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

2024-06-14

《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共6篇)

篇1:《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

农村区域发展复习题

1、生态承载力——即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维持与调节的能力极限、最大的容载量,一旦超出即系统失去平衡能力、以致摧残或毁灭。(网络答案:即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2、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策略——进口替代战略:它强调通过本国制造来替代外国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目标。出口替代战略:这一战略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同时出口,以取代传统初级产品出口。

3、前向效应、后向效应——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给其他产业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关联分成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两类。前向效应是指一种产业出现后,其产品可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后向效应是指一种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相关产业的产品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4、系统分析方法——兰德公司认为,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咨询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系统分析法的三个基本环节:系统问题的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5、土地复垦率——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

6、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7、长三角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长江)、沿湾(杭州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湖州)杭线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太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8、区域之间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从本质上看经济发展是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而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简单的办法是对不同区域之间禀赋差异的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之相互流动、逐步优化。有关区域之间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派A.Smith 的绝对利益说和D.Ricordo的比较利益说;现代经济学派Wieksell-Ohlin的资源禀赋说、R.Lindahl 的偏好相似说。

9、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间的空间扩散理论——“空间扩散理论”早期研究集中在如何确定扩散影响的空间可达性方面。1931年美国人赖利(W.J.Keilly)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即两个城市之间零售市场区的最佳划分与两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空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典型计算公式为1969年科尔与金所提出:p=∑b/d(即i点城镇人口与至中心城距离之比的总和)作为人口潜力或者市场潜力。在经济潜力应用方面借用物理学概念,将经济活动扩散范围称为经济作用的“力场”,扩散影响力的大小称为“场强”。经济发达、城市愈大“场强”强、“力场”空间也大。

10、新型工业化战略——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注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享工业化成果。

11、长三角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

答:“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等15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等7市将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新的规划在布局上强调“一核六带”,一核就是强化上海这个核心的地位。纲要的内容包含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这一发展带的目标是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带和城镇聚集带,以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六是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是什么?国家在四大板块的发展中采取了哪些战略?

答:(1)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

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组成;东部沿海经济区由上海、江苏、浙江组成;南部沿海经济区由福建、广东、海南组成。

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组成;长江中游经济区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组成。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组成;大西北经济区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组成。

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由黑龙江、吉林、辽宁组成。

(2)国家在四大板块的发展中采取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

13、试述区域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1)区域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一)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二)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现代化基础的分析评价;(三)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发展预测与关联分析;(四)依据上述分析,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战略定位、总体目标、详细指标、产业结构、空间布置;(五)对主要产业部门进行专项规划;(六)对功能分区、农业用地、水利与水工、农田林网与景观、道路与交通组织、农业供电、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市埸建设、基地建设等进行详规;(七)提出重要建设项目方案;(八)提出实施意见与相应对策措施。

(2)区域农业规划的主要意义是:通过编制农业发展规划, 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决策依据, 可避免盲目性,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朝着健康、稳定、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14、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你对这些要求的理解。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

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15、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发展的思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tuiguang

篇2:《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

2.在关税同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成员对非成员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

3.主张多出口、少进口,以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这种思想属于(C)C.重商主义 4.在同美国进行贸易时,若要取得运费上的优惠,可采用(D)D.OCP条款

5.普雷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是(A)A.中心-外围理论 6.D/P指的是(A)A.付款交单

7.进口关税配额的含义是指(B)B.对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8.对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规定其产品的出口比例,这违反了WTO的(C)C.《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9.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计重办法是(B)B.净重

10.我国进口货物大多数采用的贸易术语是(D)D.FOB 11.品质机动幅度条款一般用于某些(B)B.初级产品交易 12.减价拍卖又叫(B)B.荷兰式拍卖

13.定牌中性包装是指包装上(A)A.有商标、牌号,无产地、厂名

14.在进出口业务中,能够作为货物所有权凭证的运输单据是(B)B.海运提单 15.世界贸易组织已达成的协议有(A)A.农产品协议 16.某合同的价格条款为“每公吨CIF新加坡100美元”,这种价格是(C)C.净价 17.普惠税是(B)B.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给予的税收优惠 18.持票人将汇票提交付款人要求承兑或付款的行为是(A)A.提示 19.具有双重保证的信用证是(D)D.保兑信用证 20.在中国的某些旅游景点,外国旅游者的门票价格高于国内旅游者,这种做法不符合WTO协定中的(B)B.国民待遇条款

21.按一般惯例,合同的罚金数额不宜超过货物总金额的(B)B.5% 22.信用证开立的依据是(D)D.买卖合同 23.下列属竞卖的贸易方式是(D)D.招标

24.根据《公约》的规定,合同成立的时间是(A)A.接受生效的时间

25.珠宝、首饰等商品具有独特性质,在出口确定其品质时(C)。C.最好看货洽谈成交 26.《1NCOTEMS 2000》C组贸易术语与其它各组贸易术语的重要区别之一是(C)。C.风险和费用划分的地点相分离

27.按FOB术语签订的合同,采用程租船运输的大宗货物,应在合同中具体订明(A)。A.装船费由谁负担 28.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出口额的依据一般都是(C)C.FOB金额 29.国际货物运输中运用最广泛的运输方式是(C)C.海洋运输

30.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C)。C.不变 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属于服务行业的部门有(ABC)A.商业 B.建筑 C.运输 2.FOB、CFR、CIF和FCA、CPT、CIP术语的主要区别是(ABCD)。A.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 B.风险转移的地点不同 C.装卸费用的负担不同 D.运输单据不同 3.租船运输包括(AD)。A.定期租船 D.定程租船

4.某海轮在航行途中失火,舱中有布匹和面粉,灭火后发现部分布匹被烧毁,面粉被救火时冲水浸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D)A.烧毁的布匹属于单独海损 D.浸湿的面粉属于共同海损 5.共同海损分摊时,涉及的受益方包括(ABC)。A.货方 B.船方 C.运费方

6.根据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一国应该出口本国(AD)A.比较成本低的产品 D.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 7.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有(ABCDE)A.当事人必须在自愿和真实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B.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C.合同必须以双方互惠、有偿为原则 D.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E.合同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8.按照出票人的不同,汇票分为(AD)A.银行汇票 D.商业汇票

9.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BCE)B.贸易逆差 C.贸易赤字 E.入超

10.按CIP术语成交的合同,卖方交货后办理交单议付,必须提交的单据包括(ABC)。A.商业发票 B.保险单 C.提单

11.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是(BCD)A.科学技术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C.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

12.CIF贸易术语与DES贸易术语的区别主要有(ABCD)。

A.交货地点不同 B.风险转移界限不同 C.费用构成不同 D.前者是装运合同;后者是到达合同 13.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AB)。A.保护本国市场 B.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14.班轮运输的运费应包括(AD)。A.装卸费 D.平舱费.理舱费

15.为防止运输途中货物被偷窃,应投保(BDE)。B.一切险 D.水渍险加保偷窃险 E.平安险加保偷窃险

1、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是什么?

进口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有三条:

1.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成本。

2.新产品的输入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因而可加速本国的新产品开发和进口替代型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3.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必将加速代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

出口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六条: 1.出口的扩大,意味着本国收入的增加,从而可将更多的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强经济活动的基础,加快经济增长。

2.出口发展,使一国趋于按比较优势原则配置资源,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3.出口的扩大意味首市场的扩大,使企业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增加利润,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无疑有经济的增长。

4.出口扩大,可以加强出口部门与其他产业和地区的联系,使出口扩张的影响辐射到整个经济中去。5.出口扩大,有助于鼓励外交注入,解决国内投资不足,并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6.出口扩大和市场扩大,可使创新流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揧本国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有六条: 1.国民经济结构必须较为合理。2.市场机制必须比较健全

3.企业必须具有追求利益的精神。

4.出口产业与国内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在生产、技术和市场等各方面必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5.贸易量必须足够大和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以保持足够的出口收入及其收入的稳步增长,从而保持对国内经济持续的中、足够的刺激。

6.要实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必须保证本国能够获得来自贸易的利益。

2、试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 P224 内部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2.改变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3.有利于经济一体化国家整体贸易地们的提高。4.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外部影响:

1.一体化对区外非成员国经贸活动的积极影响。

区域性集团实现内部经济一体化后,其成员国自身会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对外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

2.一体化对区外非成员国经贸活动的不利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加强对区外国家的保护为特征之一。扩大内部贸易是以牺牲与集团外国家的部分贸易额为代价的,使得区外国家本可以进入区内的商品和劳务受到严厉的保护主义打击,这反映了其固有的排他性和歧视性。

2.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由于贸易转移影响,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因受到歧视而改为直接投资取代出口,在一体化区域内部直接生产。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环境。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将使若干个实力相当或相近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出现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

3、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P19 1.园陵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4、简述战略贸易论的基本论点 P107 1.由于国际贸易中不完全竞争的规模经济存在,国际市场竞争逐渐变为几个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少数厂商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因而市场份额对这些厂商而言就变得更为重要,因为谁占领市场,谁就获得超额利润。

2.由于市场对一些企业的外部经济效应缺乏足够的反应,由政府干预来克服这种反应不足,可建立一种环境,使革些企业的行为组其化企业带来好处,从而推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5、简述非关税壁垒的作用。P172 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

1.作为防御睡武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用以保护国内陷入结构性危机的生产部门,如农业部门。2.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用作砝码,逼迫对方妥协让步,以争夺国际市场; 3.是用作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的手段,甚至作为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发展中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 1.限制非必需品进品,节省外汇;

2.限制外国进口品的强大竞争力,以保护民族工业和幼稚工业;

3.发展民族经济,以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敬而远之,完全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而设置非关税壁垒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6、试述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P136 1.管理贸易日益成为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2.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关系相结合的趋势加强; 3.“公平贸易”、“互惠主义”将代替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 4.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

5.政府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鼓励出口成为推动外贸活动的主导措施; 6.建立经济一体化,实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7、出口替代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如何评价出口替代战略? P126-127 条件: 内部条件:一定的工业基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特殊生产要素,一系列的出口鼓励政策等。

外部条件:较好的地理位置,与世界市场有较稳固的贸易金融联系,筹措资金较容易。评价:优势:

1.有利于较为合理地配置资源; 2.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善; 400有利于提高就业。

不足: 1.出口替代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因而加深了这些经济部门对国外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依赖性;

2.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发展出口替代工业引进大量外资,使本国主要经济部门为外国酱所控制,从而使大量利润外流,外债急剧增长;

4.实施出口替代战略,以往不均现象同样存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地区的出口替代工业化只给少数的资产阶级带来利益,广大劳动者仍然很贫困,阶级矛盾尖锐,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8、简述保险索赔的主要程序。P313-314 1.损失通知:被保险人获悉货损后,应立即通知保险公司或保险单上指明的代理人。

2.向承运人等有关方面提出索赔:被保险人除向保险公司报损外,还应向承运人及有关责任方(如海关、理货公司等)索取货损货差证明,如系承运人等方面责任的,则应及时以书面方式提出索赔。

3.采取合理的施救、整理措施:被保险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保险公司对此提出处理意见的,应按保险公司的要求办理。

4.备妥索单证,提出索赔要求:索赔单证除正式的索赔函以外,应包括保险单证、运输单据、发票,以及检验报告、货损货差证明等,时效一般为两年。

9、简述对国家竞争优势说的评价 P88-89

1.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系统为分析一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其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潜力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框架。

2.国家竞争优势说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弥补了以强调静态比较利益、注重现有要素禀赋为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

3.国家竞争优势说注重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并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计 算 公 式

实际成本(1增值税)

1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购货成本(1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实际成本1增值税率购货成本退税收入出口退税

1增值税率FOB FOB完税价格1出口税率购货成本CFR完税价格CFR运费 1出口税率CIF完税价格CIF运费保险费 1出口税率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保险金额CIF(CIP)货价(1保险加成率)FOB C实际成本国内费用

1利润率佣金率银行费用率实际成本国内费用海洋运费 CFR C=1利润率佣金率银行费用率CIF C实际成本国内费用海洋运费

1利润率佣金率银行费用率(1加成率)保险费率佣金含佣价佣金率含佣价净价

出口换汇成本出口总成本(人民币元)出口外汇净收入(美元)出口人民币净收入-出口总成本100%

出口总成本出口商品盈亏率银行外汇买入价出口商品盈亏率1100%

篇3:《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

一、情趣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在40分钟的课时内, 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可分为五个阶段:0—5分钟, 由于课间休息及内容的转变, 注意力比较分散;6—15分钟, 注意力集中, 教学效率高;16—20分钟, 疲劳, 注意力开始下降;21—35分钟, 短暂疲劳后, 注意力重新集中;36—40分钟, 再度疲劳, 盼望下课, 注意力分散。据此, 教师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 可以将其节奏调节为快慢、强弱、轻重、缓急的模式。

在地理高考备考复习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把握好课堂快慢、强弱、轻重、缓急的节奏, 把情与趣带入课堂, 对“情”与“趣”有深入的理解并有效投入与创设, 则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能使每节课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歌, 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的内涵与师生“情”的培养

心理学中的“情”是指感情、情绪和激情, 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恨、愉快、悲伤、恐惧等心理状态。每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都会产生情感。“有情”可以引发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动机, 促成人际间的交流。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科内容为载体所进行的师生间的行为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如同社会交往过程一样, 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 师生的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 享受快乐。

三、“趣”的内涵与课堂“趣”的创设

“趣”指乐趣、兴趣和情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表明:“有趣”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潜能发挥到80%—90%, 否则将降低到20%—30%。“有趣”的课堂, 能营造出一个和谐而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并使他们更乐于学习。

任何学科的教学, 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并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 教师则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 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四、地理课堂情趣教学实践

2008年10月, 在本教研组课例研究活动中, 我上了一节地理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研究课, 内容是区域地理复习《南极洲》。下面是本人在这节课中开展情趣教学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首先, 由于平时与学生关系很融洽, 学生常盼望着笔者和地理课的到来, 所以当我一如既往地带着甜美的微笑进入教室, 学生在接受老师问好时就如沐春风, 心情舒畅, 他们每个人脸上也会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因为微笑是最有魅力的表情, 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随着学生整齐响亮的“老师好”问候声, 把学生从刚上课的第一阶段 (0—5分钟) , 注意力比较分散状态, 拉回到地理课堂上。接着, 笔者问了学生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你们都有QQ号吗?QQ形象是什么?”随着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身上后, 再抛出一个问题:企鹅生活在哪个大洲?它们的体态特征与所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笔者这些抛砖引玉的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了。

紧接着进入第二阶段 (6—15分钟) , 即注意力集中阶段,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 指导学生读《南极洲图》, 探究南极洲的位置、范围及地形和气候特征, 课堂进入高潮阶段。

讲完气候特征后, 课堂教学进入第三阶段 (16—20分钟) , 即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阶段, 我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方式, 探究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气候特点的成因。学生在疲劳期进入小组讨论活动, 在学习的低潮期间转换另一种学习方式, 使他们可以动动嘴, 解除了长时间听课带来的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气氛热烈的讨论中, 老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既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讨论结束后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 又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教学低潮转化为活动高潮。

课堂顺利过渡到第四阶段 (21—35分钟) , 即短暂疲劳后, 注意力重新集中的阶段。由于后面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是学生自己都能看得懂的南极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问题, 于是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先看书, 然后以个别提问的方式对那些问题各个击破。老师在点评时要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 特别注意发现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 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状态。

在不知不觉当中课堂进入了第五个阶段 (36—40分钟) , 即再度疲劳、盼望下课、注意力分散阶段。据此, 我诙谐地提出了一个小问题:“企鹅是鸟类还是兽类?”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再度被激发起来, 然后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企鹅是潜水生活的大型鸟类, 与鸵鸟一样是大型的不会飞的鸟类, 与鸵鸟不同的是企鹅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充满趣味性, 他们在这时会对具有渊博知识的老师投来钦佩的目光。我在介绍过程中还大胆地模仿企鹅左右摇摆走路的样子, 给学生带来欢笑。他们会在愉快的心情中欣然接受老师的任务:相互讨论, 完成相关练习。地理课堂情趣教学达到高潮,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给一节地理课划上完美的终止音符。

五、“跌宕起伏、行云流水”般情趣教学境界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本人所说的“境界”并非指学问的造诣程度, 而是指一种“情景交融、生动有趣、成效显著、师生难忘”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里, 教师不仅能娴熟地综合运用教学技能技巧, 而且能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以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和引导。地理课堂情趣教学, 过程摆脱了呆板、单一、松懈, 不再令学生昏昏欲睡, 让地理课跌宕起伏、行云流水, 时而高亢激越, 时而低吟回旋, 具有一种节奏美、韵味美, 似一首曲子有着内在的旋律, 时时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就是本人终身所追求的教学境界:积极开展情趣教学, 让每一节地理课都成为一首令学生难忘的跌宕起伏的歌。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8 (10) .

篇4:《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

【关键词】英语复习 备考策略 训练

新课改对中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开放、愉快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成为一个难点问题。英语的备考复习工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三年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也是学生实现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一、英语备考复习的理论基础

1.明确考点和知识构建。英语考试无论习题形式的创新还是命题思路的转变终会落脚于考试大纲之中。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备考时要以教材中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需识记的单词以及需达到的能力等级为复习备考的依据,并根据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及模拟试卷来找准英语的难点、重点、和常考点。同时,还应当根据切实的学科要求来保证复习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复习,最大限度的利用复习备考的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在备考复习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中学英语知识点多而杂,如果单个记忆往往遗漏知识点较多。教师首先要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将不同句式、时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在单词方面引导学生筛选出重点、考点词汇,进行针对性的记忆。

2.重视分类训练。分类训练是根据考试题型及能力要求进行的一种实效性强的备考训练。可分为听力训练、单词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四种。分类训练一方面可以避免熟练知识点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则可以分版块的地掌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每周进行一堂阅读专项训练课,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材料阅读和习题解答,教师统一讲评。教师在课下每周至少分配一次写作练习。

英文写作是英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也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差异有所不同。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强调文章的流畅性和词汇的准确表达,句子结构及表达层次化、多样化;对基础较差的同学作文则要求表达观点清楚,句子完整且无拼写错误。

二、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操作

1.有规律有质量的习题训练。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表明题海战术存在盲目性和低效性。习题练习对于英语考前复习必不可少但要有质量有计划的进行。习题训练要主要强调目标性,也就是说要明确训练任务。教师在训练过程应当注意训练的题目难度上要稍高于大纲要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才能应对自如。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严格控制,使学生克服做题拖沓的习惯,营造考场紧张感,学生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做题的根本目的在于练习后的总结与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多强调结题思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举一反三。

2.重视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英语考试中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非常关键,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能力。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单词的记忆不求多但要强调持续性,在课堂上每次复习10到20个单词,反复记忆。教师也可和学生一起整理常用的常考词汇、短语的典型用法,并在课堂上对一词多义的词汇进一步讲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

3.注重应试技巧培养的训练。英语考试除了对英语单词、短句、句式的的运用的考查外,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以完型填空为例,由于完形填空属于障碍性阅读,考察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材料中空缺单词的出现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经过仔细分析,才能推断出适合的单词。如果没有阅读技巧,单纯逐词逐句的翻译不仅仅大大影响做题时间也没有良好的效果。听力试题同样也需要相应的答题技巧。在听力材料播放前快速浏览听力试题,根据答案选项对所提问题方向有个初步判断。例如:A.railway station B.airport C.hotel D.hospital,通过选项大概推测出题目考查的是根据对话内容来判断对话发生的地点,再听的时候就能准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英语备考复习讲求的是科学性和高效性。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明确考察目标、摸清考试思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应试技巧指导,使学生有条不紊的备考。

参考文献:

[1赵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6).

[2]张玲.九年级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浅谈[J].读与写杂志. 2012(10).

[3]吴德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学林出版社. 2012.

篇5: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习题及答案

1.请简述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含义。

答:(1)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亦可以看做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2)教学媒体指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一般媒体发展为教学媒体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二是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3)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它的优越性在于:一是教学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能实现学习资源大规模共享;二是不仅能传递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准确直观地传送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三是能记录、储存、再现、加工处理教学信息。

2.请简述教育史上四次教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并对开发、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发的第四次教学技术革命进行阐述和展望。答:(1)第一次革命: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思维与记忆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有效地传授给他人。这个传授过程最初在家庭成员中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推荐部落中有经验和威望的年长者来教育下一代,直到产生了在语言教学媒体阶段专职教师出现的教育方式。

语言在教学中的特性:简单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馈性。局限是抽象,需要手势表情等辅助;传播距离短,难以保存。(2)第二次革命: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文字、纸张,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成为与语言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

(3)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教科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科书统一教学,并由此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教科书产生的优点:对学生的培养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教科书,按自身水平有效学习;

局限是:采用文字符号去描述,过于抽象,一般需借助其他直观教具。(4)第四次革命:19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媒体,如如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它引进教育领域的结果,使得教育方式和规模又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远景:一是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二是学习方式多种多样。2.请简述几种教学媒体分类法,并对这些分类法进行分析。答:(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2)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3)按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4)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5)按媒体的使用方式分类;(6)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

模块二

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形态? 答:(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2)信息产生于物质相互作用:信息体自己的内在结构与运动状态产生变化,在信息体上留下了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就是信息;(3)信息的形态包括: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教学媒体通过符号去贮存和呈现教学信息,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结合教学媒体的五种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使所选择的媒体的特性符合对象和环境的要求。

(1)根据媒体的呈现能力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等特征的能力各不相同,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特点并结合教学环境来选择。

(2)根据媒体的重现力选择。各类媒体存储信息、重现信息能力不同。

(3)根据媒体传送能力选择。根据教学环境,是在教室内传播信息还是远程大范围传播来选择不同媒体。

(4)根据媒体可控性选择。如个别化学习环境,就需要选择简易操作的媒体,如广播电影一般难以控制。

(5)根据媒体参与性选择。根据教学活动要求的参与程度选择不同媒体。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3.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1)教学媒体影响教师。教学媒体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角色转变,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2)教学媒体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大范围影响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3)教学媒体影响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媒体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同样,学习方式);

(4)教学媒体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个别化学习,远程教学。4.如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优化教学?

答:(1)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应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习惯、个性特点;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

(2)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

模块三

1.请简要说明教学媒体编制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的内容和技术手法都要科学、符合实际,充分利用媒体包含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2)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编制教学媒体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表达,善于在直观形象基础上提高到抽象理论层次;同时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并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中的直观形象要用语言文字图解等进行抽象概括,掌握完整的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既要按照大纲要求,又要结合学生的一般情况,使教材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能力;同时应编制一些大纲外的材料供不同程度学生自我提高。

(5)启发性原则。选用的素材要能引起学习兴趣,编制的材料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6)循序渐进原则。系统课程的教学媒体要符合学科逻辑体系,保证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内容的呈现要有适合的节奏与速度。(7)巩固性原则。教学媒体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理解透彻;教学媒体中可提出视听后的作业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2.简述你对所学几种教育理论的认识。答:

(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1)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教学目标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的好,必须采用发现法。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1)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来考察;

(2)教学效果取决于诸要素的合力,应对教学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3)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室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成功的过程,学习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从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3)人际关系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氛围。

(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S-AT-R;(2)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而非盲目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注意的功能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其他刺激并抑制对他们的反应;作用:通过适合的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保持功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教学内容上。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作用: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配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3.在编制影视教学媒体时应用的无意注意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答:(1)控制拍摄对象不同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对拍摄对象的本质引起充分注意,可以采用特写、鲜艳色彩、强光、特殊音效的方式加强刺激;

(2)利用动作性引起刺激。如利用镜头推跟、闪烁的指示标识等引起无意注意;

(3)选择拍摄材料的新异性;

(4)选择的内容与呈现的方法满足学生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等。5.教学媒体传播过程中有哪些要素?请举例说明。

答:(1)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如课程教学媒体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2)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将信息转化为符号,信道编码再将符号转化为信号;

(3)信道,即信息传送的通道。如电视信号的传送通道有闭路电视系统和开路电视系统;

(4)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如看电视,信号转化为声音图像符号,学生看到听到后转化为信息意义;(5)信宿,即信息的接受者。如看电视的学生;

(6)反馈。信宿获取信息后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应,并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信源,如看电视教材后有不懂的,请教编导老师;(7)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一切干扰因素,如电视机故障造成了接受的图像不清等。

模块四 1.请简述教学媒体利用的基本原则。

答:(1)发展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了解各种媒体的内在规律和正确使用方法;

(2)综合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要避免单一,应综合多样,互相补充使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

(3)经济性原则。应考虑教学媒体的投资效益,尽量降低成本,少花钱,多办事,选用那些能达到所期望教学目标的最便宜的媒体。(4)教学最优化原则。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应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请列举媒体使用的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

答:(1)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讲授;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发现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自主学习。利用教学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将教学媒体作为认知工具;

(4)协作学习。利用网络,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同步或异步、同地或异地进行协作学习交流;

(5)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如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实践;

(6)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7)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选取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专题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综合学习。不受学科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体验、协作、演讲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扩展;

(9)创新学习。推陈出新,自己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

3.请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媒体,利用这些媒体来配合讲授“教学媒体编制的原则与原理”的教学内容。答:一.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编制的教学媒体,对于向学生传播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必须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标;(2)要根据教学大纲,围绕重点、难点;(3)适合学生接受水平。

(二)科学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能正确反映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必须注意:(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选用的材料、例证和逻辑推理,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3)各种实际操作必须准确、规范;(4)所表现的图像、声音、色彩都要符合科学的要求。

(三)技术性。编制教学媒体,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声画同步,要保证良好的质量。

必须注意:(1)设备要处于良好的状态;(2)制作人员要掌握有关技术。

(四)艺术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必须注意:(1)内容要反映真善美的事物;(2)构图要匀称,变换要连贯合理;(3)光线色彩要适度,使观者感到舒适;(4)音乐和语言要适当,使听者愉悦,从而收到教育效果。

(五)经济性。(1)要有周密的计划;(2)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收获。

二.教学媒体编制要依据传播效果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建立在共同经验上,教学媒体的设计要重复考虑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

(二)抽象层次原理。教学媒体的素材要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选取,知识能抽象出要点,再用具体事支持;

(三)重复作用原理。将概念在不同场合重复呈现,用不同方式去呈现;

(四)信息来源原理。教学媒体编制中的信息来源应是有权威的、真实可靠的;

(五)最小代价律原理。低成本,高效益地编制教学媒体。4.请选择一种教学媒体利用的选择程序,并简述用该程序选择媒体的过程步骤。答:表格式程序。(1)分析目标(2)目标分类(3)列出教学活动(4)选择刺激种类(5)列出备选媒体(6)理论上选择的最佳媒体(7)最终的媒体选择(8)总结媒体选择的基本原理(9)媒体制作者的知识水平

模块五

1.用光学投影设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2.结合自己制作幻灯片以及与同伴进行作品分享的经历谈谈:一个好幻灯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题材典型,所选内容为重难点问题,符合大纲要求;(2)结构合理,内容层次分明,符合教学原则和认知过程;(3)语言流畅生动,能结合画面,简明扼要说明问题;(4)格式规范,图解清晰,配音准确合理;(5)符合艺术性原则;

(6)符合经济性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3.用电声媒体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4.结合自己使用音频教材进行学习的经历谈谈:一个好的音频教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内容和结构组织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所选的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适合录音手段表现的;

(2)声音能够满足重现教学需要的真实、规范,便于模仿训练;(3)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设计新颖独特,信息量比文字材料有所扩充,便于培养创新思维;

(5)解说准确清楚、口语化、优美动听,声效真实形象,音乐自然流畅;三种声音比例适当协调;

(6)符合经济性的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模块六

1.简述彩色电视的制式。

答:根据色度学的三基色原理,各种彩色光几乎都能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在彩色电视系统的发送端,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把三基色信号转换成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这些编码方式叫做彩色电视制式。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和13种黑白电视制式组合,形成了各国家地区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

2.摄像人员用什么方法操作摄像机才能达到摄像要领的要求? 答:(1)画面要平。可使用三脚架,同时借助寻像器横边和地平线平行;

(2)摄像要准。起落画幅要各预留5秒以上时间,变焦“赶前不赶后”;(3)画面要稳。固定镜头要三脚架,摇镜头最好用轨道车,肩扛式要两脚分开站稳,呼吸均匀,扭转腰部来摇,拍摄运动物体用广角镜头。

(4)摄速要匀。尽量采用电动变焦,拍摄前调整好三脚架转动部分的阻尼。

3.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有什么不同?

答:摄影构图是动态构图,摄影是静态构图。动态构图要根据被摄物运动和摄像机运动的特点去组织画面,镜头运动画面构图可以不完整,但要有目的。动态构图更注意运动的方向、速度、节奏、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变化。4.如何确定图像编辑点? 答:选择图像编辑入点与出点,要使镜头组接流畅、自然,既符合运动与心理规律,又避免编辑点视觉间断感。(1)主体动作编辑点(2)镜头运动编辑点(3)穿插镜头编辑点(4)人物情绪编辑点

5.简述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主要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答:虚拟演播室系统是一套由计算机主机与软件、现场摄像机、摄像机跟踪器、图形图像发生器以及A/D转换器、视音频切换台、延时器、色度键控器构成的电视特技制作系统。

(1)蓝室(现场所有布景为蓝色,作为将来抠像的基准色);(2)虚拟演播室专用摄像机(配有运动检测和识别系统,即跟踪器,用来获取运动参数);

(3)计算机主机与图形图像发生器(处理传来的运动数据,计算出虚拟三维场景的运动)。

原理:在虚拟演播室中,演员在一间蓝室进行现场表演,摄像机采集前景视频信号,摄像机上的跟踪系统实时提供摄像机移动的信息,这些数据被送至一个图形计算机,三维计算机图形发生器实时产生一个逼真的虚拟背景环境,以蓝色屏幕为背景拍摄的摄像机图像,经延时后与玄子计算机的虚拟背景以相同时码进行工作,并通过色度键控器“联合”在一起,实时产生一个组合的特技图像。6.应从哪些方面建立电视教材的评价标准? 答: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

观点正确,思想性强; 选题恰当,适合教学对象需要;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注重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2)科学性:

符合科学原理,表述准确,属于规范; 内容真实,逻辑正确,层次清楚; 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规定;(3)技术性:

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对比适中; 声音清晰,音量、音乐适当,音乐音响和谐; 声画同步,组合顺畅,画面无扭曲、抖动现象;(4)艺术性:

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技巧、特技选用恰当,画面生动,声音和谐;(5)效益型:

投资合理,效益好,经济适用; 作品生命周期长,发挥作用大。

模块七 1.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来评价?请列出你的评审标准,并说明原因。答:

(1)教学性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2)技术性要求

程序运行 信息呈现 用户界面(3)文档资料要求

或者:(1)教育性(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使用性(6)经济性

2.设计网络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网络课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答:(1)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

(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操作简单,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

(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应采取多种策略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

(4)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符合科学性,编排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5)协作性原则。应提供协作学习工作的工具盒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原则。应重视教学设计。类型:

(1)课堂演示型;(2)自主学习型;(3)协作学习型;(4)模拟再现型;(5)测验评价型;(6)趣味游戏型;(7)综合型。

3.校园网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

(1)教育管理系统:

行政事务管理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后勤管理 信息查询 一卡通(2)教与学应用系统

学习系统 教学资料库 教学演示系统 网上备课系统 题库管理系统 考试与评价系统(3)通信服务系统

学校主页、师生主页、电子函件、电子公告等(4)远程服务系统

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学生自查询(5)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备份、系统监控、网络安全 4.因特网的服务功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答:

(1)电子邮件。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换的电子媒体信件;

(2)文件传输服务。通过FTP,可以在因特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互传文件,而不管这两台计算机的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是否相同;

(3)远程登录。用户从本地计算机登录进入远程主机,使用远程主机的计算机资源。

(4)信息浏览服务。利用WWW服务和HTTP协议,用户可以使用WEB浏览器从世界任何地方调来所需的文本、图像、影视和声音;

(5)公告牌BBS服务。BBS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

(6)网络电话。通过因特网传输交互语音,费用要比普通电话低得多。

(7)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利用因特网视频通信技术使身处异地的不同学生或教师“聚集”在同一个虚拟教师中。

(8)其他功能,如USENET新闻讨论组、GOPHER信息系统、聊天室、联网游戏等等。

5.多媒体数据库在教育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多媒体数据库是为了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存取、检索和管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简单地说,多媒体数据库是按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可以共享的相关多媒体数据的集合。(1)视频点播。VOD,Video on Demand(2)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如媒体素材、课件、试题、案例和网络课程(3)数字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将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化。

(4)远程教学与培训。基于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教学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

(5)多媒体信息系统,是专门机构专门收集、制作与发布的、面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性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6.请简述“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答: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内涵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及移动通信设备等实现交互式、非线性、个性化的教育传播。主要特点有:

(1)当前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依托移动通信设备和专用电子操作系统、软件等;

(2)移动学习强调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3)其优势首先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情境下时间、空间的固定化,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即时学习。外延:

(1)基于问题的学习;(2)协作学习;(3)自主学习;(4)非正式学习。

7.请列出三种新型媒体,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教育应用上具有哪些特征。答:

一、播客,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视音频媒体文件的平台,是数字广播技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有声博客”。

(1)生动性。在符号形态上比博客等文字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2)个性化。节目内容个性化、传播形式个性化;

(3)简易性和高效性。低技术门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下载观看教学节目。

二、门户网站,可以被理解为网络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和导引。

(1)庞大的信息“网阵”。门户网站界面有很强的导航性;(2)强大的搜索引擎。方便学习者快捷准确地获取相关资讯;(3)与社会动态的高结合度和内容的时效性。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成了电子感应白板、鼠标笔、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组件,集教学培训和记录媒体为一身的新型媒体。其核心载体是电子感应白板硬件设备和电子白板操作系统。(1)交互性。电子白板与计算机之间的实时操作和信息传输;以及提供的课堂投票等功能实现学生的直接参与;(2)实时记录性。可将教师的各种操作演示实时记录保存,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师自我评价,节省学生抄录板书的时间;(3)管理便利性。可以对存储其中的信息进行快捷的调用、编辑和管理;无粉尘、低消耗无污染。

模块八

1.请简述多媒体综合教室的教学功能。

答:多媒体综合教室首先用于播放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并具有以下功能:

(1)展示实物投影;(2)播放幻灯投影教材;(3)广播与录放音;(4)电视广播与录像重播;

(5)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与浏览网上资源。(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和学生认知工具;开展新型教学模式试验;扩大教学规模)

2.请简述语言实验室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答:语言实验室是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和训练的专用教室,由教师控制台和学生座位厢两部分组成。教学功能:(1)控制与显示,保证整个教与学过程有序地进行;(2)呼叫与通话;(3)播放与示范;(4)跟读与录音;(5)监视与录音;(6)遥控与复制;(7)评价与分析。

3.请简述微型教学系统的使用和教学功能。

答: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特征如下:

(1)由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使课堂微型化;

(2)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3)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段“微型课程”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项教学技能;

(4)在进行“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时间过程记录下来;

(5)通过视频系统重播已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他人评价。教学功能:

(1)用于分组训练;(2)用于交互学习;(3)用于示范教学;(4)用于讲评教学。

4.请简述视频会议网络系统的含义及教学功能,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会议网络系统。

答:视频会议网络系统就是通过终端与网络使身处异地的与会者可以就同一议题参与讨论,相互之间不仅可以听到发言者的声音,而且还可以看到发言者的图像及背景,同时还可以交流有关该议题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信息。

教学功能: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交互式教学,即在不同地点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同一时间,进行双向的、实时同步的可视化信息传递与交流。如,V2 Conference,腾商网络会议室,Cooco多媒体通信系统,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等。5.请简述视频点播系统的教学应用,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点播系统。答:

(1)课堂教学。将传统教学录像带经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视频服务器中,教师可在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客户端统一的点播界面,自由点播这些课件,也可自制多媒体课件作为点播节目源;

(2)自主学习。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地方、任何年级的学生,点播视频服务器上的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3)广播教学。利用视频广播系统实时广播课堂教学实况,在与校园网相连的电脑终端上都可以进行收看;

(4)远程教学。VOD节目通过广域网络,实现跨地区的远程教学;

(5)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中配置光盘塔、光盘库或虚拟光碟,便可成为网上电子阅览室。

6.请简述人工智能和智能教学系统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答: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Tutorial System)是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为交互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开放式的人机交互系统。教学功能:

(1)交互主动式教学。关于概念和过程性知识的学,以双向会话和测试方式向学习者提问,鼓励学习者进行推理,然后修正学习者的概念;

(2)教练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3)诊断教学。通过辨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概念来指导学生学习;

(4)微环境模拟。提供一个有限模拟环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等推理过程,发现未知的规律。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教学功能:

(1)教育方面的专家系统。诊断学习问题、帮助研究者们选择和采用最为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等;

(2)专家系统著作工具。学习者利用著作工具来生成专家系统,以提高其问题解决技能,刺激其深入研究;

(3)教学模式识别。教学信息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

(4)计算机教学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智能答疑软件、语声识别等。

7.请简述虚拟现实系统的教育应用。答:

篇6:《邓小平理论》复习题与答案

题)

【 BCDE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ABCD】。

A. 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 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 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BCDE 】。A.数量结构 B.文化知识结构 C.专业结构 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 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ABE】 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C. 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 B. 民族 C. 体质 D. 经济 E. 文化

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BD 】。A.维吾尔族 B.壮族 C.蒙古族 D.满族 E.回族

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CE 】。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 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 】

A.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交往程度 D. 外部交往程度 E. 地理位置 民族发展包括【 BCD 】 等

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 政治发展 D. 文化发展 E. 次生态发展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abcde 】。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A. 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民族理论【 ABCDE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C. 是一门实践科学。D. 是一门交叉学科 E. 是一门新兴学科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 定性分析方法 E. 定量分析方法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A. 地位 B. 待遇 C. 权利 D. 利益 E. 财富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 ABDE 】。A. 和睦 B. 友好 C. 融合 D. 联合 E.协调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C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d 】。A.民族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发展性 E.交融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B.民族文化 C.民族语言文字 D.民族风俗 E.民族形式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E 】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强迫同化是【 ABCD】

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 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 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民族融合的结果 少数民族干部是【 ABCDE 】。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 bce 】。B.宁夏 C.新疆 E.西藏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 】的方针、原则。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 C.军事干部 D.管理干部 E.文化干部

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 abce 】。A.广 B.多 C.杂 E.散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 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 民族与阶级之间 C. 民族与国家之间 D. 民族的活动中 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33%以上的是【 abcd 】。A.青海 B.贵州 C.云南 D.宁夏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BCD 】。

A.《阿诗玛》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E.《嘎达梅林》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bcd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上一篇:关于召开2011年度中层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下一篇:十项新技术应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