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

2024-06-15

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通用8篇)

篇1: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

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

江宁区上坊中学 汪秀明

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创造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科学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培养人,科学文化素养是中小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科技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科技教育这项活动,在办学理念的转变、科技教育制度的完善、科技教育的实施管理以及科技教育成果的显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近几年来,我校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第14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02年11月);

荣获2003年江宁区第二届“电信杯”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优秀组织奖”(2003年5月);

荣获2003年南京市中小学航空模型P2E项目团体第二名(2003年); 在第16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04年11月);

在南京市第四届中小学教师发明创造、科教作品评选中,我校周开文老师的“防水防爆电器开关”荣获唯一个一等奖(2006年4月);

荣获2006年南京市航海模型比赛初中组综合团体第三名(2006年7月); 荣获2006年江苏省航空模型比赛中学组综合团体第一名(2006年8月); 周开文、范沪宁老师还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优秀辅导教师和先进个人。

一、审时度势,理清学校发展思路。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较高,客观上也是导致生源质量不高的一条重要原因,教师的流动率也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虽然逐年提高,但和主城区的一些传统名校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怎样在近期内赶超主城区的名校,这是学校行政一般人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几经研究和讨论,最终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狠抓教学质量,视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务实开展教育科研,发挥教育科研引领先导作用;大力培植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彰显特色办学方向。以此为目标,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奋力拼搏三五年,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力争融入东山主城。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学校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创建特色的一个突破口来抓。行政会研究制定计划,教工会布置落实,校会上宣传发动,向全校教员工讲清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舆论宣传、组织落实、师资调配、活动开展、总结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完成了办学思路的调整,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领导重视,健全科教管理网络。

为确保学校科技教育的正常开展,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由正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处室主要负责人、科技辅导员组成,校长室全面负责,教科室具体负责,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科技活动室----科技辅导员四级管理网络,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上坊中学科技教育工作条例》、《上坊中学科技活动室管理制度》、《上坊中学科技辅导员工作职责》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为我校科技教育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奠定了基础。网络组织的健全和运转,使我校科技教育的各项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知人善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能吃苦、业务精、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科技辅导员队伍,他们是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几年来,我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岗位自学等方式,选送部分教师参加省、市、区科技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活动,让一批具有一定专长的教师从事某项具体的科技教育活动,如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就让他搞小制作、小发明项目的辅导工作;有的教师理科知识水平较高,就让他负责“金钥匙”竞赛的辅导工作;有的教师有一定的模型知识且能吃苦,就让他负责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的辅导工作;有的教师电脑操作水平较高,就让他辅导学生创作电脑小报、科技小报等等,一批致力于科技教育的教师脱颖而出,陆晓微、周开文、周国海、童达余、张晓宝、谢文龙、李明、范沪宁、余频、胡正敏等教师正是这样的科技辅导员,他们用自己的专长把一个个兴趣小组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可见,学校对科技辅导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充分肯定的,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积极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吃苦精神,奖励他们的突出贡献,激发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逐步引导全校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

四、学科渗透,找准科技教育切入点。

中小学搞科技教学要找准切入点,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科技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明显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技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技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并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基础体系。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内涵,这样既可以巩固课本的基础知识,又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前人的科技成果和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这些成果取得的途径,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品质和科学精神。

例如我校政治教研组根据政治课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需要,分年级在各班进行了科技发展形势报告会,学生不但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广大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了科技教育的效果。

五、活动推进,扎实开展科教各项活动。

开展科技教育要有一定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益智类的科技活动,能大大推动科技教育成果的显现。近几年,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类科技活动:

1、学科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此类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形式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外活动。

2、电脑小报兴趣小组活动。利用中午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到机房参加培训,参加各级各类电脑小报制作的评比竞赛活动。

3、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这项比赛活动,参加人数多,辅导教师多,获奖的数量多,层次也高。

4、市、区科技创新大赛。对于这项活动,学校也十分重视,精心组织,抽调精兵强将,细心辅导,确保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5、市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比赛。2003年市航空模型比赛获得一个单项团体第二名。今年我校首次组队参加了航海模型比赛,一举夺得了团体第三名,两个单项团体第一名。

6、省航空模型比赛。今年我校组参加了省体育局等九家单位联合举办的航空模型比赛,取得初中组综合团体冠军。

7、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全校利用校会、班会、板报、网站、报告会等形式,组织优秀稿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科普知识宣讲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普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8、科技节活动。今年10月份,我校成功举办了科技节系列活动,共开展了九个项目的活动,其中竞赛类的活动有5个,一个月来,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成绩喜人,受到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

六、加大投入,确保科教活动正常开展。

经费投入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几来,学校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达数万元,主要用于场地建设、支付各项训练比赛费用、奖励获奖师生等方面。在场地建设方面,从安全角度对原有的国标运动场进行了范围标识,主要是为了配合航空模型的训练比赛。利用这个场地,2005年我校还成功地举办了全区小学航空模型大赛。利用校园原有的池塘,并在社区的支持下,借用了石马公园的小池塘、农户承包的养鱼水库作为我校航海模型的训练基地。在设备的投入方面,学校舍得花本钱购买,作为专项物资来保管、使用。在平时的训练以及比赛期间,凡是教练、队员急需的参赛用的物品一一备齐,生活安排、后勤保管工作也做得非常令人满意,让领队、教练、队员全身地投入比赛当中。对取得成绩的教练员,参照学校奖励办法及时一次性奖励到位。

总之,办学理念的转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辅导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活动开展中推进,再加上必要的经费保障,这些都是我校成功开展科技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我校正在向市、区科技局申报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我们将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长处和优势,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在科普推进的范围和层面上、在科技教育的突破点上多做些文章,力争使科技教育工作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

篇2: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

养成教育

我校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从细节抓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每学期初通过入学教育给学生提要求、定规矩,要求班主任“紧跟一个月,跟紧一学期”,通过参观校园了解学校、培养爱校情感。大队部通过“班风学风”、“文明卫生”流动红旗评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班级“比学赶帮超”的劲头。我校推行的班主任“三到“、“五到”制度增强了老师责任感,通过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美化校园,以榜样带动全校师生,使学校学雷锋活动蔚然成风。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构建长廊文化。二是加强阵地文化建设。阵班级布置好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光荣榜、中队角等文化宣传阵地。学三是打造文学艺术特色。同时每月开展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二)我校确立“诚志于学、立人为本”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在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设立礼仪岗、监督岗,定期评选“礼仪之星”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师德教育,凡在师德方面有不良行为的一经查实,在评优树先、竞聘上岗中一票否决。因此,中新小学以教风正、师德好而倍受社会、家长赞誉。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访、校信通以及家庭联系薄等方式创建和谐家校关系。

篇3: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

一、提升教师教学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学校提出“学校让每一位教师智慧、幸福、自觉地发展”的教师发展目标, 让孩子的成长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因素, 教师在让孩子得到快乐健康成长中自觉发展。学校力求给每位教师提供成长空间, 获得成功的机会。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是“自我研讨”、“师师交流”、“学校引领”、“专家指教”等。

2.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我发展三年成长计划, 鼓励教师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 自主发展, 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对教师的任职、绩效、专业研修、获奖等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记录,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重视对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师徒带教、骨干引领、校星级教师评选机制等, 形成骨干教师分级培养的梯队, 促使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优化, 搭建骨干教师实践、探究、互动、共享的平台。每月一次的骨干教师例会, 在实践中研究“学情”, 在科研中付诸实践, 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踏实肯干、不计报酬、忙碌并快乐着的骨干教师队伍。

4.倡导团队合作, 开展良性竞争。通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 开展以团队研究形式为主的主题研究活动。团体内的教师互为资源, 互为参考, 相互合作, 相互促进, 建构起“个人成长、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培训模式。

5.开展读书活动, 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和学术素养。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以“读书论坛”与“读书沙龙”作平台, 以“书香组”和“读书明星”的评选为激励机制, 提高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6.坚持课题研究, 提高科研能力。把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训的重要载体, 利用课题研究牵动教师学习的热情, 引发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又在反思中提炼升华, 总结经验。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提高工作品质

1.结合教学“五环节”流程管理。开展“命题研究”、“双休日拓展作业设计”等专题研讨;结合“每周一课”、“伙伴式课例研究”等平台, 聚焦课程, 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借助“教研论坛”、教师读书活动、校际教研, 丰富教研活动内容, 力促教研组活动的有序、高质、高效。

2.增强教研组长的管理、示范、指导、实效意识。完善优秀教研组、示范教研组 (备课组) 的评比办法。探索年级组长与分管行政共同指导、监督各项工作, 共同参与考评的实践, 建立健全各科教育质量的“条块式”管理模式, 以保证各科教学的均衡发展, 共同发展。

3.重视“学科资源库”的资源积累与共享。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 争取用3~5年时间, 逐步建立起我校各主要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不断积累与完善检测试题、评价案例、评价报告等教学质量监控资源,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资源库。

4.开发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建设数据全面准确、管理科学高效、使用方便快捷、诊断反馈功能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完善终结性测评管理系统和过程性评价管理系统。

三、细化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博雅气质

1.学校构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制订《三亚九小育人手册》, 明确每月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建立德育评价系统, 形成德育激励机制。结合每月的班级“流动红旗”常规评比, 促进养成教育;结合“星级班 (特色班) ”创建活动, 建立班级团队考核评价机制, 借此营造班级文化, 形成班级特色。充分利用和建设好小海星电视台, 组建校园小记者团、校园广播宣传栏、红领巾检查岗等途径营造德育氛围, 让校园明礼守纪, 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

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 强化德育管理队伍。完善班主任一日工作流程及要求, 制定和实施优秀班主任评价方案。由学校德育处与年级组根据热点问题及本校德育现状, 每学期组织德育论坛、班主任沙龙等德育研讨活动, 人人参与, 以提升全员德育意识。通过专家讲座、课题研究、校本培训等方式, 鼓励班主任形成自身教育风格, 以促进其专业发展。

(2)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发挥少先队优势, 继续通过每年一次的少代会进行大队委员民主选举, 并通过校园常规检查督导、主题活动策划、校内外共建使者等平台锻炼小干部队伍, 提升大队委员的自主能力和影响力。通过班级、年级和学校三个层面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的构建, 使我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更加全面。

3.挖掘教育资源, 拓宽育人渠道, 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1) 完善《国旗下讲话》校本课程。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安排好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内容,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 开发校园仪式课程。学生在小学生活中所要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仪式, 我们开设从开学、入学、升旗、生日、入队、中队会和毕业等校园仪式课程, 以擦亮仪式, 点燃仪式, 让孩子因为仪式而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3) 校园节日课程。将“主题教育活动”变成固定的校园节日, 沙滩体育节、海洋文化艺术节、海蓝科技节、浪花读书节, 整体统筹策划, 全员参与, 活动课程不再是为个别特长生开的小灶, 而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快乐自助餐。

(4) 家校合作课程。完善机构, 成立家长委员会, 整合各班的课程资源, 利用校网络、校刊等平台加强沟通, 实现与家长的无缝对接, 成立家长助教团、家长护校队、家长义工队, 提高家校合作的广度、深度和融洽度, 实施家长约谈心连心工程、多主题多时段家长开放日、走班式家长讲坛, 形成“家校一家亲”品牌。

四、规划课程体系, 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根据校本实际制定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

1.编写现代海洋教育读本《海洋教育》。整合《海洋教育》教材, 挖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以问题引领小课题研究的模式对海洋的相关知识展开研究。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开设海洋教育校本课程课, 采用阅读, 制作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知识, 开展丰富多样的海洋探索活动。

2.开发蓝色海洋教育系列课程。选拔我校的优秀教师成立蓝色海洋教育教研组, 具体指导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学生中成立了海洋知识探索队, 海洋环保志愿者, 海洋科技小组, 海洋国防观察小组、海洋文化搜集小组和海洋手工制作小组, 对海洋开展分类研究学习。开设手工制作、环保、摄影、绘画、科学小实验等课程, 在这些课程中都融入了相关的海洋教育内容。如手工制作课进行鱼类标本、贝类工艺的制作;环保课涉及海洋环保项目设计、海洋矿藏保护等内容;在摄影、绘画课上进行海洋生物、海洋景观的赏析与创作。

3.校园社团课程。在项目的设置上, 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坚持发展学校特色, 依托教师个人特长, 密切家长、社会资源, 实现三级课程互补。在组织形式上, 打破班级、年级界限, 实现跨班、跨年级重新组班。按照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维度成立校级组、班级组, 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特色活动中。成立了浪花文学社、墨鱼书法阁, 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贝椰工艺画、沙盘画、葫芦丝、竹竿舞等社团课程。

4.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每天下午第三节为全校性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每年的体育节举办“校运会”盛事, 请来全校家长参加闭幕式。完成足球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做好实施、推进工作。抓好各类运动队, 重点建设足球、乒乓球双球课程, 学校体育工作位居全市前列。

篇4:夯实航空教育 彰显办学特色

一、理念为导向引领前进

正确的理念导向,是使学校办学得以走向成功的有力的保障。我校根据新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的新任务及新要求,结合校情和师资优势,选取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作为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的科技体育在“实施全面和谐育人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兴趣与提升素养相结合”办学思路的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的原则,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航空航海航模科技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体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从而深化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多元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 、软硬件支撑坚实基础

学校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硬件设备的建设、配置中,每年均保证活动、培训经费的投入。我们在教学大楼首层精心规划、布局,建起了128平方米的航空航模制作室和75平方米的航海模型制作室,按需求配置了各种教学和训练必备的工具和设备,如小型车床、望远镜、工具台等器材,训练使用的各种飞机达600多架。另外,学校一楼、四楼和五楼均设有百米航模知识普及教育长廊,从航模的种类、模型的制作到放飞的技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航模相关的科普知识。另外在校园南面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生态科普园现已投入使用,内含学生种植区、区内首个挂壁体验科技馆、太阳能循环供电设备等,其中约90平方米的水池为航海模型训练提供了场地,它的投入使用使校园的环境更加优美、科普教育条件将更加完善。体育设施方面,我校设有田径场含环形跑道200m、直跑道60m、标准篮球场3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3个。以上这些都为师生开展航空模型活动及日常集训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我校把科技体育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小组成员由有着多位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航空航海制作,电脑机器人等方面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教育核心队伍。工作小组认真制定学校科技教育,含航模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并形成制度,使航空模型教育研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学校行政和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了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互相了解、合作无间的良好工作氛围。

其中负责航模队的何强教练是旧部前小学退休老教师,广州资深航空模型教练,凭着他对航空模型的的无限热爱,退休后坚持技术指导,并亲自承担学校航模队的训练工作。航模队的主要负责人魏蔚老师既是学校航模的教练,也是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魏老师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在努力做好我校传统航空项目的训练外,本学年还参加了新兴的模拟飞行项目。何老师与魏老师的默契配合,实现了我校航模特色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真正融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航模队水平稳步提升,成绩辉煌。

三、课程为保障实施普及

为强化我校科技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形成我校鲜明的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旧部前学子科技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我校以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航模制作三大科技特色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发创编了各年级的科技校本课程,2009年9月至今进入1-6年级校本课程的课堂。其中航模制作部分,从低年级的认识飞机到中年级学折叠纸飞机再到高年级的掌握遥控飞机技术等,循序渐进,让每位旧部学子都能掌握这“飞翔”的奥妙,感受这“飞翔”的魅力,为成就孩子的飞天梦想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普及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提高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辅导老师从日常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中物色有这方面爱好和专长的同学加入到低年级的兴趣班,然后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选拔人才晋级到提高班,从而为梯队的培养打通了人才发掘和输送的路径。通过科技校本课程这一平台,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系统了解和把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而且丰富了我校科技教育的内涵,拓宽科技教育的渠道,创出了一条科技教育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 邱 丽航空航海模型教育活动在我校得到了重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一直以来,活动广泛开展、水平稳步提升。

一、理念为导向引领前进

正确的理念导向,是使学校办学得以走向成功的有力的保障。我校根据新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的新任务及新要求,结合校情和师资优势,选取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作为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的科技体育在“实施全面和谐育人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兴趣与提升素养相结合”办学思路的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的原则,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航空航海航模科技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体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从而深化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多元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 、软硬件支撑坚实基础

学校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硬件设备的建设、配置中,每年均保证活动、培训经费的投入。我们在教学大楼首层精心规划、布局,建起了128平方米的航空航模制作室和75平方米的航海模型制作室,按需求配置了各种教学和训练必备的工具和设备,如小型车床、望远镜、工具台等器材,训练使用的各种飞机达600多架。另外,学校一楼、四楼和五楼均设有百米航模知识普及教育长廊,从航模的种类、模型的制作到放飞的技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航模相关的科普知识。另外在校园南面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生态科普园现已投入使用,内含学生种植区、区内首个挂壁体验科技馆、太阳能循环供电设备等,其中约90平方米的水池为航海模型训练提供了场地,它的投入使用使校园的环境更加优美、科普教育条件将更加完善。体育设施方面,我校设有田径场含环形跑道200m、直跑道60m、标准篮球场3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3个。以上这些都为师生开展航空模型活动及日常集训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我校把科技体育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小组成员由有着多位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航空航海制作,电脑机器人等方面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教育核心队伍。工作小组认真制定学校科技教育,含航模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并形成制度,使航空模型教育研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学校行政和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了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互相了解、合作无间的良好工作氛围。

其中负责航模队的何强教练是旧部前小学退休老教师,广州资深航空模型教练,凭着他对航空模型的的无限热爱,退休后坚持技术指导,并亲自承担学校航模队的训练工作。航模队的主要负责人魏蔚老师既是学校航模的教练,也是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魏老师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在努力做好我校传统航空项目的训练外,本学年还参加了新兴的模拟飞行项目。何老师与魏老师的默契配合,实现了我校航模特色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真正融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航模队水平稳步提升,成绩辉煌。

三、课程为保障实施普及

为强化我校科技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形成我校鲜明的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旧部前学子科技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我校以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航模制作三大科技特色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发创编了各年级的科技校本课程,2009年9月至今进入1-6年级校本课程的课堂。其中航模制作部分,从低年级的认识飞机到中年级学折叠纸飞机再到高年级的掌握遥控飞机技术等,循序渐进,让每位旧部学子都能掌握这“飞翔”的奥妙,感受这“飞翔”的魅力,为成就孩子的飞天梦想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普及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提高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辅导老师从日常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中物色有这方面爱好和专长的同学加入到低年级的兴趣班,然后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选拔人才晋级到提高班,从而为梯队的培养打通了人才发掘和输送的路径。通过科技校本课程这一平台,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系统了解和把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而且丰富了我校科技教育的内涵,拓宽科技教育的渠道,创出了一条科技教育的新路子。

篇5:创新办学理念,彰显德育特色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德育示范校评估自评报告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于2005年9月创办开学,由河源中学与河源市天润投资公司合作创办,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寄宿制管理的学校。2007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校区。

学校办学以来,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创办初期,全校学生只有218人。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3449人,办学仅五年,学生人数增长了16倍。现有教师198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29人,硕士研究生2人,在读研究生课程班6人,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教师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部分是各省、市、县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学骨干。

学校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努力创造优质教育教学环境。投资方投资2亿多元资金建设学校,不断完善各种设施设备,为学校办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校区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综合区梯次分布,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校区功能场室齐全,有独立的图书楼、实验楼,配置了电脑室、语音室、心理咨询室、舞蹈室、绘画书法室、棋类室,专用的器材室、档案室、信息中心、报告大厅、公开课演示厅、教职工娱乐中心等场室;有标准的足球场、田径综合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兵乓球场和游泳池。学校设施设备现代化,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语音系统和有线电视。师生餐厅宽敞、干净;学生宿舍舒适、卫生,配有双卫生间、空调,并供应冷热水,学生宿舍、饭堂使用闭路电视监控。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努力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强化德育治校理念,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河源市“文明单位”、河源市“安全文明校园”、河源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

学校的德育特色和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充分信任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现将我校德育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育人理念先进

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创办初期,提出了“做人与生存并重”的德育理念和“德育为首,质量为本,能力为重”的办学思想。随着教育形势向前发展,同时结合办学实际,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全面发展,彰显特长”的教育理念,至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紧紧围绕教育理念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学习,积极开展“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德建设主体教育月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教师育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让全体教师认识到“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要求教师根据初中生可塑性强,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的特点,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深刻认识“成绩好不一定是好学生”、“成绩不好不一定是差生”,不断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好与差的评价标准,走出文化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误区。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挖掘潜质,突出特长。

学校根据学生“独生子女、富家子女、干部子女多”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下商业性突出的社会现实,除了开展常规的思想教育外,还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列入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具有特色的育人工程。

二、育人机构健全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设立德育处、团委、学生会,配备团委书记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3名,专职思想品德课教师10名,聘请了叶开明律师和黄瑞强警官为法制副校长,人员落实,职责明确,德育管理网络健全,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学校结合实际落实德育工作法规细则,落实上级布置的德育工作任务,每学年、学期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德育专题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容,德育处每月召开全校班主任会议,每周召开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例会。德育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管理工作运行正常。

三、育人措施到位

(一)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绿树成荫,环境清新。为落实学校育人理念,学校全面开展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近年来,逐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内涵,投资130多万元德育专项经费,先后在行政楼、教学楼顶装置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大红漆铁字,教学楼、宿舍楼的各栋楼主墙镶上励志名言、道德规范为内容的钛金铜字,重新布置广场至校道的文化长廊,主校道两边设立古今中外科学家、思想家等名人头像和《弟子规》大理石刻书卷,广场的大石刻上校训、校风的文字,实验楼旁边建设人工湖及凉亭,小花园设立孔子铜像等。另外,精心布置各种宣传栏,完善了相关功能场室及各种器材设备。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让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无声的融入学生的成长,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现在,学校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充分展示了我校的人文精神和师生的精神风貌。

(二)健全制度,面向全体

为贯彻实施学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先后制订《“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优秀教师、名教师、突出贡献教师”评选方案》、《十大师德标兵评选方案》和《十佳教师评选方案》,对每位教师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制订《教师积分奖励方案》和《教师教研成果奖励方案》,以激励教师不仅关注教学,更要重视方法和过程的研究;制订《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方案》、《文明班评比方案》、《十大阳光少年评选方案》、《十大孝顺孩子评选方案》、《生活之星评选方案》等学生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端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态度,引导部分家长纠正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错误观点。

学校全面、系统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冲破了传统“以学习成绩论好坏”的误区,有力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学生群体优化和群体自律目标的达成,收到了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合力育人,事半功倍

1.全员参与。学校建立全员育人制度,落实教职工岗位育人职责,力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课堂教学为德育工作基本阵地,要求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节课都是德育课”的内涵,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工作中。结合校本教材《儒家经典伴我行》作为语文辅助教材,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明确职工、教官的岗位育人职责,要求职工文明服务,发现学生不文明行为要敢于批评指正;要求教官在管理过程中,既要硬性的纪律要求,又要软性的循循引导。

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营造校园和谐氛围。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的教室不仅有学校统一布置的国旗、班风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眼保健操、名人名言,每一个班都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自己设计的班徽、班刊、班级奋斗目标、各类宣传栏、读书角„„在教室环境的创设上营造温馨的浓浓的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塑造班级精神。学校的值日工作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学区、宿舍区、饭堂等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都能见到值日学生的身影。各项大型活动都有学生做的主持人„„学生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了诚信与团队精神、激发了创造潜能,展现了自身才华。“服务同学,奉献校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可以,我能行”等充满自尊、自信、自豪的崭新理念净化着学生的心灵,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他律”变为“自律”,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关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

3.家校合作。我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沟通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开展“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等探讨活动;每学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和学校的要求;定期举行“感恩晚会”和评选“十大孝顺孩子”等亲子活动;规范落实《家访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家访、电访和约访,及时、有效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校互动工作。

为丰富家校共同教育内容,学校致力于探索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学生成长历程》和《倾心关注,共同探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书面交流手段,并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学生成长历程》是记录学生三年成长过程的原始材料,也是家长、学生、班主任每周书面沟通的平台。《倾心关注,共同探讨》通过故事或事例,将学生的焦点问题和学校的观点呈现给每位家长,倾听家长对问题的看法,适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校双方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从而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实施学校的育人措施。《学生成长历程》和《倾心关注,共同探讨》深受家长好评,已呈现为我校德育工作一大亮点。

通过几年来的家校紧密联系和教职工紧密合作,学校营造出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育人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四)优化机制,狠抓落实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指引》、《班主任考核办法》、《河源中学实验学校评优评先方案》、《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班主任量化评价方案》等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工作主力军作用。利用专题会议和师德专题讲座,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使教师牢固树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的思想。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天检查班主任早读、晚修到位情况,将班会课落实情况直接与班主任工作津贴挂钩,每学期评选“先进班主任”等,不断完善、优化评价机制,激励班主任从细节抓起,从每一个学生抓起,强化了班主任管理业务学习和互通,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威信,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学校严格实施督查机制,重视学生“六不准”定期排查工作,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确保学校纪律的严肃性。

(五)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1.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亮点。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却的责任,我校在“一个孩子关乎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梦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思想指引下,把后进生转化工作放在德育工作举足轻重的位置。建立了教师个别辅导制度,制订了《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把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重要条件,明确班主任、科任教师对每个后进生负责。建立后进生档案,及时反馈、定期汇报转化情况和总结转化成果。

学校不仅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方法指导,而且更重视转化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开设以“关爱后进生”为主题的教育论坛,由转化后进生成绩突出的班主任作经验报告;开展“育人能手”评选活动,让每位教师肩负转化后进生的责任,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开设论坛和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育人思想认识,明确了转化工作的目的意义,为教师树立了育人榜样,为育人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法,激发了教师育人工作的信心。几年来,我校转化工作效果突出,后进生转化率达到90%以上。

2.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又一个重点、难点和亮点。我们制定了《文明班评选办法》、《“六不准”规定》、《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方案》、《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明确了学生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了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生宿舍采取班主任和教官共同管理方式,教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班主任负责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宿舍内务、卫生等项目达到了准军事化管理标准。男女生宿舍都有闭路电视监控,并安排教官全天24小时值班,确保学生安全。同学之间偶尔发生的矛盾,因有教官和班主任的密切关注,这些矛盾都能及时得到化解,处在叛逆年龄阶段的三千多名中学生集体居住在学生宿舍,三年来没有发生严重违纪行为。

(六)内容丰富,寓教于乐

学校围绕“分类施教,彰显特色”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各类专题活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利用每周晨会、班会、宣传栏、广播站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紧急逃生演练;聘请法律专家、律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法纪教育、禁毒教育;开展“庆国庆”、参观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建军节”双拥活动、参观科技馆等活动;开展为地震灾区捐款、与兄弟学校贫困学生“手拉手”等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场“感恩晚会”、两年一届学校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新生军训、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十大孝顺孩子”、“十大阳光少年”、“十大生活之星”等评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育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校风。

(七)以人为本,科学引导

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应对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能力是我校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办学初期,学校就明确了德育工作方向,探索切实可行的辅导模式,完善心理辅导体系,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心理辅导队伍,并尝试形成德育特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上课,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和心态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受学生电话、信件、网络、面谈等方式的心理咨询疏导;开发校本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并列入常规课程,丰富心理辅导内容;成立年级心理协会,定期举办“考前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等专题讲座;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C证”培训,定期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交流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康乐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我校专职心理教师3人,取得心理培训A证1人,B证12人,C证149人,初步搭建完成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工作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工作,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心理的科学引导,排除了学生许多心理障碍和困惑,调整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为学校落实“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育人效果显著

(一)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学生品行得到优化。以“学会做人”为中心任务的育人工作,凸现了我校突出的教育质量,为学校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三年来,我校法纪教育成绩显著,“文明学生”、“三好学生”占80%以上,全校学生的操行评定优良率达99﹪,一直保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为零的纪录,形成了文明有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的良好校风。2.学业成绩全面提高。中考成绩辉煌:2008年中考,源城考区前10名我校占8名;2009年中考,源城考区前10名我校占9名;今年中考,全市前10名我校占4名,全市前50名我校占18名。连续三年中考,我校总分平均分达550分以上,超出全市平均分150分以上。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奖114人次,省级奖58人次,市级奖213人次,连续几年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均获佳奖,各科成绩都排在全市各县前列。其中,杨慧文同学参加全国英语口语比赛荣获国家金奖,钟佩珊同学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获一等奖,欧阳满等4位同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刘奇聪等5人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曾彦淞等3人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蒋芊芊等14位同学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3.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朱迪妮同学代表河源市参加广东省中学生“我为青春承担责任”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学生集体舞表演队参加市直学校“校园集体舞比赛”获得三等奖,张敏、廖聪煜两位同学参加全市小主持人比赛并列获得第一名,学校民乐队获得市直比赛第一名,学校舞蹈队的歌舞节目多次被市政府、团市委选派参加大型庆典活动演出。此外,连续几年,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绘画、书法、摄影、手工、舞蹈等各种比赛,都获得较高的荣誉。

(二)教师师德高尚,铸就良好师风师魂

1.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三年来,先后有319人次被评为学校“先进班主任”、“先进教师”、“首届十佳教师”、“首届师德标兵”、“首批优秀老师”,12人次被评为“市先进班主任”、“市先进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09年,张定红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2010年,李伟红被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评选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胡绍军参加全市的班主任能力大赛获得全市第二名。

学校在组织师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生“知荣明耻我们在行动”主题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奖”。

2.科研成果累累。三年来,全校教师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800多篇,发表教育论文192篇,教学论文500多篇。先后有30篇教育论文、154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有27人次获得校级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奖励,10人次在市级、省级教学研讨会上示范课,26人次获得省、市优质课例奖励。其中,崔燕的作文课堂教学课例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刘巧云的英语课例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王婉琳的生物课例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柯神龙的心理体验活动课例获省三等奖;李伟红、芦玉霞的“三优作品”评选获国家级奖励,谢有志等六位教师获名著阅读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省级二、三等奖。此外,有63人次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分别获金、银、铜奖和优秀指导奖。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课题的研究。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校本教研区域协作研究》的子课题《山区初中学校名著阅读教学专题研究》顺利完成了既定研究任务,省教育厅教研室已批准结题并颁发了结题证书;推动市级课题《创办绿色生态教育特色,促进优质学校建设研究》的研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初中英语网络教材有效模式的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

(三)德育特色彰显,社会普遍认可

在先进育人理念指引下,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育人措施,教育工作效果明显。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文明有礼,互敬互爱,课室、宿舍、饭堂处处干净整洁,同学们个个性情活泼开朗,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得到培养和规范,学习方法和生活常识得到不断丰富,生活能力得到锻炼和逐步提高。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进了实验学校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和进步。家长的口碑成了学校的活广告,家长的赞语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办学仅五年,学生人数增长16倍,这就是家长认同、社会认可最有力的证明。

由于家长的宣传,我校已有部分学生是从深圳、惠州、东莞、珠海等市转来读书的。同时,也不断有省、市兄弟学校的领导到我校来参观学习,从2007年开始,陆续有东源县柳城中学、东源县船塘中学、东源县实验中学、和平县实验中学、紫金县乌石中学等二十多所学校德育线的主要领导来我校交流学习。2010年4月广东教育学院林英典教授带领广东省第三十期校长培训班学员到我校学习交流,让我校的德育工作经验在广东省的兄弟学校得到推广,林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说:“„„河源中学实验学校是民办教育的一个奇迹,很多经验值得在座的校长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德育工作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对照《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指标》,我校的自评分为308分,达到广东省德育示范校的评估标准。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还欠完善,在全员育人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学习,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时代要求,以更优异的成绩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篇6:竭尽服务职能彰显办学特色

我镇位于市东部,东邻城区,宁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镇30.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0万人,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有280公顷的现代化工业集中区和占地10公顷的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园区,拥有各类企业118家,是苏中地区经济重镇,江苏省卫生镇。这个镇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创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中小学义务教育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格局,社区教育发展更是一步一个新台阶。

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以我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依托,整合镇党校、镇科学技术协会、镇文化体育中心的资源,创办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经过近1年多的建设和运作,社区教育中心的全体成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区建设,为繁荣社区文化,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很大成绩。5月,镇政府征地2.5亩,投资30多万元,建造篮球场,投入2万元,改善了社区教育中心图书阅览室。完善了机制,扩大了规模。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创办以来,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文明生活为立足点”,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紧紧围绕培训目标,瞄准抓住服务对象,巧妙安排培训时间,努力减少服务费用,全方位地开展了社区文明

建设服务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传播工作,以及社区居民文体素质的提升工作。中心内部强化工作管理,优化工作环境,竭尽服务职能;外部树立公众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彰显办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中心公众形象,拓宽了对外服务渠道,壮大了社区教育阵地。

一、为社区文明建设服务,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十分重视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并做好示范表率作用。社区教育中心是我镇委员会党校所在地,对辖区内的党员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宣传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创办以来成功策划并导演了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艺调演、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演、出七·一红歌演唱比赛、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演讲比赛等。全镇各支部和社区团体纷纷踊跃参加,活动气氛热烈,歌颂党,歌颂祖国,弘扬文明,讲荣辱、树正气的主题节目等使社区观众掌声雷动,受益匪浅。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彩排均由社区教育中心负责,其公众形象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同。社区教育中心还把土山村社区教育站作为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试点村,与村支部一起组织进行“八荣八耻”宣传演讲,创建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尤其是社区教育中心组织该村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首肯,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社区教育中心每年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以及和谐家庭的评选,以此

激励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二、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深入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工程。我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是省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单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意义深远的工程。整合后的镇社区教育中心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农村成人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农民,幅射的层面是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篷勃发展,农民工转移到城市务工越来越多,而大批粗放型的农民工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却不能很好的接轨。因此,对外出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成为关键之重,而这负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农村成人教育的肩上。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整合了全镇的教育阵地、设备、师资,由镇政府发文转发了学校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任务分解表,启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网络。通过内外联姻、校企挂钩、借机(鸡)生蛋、搭船下海等多种途经,本着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的精神,动员全镇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引导农民转岗致富。

在省组织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工作中,中心专兼职教职工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转移培训的好处做到家喻户晓,在培训过程中,中心一班人不断探索培训新机制,增强广泛性和实用性,加强教学班级的管理,对培训班的学生给予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帮助,向培训要质量,为就业打基础。由于加强了培训质量管理,增强了学员的满意度和学校的知名度,培训工作做到了良性循环。整个培训过程由区劳保局、区农林局、区

财政局全程跟踪监管,虽然培训的人数不多,但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拥护和欢迎。

三、为普及科学技术服务,努力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知识,这是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社区教育中心是镇科协所在地,中心主任兼任镇科协秘书长。在为普及科学技术服务过程中,社区教育中心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和科普志愿者,科普宣传进社区,传经送宝到农户,针对农村实际结合创建科普文明村镇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信科学、讲文明”活动,以科学技术普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社区教育中心聘请了农校专家,协同镇农科教的技术人员深入到双楼和孙李桥等村展示科普展板,赠送图书资料,跑田头、蹲池塘,替农户解难释疑,帮助种植结构调整。社区中小学开展了“学科学用科学”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利用双休日参加各类知识竞赛和培训活动。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中心一班人配合区科协开展了防震抗震科普画展和科普电影放映活动,参观了省科普大篷车的科普画展。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科普志愿者帮助各村定期更新科普画栏,科普图书室,组织农民经纪人搞好创业培训,帮助组建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学实践能力。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喜爱,为农民群众科技致富奔小康,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作出了贡献。镇社区教育中心连续两年被市科协评为争先创优先进集体,2008年又被省科协评为科

普宣传先进集体。

四、为提高居民文体素质服务,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健康生活。镇社区教育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居民文体素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科学健康生活。中心内部建有居民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场、棋牌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休闲服务;中心建有音乐灯光广场,每天晚上为居民辅导健身操、民族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为社区老干部辅导国家推荐的24式太极拳,镇社区教育中心所辖的十个社区教育站内均有远程教育设施,建有千册图书室、乒乓球室等健身健脑场所,镇社区教育中心人才库收录了全镇经过评选的十佳歌手、十佳舞蹈选手、十佳乒乓球选手、十佳社区教育志愿者。在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组织下,全镇每年都要开展歌咏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扑克、象棋比赛等,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的镇社区文体系列活动引起了社区居民浓厚兴趣,无论是镇领导干部而是社区居民,甚至外来打工人员都同时登台献艺,平等竞争。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而且融洽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对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居民文体生活上竭尽了服务职能,在提升办学理念,拓宽办学渠道方面彰显了办学特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扬,学校2005年被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特色乡镇成人学校”,2006年被市教育局、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等七单位评定为“职业教育先进单

位”,江苏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任命学校为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007年学校办学经验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成人教育》杂志上发表,2008年被评为“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普宣传先进集体、区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负责人被评为市社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双百”竞赛服务竞赛标兵。

篇7:彰显办学特色 打造学校品牌

——江夏区法泗小学迎接市级素质教育督导汇报材料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法泗小学始建于1945年,坐落在江夏区西南麓,是一座典型的农村中心小学。学校配备了微机室、会议室、科学仪器室、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现有微机97台,已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学校还设有图书室,共藏图书13000余册,人均图书30册。学校占地面积13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705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41名,专任教师37名,教师平均年龄46.4岁;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1人,本科学历2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学校秉承“给每个家庭播种理想,给每个理想凝聚动力”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洁、自律、自励、自强”的校风,“孜孜不倦、自强不息”的学风,“利不争、博不让、难不避、行不僵”的校风。

学校加强体艺“2+1”工作,以早锻炼、大课间、课外活动为主阵地,将体艺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形成了学校体艺教学特色,学校连续5年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荣获小学组冠军,2013年荣获第三名,被区教育局评定为“体艺传统校”。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教育教学质量连年上升,学校连续三年被区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先进校”。教师们也受到了不同等级的表彰。

新的时代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法泗小学将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科学规划,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扩大办学声誉,努力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向建设市级素质教育农村一流特色学校的方向阔步前进。

第二部分 准备过程

学校十分重视市级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武汉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方案》(试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以此次督导评估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创办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新动力。

1、以优异成绩通过区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2013年12月,区素质教育督导组以林军同志为组长,到我校进行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工作,我校以优异成绩顺利评估。2、2014年2月21日,我校接区督学通知接受市级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

3、准备过程。接到上级通知后,我校于当日成立了迎接市级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胡建新同志为组长,并认真按照区级督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整改。

4、分析评估,认真自评

四个指标小组的组长均由校委会成员担任,对相关指标体系负责。在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每周召开一次指标小组组长会议,交流自评情况,研究工作进程,做到指标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各指标小组都制定了部门自评工作计划,采取座谈、问卷、测试、调研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自评工作,并形成本部门自评报告。

在夯实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职工以及家长代表进行了自评,大家一致认为:几年来,法泗小学树立了符合校情的先进理念,实施了河育文化,彰显了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成果显著,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经过自评,最后确定得分为94分。

第三部分 主要的做法及经验

研究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策略,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教育要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建设一支优质、均衡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校精炼地提炼出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发展的四大策略:“价值引领”策略、“规划导向”策略、“研修促进”策略、“管理评价”策略。

策略之一 ——“价值引领”策略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重要的思想基石。构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策略,首先要建立以“河育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为支撑。我校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构建了“河育文化” 为主旨的学校文化,开展了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教师思想教育活动,内化职业道德操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1、深入解读武汉精神内涵,构建“河育文化”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正确的办学思想作为引领,必须建立在办学历史积淀的学校文化基础之上。法泗小学建校近70年来,形成了丰富的学校教育文化底蕴。回顾法泗小学的办学历程,我们深深认识到,法泗小学办学思想文化精髓,就是坚持不懈地弘扬法泗金水河奔腾不息精神,敢于人先的武汉精神,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既是法泗小学一代又一代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共同追求,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由此,我校提出了构建“河育文化” 为主旨的学校文化。把金水河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金水河精神进行创造性地开发提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多年来积淀的学校文化,是让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保持旺盛工作、学习劲头的源泉,也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精神支柱。我们聘请对法泗历史有研究的张永忠同志为全校教师作了《漫卷红旗法泗洲》的讲座,重温了法泗的历史,分析法泗的来历,从思想上激励教师。在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以师德为核心,以工作业绩为标准”的“寻找我身边的法泗人”师德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学校把胡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写成材料,供教师学习。武汉市门户网站《长江网》登载了胡伟同志先进先进事迹。这些深化了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理解,并把这种感悟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

2、挖掘“河育文化”的内涵,提升教师专业精神。

我校把弘扬金水河精神与建设和谐学校有机统一起来,开展“金水河论坛”活动,特别邀请退休教师和家长、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追忆过去老一批法泗教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起探讨怎样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践行金水河精神。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的发展热情。过去,不少中老年教师认为,发展是年轻人的事情,通过挖掘“金水河精神”,许多中老年教师重新燃起学习发展的热情,主动要求参与校本研修、执教研修课,参与教学竞赛等,促进了自身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首本校本教材《金水河》于去年十一月正式编印发行。

3、开展教师“四个一”活动,提升教师服务能力。

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河育文化教研活动;上好一节渗透河育文化的课;参与一项河育文化课程开放项目;指导一个学生小组开展 保护母亲河——金水河综合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以金水河精神为核心的河育文化所蕴藏的宝贵资源,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金水河精神深入学校师生的灵魂深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河育文化的引领下,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审美素质,为学生依靠自身能力和智慧走上幸福人生之路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4、开展比赛激荡活动,激活教师潜能。

学校开展了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的教师比赛活动,学校工会组织开展了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在教师中有效创造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学习聘请江夏心里专家姚萧同志为老师们进行心理讲座,对于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话题进行交流,激活了教师的潜能。

学校比赛活动,动员了各个年组的全部教师参与,既是对自身学习理论、综合交流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精神的充电,帮助全体教师洗去倦怠情绪,积极投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策略之二—— “规划导向”策略

引导教师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及发展出发,自我剖析、自我定位,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

1、研制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层次目标。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融合我校弘扬金水河精神,体现河育文化特色下的教师发展目标,我校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教科研工作四个方面制定了具有法泗小学特色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目标,从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首席教师三个层次,拟定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层次目标。为了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流于形式,也便于对其是否达标进行评价,我们同时还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2、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引导教师进行个人反思、自我分析。教师们简要地回顾了自己任教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强项、特色与风格,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弱项与困难。从而让教师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继续发展有利方面,转化不利因素,从中寻找自身发展的动力和生长点,确定自身的专业素质发展目标,以书面形式进行申报。同时,从教育教学、师德等方面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包括远期和近期目标,做到“分项规划”相结合并制定具体措施。

3、建立教师专业素质成长档案袋。

教师专业素质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进一步帮助教师时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获所得,记录个人成长研修的足迹。

学校引领教师从教师个人信息、个人五年专业发展规划、相关专题理论学习(包括任教学科教材分析、课标学习记录、专业期刊教育书籍学习摘记及反思、听课记录及反思、校内外教师培训记录及反思等)、相关专题实践探究(包括精彩反思型教案、精彩案例分析、典型说课评课材料、参与教科研活动记录、班主任教育科研资料等)、收获(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教科研论文、个人获奖、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这几个方面,全面总结、记录历年工作中的收获。对照自己的发展规划,清晰地展现出自身的均衡发展路程。

策略之三——“研修促进”策略

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是我校历年来持续发展的基石。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系列校本研修活动,形成了“反思型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教师均衡发展——弘扬法泗精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教师培训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实现了学校教师的“扬长补短、优质发展”。

1、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有效德育工作。(1)开拓创新 教学管理谱新篇

研训一体,苦练内功促发展。该校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研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常规教研和博客教研为两翼。先后举行了二次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即全员参与的 “人人上一节好课”优质课比武、“同备一节课,共研一堂课,协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我们每月一个研究专题,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教研制度和工作机制。教学研究不仅推动了教师个体智慧的整合,而且促进了学校发展。

夯实基础,教学质量上台阶。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底蕴,该校以优教减负、“培优”“扶困”、加强质量监测等措施,面向全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注重写字教学,每年该校都举行学生写字比赛,写字比赛既展示了各班级“午写”的成果,同时又彰显了学校 “墨香校园” 建设的有力举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厚积薄发,艺体教育展项目特色。

多元发展是我校培养发展学生的有力举措之一。学校全面开展新武术操的学习,并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小学生,大比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力的促进了武术操的推广。法泗小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艺2+1”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区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连续五年蝉联区小学组冠军,被区教育局评定为“体艺特色校”“体艺传统校”。纵观法泗小学的大课间,场面令人震撼。全校学生人人在活动,上下操场人头攒动,跳舞、做操、跳绳、耍流星球,学生个个在做操,人人会跳舞。如今,流行球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学生“人人有流星球,人人会玩流星球”,它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进社区,成为法泗街一道靓丽的风景。

3、“五彩教育”丰富德育新内涵

在继承传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打造德育活动精品,今年该校提出了“五彩教育”,即:赤色——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该校学生在武汉文明网、中国文明网,发表祭奠感言200余条。

黄色——热爱劳动教育。“五一”劳动节开展“鲜花送给劳动者”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绿色——科技环保教育。在升旗仪式上,该校围绕 “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向学生宣传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环保现状并组织全体学生在国旗下的郑重承诺: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做保护地球的小先锋。

青色——感恩与礼仪教育。围绕感恩教育我校实施了学生“德育作业”活动,鼓励学生每天为家庭、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会感恩。一年级的马菲菲的妈妈说:“女儿今天说‘‘妈妈,您每天来接我放学,辛苦了’”她听了感到很意外,顿时一阵阵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并到学校感谢老师。

紫色——安全与行为习惯教育,“防震减灾日”,我们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疏散演练,全校学生93秒内全部撤出教学楼。开展“文明银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爱护校园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五彩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孩子营造了充满爱与真情的成长环境,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涵。

4、落实亲情结对模式,关爱弱势群体。全校教师与全校留守儿童结对、支部党员与单亲学生结对、书记校长与孤儿结对,定期与结对对象谈心并做好谈心记录,运用每个月的第一周——走访周对每一位结对对子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为每个月过生日的弱势群体组织起来过集体生日。在“写家书,寄相思”书信比赛活动中,生活在离异家庭的10岁双胞胎姐妹中的妹妹朱美佳在信中这样写道:“那次在服装城买衣服,你只给我们买了30元的上衣,连一件30元的裤子都不给我们买,我心里特别恨你,而你却给阿姨买一套衣服300多元,当时我泪如雨下,非常伤心。”

学校知道情况后,及时把这个情况反馈给了他们的亲情家长蒋权新、胡金,两位亲情家长品读了她的书信,决定在学校过集体生日时,给她们一个惊喜。伴随着温馨的烛光,动听的生日歌,双胞胎姐妹不仅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还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自己梦寐以求的漂亮裤子。收到礼物的朱美佳激动地:“谢谢老师,谢谢!我永远记得的。”此事在《楚天都市报》《江夏报》上刊登。

策略之四——“管理评价”策略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评价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明晰的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对学校各项工作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了“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务实进取,努力搭建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平台。

1、建立健全了精干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学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校级领导班子,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了工会委员会、教工团组织;按编设有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大队辅导员组成的中层行政领导团队。建立了六个年级组长、三个教研组长组成的基层组织体系。形成了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的学校组织管理体制。学校政令畅通,运行有序有效。

学校坚持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益。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学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队伍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四个大类、近100项。其中,明确提出了校长岗位职责、书记岗位职责、副校长岗位职责、工会主席岗位职责、教导主任岗位职责、教研组长岗位职责等,同时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领导办公制度等。这些制度体现了把素质教育内化到制度层面,落实到工作之中。

2、实行精细化管理,运用积分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我校在推进学校工作、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特别强调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自主管理责任,要求教师坚持落实一日常规,学校进行“日查、周结、月评比”公示。

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在师德师风上引领教师,激励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学校在老师中每月进行“我身边的法小人”评选活动,将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教师在全校公示,号召大家都以他们为榜样,更好地教书育人。

学校还将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细化成可以考查衡量的“优良中差”等级,细化常规管理要求,确定各等级评定标准,每月教育教学考核分数与教师见面,每学期的总积分和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这样,干多和干少完全不一样,精细化管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表彰身边事例,树立师德典型。

学校组织干部、教师先后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优秀共产党员汪金泉、杨小玲同志的先进事迹,鞭策全体干部、教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良好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成效参与到“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中来。

开展“我说我的师德宣言”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激励人。学校在教师中征集我的师德宣言,并开展“我说我的师德宣言”活动,在教师中公开选出“我身边的法泗人”三名,在学校宣传栏中进行公示,并组织师德论坛,让老师们心中的“法泗人”谈谈自己是怎样践行自己的师德宣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榜样感染每一位教师。

利用“教师节”等特定节日,大力表彰先进,在全校宣讲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全校教师都来学习身边的榜样,让全校学生都为自己的老师骄傲,让爱生精神处处传送。

4、关爱特殊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作为生命的个体,个性是个体的特征,每个人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承认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个性都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差异学生,更应该是老师关心、关注的重点。

①留守学生

对于留守,学校首先思想上关心他们,特别在上学期进行的“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把他们放在走访名单的前列,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状况,帮助家长分析孩子教育中的误区,家校联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奠基。学校全体教师都与留守学生结成了亲情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我校教师义务托管留守学生一事,经《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家长报》登载后,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区教育局局长肖水林同志肯定,并在区教育电视台《教育连线》栏目播出。

②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我校也采用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学生的成长。首先建立学困生档案,采用立足课堂帮困,跟踪听课和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用科研的方法,建立有效地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帮助他们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此外,党员干部和学困生还结成帮扶对子,每名党员帮扶一名学困生,让学困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同样享受公平教育。对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十分关注。近三年来,学校为家庭困难学生减免各类费用。

③偏常生

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偏常生,我们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分析偏常生行为造成的原因,联合心理健康老师、正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一起关注、帮扶这几名学生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有进步的地方进行记录并及时表扬。同时,正副班主任及数学老师和这几名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计划。

学校还通过课外“访万家”活动,要求教师每学年家访班级学生人数的100%,让老师走进所有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中,共享沟通交流的幸福;通过每两年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幸福课堂,体验互动交流的幸福。三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走访学生家庭2500余人次,500多名学生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广大家长与学校在如何科学教育好孩子达成共识,形成了家校教育育人合力。

第四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内涵,引领学校的持续发展

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办学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学校特色建设上不断提高品味,创建“体艺”品牌学校,打造河育文化。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骨干教师的层次和比例,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骨干教师的层次和比例,同时培养出在市、区有影响力的教师。

三、进一步发挥社区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我校地处江夏西南麓,虽然在与社区共建,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如何为社区服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四、开展“感动法小”人物评比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感动法小”人物评比学生3人,教师3人,将综合楼二楼开辟成学生风采区,三楼开辟成教师风采区,让学生教师走进综合楼就能感受到无上光荣。

成绩已是过去,我们将不断努力,发展自身优势,为打造河育文化,成为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而不断努力。

篇8:开展科技教育,彰显特色办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周庄中学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学习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鲜明的个性特征,能迎接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人民满意”的工作方针,走“改革兴校、特色育校、质量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校教育综合水平达到全市前列。为此,学校提出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列为学校特色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科技教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结合校本课程对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周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景物精致优美。古镇区众多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与开发区新形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迥异而各具特色;周庄四面环水,渔舟民船寻常可见;周庄人心灵手巧,长于工艺制作,能工巧匠不乏其人。运用这些独有的资源优势,我们设计“建筑模型”和“船只模型”为新校本课程“科技教育”中的主要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航空模型”和“汽车模型”,希望引领学生在科技认知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做有益探索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新一轮课改学校办学特色,列入了学校新五年发展规划之中,也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为此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及科技制作能手金家伟老师任副组长, 成员由教科主任及科技、电脑、体育、美术等各科教师组成。副组长负责科技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的日常事务,教科室负责科技教研工作,组织辅导员老师参加各级科技教育培训、科学探索、学术交流和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广泛开展讨论,派出教师外出学习,教师的观念有了切实的转变,科技教育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多个科技小组辅导员组织辅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每学期科技领导小组制订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利用科技课及兴趣活动时间进行辅导,对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建了科技活动小组,在优势项目上加强辅导,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考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加大了对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有效推进了科技教育工作在我校的开展。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兴趣活动。确保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配备科技办公室、科技专用教室、科技制作室、学生科技作品陈列室,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参加电脑、科技(航模、建模、海模、车模)、绘画等方面训练。学校把每年的十二月定为科技创新月,组织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如今,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已逐渐形成,呈现了科技意识普遍增强;科技队伍整体优化;科技活动氛围浓重,科技竞赛屡屡获奖等多个特点。近些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上百次, 共获集体奖近百项,个人奖项400多项。学校先后承办了江苏省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第八届和第十二届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等科技大赛,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

学校还把“校本课程实施科技教育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主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设想通过对校本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作用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科技教育手段与方法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获得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有更加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进一步更新学校办学思路,拓宽广大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科学地总结和反思过去几年学校以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探索出一条切合本校实际, 更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学的成功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帮助广大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手段,以科学先进的方式方法走进校本教学阵地,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之法、思考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数控车工简答题下一篇:高校教师两学一做学习心得-专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