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2024-06-16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共8篇)

篇1: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财政部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对社保、支农、教育等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项目效益跟踪反馈,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促进和加强地方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监督管理,使专项资金效用的发挥最大化。

一、专项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拨付和管理上缺乏公开透明度。一些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只有财政和极少数部门知道,真正使用该资金的基层部门和应该享受该资金的群众不知情。如部分建设工程未实行招标投标制,进行暗箱操作;又如一些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补贴发放未张榜公示标准和受益范围。

二是专项资金分配主体多元化。现行资金管理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过来,造成一些专项资金在性质上本是相同或相近的,只是由于其资金归属和分配权分属不同部门,列支不同的预算科目,重复补助和使用效率不高问题屡有发生。如现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难以监督。从目前统计口径看,地方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共有18大类,分散在至少14个以上的部门,由于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部门的支农资金以不同的名目由各个部门独立支配,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政策上缺乏统一规划,不仅造成资金渠道的分散,也造成了资金使用上的浪费。

三是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与监督滞后。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预算执行中陆续下达的,这就造成在年初预算安排时,无法知道上级补助项目有哪些、补助资金有多少,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也不利于财政监督。

四是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有的专项资金“专人管理”变为“个人管理”,大额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由个别领导或经办人决定,擅自变更专项资金管理单位或拨款渠道,失去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有的专项资金未按年初预算及时下达,拨款时间较晚,造成资金和项目的结转,影响项目实施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的专项资金分配规模小,且层层再分配,使用分散;有的专项资金被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真正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上的资金大为减少。

五是专项资金使用缺乏绩效监督与评价。目前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追究、追踪问效等方面还没有相应法律规定,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监督工作机制,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许多专项资金在项目预算中,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有的还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论证项目的现象;有的部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现 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规范,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支出绩效量化评价指标和测算模型更是稀缺;有的部门项目管理只管拨款,不问效果,存在专项资金分完用完了事的现象,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中的无绩效和损失、挪用、贪污与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危害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明知应专款专用却还要挤占、挪用;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项目监督不够到位,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核把关,致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约束力低,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三是部门、单位间存在经费“苦乐不均”现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存在收入与经费挂钩的现象,经费运转相对宽松,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就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四是财政预算安排不尽合理,由于财政紧张,在确保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部门人均公用经费预算偏低,致使有的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五是管理认识错位,少数地方领导对专项资金管理认识错位,惠农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重争取、轻管理,重资金、轻项目,重现实、轻长远。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造成一些弊端和危害:一是逃避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二是资金使用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心中无数;三是造成专项资金长期闲臵,不能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容易造成新的违纪行为。专项资金时间长了就变成单位的“自留地”,什么费用都往里挤;五是资金零 星分散造成专项资金的效益性不高。

三、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充分发挥专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监督力度

在编制专项资金中长期规划时必须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合,明确利民惠民实事的中长期目标、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分实施的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利民惠民项目三年或五年滚动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大事实事。滚动预算要体现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足够倾斜,要防止将零星散碎的项目打包,以一个大的名称和较多的资金量包装成“大事”,要同时编制大事项目绩效预算,提出明确的绩效目标,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促进实事绩效水平的提高。对于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公开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发放对象,以 及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操作监督程序

一要合理确定标准。标准定的太低,群众得不到实惠,产生不了好的效果。标准定的太高,财力无法承担,不仅造成不同人群之间的攀比,也会损害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制定政策具体标准时应注意统筹考虑不同政策的协调、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协调以及各类对象的心理预期。

二要实行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按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归并,整合使用的原则,将各种专项资金整合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同一使用方向的预算内、外资金和政府基金统筹安排用于利民惠民办实事项目。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性质的资金要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彻底打破部门内部各单位和某类事项的支出“基数”,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安排“大事”项目。

三要设立省级项目库。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保证项目选择的合理性。项目实行指南定向、联合申报、进库储备、按资金量确定当年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并制定“统一规划,分年实施,滚动管理,强化监督”制度。省级项目专项资金应实行政策指南发布制度和项目公示制度。对利民惠民资金分配、投资方向和重点,规定项目经费指标额度和申报方式,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情况等,实行“阳 光政策”,利用相关媒体或基层公共场所进行公告、公示,提高资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基层部门对省级项目投资政策清楚明了,操作便利,接受社会公众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减少项目操作的随意性。

三、完善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要构建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联系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引导中介机构评价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多层次的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二要合理确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目标与重点。加强对财政支出有效性的考评,突出财务合规性,更加注重对专项资金支出效果和社会效益的评价。重点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基础建设、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包括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直观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社保、卫生、农业、扶贫、教育科学文化、防汛抗旱等资金。

三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从立法上确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价成为财政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法律上树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权威性,使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原则

一要明确专项资金工作的重点。要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上区别不同 地区、不同项目,投向重点是市场调节不了和调节不好及政府投资的公共需要方面。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农村教育、农业救灾和农村救济等方面。还要注意确定符合实际的配套及自筹资金规模,以预防因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钓鱼项目和工程”。

二要坚持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依据专项资金支出性质的特点,要改革现行专项资金按条分配、分块管理的办法,根据“分级扶持”的原则,对利民惠民专项支出范围重新进行具体的明确和细化。以明确各级财政的支农范围和项目,分清各级的责任。同时,要明确财政与业务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负责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避免各业务主管部门在支农项目的范围、内容上交叉重复;对工程项目具有综合功能的,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拼盘项目,要由财政部门对项目总投资进行分解落实,统一安排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限额到位。从而做到既要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又互相协调和监督,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五、围绕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

一要构建财政部门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利民惠民办实事的重点资金、重点 项目、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与调研,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金,比如各政府部门掌控的社会保障资金、救灾救济资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等敏感性支出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工作要注重群众性,地方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地的利民惠民资金运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把内部通报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加大处罚的力度,注重严肃性,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要按季或每半年检查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发现不按规定和批准的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应及时纠正,严肃处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与完整。对专项资金管理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对管理不力,发生偏差、过错的单位,要查明原因,及时纠正,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

二要强化财政监管成果的应用。加大对违法违纪责任人的经济处罚与党纪政纪处罚力度,做到处罚个人重于处罚单位,使财政监督的成果进入各级党委(党组)选人用人程序、党政纪和法纪惩处程序、干部教育程序。财政监督要结合“金财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与被监督单位的联网,建立利民惠民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协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监管视角和监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适时监控,形成监管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应该介入到事前和事中,财政监督部门应该随时掌 握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而不是停留在事后的检查和处理中。

六、实行集中核算报账管理

一要改革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和绩效预算。在专项支出预算编制形式上,改过去按资金用途和支出项目分类编制为按部门、分项目或分工程编制。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由过去的“基数增长法”,改为“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并举的预算编制方法,以集中有限的支农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投入。在编制内容上,由过去的预算内、预算外收支分别编制、分别执行,行政、事业经费和基建支出、支农支出分别核定、互不衔接改为综合预算。在编制时间上,提前到每的第三季度编制下的预算,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在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根据项目执行的效果、效益情况,安排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二要推进专项资金集中核算报账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专项资金专户,应注意资金使用上的乱支滥用及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失浪费等问题,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从政治、法律等层面建立多重问责规定,明确各级政府在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责、权、利”,对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损失和浪费以及资金没能发挥效益的要追究单位和个人的相关责任。

篇2: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标

题】关于加强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监管有关问题的的通知 【时 效 性】有效

【颁布单位】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内容分类】房管综合性文件

【颁布日期】2011-12-15 【文

号】津国土房物〔2011〕477号

各区县房管局、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及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工作,确保资金规范、合理、高效使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根据《天津市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办法》、《天津市房屋应急解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房屋维修资金使用监管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房屋维修资金使用项目工程审价管理

(一)工程审价条件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申请使用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专项资金的项目,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审价机构对工程预(决)算进行审价:

1.使用专项维修资金的维修工程,电梯维修工程预算在1万元以上或者其他维修工程预算在5万元以上的,经业主确认后,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审价机构对维修工程预算进行审价。2.使用应急解危专项资金的抢修工程,电梯抢修工程决算在1万元以上或者其他抢修工程决算在3万元以上的,应当在工程竣工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审价机构对抢修工程决算进行审价。

(二)审价机构选取

业主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在市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建立的备选库中选取审价机构,也可以自行委托具备甲级工程造价咨询资质、信誉良好的审价机构进行工程预(决)算审价,并出具审价报告。

(三)审价合同签订

业主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与审价机构签订工程审价合同。

(四)审价费用约定

申请使用专项维修资金或应急解危专项资金的项目审价费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审价合同中予以约定,并计入维修和更新、改造成本。

(五)审价结果公告

工程审价结束后,业主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工程预(决)算审价报告在小区明显位置进行公告。

(六)申请主体缺失情况处理

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项目,可以由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负责项目审价的申请、委托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二、加强房屋维修资金使用情况公告管理

(一)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公告内容

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办理维修资金使用备案前,将《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工程预算书、《业主大会或者相关业主书面确认证明》、《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书面确认结果明细表》、《维修工程预算审价结果公告》、《维修工程预算审价报告》在小区明显位置公示。

维修工程竣工后,应当将工程决算书、《维修和更新、改造工程公示决算费用分摊清册》在小区内向全体业主公告。

(二)房屋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公告内容

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维修工程决算后,将《房屋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公告》、工程决算书、《应急维修工程决算审价结果公告》、《应急维修工程决算审价报告》在小区明显位置公告。

三、加强房屋维修资金使用的档案管理

(一)区县房管局存档内容

区县房管局应当以物业项目为单位,建立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备案档案并立卷存档。

1.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备案档案应当包括《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备案证明》、《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工程预算书、《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书面确认明细表》、《业主大会或者相关业主书面确认证明》、《维修工程预算审价报告》、《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公示证明》及必要的查勘影像资料。

2.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备案档案应当包括《房屋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维修工程验收报告》、工程决算书、《应急维修工程决算审价报告》、《房屋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公告证明》及必要的查勘影像资料。

(二)物业服务企业存档内容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备案档案及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运行管理档案。

1.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备案档案应当包括《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备案证明》、《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书面确认明细表》(复印件)、《维修工程预算审价报告》、招投标相关材料、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审价合同、工程决算书、验收合格文件、维修费用发票及必要的维修情况影像资料等。2.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备案档案应当包括《房屋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维修工程验收报告》、施工合同、审价合同、工程决算书、《应急维修工程决算审价报告》、维修费用发票及必要的维修情况影像资料等。

3.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运行管理档案应当包括《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记录表》及《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运行状况查勘结果》等。

四、管理职责及相关要求

(一)区县房管局职责要求

1.在受理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备案申请时,应当对符合工程审价条件的项目,查验工程预算审价报告;在应急解危专项资金工程验收时,应当对符合工程审价条件的项目,查验工程决算审价报告。

2.应当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做好房屋维修资金使用情况公告等相关工作。

3.应当在完成维修资金使用备案后,责成专人按照使用备案档案归档内容及要求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二)业主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职责要求

1.应当积极配合审价机构做好项目审价工作,及时向其提供工程项目所需审价资料和相关技术资料,做好施工现场各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对于与审价有争议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同时,督促施工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人员履行审价程序,落实审价意见。

2.应当在申请使用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专项资金时,按照要求做好维修资金使用情况公告等相关工作。公告期间,业主有疑义的,应当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将情况上报区县房管局。

3.应当在维修工程竣工后,按照使用备案档案归档内容及要求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三)审价机构职责要求

1.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执业规范合理审价,认真查勘施工现场,并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维修工程内容、工程量、定额套用及费率标准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2.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实信用的审价原则,提高工程审价质量,确保维修资金的合理使用,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篇3: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一、适应新形势, 突出重点, 加强监管

为了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 按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权力运行的 " 紧箍咒 "、公共资金的守护者”的要求, 财务管理中心重点对涉及就业专项资金的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新生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促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实训基地建设补贴等各类补贴台账的管理及资金支付、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对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全程审计监督, 及时揭示和查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让群众真正受益。

二、落实责任, 加强协作, 抓好整改

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坚持不断强化“两个责任”意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勇于担当, 把落实好“两个责任”作为大事抓紧抓实, 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通过整合审计力量、联合执法, 提高了检查质量和检查效率, 减轻了地区、县市接待压力。每个地区检查市本级和两个县, 做到点面结合, 采取召开汇报会、查阅账簿、台账, 到财政、人社和就业部门现场抽检相关资料等方式, 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现场研究, 事后跟踪整改结果, 推动了地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受到地区各部门、相关单位的好评。建立了《就业专项资金、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档案, 为事后重点监督提供依据。

自2013年9月份开始对全省进行重点抽查, 共计抽查10个地市、43个县 (区) 、99家培训机构, 重点检查面超过60%,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现场指导, 引起了被查地区、县 (市) 的高度重视。2014年组织各地区进行审计整改。据统计, 有35家培训机构对档案重新进行整理、装订;有16家培训机构建立和规范了财务账;有8家培训机构退回了多发放的补贴资金, 合计金额214万元;冲回挤占的经费和不合理支出309万元, 后续将继续跟踪整改。

三、建立民生领域专项资金审计常态, 当好人民利益守护神

篇4:加强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监管的探讨

【关键词】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监管;问题;措施

民政资金是国家对保障困难群众、特殊及弱势群体的基础生活而设置的专项资金。因此,民政部门需要管理民政专项资金,有效的保障困难群体的根本利益。切实强化对民政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管,提高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能够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加强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监管,能够使专项资金使用更合法和规范,确保每笔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有利于降低挤占及挪用违纪行为的发生,使民政专项资金有效的发挥其实质性作用。另外,财务部门通过强化对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管,也能够参与于管理监督中来,加快财务职能向管理型的转变。

一、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违规挪用专项资金

在对民政专项资金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民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自已手中的职权来套取专项资金,利用政策漏洞来谎报和冒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利用各种手段对抚恤金进行截留,从而使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这严重违背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初衷,给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未进行专款专项核算

在财务监管工作中,专项资金管理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严格对民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按计划发放及对全过程进行专账核算,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和预算。但在实际检查工作中发现部分民政部门对于民政专项资金并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核算,专项资金存在被占用的情况,专项资金核算中存在其他经费开支项目,从而导致核算不清问题发生。

3.会计核算机制混乱

部分民政单位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水平较低,在对民政专项资金进行核算时往往只简单的设置一个科目,然后将不同的账类计入到一个账面,这就导致各项支出混乱,模糊不清。甚至部分单位年终总结上存在各项专项资金收支和结余核算不清的问题,从而给恶意侵占民政专项资金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4.相关部门信息不共享,给民政对象调查、审批带来一定的困难

民政专项资金涉及对象较多,对审批和调查程序具有较强的要求。特别是城乡低保资金,需要由工作人员深入到辖区低保对象家中进行调查和审批,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在辖区公示无异议后才能报政府审核。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调查家庭,即开社保金又领低保金,甚至有车有房的人也领着低保金,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信息不共享从而导致违背民政资金管理原则的问题发生。

二、加强民政专项资金财政监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1)专款专用。对于相关民政部门的领导,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专款专用的意识,将民政资金纳入到财政专户中,确保做到专款核算。在对具体对象进行发放时,需要严格按照指定的用途及对象进行发放,避免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问题发生,严格惩处挤占及挪用民政专项资金来的现象。

(2)加强对日常账务处理的管理。做好原始凭证和会计凭证的管理工作,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确保审核程序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会计凭证保管人及具体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强化日常账务处理的管理工作。

(3)集体审批。所有民政专项资金分配由相关业务主管科室提出分配意见和依据,与计财部门会商,经领导班子集体开会研究决定,并做好会议记录备查。

(4)公示透明。在发放救灾、低保等款物时要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程序,做到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时段、救助数量的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设立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专账、建立救助款物发放台账和花名册,以备核查。

2.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在民政部门做好自查、聘请行风社会监督员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应加大对民政专项资金的专项检查力度。

(1)扩大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每年要组织三至五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检查面不小于下拨资金总额的50%,专项资金种类做到“全覆盖”,并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

(2)加大对专款专用的检查力度。需要加强对民政部门民政专项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查处挤占、挪用及扩大支出范围的现象,确保民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确保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完善民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循环机制。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流动情况是民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民政资金使用监督循环机制进行完善,确保预算、执行、支付、决算及绩效评价等环节能够做到环环相扣,确保预算的合理性、执行的规范性、支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决算分析的适时性、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使资金的在流运过程中处于封闭式的流程中循环,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

3.加大监管惩处力度

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惩处机制,加大监管惩处力度,对于民政专项资金违规使用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在民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对于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没有处理妥当之前需要停止拨款。同时,还要定期不定期加强对财政部门专项资金运作账面的审查工作,使责任能够及时划分。

三、结束语

篇5: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胡锦波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实际工作中,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可能违规,为逃避监管,项目单位的“变通办法”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手法也往往比较隐蔽,作为财政部门如何才能发现问题,以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用呢?这可以从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着手,切实做到全程监控。

一、健全制度,从严审批,加强项目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审核。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是国家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因此,一个项目要申请专项资金,在提供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关的立项资料及各类审批材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开户资料,项目资金投入证明等等。为保证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进行防范与控制,必须在审批过程中严加审核,要求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土地、规划、环评、专业咨询意见等基本具备,由于各行业及项目性质不同,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可以相差很大,不同行业类型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一般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风险因素及对策等,只有对相关资料详细审核,对项目实施单位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上报和审批才能为资金到位后的分配、拨付、使用等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程序透明,规范操作。

1、区别情况,加强宣传。对于强农惠农资金、扶贫救助资金等发放范围广,数额大,对象分散,应当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通过印发小册子、明白纸等方式对有关政策依据进行详细介绍,使广大农民群众对补贴(助)的范围、标准及发放方式等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出现虚报冒领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特别是家电下乡补贴、太阳能补贴等由于涉及千家万户,发放过程中的漏洞也格外多。入户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由于家电下乡补贴的手续办理需要农户的户口本、身份证、一本通和家电的正规发票及标识卡的复印件,对于很少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办手续是很头疼的事情,而商家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们在销售时直接把价格降低,告诉农户可以代办手续,有些农民觉得既能省钱还不用自己办手续,也乐意把自己的身份证等资料交给商家,这就给一些商户提供了套取资金的便利,他们把农民的证件收集起来,到市场上买来大量真真假假的标识卡,开出发票套取补贴资金,在只买过一台电视机的户主上会出现两个太阳能、两个洗衣机,有个80多岁的老大娘甚至还买了两台电冰箱、两辆摩托车,而她连自己的户口本在哪里都不知道。

2、补贴对象公示。对资金的拨付、发放进行公开,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程度有利于堵塞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漏洞,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一些救助资金、扶贫资金,资助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享受救助的范围、申报条件、发放多少、救助期限应该在有关街道、社区予以公开,以利于受助对象的正确甄别,避免真正贫苦困难的群众因不了解政策而错过机会,反是一些不该享受救助的所谓有背景的人员钻了空子,影响扶助资金的使用效果。

3、制度上墙,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示。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切实做到规范操作,不仅是项目资金管理的需要,也是对项目单位负责人、有关经办人员的合理约束与保护。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户储存;资金拨付一律转账,杜绝现金支付,不得擅自调项、缩项、扩项;不得擅自拆借、挪用、扣押,以确保项目资金按照批准的使用计划和批复内容使用,实现预期的使用效益。

三、听、看、查、验,跟踪问效。

1、听。认真听取项目单位有关责任人的情况介绍,包括资金发放的登记与公示,新上项目的投资规模,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相关单位审批程序及责任人之间的分工与协调等,在听的过程中发现疑点并进行询问,了解其是否严格执行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单位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项目进展是否顺利,是否受到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内容的变化等等。对有关人员在情况介绍过程中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事项应予以重视,并在继续进行的检查中取得证据,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对于某些专项资金的拨付如果存在只有财政和极少数部门知道,资金分配标准和依据不公开,甚至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真正使用该资金的基层部门或人员却不知情的现象,就应予以十分关注。这类专项资金往往预算编制随意,主观性强,有时会出现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导致这部分资金不能发挥其效应,甚至成为单位或部门的“小金库”。

2、看。实地察看项目实施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相关设施,以了解其经营管理情况,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情况等,评估项目资金的运行风险。通过对单位项目施工现场的查看,可以了解项目的地理位置,产品的制造过程,设备的储存方式,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等情况。在此过程中询问有关人员,有意识地就某些方面进行沟通,就可能发现内部管理方面的某些问题,比如仓库钥匙的交接,出租出借物品的登记,原料过时、残品废料过多问题的处理等。内部牵制制度要求事务分管,它是建立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要求各部门间相互独立,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求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分工负责,从而达到互相牵制、防止作弊的目的。通过实地察看获得的信息,如果认为其交易授权、职责划分、资产接触与记录等控制程序都相对严密,就可以适当简化后续的检查过程,而对于明显的“批大建小”“批小建大”项目则能一目了然。、查。毫无疑问这是整个检查工作的重点,包括查阅相关的会计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各级政府部门的上报审批文件、各种招投标文件、工程施工、预算合同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检查、核对,能够发现项目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是否与项目的完成进度相符,项目单位的资金流向是否与项目实施方案相一致,是否列支了不符合项目列支范围的经济事项,开支是否合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的合同协议等。在对账簿资料的检查过程中,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应细致,注意发票内容是否填列齐全,票据领购单位是否与开票单位相符,收款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假发票或非复写票等现象,如在支出发票中的发现疑点,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功能验证其真伪。对于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工程进度及地方资金配套不足等问题应在此过程中做好检查记录,完善工作底稿,掌握充分适当的证据。

4、验。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户,专帐核算。检查过程中除运用日常检查中现金的突击盘点方法外,还要注意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往来帐项的核实,实物工作量的查验,对于救灾、救助、补贴资金,要对项目单位提供的受益人名册运用电话核实或实地询问等方法进行验证等。通过这些方法查实取得的证据直接、客观,能更有力的证明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但在查验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比如一个单位同时有多项专款,这时就应注意是否存在资金调剂、交叉使用等情况,对银行存款的审验也要相对细致,而对于实物工作量的查验,有时则可以参照专业人士的检测结果,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审计效率。

四、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资金安全。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确保专项资金运行安全。通过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项目和项目资金的主管单位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整改,对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挤占、挪用等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更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6: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工作的通知

(环函〔2009〕1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从2003年起,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设立了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五年来,我部和财政部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7号令),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敏感领域,出台了项目申报指南,对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制度。截止到目前,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共安排47.36亿元,带动资金数百亿元,在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环保系统监管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导和调动地方政府、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的污染减排工作。

但是,应该看到,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急待改进的地方。两部门通过对各地报送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项目未按计划进度实施,工期滞后;项目未按照可研报告实施,擅自变更建设内容;部分项目资金缺口大,自筹资金不落实;部分项目单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限,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环境效果不尽理想;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环保和财政等管理部门存在指导服务不够、检查审核不严、监督管理不力的现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质量,强化项目监管,提出以下几项要求:

一、充分认识项目监管的重要性。要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承担单位对资金筹措和管理、施工建设、技术方案、设备采购以及建成后的设施运行全过程负责。省级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对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组织或参与竣工验收,并将有关进展情况及时报送我部和财政部。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高度重视项目监管工作,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督促项目承担单位规范建设程序,按规定使用资金,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达到项目预期建设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申报审核论证。省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按照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前期申报论证工作,对备选项目的实施基础、开工条件、建设方案、工艺流程、环境效益等进行充分论证和审查,把好项目申报关,提高申报项目质量,并对所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负责。

三、加强项目日常检查和监督。省级环保部门要联合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或委托项目所在地市、县级环保和财政部门等方式,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项目承担单位对技术方案、处理规模、配套资金等有重大变更时,应向省级财政和环保部门、项目立项原审批部门提出项目变更申请,省财政和环保部门或项目立项原审批单位组织专家重新进行论证,提出解决方案和处理措施。省级环保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每年1月将本省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包括竣工验收项目绩效)报送我部和财政部。

四、建立项目竣工验收制度。使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申请进行竣工验收。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验收工作应由项目立项原审批部门或省环保、财政部门组织,并尽可能与其他验收统筹安排。验收重点包括中央补助资金使用、项目原申报内容完成、项目环境效益等情况。

五、充分发挥建成项目的环境效益。项目单位应确保建成项目持续运行并发挥环境效益。环保部门要监督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污染排放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项目正常运行一年后,省环保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项目建设以及运行情况,特别是环境效益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环境效益评价要依据项目建设前后的监测报告,对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削减、周边环境质量改善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我部和财政部将定期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绩效评估。

六、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配合省级财政部门监督下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

七、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地市级和县级环保部门在检查中如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有违规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省级环保部门报告。省级环保部门配合或会同财政部门依法对违法违纪的有关人员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请你们按照上述要求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自2004年以来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认真进行自查,于2009年6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要求见附件)和附件表格上报我部。我部将在今年适当时间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全国通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 王圻

电话:(010)66556128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编100035

邮箱:touzichu_2004@yahoo.com.cn

附件:2004年至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内容要求

二○○九年五月七日

附件:

2004年至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内容要求

2004年至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情况和管理机制。

二、每个项目的概况和执行情况。已经竣工验收的项目要说明项目实施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竣工验收情况并对项目运行状况以及达到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建项目要说明项目实施现状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预计完工时间、未完成原因以及计划采取的措施;未开工项目要说明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三、已经竣工验收的项目对照可研报告说明项目相关效益并重点说明环境效益。污水治理项目应说明新增污水处理量、节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削减量,项目建成前后企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变化情况;大气治理项目应说明新增废气处理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污染物的削减量,项目建成前后企业废气处理率的变化以及节能降耗等情况;其他项目可参照水、气治理项目要求,填写量化的相关指标。

四、因素法分配部分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五、对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的使用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篇7: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社[201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了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现就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任务,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各地给予适当补助,并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分配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与各地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就业专项资金绩效、就业工作成效等因素挂钩。

二、资金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含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用于部门或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租赁、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支出。

三、预算执行。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按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强化预算执行分析,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

四、资金申请及支付管理。

(一)职业介绍补贴。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按每位符合免费服务条件的人员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名单、接受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对已经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根据其享受财政补助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安排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含设备购置、修缮和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等项目支出),由同级财政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对未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16号)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和创业服务的机构。

(二)职业培训补贴。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四类人员)。四类人员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申请者本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应附: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或创业证明材料、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

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可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月直接拨付学员本人。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费申请材料除前款所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材料外,还应附初(高)中毕业证书、代为申请协议等。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申请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复印件等凭证材料。

对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后,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

企业新录用的四类人员,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当地确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一定比例,对企业给予定额职业培训补贴。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前,需将培训计划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培训后根据劳动者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企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附: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等凭证材料。

(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四类人员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四)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五十二条确定的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下同)。

1、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企业(单位)按季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费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

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由灵活就业人员签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具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费明细账(单)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季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发放工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六)就业见习补贴。对企业(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由见习企业(单位)先行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企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申请材料应附:实际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人员《身份证》、《登记证》复印件和大学毕业证复印件、企业(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七)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现行特定就业政策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补助的政策,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地方国有困难企业享受特定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由省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中央困难企业享受特定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

(八)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可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对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以及开发应用支出)给予的补助。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

(九)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中央财政对地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专项补助资金按相关规定执行。

(十)其他支出。包括《登记证》工本费以及各地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的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上述各项补贴支出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各项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财政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的材料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或公示情况按规定拨付资金。

上述各项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贴标准可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确定。就业专项资金的支付管理,按照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决算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地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六、账户管理。各地财政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按有关规定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的账户管理,确保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安全。

七、监督管理。各地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对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九、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经发布的有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十、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财政部

篇8:高校专项资金核算与监管体系研究

一、高校专项资金核算与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组长郭景茹在接受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朱峰采访时说:“2007年河北省教育系统监察审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全年共完成审计项目10 136项, 审计资金总额超过105亿元, 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 056万多元。”反映在高校专项资金上的主要问题是专项申报上存在预算执行进度模糊, 缺少资金预算方案, 使用中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最终仅以一份专项决算报告交差的现象。具体如下:

案例一:高校A 2008年在申报“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项目时, 申请书上包括了学校基本情况介绍;相关师资、设备及自有资金概述;项目主要内容及其预期效果和项目成本计划表三大内容, 但对与之相关归口管理单位模糊, 工程进度、专项资金预算方案只字未提。2008年7月资金到账后, 对于该项目预期效果也未建立起规范的自进的管理、专家评审验收和项目完工时评审机制, 只是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进行了日常的财务报销和年终项目决算的上报。

案例二:高校B于2008年8月初取得“学科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央专项拨款152万元, 由于校领导决定人事处为专项负责单位, 所以财务处将拨入款记入“教育经费拨款”, 并增加了人事处原有的“职工培养经费”预算指标。下半年开支中, 该学校职工培训、高层人才引进及培养费用均由“职工培养经费”报销, 由于开支量大, 所以新学科建设高层人才专项费用开支时出现了资金不足。2009年中央财政拨入“文献资料智能管理系统”专项资金316万元, “教学实验模拟仿真平台建设”专项资金248万元。审计前一项专项资金支出时, 发现本年度共报销车辆保险与维修支出共计35万元;在后一专项资金支出中发现了55万元的招待费支出, 另动用该资金应急还贷100万元, 而这些支出均形成了高校日常公用经费对专项预算的挤占和挪用。

案例三:对高校C2010年度的质量工程建设资金支出审计时, 发现其支出发生于第四季度;更有甚者, 如“高技术服务产学研平台建设”中央专项支出280多万元, 全部发生在本年度12月。呈现出工程实际进程与会计反映不一致。调查中还发现:对本单位年末未完工项目则以工程的预付借款凭据作为原始凭证, 虚列支出;并且出现了通过报销假发票, 通过修改原始合同增加工程项目、缩短工期、提早完工等手段支完、用完本年拨入专项的违规操作。

案例四:高校D于2011年度使用已下拨的模拟实验室专项资金150万元投资建一个数字实验室, 购置105万元的多媒体设备一批, 比预算节约45万元, 但使用中发现设备使用率低, 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导致处于闲置状态;使用一卡通改造专项资金购置了新一卡通管理软件, 但由于技术问题至本年末尚未将新系统纳入使用状态, 但两项支出均于年终计入了专项支出总决算, 并上报上级主管单位。

二、专项资金核算与监管问题的病因所在

要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我们必须追根溯源, 究其病因所在, 主要包括:

1.专项资金的预决策和预算管理失效, 导致资金管理失控和资金的浪费。高校承揽每一个专项, 实质上都是一个预测决策和规划控制的过程, 学校必须建立健全项目预算委员会, 启用会计的预决策、预算控制职能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但现实中, 部分高校申报专项资金, 无论是基建、科研项目, 还是学课建设等项目, 都要启用由校领导和资产、基建及教务等部门主管领导组成的“老”预算委员会, 并对项目申报及其执行统一“管到底”。其弊端在于:第一, 忽视了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项目, 尤其是重点建设学科, 对预算决策机构人员配备、知识层次的不同要求, 再加上决策未让会计科室参与, 没有在决策时对比使用的历史数据, 必然是使类似高校A的专项立项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高校重点发展趋向、预期绩效的正负都失去了“入门”的筛选。第二, 没有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类项目制定对应的预算管理方案和经费使用细则, 也未设定归口管理单位对预算的执行及其成效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和评价。其造成预算随意执行和专项资金被挪用, 许多专项未能如期完工或未能通过验收, 决算报告成了一纸空文。第三, 淡化了对立项单位现有实施条件, 如设备资产支持, 场地环境、教师资源配备及在本领域研究中已取得的成绩的审核, 这既可能造成申报与其实施的错节, 又极可能造成项目建设重复性, 从而形成项目周期与其使用周期的资产, 如摄像机、投影仪等设备购后闲置、浪费现象。

2.专项资金的财务运作不规范, 监督力度差。高校在专项资金财务核算上不规范, 表现在:第一, 会计账户设立不健全。部分高校财务处未设置“专项资金拨款”和“专项经费支出”明细账。专项款到账时与其他拨款均记入“教育经费拨款”一级账户;专项资金开支记入“教育事业支出”的明细账, 仅以预算指标进行控制。其后果是无法真实反映专项资金到账情况和支出进度, 也无法建立每一类专项与其允许支出明细科目的勾稽关系。第二, 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无力。专项资金归口单位模糊、预算方案编制不严肃, 均使财务预算科室不能对每一个专项给定一个明确的指标控制码, 于是形成高校B日常经费、专项经费通用一个指标码, “同吃一锅菜”必然形成诸多单位“端着碗吃肉”, 而项目申报单位“站在锅边骂娘”的不良局面。第三, 原始凭证审核失控, 实际开支范围违规。专项资金支出按照“分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用于项目实施中所需的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及大修理支出等。高校B将车辆保险与维修、招待费在“文献资料智能管理系统”和“教学实验模拟仿真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指标中列支, 科目使用显然违反了专款专用原则;动用“教学实验模拟仿真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应急还贷, 恰好违反了财教[2001]214号第16条“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的规定。

3.拨入专项自然周期的破坏与余额年终注销制的矛盾酿成会计反映的不真实。专项资金按其来源可分为高校自行提取专项基金 (如修购基金) 和上级主管单位或财政拨入专项资金 (如重点学科建设专项) 。后者一般要经过论证、申请、主管单位报批、资金划拨、资金使用、决算上报与工程验收等过程 (见表1) 。从专项资金一个自然周期分析, 报批和资金划拨约占26%, 使用环节约占50%。案例中高校C出现了会计反映的扭曲, 原因在于:第一, 一些专项资金审批环节多。财政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对申请文件及相关资料审查后, 报上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需要同财政部门联合上报的, 由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上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所以一些资金尤其是中央资金, 划拨速度慢, 有的延到下半年甚至第四季度, 这样报批和拨入占据周期的67%, 使用周期紧缩到了10%。第二, 内部预算划拨延期。由专项自然周期看, 申请伊始相关单位就应紧锣密鼓、齐抓共管, 展开一场“接力赛”, 但高校C在申请时并未将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归口管理单位, 未制定出预算管理方案, 所以资金到账后, 却对上述未决事项展开了近三个月的“攻坚战”, 所以专项预算划拨延迟到了10月份。使用周期非正常缩短, 其害有二:一是必然影响了其执行实效性, 即该项目不可能在当年内按质按量完成;二是由于一般高校均实施了专项资金余额年终注销制, 导致高校为上报年终决算, 采用类似高校C的不正常手段的突击“花钱”, 最终, 专项工程完工内审失效、会计反映失真。

4.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在专项资金的管理环节, 高校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 不能跟踪问效以验证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确保资金支出的经济性和效果性。案例中的高校D, 从论证数字模拟实验室专项可行性到投资支出遵循经济性原则和符合专项用途来看, 均无过错, 但从绩效评价及审计角度出发, 该专项支出肯定不能形成应有的效益。其二, 校园一卡通从其自身特点上分析, 涉及面积广, 对象多, 流量大, 使用频率高, 而且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所以开发商必须因地制宜开发, 并保证售后质量跟踪, 及时处理。为此高校必须建立相关鉴定机构, 对其使用效益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给予开发商一定的制约。因此, 缺乏对专项资金经济性、效果性的权衡, 缺乏设置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酿成了高校D专项资金使用的失效。

三、强化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与监控的着眼点

(一) 健全专项预算管理机构, 细化预算的编制

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 就要改革高校现有的“老决策班子”一手抓的旧体制, 实现校统一领导下的专项归口管理, 同时分门别类建立起项目库。

首先, 高校实施项目决策小组、归口单位和申报单位三级负责制 (见图1) 。项目申报单位负责对立项的调研, 根据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场地环境及其对本院系发展方向的意义来判断立项的必要性, 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后向归口单位提交申请书;另外, 申报单位必须清楚自己是立项的执行者, 专项到位后负有合理使用资金、完成立项的责任。项目归口管理机构具有中层决策和上下信息传导双重职能, 起初它在自己管理权限内, 采用特尔菲专家法、公开答辩法等途径对所属申报单位立项的方向性、紧迫性、绩效性及预算合理性进行判断和排序并报送项目决策小组;立项批准后又履行监督申报单位执行预算, 阶段性和完工后绩效评定的职能。因此, 归口管理机构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高质量的校内、外专家库, 并通过网络系统随时调用相关的项目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申报、实施、考核负总责, 其一般由校领导担任组长, 以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人和校纪检、审计负责人为其成员, 对立项做最终决策, 并负责建立校项目库。

其次, 财务部门协同归口单位, 细化预算编制。合理的预算既是项目按进度得以资金支持的保障, 又是通过财务检查项目执行进度及其成本效益的有力手段。细化预算, 就是要将预算支出落实到项目。在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 要对原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利用, 合理确定同类用款单位或同类项目的支出标准, 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细化预算, 就是针对高校项目类型多, 进度不统一的情况, 按类对项目做出不同阶段的支付和报销计划;细化预算还必须在对本校和兄弟院校项目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不同类的项目费用构成比例得出较科学的推断, 并给予具体的指标号, 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财务报销过程中串项目、串科目或超比例使用专项资金事件的发生。

(二) 规范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体系

规范专项资金的财务运作, 主要包括:首先, 做好项目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是指财务人员从后台根据经过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长审批后的项目预算报告, 分类分项建立项目指标账, 录入项目编号, 将项目号与准予使用的科目号相关联, 并建立起根据前台支付记录可随时提取的反映单个或总体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及其费用结构的分析报告系统。其次, 及时划拨项目预算。即当项目资金下拨后, 财务系统应及时通知归口单位, 并据其确认后的批文及时划拨项目预算, 做到款项即到即可使用, 使项目内部预算划拨时间缩短到零。再者, 建立拨入专项资金备用制度。针对部分项目上级审核环节多, 拨款缓慢的情况, 高校应根据本年度预计拨入专项资金的总量和专项备金历史加权比率计提拨入专项资金备用金, 公式如下:

专项备用金计提比率 (第i年缓拨专项资金总额/第i年拨入专项资金总额) ×Wi

Wi按年份的远近从小到大选择0.1, 02...ΣWi=1

本年应计提的专项备用金=本年度预计拨入专项资金的总量×专项备用金计提比率

计提时财务预算科只增加备用金预算指标, 不形成学校支出, 核算科前台不做账务处理;当项目进入执行期后, 由学校决定对于本年排列前几位的专项或者上级已经审核通过但未下拨资金的项目, 可按一定比例在本年度计提的预算指标内借用专项备用金, 按项目自然周期展开工作;款项下拨后归口单位应责令执行单位进行费用报销, 及时归还借备用金。

最后, 严格会计前台审核。包括强化对原始发票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 强化每一个专项必须在其相关类型范围内开支的审核, 禁止违规留用专项资金和串码报销和借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监督执行部门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登记事宜。

(三) 构建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绩效考评指标平台

构建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绩效考评指标平台是指高校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 由审计处室监督, 财务处提供相关数据, 建立起考评指标平台。其一, 对资金的拨入、使用、考评一般可使用通用的指标系统, 例如:为了有效预防高校D类错误的发生, 可以启用“资产闲置率”和“资产再用率”等指标, 对出现资产闲置的单位给予提前收回项目款、将来减少或停止自有资金配套、置后其在以后专项申请中的排序等处罚;对有效重用现有资产的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

上一篇:市教育均衡发展下一篇:关于调度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