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

2024-06-16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精选6篇)

篇1: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

有一天,那个陌生的小女孩见了金吉娅。小女孩就飞快的跑了过去说:“你能当我的小姐姐吗?”“当然可以,你跟我去我家吧,我有许多的哥哥姐姐,他们一定也很欢迎你。”金吉娅说。“谢谢你,你真善良。”小女孩说。就这样她们两个人说说笑笑地到了金吉娅的家。到家后,妈妈问:“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是谁中呀?”“妈妈,你忘了,她就是在卡片上写想要洋娃娃的那个小女孩。我们能收留她吗?”金吉娅说。“当然可以了,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妈妈高兴的说,然后他们一家就快乐的跳起舞来,那个小女孩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从此不再流浪。

篇2: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

晚上开始互相送礼物的时候,妈妈惊奇地发现金吉娅的哥哥姐姐都准备了五份小礼物,有文具还有玩具,都很精美。妈妈问道:“不是让你们准备四份吗?怎么多出一份呢?”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对妈妈讲出了实情。

当他们在商场分头买礼物的时候,担心妹妹不知道怎么去选购礼物,就悄悄地跟在金吉娅的后面。当看到妹妹所做的一切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决定,多准备一份礼物,亲手送给那些渴望在圣诞节得到礼物的小朋友们,与他们同享圣诞节的快乐。

妈妈听到这里,高兴得把大家拥在了一起。

篇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课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__,真的像__说的,那么__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很多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用好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

篇4: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

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旨在发挥主流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历经四年半时间,经过十多次评审,2016年秋季全国许多省市中小学正式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先认字再学拼音,新选课文,增加古诗文教学,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部編本”语文教材有了许多新变化,体现了很多新理念。从2014年起,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桐庐县等部分学校已经先行试用“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在两年的试用中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我们特地选编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三个板块编排,其中识字两个单元,汉语拼音两个单元,课文四个单元,写字和口语交际贯穿在这三个板块之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中有哪些特点?如何针对课文的编写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課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备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

,真的像说的,那么

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篇5: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给予树》续写

本节课是我在给三年学生上的一节语文课,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我上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关心爱护他人的意识。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学生在组内熟读课文。和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在班内汇报交流。后来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这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但是,后面我设计的环节比较多,尤其是让学生说出“母爱”和“手足之爱”基本是采取一问一答式,内容比较散,耽误了很长时间,于是我想把它合并为一个问题,并归纳到自学提示二中,改为“从文中还感受到了哪种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我感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偏差,没有理清思路。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重点分别是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替那个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学习自学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学指导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我请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有的学生说不出来,我就直接说出了答案,有些急于求成,还应让学生多读一读,说一说,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教学效果的反思

篇6: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的读写生词。

2、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就如我,今天来上课比赛,希望拿个一等奖回家。那你们呢?在考试的时候,100米赛跑的时候,看到喷香的鸡腿时,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尽兴说)(追问: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愿望就叫——如愿以偿(板书:如愿以偿),“愿”就是愿望,“偿”就是实现。

2、在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愿望的方式很特别,每到圣诞节,家里条件好的都摆放了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把愿望写在卡片上,由父母帮他如愿以偿,可是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贫穷,有的甚至流浪街头,无家可归,于是就把愿望卡挂在援助中心的“给予树”上。你们看——(出示“给予树”图,点击出示课题及注音)看这两个字,拼一拼,读正确。(指名读)指导生字“予”的书写,在学生写字时板书课题,板画给予树。

3、在这棵给予树上,有无数人的心愿,其中一个女孩这样写道——(出示文字)

亲爱的圣诞老人:

你好!

我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小珍妮)

(1)指名读。

(2)他(她)读正确了,你也能像他(她)那样读正确吗?自己试试。(3)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非常想要)从哪个词体会到了她很想要?(点红:“一直盼望”)她怎么一直盼望呢?看到商店橱窗里的洋娃娃,她盼望——(学生接读);看到小伙伴抱着洋娃娃,她盼望——(学生接读);想到自己的生日就要到了,她盼望——(学生接读)。

(4)小女孩就这样朝思暮想,盼星星,盼月亮,渴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谁来读一读,读出小女孩如此强烈的愿望!(请一个班里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站到上面来,别怕,有老师在!)你读出了小女孩的心声,她的愿望如愿以偿了吗?(在黑板上打个“?”)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31课《给予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

1、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读读课文。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予 圣 诞 享 默 糖 逛 援 仁 偿(学生自由读,齐读,教师指导疑难,指名读,同桌互读。)

3、教师出示要求会认又会写的生字:予 担 宽 裕 买 猜 糖 即 卡 盼 仁 贴(学生质疑难字,自由读,小组内竞赛读。突出“担”和“卡”的多音读音,并指导学生扩词。)

4.指导读长句子

(1)孩子们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发出最诚挚的祝福,受到最甜蜜的笑容。

(2)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富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有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3)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四、品读体验

1、自由读课文,在文中认识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3、我来动脑: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4、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这两个问题。

5、汇报交流,朗读感悟。(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相关语句:①“孩子们热烈的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学生谈体会,重点理解词语“热烈”“诚挚”“甜蜜”)

②“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兴高采烈”)③“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同学们之间互相做做摸摸口袋的动作,体会当时人物的高兴心情。)

(通过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引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兴高采烈的韵味。)(2)汇报表现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相关语句:①“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学生谈妈妈为什么担心?突出妈妈对孩子的疼爱,希望孩子愉快、幸福;学生读出妈妈的担心、忧愁)

②“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学生谈谈妈妈生气的理由;全班讨论“妈妈该不该生气?为什么?”读出生气的感觉。)

教师出示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学生可以从理解“沉默不语”这个词语来理解金吉娅的心情,突出理解金吉娅是一个善良的女孩。)

(师生对话:师扮妈妈,生扮金吉娅,展现金吉娅为什么没有给亲人买很好很多的礼物的理由。突出课文的重点,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金吉娅所说的话,注意提示学生朗读时的表情、语气、语速。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谈谈自己对“给予陌生人爱心”的看法。深化课文的主题内涵。

③“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学生体会妈妈此时的心情,谈谈自己对于这段的理解,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悟情。)

师:妈妈此时此刻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帮妈妈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吧!(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以妈妈的身份说此时要说的话。)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现在,我们对 “给予树”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爱心树;友谊树)

2、发放课外阅读材料《给予的故事》,学生阅读。(故事没有讲完,讲到那个人面临着艰难选择的情况,该如何做?)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自己给故事设计结尾。

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同情

善良 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 体贴

爱心树;友谊树 ······

上一篇:走进班级学困生的心灵下一篇:乡下人家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