的缺陷,部分建筑先天不足。

7. 注重建筑的维护保养

建筑就像一辆汽车,在使用期间内,需要不定期地进行维护保养,使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延长使用的寿命。在这一方面,我国做得还不够,造成建筑的后天不足。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建筑“短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简单联系,绝对地将建筑寿命短与建筑质量差等同起来,不然,我们很容易掉入“建筑质量差”的陷阱,全盘否定我国过去的房屋建筑实践,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篇3:短命的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寿命短不是偶然的,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质量原因,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就是证明。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四川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546名学生残疾。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汶川地震是8.0级),但智利的人员伤亡却很少:3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因为智利有着非常严格、系统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地震袭击之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值得强调的是,就连低造价的建筑物质量也有保障。“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这句名言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二是规划原因,建筑寿命短,大多是因规划变动、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盲动,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业内称之为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三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至上、政绩至上和官员个人私利混杂在一起,导致各地大拆大建风起云涌。一些城市“拆迁带动GDP”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即通过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把大量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迁,以此带动相关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GDP。假如拆一座房子可以产生一个GDP,建回去又可以产生多个GDP,但是财富并没有增加,官员的政绩、政府的GDP却光鲜明亮,而且,在此过程中,财富大量向权势阶层转移。

四是文物保护形同虚设。“文物保护法律”大不过地方主政官员的权力,法律对官员破坏文物行为心慈手软,甚至可以说束手无策。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欧洲其他国家,住宅平均寿命普遍在80年以上,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

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存在。国外房子寿命长跟管理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老房子在他们那里是被作为一个文物在保存。坏了,他们进行修理,再继续使用,像英国,他们对老房子进行修理,或者对地基进行加固,许多都是通过向国外招标的方式来完成。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

著名时评人时寒冰做过一个测算:建筑短命意味着要不断拆毁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浪费的财富,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建筑寿命每缩短1年,意味着财富当年损耗掉4万亿元,缩短20年就是损耗80万亿元!如果与英国相比,我们损耗的是408万亿元的财富!2009年,中国全年的税收收入是6.3万亿元。比较一下,就知道这种短命损耗是何等可怕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建筑寿命延长1年,就能节省出4万亿元。英国建筑寿命达到132年,悄悄累积了多少财富,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然,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英国的GDP不再增长了。

中国城镇的住房总量已超过了140亿平方米,如果按平均30年寿命计算,平均每年要淘汰47亿平方米,这么算,因建筑寿命缩短的财富损失每年可远不止4万亿元人民币。

(摘自中国发展出版社《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 作者:童大焕)

篇4:中国建筑缘何短命?

在不少城市,一幢又一幢正处在“青壮年”的建筑,被列入“非正常死亡名单”。这些明明可以坚持50年、80年,甚至百余年的高楼大厦,为何建成仅10来年、20来年就“英年早逝”?

高楼大厦多早逝

几乎每个周六清晨,周立平都会从杭州武林门步行去西湖边,路过他的母校、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看到大楼爆破已5年,集宾馆、商场于一体的商业规划至今仍在纸上,他的心头有种说不出的痛。

周立平清楚记得,2007年1月6日上午,在被称为“西湖第一爆”的爆炸声中,这幢20多层、号称可矗立百年的教学大楼,在建成仅13年后轰然倒塌。“当时很多人的眼圈都红了”,更让他深感可惜的是,这块黄金宝地一荒废就已5年。

事实上,在国内城市建筑“非正常死亡名单”上,还有很多同样出名,甚至更引人关注的高楼大厦,如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但它仅仅度过了15个春秋;2010年2月,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凯莱大酒店宣布停业拆除……

“现在的建筑寿命这么短,如何承载城市发展进步的历史记忆?”

业内人士夏田兰说,与我国一样,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也是50年,但平均使用寿命很长。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利益驱动是杀手

“拆一次创造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利益驱动是‘短命建筑工程’频现的根本原因。”

九三学社中央在今年提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指出,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30多个省份的90多个城市的180多个建筑工程进行住宅工程品质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这说明那些“短命建筑”并非都是质量原因。

造成“短命建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此外,随着各地的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拆迁置换带来的巨额卖地收入,使得有些地方对已建成的建筑更是“痛下杀手”。

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仅仅10年,便被拆除。其理由是,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而“献身”。

城市规划的不理性、不科学、不持续,也是造成“短命建筑”频现的重要原因。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一届领导一套规划”……

有专家指出,我国城市建筑寿命,平均只有25年到30年。相当一部分建筑之所以短命,并非是由于设计草率、落后,也不是钢筋、水泥不够结实,而是因为从规划的那一天起,就从没认为城市建筑承担着什么文化历史使命,也从没打算让她长寿。

篇5:短命建筑何以延寿

这样的大拆其实并非“前无古人”。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十二五”期间,全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浪费高达4600亿元。该院对2001年至2010年公开报道的54处过早拆除建筑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合理拆除者达九成,其中,因商业利益、形象政绩等原因严重不合理拆除的占55%。

由此可见,建筑“短命”并非都因豆腐渣,大多责在“点豆腐”之人,也就是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说,“你再怎么科学规划,也顶不上领导一句话。”

那么多的领导为什么争先恐后、不辞辛苦地兼任城市“总规划师”,越俎代庖地指点江山呢?答案很简单,一是图名。好大喜功,面子工程,笃信项目里面出政绩,项目自有GDP,一个个高大上的建筑矗立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既能说成民心工程,又能说成引资环境,何乐不为?二是求利。土木之工不可擅动,一个地标性建筑,投资动辄过亿,其间的招标、施工、验收,在贪官眼里,岂不碗碗肥肉、处处商机?

领导干了专家的事,盖因视法时的傲慢与用权时的任性。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2014年6月21日,河口县政府终于承认“前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但未回应是否将对有关负责人进行追责。县政府的解释是,2009年11月,为解决好沿河一带乱搭乱建等问题,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运作方式,由房地产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文化长廊”。但随着河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项目已不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河口县委、县政府立行立改,遵循“民生型”城市发展思路,对改造项目进行了规划设计。在2014年5月23日启动后,“文化长廊”将部分拆除、保留平台,预计约需3亿元。

河口县政府的答复表面上看来还算诚恳,细究之后却五味杂陈——一是丧事喜办,将原本的“决策失误”摇身一变为“立行立改”的典范;二是可怕的“规划缺乏前瞻性”,这个耗资近三亿元的项目从建设到部分拆除还不到五年,也就是说,一个县政府对重大项目决策的保质期竟然无法超过五年,这样的执政能力怎能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所有的短命建筑其实都能找到“规划缺乏前瞻性”这个万金油式的理由,不过,既然检出病灶,就要对症下药,再也不能重蹈决策失误未被追责、巨额浪费无人埋单的覆辙。有专家建议,应为城市制定15年以上的发展方案,强化城市总规法定地位,制衡地方行政官员更改规划的权力,杜绝“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现象。同时,实施城市重大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拆除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的损失一追到底。其实,最应限制的是地方行政官员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应由专业部门全权负责,否则,即使事后追责,损失已生,影响已铸,民心已失,这笔无形的呆坏账很难挽回。

篇6:莫让“短命建筑”再害人

翻阅新闻不难发现,自2007年开始,中国就被扣上“世界最大建筑浪费国”的帽子,直指令人担忧的建筑质量。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和钢材用于建筑业,却只建造出了寿命仅为25至30年的“建筑废物”,远低于国外100年甚至数百年的建筑标准。

与如此短寿的建筑相伴而生的,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建筑垃圾,和“PM2.5家的亲戚们”。

如果仅是浪费,还不足以令人发指。可恨之处在于:舌尖上的浪费要钱,建筑浪费却是“要命”。近年来,先后有哈尔滨“楼停停”、合肥“楼断断”、浙江“楼薄薄”等横空出世,其中不乏“楼塌压死人”之类的新闻。

面对“短命建筑”,亡羊补牢犹未晚,目前,除开展危旧房屋排查外,谨防新盖楼盘中出现新的“短命建筑”更是迫在眉睫。随便浏览一些省会城市的社区论坛,总会不经意间看到举报当地一些新建小区“黑心楼盘”“豆腐渣楼盘”的帖子,墙体开裂、楼板漏水等问题早已让网民产生审丑疲劳。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下一篇:承担责任保证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