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汇总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地质调查局汇总

国土资源部2017年宣讲材料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调查局

继承李四光精神

在地质科技创新中继续前行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干部

白嘉启

现在,全党、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为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和拥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认真深入学习,坚定自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准则》、《条例》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们还要了解当前国家经济和科技战线的形势,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清楚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贯彻六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之中,体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之中。

1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切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曾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2016年5月30日,他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指出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一个基础行业。地质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继承李四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在李四光、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指导和带领下,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来到地质部,参加到侦查地下情况、寻找矿产资源的队伍中来。65年来,数十万地质人肩背背包、手持铁锤,攀高山,走大川,巡戈壁,踏荒原,斗酷

2

暑,战严寒,风餐露宿,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天山脚下到横断山脉,从昆仑雪峰到南岭之颠,从茫茫戈壁到武夷群山,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之滨,他们迈开双脚,走遍了祖国大地。他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为国家找寻矿产资源。65年来,我们的师长和父兄们孜孜以求,探索着诸多地质科学问题:原始地球是什么模样?大洋-陆地如何变迁?古生物群大爆发的原因,鱼-龙-鸟演化的过程;海进海退的规律,岩浆岩的成分是什么?火山爆发的作用与机制,沉积岩地层层序的变化规律,变质岩经历的长久变质作用;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碰撞的机制;构造要素的组合特征,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岩层为什么会断裂?莫霍面是怎样在地壳下延伸?岩体内应力如何聚集,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石油天然气埋藏在哪里?金属矿床又是赋存在什么地方?年年岁岁,地质科技人员踏遍荒山去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心无旁骛地研究这些问题,专心致志地进行各种精密复杂的实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地质科技人员肩负国家重托,走出国门,考察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同时邀请各国专家来华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舞台占领了一席之地。

(1977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李四光亲手建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作为千千万万地质科技工作者

3

中的普通一兵,从那时开始,也参加了一些地质科技项目,主包括:

1、“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国家重点项目”中的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研究”课题工作;

2、“中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中的“西藏南部羊卓雍湖、普莫雍湖热流测量与研究”课题工作;

3、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阿里地区朗久地热试验电站地热地质研究”工作;

4、“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沙雅隆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移聚的关系研究”;

5、“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演化研究”;

6、“江西万年虎家尖银金矿区及其外围控矿构造及找矿方向研究”课题;

7、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及对地质发展的控制作用研究”;

8、“辽河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及油气有利区预测”课题等十几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65年来,一代代地质人完成了国家数百上千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国家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找到了富饶的矿产,取得了累累地质硕果和辉煌的科研成绩。

所有这些都是在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的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指引下取得的,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李四光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李四光精神是什么精神?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或者称为科学救国精神) 幼年时李四光立志救国强国,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期间追随孙中山,加

4

入同盟会,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孙中山十分赞赏他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他被推选为武汉军政府实业司司长要职。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他为振兴国家工业,于1913年又赴英国留学,改学地质专业。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婉拒导师挽留回国,1920年受蔡元培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他又相继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要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潜心地质研究,取得《中国地质学》等突出研究成果。抗战胜利后,由于他不满国民党反共内战政策,拒绝蒋介石高官利诱拉拢,再度出访英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收到郭沫若转交的周恩来信函,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在英国的李四光归心似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外国势力重重阻拦,毅然捻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经半年多时间返回祖国,投身国家建设。

(二)服务国家精神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他主持和领导的工作,以及他本人全力开展的研究,都是紧紧围绕国家的建设而开展的,都是为国家的需求而服务的。

1.寻找石油资源

新中国的建设,石油资源是首当其

5

冲的需求,然而当时中国一直被贫油论笼罩着。而李四光根据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意见,早在1928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油田,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的研究。“但是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的研究,和四川赤盆地质上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时,在分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育的特点后指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会遇到白垩纪地层,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探时,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他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远景大有可为。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4年2月,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说:“我认为提出下面两点,对我们的石油勘探工作有很大关系,一是关于沉积的条件,二是关于地质构造的条件。这两点不是孤立的,当然是有联系的。”李四光在

6

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指出了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石油找矿工作,实现国家找油战略东移,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首先在大庆取得突破,以后又相继找到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原料铀矿

早在上世纪20年初李四光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30年代末40初,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的铀矿是有前景的,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提出了中国的铀矿主要是在三个东西构造带上。随即派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南延宗和助理研究员吴磊伯一道,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49年,他回国时想尽一切办法带回一部铀矿探测伽马仪,后来给了初建的铀矿普查队,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春,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调查工作;在地质部地矿司办全国铀矿地质培训班。

7

当时,李四光一手抓寻找石油,一手抓放射性铀矿床。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55年1月,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寻找铀矿前景指出:“……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这些构造带,尤其是南岭带的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为特征,在那里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从50年代中期直至他最终逝世,李四光都始终密切关注和指导着中国的铀矿和原子能事业,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3.地震预测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震之后,李四光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由此加强了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亲自指导研制了地应力测量仪,多次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测量,总结发现岩石地应力的变化规律,推动利用地应力测量方法在地震观测中的如何发挥作用。再有就是仔细研究地震震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地震受构造体系、受活动构造控制的论点,创立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邢台发生强震后,他分析了地

8

应力聚集和增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说,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及时提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8日,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而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2级地震。当时他还说,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科学预见。李四光晚年的地震预测工作为中央针对首都地区的防震工作部署提出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后面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4.地热开发

李四光教授在中国首先倡导研究、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对地热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指导开展此项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认为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可以把“地热”引出来发电,既可以节省宝贵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净化环境,让地热这个巨大能量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他感到世界上蕴藏的石油和煤的储量都终归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对于把石油和煤只当作燃料烧掉,李四光心里极为不安。

1954年地质部对一些热矿泉开始调查,如辽宁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福建福州等处。从1958年开始,按照李四光的意见,在地质力学研究室开展了地热学的研究,并派专人去苏联学习。同时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9

研究所成立了热矿水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东部主要温泉区的调查,编制了全国热矿泉分布图。广东、福建、辽宁、河南等省地质局,对重要的地热点也作了调查。在60-70年代,作为地质部长,他在倾注巨大精力指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同时,对寻找开发地热,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听取第一线同志工作汇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70年3月,李四光听了水文一大队汇报北京地热情况后指出,“从北京附近的情况看,北京的地热还是有希望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布钻要谨慎从事,热水,相信一定能搞出来”

10月15日,听取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热组汇报江汉地热情况后指出:“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的一个新的自然能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重要。”

1970年10月,天津打出了地下热水,在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节约了一些煤。李四光说,这件事看来不大,但能节约煤炭,意义就不小。李四光认为,我国中低温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应该把重点放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广泛利用上,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这是他在80岁高龄时,拖着危重病体亲临天津现场考察指导,回到北京后,他曾对他的女儿这样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生活造很大的福利……”李四光在他有生之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热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0

(三)严谨治学精神

李四光作为一个学者,自从投入到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当中,就始终本着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进行全部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1.䗴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在研究纺锤虫化石时,通过仔细观察,透彻了解了各种不同纺锤虫化石个体形态、外壳、隔壁的细微差异,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独特的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并创造了“䗴”这个汉字。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蜓蜗鉴定法》,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十条标准,后来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䗴科学者所采用至今。1927年,李四光以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䗴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从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深入研究,在太行山、庐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北京西山等地发现了很多冰川条痕石、U形谷,悬谷、刃脊、角峰、冰斗、冰溜面、冰川擦痕、马鞍石、以及巨型冰川漂砾等诸多标准冰川遗迹和冰碛物,对第四纪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1933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

11

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但傲慢的外国专家仍然不肯公开承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面对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公然藐视与质疑,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他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在1936年用英文发表了论文《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及丰富的照片,终于第一次得到德国地质学家费斯曼教授等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以后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调查,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在1937年,完成了著名的《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冰川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引起极大的影响和讨论。

(四)科学创新精神

李四光的科学研究精神,不单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更在于他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关联,他将物理学、力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开展边缘学科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学科。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南北方石炭二叠系地层时,发现它们之间的沉积相存在很大不同,由此

12

他推演出在古生代时中国南、北方海侵海退规律,并根据他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的认识,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当时,在世界地质学界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尤其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在1926年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这是他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的萌芽之作。

李四光在地质研究中从来不迷信外国人,不迷信已有的地质学理论,对以往一直盛行的地质槽-台学说、垂直运动为主的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

李四光原来学习造船工业,有着深厚的力学基础。在他研究地质现象时,发现地层岩石的变形构造是由于力的作用结果,于是就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他根据整体观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了构造体系概念,对中国地质构造带归纳划分为:纬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扭动构造带,包括华夏系、新华夏系、西域系,河西系以及山字形构造等构造体系。在这个宏大、独立且创新性的研究过程中,李四光完成了若干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

13

《地质力学概论》,都是地质力学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50、60直至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充实,理论更为系统,同时他在国内地质研究中首次引入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光弹测定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得《地质力学》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并对寻找油田、铀矿、各种金属矿产,寻找地下水、地热资源以及预测地震、工程选址都起到了巨大、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

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国家精神,严谨治学精神、独立创新精神,以及他的研究巨著《地质力学》,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要好好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在地质科学发展以及地质找矿事业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成绩。

二、继往开来,向地球深部进军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在于他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地质科学研究从来不仅仅是科学家实现兴趣的园地,它时时刻刻都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相联系。世界到了21世纪,浅层的矿产资源已被人类开采接近枯竭,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问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矛盾也愈

14

来愈突出,我们的建设、发展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必须要向地球深部进军。

总书记在作出了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把地质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

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面实施“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核心是“深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承担向地球深部进军历史使命。

我们要切实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科学技术,要拓展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奋力赶超国际成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努力完成新的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科学研究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急需解决的重大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的科学难题,将目光聚焦地球深部,进行创新性研究。要努力扩展南海开采可燃冰的成功成果,扩展重庆开采页岩气的成功成果,把它们拓展到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系,要把浅层和深部的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要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建立新理论,试验新的技术方法,获得新的更大成果。

(中国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供稿)

15

第二篇:中国地质调查局(范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确保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项目管理原则

(一)法人负责制;

(二)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相结合;

(三)分类分级管理。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工作性质划分为调查类、科研类、综合类;调查类项目按地域划分为大区、跨区域、全国性三类。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计划项目、工作项目设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六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以下简称“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或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以下简称“地科院”)、承担单位三级管理。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设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有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构。

第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任务下达,设计编制与审查,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资料和成果管理等。

第二章 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职责

第八条 地调局主要负责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及业务推进。

(一)组织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计划项目设置方案、项目计划和预算建议,明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审定计划项目负责人;

(二)组织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与评估,审批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并下达工作项目任务书;

(三)督促检查项目施工进度、项目质量及经费使用情况;负责项目任务重大调整的审批与重大质量事故查处;

(四)负责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的审查、汇总分析;

(五)负责组织计划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组织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审查;

(六)负责地质调查成果和资料管理,发布地质调查重大进展和成果信息;

(七)负责跨区域、全国性及海洋地质调查类和综合类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第九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负责本辖区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地科院主要负责所属单位负责的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一)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

(二)组织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三)组织工作项目验收;

(四)督促检查工作项目进度、质量与经费使用情况;

(五)汇总编报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六)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汇交地质资料;

(七)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本辖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地质资料接收、保管与服务工作;

(八)承办地调局委托的有关项目管理工作。 第十条 实施单位负责计划项目的业务推进。

(一)编制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方案,推荐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工作项目承担单位;

(二)组织编制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三)指导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的编写;

(四)负责工作项目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五)制定计划项目相关工作技术要求;

(六)指导工作项目实施,组织重大业务问题交流与研讨;

(七)负责实施计划项目,提交计划项目成果; 第十一条 承担单位主要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与业务推进。

(一)负责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工作项目设计的编制、优选项目负责人;

(二)负责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初审;

(三)负责项目技术、质量及经费管理;

(四)编报工作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五)受委托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

(六)编制工作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和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七)向实施单位提供相关项目资料和成果;

(八)按规定汇交和保管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三章 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

第十二条

地调局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充分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审定。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确定计划项目与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会同实施单位,在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落实计划项目任务。实施单位编制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建议,推荐承担单位,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核,报地调局。 第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专家对新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对续作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地调局根据论证结果,下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

第十五条 承担单位主要以委托形式确定,具备条件的项目以竞争的方式选定。中央和地方公益性队伍、行业队伍及院校以委托形式为主。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新开工作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续作项目编制评估报告,经实施单位审核后,提交组织论证单位。

第十六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邀请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七条 地调局根据项目论证结果,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向社会公示,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八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审定的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编制项目预算建议,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九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项目计划,印发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主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和地调局机关有关部室,抄送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任务下达

第二十条 任务下达采用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批复和工作项目下达任务书的形式。

第二十一条 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经地调局审定后,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批复意见,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

第二十二条 总体实施方案批复意见包括计划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总预算、计划项目负责人、成果提交时间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地调局组织编制工作项目任务书,下达承担单位,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实施单位和工作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工作项目任务书包括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成果资料提交时间、经费预算等内容。

需提交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在任务书中应明确提交的阶段性成果的名称和时间。

第五章 设计编制与审查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依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修改完善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报地调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承担单位依据工作项目任务书,在实施单位指导下,编制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续作工作项目工作方案。

第二十七条 工作项目总体设计由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评审。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工作方案经承担单位初审后,报组织审查单位。部分项目的设计可委托承担单位评审。

第二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对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书,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续作项目工作方案进行审批。

第二十九条 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以会审形式为主。

采取会审形式的,评审意见在专家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并与承担单位交换意见。

采取函审形式的,评审意见由组长根据专家书面意见综合后,提交组织审查单位。

第三十条 设计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对设计质量评定等级。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设计重新编写后,需重新评审,重新评审的设计,不能评为优秀等级。

第三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向承担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三十二条 承担单位按照设计评审意见书,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组织审查单位审核后,向承担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第三十三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承担单位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承担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培养人才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三十五条 承担单位应对项目质量和原始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经费监管。项目组对原始资料进行100%的自检和互检。

第三十六条 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业务指导,适时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

第三十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监督辖区内项目实施,地科院负责监督所属单位内项目实施,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其中,质量抽查和经费使用情况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八条 地调局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10%。

第三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分为技术、统计、财务报告及专报。

第四十条 技术报告分为半年报、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报地科院,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汇总后报地调局。全国性、跨大区、综合性项目由实施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一条 统计报告分为季报和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由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科院所属单位承担的项目向地科院报送,由地科院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除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外)、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承担的项目直接报地调局。

第四十二条 财务报告为年报。按单位属地原则由工作项目承担单位报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三条 项目有重大进展的,由承担单位以专报形式报地调局,抄报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

第四十四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进行调整的,由承担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调整申请,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签署意见后,报地调局审批。其他变更报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批。

第七章 野外验收

第四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野外验收主要是核实野外工作量完成情况、野外工作质量及野外工作设计执行情况等。

第四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由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也可委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

第四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向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提出野外验收申请。

第四十八条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根据野外验收申请,会同实施单位,确定验收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承担单位应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资料,并提供便利。

第四十九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组织验收单位审核后,向被验收单位下发验收意见书。

第五十条 验收意见明确需要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五十一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验收结束后,须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第八章 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

第五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审与验收实行计划管理。地调局负责下达项目成果评审和验收计划,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按计划规定时间提交成果。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为工作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地调局为计划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实施单位为工作项目成果评审负责单位。

第五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按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工作项目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及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报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五十四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项目验收主要依据计划项目总体方案、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批复意见、野外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技术标准等。

第五十五条 综合性、科研类项目在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前,组织评审单位应对野外记录、测试数据等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含有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项目,评审前应进行专门测试验收。

第五十六条 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分别评审。成果报告评审应形成专家书面评审意见,并对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质量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报告应重新编写和评审,重新评审的成果报告不能评定为优秀等级。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应形成审查验收意见书,明确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 第五十七条

组织评审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审查验收意见,向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五十八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按照评审意见书,完成成果报告修改,送组织评审单位。组织评审单位审查合格后下发审查意见书。

未通过审查的,通知承担单位限期修改,重新上报审查。 第五十九条 批准中止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批复意见编写阶段报告或总结,提交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六十条

项目验收单位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做出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技术和经费管理情况、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等。

项目验收可与成果报告评审或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验收同时进行。

第六十一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成果登记申请。地调局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并颁发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证书。不合格需重新申请。

第九章 资料和成果管理

第六十二条

承担单位应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向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汇交项目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具有明确地域项目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大区地调中心提交。

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按照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十三条 确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提交地质资料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地调局提交书面延期申请。

第六十四条

地调局在网站或媒体不定期发布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服务。已完成审查验收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含阶段性成果)的地质资料,应及时提供利用服务。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应履行审批程序,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十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地调局所有。实施单位、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享有署名权,具有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六条 发表论文和专著、成果宣传等应注明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专著应向中国地质图书馆上缴一份。

第六十七条 计划项目形成的成果,视工作项目成果贡献大小,享有相应的署名、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中形成有价值矿产地的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奖励制度。设立地质调查成果奖,定期进行评审。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实行项目承担单位信誉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重要环节审计跟踪监督制度。定期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七十一条 建立地质调查项目专家库,实行专家信誉管理。

专家在参加立项论证、设计审查、质量检查、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等活动中,实行回避制度。

第七十二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七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无故未按期完成工作计划,不汇交地质调查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新开项目等处罚。

第七十四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地质调查项目资格等处罚,违反国家法律的,交由有关部门处置。

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甘肃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总结-中国地质调查局

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中央宣讲团甘肃组工作总结

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和教育部《关于联合开展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的通知》要求,在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地研所)水环处处长张茂省研究员及水环处部分业务骨干组成的中央宣讲团甘肃组的指导培训下,甘肃省宣讲团如期完成分组任务。之后,各基层培训小组奔赴基层行政村和中小学校实施宣讲。经全体宣讲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月25日全面完成了甘肃省实施方案规定的基层培训任务。现将甘肃省培训行动总结如下:

一、地研所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工作

(一)积极响应局里号召,及时组成宣讲小组

2006年12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任命张茂省研究员为中央宣讲团甘肃组组长,之后组成由地研所水环处技术骨干聂浩刚、黄玉华、孙传尧、武文英为组员的中央宣讲团甘肃组。

(二)及时召开动员大会,积极部署培训各项工作

2006年12月12日,地研所召开“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会议,所党群处和宣讲团甘肃组成员1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张茂省研究员主持,会上组织学习了“万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传达了中国地调局万村培训行动动员大会精神,并就培训行动的人员组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工作做了详细安排,明确和强调了培训行动中的注意事项。

(三)与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取得联系,各方工作稳步进展

2006年12月13日,我们与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办

1 公室取得联系,对培训行动的情况互相进行通报,并提供了中央宣讲团人员名单,甘肃省也向我们提供了《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对甘肃省提供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完善协商,同时把工作进展情况向中国地调局水环部进行了汇报。

二、奔赴甘肃基层,确保培训质量

(一)参加甘肃省培训行动动员大会,并做了重要报告

2006年12月29日上午,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动员暨省级宣讲团成立大会在兰州召开,张茂省研究员带领甘肃组全体成员、甘肃省领导小组成员、甘肃省11个市(州)15个县(区)国土资源系统的主管领导、省级宣讲团的全体成员11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标志着甘肃省培训行动全面展开。

下午,张茂省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的讲座,针对本次培训的内容、方法、目的、任务和要求作了生动深刻的论述。报告就本次培训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如何选择安全场地,村镇和房屋兴建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群测群防,面临地质灾害时如何处置和应急救灾等做了生动深刻的阐述。同时提出本次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基层干部、普通群众和中小学师生,主要目的是通过进行防灾知识的集中培训,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从而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培训中应注意工作方法,灵活多样,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浅显易懂。

(二)奔赴基层,现场培训

12月30日一早,中央和省宣讲团专家们在地市相关部门领导陪同下来到了兰州市城关区,由中央宣讲团甘肃组成员聂浩刚工程师向到场的数百名群众做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并播放了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纪录片《家园》。培训现场群众反应热烈,首场讲演便获得了圆满成功。

下午,宣讲团又奔赴兰州市七里河区,在飞利浦照明希望小学校,中央宣讲团成员和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青年志愿者们四处张贴宣传海报和标语,为当地各民族老百姓和学校师生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结合当地居民受灾实际情 2 况有针对性地作了详细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宣讲,为当地基层干部、普通群众和师生员工举行了一场生动浅显的地质灾害科普及防治宣传讲座。各民族群众积极响应本次活动,从而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号召。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

本次培训选择了地处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武威、张掖、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共11个市(州)15个县(区)开展培训行动,以行政村和中小学校为培训单元,培训对象主要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基层干部、乡镇国土所人员、村组检测员、普通群众和中小学师生。真正做到了面向基层农村,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方式因地制宜

根据全国“万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培训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结合“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要求,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走过场,讲求实效,密切结合甘肃省当地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引发因素和群众防灾的实际需求,普及简单易用的基本常识,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使培训内容深入人心。其中包括:集中面授,现场授课,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利用板报,在街道悬挂宣传条幅,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知识竞赛,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广泛宣传等。

四、及时总结交流,检查督导到位

在本次培训行动中,我们指定专职联络员,向上保持与中央宣讲团的联系,及时汇报;向下保护与省级培训领导小组信息畅通,随时了解培训行动进展情况及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交流,密切关注培训进展,检查督导到位。

(一)随时检查监督省级宣讲团工作进展

在培训行动中,我们与省、市、县三级部门进行了联合宣讲,特别是我们对兰州 3 的城关区、七里河区的示范性宣讲,对甘肃省宣讲培训工作起到了指导帮助作用。同时,我们与省宣讲团互相学习,查找不足,积极协商,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认真检查甘肃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编制的《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简报》,有力监督培训行动进展。

(二)将培训进展及时向中央宣讲团汇报

“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一结束,我们即启动培训行动,12月12日即与省级领导小组取得联系,并于14日迅速将培训行动进展情况上报中央宣讲团。我们在甘肃省展开培训行动后,又于2007年1月4日将培训所取得的进展及时上报。始终保持着与中央宣讲团的信息通畅。

(三)地研所扩大宣传,总结培训工作

2007年1月,由我们提供本次培训行动的进展素材,地研所党群处编制了“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展板,在所内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本次培训行动的影响力,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为地研所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五、培训效果显著,圆满完成任务

在我们指导和监督,甘肃省宣讲团积极配合及行动下,甘肃省共培训125个乡镇1442个行政村,占计划培训村庄数的128%;共培训112所学校,其中中学39所,小学73所,占计划培训学校的224%;共进行培训119场次,平均每个县、区8场,其中专门针对中小学师生的40场次,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国土所人员的15场次,针对村组监测员和普通群众的19场次,中小学师生、村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全部集中培训30场次,在地质灾害现场实地培训15场次。本次行动共培训82413人次,其中中学生30508人次,中学教师1378人次,小学生7557人次,小学教师376人次,乡镇国土所职工600人次,乡镇村基层干部2934人次,村组监测员和普通群众39060人次。

总之,这次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在全国实属首次。通过这次培训,全面将地质灾害防治观念推向农村,推向基层,推动了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本次培训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4 新农村的一项伟大措施。

六、基本经验

(一)万村培训行动很有必要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由于地质灾害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通过现场培训,我们深切感受到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认真听讲,特别关注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充分说明群众对这项活动的迫切需要。群众是地质灾害的受害者,又身处地质灾害防治第一线,把群众作为培训对象,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此,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万村培训行动对于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二)要把培训经常化

万村培训行动已经近入尾声,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所面临的工作还很艰巨。建议能将此项工作列入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的经常性工作中,在每年的冬季都能有组织地开展此项活动。通过活动,逐步加大群众受教育的范围,让更多的群众都能受到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为实现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试题汇总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题库

一、单选题

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自 ( ) 起施行。

A.2004 年 3 月 1 日

B.2010 年 3 月 1 日

C.2003 年 11 月 19 日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 ) 的原则。

A.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 突出重点

B.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C.指导与管理相结合

3、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 ) 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A.山体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裂缝、 地面沉降

B.山体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C.山体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地面沉降

4、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 ), 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A.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

B.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和天气条件

C.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

5、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 第一方面是( ) 造成的, 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 滑坡、 崩塌等)。 第二方面是( ) 引发的, 如采矿、 兴建水利工程、 架桥、 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 塌陷等)。

A.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 人为建设活动 B.自然因素、 工程建设

C.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

6、发生滑坡、 崩塌时应尽快向( ) 跑离危险区。

A.两侧

B.沿滑坡、 崩塌主方向上方

C.沿滑坡、 崩塌主方向下方

7、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 应立即清除( ) 内的泥土及痰、

1 血等。

A.口、 鼻、 咽喉

B.口、 耳、 咽喉

C.口、 眼、 咽喉

8、受地质灾害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 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元以下的, 为小型地质灾害。

A.100 人(含), 500 万元以下

B.200 人(含), 300 万元以下

C.500 人(含), 100 万元以下

9、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按照谁引发、 谁治理的原则由( ) 组织治理并承担治理所需经费; 造成他人损失的, 责任人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A.责任人

B.当地人民政府

C.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10、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 乡 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 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 对崩塌、 滑坡、 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 ), 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 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

A.检查、 巡逻和简易监测

B.调查、 巡查和简易监测

C.检查、 巡查和详细监测 。

11、下列哪一灾情情况属于中型地质灾害? ( )

A.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500~1000 人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0.5~1 亿

B.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1000 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1 亿以上

C.受灾害威胁, 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100~500 人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500~5000 万元

12、下列哪种现象不是崩塌产生的前兆? ( ) A.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 坠落、 小崩小塌的现象 B.主河流水位上涨 C.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

13、下列哪种不是泥石流产生的 3 个必备条件之一( )。

A.乱砍滥伐

B.地势陡峻, 沟床纵坡降大便于集水、 集物

C.丰富的松散物

2 质

14、下列哪种不是诱发地面塌陷产生的直接原因? ( ) A.采矿形成采空区

B.抽水

C.乱砍滥伐

15、“新标准”中新增加的地质说明书是( C )。 A.采区地质说明书

B.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C.揭煤地质说明书

D.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6、“新标准”要求,工作面结束后,要按规定在(A)月进行采后总结。 A.1

B.2

C.3

D.6

17、“新标准”要求,采区结束后,要按规定在(D)月进行采后总结。 A.1

B.2

C.3

D.6

18、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 B )、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A.灾后建设

B.预测预报

C.地质灾害监测

D.地质灾害控制

19、划分煤矿地质类型,出现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地质条件变化时,在(A)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A.1年内

B.2年内

C.半年内

D.3个月内

20、有满足不同生产阶段要求的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生产地质报告、 (C),要按期修编,并按要求审批,每缺1项扣3分。

A.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B.水文地质报告 C.地质报告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D.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21、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前,按时提交由(D)批准的相关地质说明书。 A.安全副矿长 B.生产副矿长 C.矿长 D.总工程师

22、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前,按时提交经批准的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及(B)。 A.盘区地质说明书 B.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C.矿井地质说明书 D.补勘地质说明书

23、采掘工作面距保护边缘不足(C)前,编制发放临近未保护区通知单,按规定揭露煤层及断层,探测设计及探测报告及时无误。

3 A.10m B.30m C.50m D.100m

24、井巷揭煤前,探明煤层厚度、地质、构造、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及顶底板等地质条件,编制(C)

A.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B.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C.揭煤地质说明书 D.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25、突出矿井及高瓦斯矿井(A)编制并至少更新1次各主采煤层瓦斯地质图。 A.每年

B.每半年

C.6个月

D.3个月

26、“新标准”要求,地质观测与资料编录、综合分析要按(A)要求进行。 A.《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B.《煤矿防治水规定》 C.《煤矿安全规程》

D.《矿山安全检查条例》

27、“新标准”要求,基础资料中的原始记录要使用专用原始记录本,记录本要分档按(A)保存;

A.时间顺序 B.人员姓名排序 C.观测地点分类 D.时间逆序

28、“新标准”要求,在不同生产阶段,要按期完成各类地质报告修编、提交、(D)等基础工作。

A.会审 B.修改 C.批复 D.审批

29、现场作业人员严格执行(B),掌握本岗位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操作规范,无“三违”行为。

A.部门工作规定

B.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C.现场安监工指令

D.跟班人员指令

30、煤矿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D)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A.每月

B.每季度

C.每半年

D.每年

31、地质预报经(C)审查签字后生效。 A.上一级安监部门负责人 B.矿长 C.矿井总工程师 D.安全副矿长

4

32、岩巷素描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或岩巷沿同一层位掘进时,每隔(D)米编录一个迎头断面,遇地质构造时加密。 A.10~20 B.20~30 C.20~40 D.20~50

33、井下(现场)观测、记录、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于升井后(B)天内整理完毕,并反映在相关图件或台账、素描等地质文档中。 A.1 B.2 C.3 D.一周

34、构造综合分析应包括其组合特征、形成机制、(C)和预测方法。 A.产状 B.空间变化情况 C.展布规律 D.穿层情况

35、综合分析成果应反映在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及(A)。 A.各类地质图件 B.矿区构造纲要图 C.矿区主要地质剖面图 D.矿井瓦斯地质图

36、下列不是诱发崩塌产生的主要因素的是( ) A、采矿 B、工程开挖边坡和强烈振动 C、暴雨 D、太阳暴晒

37、因灾害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属于( )地质灾害。

A、特大型 B、大 型 C、中 型 D、小 型

38、下列哪一灾情情况属于中型地质灾害( ) A、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1000人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0.5~1亿

B、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

C、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以上

D、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500人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5000万元

39、下列哪种地质灾害不是贵州省常见的地质灾害( )

5 A、滑坡 B、地面沉降 C、崩塌 D、泥石流 40、下列哪一种不是泥石流活动的特点( ) A、高速 B、周期复活 C、缓慢 D、突发

41、下列哪种因素是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在地质灾害的首要因素( ) A、降雨 B、爆破振动 C、开挖切坡 D、堆渣弃土

42、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方针是( ) A、谁引发、谁治理 B、指导与管理相结合

C、法制建设与行政管理相配套 D、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4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崩塌产生的前兆( ) A、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 B、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 C、主河流水位上涨

D、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

44、下列哪种不是泥石流产生的3个必备条件之一( ) A、乱砍滥伐

B、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便于集水、集物 C、大暴雨或充足的水源 D、丰富的松散物质

45、下列哪种不是诱发地面塌陷产生的直接原因( ) A、采矿形成采空区 B、抽水

C、近河岸、湖岸水体掏蚀 D、乱砍滥伐 (二)多项选择题

1、滑坡产生的识别特征有( ) A、圈椅状地形

B、岩、土体扰动松脱 C、坡脚成排水流溢出

D、坡脚被挤出或凸起

2、诱发滑坡产生的因素是( ) A、暴雨

B、开挖坡脚

6 C、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D、地表水、河流的冲刷、浸泡

3、滑坡裂缝的简易监测方法应包括( ) A、埋桩法 B、上漆法 C、贴片法 D、埋钉法

4、哪些因素会诱发泥石流( ) A、不合理开挖 B、滥砍乱垦 C、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D、放炮振动

5、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 A、堵填法 B、灌注法 C、控制抽排水强度法 D、截引地表水

6、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 A、林业、农业措施 B、排导工程 C、拦挡工程 D、控制抽排水

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当具备下列哪些条件,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 A、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B、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C、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D、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条件

8、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 A、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B、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C、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以及其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D、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以及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等应急行动方案

9、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具体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 A、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B、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C、重点防护期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D、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10、下列哪些是滑坡、崩塌应急抢险处置措施( ) A、及时封堵裂缝、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B、在滑坡、崩塌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C、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 D、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崩塌的下滑力

11、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下列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 ) A、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 B、立即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 C、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D、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等灾害发生的危险

12、发现灾害前兆时,躲避地质灾害应做好下列哪些方面的准备( ) A、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B、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 C、落实公布责任人 D、做好必备的物资储备

1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下列哪几个方面组成( ) A、县、乡、村三级网络 B、群测群防点 C、信息传输渠道 D、必要的管理制度

14、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有哪些要求( ) A、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

B、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分易发区和危险区,逐一列出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

C、制定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应急措施以及其监测、临灾抢险救灾措施 D、明确标注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15、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有哪些( )

8 A、沟内有异常轰鸣声 B、主河流水上涨 C、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D、动物异常

16、在选择新址时,为了避免人为工程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需要作下列哪些工作( ) A、了解修路、采矿等在沟谷中弃渣 B、了解斜坡后缘堆载或前缘开挖切脚

C、了解农业灌溉、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等 D、了解沟谷和斜坡随意堆弃渣土和垃圾

17、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A、坡度大于45°,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B、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十分发育,裂隙、裂缝即将贯通

C、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 D、崩塌发育

18、古(老)滑坡识别标志有哪些( ) A、圈椅状地形、“大肚子”斜坡

B、大块孤石堆积或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上 C、古墓或古建筑变形

D、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古树被掩埋

19、村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有( ) A、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安排、管理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

B、落实临灾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填写避灾明白卡并发放

C、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 D、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疏散避灾 20、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 A、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9 B、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C、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D、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防治措施

21、下列关于地质灾害危险区表述正确的是( )。

A.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 予以公告, 并在其边界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B.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 可以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关的爆破、 削坡、 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C.地质灾害险情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 并予以公告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转移避让措施, 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下列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表述正确的是( )。

A.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新建工程或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的改建、 扩建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B.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 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后委托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C.改建或者扩建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 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委托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D.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市、 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村民住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用予以补助

23、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 应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 A.不必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0 B.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 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 施工、 验收同时进行

C.配套建设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 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D.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 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 施工、 验收不要求同时进行

24、防灾避险明白卡应当载明哪些内容? ( ) A.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位置、 类型、 范围和受威胁对象

B.预警信号

C.人员撤离和转移路线

D.避灾安置场所和应急联系方式

25、下列违反《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的行为, 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有( )。

A.截留、 挪用、 移用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

B. 未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 或者拒绝提供查询服务的 C.未及时划定、 公告地质灾害危险区, 并设置警示标志的

D.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报告后, 立即派人进行现场调查或者采取有效措施, 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

26、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关的爆破、 削坡、 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拆除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违法建(构) 筑物和其他设施, 对单位处( ) 的罚款, 对个人处 ( ) 的罚款; 造成他人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A.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B.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11 C.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D.一万元以下

27、违反自然规律、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 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 )。 A.修建公路、 铁路、 依山建房等

B.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 工业废水排放, 农业灌溉等

C.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 大量堆填土石、 矿渣等

D.劈山开矿的爆破、 山坡上乱砍乱伐等。

28、地质灾害发生之前, 都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滑坡产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 ) A.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B.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 或出现水(水井) 突然干枯、 井(钻孔) 水位突变等异常

C.移观测资料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D.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 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

29、发生地质灾害前应采取( ) 等应急措施。

A.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B.规定预警信号

C.选定撤离路线

D.做好财产评估

30、发生泥石流时怎么办? ( )

A.向两侧山坡上跑, 离开沟道、 河谷地带 B.不要在土质松软、 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C.上树逃生

D.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

31、地质灾害发生后, 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 应及时采取( ) 避灾措施。

A.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

12 B.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

C.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 崩塌发生的危险

D.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32、农村建房选址应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 ) A.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B.紧挨着陡坡坡脚、 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C.避免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D.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 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33、避灾场所的选定, 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 绝不能选在( )。

A.滑坡的主滑方向

B.陡坡有危岩体的坡脚下

C.泥石流沟沟口

D.距离原住地较近的开阔地

34、地质灾害汛前排查结束后, 应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并将报告主要内容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 报告内容主要是( )。

A.地质灾害隐患点(区) 位置

B.地质灾害引发因素、 发展趋势、 危害对象及范围

C.地质灾害类型、 规模及基本特征 D.防治措施及建议

35、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立即向( ) 报告。 其他部门或者村(居) 民委员会接到报告的, 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A.公安机关

B.当地人民政府

C.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

36、斜坡包括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有( ) 情况之一者, 应视为潜在不稳定斜

13 坡。

A.斜坡丘缘已产生拦裂缝

B.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

C.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D.岩体中有倾向坡外、 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7、村级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承担的主要职责有( )。

A.向点上群众介绍隐患点规模、 类型和受威胁对象

B.宣传防灾避险知识, 说明本隐患点临灾报警信号、 应急转移路线和避灾安置地点

C.开展日常巡查并做好记录, 发现险情或灾情立即发出警报

D.险情或灾情发生后, 要协助村委会、 乡 镇(街道) 政府、 有关部门做好现场应急处理工作

38、地质灾害(隐患) 点监测人员必须做到工作认真, 严守岗位, 热心公益事业, 同时应知( )。

A.辖区内灾害点数量、 具体地点、 灾害规模、 影响户数与人数

B.各灾点的转移路线和具体应急安置地点

C.发生变化时如何上报 D.各监测阶段的时间与次数

39、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危岩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的崩落现象, 是高山峡谷地区普遍发育的地质灾害之一。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 主要有( ), 还有一些其它因素。

A.地震

B.岩土类型

C.地表水的冲刷、 浸泡

D.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

40、崩塌的简易监测方法是( ) 。 A.斜(边) 坡裂缝木桩测量法 B.斜(边) 坡掉落土块或沙土剥落目测法 C.拉线测量 D.仪器测量

41、诱发滑坡产生的因素有( )

A.暴雨

B.开挖坡脚

C.劈山放炮, 乱砍乱伐

D.地表水、 河流的冲刷、 浸

14 泡

42、滑坡裂缝的简易监测方法( )

A.埋桩法

B.上漆法

C.贴片法

D.埋钉法

43、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 )

A.堵填法

B.灌注法

C.控制抽排水强度法

D.截引地表水

4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 A.林业、 农业措施

B.排导工程

C.拦挡工程

D.控制抽排水

三、判断题(在正确的后面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工程选址中,应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

2、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诱发崩塌、滑坡。( )

3、当发现斜坡开裂进入加速变形阶段或接到临滑警报后,应组织危险区居民及财产疏散搬迁、划定警戒区、制定警报信号和设专人值班。( )

4、崩塌发生的前兆有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

5、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

6、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

7、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是:井、泉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水色浑浊、翻砂、冒气;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下沉或鼓起现象;( )

8、躲避泥石流逃生时不要顺着沟谷向上游或下游跑,应向沟谷两侧山坡跑,不要停留在看不到上游的凹坡处。( )

9、滑坡多发生在残坡积粘性土覆盖层较厚的斜坡地带、软质岩层分布区和基岩顺层斜坡地带。( )

10、按诱发因素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 )

11、新选场址首先应选在常年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平缓平地。( )

12、分布在平缓的地带的土体稳定性较好,不会产生严重的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

15 ( )

13、在斜坡地带修建房屋时,一般选在反向斜坡的坡上、坡下。( )

14、降雨是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 )

15、乱挖乱填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

16、人为改变河道路径不会引发山洪与泥石流地质灾害。( )

17、随意兴建池塘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

18、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

19、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 ) 20、在古、老滑坡体上修建房屋、筑路、场地整平、挖沙采石和取土等活动,可以开挖滑坡体坡脚。( )

21、工程开挖切坡后,无须对边坡进行支挡。( )

22、破坏和盗窃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是违法犯罪行为。( )

23、在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当地主管部门应对可能发生灾害的隐患点进行排查,制定专门的防灾预案。( )

24、地质灾害发生前,应预先在危险区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 )

25、避灾撤离路线、预警信号,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选定和设定的。( )

26、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总负责人。( )

27、暴雨期间,夜晚可以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高危险区留宿。( )

28、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讯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时,就不用将灾情向政府报告。( )

29、地质灾害发生后,就可以取消危险区警戒线,并允许人员进入。( ) 30、地质灾害发生后,应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等灾害发生的危险。( )

31、灾害发生后,就不用再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地质灾害。( )

32、灾害发生后,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

16

33、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坡、崩塌危险时,可以视情况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 )

34、滑坡后缘或中部出现裂缝时,应及时进行回填或封堵处理,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

35、斜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可以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 )

36、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时,可以在滑坡后缘拆除房屋、清除部分土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 )

37、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

38、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不用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

39、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不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 40、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

41、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

42、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可以从事爆破、削坡以及其他工程建设活动。( )

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可以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 )

44、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的或经验收不合格者,主体工程也可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

45、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并构成违法犯罪行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46、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

47、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17 的地质灾害,属于大型地质灾害。( )

48、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

49、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损失的地区。( ) 50、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

第五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水工环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1、各项目开工前或调绘范围变动过大时必须进行“GPS”坐标校正,野外调绘过程中宜采用手持“GPS”与现场地形地貌相结合定点,力求坐标“误差”最小化;

2、调绘记录文字应与剖面示意图、地质照片相结合,记录资料应准确可靠、条理清晰、文图相符,观测点要素(编号、位置、方位、标高或相对高差等)不能遗漏,对地形地貌等共性记录可适当简化;重要的地质观察点需(地层分界、断层、褶皱、矿井、滑坡、岩溶漏斗、地下河进出口等)附地质照片,照片文件名称与地质点名称一致,当同一地质点有多张照片时,建立文件夹,具体文件用加上-

1、-2等标明(地层分界、构造、滑坡、地下河、溶洞及工点地段必须有照片);

3、在野外地质调绘过程中对重要地质点,应绘制剖面图示意图;当小范围内地质构造较为强烈或存在地下河、连通溶洞时,应绘制多点剖面示意图;

4、野外地质调绘过程中各工作小组须现场将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分界标绘于野外用图上,并且连线;地层分界、断层、向斜、背斜、地下河等应追索;

5、在地质点记录过程中,须注意沿途地质现象、并适当描述记录;

6、对断层描述要详细,应描述其性质、产状、胶结性、破碎程度、影响宽度、富水性等,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适当简化;

7、沟谷深切、地形聚变、岩溶漏斗及落水洞串珠发育、井泉带状发育等地段应引起重视,这一般是强构造发育地段(多为断裂、褶皱所致);

8、各工点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地质观测点,并且详细记录观测点内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层、节理产状、地质构造、表层土类别、厚度、观测点附近植被、水文地质情况等,隧道进出口及各类桥地段适当描述人文、交通等概况)

9、当日野外工作结束后,各小组须当天对野外观测点的坐标、照片、井泉流量等电子文档化;

10、本细则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办理。

起草人:湖南地勘局416地质队刘声凯

水工环地质野外调查基本格式

1、地形地貌:以区域地貌与微地貌相结合,描述自然坡度、植被发育情况等,适当描述边坡稳定情况;

2、地层岩性:地层的时代、岩石性质要详细(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厚度)、坚硬程度、产状等)及第四系物质;

3、地质构造:断裂(性质、产状、胶结性、破碎程度、影响宽度、富水性等,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适当简化);岩层节理:编号、性质、发育程度(即密度,以便节理统计,做节理玫瑰花图――应力分析)等;

4、水文地质情况;井泉、水库(山塘)、地表水、地下水发育情况,并测流(深)(地表水测流仅对沟谷、小溪而言,大江大河无法测流),测流要实测,杜绝目估;

5、灾害地质:描记录述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塌陷等,若无时可不记录;

6、各小组可根据实地情况适当增减记录内容;

7、本格式未尽事宜参考“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要求”及有关规定办理。

起草人:湖南地勘局416地质队刘声凯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下一篇:中关村高端高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