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2024-05-29

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共8篇)

篇1: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xx市第xx中学 地质灾害整治工作报告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有效防范、杜绝地质灾害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我校对学校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排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内容

1.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

2.因汛期暴雨诱发易滑坡不稳定的西围墙; 3.学校的护坡、挡土墙、围墙等; 4.校园校舍危房;

5.学校周边地质存在的易坍塌地段;

二、排查情况

接通知后,我校立即召开学校地质安全防范会议,安排部署地质安全排查工作。

1.值班领导增加学校及周边地质灾害防范,目前未发现有危险地段。2.对学校危校舍进行排查,禁止学生在危房下接受教育和居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所处位置,西围墙墙基,土质疏松。可能导致滑坡。2.若遇大暴雨,洪水流经校园,出口有堵填现象。3.西边校墙出现小的裂缝。

四、整改措施

做好暑期值班安排,对于容易出现险情的部位要求值班教师至少一日三查。

市第中学

年7月15日

2016

篇2: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 年 12 月

目录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0 前言................................................4 1 基本灾情............................................4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4 2.1 自然地理条件...................................4 2.2 水文气象条件...................................5 2.3 地形地貌.......................................5 2.4 地层岩性.......................................6 2.5 地质构造.......................................6 2.6 工程地质条件...................................7 2.7 水文地质条件...................................7 2.8 区域地壳稳定性.................................7 3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7 3.1 灾害规模、特征.................................7 3.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8 4 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10 5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10 5.1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10 5.2 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10 6 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10 7 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10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0 0 前言1 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 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18“~111°0”,北纬 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 66.1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 60.6 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 2427平方公里。据 2010 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 22.74 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2.2 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滑坡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 /s。2.3 地形地貌

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 2057 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 40 米。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2.4 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 2 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 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

聂家山组(J 2 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质页岩。岩层产状总体为 120°~125°∠19°~21°。

残坡积层(Q 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 0~5m。

崩坡积层(Q 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壁下部,厚度 0~6m。

冲洪积层(Q 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 175m 一下,厚度 1~5m。2.5 地质构造

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

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2.6 工程地质条件

2.7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

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2.8 区域地壳稳定性

3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3.1 灾害规模、特征

滑坡为顺层滑坡,空间形态为舌型,以后缘陡坎、右壁陡坎、左侧冲沟和前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缘堆积体构成滑坡边界,滑坡前缘长 150m,后缘长 50m,前后缘间斜距约 350m。滑坡南侧即为右壁陡坎,以基岩露头为主,局部可见少量崩塌堆积体,其他部分以滑坡地貌为主。滑坡总体以岩质滑坡为主,南西侧为岩质滑坡,滑距 170m,厚度 23.5m,面积 0.89*104 m 2,体积约 28.7*10 4 m 3,并牵引北侧发生岩土混合型滑坡,滑距 5~15m,平均厚度 5m,体积约 13.4*104 m 3,总体积约 40.1*10 4 m 3,属中型滑坡。滑坡坡度总体约 20°,前缘较陡可达 35°,主滑方向在滑坡后缘为 108°,随着往前缘山脊的滑动而逐渐变为 90°。3.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外部诱发因素,又有内部的自身因素。

1)地貌条件 滑坡发生于两面临空的斜坡部位,斜坡北东方向绵延较长外,西南侧为一陡崖,因其切割斜坡,以致西南方向无侧向约束,南侧为锣鼓洞河,这为滑坡的发 生提供了有利地形,并且该地形在降雨时,易导致地面径流沿陡崖处汇水,源源不断补给滑坡地下水。

2)地层岩性 滑坡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 2 n),地层,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呈软硬相间分布,砂岩层较厚,泥岩层较薄,易风化且遇水软化. 3)构造条件 杉树槽滑坡部位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整体倾向锣鼓洞河,前缘以及西南侧为陡崖,经实地走访调查测得若干组节理裂隙,得知滑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坡区的三组优势节理为:92°∠80°,22°∠78°,113°∠29°,倾向多近似垂直或平行岩层产状,倾角均大于自然边坡倾角,因此该切割体利于滑坡滑动。

4)诱发因素 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但是结合现场调查和走访,认为对于杉树槽滑坡可能的诱发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和持续强降雨,为便于分析,现将秭归县沙镇溪镇2014年8月1日至滑坡发生时的9月2日期间降雨以及库水位数据表示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滑坡发生时(2014年9月2日)库水位正处于上升阶段,即从8月27日~9月2日的7 d时间上升了8 m,平均1.1 m/d。其次,从8月27日~9月2日沙镇溪镇发生持续强降雨,其中9月2日,即滑坡发生当天降雨量达到96.5 mm,属于暴雨等级。

由于缺少专业的监测资料,只能通过调查走访获取相关信息,此滑坡多年未发生滑动,因此与水库水位变化关系不大,而滑坡发生后滑坡后缘基岩裂隙水流渗出,并且其后缘右侧公路在降雨时可汇聚地表水流,同样,由于滑坡区地形地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

貌的特征有利于汇聚地表水流,而且滑坡区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断补给裂隙水,随着裂隙水的不断人渗,软弱岩层持续被软化,在发生持续暴雨时,基岩裂隙水趋于饱和,形成巨大静水压力,滑坡随之发生,因此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4 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滑坡发生之后,由于产生了新的临空面,对周边岩质边坡稳定性将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避免二次灾害。5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5.1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5.2 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6 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7 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7.1 调查装备和工具

序号 类别 名

称 数

量 备

注 1 测量仪器 激光测距仪 2罗盘 2手持 GPS 2皮尺 1卷尺 1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完美格式记录 野外手图 2野簿(铅笔、橡皮)

2相机 1笔记本电脑 1通信 北斗双模手持机 1对讲机 1实用工具

图帕斯望远镜 1铁锹 1铁锤 2

小刀具 6

打火机 6

7.2 保障物资(1)药品:携带野外急救包一套,急救包包含物品: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安全别针、三角巾(无纺布)、医用弹性绷带、医用脱脂纱布、碘伏棉棒、创可贴、医用胶带(无纺布基材)、手电筒、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清洁湿巾、密封袋、急救手册、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等。

(2)干粮:压缩饼干三日份。

(3)水壶挎包,头盔手套。

7.3 注意事项 现场调查时,应注意:

(1)严谨到峭壁边沿行动;(2)调查时应设安全员,观察可能的次生灾害对调查队员威胁;(3)遇到较为难走的路段,调查队员要建立绳索保护。

若应急调查需要在野外进行宿营,应注意:

篇3:地质雷达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1地质雷达及其原理介绍

地质雷达主要用于探明地下物质的分布,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最大的优势是探测效率高, 对探测目标几乎不会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 分辨率也非常高, 具有非常强的抗干扰性。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 对地质雷达的研究也越加深入, 地质雷达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尤其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应用效果非常好。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如下:地质雷达发射机借助发射天线发射讯号, 讯号的中心频率保持在12.5-1200M之间, 脉冲宽度保持在0.1ns。讯号发射出去之后, 在岩层中如果存在探测目标, 则讯号会发生反射。直达与反射讯号都会被接收机接收, 通过不断的放大, 直接通过示波器表示出来。因此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查看示波器中是否存在反射讯号, 就能够判定出该区域是否存在着被测目标。如果已经断定存在反射目标,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反射讯号的达到接收机所使用的时间以及探测目标物体所需要的反射波速, 就能够准确的大概估计出探测目标距离。因为地质雷达应用的是高频电磁波, 抗干扰性非常强, 因此地质雷达与普通的探测类仪器相比, 应用范围更广泛。

2地质雷达用于地质灾害调查的可行性

现阶段, 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地质灾害有很多, 比较典型的有地震、滑坡、地裂缝等。从宏观角度来说, 无论哪一种地质灾害, 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就会在土壤、岩层等各种介质中留下相应的痕迹, 也就是学者常讲的介电界面。比如发生地裂缝时, 地面上定会留下裂缝;发生断裂时, 定会存在破碎带;发生滑坡时, 会出现地穴、陷坑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界面, 两面的介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就是使得电磁波在穿过介电界面时, 会产生明显的反射能量差距, 波形幅值变化异常突出, 这样就可以分析出此界面大概方位以及目前所处的状态。正是基于上述阐释, 能够明确看出地质雷达可以用于地质灾害调查, 同时因为地质雷达应用的都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比如宽频带、高频等, 这使得地质雷达无论是在探测精度上, 还是在探测效率上, 都有突出的优势。

3地质雷达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从地裂缝、岩溶塌陷、滑坡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3.1地裂缝调查应用。因为地下水超量开采、地面由于大量的人工活动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再加之, 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断裂活动增加等, 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地裂缝。地裂缝地质灾害一旦发生, 情况非常危急, 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上网, 财物损失也十分严重。因为地裂缝的发生过程比较缓慢, 开始之初只是地表段段续续的展露, 规模并不大, 有些裂缝的宽度仅仅达到几毫米, 所以人们通常都不会注意。因为开始阶段, 地裂缝的规模、范围都比较小, 应用普通的超声波法, 无法对裂缝的延伸变化进行清晰的观测, 但是地质雷达则能够做到这一点。工作人员首先选取几个探测点, 应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 将探测的图像进行多次重复的叠加, 就可以发现该区域是否存在裂缝, 裂缝的形状以及宽度。

3.2岩溶塌陷调查应用。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隐伏基岩或者是白云岩区域中。因为地下水长期受到溶蚀影响, 基岩逐渐的形成溶洞, 随着溶洞的范围扩大, 致使基岩覆盖层逐渐的形成土洞, 最终产生岩溶塌陷。因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地表下面, 与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相比, 隐蔽性更强。正是因为如此, 人们对此并不重视, 常常是造成了严重后果, 才了解到岩溶塌陷已经十分严重。使用普通的探测方法也精确的检测出岩溶塌陷隐患。但是应用地质雷达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依据区域特点, 选择地质雷达类型, 确定收发距, 确定记录长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在叠加、扫描, 即可获得有关图像。依据图像显示效果, 如果波组是双曲线特点, 而且呈现出非常强的信号, 具有多相位, 则可以直接断定为该区域就是隐伏溶蚀区。如果图像中出现一组强波, 则可以断定该区域就是隐伏岩溶塌陷区。

3.3滑坡调查应用。滑坡主要发生在斜坡地貌区域中。因为地表水长时间的侵蚀、地下水也存在着长时间的潜蚀, 再加之, 施工活动、地震活动等影响, 都会产生滑坡。出现滑坡之后, 人们通常会采取工程措施或者是选择使用地震勘测法进行探测, 但是无论是工程措施, 还是地震勘测法, 都需要人们付出比较大的精力, 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另外, 最终结果的精确性也无法保证。相比较而言, 使用地质雷达则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采用的是加Pulse EKKOⅣ型探地雷达, 其天线中心频率为100MHz, 天线间距为1.2 m, 步长为0.5 m, 采样间隔为800ps, 叠加次数为4次, 先后进行了道间平均和道平均处理、增益和衰减处理以及低通滤波处理, 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图像。从中可以看出滑坡在深度7~12m范围内连续分布。

3.4在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应用。活动断裂作为一种巨大的灾害隐患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它可以诱发地震、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 危害极大, 如果能准确地确定出活动断裂的位置, 从而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避开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活动断裂的调查方面, 快速、高效、经济的地质雷达已逐渐取代了钻探及变形监测等传统方法。某建筑场址的雷达探测图像, 采用的是Pulse EKKO 100型探地雷达, 其天线中心频率为50MHz, 天线间距为2.0m, 测点间距为1.0m。从中可以看出最清晰的同相轴为砂土层与粘土层分界面的反射。该同相轴有2处被明显错断, 断距达2.4~2.6m。明显反映出第四系地层中活动断层的存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地质雷达是一种先进的探测技术, 应用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实际上, 由于地质雷达优势明显, 其不仅仅应用在地质灾害调查中, 还应用在其他领域, 随着地质雷达研究的深入, 该探测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方面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地质雷达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这对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 做好防范对策, 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地质雷达以及原理进行了介绍, 其次对地质雷达用于地质灾害调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地质雷达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质雷达,地质灾害调查,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星平.地质雷达在京珠高速公路隧道岩溶灾害整治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7 (4) .

[2]刘浩杰, 白明洲.探地雷达在城市地铁工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 2006 (3) .

[3]郑庆灿, 杨志鹏, 黄宝勇.地质雷达在工程滑坡滑动面分析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6 (18) .

篇4: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災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篇5: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

今年汛期以来,尤其是九月份以来,因受持续强降雨影响,XX市XX区社棠镇、麦积镇、马跑泉镇、道北街道办事处等乡镇多处发生地质灾害灾情及险情。XX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国土、水务、交通、民政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一、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其受灾程度及特点

近期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滑坡4处,具体分布为:新阳镇赵庄村1处,社棠镇半山村1处(险情),麦积镇贾河村1处(险情),马跑泉镇什字坪村1处(险情),崩塌2处,具体分布为:东岔镇码头村1处和道北办事处1处。

以上地质灾害已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大部分灾害以损毁房屋、阻断道路交通、中断电力设施、破坏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已严重威胁到村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受灾较重的包括新阳镇赵庄村滑坡,损毁耕地208亩,直接经济损失234万元,灾情等级属中型;东岔镇码头村药王庙崩塌,造成1人轻伤,毁坏小卖部1户及山顶药王庙,并阻断了通往g310高速公路口的一段道路,威胁周围10户村民及崩塌所在山体上的3座供电铁塔,造成东岔镇部分区域停电,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灾情等级属小型。其余灾害点虽没发生灾情,但已出现险情,如马跑泉镇什字坪村滑坡险情已威胁人数超过100人以上,险性等级属大型,道北办事处吕家村滑坡、社棠镇半山不稳定边坡和麦积镇闫家沟滑坡威胁人数在10~100人之间,险性等级属中型。

二、灾害形成原因

近期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主要与地形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降水等因素关系比较密切。其中持续较强程度降水为最主要原因。

(一)地形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内部因素。相同构造、同一种地层条件下,沟谷切割越深,坡度越陡,滑坡、崩塌越是发育。除坡高和坡度外,沟谷的切割深度大、密度高、易汇水地形,也是促成滑坡发生的重要条件。

XX区地处秦岭地槽、陇陆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错地带,区内第四系黄土、第三系砾层覆盖广厚,黄土中垂直节理及裂隙节理发育,具强湿陷性,遇水易崩解,产生地裂缝、落水洞等,有利于雨水渗入,致使其底部软化易形成滑面。泥岩是黄土丘陵区分布最广的基底,具有较强的隔水性,干燥状态下,该岩组强度较高,致密坚硬;遇水后则呈可塑-软塑状,强度极剧下降,形成软弱面或软弱带,使上部黄土沿泥岩顶面产生滑动,砂砾岩在河流侧蚀作用强烈的地段,因其本身裂隙发育,容易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滑坡及崩塌。变质岩系及花岗岩分布区,岩石强度高,不易形成大型滑坡,但断裂带附近及有软弱夹层的岩层分布区,也易形成滑坡及崩塌。

(二)人类工程活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开挖坡脚,造成坡度过陡,相对高差大,如社棠镇半山不稳定边坡的引发与此有关;二是农灌渠道、引水渠等,无严格的防渗设施,致使地表水体渗入,造成土体重量增加,强度降低,易引起了滑坡,如象九十年代初发生的锻压厂滑坡;三是建筑加载或不合理的回填方也易引发滑坡,如麦积镇贾河村的闫家沟滑坡;四是陡坡耕植,破坏植被防护体系,从而引发滑坡,如新阳镇的赵庄村滑坡。

(三)降水因素

降水与滑坡关系十分密切,几乎所有的滑坡过程都离不开降水的作用,统计表明,降水是滑坡的最主要诱发因素,其所占比例为97%以上,降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边坡的自重并软化滑带土,从而坡坏土体或岩体的抗剪强度;二是降雨的强度和时间,控制着滑坡的变形或复活。

9月份我区降水明显增大,据气象部门统计,截止9月20日,月降水量为95.3~160.5mm,比历年偏多6成~1.2倍。其中,中旬偏多1.8~3倍,均达异常偏多值。由于降水的影响,我区很多地区土壤水分饱和、土质疏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已发生的灾情和险情均与降水有直接关系。

三、防治措施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XX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真正作到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二)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各项制度,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应急反应和生产自救能力。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认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要制定每个隐患点的应急方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住户,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要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及时开展生产自救,避免使较小灾情发展扩大。

(三)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有计划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治理工作,彻底消除灾害隐患,对治理难度大的危险点,应采取搬迁避让等措施。

(四)因地治宜,科学制定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包括搬迁避让、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监测预警等,在选择过程中,应遵循有计划、有步骤、科学、经济的原则。

1、防水措施

篇6:地质灾害读书报告

《地质灾害》读书报告

浅谈斜坡变形六大影响因素

姓名:

学号:

学院:

日期:

成绩:

评语:

浅谈斜坡变形六大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斜坡变形、分析斜坡变形主要的六大影响因素,进而得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斜坡变形的概念 影响斜坡变形的因素 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正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有关新闻。这些灾害频频发生,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就有近600人死于这些灾害。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威胁,同时也为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被统一称为:斜坡变形破坏。

对于这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只有从地质灾害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其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这种灾害。一.斜坡变形的概念

斜坡变形(slips deformation),指天然斜坡或者人工边坡在各种动力作用下,外部形态或内部结构产生变化以致发生严重位移破坏的现象。

其中,斜坡物质的快速失稳,导致相对整体的土体岩块向下运动,表现为滑、塌落以及滑移这三种形式;而岩土体和水的混合物向坡下的流动,则有沉积物流动,岩土坡移以及浊流等诸多表现形式。

上述多种多样的形式,都属于斜坡变形的范畴。因为几乎所有的土体运动都需要在斜坡上进行,故而无论是自然斜坡还是人工的边坡,斜坡变形灾害的发生,都可以认为是由地理环境、地质和人文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的。

斜坡变形灾害为人们带来的损失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当下。面对当下的严峻形势,只有知道了影响斜坡变形的因素,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这种不必要的损失。

二.斜坡变形的六大影响因素

影响斜坡变形的因素主要有六个大类。(1).地形地貌

斜坡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决定着土体岩块因为重力而产生下滑力的大小,也决定了滑坡,崩塌体的规模和速度。而滑坡和崩塌,则是山地斜坡变形的一种类型。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而分析其地势,我们不难发现:西南地区山地沟谷较多,沟谷坡降有效地为泥石流的产生堆积了大量的“原 料”,再加上山地沟谷区地形高差较大,坡度较陡,土体稳定性本来就比较小,因此泥石流的灾害便十分频繁。

(2).地质构造与新构造活动

地质构造控制着山地的格局,而新构造的活动频繁程度,则反映着这个区域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不同的构造体系有着各自的运动规律,故而难免造成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着断裂。断裂的性质和断裂处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存在构造断裂的区域中频发灾害的种类。

比如崩塌和滑坡集中分部在不同构造体系的结合部位,崩滑流主要产生在地震频发带,而地震频发带(如天水-武都-汶川地震带)还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密集分布区。

(3).地层岩性和岩体结构特性

如果说前两者都属于造成斜坡变形的外在因素,地层岩性和岩体结构面以及其组合形式,则是形成斜坡变形的内在条件之一。岩体结构的分类多种多样,而具有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的岩体则更容易引发滑坡。

同时,岩体结构对斜坡变形的影响,还在于软弱结构面对其稳定性的制约作用。比如土体滑坡则一般在土质松散,且存在透水或不透水层于其底部的地方发生,因为这些结构,构成了能够允许滑体滑动的一切条件。

(4).地下水

斜坡地带地下水状态,对变性破坏有着显著的影响。地下水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岩体,尤其是软弱岩结构面的强度。与此同时,地下水的压力可以降低滑面上的抗滑力,同时增加其下滑力,使岩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当富含黏土的微粒沉积物饱水之时,其内部压力就会上升,从而造成滑动。

(5).暴雨和连续降雨

斜坡变形对水的敏感性很强,崩滑流的主要爆发期便是在多降雨季节。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诱发斜坡变形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多数的这类灾害,都是因为大量降雨下渗,导致土质结构松散、沉积物饱水、内部压力失衡而引起的。而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是多强降雨的时期。

由此可见斜坡变形与降雨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在中国,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危害程度也最大。

(6).人类活动

在人类文明飞速进步的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的本来 2 状态。由于我们大量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现今各地的土壤结构、水资源乃至森林资源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这些变化打破了自然平衡,让自然在“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

比如铁路建设,矿山开发,水利水电以及码头港口的建设,都会对当地的自然坡造成破坏,改变其原有结构,导致水的渗入以及稳定的土壤结构变得松散,从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此外,对森林的滥砍滥伐,也使得树木对土壤的稳固作用大大降低,促使了事故的频发。

纵观上述的六大主要因素,地质因素无疑是斜坡变形的产生基础,而那些并非地质本身的因素,则成为了诱发斜坡变形灾害的诱因,加速着灾害的发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这样的损失减到最低呢?在纵观斜坡变形的产生基础和诱因之后,专家们也想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办法。三.如何有效应对和预防斜坡变形

鉴于这种灾害具有高速运动、高能、多发、多样化以及难以预测等多种特性,经常为人们造成许多猝不及防的损失,人们对这类灾害的防治主要分类为针对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防治。

(1).对于崩塌的防治

防治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塌物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建造明硐、棚硐等防护铁路、房屋等建筑设施。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居民点和重要工程设施要尽可能避开崩塌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

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 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2).对于滑坡的防治

滑坡防治是指在无法绕避滑坡地段或斜坡不稳定地段进行工程建设时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其措施必须在详细调查分析和研究对比各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滑坡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诱发滑动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等。

防治方法有:①排水(拦截和旁引滑体以外的地表水,汇集和疏导滑体中的地下水;②改变斜坡力学平衡条件,如降低斜面坡度、坡顶减重回填于坡脚,必 要时在坡脚或其他适当部位设置挡土墙、抗滑桩或锚固等工程防治措施;③改变斜坡岩土性质,如灌浆、电渗排水、电化学加固、增加斜坡植被等。(3).对于泥石流的防治

预防和治理泥石流灾害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从上述防治措施来看,对于斜坡变形灾害的防治,主要体现在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加固土体稳定性、建立防护设施、排除有害干扰,做好紧急预案和预防检测工作这几个方面。

我们也能够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斜坡变形灾害,其防护措施虽然基本相似,却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而我个人认为,一味讲求防治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人类的发展,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本来的平衡,虽然如今土地资源紧缺,可用的土地资源应当被有效利用。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自然的发展角度看待各类建设,尽量选址准确,尽量多的利用人类的智慧来避免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努力进行科技研究,争取能够在发展的同时,给予自然母亲一定的治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专著:ISBN:9787122019349 作者:蒋辉.书名:《环境地质学》.出版者,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8.02;

专著:作者: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书名:《斜坡变形破坏分析及边坡稳定性评价》.出版者,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出版 出版日期:1991.12;

篇7:地质灾害自查报告

印象康城3、5、6、7、2015年5月20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查报告

我工地认真落实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工地进行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

工地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成员具体管理此项工作。工地领导和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政教处具体负责落实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排查情况

通过自查两层护坡完好,无松动,无坍塌。工地外围由水泥路面和绿篱区组成,排水渠为路面排水,经查排水通道正常,目前工地地质地形正常。

三、防范措施

1、对工地薄弱、已存在隐患的地点进行定点、定期测监,一经发现有重大险情,应及时上报,并及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

2、工地利用一二三级教育对工人进行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禁止未带安全帽者进入工地,存在安全隐患场所活动,教给工人紧急避险的知识和方法,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1、工地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宣传应再加强,工人对地质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加强防治措施。

2、汛期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严重隐患点设立警示牌。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领导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危及到全体工人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仅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安全工作放在工作第一位,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强防范和管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篇8: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第一, 收集资料和设计编写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和综合工作区前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 进行地质踏勘和航片、卫片的地质解译, 编写工作设计。野外地质踏勘应在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以及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 踏勘路线应处置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 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或矿产地均应布置踏勘路线。通过本阶段工作, 应力求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分析测试数据, 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图例图式, 选择各类剖面测制位置, 编制地质、矿产草图, 提出工作区地质、矿产调查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

第二, 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此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地质剖面的测制和研究, 系统的路线地质填图及矿产调查, 为配合地质填图而开展的物探测量、化探测量, 各类样品的采集等。本阶段工作基本完成后, 应及时综合研究编绘出工作区野外地质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剖面图, 作为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后阶段加深研究工作的依据。对采集回来的各类标本、样品, 应及时编录、登记、加工或处理, 送样并分析鉴定, 以便能及时取得分析测试数据。

第三, 资料的中间性整理及野外加深研究阶段。此阶段包含野外和室内两方面, 要先从资料的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 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系统填图中已获得的野外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研究, 还应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作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 肯定成果, 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以制定野外加深研究计划, 再进行野外加深研究工作。

第四, 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阶段。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后进行。此阶段应对所获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 编制各种成果图件, 通过对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 最后编写出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影响矿山工程建设和生产的地质因素, 消除各种地质灾害, 以保证矿山生产安全。

2 水文地质调查

2.1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矿山开发阶段的水文地质工作由于不同的开采方式和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 其工作内容也有较大差异。

2.2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

水文地质调查是在已有的矿床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 结合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行的与岩土稳定性有关的水文条件调查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 矿区内地下水的类型, 包括按含水空隙条件的分类和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二, 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按含水体和隔水体所呈现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式, 以及含水体的水动力特征所划分的类型, 可分为统一含水体结构、层状含水体结构、脉状含水体结构和管道古水体结构。第三, 不同水文地质结构中的水动力特征, 包括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富水特征, 相互之间或与地表水体有无水利联系等。第四, 含水层、隔水层、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水文地质钻孔的封堵质量。

3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3.1 矿山地质灾害

由矿山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流沙和采空区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崩塌也即垮塌或塌方, 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 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是造成矿山崩塌的主要因素, 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主要是由于矿山岩溶或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 引起了地表变形和破坏。由于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具有突然性, 因此对塌陷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在矿山开采或其他挖掘工作中, 有时会遇到饱水的沙土, 当其被工程揭露时, 可产生流动, 即流沙。流沙可以是以突然溃决形式发生, 也可以是缓慢发生。流沙的存在会造成井巷施工困难, 流沙的溃决会掩埋矿井, 危及工人生命安全, 甚至引起地面塌陷。

3.2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第一, 崩塌地质调查。崩塌地质调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查明地形、地貌特征。陡坡和陡崖是产生崩塌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要结合现场踏勘在地形地质上圈化出陡坡地段。二是查明不同岩性岩石的分布, 特别是抗风化能力强的坚硬岩石的分布。三是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四是调查本地区有无发生崩塌的历史。五是调查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六是调查本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最大烈度和人工爆破的规模。

第二, 滑坡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边坡、排土场倾角、平台宽度的几何要素。二是要查明边坡不同岩性岩石的分布。三是要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四是要调查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五是要调查本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最大烈度和人工爆破的规模。

第三, 泥石流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区域内的地貌条件、汇水面积、沟谷发育情况及其纵横坡度和高度。二是要查明基岩松散土层分布位置及其与崩塌、滑坡等自然地质现象的关系。三是要对泥石流流域进行大比例调查, 对泥石流流域斜坡和泥石流发源地的临界条件和岩土稳定性进行研究, 推测泥石流可能发生的期限。四是要调查大气降水资料。五是要对尾矿库稳定性进行评价。

第四, 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采空区规模和形状, 包括采空区体积、空区范围投影面积、采空区形状、采空区连通情况、采空区高度及长度与宽度比。二是要查明采空区充水情况。

参考文献

[1]关善勇.滑坡对陆路运输线的影响及防护策略[J].中国市场, 2010, (10) :86.

[2]尚继发.浅谈采空区电力工程岩土勘测[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3) :87.

[3]郭岐山.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J].科技风, 2010, (7) :47.

[4]王庾纲.城市规划与地质灾害[J].防灾博览, 2011, (1) :56.

上一篇:监考试题下一篇:听力考试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