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

2024-06-17

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精选8篇)

篇1: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

汽修专业课教学的措施

讷河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王明胜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如不及时进行合理的教改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所以汽修专业的教学的教改还需深入。

一、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步进行

我校学生入学前文化课水平较差,个人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首先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汽修专业目前是市场较热门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大,但与市场接轨,我校学生就难以适应。该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有扎实和熟练的技术技能,我认为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开始,再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学习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学习排除故障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开拓新的知识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技能型学习。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所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步进行。

二、教学各个环节统一协调

汽修专业的课程较多,难点较大,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长,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不易衔接,教师的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学生对汽车某一部件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我们不应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我们应避免教学“脱节”的现象。如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师之间的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将不能合理的统筹。教学各个部分统一协调,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应运用好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提高,在校内多搞一些有利于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活动,多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这样有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2: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文言文板块

1、注重文言语感的培养。

那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也运用于所有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初读课文,总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未教先背出。其实“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中也包含这层意思。除了教材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很多经典古诗文我也要求学生背出。目睹眼前语文练习册漫天飞,而语感能力江河日下的现状,我不由想起自己小时侯的语文学习,习题做得少,文章背得多(连现代文也背了不少),再加上课外书手不释卷,多么快乐啊!而语文成绩也不错。至今还有很多古诗文能出口成诵,就连四五十岁的非语文教师也如此。想来,还是传统的那种读背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叫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就大多明白了么。至于文学常识、重要文化思想等等,在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中自然会反复读到的,能不了解么。反之,大量练习挤占了本该读背的语文时间,语文内存岂能丰富?本末倒置也。由此一连串的反应——口语水平差、语段理解能力下降、写作水平降低(空洞无物、文采苍白等),理之当然。

在这几年的教学反思后,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有自己的思想,探究教学规律,回归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并坚决予以实施,还是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素质终将战胜技能。

2、切合心理,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长期的课堂教学难免形式单调,而现代独生子女尤其以“不开心”为口头禅,为此课堂教学激发情趣尤显重要。课前准备不可少,比如为了教学《出师表》,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假期中收看同名电视剧),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回顾他的才智和忠心,不仅学习积极性大增,而且理解文中诸葛亮的无比忠诚。从而轻松快乐地突破教学难点。课堂也是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活动潜能,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方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生动直观的理解。比如在讲《核舟记》这篇课文第三段时,我请三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到台上模拟了佛印、黄庭坚、苏轼三个人的动作、神态。这是教学的难点,经他们三人一表演,人物所处位置,各自情态等一目了然,内容理解就容易了。

3、二期课改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的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积淀。优秀的诗词意境深邃,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表现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浸润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生活面狭窄,阅历少,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人物思想等难以感同身受。带领学生从网上查询资料,补充教学内容,使诗歌由抽象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起来。比如有一段时间成立的古诗文鉴赏小课题。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作者的生平简介、思想性格、文学地位,了解词派风格及写作背景等信息,共同制作课件,并配以音质独特音蕴深远的歌曲电脑播放,使学生的遐思在直观曼妙的大屏幕图象启发下,情绪飞向遥远的宋代,飞向抗金杀敌的战场,物是人非的愁境,或豪放或婉约的感情世界。这样,不仅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扩大了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二、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仍然存在着两类问题:重讲轻读;重结论轻过程。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②情景描绘。③感悟比较。我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读一读?”

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应建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探究”的核心在于一个“问”字。“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报载,某地开公开课,请了外国专家来指导。课始,老师设计得滴水不漏,学生答得完美无缺。课毕,上课与听课的老师松了一口气,外国专家却不置可否,第一句话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呢?”

是啊,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渐渐丧失“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3、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①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写批注,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的练习,不也正是一种凸显个性与灵性的“说话”形式吗? ②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继续深化一分钟演讲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篇3: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反思,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语文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 引入情境, 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 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 ( 出示一串葡萄) 小朋友们, 你们看, 这是什么水果? 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 ( 指名上台品尝) 告诉大家味道怎样? ( 甜甜的) 奇怪了, 葡萄明明是甜的, 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 “葡萄是酸的, 不能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 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 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 产生美感, 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 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 还是因为关注, 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 利用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 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 在引入情境后, 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 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 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注意阅读选材难易应适当, 范围应广泛

文章的难易往往和生词量有关, 生词太多, 学生读不懂文章, 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并且还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而放弃阅读, 给进一步的阅读教学造成障碍。同时, 在内容上, 所选材料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及科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学生对所读内容感到厌烦, 很难想象他们能积极地阅读。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养成会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从接手新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阅读语文的习惯。最初可在课堂上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材料, 并对难句、难文进行适当讲解。随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长期的课外阅读任务, 教师定时抽查, 并不时地安排课堂时间与学生分享精彩段落,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要注意精读﹑泛读要紧密结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 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 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目前, 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 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 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 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教师每周可挑选出1 ~ 2篇较好的文章, 对文章的句子结构、用词、习语、词语搭配等进行简单的讲解, 以达到扩充学生语言知识的目的。对于特别精彩的文章, 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

四、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应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 对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 高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语文文章的兴趣上, 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后, 就可以要求他们在每天读完一篇文章后, 对所读内容作三言两语的简介。同时, 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高二年级的重点, 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 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阅读范围可侧重于地理、生物、天文等科普性文章。同时, 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 在继续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学生面对生词的心态; 高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在注意广泛选材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训练, 继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迎考的良好心态。

五、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有时讲少了总担心学生听不懂, 于是反复分析文章, 教学时间不够用, 该一课时教完的内容要两课时, 甚至三课时; 教师在分析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或精力, 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没兴趣, 语文能力低。有时又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于是让学生尽情地说, 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教”是为了“学”, 在教学中, 主体是“学”, 关键是“教”, 要通过“教”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因此,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现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课堂教学要体现层次性。重视主体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 把教学目标多层次多规格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 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充分活动时间

篇4: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随着民办中职学校的增多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招生竞争大、招生难的问题日益显现。为抢生源中职学校对生源质量几乎没有要求,入读中职学校的也大多都是各初中初三年级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差、有厌学情趣、日常行为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讲小话、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现象普遍。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如果不能科学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满足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需求。也很难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汽修专业教师就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的区别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相当部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都是由过去的中学教师通过转岗培训转化过来的,部分教师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时仍像对待普通中学学生一样来进行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在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所以作为中职专业教师,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有一定技术专长,有一定专业理论的社会劳动后备军为教育目标的,它和普通教育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因而有以下几点不同。

1.学习目的不同: 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是为掌握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是为掌握一门技能,以便将来用其谋生和服务于社会。

2.学习内容不同: 普通中学学生学习的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和将来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而职业中学学生学习的是专门技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普通中学学生要通过升学考试,所以进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强,而中职学校招生几乎是“零门槛”所以学生质量相对较差.

作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二、有效备课,并结合学生实际和实训设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为中职专业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做好有备而战,有备而战就是精心备好课,首先要备教材,同时应考虑学校现有实操设备,这样才能做到避免学生上了理论课却因没有实训设备而不能进行实际操作。

其次,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讲、备导、要想上课效果好,就要认真备好上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及课后的总结语、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与作业,要使学生产生温故而知新的做法。

最后,备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制订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及教材,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如:在上到《发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这课时,我们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发动机工作时的各个冲程情况,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见到发动机内部工作时的状态,然后再到实训室进行这些零部件拆装和现场讲解这些零部件工作原理。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到真实专业技能。

三、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真正学到实用技术

中职学生不爱上理论课,但是对实训操作却是相当有兴趣,专业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个特点,将理论与实训充分结合,在实训操作中既将理论课的理论知识穿插其中,上好一节实训课,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习前精讲(5分钟)

主要内容是讲授本节实习课的理论要求、依据;实习目的、意义、目标;核对实习器械是否准备充足;具体实习步骤和安全要求及其他注意事项。

(二)具体示范(15分钟)

主要内容是:首先教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作要领,重点内容边做边给学生讲解。其难点边操作示范,边让学生模仿。

(三)安排学生训练(20分钟)

主要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技能,可采取分组、分步、个别指导与集体讲评等多种有利于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

(四)课后小结(5分钟)

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训练情况做出评价,指出不足;总结出本节实习课的特点和关键;布置课外理论作业及实习小节。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应不断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寻求最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5: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现代师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师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师徒制而提出的,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一对一的师徒制虽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它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范性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正应合了这一需求,成为现代很多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流培养模式。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构成整个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使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完全对接和融合,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并将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学习方式上。改变以往的课堂满堂灌,学习的地点由教室搬到车间,实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采取做中学、学中做,师傅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着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演示和修正的作用。

3、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双重性。教师不仅教师,同时还扮演师傅的角色,是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徒弟。同时我校还聘用了企业一线的一些优秀师傅在学校兼职。

4、学生人数的变化。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变以往的大班授课习惯,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师傅所带徒弟八到十人。

二、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的情况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院校要转换办学机制,实行“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这就为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束缚,彻底打破了学科型专业办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这一办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并非如人愿,因为企业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校则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大都强调有无相关工作经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训新的员工,企业同时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就是说企业关注的是订单、利润,职业院校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矛盾的产生使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推行。鉴于此,我校只有立足本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力争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应“零距离”就业的岗位人才。并根据汽修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将每个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8-10人,也就是每节课有四位师傅(老师)同时上,在实训车间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形象的演示,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习得理论知识,使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懂。这一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生的流失。中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行为素养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来讲较差,基于动脑的纯理论的课堂学习基本上是不感兴趣。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置身于同一现实的学习情境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在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总结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习得理论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流失。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操作性较强,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很难听懂。现在实行现代师徒制教学,在车间让学生和师傅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知识的获得,使学生一目了然、一看就会、一学就懂,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3、推动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传统文化课的老师,有几个专业课老师也都是半路转行,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较为薄弱。在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下,老师不仅要知晓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有力的推动了教师既要钻研理论知识,又要勤练操作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两年来,实践证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喜欢,老师乐教,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但是要想使我校汽修专业持续发展下去,培养与汽车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靠我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还是不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校汽修专业的发展。

篇6:教学评价的几点反思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要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

篇7: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关键是看这个教师是不是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那么课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呢?用什么方法进行反思呢?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每节课后先看看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完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如果没完成,没有完成任务原因在哪,课上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课上突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是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及时作了解答。比如我在教学“地砖的周长”这节课,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分析,整节课下来,给出四条边的长,学生都会求出地砖的周长,但是如果只给出长和宽,那些差生就不知道怎么算了,我发现这个问题就想怎么才能让那几个差生也能掌握求地砖的周长的算法呢?于是我就让他们拿着小棒模拟摆成地砖的样子,看有几条长边,几条短边,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很自然明白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总结出怎样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也就是说出求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比如课上在个同学说,老师如果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长向长方形的周长,那怎么求宽呢?面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想办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快起来了,他们个个争着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以后在课堂上使用。其次,教师想要知道自己这节课讲得怎么样,除了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外,还有就是让其他老师多去听听自己的课,给自己提出建议,然后根据其他老师提的建议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篇8:对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作文目的:为分数, 还是为人生

我们很多老师只上语文课, 不上作文课。

不上作文课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是以分数为中心的观念在作怪。

于是, 作文训练没有了, 作文指导消失了……那些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分的环节能省的就省了。但作文毕竟占了半壁江山。怎么办呀?只有简化程序了:老师出题, 学生拼凑;老师放范文, 学生背;老师提供模式, 学生套用模仿……至于, 作文交上来后的批改与讲评, 因为对分数提高收效甚微, 也就能省的就省了。

于是, 拼凑作文, 抄袭作文, 虚假作文, 新八股文, 充塞着作文本与考场试卷上。

作文通过语言, 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体验与感悟, 折射着作者的个性、气质及精神。作文是作者人生精神面貌、思想情感的在书面文字中的反映。“作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更是一个发展人、培育人的过程……作文教学应着眼于人的发展, 立足于人的发展。”正因如此, 作文就是做人, 就是生活。作文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的结果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在的一些做法背离了作文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

仅仅为分数而进行作文教学, 就会使教师的目光日渐狭隘, 使学生的作文之路越走越窄。教师越来越觉得作文难教, 最终可能使自己走上作文教学的死胡同, 学生越来越觉得作文难写, 最终只能背作文套作文甚至是以抄袭为能事。

二.作文能力:受之天, 还是受之人

仲永, 一个农民孩子, 连书写工具都没有见过, 居然能写诗, 其作文天赋确实不一般。但他最终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作文, “受之天”固然好, 但如果没有“受于人”, 作文的天赋能力是会像仲永一样被消耗殆尽的。

确实有人觉得作文完全依赖于先天禀赋, 跟后天的指导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这是作文教学的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认为“写作无需教, 写作是教不出来的。”这种极端观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很多老师也曾尝试进行作文教学, 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系统规划, 结果收效甚微。其实, 只要规划合理, 统筹科学, 作文教学是会取得效果的。

同一年级学生, 作文能力相差很大。当然, 由于天生气质上的不同, 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 个人体验的不同, 个人性格上的差别, 作文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个性特质。但我们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后天作文训练的重要性。如果说作文能力“受之天”, 那么这个“天”, 更多地应该是得益于个人的不自觉的主动的体验、学习和训练过程, 而不仅仅是天生下来就具有的能力。即使五岁能“书诗”的仲永, 其能力的形成也可能是在父亲和邑人完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进行的。作文能力的形成, 应是一个长期熏陶长期训练的结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三岁时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识字, 长大后更加十分刻苦, 在《与元九书》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昼课赋, 夜课书, 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 手肘成胝”。

三.作文过程:挤出来, 还是流出来

我们常说一个人写作文难, 就说像挤牙膏一样。

我们还说一个人写作流畅, 就说如流水一样。

挤出来的作文, 因为一点一点地挤, 很可能造成思维的阻塞与停顿, 使文章不流畅;流出来的文章, 因为思路无比畅通, 思想通过文字一气呵成地表达出, 文章常常会给人一种顺达之感。

写作文, 有时真的有点像挤牙膏:写作思路一时打不开, 只好一点一点地挤, 挤一点写一点, 挤一点写一点。当然, 能挤出牙膏, 得有前提条件———牙膏管里得有货。如果没货就是力气再大也没有用。积累素材, 观察事物, 感悟生活, 表达思想, 就是往管里存货。只要经常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存货, 并且将观察思考写出来, 哪怕是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 作文就会越写越轻松, 越写越流利了。

上一篇:80后就业压力与就业心理的调查问卷下一篇:入党自传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