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2024-06-16

高中的地理怎么学(精选12篇)

篇1: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1、用图层法掌握地理空间分布:掌握“地”要落实到“图”上,要把大量的文字识记转化为对图的识记。要充分利用地图,熟悉各类地理要素(位置、地形、太阳辐射、气温、降水、河湖、资源、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城市、人口、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形成各类图层,这是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的基础。

2、学会对区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内容。要分析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用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

3、评价区域发展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进行国土整治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有利和不利条件),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等。

4、多角度进行区域间地理特征的比较,提高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5、注意未知区域与整体的关系:面对未知区域时,能从整体之中将该区域内各个要素的内容分离出来,整合为该区域的特征。

6、在多运用的前提下使知识能够迁移:突出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体现:“地”的特征能用“理”解释,或用具体事实论证地理原理。

7、掌握反映各类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图表形式(点、线、面、图形、数据表格)及判读技能

篇2: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在哪里”也即是准确的区域地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由于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拿到地图读不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呢?我觉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蒙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的地理事物的方法;并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拿到地图可以从下面入手: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例如拿到北美地图可重点掌握30°N,66°34′N及75°W、120°W所经过的地区。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陆地、国家、大洲轮廓、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铁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陆位置:拿到一幅区域地图我们应该了解其海陆位置从而更好的定位。如某大陆东部为大西洋,西部为太平洋,且在南半球,则可确定为南美洲;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例如大自流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若能确定某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即可确定其为大自流盆地。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该特别的重视。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大本钟,法国巴黎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塔,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除此以外,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要达到熟练掌握地图的目标必须坚持每日读图,只有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成功构建心里地图。

二、“有什么”

即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我们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自然地理这一格主要装: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如控制经纬线、重要山脉、河流等)、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这一格主要装: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耕作制度、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三、“为什么”

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这也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难的一关。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原因。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的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五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四、“怎么办”

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熟记地理事物的小小建议

篇3: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高中阶段对于初中地理的复习往往放到讲《国土整治》之前, 四本书一学期复习完, 时间紧, 知识密度大, 对于初中地理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 困难重重, 效果并不理想。初中地理的学习应该渗透到高中地理新授课中, 教师合理安排初中地理内容, 既能帮助学生填充初中地理的空白, 又有助于其理解高中地理知识。这样授课虽然进度稍慢一些, 但效果不错。

我是这样来完成的, 仅供参考。

一、高一学生必备初中地理教材和地图册

让高一新生第一节课就认识到初中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如果初中地理知识缺乏, 那高中地理犹如在建空中楼阁, 难度很大。而由于中考制度的影响, 使学生地理基础又普遍较差。因此我们要把初中地理渗透到高中课程之中, 让学生准备初中地理教材和练习册, 跟随教师的指导, 及时弥补知识缺漏。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重新拾起并不困难。

二、指导学生强化地图

高中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借助地图理解识记。所以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一定要落实到地图上, 脑子中逐渐构建数字地球。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忌死记硬背, 却忽视了地图的应用, 甚至有些学生简直是“图盲”, 地图方向、经纬度位置一塌糊涂。所以教师要把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 并要加强地图阅读、识记训练;此外还应该做到图不离手, 对于新闻上、语文课本、政治课本等提到的地名, 我们有意识地查找地图, 识记地图, 并把看地图养成习惯。

三、举例说明初中地理内容的穿插

1. 高一一开学, 不要忙于讲新课, 先拿出一周时间复习初中地理中地球仪的基本知识:经纬线, 经纬度, 经纬网的判读;时区划分;简单的区时计算;日界线的运用。当这些问题解决以后, 对于高一地理中《地球运动及意义》的很多难点也能迎刃而解。

2. 高中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授新课前让学生预习初中地理中气候内容, 了解气候的组成要素、类型、分布。教师在授新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并让学生从地图册上认识其空间分布,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气候成因特点, 新授课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然后配以适量的练习, 使难点得到巩固。

3. 对于初中地理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可放到新课程的相关章节, 并告诉学生学习方法。例如日本, 我们首先认识其位置, 关于地理位置的描述往往用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岛国的海陆位置使日本海运发达, 为发达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海运条件;其次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河湖、资源) ,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条件;再次认识日本的人文环境:发达的工农业, 发达的科技, 便利的海运, 发达的对外贸易;最后认识首都和城市、居民。区域地理基本思路都如此, 使学生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

在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时, 需要学生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气候、土壤、河湖) 、人文地理环境 (工农业、交通、科技、政策) 。布置学生预习初中地理相关内容, 把初中地理课本当做必备查阅资料。教师新授课前, 师生对美国的这些知识进行讨论总结, 然后再授新课《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由于前面的铺垫, 新内容也更易理解。对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洲水稻种植业》等都可以用此方法使这些世界地理知识得到复习、巩固、深化, 初中世界地理很自然地分块穿插到高中地理当中。对于中国区域地理复习, 地理位置描述要求更精确, 例如东经105度北纬30度是哪个地形区?黄土高原周围被哪些山脉包围?等等。同样用以上方法把初中中国地理分块穿插到《国土整治》章节之中。

篇4: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抛开纽约州野生公园的美景不谈,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地理》上的风景照片有一个很大的共性,那就是无论远景还是近景,画面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非常清晰,而我们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片则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是因为给《国家地理》供稿的都是专业摄影师,使用的可能是顶级专业摄影器材么? 其实在《国家地理》风景照片上,很多都应用了一种叫做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的拍摄方法。

什么是超焦距

当镜头对焦在远处某个位置时,由于焦点后的景深比较大,甚至于无穷远处的景物都可以清晰成像,人们把对焦点以后能清晰成像的距离称为超焦距。以前的傻瓜相机很多本身并没有对焦功能,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的原理,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地成像的特点,省去了对焦功能。

如何超焦距拍摄

从原理上,不管镜头采用多大的光圈或是焦段,都存在着超焦距现象,即从超焦距离的一半开始到无限远处,都落在景深范围之内,都可以清晰成像。当然,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超焦的距离也就更近。采用超焦距摄影能够带来一个很大的好处:不需要对某一处对焦就能获得远近都清晰的照片,在拍摄风景时就能够更好地表现远近的景物,只需要专注于测光和构图,可避免自动对焦或者手动对焦时造成的失焦情况,从而用最快的速度抓取到画面。

篇5:高中自然地理怎么学

光照主要是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越充足,光照能量大小由太阳辐射能和日照时数来衡量。一般光照充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长绒棉、青藏高原上青稞产量高。 热量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对农业的影响用无霜期和积温来衡量,直接农业的种植制度,特别是作物熟制。

二.草原和草甸

草原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差异,草原又可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类型。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草甸草原属于草原带的一种,草甸草原分为温带草甸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温带草甸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都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一种植被类型,形成在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水分可以满足植被的生长,但热量不足以形成森林带。温带草甸草原系统比较脆弱,一旦垦为耕地难以恢复。

三.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主要指地球剖面最外层比较坚硬的外壳,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约33km;其间变化也很大,以高山地区最厚,可达70km以上。洋底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8km,太平洋底地壳最薄处约5km。地壳由岩石组成,根据成分的不同,又可上下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

地球是一个半径有6370多公里的椭球体,它从表面向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幔厚约2800公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类组成,下地幔是由密度高的铁镁氧化物组成。由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径比较起来,只是薄薄的一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积温和无霜期

作物在生长发育时期,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高低),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此热量总和通常是用该时期逐日气温的累积值表示,因为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0℃时,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就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数值累加起来称积温。积温影响着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和温度,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

篇6:怎么正确有效的学好高中地理

做地理都知道要做题库,但我建议要各种有所涉猎,在于题型的掌握而不是多

题型整理

要把每一个题型进行整理,放在一个本子上,以后每次测试有错题,就把错的原因写在这个本子的下边,主要主要写心得。

错题原因的整理

有得时候你不是不会但错了,没必要抄一遍,关键是你把当时做题的心态整理下来,就知道为什么错了。

心态

做地理之前要有一种自信,我一定能做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我还能萌一下,对吧。

考前看你的心态整理

看看往常的心态,会比你做题更有效果,记忆更深,下次的时候你就会有所体会

要有成就感

篇7:高中地理没有基础应该怎么学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篇8: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一、用形象的画面构建知识概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概念的方法就是教师进行抽象的概念描述, 然后详细说明这个概念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岐义。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概念和教师讲的概念不是一件事物时, 他们会觉得备受打击。由于他们觉得自己连地理教师说的话都听不懂, 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地理。

为了改善这种教学弊端,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概念。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课为例, 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喀斯特地貌”的平面图形与3D图形, 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形资源中找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喀斯特地貌”具有以下的特点:该地的岩石特征以石灰岩为主;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裂缝渗透, 溶化了部分裂缝的石灰岩, 它将原本分层分布的石炭岩变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继续向地下渗透与含水层相互作用, 部分石灰岩被地表水溶化形成溶洞;部分溶洞出现过塌陷现象, 形成陷塘;地下水反复渗透石灰岩, 形特独特的坡立谷和石立桥。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 形象的图面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平台, 教师用这个平台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概念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用科学的思维构建地理知识系统

部分学生学习地理时非常被动, 不愿意自主学习, 这种被动的态度会造成学生仅仅只能掌握课本中涉及的地理知识, 不能经过自主思考把学习过的知识形成系统, 这使他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要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 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自主的把学过的地理知识形成系统。

比如, 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 学生了解到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太阳照射的强度、降水量会不同, 它们会决定这个地区的整体气候。因为这些差异性, 才形区域间的气候差异性。如果学生仅仅只能理解不同的气候带气候不一样的概念, 那么学生可能依然不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之间的关系, 然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用形象的方法说明地球气候带的分布特征, 学生就必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 学生总结如下。

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 会直观地理解到每个气候的性质、分布特点、分布规律等, 建构地理知识系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

三、用生活的经验构建实践能力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时, 只重视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 却不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地理, 这使部分学生出现错误的认知, 学生认为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出好分数, 而课本上宏观的地理知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帮助。如果学生不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地理, 他们就不会重视把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那么学生就不能用生活实践印证自己形成的地理知识系统。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地理现象,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学过的地理知识优化生活。比如学生觉得现在夏天天气非常炎热, 谈到如何降温, 学生一般会选择使用电风扇或空调, 然而这种降温方式不节能、不环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夏天每天最热的时候是哪几个小时, 如何改变炎热的气候呢?学生经过思考会了解到种植绿色植物能够适量降温, 在最热的时候洒些水也能起到降温作用, 这种降温方式节能且环保。

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地理, 用理论知识优化生活, 能够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 它是高中地理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环节。

四、用标准的方法构建地理图形

能用形象的方法和标准的格式绘制地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为了让学生建构这种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的地图绘制方法, 标准的地图绘制格式等, 让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绘制出准确、直观、生动的地图。

篇9:高中的地理怎么学

一、知识与技能维度中的地理素养

地理知识是形成地理素养的基础,是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和地理品质的基本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

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地理知识,地理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促进地理技能的运用。新课标中对地理技能素养的培养有明确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因此,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素养。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绘图表示某些地理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中的地理素养

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与体验性学习;鼓励师生合作并通过教材去联系和探究身边的、时代的、发生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地理素养的培养、具有地理特征的课堂导入、地理的思维分析问题、地理规律的总结等等,地理的课堂应该与地理学科跨科学、人文以及技术领域的特征相吻合。学习方法不拘一格,“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师要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与空间,学习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师生共同开发地理课程,引导合作、探究学习。利用教材并结合乡土、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究。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培养自主学习的素养,确保探究活动有效。如,教师可以把重要的环节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各种感官全面调动的基础上积极动脑,主动探究,优化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都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并以人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同时以此为主线编写教材,课后活动也有很多关于人们对现有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一些看法和论点。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弘扬科学及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地理素养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问题,全面看待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培养学生自然和人文地理素养。

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目标包括地理学习态度、热爱祖国与家乡、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等四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校本、地方课程资源,通过学习,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充分运用课程中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采用不同观点加以比较和判断、反思行为,鼓励学生参与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篇10:高中地理应该怎么学才能学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的素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篇11:关于高中怎么学习地理的方法总结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一、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它们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还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在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要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易学好记 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同学们必须重视地图,正确识图、用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等学习,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融会贯通 知识联系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和应用,而非记忆。

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

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小技巧: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

(1)地理基本概念

① 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 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以及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表达能力,如使用术语答题等。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的实用技巧

第一、在心里上不要气馁

高一必修一学习的《自然地理》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最难的部分,必修二和必修三以《人文地理》为主,学生就会发现难度大大降低。由于内容比较难,加上有些学校自身出题比较难,所以第一学期成绩不好是正常现象,在心理上不要气馁。

第二、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一些将来想要报考理科的学生平时不重视地理,以为考前临时抱佛脚就行,而高中地理的内容之多是初中阶段不能比的。

400209913_wx.jpg

第三、学习方法必须从初中转变过来

有些学生很疑惑:“我初中花一周突击,现在花了两周甚至三周,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成绩反而下降?”初中地理内容简单,许多学生考前突击一周就过关,感觉很容易。到了高中,海量的内容,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高中地理重中之重:地图,“高中地图的东西比较多,图的掌握,关系到地理成绩的高低。”如果以为地理学习只是背背地理名词那就错了,现在地理内容的综合考查很多都是建立在图表题型上。一定要熟悉所有地图,训练地理空间位置感,学会从一个地理位置联系到相关联的地理知识,如气候类型等等。

老师建议,对课本里的地图要多看,读书的过程做到“文图结合”,看文字的时候要联系图表,看图表的时候,脑子里要联系相关位置内容,不要书是书,图是图。

背诵不能替代做题:地理的学习有一个特点,必须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点。

建议精力充足的学生每天地理课前最好预习一下,当然这个要求对许多时间根本就不够用的学生来说有些奢侈,那至少在有地理课的当天,要把学习内容复习一遍,把课后习题做一遍,发现有不会的地方,当天寻求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

400500944_wx.jpg

第四、运用左右手,巧记地球自转方向

伸出右手,大拇指向上,四指弯曲。我们将大拇指看作地轴,从大拇指上方观看,四指弯曲方向即可表示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同理,可用左手四指弯曲方向表示从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

第五、运用左右手,巧记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伸开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那么大拇指伸展所指方向即可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同样,用左手可以表示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同时演示南北半球向高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东偏,向低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西偏;向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低纬偏,向西水平运动的物体向高纬偏。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由风向判定其附近的高低气压的相对方位。

其方法是:掌心向上伸展四指,四指指向风吹去的方向;然后伸展大拇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高压所在方位。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确定高空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垂直;确定近地面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成角小于45°即可。例如确定北半球高空东风附近的高低压方位,让四指指向西,那么大拇指所指的北方即为高压所在的方位。

400062530_wx.jpg

第六、运用左右手,熟记气旋、反气旋及大洋环流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因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所以,我们可以像记两半球反气旋那样用左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

对于北半球中高纬环流,我们可以像记北半球气旋那样用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

对于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可以用右手来记:大拇指向下表示降水多的雨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大拇指向上表示蒸发强烈的旱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逆时针。

400059419_wx.jpg

第七、运用拳头记住大小月份及高低气压带

握紧拳头,手背向上,四指末端关节处的凸凹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一年中的大小月份。

其方法是:从左向右数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然后再从左向右数8月、9月、10月、11月、12月。

这样正好凸起的关节对应的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等7个大月份,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中间凹处对应的是2月、4月、6月、9月、11月等5个小月份。这样就简便地记住了一年中的大小月份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记住地球上的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方法是:从四指末端关节的左右两端开始,向中间依次记为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这样凸起的关节可以表示高压带,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间的凹处可以表示低压带。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

篇12:怎么学习高中地理

1.初中地理会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错,那么你学高中地理一般也不会差了。因为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尤其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方法在学高中地理时同样用得上,它会助你一臂之力,使你学起来轻松自如。

2.兴趣是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3.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4.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5.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6.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7.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高中地理的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此法常适用于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因为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照应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将题干与选项结合推敲,利用已有的或隐含的条件去逐步排除表述有误和不完整的选项,去伪存真。如识记类选择题典例:从选项入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直至得到正确选项。

3.图形与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常用于等值线类和无图考图类题目。

一题多问的题目,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一题多问的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提问。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解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可以根据题目之间的相互印证增大正确率。

4.选优法

在高考的过程中,有的试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可能陌生,没有十分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中先把一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出下你认为最有可能的选项。

创新是高考的显著特点,有的试题涉及内容可能陌生,解决时没有十分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中先把一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有可能的选项。选优即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在做选择题时,即使能快速得出答案,也对剩余的选项进行分析,以免由于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所选答案表述正确但并非是该题的答案,此法与排除法有相近之处

5.前呼后应法

多问组合型试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因为该类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问题,其中存在前边的题目可能成为后边题目的条件,也可能存在后边的题目成为前边题目的信息等,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题时应注意宏观本组全部题目,前后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题目难以拿下时,考虑一下后边的题目是否与前边的题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6.比较法

有时为了考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设计两个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的,如对地形、气候、水文等进行比较,在解答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从相关的角度仔细比较找出其异同点,结合题干要求,整合做出判断

7.寻根探究法

此法主要应用于组合排序类题目,特别是有序组合题目,解题时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从现象到本质,如本质属性、根源于联系等,了解其发展与对策,层层递进,寻根探究,直到找出答案。也称逆向思维法,即从现象入手,按照事物发展与认识的基本规律沿某一条主线步步深入,探索其发展的渊源,从而得出答案。

高中地理的答题要领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上一篇:教学述职报告下一篇:plc电机控制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