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规范

2024-06-14

中国建筑规范(通用9篇)

篇1:中国建筑规范

中国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一直处于支柱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3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建筑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严峻挑战。

充满生机的建筑市场有力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速较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大,建设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促进了建筑业产业规模达到新的历史高点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2004年为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建筑业产业规模对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2004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745.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签订合同额4391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3309家,实现利润621亿元,增长19.5%,上缴税金959亿元,增长26.4%。

2、建筑业的建造能力不断创新,有力的加强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建设工程相继落成或正在建设,如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能源及能源调度工程,青藏铁路、润扬、苏通长江大桥、上海磁悬浮轨道等交通工程、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项目、上海金茂大厦等工程,标志着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管理水平。

3、工程总承包市场扩大,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自80年代中期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全国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

4、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大幅度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业务由1979年的3000万美元的劳务分包发展到2004年工程承包业务额年完成17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新签合同额239.8亿美元,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目前,我们不但在国外承担了不少EPC总承包项目,而且总承包合同额大幅度增长,最大的已超过10亿美元。在水电、火电、公路、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可观盈利前景的工程项目。

5、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

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政府主管部门近年来特别注重建筑市场的治理和规范工作。结合中国建筑业发展实际,注意调查研究,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国家在建筑市场管理中的经验,深入研究在建筑市场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继续抓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努力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筑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建筑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近几十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以《建筑法》、《招投标法》和《合同法》为母法,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配套部门规章为子法的建筑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市场中招投标行为不规范以及建筑活动中工程转包、违法分包问题,建设部又先后出台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为履行我国加入WTO承诺,同时又出台了《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办法》、《外商投资工程设计企业管理办法》,弥补了建筑市场准入法规体系中对于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问题法律规定空白的状况,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专项整治,查处了一批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处罚了一批违反建筑活动行为规范的单位。

3、加强招投标管理,保障了建设工程交易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近几年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为目标,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服务功能,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工作质量,推动工程量清单招标,探索科学合理的资格预审和评标办法,不断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功能,理顺管理体制,招投标工作和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工程招投标率逐年上升,提高了工程投资效益,工程招投标的配套法规逐步健全,招投标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水平,招标投标监督执法得到规范和加强,有形市场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据建设部市场管理司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州、盟)已有325个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各地规范招投标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4、清欠工程款取得新的进展,预防新欠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

建设部于2004年8月颁发了《关于在房地产开放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部际工作协商会议有关部门联合制定颁发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从建筑市场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建立了预防新欠的长效机制。截至2005年8月16日,据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上统计,全国已偿还工程款1337.2亿元,占拖欠总额1860亿元的71.9%;其中政府投资项目的偿还比例达到了67%,北京、上海、天津已全部完成了政府工程清欠任务。

5、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引导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按照新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2004年,建设部审核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一级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表明了我国履行WTO承诺的积极态度。同时,按照商务部的统一安排,建设部有关司局参加了有关WTO的对外谈判工作。包括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新加入WTO国家的谈判工作。为树立我国企业在海外开展工程承包的新形象,建设部还会同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处理的有关规定》,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工程承包活动纳入了资质管理的轨道。至2004年,已经共同组织了两批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对于我国企业在中国境外的26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不仅使建设部和商务部在组织协调对外承包工程工作中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整体形象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不仅建设规模大,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以往,建筑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还未完全理顺,市场主体的信誉观念和履约意识还较为薄弱,综合执法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市场违规行为和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致使建筑市场的风险因素大大增加,制约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业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还不能与国际全面接轨,尤其是工程咨询业管理粗放,水平低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推进缓慢,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鼓励和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市场准入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远不能满足市场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四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五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新时期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工程建设和建筑业需求旺盛,建筑产品成为城乡居民消费主流产品、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我国建筑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首先要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推动,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去年建设部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印发全国,并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信用平台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可以说,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

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工程担保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建设部已把大力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作为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按照建设部主管司的要求将由行业协会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起工程担保制度,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采用行政的办法和手段监管建筑市场的方式,逐步学会运用经济的办法和法制的手段约束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

2、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代理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当前重点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发〔2002〕21号文件《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若干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发布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3、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建设部黄卫副部长在去年接见国际杰出项目经理时强调,今后要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代理等企业机构的建筑市场准入法规和相应的资质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修改中,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真正制定出能够反映企业发展实际状况的新资质标准,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拓宽企业经营发展空间,鼓励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向精、专方向发展,减轻企业申报资质负担,最大限度的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手段新的资质管理办法。

4、要大力推进和建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促进建筑市场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工程承包对工程咨询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建设部自2002年开始着手下气力抓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工程咨询服务业纳入现行的法规调整范围。首先是在贯彻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中,加快项目管理公司的培育,组建一批具有“代建制”管理能力的项目管理专业组织,规范工程服务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并委托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修订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从政策法规上积极引导和发展一批工程咨询与项目管理公司,健全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促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力争在3年内,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和建筑劳务分包交易规范、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有利于建筑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2:中国建筑规范

中国木结构建筑相关规范和标准汇总

1)已颁布的木结构建筑规范、标准及配套技术资料:

《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

《木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T50772-2012)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 2006)

《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50708-2012)

《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JGJ/T265-2012)

《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GB/T 50361-2005)

《木材防腐剂》(LY/T 1635-2005)

《防腐木材的使用分类和要求》(LY/T 1636-2005)

《防腐木材标准》(GB/T 22102-2008)

《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329-2002)

《木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木结构住宅》(07SJ924建筑标准图集)

《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上海)(DG/TJ08-2059-2009)

《木桁架坡屋面改造标准图集》(2009沪J/T-223)

2)正在编制的木结构建筑规范和标准:

《结构用集成材》(GB/T 26899-2011)

《机械分级锯材》(GB/T XXXX)

《结构用规格材特征值的测试方法》(GB/T XXXX)

3)与木结构建筑相关的其它主要规范、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篇3:中国建筑规范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981-2014) 共分8章, 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抗震设计基本要求、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管道、支架等内容。主要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建筑机电工程的抗震设计。

该规范施行后, 将有效避免地震导致建筑机电系统受损而产生的次生性灾害, 可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规范1.0.4强制性条文要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机电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为了方便规范施行, 为国内建筑机电工程抗震技术提供技术研究、方案评估、机电抗震系统实验及产品研发测试。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将筹备成立全国建筑机电工程抗震技术研发中心, 中心实验室由规范的参编单位深圳市置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然而, 由于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安装节点众多, 在设计过程中, 节点布置和工程量统计将占用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给设计单位带来很大负担, 这直接影响到规范的有效执行。针对这个情况, 有规范参编单位结合自身项目工程的实践经验, 研发了基于Auto CAD设计系统的“置华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初设软件”, 现已面向所有设计及相关单位免费推出使用。机电抗震在北美和日本早有要求, 实践表明, 机电抗震技术的应用对减少地震损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篇4:中国建筑规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市场最具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

2、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随着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業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国家建筑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建筑市场形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并及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

3、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代理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发布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4、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现象的发生。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

结束语

只有建筑业稳定增长,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我国建筑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篇5:中国建筑规范

4.2.l老年人居住建筑出人口,宜采取阳面开门。出人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l.50m的轮椅回旋面积。

4.2.3老年人建筑出人口门前平台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宜大于0.40m,并应采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

4.2.4缓坡台阶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宽不宜小于380m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台阶与坡道两侧应设栏杆扶手。

4.3.l老年人居住建筑过厅应具备轮椅、担架回旋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l户室内门厅部位应具备设置更衣、换鞋用橱柜和椅凳的空间。

2户室内面对走道的门与门、门与邻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o.50m,应保证轮椅回旋和门扇开启空间。

3户室内通过式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0m。

4.3.2老年人公共建筑,通过式走道净宽不宜小于1.80m。

4.3.3老年人出人经由的过厅、走道、房间不得设门坎,地面不宜有高差。

4.3.4通过式走道两侧墙面0.90m和o.65m高处宜设φ40~50mm的圆杆横向扶手,扶手离墙表面间距40mm;走道两侧墙面下部应设0.35m高的护墙板。

4.4.2老年人使用的楼梯间,其楼梯段净宽不得小于1.20m,不得采用扇形踏步,不得在平台区内设踏步。

4.4.3缓坡楼梯踏步踏面宽度,居住建筑不应小于300mm,公共建筑不应小于320mm;踏面高度,居住建筑不应大于150mm,公共建筑不应大于130mm。踏面前缘宜设高度不大于3mm的异色防滑警示条,踏面前缘前凸不宜大于10mm。

4.4.4不设电梯的三层及三层以下老年人建筑宜兼设坡道,坡道净宽不宜小于1.50m,坡道长度不宜大于12.00mm,坡度不宜大于1/12。坡道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l坡道转弯时应设休息平台,休息平台净深度不得小于1.50m。

2在坡道的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l.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3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档台。

4.4.5楼梯与坡道两侧离地高0.90m和0.65m处应设连续的栏杆与扶手,沿墙一侧扶手应水平延伸。扶手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3.4条的规定。扶手宜选用优质木料或手感较好的其他材料制作。

4.4.6设电梯的老年人建筑,电梯厅及轿厢尺度必须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轿厢沿周边离地0.90m和0.65m高处设介助安全扶手。电梯速度宜选用慢速度,梯门宜采用慢关闭,并内装电视监控系统。

4.7.1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应设紧邻卧室的独用卫生间,配置三件卫生洁具,其面积不宜小于5.00m2。

4.7.5独用卫生间应设坐便器、洗面盆和浴盆淋浴器。坐便器高度不应大于0.40m,浴盆及淋浴坐椅高度不应大于0.40m。浴盆一端应设不小于0.30m宽度坐台。

4.7.6公用卫生间厕位间平面尺寸不宜小于1.20m×2.00m,内设0.40m高的坐便器。

4.7.7卫生间内与坐便器相邻墙面应设水平高0.70m的“l”形安全扶手或“∏’形落地式安全扶手。贴墙浴盆的墙面应设水平高度0.60m的“l”形安全扶手,水盆一侧贴墙设安全扶手。

4.8.l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起居室或卧室应设阳台,阳台净深度不宜小于1.50m。

4.8.2老人疗养室、老人病房宜设净深度不小于1.50m的阳台。

4.8.3阳台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10m,寒冷和严寒地区宜设封闭式阳台。顶层阳台应设雨篷。阳台板底或侧壁,应设可升降的晾晒衣物设施。

4.8.4供老人活动的屋顶平台或屋顶花园,其屋顶女儿墙护栏高度不应小于1.10m;出平台的屋顶突出物,其高度不应小于0.60m。

4.9.l老年人建筑公用外门净宽不得小于1.10m。

4.9.2老年人住宅户门和内门(含厨房门、卫生间门、阳台门)通行净宽不得小于0.80m。

4.10.l老年人建筑内部墙体阳角部位,宜做成圆角或切角,且在1.80m高度以下做与墙体粉刷齐平的护角。

4.10.4老年人居室不宜设吊柜,应设贴壁式贮藏壁橱。每人应有1.00m3以上的贮藏空间。

5.0.3老年人居住建筑居室之间应有良好隔声处理和噪声控制。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45db,空气隔声不应小于50db,撞击声不应大于75db。

5.o.5老年人居室夜间通向卫生间的走道、上下楼梯平台与踏步联结部位,在其临墙离地高o.40m处宜设灯光照明。

5.0.6起居室、卧室应设多用安全电源插座,每室宜设两组,插孔离地高度宜为o.60~o.80m;厨房、卫生间宜各设三组,插孔离地高度宜为0.80~1.00m。

5.0.9电源开关应选用宽板防漏电式按键开关,高度离地宜为1.00~1.20m。

5.0.10老年人居住建筑每户应设电话,居室及卫生间厕位旁应设紧急呼救按扭。

篇6:建筑规范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2011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7:建筑规范购进专题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砌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4、混凝土程质量验收规范

5、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6、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9、建筑地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2、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3、建筑防腐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4、塑料MC安装及验收规范

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1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17、建筑施工冬季施工规范

18、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19、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20、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2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22、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程

23、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验收规范

2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2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26、建筑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2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2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9、建筑装修装饰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3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5、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注:以上规范资料册为施工控制必备资料

淮南市圣烨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

篇8:中国建筑规范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 很多国家都要求用美国的规范设计, 因此学习美国的规范对我国的设计人员越来越重要。在美国没有统一的结构设计规范, 比较流行的是国家指导性规范ASCE 7系列和一些地方性规范, 比如UBC系列 (使用于西部地区) 、NBC系列 (使用于东北部地区) 和SBC系列 (使用于中南部地区) 。除了这些系统的规范集还有一些专门的结构规范, 比如混凝土结构规范ACI。此外对抗震设计, 美国还有一部技术指南性文件NEHRP (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 。ASCE 7采纳了NEHRP第一版的很多建议, NBC和SBC主要采用了ASCE 7中的建议性条文。2000年, UBC, NBC与SBC三本规范的编制机构成立了国际规范协会ICC (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 , 出版了以ASCE为基础的IBC 2000, 以取代UBC, SBC和NBC等规范, 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统一。从以上规范的历史渊源来看, ASCE, NEHRP, NBC和SBC以及IBC彼此接近, 而NBC, SBC和IBC就是建立在ASCE 7基础上, 其很多条文都指向了ASCE 7。UBC相对独立。在涉外工程中, ASCE, IBC和UBC用得比较多, 通过实例分析这三本美国规范[1~3]与中国抗震规范[4]在制定目标和技术细节方面的异同, 可为涉外工程设计参考。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 设计原则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 (GB 50010-2010) 和美国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规范 (ACI 318-05) 及条文说明 (ACI 318R-05)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I 318-05) and Commentary (ACI 318R-05) ]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国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 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而美国规范是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 采用的设计表达式也没有分项系数。从整体上说美国的结构混凝土设计所用的可靠度表达方式与我国规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在设计用荷载和设计用材料强度的取值水准上以及可靠度的表达方式上与我国规范有不可忽视的区别。

2. 荷载

ACI规范中的恒荷载是指那些在结构使用期限内, 其值不变和位置固定的荷载, 相当于我国规范中的永久荷载。通常恒荷载的主要部分是结构自身的重量。恒荷载可根据结构的设计形状、尺寸和材料密度进行精确计算。对于楼盖填充物、楼板面层和顶棚抹灰等一般计入恒荷载, 还要考虑管道和灯具的悬吊荷载。

三、抗震设计规范

1. 设防目标

UBC1997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 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 即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作用, 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年, 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IBC 2000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 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7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 而ASCE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年内超越概率2%的地震作用, 重现期为2500年, 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但在具体计算时, 相应加速度需乘2/3的系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 即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分别对应于以50年超越概率63%, 10%和2%~3%的地震作用。以下是三本规范设防水准及目标对比。

2. 场地分类

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 GB50011—2010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 UBC将场地分为SA~SF五类, 相应于IBC的A~F五类。表2中是其对应关系。IBC, ASCE7和UBC均指“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 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 则划分其为D类场地”。

3. 地震反应谱曲线的确定

GB50011—2010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 把全国分为6, 7, 8, 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 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 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并按近远震, 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 和场地类别结合, 给出特征周期Tg。根据αmax和Tg给出反应谱曲线。和GB50011—2010的思路相同, UBC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 分为5个区, 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度区、1度区、2A度区、2B度区、3度区和4度区。对应不同的震区, 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对应不同的Z值和地基土性质, 给出了不同的地震力系数Cv和Ca。按UBC, 北京属3度区。

四、结语

(1) ACI 318-05与GB 50010-2010都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 两本规范对同一种受力状态截面的基本假定是一致的, 但是, ACI 318-05针对不同受力状态的截面用不同的名义承载力折减系数 (抗分项系数) 进行承载力计算, 而GB 50010-2010对一种材料 (混凝土或钢筋) 采用单一的材料分项系数进行不同受力状态的承载力计算。这是造成两本规范配筋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2) 在两国规范中, 除住宅、教室楼面活荷载较接近外, 其余建筑的楼面活荷载取值, 美国都比我国偏大。 (3) 中美两国在钢材和混凝土的品种、强度取值、构造措施、单位制式以及荷载的取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而在进行两国规范比较时, 不可简单类比, 需要进行全面关系转换, 才可得到真实结果。 (4) UBC也充分考虑了场地地基土性质的不同, 其对近震的影响, 作了增大的保守处理。 (5) 因为荷载取值的不同 (比如荷载分项系数取值不同) , 计算方法的差别, IBC, UBC以及GB50011—2010计算结果不具有量的可比性, 当取同一重力荷载代表值后, 按美国两本规范IBC和UBC计算的基底剪力都比GB50011—2010的大。 (6) 美国抗震设计规范在地震作用弹性分析下的安全度水平较高, 包括更可靠细致的定量化地震动参数、对场地影响的更详细考虑、更大的弹性反应谱取值、使用超过“中震”的设计地震等;而在计算设计地震作用时, 采用了更大的反应修正系数, 相对中国规范进行了更大的折减;在抗震措施上, 尽管美国规范要求更高的延性水平, 但除少数项目外, 多数措施实际与中国规范相当。 (7) 两国的规范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但在各自国家环境下都处于结构专业的领先水平, 由于本人知识和理论水平及研究时间有限, 希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专家能结合两国规范的优点研发出更利于当今社会建筑结构设计的指南。

参考文献

[1]美国混凝土学会 (ACI) 318委员会著, 张川, 白绍良, 钱觉时译.美国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规范 (ACI318-05) 及条文说明 (ACI318R-05) [M].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

[2]GB50010-2010,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篇9:违法建筑的规范强制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志荣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珠分局(以下简称“海珠城管局”)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区分局(以下简称“海珠国土房管局”)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广州国土房管局”)

原审法院认为,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琶洲村仁瑞大街左二十五巷2号第一、二层房屋所处的土地已被核准由建设用地单位(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征用,广州国土房管局作出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责令陈志荣限期交出土地。陈志荣如不履行《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确定的交出土地义务,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作出《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依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第3条规定,海珠城管局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行机构,依法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其法定职责,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涉案房屋”前,应当依法告知陈志荣作出拆除房屋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陈志荣依法享有的权利。但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房屋前,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属程序违法。在诉讼阶段没有举证证明拆除陈志荣房屋的职权来源,为此,海珠城管局拆除陈志荣的房屋没有法定依据,属于超越职权行为,依法应确认海珠城管局在2010年10月28日拆除“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陈志荣要求确认广州国土房管局、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行为违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故对陈志荣该项诉请的理由,法院不予采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第2款第(三)项的规定,原审法院判决海珠城管局2010年10月28日拆除陈志荣“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

二审法院认为,原审法院认定海珠城管局为本案适格被告,没有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进行处理,本院予以纠正,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原审法院判决确认海珠城管局的上述行为违法正确,本院予以维持。

二审判决:原审判决处理正确,本院予以维持,陈志荣的上诉理由理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1.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陈志荣负担。

本案处理适当,适用法律正确,但留下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在行政程序中,多部门参与的强制拆除行为实际上是政府的意志和决策指导下的一种结果,而在诉讼中,下级机关又不得不为上级机关承担责任,这为政府法治进步留下了阴影;2.在司法程序中,法院没有挖掘深层次的法律前沿课题,有意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在当前司法环境之下所作出的一种妥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情有可原。

一、本案存在两个瑕疵

1.确认违法的理由不完整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否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判决书中未作明确交待。根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未经省政府批准,国土局作出责令交出土地的决定属于违法行为,被告强制执行行为既属于超越职权的违法行为,也属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违法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决。广州国土房管局依据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责令陈志荣户在收到该决定书之日起5天内交付穗海新字第NO.026936号《农村(墟镇)宅基地使用证》土地。笔者认为,据此让陈志荣交付土地是不对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作出的责令交出土地决定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使用人已经依法得到安置补偿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安置补偿,且拒不交出土地,已经影响到征收工作的正常进行”。从权利主体看,应当获得补偿的主体是陈志荣而非琶洲经济联合社,法院认定琶洲经济联合社获得补偿视为陈志荣获得补偿,属于认定事实错误。现实中,被拆迁人拒绝接受补偿金是常有的事情,补偿安置部门完全可以采取提存的方法解决“得到安置补偿”问题。也就是说,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琶洲经济联合社确认收到全部征地补偿款项并不代表陈志荣获得补偿。

2.行政主体有待研究

合法的行政强制执行,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5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先行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行政强制法》第37条规定,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但是,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前,政府的行政强制执行通常是不规范的,并不作出任何法律行为,而是制造一种事实行为,而此事实行为的主体问题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立法、司法实务方面,均存在一定滞后。现实中是通过原告举证及法院调取证据证明,在强制执行现场是否有政府及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上述人员,那么政府作为该违法行为的指挥者就难逃其咎,政府应当被列为行政主体。同样,如果有上级机关的人员指挥强制执行行为,那么上级机关也应当为行政主体。

该案中,原告对于三被告是否为适格被告问题并未准确把握。法院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但并未使用举证规则证明或者查明拆除房屋现场都有什么人。对于是否存在政府人员,法院也没有依职权调取这些证据。事实上,法院也是心照不宣地找一替身而已,这使此案中真正的行政主体最终只能确认为海珠城管局,使真正的行政主体——政府免于承担责任。

二、本案引发的思考

1.反思人民法院的不作为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首先,该条中补偿与交出土地属于唇齿关系,没有补偿交出土地就没有发生效力;其次,本案的强制执行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行政执法局和国土局不应该去违法强制执行。2011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法明传[2011]327号《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该通知导致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常常“打太极”,这给理论和实务部门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审视我国的行政审判是否存在两种现象,即《行政诉讼法》的两个功能,一是对行政相对人保护不力,二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不给力。这样,人民法院不履行法定职责,无法保证司法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导致有关政府部门乱执法、不依法办事。人民法院应该在一审时指出有关部门程序上的问题,但是一审判决中并没有说明。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是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产生了不良影响。

2.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

无论什么理由,集体土地征收的行政强制拆除均属于违法的事实行为,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违法行为可能造成损失,这种损失可能以征收补偿为前置条件后,就不再存在;也可能因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等原因继续存在。笔者认为,行政赔偿应当采取补充赔偿责任,这样才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一种理性保护方式,不宜简单地采取驳回诉讼请求的方式。是否存在国家赔偿,无法回避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重要问题:(1)补偿安置方案兼顾“人头”(村民资格界定)与“砖头”、房屋与土地;(2)将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与违法必究原则有机结合,妥善处理违法建筑与住改商问题;(3)注重民主程序和村民集体资产的保留。在现实征收拆迁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违法确认后的补偿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有些往往是被迫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或者是满足自己提出的一点点小小的要求就结束请求赔偿问题,也可能存在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补充赔偿责任实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保障,使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落到实处。

3.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和依据

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很多,它们也都有合理的依据。笔者总结见图1。

根据《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拆迁强制执行首先也要有法可依,其次是要有合理的补偿和强制执行的有效法律文书。事实上,依法征收,解决钉子户完全可以通过上述图示依法强制。

4.征收非诉强制执行作出准予执行裁定的期限需要矫正

2012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事实上,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1)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这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2)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显然,司法解释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混为一谈,存在错误。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

5.摈弃立法悖论

《城乡规划法》第38条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广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实施意见》规定征收之前规划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显然,广州市的规定违反了《城乡规划法》,让基层征收部门无所适从。从法律效力上来讲,广州市的规定是下位法,既然与上位法相抵触,在相关条文方面就是无效的,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按照法律适用规则进行合法性审查。

注:作者为法学博士,在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对房屋登记、征收拆迁等房地产法律具有深入研究,出版专著多部,现在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从事法学研究,兼职为政府提供征收拆迁全程法律服务。作者邮箱:

13701178064(京)。

上一篇:幼儿园“世界水日”节水倡议书下一篇:北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