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2024-06-17

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共8篇)

篇1: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从六月五号到六月八号连续三晚,我们小组成员在理工楼的会议室进行讨论,最终确定课题——“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十二号至十六号晚上继续开会讨论研究,统一达成了以问卷的形式展开我们的调查,并就问卷的问题设置展开讨论,并分组收集资料,设置问题。经全体成员讨论研究,综合各方面因素,最终决定,就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和仍在学校求学的80后确立了“就业版”和“在读版”两份问卷,在整个北京城内展开调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决定于八月二十八号至九月四号开始实施调查。在此之前,一些准备工作如工作服、问卷的打印等工作由队长等人做好。

八月二十七,小组成员共聚会议室,共同商量着明天的活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分成了三个小分队。八月末,虽然很多学校没有开学,但已经返校的比较多,相对而言,有时间接受问卷调查。所以我们决定先做在读版的。

二十八至八月三十一号,我们分队走在各个高校里,进行采访。我们去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清华、北大、人大、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服装设计学院、北化工,华北电力,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林业大学、农业大学、石油学院等学校,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难免的,很多时候,我们会遭受到别人的拒绝,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打动他们,收集到我们想要的数据。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我们的调查的。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人反应问卷部分问题设置有些不合理,有些问题提供的选择也在很模糊,有些问题问得也不清楚,这个问题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要注意下。通过在读版的调查,我们发现,在读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就业问题的看法还是非常乐观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很自信的,相信以后的事业会比较顺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克服挫折、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终于完成了在读版的计划数量。第一站圆满告捷。

九月一号至四号,我们进行了就业版的调查。我们主要选择了人流量比较大的场地:西单、动物园、五道口、王府井、中关村,还去了昌平、怀柔、房山等郊区地。这次遇到的困难可大多了,可能是因为他们事比较多,也许是经历的事多了,变得冷漠了,我们遭受了很多次的拒绝,甚至受到了他们投来不屑的目光。相对于在读版,就业版完成的不是很顺利。我们感慨,是不是走入社会,经历了职业场的磨练,会让人变得冷漠。虽然遭受了无数次失败,受到了无数的挫折,可是小组成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起坚持到底,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最终还是完成了计划的数量。很多人在填的时候表示不理解、看不懂,有些问题的意思看得不怎么明白,而且问题的数量太多,部分人表示不耐烦,看来我们的问卷设计欠妥,考虑的不是很全面。从就业版的填写情况看来,已就业的八零后的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现状还是持担忧心理的。而且,他们的现状与就业前的期望有很大差别,没有预期的好。

这次实践成果是十几人汗水的结晶,是经过十几人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在调查社会上的就业人群时,人们多数表示反感厌恶,说话也带着冷漠,有的会有的摇摇头就走,有的甚至都不理睬调查队员,队员们心情不免失落。不过队员们都认识到这次调查中自身所担负的责任,所以每个队员在一次次的拒绝下没有丝毫气馁,继续不懈地请求人们填问卷。被拒绝了,继续下一个!再被拒绝,再下一个!总会碰到一个热心人帮忙填!问卷就是在这么群有毅力的队员下一张张地被填完的!这么一群多么有恒心,有勇气的队员呀!这无疑是本次实践活动的一个亮点!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遇到了的困难挺多的:第一次步入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人,也许是真的忙,也可能是不屑与我们交流,果断的拒绝了我们,但是,我们团队的不放弃不抛弃精神,让我们战胜了困难。我们相信我们的真诚可以打动很多人的,我们相信我们的坚持会迎来最后的胜利,烈日高照,汗流浃背,我们依然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因为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所以不会觉得它是一种负担,带着放松的心去做,自然也会很快乐。通过在读与就业的对比,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很乐观,而已经就业的八零后相对比较悲观,认为现实与理想反差很大。我们小组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乐观很可能是对社会没有全面的认识,对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没有深入了解,要是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还保持着如此乐观的心理,那无疑是一喜讯。

篇2: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师范学院语教092班

王晓波 17号 卢芳38号 吕逸琛 2号 徐晓 46号 范晓芹 6号

内容摘要:

我们是8090后的大学生,面对时下的就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而针对此我们调查组对一部分8090后大学生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报告显示8090后学生因自身心理状况、家庭教育等的不同,而对就业产生不同看法。虽然时下就业困难,但他们依然乐观,对未来有信心。

关键字:就业压力乐观稳定现实综合素质

一 调查说明

(1)调查时间:2010年8月25日至2010年8月27日

(2)调查地点:

(3)调查方式:网络调查

(4)调查对象:60名80后和90后的在校大学生

(5)调查内容:80后和90后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6)调查目的:了解80后和90后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出更健康的就业心理建议,利于就业。

二调查分析

(1)调查数据说明:我们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在问卷网,其中收到有效答卷共600份,有效率为75%,其中90后的在校大学生40名,80后的在校大学生20名,在男女比例方面,男生23人,女生37人

(2)调查结果分析:8090后的大学生是未来时代的社会先锋,其对社会对创业观的看法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据调查,8090后大学生由于其心理、性别等的不同,对于就业也有不同之处。

1.对就业表示比较乐观的态度

据调查表显示,8090后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历91.2%被调查人员为本专科,9.8%的人是本科以上的学历,而且91.8%被调查人员是共青团员,因此被调查者本身就具有良好素质。面对时下恶劣的社会就业,他们并没有绝望,只有1%的人认为就业前景极差,99%的被调查人员都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其中,认为很差的原因,72.5%被调查人员觉得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5%被调查人员认为师资力量不够壮大。喜欢比较稳定的工作

由于80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一生风调雨顺,很少经历大的磨难,大多都是父母手中的宝。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年代,大多数的人都比较依赖于父母,对于要自己白手起家奋斗拼搏,这种观念还不是很多见。有67%的被调查人员选择就业应聘。而就业应聘中的人有41.6%的人数选择了政府部门,36.67%选择事业单位,很少的人比较喜欢去企业单位。

这些人大多是看重“铁饭碗”,他们一般都是一些比较性格平和,喜欢稳定的人。另一方便也可以看出,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地加大,还有近年来所遇到的金融危机,更多的人的工作有着太大的波动,工作压力也

在渐渐加大,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能拿稳定工资的工作。所以今近年来为什么全国百万大军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务员的录用率越来越低也不难解释了。

3.向往品质生活

同时,这些人都是比较理智的,在月薪要求方面,65%被调查人员选择在2000

——5000,有31%的人在5000以上。但同时只有3.33%人在1000——2000,这可以看出8090后的大学生对薪酬有一定的要求,体现了他们有对所谓“品质生活”的向往。而且从要求试用时间同时可以看出8090后大学身其理智之心,78.33%的人要求时间在1——3个月,这说明8090后大学生也并都是非养尊处优,不难看出,至少他们已经明白进入社会就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保护你,能做得只有自己加倍的努力,万一觉得某份工作不适合自己,还可以有随时再选择的机会,这又体现出8090后比较乐观的心态。考虑现实比较清楚

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19.7%的被调查人员选择了竞争激烈经济发达大城市;

23%选择竞争压力较大的大中小城市;50.8%选择竞争压力小但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4.9%选择其他地区;只有1.6%选择去西部边远地区。在很多的眼里,8090后有一颗天不怕地不怕的心,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可如今,正如一首歌唱得那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出生在85年以前的80后可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大城市带给人的诱惑,精神上的空虚,物质上的不满足。

有多少的80后成了房奴,有多少的80后为了房子成为了婚姻的牺牲品,有多

少的80后为了在大城市里生活下去,在不断的拼搏,可这在精神上有多了多少压力。看过了现实中,这么多的例子,现如今8090后的在校大学生可就真正现实了很多,理智了很多,成熟了很多。5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上进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自己工作现状不满之时有88.33%的人选择跳槽,同时85%以上的人会为

自己的升职而不断努力,同时他们有半数的人选择工作后继续进修,只有5%的人不会继续。这说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不断的奋斗。

6.自我价值的认识有所欠缺

面对社会现实大学生放弃自我价值追寻,纷纷选择高薪待遇,他们认为读大学

是为了找好工作,但真正要找一份有兴趣有钱途的工作很难。

7.做好准备努力就业

在调查数据中显示,有74%的被调查人员会再毕业之前会做各种准备,不断

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95%的人认为现在局面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难,所以,有66.67%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而6。67%的人选择就行深造。她们也同时认为要想成功就业,解决问题途径更多的是靠注重各人综合能力的培养,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现状描述和问题提出

(1)就业方式比较的单一

调查分析现实,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就业应聘的方式,这就说明一个岗位会

有更过的人来竞争,饭碗只有一个,只有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择,会有一大批的人面临着淘汰,淘汰者又自继续应聘,好的岗位只有那么几个,就仅仅只看中人人都看中的那个岗位,就业机会就会变小了,就业难度也会加大了。这样通常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好的岗位人满为患,相对待遇不太得岗位却无人问津。

(2).“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日趋流行

就业观念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

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人的首选。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大学生高达67.2%。这一方面表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生之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会产生一种盲目就业的现象,这种就业的效率不高,稳定性也不高,失业率也会加大,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又回到毕业找工作的起点。

(3)过于渴望品质生活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8090后的在校大学生对毕业以后月薪的要求在2000

元到5000元之间,这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很少的人会接受月薪在1000到2000之间。这样会导致一个现象,已经失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会更难就业,在某些大学生的眼里,1000元到2000元的工资,是农民的工资待遇,大学生明显要比农民工要高一个档次,对于这样的工资待遇无法接受,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意接受这样低待遇的工作。

四 结论和建议

(1)调整就业心态

1、调整心态,放底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

些,更务实些。

2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要学会适应社会。

3大学生应提高敬业精神和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在校学习期间应认

真对待自己的专业课程,提高个人专业素养与技能,端正择业的心态调整以及注重职业道德。

4、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做一个新时代的“四有公民”。

5、应对社会要懂得把握机会,要充分结合自身条件。

6、同时政府应增加就业岗位(包括公益性岗位);促使各类企业吸纳大学毕业

生就业。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用人单位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家长和社会各方面要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

7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王莉娟 《女大学生就业新机遇》

徐飞《女大生就业问题初探讨》

赵霞《女大学生就业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

王晓波组长卢芳数据分析与整理徐晓收集资料吕逸琛收集资料范晓芹 收集资料

篇3: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 中央先后下发了八个“一号文件”来解决农村问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 城市用地需求与18亿亩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断深化, 要求我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分土地。在此背景下, 农民集中居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迅速开展起来。实行农民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同时又可节约大量土地。然而, 通过各地的实践和学者的研究, 不难发现, 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大都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问题。集中居住后, 农民的就业呈现怎样的状况、如何控制农民就业风险关系到集中居住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如余建华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阐述了农村居民对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意愿[2]。张金明等通过对江都市8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和影响因素[3]。孟焕民等就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选址、社区规模、建设标准等十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破解之道提出了看法[4]。杨继瑞等以四川省为例总结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几种具体模式和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制度安排[5]。王志炜等通过设定时间段假设、运用图形和数据对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总体经济性进行论证, 分析大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叶祥凤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和成因, 并提出解决对策。孙亚兰等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叶祥凤、廖功磊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力就业调查为基础, 分析其就业结构及成因, 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8]。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可知, 目前国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概括性分析、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关于集中居住后就业问题, 目前只有就业结构及其成因的分析或者是从整体上提出存在的就业问题, 本文基于长沙市周边某县农民集中居住的970份调查问卷, 对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状况做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风险的政策措施, 以期能给相应政策的实施以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情况及结果分析

1. 调查问卷情况。

此次调查于2011年7月11—19日针对长沙市周边某县所有乡镇部分农民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问卷对象包括不同的年龄层次、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居住状态 (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 。

2. 问卷结果分析。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 农民的就业状况怎样?农民就业存在哪些风险?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1) 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 您认为最突出的困难是”这一项, 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高出了6.8个百分点。在“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 您认为最关键的配套政策是”这一项, 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高出3.3个百分点。说明, 集中居住后, 农民对就业问题更加重视, 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2) 集中居住后农业从业人数多且失业率较高, 生活困难。调查数据说明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 仍然有27.9%的人从事传统形式的农业生产, 这部分人虽然现在没有失业, 但是远离田地, 农业经营成本必然提高, 再加集中居住后, 平时的日常开支因为蔬菜等需要购买必然增加, 使其生活更加艰辛。有15.1%的人在家中主要承担家务劳动, 这部分人中除去部分60岁以上人口都是目前的失业人口, 失业率较高。其生活来源依靠家中其他成员提供或者搬迁补偿款, 生活无后续保障。集中居住后, 由于失业以及相当部分的隐性失业使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有51.1%的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 生活困难甚至难以为继。 (3) 集中居住后各年龄段就业差异大, “40、50”就业困难。将调查问卷按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40岁以下和40~60岁两个年龄阶段进行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从事非农职业的占63.6%, 从事农业的占17.6%;而40~60岁之间的人群从事非农职业的占53.4%, 从事农业的占33.1%, 说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就业差异较大。集中居住后依然有相当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难找到其他稳定的职业。40~60岁人群中有33.1%的从事农业生产, 且有高达14.4%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 说明“40、50”人群就业困难。 (4) 集中居住后女性就业更为困难。此次调查, 按性别统计“您在家中主要承担”这一项, 男性选择“务工”的占34.5%、务农的占32.3%、“家务”的占5.6%、“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1.6%、其他的占6%。女性选择“务工”的占19.5%、务农的占21.4%、“家务”的占28.9%、“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8.9%、其他的占1.3%。女性中“务工”的比例低于男性15个百分点, “家务”的比例高于男性23.3个百分点, 说明集中居住后女性的失业率高, 就业更为困难。

二、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风险控制的政策措施

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农民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生活, 让其突然融入新的环境, 靠市场来解决其就业问题, 固然给农民带来极大困难。政府可以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引导, 帮助农民尽快适应脱离田地自谋出路的新环境。

1. 实施就业倾斜政策。

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相当困难, 政府可以在就业政策方面加以倾斜:一是岗位竞争上倾斜。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招聘时向集中居住区农民适当的倾斜, 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集中居住区农民。二是资金支持上倾斜。集中居住后, 不乏有一些农民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有自主创业的想法, 而资金往往成为其最大难题。政府可以简化农民小额贷款申请程序, 降低申请门槛, 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分享上倾斜。多方收集区内外的用工信息, 组织劳务交流洽谈会, 向集中居住后农民公布用工信息, 为失业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用工信息。

2. 立足自身, 充分挖掘就业空间。

集中居住后, 部分农民, 尤其是“50后”群体, 由于年龄较大, 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就业异常困难。政府应该立足自身, 在本地寻找就业岗位, 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一, 在集中居住区的环卫、保安、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排集中居住后的“40、50”和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 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二, 积极与辖区内商场、餐饮等行业联系, 优先吸纳集中居住后的就业困难农民从事适合的工作。

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

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困难, 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 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对此,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为集中居住后农民提供优惠、优质服务, 提高职业技能。

4. 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机制, 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集中居住后一段时间, 部分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此, 政府可以建立生活保障机制, 为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帮助其渡过生活困难时期。一是实行就业补贴政策, 为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找到工作或找到工作但工资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且有就业再就业愿望的集中居住后农民提供就业补贴, 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二是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城市生活困难居民有最低生活补助, 可以借助这一政策, 为集中居住后生活困难农民提供农民最低生活补助, 具体标准由各地政府依据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制定。三是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集中居住后因为失去田地, 生活费用提高等原因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政府可以在加大政府支付比例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现全覆盖。

实行农民集中居住, 可以节约农村建设用地, 通过一定程序可以将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局势。研究表明, 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将会遇到就业等影响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给予足够重视, 化解矛盾, 保障政策的实施和农民生活。

摘要:快速城市化背景下, 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与耕地保护政策矛盾显现。为了缓解这一矛盾, 各地兴起了实行农民集中居住的浪潮。基于长沙市周边某县的970份调查问卷, 分析了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存在的就业风险, 并提出了控制风险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农民集中居住的顺利推行和农民生活稳定。

关键词:就业风险控制,农民集中居住,问卷调查,长沙

参考文献

[1]李本智.基于全域城市化视角的农村集中居住实践探析———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规划师, 2010, (10) :109.

[2]余建华, 孙峰, 等.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农民意愿及对策探究[J].经济问题, 2007, (12) .

[3]张金明, 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 2009, (10) .

[4]孟焕民, 徐伟荣, 等.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若干思考———苏州农村较大型集中居住区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4) .

[5]杨继瑞, 周晓蓉.统筹城乡背景的农民集中居住及其制度重构———以四川为例[J].改革, 2010, (8) .

[6]王志炜, 张礼兵.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0) .

[7]孙亚兰, 李国荣.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 .

篇4:80后员工就业和管理状况调查

清云美容院的老板张女士最近有点烦,原因来自于她刚招聘的店长。这位店长是位80后,非常优秀,一来就提出了很多有助于美容院业绩增长的建议。可前几天,因为张女士批评了这位店长几句,说她制定的疗程中项目有点不合理,此店长第二天就告假,且手机关机。张女士的分店开业在即,正是忙的时候,店长的行为让张女士非常担心和不悦。

类似的事情很多老板或管理者都可能遇到过。目前美容行业中,70%以上的员工都是80后,他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工作?老板们眼中的80后是什么样的?80后员工又该如何管理?让我们随着这份调查,一起解读职场上的“80后现象”。

80后眼中的工作

“80后”这个词最初是为了形容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群落,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他们有与前几代作家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和行事个性,经过媒体的传播就被叫开了。随后大众发现,不仅是80后的作家,所有80后都有极其相似的共性,“80后”就随之演变成对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这代人的统称。

80后现在正是职场上的生力军,但其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相对优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当年的“小太阳”、“小皇帝”们,能否融入竞争激烈的职场,尤其是美容这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呢?

笔者联系了30位80后美容从业者,他们有的是美容师,有的是美导,有的是企业宣传文案和市场开发人员。问卷是开放式的,只拟定一个问题,内容由他们自己发挥。然后笔者将所有内容归类整理,得出了一些数据。

1对工作的满意度

31%的人表示满意,想长期工作下去;24%认为还可以,目前能继续工作下去;45%不太满意,时刻准备跳槽。

80后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这是因为80后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于理想化。但现实总是现实,当80后发现工作中存在很多无奈和遗憾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他们又不太能够适应环境,所以就希望借由不断的跳槽来寻找接近自己理想的工作。

2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 待遇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占36%;制度严、经常被罚占15‰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占5%;没有发展前途占44%。

80后判断目前工作的好坏集中在两点:是否能体现个人价值、是否有发展空间。而选第二项的占到15%,也说明80后不喜欢被束缚,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具有弹性、突显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

3参加工作以来的跳槽次数

1~2次占45%;3~5次占50%;5次以上占5%。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遥相呼应,80后年轻、有知识,也有闯劲,不依附于某一企业,所以流动性很强。他们不再是单纯地为企业工作,而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所以跳槽、辞职的现象比较普遍和频繁。

老板们眼中的80后

一个巴掌拍不响,职场上80后跳槽频繁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难道真的都是企业和老板的问题吗?笔者也联系了20位美容企业负责人,同样开放式的问卷,同样不加限制,答案全由调查者自己答出。让我们看看老板们是如何看待80后员工的。

1对企业内80后员工的满意度

很满意占38%;还可以,能继续培养占52%;目前不太满意,如果再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就考虑辞退占10%。

280后员工的优点表现

有创造性占27‰知识面较广、思维敏捷占38%;工作效率高占20‰自信开朗,敢于解决问题占15%。

380后员工的不足表现

受不了委屈、缺少奉献精神、不懂感恩占53‰行为较散漫、不稳定占30%;专业知识能力不够扎实占17%。

形成对比的是,虽然许多80后员工对目前的工作和老板不太满意,但老板们对80后员工还是比较认可的,也愿意吸收并培养。这一方面是美容行业的行业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老板们认为80后的优点还是多于缺点。最大的优点是思维敏捷、信息更新快、有助于企业创新,最大的缺点是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较弱。

80后员工管理要点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企业管理者不能用以前的老思维管理这批新入职场的人了。在80后员工的管理上,笔者邀请了几位企业负责人,请他们谈谈管理80后员工的一些经验。

管理需透明化

丽颜美容公司的总经理陈女士说到她们公司的一个例子。甲员工帮乙员工打考勤卡,事情发生后行政人员通报批评,并声明要扣甲工资50元。甲员工提出问题:这个制度之前从未宣布过,为什么事情出现了才说有这一项罚款制度?于是她到行政办据理力争,没有结果后又到陈女士那里“讨个说法”,还是一贯的“80后态度”——没有合理的解释决不罢休。最终甲员工“胜利”了,这次仅按迟到罚款,下次再有代打卡现象再按制度处理。

陈女士认为,80后的是非观非常明确,甚至有些“非黑即白”,对于好的现象极力赞扬,对于不好的现象深恶痛绝。他们受不了委屈,不肯妥协,所以动辄就会跳槽。他们希望在公平的职场环境中工作,强烈要求公平和公正。那些个别管理者常玩的数字游戏会让80后产生叛逆行为。所以,管理80后要制度透明化,把各项规章制度提前予以明确,即使是关于突发事件的制度,也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处理。

规则+尊重

中可中美的总经理屈先生开设了一个总经理电子邮箱,并把邮箱地址写在公司通告栏上,公司任何员工都可以发邮件和他沟通,高兴的可以分享,不高兴的可以说出来,共同解决。这一举措效果不错。除了邮箱沟通,他还会定期找一些不同级别的员工聊天,而不是像有些老板那样只与部门经理沟通,不与一线员工沟通。屈先生说:“这样并不是越级,也不是减弱中层的管理权力,而是让一线员工知道,老板也关心他们,在意他们的感受。当然,我更多地是倾听和沟通,具体的管理我还是会交给中层。”

屈先生认为,80后非常注重自我、爱面子,他们对过于官僚的管理方式并不买账。80后佩服一个人必须是心服口服,所以对80后的管理不能用严厉的语言和级别来压制,要采用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方式。不能让他们感觉到是一种命令,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应像朋友般与他们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事先给一些提醒,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做重要方案的时候,应该让80后员工多参与,发挥其作用。当然,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并不意味要一味迁就,而是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给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给予更多的施展空间,这就是“规则+尊重”。

多采用激励政策

神泉化妆品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李先生说,他们公司对内部员工设有“创新奖”,凡是为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被实施采用,且提高了公司业绩的,将给予1 00~500元不等的奖励。而且除此之外,给予员工的奖金和提成额度也比较高。80后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激情、有闯劲,敢于大胆创新和尝试,所以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出80后的潜力,合理的激励政策是比较好的方式。晋升、培训、奖金、个人发展空间,是目前最能激励80后员工的。

后记

篇5: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 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总的判断, 对农民工各项需求的及时

了解, 进而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 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关键词: 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需求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B

0 引言

为了深入了解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总的判断, 对农民工各项需求的及时了解, 进而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 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结合2010 年甘肃省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0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选择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作为重点集中调研地, 开展为期14 天的社会调研活动.同时有200 名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与核算统计、物流管理的同学暑期回家分散到甘肃省个地州市调研.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问卷调查法、典型个案访谈法、二手资料法.据报道, 去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9 亿人, 其中年龄在16 岁至30 岁的占61.6%, 即80后农民工总数高达1.41 亿.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村、贫困山区开展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在甘肃省的80 后农民工, 其中重点集中调查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60 户有80 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家庭.分散调研甘肃省13 个地州市的200 户有80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家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60 份, 回收250 份, 有效回收率96.2%.其中有效问卷240 份, 有效率96.0%.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这次调查样本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为制定科学的应对政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本调查的特点是: 从中国基层的农民工的视角, 反映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在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重点集中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1 性别、年龄

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60% , 女性占40%.平均年龄在31.9 岁, 最小18 岁, 最大35岁.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进城务工的多为80后农民工, 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工作辛苦有关.2.2 文化程度

调查中, 进城80 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以初中文化水平的最多, 占52.6%,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2.7% , 小学及以下水平占14.7%.值得注意的是, 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打工者在1/ 3 以上, 这表明80 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2.3 月收入与月支出

调查显示, 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 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 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打工者的月收入大多数在1000-1500 元之间(占问卷的32.6%), 1500-2000 元之间的(占问卷的23.2%), 月收入在2000-3000

元之间(占问卷的24.2%), 3000 元以上的(占问卷的16.8%), 1000元以下的(占问卷的3.2%).打工者的月收入基本在1000-2000 元, 减去一个月的生活支出, 结余所剩无几.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 大多数的农民工只能精打细算、节俭度日.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和通货膨胀预期增加、物价上涨速度过快的背景下, 这部分80 后农民工的生活愈加艰难.2.4 职业

后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 ,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 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4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女性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占样本总数的28.4%, 从事建筑的占样本总数22.1%.调查结果显示, 加工制造业、服务行业和与房地产联系密切建筑业吸收的农民工较多.80 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 两升一降0 特征, 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加强和80 后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都将继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 农民工仍将继续流向工业和建筑业, 但餐饮、娱乐、新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更多80 后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选择.2.5 家庭婚姻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家庭成员在3-5 个的最多, 占样本总数的66.3% , 其次是家庭成员在3 个以下的, 占样本总数的24.2% , 5 个以上的只占9.5%.80 后农民工作为成年人应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但有46.8% 的新生代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 生活空间狭小, 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混合性、生存式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模式, 使农民工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 长期出外打工, 也影响了婚姻生活的稳定, 有19.3% 的已婚人员因打工造成了对婚姻的不利影响.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 有69.9% 的孩子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 形成大量新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及相关的教育, 会形成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弱化、心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而留守儿童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社会认知、心理及行为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80 后农民工面临着生存上的压力, 价值观上更加现实, 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使农民工不敢奢望爱情.他们正处于恋爱和结婚时间不长的阶段, 但调查发现, 他们并没有将婚姻、爱情放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位置, 这与他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有关, 他们认为有钱比婚姻更重要, 有地位比爱情更重要.2.6 就业状况

当问及就业现状时, 占样本总数67% 的农民工表示工作稳定, 5.8% 的农民工即将返乡或已经返乡, 3.6% 的农民工下岗待业, 只有22.6% 的农民工认为就业岗位长期稳定.这些都反映了农民工目前的就业形式日趋稳定.2.7 工作单位

通过对工作单位的了解, 我们发现: 占样本总数76.8% 的人在民营企业打工,11.6%的人在国有企业打工, 2.1% 的人在出口外贸型企业打工,还有9.5% 的人选择了其他.社会调研成果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 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 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 但仍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的特色.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

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本文所研究的80后农民工又称第二代农民工, 指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 于90 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流动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等做的多项调查, 30 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占农民工群体60% 以上, 已超过1 亿人,80 后农民工已经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这一规模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调查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广义的80 后农民工.3.1 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

3.1.1 / 总量过剩, 结构短缺0 虽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 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 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 供过于求0转向/ 总量过剩, 结构短缺0.3.1.2 / 移民化0倾向渐显 80 后农民工居住形态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人口流动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 转变为以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多年性流动, 乃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返回户籍地老家的次数减少, 融入现居住地的趋势比较明显.80 后农民工的/ 移民0 倾向渐趋明显, 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 移民0.其它调查也表明, 80 后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长期居留倾向增加, 由/ 侯鸟式0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3.1.3 80 后农民工的四大特征: 时代性、发展

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80 后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 一方面, 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 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 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而明显带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同时, 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80 后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 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 不仅注重工资待遇, 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 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80 后农民工年龄大多20 岁出头, 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 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 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 年, 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 但是, 职业经历刚刚开始, 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 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 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 靠务工为生, 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 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 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 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 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80 后农民工生活在城市, 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 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 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 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位于城市的底层, 因此, 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3.1.4 流向区域仍相对集中, 就近就地转移加快

调查显示, 农村常住户中, 在东部地区务工的80 后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70.1%, 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占14.8% , 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占14.9%.从外出80 后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 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64.8%.其中, 在直辖市务工的占9.4%, 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18.6% , 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6.8%.3.1.5 80 后回乡创业的热潮没有兴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 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 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目前, 80 后农民工回乡创业总体人数和比例都还不高, 今后一个时期80 后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 80 后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3.1.6 80 后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层分化, 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

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农民工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农民工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呈现出人口成分、流动目的、个体诉求多元化的新特点.80 后农民工的发展意愿和未来归宿有两个:一个是进城, 即成为市民;另一个是回乡, 成为职业农民或农业工人.根据调查, 55.14% 的80 后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由于多数收入较低, 仅约有10%具有转为城市市民最起码的经济能力.随着劳力供求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 这个比例会随之上升.但目前80 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3.2 解决80 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3.2.1 政府应切实履行其社会职能, 为80 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 安全阀0.而大多数企业以/ 农民工0的身份为借口, 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 使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安家生活, 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少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在这方面, 政府的社会职能缺失.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这些农民工, 为80 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譬如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为农民工解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 为其子女提供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等.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 让他们成为真正的/ 社区公民0, 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3.2.2 企业应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受到资本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选择了廉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那么, 在GDP 已经居于世界前几位的今天,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 转向内需导向型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是, 企业除了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外, 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即要改善管理方法, 照顾员工的精神需求, 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3.2.3 确保80 后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

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多渠道并举, 广开就业门路, 实现80 后农民工稳定就业.健全80 后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及制度, 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80 后农民工的比重.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80 后农民工中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确保农民工生产安全, 健全劳资纠纷协调

机制,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 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健全80 后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 推动80 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畅通80 后农民工维权渠道, 有序扩大80 后农民工的社会参与, 保障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80 后农民工在居住城市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享受到更多的民主管理权利, 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建立80 后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 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实现农民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公共文化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全面将80 后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在城市定居和稳定就业的困难农民工家庭纳入政府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 基本建立起与农民工经济状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模式.健全80 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制度, 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应急救助、贫困救助、教育救助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和相关的社会管理等制度, 形成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社会管理制度, 健全市民化准入机制,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 基本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3.2.4 以创业促进就业, 扶持80 后农民工回乡

创业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 出现的一个新态势就是农民自主创业, 特别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工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之间本身并不矛盾, 外出打工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孵化器.打工是锻炼人的大熔炉, 企业、市场是培养人的大学校.3.2.5 公平对待80 后农民工, 推动80 后农民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 与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相比, 他们所享受的待遇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缺失, 进城农民工缺乏归属感, 城市过客心态普遍.农民工与户籍人口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位平等的公民, 都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都应该依照同样的法律规范享受公共服务.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对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需求和对医疗、安全、娱乐等公共服务的需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统筹考虑,保证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享受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是对农民工创造和贡献的回馈,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3.2.6 推进体制改革, 促进80 后农民工市民化

篇6: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我们来自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正在做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措施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状况,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将对您的信息完全保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表。① 请将每一个问题后您所要选的选项用红色标明,或者在____填上适当的内容。② 请按照题后说明进行单选或多选。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来自于:A农村B城市

3、您所处的阶段是: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其他

4、你所学的专业是:

二、关于就业压力

5、您对第一份工作期望月收入是:

A 3000以下B 3000-4000C 4000-5000D 5000以上

6、您对第一份工作可接受的最低月收入是:

A 1000以下B 1000-2000C 2000-3000D 3000以上

7、您觉得目前自己所学专业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A很有优势B有,但优势不大C没有优势 D不清楚

8、您对当前就业形势抱有怎样的态度?

A 乐观 B悲观C无所谓 D 不清楚

9、面临毕业,你感觉到就业压力了吗?

A 压力明显B压力一般C没有压力D不清楚

10、你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第9题选C者此题不作答)?

A自身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B 家庭条件及父母期望高

C 所在学校知名度不高

D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职业素质要求高

E高校扩招、毕业生供给总量大,社会整体就业竞争激烈

三、关于应对措施

11、您打算毕业后的去向?

A求职B考研C求职考研两手准备D考公务员

E出国F创业G其他

12、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可多选)

A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B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C参加就业指导课程

D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探讨E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13、除英语四、六级外,您是否利用课余时间考过对就业有利的证书? A有,很多个B有,一两个C没有,但有这个打算D没,且不打算考

14、您认为大学生能够就业关键在于(多选,限选3项)

A自身能力B所学专业C就读学校D父母的人际关系E国家政策

15、你们学校是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果有,你认为它对你的帮助是?

A 有,且帮助很大B有,但是没有很大帮助C 没有开设

16、您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哪些课程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A职业规划课 B应聘技巧课 C 求职心理辅导D专业实习

E其他(请说明)________

17、您对国家促进就业措施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 C一般 D不了解

18、您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办法是(可多选):

A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就业技能

B调整择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

C高校应转变教育模式,育人与社会需求接轨

D用人单位降低对大学生工作经验要求的门槛

E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完善就业渠道和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7: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我们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的同学也逐渐显露出无助无奈的一面。与此同时,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出现了心理与生理方面的疾病,比如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自杀的事件,精神失常事件以屡见不鲜。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与在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社会各方不断想方设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掌握应对就业压力的方法。所以我们选择对此调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性和社会意义。那么,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是采取何种方法来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呢?对此,作为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9份。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是如何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在校学生

四、调查地点:青岛理工大学

五、调查时间:第十一周(2011年5月19日至22日)

六、调查内容及结果(见最后附表(一份))

七、调查结果分析

从同学们作答问卷的统计结果情况看,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有51.22%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担心就业问题。另外,也有占38.6%的同学对当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清楚,不能判断以后的就业情况,他们对此持观望态度。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只有约11%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保持乐观态度。从总的情况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自己当前的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普遍较悲观,认为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以下是调查结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从第一题和第六题的调查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就业问题非常关注(调查结果分别为71.2%)。但是此范围同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并不是很好,而且暴露出的问题是:眼高手低,选择薪水高的、靠近沿海或者大城市的地方就业只有2.1%的同学愿意到西部或者偏远地区就业。我们小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一方面,就业压力的严峻已经使我们同学们已经普遍重视并关注个人就业问题,普遍比较消极,比较悲观。另一方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出现焦急、烦躁的心理,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帮助就业,对专业知识不够重视,出现专业知识学习不足、浪费课余时间的现象。

从第七题和第九题的调查结果来看:

21.1%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 会不接轨;54.4%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为社会竞争太激烈,大学毕业生太多,供大于求;15%的同学就业压力来自家庭。对于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受青睐的是实用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有关证书(此范围的人数90%以上)。并且认为招聘单位最看重的是学历和证书(43%的人赞同),其次就是我们的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从第十题和第十二题的调查结果来看:

对于要求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方面,80%的人认为应该由学校提供实习的机会,给予就业体验,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其他的同学意见不一致,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学习比较强的同学中,比如有的同学要求学习更多的实用软件和专业知识。

几乎将90%的同学认为获取求职信息有效的途径为参加本校园校园招聘会。其次是网上投简历,最后为家庭介绍。

3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提高专业知识,还有17.1%的同学认为面试技巧很重要,27.3%的同学认为调整就业心态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经过讨论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主观判断,就业压力形势确实非常严峻。造成这种就业形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岗位有限,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就业。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从中看住大学生就业压力何等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一方面,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模式的滞后,使得很好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无所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所需偏差较大。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今自己所学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自己在大学该做什么,做会什么。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大学不应只注重专业教育,还得加强综合素质,口才,交际,道德品质的培养。

(四)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

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应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复杂原因,我们讨论分析,做出了自己对应对就业压力的看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涯中。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和观念,大学生们得正确的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眼高手低,从低做起,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看看自己适合到什么单位发展更有利于自己人生的跨越。

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强化自身素质,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坏”和所在学校的“优劣”并不会成为自己成功就业的绊脚石,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时间,少上网,适量睡觉,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自信。我们还很年轻,还能学会很多。不要认为来日方长,无志向,无压力,结果没有为将来做好准备,毕业时充满遗憾;不要遇到就业困难就放弃,要学会不被现实所困,勇敢地面对未来;不要有浮躁的心态,要学会沉下心来,踏实学习,求真务实;不要把就业停留在口头上,要学会负责任,用行动去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用人单位能感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自己将来参与市场竞争蓄积足够的能量。

其次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

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针对高校就业信息不是很通很及时的状况,要由学校加强学生的就业信息提供方面的工作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及时更新信息等。还可以早期就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邀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就业座谈等,为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等。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采用多种形式,如,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同学之间也要加强相互交流比如建立QQ群交流等。确保就业信息及时高效,做到不错过,不留遗憾,把握每次机会,锻炼自己,提高面试技巧。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篇8: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818人,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0份, 有效率97.8%。采用问卷调查法, 统一测量方法。调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就业压力调查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级、年龄、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经济状况等) 。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SCL-90结果与全国青年组常模[4]作t检验;EPQ的P、E、N得分和SCL-90各因子得分F1~F9和阳性项目数I进行相关分析;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专业、P、E、N分值、正性、负性等11个因素为自变量, SCL-90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表明, 医学研究生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均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24%的被调查医学研究生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 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是医学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方面要积极应对, 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系统为基础, 以心理咨询系统为核心, 以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控系统为保障, 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而研究生自身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5]。

3.2 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及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

3.2.1 高校方面

3.2.1.1 学校应受社会引导, 灵活设置专业, 推出特色专业

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 不仅要明确社会需求、资源条件、培养目标, 还要考虑就业方向或就业目标[6,7]。根据各个专业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 高校要有意识地选择适合社会发展以及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另外, 还要考虑各个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不同, 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的获取, 尽量不影响研究生的就业。因此, 高校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要自觉地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 及时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内部课程以及招生规模, 以满足不同岗位对研究生的需求。

高校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预测, 及时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科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趋势, 进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预测, 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 并根据这个发展规划进行学科建设以及学科优化, 及时做出课程调整。

3.2.1.2 充分调动导师主动性, 发挥导师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师傅”, 社会地位高、社会联系广, 对本专业的研究生比较了解, 因此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主动性;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掌握着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 因此, 在研究生就业的时候, 导师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在目前实行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下, 导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有针对性, 导师可以帮助研究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和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要求, 权衡利弊得失, 把握时机做出明智选择, 导师可以在毕业生择业观出现偏差时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使毕业生正确估价自己, 认识社会。教育部[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3.2.1.3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体系, 指导研究生就业

高校要建立信息体系, 推动有关部门进行联动, 将研究生就业的信息网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机构网站进行互动, 一方面要鼓励研究生在信息网站上展示自己, 使用人单位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个人情况;另一方面, 研究生也可以从不同方面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 其内容可以包括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方针和宏观政策,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及用人单位的详细资料等。在网站还可以建立研究生的BBS论坛, 对毕业的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另外, 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 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的作用。

3.2.1.4 加强就业教育, 完善就业指导, 改革现状教育

加强就业前教育, 使毕业生明确毕业派遣流程和相关政策。在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 要加强诚信教育, 使毕业生能够诚实守信, 按照协议就业。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教育[8], 引导研究生“正确分析自己、正确对待就业、正确思考未来”, 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以及个人的人生价值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对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对社会应尽责任结合起来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中间多听听就业指导人员的建议。

3.2.2 研究生自身方面

3.2.2.1 改变医学研究生的思想观念

目前医学研究生毕业后的普遍想法是要到东部以及大医院去发展, 因为在东部有较好的待遇, 可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与设备, 而在人才短缺的西部、基层、艰苦行业中则很少有研究生会去, 这就需要社会以及学校对医学研究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鼓励他们到需要的岗位去工作。

3.2.2.2 医学研究生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要在自己独特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基础上, 认识自我的特点, 开发自己的潜能。第二, 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职业的变化与需求, 感悟职业发展、变革的历史规律, 使自己深入了解社会。第三, 要充分地搜集、传播和运用信息,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提前掌握了信息就提前给自己多了一份机会, 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 学习别人成功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给自己实践、锻炼的机会, 增加信息的了解能力。

3.2.2.3 医学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反映毕业生水平和能力大小的指标, 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实践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 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医疗操作方面要求掌握的非常扎实, 同时还要具备严谨、清廉的医德医风, 具有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或者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研究生除了专业学习外, 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与人合作的精神。

3.2.3 国家政策方面

3.2.3.1 国家要改革招生机制, 扩大中西部委培、定向研究生比例

在国家每年的招生计划中, 划出一部分名额用于解决西部大开发以及偏远地区的建设, 这部分定额的医学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的一切费用由国家以及用人单位进行承担, 医学研究生在毕业后承诺去偏远地方服务若干年, 然后就有出国深造以及专业发展的机会, 这同时也为医学研究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促进了西部大开发以及偏远地区对人才的需求, 也从侧面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难题, 引进了人才, 同时要求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山区要提供人才发展的前景, 尽量留住人才。

3.2.3.2 设置引流资金, 鼓励研究生去基层工作

去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并建立奖学金制度, 引导研究生的就业流向, 来自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的医学研究生, 可以享受国家或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设立的定向奖学金。通过立法规定去西部以及偏远出区的人才提高待遇, 适当提高引入人才的标准。

总之, 有效地解决医学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培养单位领导、人事部门、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及研究生个人关心的共同课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就业环境的改善, 医学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将拥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2月15日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加强就业八种措施, 拓宽就业门路, 毕业生就业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医学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

摘要:[目的]了解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状况及就业压力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及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提出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随机抽取医学研究生818人进行调查,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0份。[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来源于自身、用人单位、社会和学校四方面;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结论]从医学研究生自身, 用人单位, 社会和学校四方面对研究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改善, 从而缓解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对研究生加强心理指导教育从而提高就业压力下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缓解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智勇, 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 (2) :77.

[2]郑玉梅, 郭福林, 邸波, 等.医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统计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1, 17 (11) :1028.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增刊) :31.

[4]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

[5]王玲, 罗莉.空中乘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 (4) :239.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file:///G:/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解读.htm.

[7]王慧娟, 赵红霞.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4) :81-82.

上一篇:六一节致家长一封信下一篇: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