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新研讨论文

2024-06-17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精选6篇)

篇1:教育革新研讨论文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的造型质朴、简练、率真自然,其线条优美、流畅、表现形式丰富,完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在进行现代家具设计时,在充分考虑设计的比例、大小、色彩、材质等条件的影响下,对传统几何纹样可直接提炼应用或作为组合变化提炼其优美的造型并应用于现代家具的造型中,恰当的直接应用也是一种创新,也能使传统几何纹样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焕发无限光彩。将回纹直接引入电视柜的设计中,两个回纹旋转对称,充分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

现代人们逐渐开始崇尚一种简约、适度装饰的家具风格,即简单的结构、简练的造型,在简单中显现丰富,纯粹中显现典雅。现代人们喜爱具有简单优雅的造型、蕴涵着更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现代家具,因此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直接应用传统几何纹样的外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理解和挖掘传统几何纹样的精神内涵,延其“意”传其“神”,对传统几何纹样进行现代化的转化,设计出不仅仅造型优美、简洁,同时具备悠久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适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家具。

化繁为简就是将复杂繁琐的纹样进行简化和概括,在把握其原有纹样的神韵和精华的基础上,适度删减剔除繁冗的图形线条,将纹样曲直圆角做相应变换,以简化、提炼、概括的手法进行加工,突出纹样的特点,使得纹样主体更集中、凝练,形象简明扼要,特征突出,更加单纯化,呈现出高度概括的造型,进而形成简洁大方又不失原有纹样的装饰美感。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历经岁月锤炼,具有典雅的风格和深度内涵,可以在保持其纹样原有内涵和意蕴的基础上,透过现代设计观念,进行简化概括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然能够呈现新的面貌。

夸张变形是指设计过程中借助于想象力,针对传统几何纹样的形态、动态、色彩等特征给予突出、夸大和强调,增强纹样艺术表现效果,使纹样形象特征更加强烈、鲜明和生动。夸张变形主要有局部夸张、整体夸张、动态夸张等方法。局部夸张主要是强化传统纹样中的某一部分,改变其比例和形态结构,以强化主题,增加装饰效果;整体夸张主要是从纹样的整体出发,使纹样形象特征更为强烈,趋向性更强,如长、短、胖、瘦、宽、窄、空间感等,增强节奏感;动态夸张主要是夸大物象在运动时的动态,改变基本的运动规律增加动感和韵律感。作为家具装饰的如意云纹,就是将如意几何形体进行夸张的放大,使其装饰形象更加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分解打散、重组重构创意是以传统几何纹样的造型元素为基础,挑选归纳出可以被现代设计所汲取的纹样将其分解打散,提取具有特征的局部元素,运用创意性思维规律及纹样构成的形式规律变化重组重构,重新组合构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几何纹样,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几何装饰纹样。这里所谓的“分解打散“是指将原有的几何纹样造型结构和组合方式进行分解,打破原有纹样的结构构成方式,分解打散的主要目的是提炼出原纹样艺术构图中的有用成分、元素、符号等。所谓“重组重构“就是将分解打散分离出来的造型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搭配,重组重构几何纹样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也不是相互拼凑,而是在承继传统纹样的精华及精神内涵和理智的层面上对现代纹样设计的精心把握与营造,追求富于情趣、富于精神内涵、富于艺术魅力的现代几何纹样。

在现代设计中,除了要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化涵义,吸取传统元素中的精粹,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应用之外,还要吸收和融合优秀的外来文化,充分认识到中西元素结合的创新概念,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几何纹样进行融合,激起人们的创作热情,发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因素,并进行借鉴、取舍和改造,必将创作出形态优美、意蕴深远的几何纹样,使得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更好的运用于现代家具设计当中,不仅仅是单一的提炼和创新传统几何纹样的形,同时更要去探求和挖掘传统几何纹样背后的“意蕴”,只有深入领悟了传统几何纹样的艺术精华和精神内涵,结合现代设计思潮,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使得传统几何纹样“意蕴”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升华。因此,将传统几何纹样运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时,我们必须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使用传统几何纹样时不能不求甚解,照抄照搬,而是需要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意蕴”领域的内部。

篇2:教育革新研讨论文

加强和发展艺术教育,关健在于建设一支数全足够、质蚤合格而稳定的艺术师资队伍。在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专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5%以上,因此,研究与探讨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对发展艺术师范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领布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给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美育教育极为重视;普通中学音乐、美术必修课的开设使艺术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些因紊为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晚。

但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高师院校在艺术师资的培养规模上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据估计,中学艺术教师缺编达三万余人。第二,一些高师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盲目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将成为纯粹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致使中学艺术师资出现“分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第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要求。第四,艺术教材缺乏,甚至出现本科、专科、中师使用同一种教材的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艺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1994年底以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分别在南京师大、黄冈师专、西南师大、首都师大、安阳师专、西安音院等院校召开了有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和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组会议,就改革高师专科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进行了部署。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的墓础上,根据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 形成了(高师专科二、三年制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几个特点:

1.科学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设五和各门课程合理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科学构建。高师专科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初级中学教育发展雷要的初中艺术教师,因此.课程结构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初中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为墓拙教育服务的指导思忽。

2.突出师范性。在课程方案中,要求在专业基拙知识、基本理论、墓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职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凡与初中艺术课程相对应的专科教材,都安排了教学法的章节。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保证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时问和质蚤,同时增设创作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拙。

3.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必修课程,以私扬我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各地初中教学工作的需要,方案保证了特设课程的课时,使地方和学校能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材改革,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为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了改变目前师专艺术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艺术系的有关教师,开始编写一套高师专科美术、音乐专业课程必修课教材(美术专业11门,音乐专业10门),并委托高教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套教材的出版将遵循几个原则:

1.每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方案中的学科课程墓本要求为依据。教材内容应根据课时安排食化,突出适应教学需要。

2.每门课程教材由高师专科学校、本科院校、艺术院校的教师联合组成编写组。教材编写学校及人选由艺术司根据各高师院校和出版社推荐确定。

3.为保证教材质量,木套教材必须经国家教委组织审查通过后,方可公开使用。各地高校也可自编教材或自选教材。

篇3:杨贤江“革新教育”思想管窥

一、初级时期

1919 年, 五四运动爆发,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 示威游行, 杨贤江也亲身投身于运动之中。运动结束后, 杨贤江根据自己在运动中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撰写了《新教训》一文, 第一次提出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必须要重视教育的观点, 这一想法立即引起了全国知识界的重视, 从此在教育界崭露头角。

应该说, 这一时期是杨贤江革新教育思想的萌发时期, 也是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杨贤江对教育的认识已经进一步深化, 已经模糊认识到教育与革新社会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亲身参与五四运动, 他已经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对于启发民智、唤起人们的革命信念、树立革命信仰方面的巨大作用。但是, 至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革新教育, 如何发挥教育革新社会制度作用, 杨贤江还没有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这时的杨贤江并没有深入地接触和投入革命之中, 对于革命的目的、方式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对教育在革新社会制度的功用自然也就没有本质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没有深入的体察。杨贤江这时的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思想, 还是他“革新教育”思想的初级阶段。

二、发展时期

1921 年2 月, 在陶行知的推荐下, 杨贤江抵达上海, 担任《学生杂志》编辑。这一时期是杨贤江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当时, 上海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 革命思潮风起云涌, 在上海, 杨贤江的思想和眼界大开, 也第一次得以近距离地了解和接触马克思主义, 有机会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一时期的杨贤江, 思想逐渐发生了质变, 他逐渐对中国旧有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推翻它的冲动, 并且萌发了投身共产主义的信念。当时, 杨贤江在上海一边在杂志社勤勉工作, 一边积极参加社会运动, 并得以与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士交往。1922 年5 月, 经沈雁冰等人介绍, 杨贤江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实现了他人生中的最重要转折。此后的岁月里, 杨贤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并且以《学生杂志》为舆论阵地, 不断进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并指引更多的青年学生踏上革命道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杨贤江当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特别执行委员, 积极组织和领导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1927 年4 月12 日, 国内革命形势风云突变,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杨贤江也被列为重犯, 受到通缉。鉴于革命形势的转变, 杨贤江于4 月秘密返回武汉, 留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坚持工作, 任《革命军日报》总编。7 月15 日, 汪精卫在武汉也公开叛变革命, 杨贤江无奈只得返回上海。1927 年底, 上海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危险, 为了进一步保存革命的力量, 杨贤江告别妻儿, 化名李浩吾, 踏上了东渡日本的客轮。

可以说, 这一时期是杨贤江革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这时的杨贤江亲身参与到革命之中, 通过组织参与革命运动, 他对推翻旧有的社会制度的意识已经进一步深化, 尤其在大革命低潮的时期, 杨贤江深刻地觉得, 革命虽然有低潮和低谷, 但是革命思想如果可以深入民心, 那么革命一定还会有重新兴旺的时刻。他已经渐渐将革新社会制度与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但是由于革命运动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 他对教育与革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进行。

三、成熟时期

1929 年, 国内革命形势稍稍好转, 杨贤江即秘密返回上海, 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在此期间, 杨贤江一心钻研教育理论, 并决定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纸面, 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成熟期。在经过深入构思之后, 他便开始不分昼夜地写作, 平均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一个多月过后, 一部近20 万字的书稿即告完成。此后, 杨贤江又五易其稿, 反复对稿子进行修改、润色, 最后定名为《新教育大纲》, 于1930 年3 月公开发行。此书一经发行, 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第一版很快售完。由于该书的巨大影响力, 国民党反动当局不得不将其列为禁书, 公开禁止销售。

在《新教育大纲》中, 杨贤江对自己的“革新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 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虽然可以制约教育, 反过来, 教育也对经济发展、政治的变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教育的兴起是应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教育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发展。教育的本质, 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所有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可是, 在中国当时的阶级社会里, 教育沦为了剥削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 教育同社会生产完全脱离。杨贤江认为, 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就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只有进行必要的革新, 在此过程中, 教育应当作为重要的武器之一。而且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 教育还可以为促进建设社会而服务。他的教育思想中深刻地批判了所谓的“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一些流行的观点, 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的一些错误思想。杨贤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变革不合理社会制度的重要武器之一”[2], 他的这种“革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的。

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 中国的教育发展极为滞后, 教育环境极为简陋。但是, 国外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已经逐步涌进国内, 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等, 对国内的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教育家, 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尝试, 收获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与众不同, 这是与杨贤江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杨贤江所生活的年代, 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危难的时刻。当时, 国家内忧外患, 军阀割据, 频繁发动战争, 社会动荡不安, 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危急时刻, 最需要的是唤起民众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深刻认识, 这是历史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旅日期间, 杨贤江的这种想法日趋强烈, 他更加觉得只有发展教育, 才是革新社会制度的最有效途径。

2.革命发展的需要。当时, 大革命刚刚失败,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血腥的屠杀和白色恐怖, 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理想和前途的信心都发生了动摇, 大部分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还不是十分了解, 革命的基础还不是十分牢固。在这样的情况下, 杨贤江敏锐地觉察到, 要想发动人民群众, 要想推翻腐朽的统治, 就必须借助教育的力量, 通过教育来启迪民智, 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教育主要面向青年一代, 他们是革新社会制度的主要力量, 他们正在人生观、价值观刚刚形成的成长阶段, 通过教育来唤醒青年的革命理想, 正是革新落后政治制度的有力手段。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杨贤江将教育理念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革新教育”思想才得以应运而生, 散发出耀眼的光彩。

四、重要影响

此后, 杨贤江相继编写了《教育史ABC》等专著, 对当时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杨贤江还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对如何提升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和学习素质都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他主张对青年一定实行“全人生的指导”, 引导青年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杨贤江为人朴实, 工作勤奋。在大革命的低潮时期, 杨贤江工作更加刻苦忘我, 为写出教育专著, 常常废寝忘食,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加之当时环境极其艰苦恶劣, 不幸积劳成疾, 罹患肾结核症。1931 年7 月, 杨贤江赴日医治, 但是由于他的病情过重, 医生虽然竭尽全力, 但也回天乏术、束手无策。1931 年9 月, 杨贤江在日本逝世, 年仅37 岁。后人充分肯定了杨贤江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称赞他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可谓实至名归[3]。

杨贤江,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他“革新教育”思想对于当时革命发展和教育振兴都起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种教育思想, 对于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喻立森.杨贤江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教育理论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

[2]吴月刚, 丁永为.试论杨贤江的学生自治思想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3) .

篇4:新闻专业教育革新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育 教师 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44-02

【Abstract】The New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training the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seminator, watcher and analysts 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needs the more efforts to perfect. As the direct performer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the teacher should have clear own role localization and quality for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that can help to make education planning and professional accumulation for better cultivation of new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Journalism Education Teacher Role consciousness

一、引 言

当下的中国媒介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理念也在推陈出新中找寻适合社会变革的发展轨迹。新闻专业教学改革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操作训练的配套,从人才优化的新思考到教学模式的完善,都在循序渐进地展开。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即将进入信息传播领域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或是和媒介相关的广告策划、创意人员,或是在新媒体领域发展的开拓者、革新者,总之,新闻专业教师要培养的是未来信息生活和资讯传播中把关者和社会信息行进中的瞭望者。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则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那么,培养瞭望者的新闻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角色意识和使命感,让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行进中的观测和预警者真正成为具备更机敏的观察和透视力,拥有更多担当的观察员、传播者、执行者。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案例教授时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新闻专业理论体系和专业对接在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应对,每天都有新的探索点。因此新闻专业的教师,也要根据现实环境进行相应的角色调整。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践行者首先是教师,新闻专业人才队伍素质的直接打造者也是教师,新闻专业人才挖掘和引导者往往是专业教师,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意识和素养对于未来媒介专业人才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有着直接而隽永的影响。

二、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结构:一是教师,对角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二是教师对角色规范的理解与把握;三是教师对角色扮演的认识与体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1]新闻专业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業理念与新闻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居于核心指导地位,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环节和教授效果。

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应是在明确新闻专业教育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基础上对于个人工作特点的清晰认知。

1.新闻专业教育的社会意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众媒介是公民表达权与知情权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没有媒体的平台和媒体人的积极参与,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乃至参与权、监督权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专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保障民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媒体人和信息解读者。新闻媒体能够真正成为公众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的平台与渠道,需要新闻专业教育者培育新闻理念的真谛,培养更多能够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抵制政治压力与经济诱惑,主持弘扬社会正义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对社会发展进行高瞻远瞩地判断和思考的社会栋梁。如果新闻专业教育理念能够立足时代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模式,这些对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跻身国际媒介市场竞争、捍卫中华民族话语权以及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2.新闻专业教师的责任和角色定位

新闻专业或媒介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几乎在各层次高校都有所涉及,真正能够进入媒介领域工作的新闻或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占多数,大部分学生可能从事了宣传、公关、广告策划、营销等行业。与新闻相关的技能、技巧性教育,其应用价值非常有限。但新媒体的普及和现代技术环境延伸,可以为具备一定新闻判断和信息传播责任意识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价值实现平台。新闻专业教育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发展,要求新闻专业教育工作者不单单传授给学生符合新闻基本实用操作规范的采、写、编、评、摄、播等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强烈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将上述理念付诸实践的视野、胸襟、知识结构与技能。[2]将来无论这些毕业生走向何方,从事何种职业,这些理念都将使其成为助力新闻业发展壮大,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新闻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技能和理论的传播者和批判者。对所在领域专业技能培训和理论讲授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能,但对于新闻专业教师来说,新闻专业无论是技术环节还是理论内容体系总是处于变动或变革的态势下,任何权威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总是有其特殊的时空应用特点,辩证地看待这些,就要求新闻专业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审视能力和批判精神。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本身就是和最新的信息流和社会发展动态密切关联,社会发展充满了诸多未知和嬗变,新闻传播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传递这些变化,适时提醒人们关注和应对。新闻教育者应当在日常教学和理论阐释中,灌输这种批判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对变化的捕捉意识和对信息的甄别、调配能力。

第二,社会和谐的倡导者和榜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日益便捷,经常更新、特色各异的传播载体:博客、播客、微博、短信、微电影等,充分满足了人们传受需要,但也带来了信息杂芜对个体的伤害以及对传播平台公信力的挫伤。尤其在网络传播中海量、即时、无国界等优势如果搭载的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消息,其破坏性和杀伤力也是惊人的。新闻教育者要在日常教学和理论、案列分析时,强化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价值判断力,倡导人人都是自律自省的把关人,促进信息传播和谐,倡导传播更加舒适的视听符号,超越对立,要关心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社会文化的品格,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媒介对话、沟通中,从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数量上要以人为中心,体现一种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服务与责任意识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二十多年的义务阶段加高等教育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师生接触,少者也至少有九年义务教育的经历,回顾我校教育生涯,在我们记忆深处往往是那些教学精通,课堂内外具有民主作风,生活中能够宽容体谅别人,言谈举止中关注学生成长,愿意和学生、同行平等交流,用行动践行教学活动,被学生从心底里视作朋友与知己的老师,往往使我们受益终身。另外新闻专业就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并助力信息传播责任意识的人格健全的传播者,更需要新闻专业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沟通时,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一言一行、一例一论都要谨记自己的职责,多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竭尽全力,一丝不苟。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课下交流以及教学成果评估都要传递、践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理念,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出更多更有担当的社会良知群体。

三、新闻专业教师角色意识的基本价值

《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曾说:我们过去和现在想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就是传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操作,提供有深度、高品质、可靠的新闻内容。作为职业新闻人,我们一如既往地相信,这种努力在转型期的中国是可能和可行的,有价值更有需求,而其进展关乎中国的未来。作为高校新闻学的教育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于培养一批真正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新闻人。我们也应坚信,这样的努力在转型期的中国是可能和可行的,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关乎中国未来的新闻人,关乎中国新闻业的未来,也“关乎中国的未来”。[2]

1.丰富职业内涵,成就教育使命

近年来,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发展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异常火热。重点大学、综合性、师范类高校大都办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甚至很多高职教育层次、非传媒类的专科院校也相继办起了新闻专业。由于很多院校是在师资、图书、设备、资料欠缺,新闻教学理念和新闻教学模式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办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与新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相违背,需要我们反思和重视的方面和教育革新环节有很多,在此,主要针对新闻专业教师角色意识和素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提升空间进行一些思考。对于身处社会变革和信息多元、价值观多元冲击下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来说,清晰的角色定位可以减少因理念冲突带来的压力和茫然、消极情绪,明白了职业的使命和承擔的职责就会在工作中理清头绪,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职业目标明确后,可以有序地制定教学规划、实施培养计划,角色定位明确可以使教师集中力量向努力的目标前进,在生活中、学习时密切联系自己的职业定位,强化对教育使命的认知和职业内涵的理解,这样,教育效果会日益明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会逐步增强。通过对于具体而明晰的自我角色定位意识的内化,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发挥角色意识的调控作用,促进自身职业心理和职业教育行为的成熟,成为更优秀、更有理想追求的前瞻型新闻人才的缔造者。

2.维护新闻职业尊严和责任的动力源泉

随着信息接收渠道的多元化、媒介接触平台的便捷化和普适性的提高,传统媒体信息把控和信息垄断的局面永难再现,多种媒介、多种声音已成为现实,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选择、接受、传播信息。多元传播的威力也决定了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高要求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和工作品格。尤其是网络传播海量、即时、无国界、传播成本低等优势如果搭载的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消息,其破坏性和杀伤力也是惊人的。新闻教育者在职业角色的感召下,应当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价值判断,在理念和理论传授中,尽可能消减经济和技术对新闻职业使命的负能量,在新闻教育阶段就要树立起新闻从业者的信息鉴别和筛选的责任意识,新闻专业教育把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信息实践对受众和社会负责、忠于事实、全面客观报道的理念,以及深入透彻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熟练准确的采写技能,作为闻传播教育让新闻从业人员拥有真正职业尊严和责任感,勇敢前行的动力源泉。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和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个人的职业操守和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也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之间垂范于其教育对象。新闻专业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多方面的,角色意识和职业使命感是所有素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特别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信息传播变革期,新闻专业人才的打造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角色意识塑造是新闻专业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玉华.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8)

篇5:卷烟制丝线设备革新路径研讨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增强,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卷烟的安全性也受到消费者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在生产企业中,在生产工艺的流程方面降低焦油的含量、提高卷烟的安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卷烟的品质。这样“中式卷烟”生产管理方法中提出了分组加工方法,这种方法生产流程灵活,加工多样,依据原料的成分、质量和在配方中发挥的作用等要素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将配方分成若干小模块,对小模块按不同的工艺加工,再将小模块组装成品牌的配方,然后进行掺配和加香处理,最后形成品牌的成品烟丝。分组工艺促成了制丝流程的变动,针对不同原料,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处理措施,这样提高了高档烟叶在原料配方当中的作用,又有效降低和减轻了低等次等烟叶对人体的刺激性,改善产品的吸味品质,提高了低等次等烟叶的使用价值,使生产的配方当中各种等次烟叶有机结合,既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又很好地达到了降低焦油对人体危害的目的。

工艺工程的大幅度变动对卷烟制丝线有关设备技术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分组加工工艺带来的烟丝供求不平衡,将引起不必要的制丝线停机或卷烟机待料停机现象和烟丝质量变动等现象,这些问题目前在各卷烟企业的技术改造中可以通过对制丝线的贮叶柜、贮丝柜、风力送丝机进行重新编组,优化烟叶与烟丝的送料模式等方法来解决,如进行箱式储存烟丝或是建立卷烟牌号的分配站,这样既使烟丝的调度灵活性增加,保证储存烟丝的时间,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烟丝的质量,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在设备的改造方面包括开发利用新仪器新设备、对已有设备的改进及生产辅助设备的利用。在新仪器的开发利用方面,针对当前卷烟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干燥膨胀叶丝或是梗丝高膨胀干燥机器设备的使用效果差别很大,且这些设备只能够单独处理叶丝或梗丝,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设备投资较大,运行的成本较高。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已经开发并设计了可以干燥叶丝或梗丝的高膨胀干燥机器设备(SH9611型管道式烘丝机),这种机器可以利用过热蒸汽在低氧环境中对叶丝或梗丝进行较快的膨胀和干燥定型。其采用了管塔结合式的干燥管道,有效降低了机器设备的高度;通过全面增加气料比和干燥管道的有效长度,降低了烘丝的温度,使膨胀后叶丝和梗丝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次设备技术改造的另一方面是对梗丝生产线设备的改造,合理地将梗丝应用在卷烟配方之中,这样不但可有效提高卷烟填充的性能,降低成本,还可提高卷烟的品质。用复切式制梗丝工艺设备代替直接切梗丝工艺设备和压梗丝法工艺设备可有效提高梗丝参配后在烟支段及烟丝柱中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产品质量,使卷烟焦油量有效降低。针对梗丝经风送系统输送后造碎大与整丝率低的现象,可以对梗丝风送系统采取降低管道的风速进行改进,并采用提高梗丝膨胀之后的含水率来控制,这样可有效提高风送之后的梗丝整丝率,减少梗丝造碎。

此外,针对辅连设备的`功能改造和利用,也是当前设备技术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比如根据片烟的来料和设备布局等实际生产的状况,在生产条件允许下,改变网孔的形状,如针对叶片线月牙孔、梗筛分腰形孔等,也可扩大筛网的孔径,或采取有效增大振动的振幅与频率、改变使用管道的风送或是采取皮带输送将加料前筛分出的6mm以下的碎片加到烘丝之前,这样便保证了筛网的畅通,提高了筛网的效率。目前卷烟制丝线有关设备技术的改造中还有一种趋势,就是使用掺配柜中应用的制丝工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烟丝的多种指标,对卷包质量及烟的水分、口感和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是有效利用辅助设备的方法之一。

最后,在卷烟制丝生产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设备的利用率,可进行分组加工。分组加工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原料和机器设备,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与措施分别进行加工,这样不但可稳定和提高高档次的烟叶在烟草配方中的作用,极大提高卷烟制丝生产过程中各种设备的配合程度;而且可有效降低和减轻低档次烟叶的刺激性和杂气,改善其吸味品质,提高低次烟叶的使用价值,使配方中各种档次的烟叶完美结合、口味统一,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达到全面降低焦油对人体损害的目的。制丝生产线分组加工主要包括叶片的分组加工、叶丝的分组加工和叶丝的混配等。主要是在制丝的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的半成品进行分组,按照制丝设备空置使用情况,将不同阶段的烟叶、叶丝、叶丝的混配同时进行加工。对制出的叶丝采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法、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获得最佳的加工质量。

篇6: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革新研讨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工程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进入了较快发展。目前,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覆盖了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和城市规划、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执业资格制度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48类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考试计划有9类,数量和类别最多,约占20%。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数量是企业取得资质的必备条件,是否具有执业资格是土木类企业招聘人员、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的重要依据。土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1995年,国家建设部对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估,通过评估的学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可享受提前报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优惠待遇。这促进了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校期间有重点、有选择地汲取知识,打好工程执业基础。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颁布[2]。2009年12月,教育部又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执业资格制度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中国目前已实行的与土木工程类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物业管理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等。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一般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两个部分。基础考试部分内容涉及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覆盖范围大,涵盖知识点多;专业考试部分多为案例分析或实务分析,主要考察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分析发现,技术类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CAD》等。技术类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课时安排如图1所示。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设置了管理类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企业管理》等;经济类课程,如《工程经济学》;法律类课程,如《建设法规》。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涉及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内容,但也存在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很容易通过执业资格基础考试,却较难通过专业考试。这说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和改进。能否及时反映时代需要,跟上执业资格制度体系调整的步伐,直接影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一)正确认识土木工程专业宽口径、重基础的新形势教学目标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近1000个调整、合并、更新到如今的250余个,土木工程专业较之原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更宽泛,涉及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路、机场、港口及近海建筑等多个领域。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必须加速提升土木工程管理水平,既要精通技术,又要有较强的土木工程管理能力。“必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3]这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程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并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举一反三。

(二)建立与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高校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根据自身特色,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采用不同的课群组方式,注重工程的实验方法及其在分析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为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多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编写和选用好教材;调整管理系列的课程设置;全面深入地探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注意在课时分配上与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比例;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开设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参与设计实战训练,加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很多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对本领域以外的知识了解较少,从而导致许多新知识、新政策、新规范、新标准在教学中得不到更新,如《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等课程与国家政策法规联系密切,有很强的时效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非常高。除此之外,土木工程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面广,需要一些课程铺垫(图2),既不是仅针对建筑工程方向,也不是只针对交通工程、岩土地下方向,更不是几个方向的简单叠加。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四)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完善的督导机制,加强师生沟通平台的建立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监督就没有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可以使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以聘请一批离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担任督导评估专家,让他们用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监督、指导教学活动[4]。教学督导可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同时在督导过程中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搭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提供基础。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省、校两级重点教研项目为契机,结合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与学生就业和成才相结合、与国家规范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特色,学生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把握行业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平台,加快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培养高规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土木工程专业中很多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2010年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也必须随之改革、调整,要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国内外经济信息、科技发展动态、国家新政策法规和新规范标准整理归纳,融合到教学之中,不断扩充知识面,适应“大土木”的专业培养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调整与研究中,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当前与长远、通用与新兴、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通过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或攻读博士等方式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新知识与新技术讲座,使教师能将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合理融入新编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

(三)创新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需要进行实验教学,所开设的实验多属于演示或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对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进行缩减,对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进行扩充,合理调整和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已建设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和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让学生将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专业实验融为一体,感受工程创新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锻炼,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资格制度考试作准备。

(四)与企业携手培养,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近年来学校多次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和研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当贫乏、肤浅,与企业所需的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的现代管理人才不相符合。这使学校充分认识到:较低的土木工程技术水平已成为制约中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瓶颈,用人单位渴望通过学校的高等教育加强和改革教学内容,让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根据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学生工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建筑公司、房地产领域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校友资源,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传帮带”。

三、结语

上一篇:二级vb真题笔试下一篇: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