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2024-06-17

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精选9篇)

篇1: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为深入持久地开展扫盲及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确保全乡扫盲工作取得实效,特制定**乡扫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7〕22号),深入持久地开展扫盲及扫盲后继续教育,坚持脱盲与脱贫、脱盲与致富、脱盲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全乡扫盲工作依法实施并取得实效。

二、目标任务

扫除全乡青壮年文盲,原计划分2008年和2009年两年完成的目标任务集中一次性全部完成。青壮年文盲率降到0%。

三、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扫盲工作组织机构,成立扫盲工作领导小组,行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中小学校长具体抓落实,各村及相关站所负责人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师任两教”的原则,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扫盲教师队伍。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乡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落实扫盲工作队伍,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工作领导,落实好扫盲经费。在各村采取悬挂宣传标语集中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广大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意识。

(二)认真组织扫盲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学员学习扫盲教材,如实保证授课教案备课资料齐全,作业布置到位,学员名册及签到册真实有效,有真实图片体现,扫盲工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认真总结扫盲成果。收集整理好相关的档案资料,认真撰写好总结材料。

(四)认真总结,详实收集资料与图片归类装档。

五、具体措施

(一)教师配置

1、根据扫盲需要,从中小学校教师中抽取若干人作兼职教师。

2、文技校工作人1人。

3、青年志愿者若干人。

(二)脱盲对象

脱盲对象为15-50周岁青壮年,共14人。

(三)教材内容选用

按照**省颁扫盲统一教材实施教学。

(四)教学方法

1、开发、编写采集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远程教育资源,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帮助文盲学员掌握所需知识或技能。

2、采用送教上门、包教包学和“小手牵大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六、具体工作步骤

1、成立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和扫盲工作小组,安排扫盲工作议程。

2、明确工作任务,确定扫盲对象,文盲对象分类分年龄造册并召开扫盲工作会议,制定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扫盲办法。

3、安排布置扫盲工作小组任务,开始扫盲工作。做到扫盲有实施方案,教学有计划,扫盲教师队伍名册,教师授课教案齐全,作业布置到位,学员名册及签到册真实有效。

4、组织学员脱盲考试。

5、认真总结扫盲成果。收集整理好相关的档案资料,认真撰写好总结材料,迎接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

篇2: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今年是第二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的“关键年”、“突破年”。做好今年选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六句话”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认真落实选派工作各项政策,加

强对选派干部队伍的管理,进一步增强选派工作的合力,全面提高选派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我镇选派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一、扎实开展选派村“小学教”活动

1至2月底,镇党委将指导选派干部带领选派村党员、干部,以“学习典型、提高本领、争当先进”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曹发贵、黄光亮同志的先进事迹,不断提高选派干部和选派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各位选派干部要结合“小学教”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村情民意,进一步修改、完善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

二、坚持把发展作为选派工作的第一要务

各位选派干部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为重点,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3至4月份,市选派办将组织开展选派村“发展项目建设月”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选派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现场论证”活动。对发展集体经济专项启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集中调研,加强分类指导,保证专项资金发挥应有作用。镇党委将借助“发展项目建设月”活动的力量进一步帮助选派干部拓宽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投入速度,做到投向合理,产权明析,监管有力,效益明显。同时,大力宣传选派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新经验,以典型引路,带动全镇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把选派村建设成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

继续抓好选派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的培育工作,对继任书记人选,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完成中心工作、领办发展项目等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进一步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推行发展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和公示制,做好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加强党支部活动室和村委会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努力达到“六规范一满意”的要求。全面推行党务公开,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四、做好选派村党组织、村委会换届工作

指导选派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操作,切实把那些致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公道正派理念强、群众公认的人选进班子,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要注意把换届工作与继任书记人选的培育、后备干部的培养结合起来。全面开展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

五、继续抓好第一批选派工作成果巩固工作

支持督促选派干部回访选派村。第一批选派干部要按照“三个继续”要求,认真做好回访工作,切实做到“三访三问三看”。帮助解决选派干部任职村实际困难。

六、加强对选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继续坚持和完善“三联一帮”制度,镇党委政府尽可能地提供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充分激发选派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培训和监督。督促选派干部认真执行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十项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督促检查。同时,选派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切实做到“七要七不要”。

篇3:甘肃省出台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意见

2014年3月甘肃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 确定今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5%的目标。

《意见》提出, 甘肃省要大力推广本土节能环保产品, 建立本土节能环保产品目录, 有效拉动消费需求。甘肃省245家重点用能企业实行“节能医生” (指提供设备改造、能源管理, 甚至资金支持等一整套节能服务, 靠分享其节能效益获取利润的专业节能公司) 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烟气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意见》提出, 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通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 努力提高甘肃省节能环保装备水平和产品整体质量, 节能环保产业明显改观。在高效煤粉锅炉、高效节能电机、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和产品, 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支撑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在具体指标上, 甘肃省将建设1~2家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20~30户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型骨干企业, 培育5~8户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培育1~2户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 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占全国总产值的1%左右;到2020年, 总产值达到1 000亿元。

篇4:论加强乡镇企业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保工作;重要性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由于党的富国民强的好政策,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淄川区的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增强了国力,富裕了人民。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治理污染,优化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就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当前,已显得尤为重要。

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经验不足,环境意识淡薄,在环境治理上一度放松,使得环境保护工作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全区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现有乡镇企业1372家,其中重点企业904家;特别是兴建了一些投资比较少、规模比较小的企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乡镇企业的特点就是规模小、数量多,遍布村村坎坎,点多、面广、量大;所以造成的污染源多、污染面广。同时,散布于农村的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也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使乡镇地区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互相交织。目前,大气污染是我国的第一大环境问题。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至少削减40%以上。此外,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而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环境问题现已日益突出,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就为我们工作在广大第一线的环保工作人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以为,要做好当前基层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监测,助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加强对乡镇企业污染源的监测,做到有的放矢,为环境监理服务;没有科学的环境监测数据,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只有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建立健全污染源监测档案,当好环境监理的“侦察兵”,起到积极的参谋作用。目前,全区有部分乡镇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应有计划的逐步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或淘汰关停,尽量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新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新工艺,解决能耗物耗高、浪费资源及污染严重的问题,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原材物料的利用率,减少跑冒滴漏,将污染物的排放降至最低水平,直至达标排放。

二、加强环境监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强化政府环保职能,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坚持舆论监督的同时加大制度监督,使环境监管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监管效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或环境要素,进行功能区划分并严格进行监管。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和编制工作,合理布局乡镇企业。

三、严格执行“三同时”,加快污染源的治理进度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实施,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搞好环境保护,就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把关。由于历史等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一些小企业自行上马,抢项目,抢时间,不执行“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不执行乡镇政府的规划,必须首先予以整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该补办环保手续的按程序进行补办,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实行关停;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安排资金投入,加快点源治理,促进面上治理的步伐;特别是对污染大户,一定要抓紧抓死,短期内要见成效。淄川区的良好天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整整一个月,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建陶企业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淄川区对现有的建陶企业已下达最后通牒,2014年2月底之前没通过环保验收的一律实施关停。淄川区露天矿山粉尘污染严重,11部门联动治理露天矿山,年后进行验收,不达标的一律进行关停,所涉企业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生产。在控制新污染源的同时,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进度,从根本上改善企业职工的劳动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得以有效改善,造福百姓,促进发展。

四、经济行政手段并举,监管企业环保工作

在帮助企业搞好环保工作,改进技术设施的同时,也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促进环保工作。对超标的企业要加收超标排污费,做到足额征收;要使企业交纳排污费的成本高于治理污染的成本,以有效促进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以收促治,加快促进老污染源的治理,不搞环境欠账,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环境隐患,这是关系到人民大众生存环境的大事。对治理进度要加强舆论监督,对搞得好的要予以鼓励,对搞得差的要公开曝光;对百姓反映强烈的害群之马要顶格处罚,直至关停,绝不心慈手软。

五、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有效提高环保工作的责任感

加强乡镇企业负责人及群众的环境宣传工作,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企业职责,自觉减少、控制污染。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科普知识,使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执行环保法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利用多种渠道宣传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在经济建设上要民富国强,在环境保护上也要民键国强。环境状况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我们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环保工作做好,努力把我区的环境质量再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淄博鲁中晨报,2013年11月15日

作者简介

篇5:乡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施意见

乡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施意见 今年我镇大调解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县”的要求,深入推进“平安鲜渡”建设,为实现我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以实现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强化组织领导体制建设

1.加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中心建设,调配好村调委会主任。做到人员落实,职责明确。

2.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镇村两级调解员的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调解实务、调解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推进调解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村主任、调委会主任、治保主任培训今年不少于两次。努力提升基层调解工作水平。3.加强镇调处中心建设,聘用两名专职调员负责中心的接待、受理、调处等工作。

4.村、企调委会、调处中心在镇调处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的职能,提高调处实效。

5.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收集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十户”信息员的培训和信息报送工作,对选定的信息员要明确职责,做到有其责、有其为、有其奖,更好地激发调解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镇调处中心办公室充分发挥调处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具体负责本镇内大调解工作部署、典型推广、督促检查、考

评考核等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对接机制

7.规范“公调对接”。完善镇调处中心与镇派出所与村调委会两个层面有效对接。“公调对接”调处室设在派出所,镇调处中心聘请两名专职调解员进驻派出所调处室,负责调处矛盾纠纷。

8.做实“诉调对接”。在上级的支持下,加强镇调处中心与有庆人民法院的沟通联系,邀请法院到镇调处中心指导,着力提高调解人员素质。大力推行诉前调解,做到能调则调、可调必调、不可调不强调。对调节不成、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纠纷,按规定落实好就近连、快速结案、优先执行等措施,完善“诉调对接”绿色通道。

9.拓展“检调对接”。积极开展以“涉检信访息诉和解”、“轻微刑事案件检察环节和解”、“民事申诉执行和解”为主要内容的调解工作,把轻伤害、交通肇事等多发性犯罪案件、未成年人犯罪和部分过失犯罪案件作为调处的重点。同时,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争议和影响不大、社会危害性较小且被害人获得赔偿后自愿放弃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刑事案件,通过调节或和解来结案,扩大调解结案率,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10.完善“其他对接”。在深化“三大对接”工作的基础上,以“大调解”机制为主线,继续探索“访调对接”、“援调对接”等新机制建设。实现化解矛盾纠纷资源的再整合、调解职能优势的再联合、调解合力的再聚合,不断扩大大调解模式。

三、进一步优化运行质态 11.完善排查预警机制,坚持做到主动排查与信息采集相结合。村调委会必须做到每旬组织一次矛盾纠纷的排查,每旬实行有矛盾报纠纷、无矛盾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同时各单位对排查报送的矛盾纠纷要建册立档,落实调处责任人和调处期限,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12.镇调处中心要积极完善听证对话机

制。13.要深化特色和个性调解。各调委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擅长调处某种类型和特殊矛盾纠纷的“能工巧匠”,诊治矛盾纠纷的“疑难杂症”。各村要有2名以上专职调解员,真正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四、进一步落实“三三制”大调解工作制度。

一是村民矛盾纠纷在组调委会、村调委会和镇大调解中心三个层次自下而上进行调解;二是每个层次调解不少于三次;三是在调解过程中要做到“1+1+1>3”的效果,将一份责任,一份耐心,一份真情融入其中,提升调解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效,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五、进一步强化基础建设

14.遵循严谨、便民、高效的原则,严格依政策,按法律、照程序调处矛盾纠纷,确保调处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避免调处工作的随意性。按照既有利于调解矛盾纠纷、又避免不必要的调解资源浪费的要求,科学界定调解矛盾纠纷的类型和范围,提高调解质量。15.建立大调解工作例会制度,原则上镇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的内容是交流阶段性工作情况,分析矛盾纠纷态势,研究疑难矛盾纠纷调处方案以及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等。16.各村、各单位要切实解决矛盾纠纷调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大调解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17.各村、各单位调解组织的台账资料要按照县镇调处中心的要求抓好落实,做到凡调解的矛盾纠纷必须做到一案一档,资料齐全、装订规范。

六、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18.镇调处中心要加大对基层大调解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对大调解工作相对滞后的单位进行重点督查,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整体工作平衡发展。19.各村、各单位要围绕矛盾纠纷的调

篇6: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一、新闻、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

1、重要活动报道:县级以上各级领导、业务主管部门、企业(单位)或个人在我镇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检查、参观、考察、公益性事业等)和我镇在发展社会经济事务方面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报道;

2、典型经验、特色做法报道:围绕我镇中心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党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文、教、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特色做法和经验做好宣传;

3、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及其他报道:围绕我镇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壮大经济总量,安商富商,实现工业强镇和为民办实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效进行宣传报道。

二、目标要求

1、在《xx通讯》、xx电台等县一级刊台刊出刊播24篇(条),确保每月都有社溪内容;

2、在《xx时报》、《xx日报》等刊物刊载3篇以上。

三、组织机构:成立新闻、宣传报道小组,xx任组长,xx为成员,主攻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四、奖励考核

1、在《xx日报》等市级刊台刊播综合类每篇(条)300元,在《xx时报》等省级刊台刊播综合类每篇(条)400元,在《xx通讯》、xx电台等县一级刊台刊出刊播每篇(条)综合类100元,简讯类50元;

2、通过宣传一些典型经验、特色做法,得到上级部门肯定推广的另奖200元;

篇7: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强化组织领导体制建设

1.加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中心建设,调配好村调委会主任。做到人员落实,职责明确。

2.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镇村两级调解员的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调解实务、调解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推进调解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村主任、调委会主任、治保主任培训今年不少于两次。努力提升基层调解工作水平。

3.加强镇调处中心建设,聘用两名专职调员负责中心的接待、受理、调处等工作。

4.村、企调委会、调处中心在镇调处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的职能,提高调处实效。

5.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收集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十户”信息员的培训和信息报送工作,对选定的信息员要明确职责,做到有其责、有其为、有其奖,更好地激发调解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镇调处中心办公室充分发挥调处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具体负责本镇内大调解工作部署、典型推广、督促检查、考评考核等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对接机制

7.规范“公调对接”。完善镇调处中心与镇派出所与村调委会两个层面有效对接。“公调对接”调处室设在派出所,镇调处中心聘请两名专职调解员进驻派出所调处室,负责调处矛盾纠纷。

8.做实“诉调对接”。在上级的支持下,加强镇调处中心与有庆人民法院的沟通联系,邀请法院到镇调处中心指导,着力提高调解人员素质。大力推行诉前调解,做到能调则调、可调必调、不可调不强调。对调节不成、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纠纷,按规定落实好就近连、快速结案、优先执行等措施,完善“诉调对接”绿色通道。

9.拓展“检调对接”。积极开展以“涉检信访息诉和解”、“轻微刑事案件检察环节和解”、“民事申诉执行和解”为主要内容的调解工作,把轻伤害、交通肇事等多发性犯罪案件、未成年人犯罪和部分过失犯罪案件作为调处的重点。同时,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争议和影响不大、社会危害性较小且被害人获得赔偿后自愿放弃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刑事案件,通过调节或和解来结案,扩大调解结案率,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10.完善“其他对接”。在深化“三大对接”工作的基础上,以“大调解”机制为主线,继续探索“访调对接”、“援调对接”等新机制建设。实现化解矛盾纠纷资源的再整合、调解职能优势的再联合、调解合力的再聚合,不断扩大大调解模式。

三、进一步优化运行质态

11.完善排查预警机制,坚持做到主动排查与信息采集相结合。村调委会必须做到每旬组织一次矛盾纠纷的排查,每旬实行有矛盾报纠纷、无矛盾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同时各单位对排查报送的矛盾纠纷要建册立档,落实调处责任人和调处期限,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

12.镇调处中心要积极完善听证对话机制。

13.要深化特色和个性调解。各调委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擅长调处某种类型和特殊矛盾纠纷的“能工巧匠”,诊治矛盾纠纷的“疑难杂症”。各村要有2名以上专职调解员,真正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四、进一步落实“三三制”大调解工作制度。

一是村民矛盾纠纷在组调委会、村调委会和镇大调解中心三个层次自下而上进行调解;二是每个层次调解不少于三次;三是在调解过程中要做到“1+1+1>3”的效果,将一份责任,一份耐心,一份真情融入其中,提升调解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效,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五、进一步强化基础建设

14.遵循严谨、便民、高效的原则,严格依政策,按法律、照程序调处矛盾纠纷,确保调处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避免调处工作的随意性。按照既有利于调解矛盾纠纷、又避免不必要的调解资源浪费的要求,科学界定调解矛盾纠纷的类型和范围,提高调解质量。

15.建立大调解工作例会制度,原则上镇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的内容是交流阶段性工作情况,分析矛盾纠纷态势,研究疑难矛盾纠纷调处方案以及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等。

16.各村、各单位要切实解决矛盾纠纷调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大调解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17.各村、各单位调解组织的台账资料要按照县镇调处中心的要求抓好落实,做到凡调解的矛盾纠纷必须做到一案一档,资料齐全、装订规范。

六、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18.镇调处中心要加大对基层大调解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对大调

解工作相对滞后的单位进行重点督查,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整体工作平衡发展。

19.各村、各单位要围绕矛盾纠纷的调处成功率、民转刑案件的下降率、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下降率、法院对调解协议的采信率以及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等指标,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责任制,实行量化考核,对出现“三无”(即无民转刑案件、无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情况的村,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20.要把“大调解”工作列入新农村文明建设的考核范畴,作为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实效与有关人员的政绩、奖惩挂钩,对调处工作中的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篇8: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保总局 发展改革委农业部 建设部卫生部 水利部 国土资源部 林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力劳动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五)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作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六)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八)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

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九)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十一)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十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北方农业高度集约化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网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十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地方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十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十七)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篇9: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意见

各市财政局:

为切实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根据《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预〔2010〕3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目标

1.监管范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乡镇财政本级安排的资金以及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等。

2.监管目标。乡镇财政对纳入监管范围的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优势,严格财政预算执行,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行为的发生;推进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安全、规范、有效,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切实加强补助性资金监管

补助性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以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牲畜头(只)数、购买行为等为分配依据,直接或间接补助给农民的所有财政资金。包括农业、流通、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民政)、村组等所有涉及农民的财政补助性资金。

1.认真核实补助性资金信息。乡镇财政要对补助性资金 涉及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认真审核。对农村低保救助人数等动态性较强的基础数据,在向县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汇总上报补贴名册前,乡镇财政要进行实地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报告。经乡镇财政确认的基础信息数据,方可作为资金发放依据。乡镇财政要会同有关站所做好补助性资金相关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及时登记造册、分类归档、补充更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2.及时公开、公示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乡镇财政要会同有关站所建立健全补助性资金事前公开、事中公示和事后告知制度。要公开各种补助政策信息,把有关《公开信》和“一折(卡)通”等及时发放到农户,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补助资金申报前,要将经核实的补贴对象、依据、项目、标准、金额等信息,按规范格式进行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并将公示情况和结果报县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备案。对公示中群众有反映、有举报的问题要派人到实地核实真伪。资金拨付后还要向社会公告,便于社会监督。

3.切实将补助性资金落实到户。县乡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与“一折(卡)通”相结合等有效的资金发放制度,有条件的地区,要试行各项补助性资金“一折(卡)通”发放,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安全、便捷地分发到农户。严禁挤占挪用、滞留拖延或超标准超范围发放,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农民补助资金。

三、严格专项资金监管

专项资金是指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自然生态环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

1.严格项目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要进一步细化项目预算编制,严格审核项目预算的真实性、可行性。对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安排以及乡镇本级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要对申报项目经实地察看、审核评估后,签署审核意见。对于申报项目不实的,要及时向县级财政部门报告。乡镇财政要根据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的遴选、论证、审核和排序,完善入库项目的论证、评审和公示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项目信息数据库,包括项目内容、建设性质、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基本情况、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开工完工时间及预期目标效益等。已开工的项目要登记台账,项目资料收集完整,归档管理。

2.规范管理程序。年初对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和未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上级补助项目,县乡财政要敦促项目主管单位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项目监理制以及公示制等。对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安排的项目资金以及在上级财政列决的项目资金,在项目立项环节须经乡镇财政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否则上级财政部门应建议项目主管部门不得立项,财政部门不予拨款,正式立项后,要将项目指标文件抄送县级财政并分解告知乡镇财政。乡镇财政要对项目的实施地点、范围、期限、责任人、受益人、预期效益和资金额度等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鼓励农民参与,加强群众监督,避免虚假立项和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发生。

3.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县级财政要对乡镇各项专项资金进行梳理,建立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抽查巡查制度。乡镇财政要密切跟踪检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地察看、检查、评估项目运行效果,定期向县级财政部门报告;要做好项目支出审核,按进度及时拨付资金;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评估验收、档案管理和绩效考评,并向县级财政部门报告验收和考评结果,提出项目运行与维护管理建议。乡镇财政要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强化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及时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上报县级财政部门,发现项目不实、资金使用违规、效果不良等情况,及时报告。

4.建立资金监管信息畅通机制。要建立健全上级财政与乡镇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乡镇财政全面掌握有关专项资金的政策、额度、投向等情况。便于乡镇财政全过程参与并实施监管。对上级财政与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到乡镇的资金,乡镇财政要建立与各站所、村委会的日常信息联络制度,及时掌握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到各站所、村组、农场、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的项目资金信息,建立项目档案,及时纳入监管范围。

四、规范乡镇本级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监管

1.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县级财政要按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要求,将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全部纳入县级财政管理监管范围。对乡镇财政支出按预算和进度,实行网上申请、审核、批准、下达。要严格收入管理,确保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专户。严禁截留、坐支、挪用和私设“小金库”。要逐步完善乡镇本级支出管理,制定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要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对乡镇财政预决算和财力追加等严格按程序报批。

2.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县级财政要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将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结合起来,不断完善“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县乡联网”制度,健全业务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乡镇支出范围、顺序、标准和财务审批程序。要对乡镇财政支出申报、审批、拨付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规范支出行为。2010年县(市)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要实现全覆盖。

3.完善村级财务监管方式。乡镇财政要加强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监督管理,实行专账核算。乡镇财政要会同有关站所代理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帮助完善村级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办法,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村级资金和财务监管。

4.加强乡村债务管理。要按《辽宁省政府债务管理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19号)规定,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建立乡村债务动态监控制度,及时、全面掌握乡村债务变化情况,建立健全债务控制和化解制度。乡镇财政要及时向县级财政部门报告新发生的债务,严格控制乡村债务发生。县级财政部门要督促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积极化解旧债。每年末乡镇财政要对乡镇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并登记《乡镇债务台账》。要积极主动协助有关站所对村级组织债务进行清理。加强乡村债权管理,积极运用经济、必要的法律、行政等手段,清收乡村债权。

5.严格乡村资产、资源管理。要建立健全乡村资产购建、验收、使用、保管、处置等管理制度,实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要建立资产台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资产盘点;加强乡镇政府财力资源管理,提高财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积极配合有关站所参与村级组织资产、资源监督管理。

五、统筹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指导和督促乡镇财政有效开展监管工作合力。省财政厅成立由主管厅领导任组长,厅内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省县区财源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研究解决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市、县(市)区、乡镇财政部门也要组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机构,共同推进监管工作。

2.明确职责分工。省级财政主要负责制度建设,解决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依据,统筹安排和部署监管工作开展;市级财政主要负责加强上下政策信息、资金等沟通、协调,指导并负责县乡因地制宜开展监管工作;县级财政主要负责指导、协调、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有序开展;乡镇财政具体承担监管职责,建立资金监管台账,规范资金监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对所有财政资金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管工作机制。

3.创造监管工作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定岗定人定责,明确专人负责,主动及时向乡镇财政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文件;下达相关财政资金指标文件,要抄送同级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对各级主管部门管理拨付的资金文件,要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并由乡镇财政主管部门逐级传递到乡镇财政;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将乡镇财政发现的监管问题,逐级上报至省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县级财政要发挥就近监管作用,将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下发的资金和政策文件,及时印发至乡镇财政;新出台政策资金和管理办法时,要对乡镇财政提出具体监管要求;发挥县区财政职能作用,统筹推进和完善乡镇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等各项财政改革,为加强资金监管服务,提高监管工作效能;县级财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监管实施方案、措施和办法,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和责任,量化和细化监管目标和任务;市、县级财政要定期检查、考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4.加强乡镇财政监管能力建设。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发的《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辽委办发〔2010〕27号)要求,完善乡镇财政机构职能,保持乡镇财政机构的独立性、完整性以及人员的稳定性,协调机构编制部门充实乡镇财政干部;要严把乡镇财政干部“入口关”,遴选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到乡镇财政队伍中来,确保乡镇财政履行监管职能需要;各级财政要切实保障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经费,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为乡镇财政履行监管职能提供有力组织、人才和资金保障。要加快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将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运用“乡财县管”网络平台,建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乡镇财政资金动态监管。

5.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省、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建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日常考核评价奖惩及责任追究制度;省财政各项专项资金分配要与各地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绩效挂钩;建立乡镇财政联系点制度,明确联系点工作职责。省在各市、市在各县要分别选择一个县和一个乡镇作为直接联系点,指导和帮助县和乡镇制定监管目标和办法,在全省率先实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非联系点的县区和乡镇要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2010年全面实行补助性资金监管工作,2011年要在全省全面推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6.细化实施办法。各市财政部门要依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省财政厅备案。

辽宁省财政厅

上一篇:高考英语作文备考优秀下一篇:医院文明窗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