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2024-06-18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精选6篇)

篇1: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1、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论文是指对教育领域或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以及表述表成果的文章。具体包括:(1)论述对象: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制度、思想、人物、事件、现象及与教育相关的内容。(2)论述内容:带探讨性的和表述成果。(3)论文的范围。有两类文章不属于教育科研论文:一是学科专业论文,它不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而是专业学术研究成果;二是译文、资料汇编、音像制品。2、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重要意义。(1)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2)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3)论文是学术、经验交流的重要形式。3、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型:(1)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情况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它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提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建议性报告、综合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无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①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②导言。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别人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体现其价值。③主体。即正文,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由图表表示,可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④讨论或建议。根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意见。⑤结论。归结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⑥列出参考资料。列出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含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出处、日期等,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向读者提供信息,同时表示对引用资料作者的尊重。(2)经验总结经验.即经历和体验,指实践中亲身感受的感性知识、体验。但不能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要上升到理性,把握事物的规律,经验总结主要指能反映规律的实践经验和认识经验,要偏重实践中的作法和自身感受。经验总结要体现三性:实践性、概括性和个性。类型大致分为汇报式、报告式、理论式。格式如下: ①题目。根据是否全面的经验、专题的经验或点滴的经验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找出形象最深,成效最大,富有新意的东西来标题,开始时宜小不宜大。 ②前言。有四种写法:介绍背景,作者总结的缘由、时间、环境、内容提示;单刀直入,提出需解决的问题;介绍本单位基本情况,成绩和效果;综合上述三种写法。③正文。有四种构思:一是按工作的过程写,报流水账,最后讲些体会;二是按解决问题写,提出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把作法写出来,必要时可对问题的原因及办法的根据加以说明;三是按体会来写,把问题、过程、作法、感受结合起来,夹叙夹议,哪几点体会深就写哪几点,体会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特色;四是按理论性的归纳来写,这是比较深层的总结方法,强调抓本质,抓联系,抓规律。④结尾。对正文的表述再一次概括,是总结的总结,是经验的精髓,因此语言要准确,给人印象要深,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概要说明不足和需完善的地方。(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探索性实验是对研究的领域尚属空白,或认识贫乏所进行的开发性实验,其报告一般用探讨性语句。而验证性实验是对已有实验进行重复实验,或同类实验进行移植,以验证某些结论,报告多用决断性语句。报告的组成部分有: ①题目。除简练、明确外,还要反映出教育的特点。 ②单位、作者。要写真实姓名,集体研究要逐一写清,如人多,可写主研人员或执笔人,在脚注中标明研究者。 ③问题的提出。提示实验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实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一语道破。可先介绍本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水平,说明本课题在哪个方面、哪个环节上有所突破。 ④实验方法。应交代怎样选择实验对象,实验的组织类型的单组、等组或轮组;测量标准;实验步骤。 ⑤实验措施,即自变量包含哪些内容。 ⑥对无关因素的控制。用什么方法,控制了哪些无关因素。 ⑦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核实准确,典型要有说服力。 ⑧分析与讨论。由实验结果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讨论;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找出得失成败,对实验中有争论的问题提出见解;本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⑨结论。对整个实验的总结,并回答实验提出的问题。下结论要谨慎,注意结论适应范围应同取样范围一致。 ⑩附录与参考文献。附录指内容太多的材料不便写入总的实验报告的材料,如测试题、原始数据、统计检验。参考文献指引分别入哪些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书刊名、页码。 (4)测查报告测查报告主要指一项普教科研课题完成、结题之际,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资料,检验效果等测量、统计工作所作的报告。目的在于向课题管理、评审机构说明、论证有关数据、资料来源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可靠性,并对测查结果作出统计分析。测查报告通常由课题管理机构委托有关部门会同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完成,以保证其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测查报告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 ①测查目的。要求简明扼要。 ②测查对象及施测单位。 ③测查内容。有关测查项目、种类;测查的主要内容及题目的来源,以及编拟测查题目的依据,原则和程序。 ④测查方法。关于测查对象取样的方法,测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 ⑤测查结果。用恰当的图、表和文字对整理、统计好的测查结果加以呈现。 ⑥测查结论。对测查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及测查的结果作简明扼要的结论。 实验研究报告重在“讲道理”、而测查报告侧重“摆事实”,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撰写测查报告要注意:一是客观公正,力求用事实、客观、中立的语句来描述,不带个人倾向;二是真实可靠,实事求是,有根有据,不夸大和缩写;三是科学准确,测查、统计方法和理论根据要科学,措辞要严谨准确;四是简明扼要,力求精炼,避免繁琐冗长。 (5)研究工作报告 研究工作报告是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课题研究的客观记录、进程回顾和主要大事的汇总,它是研究情况的高度概括和研究按计划实施的具体体现。 研究报告除简单介绍课题名称,隶属和同期外,还包括: ①课题的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研究方法。即基本同方案有关内容。 ②课题研究进程。是工作报告的主体。按研究计划,明确研究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和实施步骤;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在准备阶段的基础工作,包括调查摸底、落实分工、拟定计划、后勤保证等;在研究阶段,紧紧围绕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把“怎样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观摩、活动、研讨等如实反映出来,遇到的困难、问题,进展情况和成果都包含在内,在总结阶段,重点进行测查、收集材料、撰写报告等。 ③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的落实,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经费的筹集与开支等。 最后要扼要介绍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物化成果和主要经验,使整个研究过程自始至终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6)评审意见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要遵循综合评价的原则、实践检验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课题水平、资料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影响范围、与同类研究成果对比等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 通常,评审意见包括: ①课题隶属关系、周期; ②主持评审单位,评委的组成及权威性;③评审过程简介;④研究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果;⑤研究的主要特点;⑥概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资料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全面性;⑦研究的创新及在同类研究中所达到的水平;⑧建议与希望。4.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1)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①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拟定这类论文,要注意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清楚完备,格式要求规范。如教育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查报告等。 ②以研究间接第二手资料为主拟定的论文。这种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空间广的特点,研究在受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只能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③综合运用第一、第二资料撰写的论文。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些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又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 (2)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①题目。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 ②署名。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③引论。即论文的前言,要交代清楚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方案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就行,不必多加铺叙。可冠以明确的标题,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 ④主论。论文的主体,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写法有两种:一是“论题―论点―论据”。论题即议论的题目、对象、范围,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性的理论观点和事实,整个过程是论证的过程,论证要科学,符合逻辑。二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⑤结论。即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 ⑥引文或参考文献。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研究中应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成果,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引入他人的材料或成果,应说明,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给需进一步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注释的方法有:①夹注,在引文后直接注明出处; ②脚注,人称页注,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引用的出处;③尾注,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曾使用的引文出处。在使用脚注和尾注时,应按引文顺序标明数码。 注释应注意:①正文中出现的引文注明应与脚注和尾注的一致;②采用夹注时,先后两条引文出处相同时,可注“同上”或“同上书第×页”。采用脚注和尾注时,出处相同的引文放在一起;③引文系外文资料时,注释中的书名、篇名等可以用原文,也可用译文,但用译文、应注明译者姓名、译文刊载书刊名称,期数或卷数,出版年月等;④引文注释不但可以注明出处,也可对引材料加以解释或说明;还可用加注的形式对正文中某个观点做进一步的阐述,但解释和阐述,必须言简意赅,不要展开过多的论述。 (3)统计图表的正确使用。 5.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题目 好的题目应符合的要求:①新颖。一是指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即要有动向水平;二是指在原有的问题之外,提出新的问题;②不宜过大,即切口要小;③准确,题目与内容要相符,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也可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④简短,使人一目了然。 (2)拟定提纲 对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安排。 ①提纲的种类: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 ②提纲的要求:一是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如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展开等,各部之间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推论合乎逻辑。二是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如基本材料和次要材料的排列,各部分、各论点下列举的`材料等,使研究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下来的大量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据和事实。三是安排好论文的篇幅。如全文大约多少字,各部分大约多少字。 (3)论文写作 ①注意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 ②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述的逻辑性 ③注意数据和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 ④注意典型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 (4)推敲修改 不仅对文章的立论、结构要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都要细加斟酌。文章的修改就是删削,通过删减,使论点更加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炼。首先,要作严格的自我审阅、自我修改。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放,头脑冷一冷后,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较客观地阅读,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写作时,要能钻进去,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其次,可请老师或同行审阅,征求更多的修改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自己不易觉察,而旁人则容易看出来。请别人阅读指正时,一要诚恳,二要虚心。(5)誊清 ①自己誊写,誊清过程实际上是对论文进行最后一次修改的过程。 ②誊写要规范整洁,字要端正、工整、清楚。 ③用方格纸誊写,一字一格,标点合格,标明页码。 ④誊请后,再认真仔细校对一遍。 (6)署名和致谢 ①署名。论文的署名者应是积极参与整个研究过程,并对全文的观点的依据有全面而一致的认识,以及对论文承担学术责任者。集体研究的课题成果,可用课题组署名,对执笔者加以说明,署名一般在论文题目下面,集体署名的,可在正文后列出课题参加者的名单。 ②致谢。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给予切实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志应该致谢,这既是学术道德,也有文明礼貌。致谢一般在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另起一行,加括号。6.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与“真”的关系 “真”首先指论文的立论、结论等应该符合或接近教育的客观事实,应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真”又是指论文研究的结果应该有助于加深和发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新”只是“真”的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符合教育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的结论,即使旧一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论文撰写中,既要求“新”,通过艰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又要求“真”,使新的发现符合教育规律。(2)注意论文的精度一篇好的论文,除了“高度”、“广度”、“深度”之外,还应该有精度。一是论点的精度,论点要缜密精确,无懈可击;二是材料的精度,资料的搜集要齐,运用要精,对资料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剪裁、提炼和融会贯通上下功夫;三是论证的精度,对论点的阐发,要由远而近,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充分发挥逻辑论证的威力,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尽量让材料说话,同时也要有推理,两者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3)注意写作状态的及时调整 通常,写作时应按事先拟好的提纲顺序进行,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如资料不足,或发现新问题等,会中途卡壳,写不下去,这时可先写后一部分,回过头来再写上一部分,当然要注意结构、思路上的连贯。有时,论文写到一半时,会发现思路发生变化,而原来的提纲也存在某些问题,应对提纲重新考虑,根据情况,或做一些增删,或改变部分内容的结构,有时甚至要推翻重来。写作时,尽管有一份好的提纲,拥有丰富的材料,但由于环境或个人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变化,有时文思畅通,下笔顺利;有时则思路闭塞,难以落笔。当出现思路闭塞迟钝时,可以检查一下提纲和构思,如无问题,不妨暂搁笔做些其它事情,消除疲劳,调整情绪和精神状态,然后再重新提笔写作,就会顺利些。

篇2: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也称教育论文,是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可以是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但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或总结。因此科研论文也就不简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必须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的总结,这种探索可以是理论上的思考,可以是实践中的创新。

教育科研论文必须要阐述自己观点,这是教育科研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我不想从理论上说明教育科研论文的特点、体例、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在报刊、杂志、互联网随处可见,我只想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审的感受,谈点儿感想。

一、要有所感悟

这实际上是科研论文要写什么的问题。目前存在一种现象,要评优了,要评职称了,教师们才想起要写篇论文,内容却不是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感悟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拿来时下比较流行的理论当作“帽子”,然后给一些实际的例子戴“帽子”,结果就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是“帽子”太大,显得头重脚轻;另一种情况是“帽子”太小,给人“遮不住”的感觉;再有就是给戴错了“帽子”,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当然从网上下载或是从报刊杂志上剪切、拼贴而成的论文就更不属于科研论文了。说写论文要有所感悟,就是说论文的内容应该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内心感悟,是对教育理论的感悟,是对教学行为的感悟,是真正在实践中悟出来的道理,可以是经验,也可以是教训。

二、要有所升华

科研论文不同于工作总结,要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要做出科学的结论,要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得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只是把自己的教学当中的一些做法罗列出来,不做理论上的分析,还不能算是科研论文。但有些文章也想做理论上的分析,但理论和实际脱节,造成“水油分离”的现象。论文要有所升华,并不是理论与概念的堆砌,也不是给实例冠以某种理论的头衔。

三、要有所创新

论文是反映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探索的文章,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进行探讨、寻找新的解决途径的阐述。创新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线。一方面是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探讨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讨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旧问题的论证的新角度、解决的新方法。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也是创新。教育科研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鲜明观点,而不是拾人牙慧,重复别人的观点。否则就失去了科研论文的价值。

四、要有所论证

一篇论文必须首先要有一个论点,之后就是要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即论据。有些作者对文章要阐述的观点认识得不清,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的观点,或是论据与论点不统一,或是论据的逻辑关系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作者对自己的论点根本就没有进行透彻的分析,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也根本没有理清,读完这类的文章后的感觉是不清楚作者要说明什么问题。因而确定一篇文章的论点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做进一步的分析,然后确定论据。要分析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还要分析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分析论据是否能充分、典型、有力地阐述观点。所以说,论文阐述观点的过程应该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应该是严谨而有逻辑性的。一句话即要能够“自圆其说”。

五、要有所取舍

一篇论文的容量毕竟有限,不同的征文活动都会有不同的字数要求,大多数是几千字的容量,所以要用几千字明确地阐明观点,就要对相关的素材、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纳,选取最精华、最能代表作者观点的材料进行论述。首先,与本篇文章相距甚远的理论、资料就要舍弃,有些文章往往把一大段的套话、理论、名人名言放在文章开头,然后再从大的范围一点一点往主题上说,结果是文章篇幅已经一大半还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说什么问题,似乎这样才显得文章有深度,因而出现大量的“垃圾文字”。其次,对文章中例举的事例要进行归纳、概括,要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陈述,切忌“小说式”的陈述。这种文风的出现我想一是因为要凑篇幅,二是因为脑子空空,没有“真货”,三是因为已经养成了的一种强装“深奥”的不好文风。

篇3:怎样撰写工作报告 (上)

一、工作报告的含义、类型与渊源

(一) 工作报告的含义与类型。

工作报告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第一负责人, 向本系统由选举或协商产生的代表 (或委员) 组成的权力机关陈述过去和今后的工作, 请予议决的公务文书。这就是说, 工作报告作为公文文种, 其上位概念 (属概念) 是公务文书, 它是属于公务文书的一个文种, 此其一;其二, 报告的主体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机关, 报告人是该组织的法人代表, 即第一负责人 (俗称“一把手”) , 通过工作报告这一形式总结和部署工作;其三, 报告的受体是该社会组织系统实行“代表制”或“委员制”的权力机关, 后者被赋予听取、审查和议决报告权。如在中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听取和议决国务院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总理的工作报告;在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议决各级政府 (地方行政机关) 首长的工作报告。

根据工作报告的以上含义, 联系我国目前各社会组织对工作报告的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从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来划分工作报告的类型:从工作报告的主体看, 可分为中国共产党工作报告、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 (含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 、人民政协工作报告、民主党派工作报告、人民团体工作报告、国有企业工作报告等;从工作报告的客体看, 同以上报告主体相对应, 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代表会议) 及委员会议的工作报告、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常务委员会议的工作报告、人民政协全体委员会议工作报告, 各民主党派代表大会及委员会议的工作报告, 人民团体代表大会 (代表会议) 及委员会议 (或理事会议) 的工作报告, 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等。

(二) 工作报告的渊源。

工作报告这一文种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含义和类型内包含着一个基本道理, 就是工作报告是党派、政权和其他社会组织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产物。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通常都要运用工作报告这个办理公务的工具去履行职责, 管理和推动本组织的活动。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最早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 而实行民主集中制, 最终就是集中到本组织“代表大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 党的代表大会是民主集中制这个制度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民主制度, 是党的权力机关, 它有权听取和审查本级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同时, 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的中央或地方的委员会, 有权听取和审议中央政治局或地方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 共召开了17次全国代表大会, 其间自“七大”以来, 每届代表大会都要听取和审议中央委员会的报告。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共产党在部分区域成为执政党, 在人民民主的政权中也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地实行的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的参议会, 到解放战争时期区开始实行的人民代表会议, 在这些会议召开时都有民主政权执行机关主要负责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1934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是最早的“政府工作报告”。建国后, 1954年9月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正式构建了我国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政体为核心的民主制度框架。从1954年至今, 我国已经历过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现在处于第11届, 每届及届中的各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都有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接受监督和审议。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示范和影响下, 我国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几乎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立自己的组织形式, 实行类似“党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 从而使工作报告这一文种得到普及, 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越来越广泛。

二、工作报告的特点与功能

(一) 工作报告的特点。

从公文文种的性质看, 它有别于法定文种“报告”和非法定文种“领导讲话”。目前, 党政机关发布的公文法规所规定的“报告”文种, 属于以书面形式存在的上行文,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而工作报告严格说来还属非法定文种。理由是:现行“宪法” (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修正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虽然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但这里的“报告”是作为动词使用而不是作为文种的名词使用的, 而且工作报告 (草案) 先是作为会议文件而存在, 通过报告人以口头语言方式传达给与会人员, 经过讨论审议修改, 做出相应的“决议”表示同意后, 才转化为法定公文。同时, 工作报告与一般的“领导讲话”虽然同属于非法定文种和会议文件, 但工作报告有专指性, 即专指的报告人 (社会组织的法人代表) 、专指的会议场合 (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 、专指的法定审议程序, 它一旦被一定的法定会议通过后, 就在本组织系统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从文本的撰制过程看, 工作报告调研和起草的周期长。工作报告需要全面总结本组织系统过去一个时期的工作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 事关重大。因此, 通常都要提前三五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做文稿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其主要步骤是:第一, 在报告人或其他领导人的主持下成立起草小组。起草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形成“杂交”优势, 并要有一两位水平高的作为统稿人。第二, 酝酿准备。包括体会领导意图, 初步明确报告主题 (主题的最终确定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深入实际调研, 搜集整理资料, 理顺思路, 围绕报告主题酝酿报告提纲。第三, 草拟报告稿。根据领导批准的提纲撰写, 按分工先由起草小组成员分头写, 尔后由统稿人进行统稿工作, 形成初稿。第四, 反复修改。由报告人修改, 或提交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修改, 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 下发本组织系统的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 征求修改意见, 起草小组再集中各方面的意见, 形成“修改稿”。“修改稿”不是一锤定音, 往往是上下结合、经过多次反复, 形成修改一稿、二稿、三稿……。第五, 领导班子最后审核。由报告人签发, 形成提交“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议决的讨论稿。以上大致是报告文本调研和起草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领导亲自动手、秘书辅助和群众参与的“三结合”原则。

从文本向法定公文的转化看, 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同一般的公文不同, 领导机关产生的工作报告文本不具有法定效力, 它只是提供“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的讨论稿。在相关的“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的会议上, 由报告人作报告, 同时将文本发给与会者进行讨论审议, 然后集中大家的意见, 由起草小组辅助会议主持者, 对报告进行修改, 再将修改稿印发大会, 并附以修改说明;经多数与会人同意才形成相应的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提交大会表决。大会通过“决议”后, 工作报告才最终具有法定效力, 成为本组织的共识和行动的准则。这是审议工作报告的法定程序, 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可长可短, 最短者只一句话, 如1945年5月31日“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案》:“大会完全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并认为必须将报告所提出的任务, 在全党的实际工作中予以实现。”

从文本内容看, 包容量大, 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战略性等特点。由于工作报告担负着社会组织的领导中枢机关总结并部署本组织系统工作的任务, 因此, 势必要求其内容广泛、全面、系统, 对工作实施战略性的指导。从纵向看, 工作报告涉及的工作跨度, 受代表大会 (委员会) 会议间距的制约, 少则一两年, 多则四五年;从横向看, 它涵盖本组织职权范围内各方面的工作。比如, 五年一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每年初都要举行一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分别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政府管辖的全部工作,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国务院工作报告还包括外交工作;其回顾全国或一个区域的政府管理工作而总结出的经验、提出的今后任务具有普遍指导性。这同职能部门总结并部署工作的领导讲话有显著的不同, 后者的容量小、内容单一, 其社会影响也是特殊的、局部的。

(二) 工作报告的功能。

概括起来, 工作报告的功能 (作用) 有如下几点:实践经验的总结;革命理论的载体;重要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制定;统一行动的指南;动员群众的号角。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工作报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它要回顾过去一定时段的工作成绩与不足, 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有的还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原则, 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形势, 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路线、方针、政策, 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工作报告在法定的“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上审议通过后, 就成为本组织系统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当然, 工作报告所起作用的范围和大小是不一样的。它好比一个“圆锥体”, 领导机关的层次越高, 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就越大, 工作报告影响的范围就越广泛;反之, 领导机关层次较低, 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就相对小些, 工作报告影响的范围就窄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因此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委员报告, 其作用和影响是全国性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党的“七大”通过的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打败侵略者, 建设新中国”的总任务, 指导了抗日战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 并且规定了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毛泽东在报告中告诫“夺取全国胜利,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要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 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对无产阶级的攻击, 这些令人警醒之言, 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至十七届全国党的代表大会, 历任总书记在每次大会上的报告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 分析了形势, 确立了会议主题。先后提出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 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方面的发展战略及奋斗目标;与此同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历了五至十届 (目前正处于十一届) , 每届及届中的每次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以全国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为指针, 部署国家行政系统的工作;全国人民政协历届委员会议, 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历届代表大会, 也都在各自的工作报告中贯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精神。这样, 通过中共历届工作报告和贯彻报告的各项决议、决定, 不断把全国各类各级组织的力量调动起来, 把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焕发出来, 形成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说明, 工作报告的精神力量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 可以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篇4:怎样撰写教育论文

一、养成三大习惯

1、养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随时出现各种教育现象,善于观察思考的教师,会及时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捕捉教育契机,产生教育经验,形成经验文章,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我曾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大人带着小孩在街上行走,突然一个挑粪的农民经过,不小心将粪撒了一点在小孩身上,那大人便大骂:“你这个傻农民……”。我想她的这种教育方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会热爱劳动吗?孩子会热爱劳动人民吗?孩子能学会谦让吗?也许我们看到了,但没有留意,也许我们想过了,但没有认真去想。观察是建立在有心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必须首先学会有心,养成有心的习惯。思考是建立在想的基础上,不去想就不会有思考,什么事情多想一想就形成了习惯。有了观察思考的习惯,文章也就有了素材和见解。

2、养成阅读与动笔的好习惯

哲学家弗南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阅读使人充实”喜欢阅读的人自己觉得很充实,他人觉得有水平,阅读多了有时会记住它的原话,记不住原话也能记住它的意思,有时会知道它在那里,需要时可以迅速查阅。我们应该想好,该阅读什么?不该阅读什么?怎么阅读?电影列宁在1918有这样一个镜头,列宁在铺床时,想找些书做枕头,他拿起一叠书说:“这些书只有拿来垫脚”,说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我认为:人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和转折关头要善于设计自我,设计什么?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人成功的关键是知识结构的产物。要建立恰当的知识结构,就需要阅读,阅读什么也就十分清楚了。怎么阅读,关键是处理好该读与不该读,祥读与略读,重点阅读与精读的关系。有人说:“工作那么忙,那有时间读书?上天是最公平的,它给予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自己没有时间,关键在于有心和科学地支配时间。有了阅读的习惯还不够,还必须养成动笔的好习惯,不少的人喜欢阅读但不喜欢动笔,应该适当改一改。常言到:“好记心当不到烂笔头”,常动笔会给你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常动笔会给你留下许多经典的语言,常动笔会留下许多奇思妙想,常动笔会使你思路更加开阔,写文章时会犹如涌动的泉水奔流不息。什么时候该动笔?动笔写什么?我认为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包括各种会议),上完课以后,备课、批改作业的时候,走路、睡觉时想到的问题,突发的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下来。我们一定要切记,不要认为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各种会议没得记头;很多经典的语言来源于平常的积累。动笔主要写他人的经典语言,自己的体会思考,重要的研究数据,典型的案例分析。

3、养成整理与严谨的好习惯

整理是把零星的东西集中,整理是让记录的内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整理是一种认识升华的过程。大量的人没有整理笔记的习惯,需要时不知去向,反复查找,耽搁时间。我们不仅要学会整理,还要学会分类,使知识应用时能够信手拈来。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修改、打磨出来的文章才是严谨、科学、有见地的好文章,切记不要指望文章的一次性成功。历史上有一个李白写诗的故事,说的是李白在写一首诗的过程中,到底是用“推门”还是“敲门”这两个词中的那一个,反复琢磨,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写出了经得起推敲的好诗。在严谨上应思考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段落结构逻辑上的严谨;二是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上的严谨;三是每一句话词汇选择上的严谨;四是数据准确度的严谨;五是道理是否说清楚的严谨。比如说有一个学校的文件上面有这样一句话:“原则上2010年1月11日交稿,过期不交,不预受理”。这一句话既不严谨也不合乎逻辑,因为既然是“原则上”就有非原则,“不预受理”就是一句空话。这个例子虽然是公文不是论文,但是也是文章,具有共性。严谨靠反复阅读,严谨靠前思后想,严谨靠逻辑推理,严谨看因果关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谨的好习惯。

二、学会三种方法

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会学习、能劳动、会观察、能思考,在学习、劳动、观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再与朋友、同事讨论研究修改,就成了论文,因为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文章的方法有三:纲目结构撰写法;资料堆积整理法;调查统计分析法。

1、纲目结构撰写法

这种撰写方法是首先确定题目,明确目标。也就是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基本的观点有哪些?人们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认识的?题目能否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然后是讨论纲目,按节撰写。也就是这篇论文应该分成几个层次来描写?这些层次能否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每个层次应该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纲目的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最后是反复阅读,句段推敲。文章初稿基本结束以后,第一是自己反复阅读,第二是与别人一起共同阅读,思考字、词、句、段是否科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观点是否明确?是否有充分的说服力?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回答清楚了,这篇论文才叫基本完成了。事隔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阅读这篇论文,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或观点,再进行修改、完善,这样的论文就比较科学了。

2、资料堆积整理法

这种撰写方法是首先确定研究方向,搜集相关资料。选择研究方向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为准,以自己最有思考或见解的问题为准,把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然后是系统阅读,理清思路。在系统阅读中应该高度关注与研究方向的相关性,高度关注研究内容的逻辑结构,高度关注研究方向的基本观点,记下这些观点,留下自己的观点,特别要注意批判性。其次是先写各段,选择小标。当我们把阅读材料记录整理以后,就形成若干个段落,把每一个段落用一个短语表述出来。最后是确定大标,审核目标。当我们把这些段落组合起来后,就应该考察它们的一致性,思考是否分析的是同一个问题,有没有与目标相违背的内容,审核说理是否充分,再补充完善,确定论文的整个题目。

3、调查统计分析法

这种撰写方法是首先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总有很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必须了解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调查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要调查就必须提出问题,明确调查的目的。然后是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有了明确的调查目的才开始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是关键,设计调查问卷最要关注的是这个问卷是否能够达到调查目的?有哪些干扰因素?会不会产生歧义?调查是否全面?调查时真实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调查的真实性,应该注意两条:一是独立完成;二是消除后顾之忧。最后是统计分析,形成报告。调查完毕之后,及时地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应该做到准确无误,分析的关键是比较,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从统计数据的比较中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发表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形成论文。

三、抓住三个关键

关键在平时;关键在动笔;关键在推敲。

写好论文靠的是学习、思考、积累,靠的是有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认为学习从内容和时间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一是学习系统的教育理论,用整块的空余时间;二是阅读诗歌经典,经验文章,用小块的空余时间;三是平时留心学习他人经验,用零星的空余时间。从方法的角度看,学习必须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不是学习,学习必须借鉴,没有借鉴的学习不叫学习,学习必须批判,没有批判的学习不可能有见地,学习必须动笔,没有动笔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学习。从学习策略的角度的看,学习必须有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工作需要知识内容,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人成功的关键是知识结构的产物。学习、思考、积累、有心都在平时,都在每时每刻,没有平时的功夫是不可能写出好论文的。

抓住了平时还不够,还需要勤动笔,把别人好的经验记录下来,把自己好的想法记录下来,把重要的基础理论记录下来,把教学的感悟记录下来等等,总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应该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反复推敲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文章写得再好的人都需要反复推敲,越是写好文章的人,越善于反复推敲。推敲逻辑是否严谨科学,推敲措辞是否恰当准确,推敲问题是否清楚明白,推敲说理是否充分有据。及时修改反复推敲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隔时修改再次思考可能会产生科学创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只要我们养成三大习惯,学会三种方法,抓住三个关键,一定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的好文章,也一定能够写出让读者受益的好文章。

篇5: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叙事就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与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发现、感受,用笔去记录、叙述,利用教育叙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则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错题大搜捕”行动—— 一堂另类的化学复习课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复习课已经上了两节,无非是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课堂气氛平静得有些压抑,以后的复习就这样上下去吗?一种新型的化学复习课的碎片凌乱的在我脑海里跳跃,烦扰着我,又使我兴奋„„ 又是一堂复习课,这一次我满怀激情,拿着写满新点子的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想象着下课时他们的神采飞扬„„,上课后,我首先把刚批完的学生练习卷发下去,然后我说明了本节复习方案:“今天我荣升为‘警察局长’,请同学们以‘警察’的身份,全员行动对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错题’进行搜捕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姑息。把捕获的错题立案在错题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案小组,逐一对立案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案,对组内不能解决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本节课力争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从而使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大获全胜。最后我们要评出破案先进小组和个人。”学生们异常兴奋的听完我的方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刚刚还没精打采的学生们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活跃起来,开始找错题、记错题、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看着这“不安静、甚至有些闹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我不断的巡视、观察,很快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组内自行破案已无法再继续,很多小组都向我上交了所谓的大案、要案。我向学生宣布了各组上交的题数、题号,让学生在卷子上作出记号,然后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我划出的问题从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决,梯度较低的题,组间就可以解决,举手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较多,这时我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的把我的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随着难度的加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最后一道题没有人能完整的解决,我先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由学生们共同解决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兴奋着的同学们都很遗憾的叹了口气,抱怨铃声来得太快,这足以证明本节课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最后我说:“请课代表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大家选出本次‘错题大搜捕’行动的先进小组和个人。”下课后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个不停。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例2:和蜗牛去散步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感想】

面对学如“蜗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有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落下的功课,面对他们龙飞凤舞的字迹,面对他们拖欠的作业,我常或痛心疾首而“怒发冲冠”,或“温柔以对”,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动而悔恨的泪,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作业本,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一切多变的云霞有彩虹,拨开了,背景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篇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5.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

上一篇:交通安全的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工程检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