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2024-06-10

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共8篇)

篇1: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的需求

传统的平面专业以艺术教育为主,开设的专业多为手绘类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中专学生来说既难以理解又难以掌握,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现今对平面设计专业的中专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往往是社会中一些广告公司或装修公司,这些公司要求员工大多是对一些软件的应用及相关机器的使用,还有就是一些常规的设计,比如名片设计、宣传单设计、艺术相册设计、报刊杂志封面设计等,这些内容的设计要求比较单一,艺术性也不强,主要考验的是对制作工具使用情况。所以对中专的教学模式就应以实践为主,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不能闭门造车,根据市场就业需要和学生情况来定位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及实践课的开展

1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们的课程以专业上机实践课为主,分三个大的方向,一个是平面设计方向,一个是室内装潢,还有就是手绘广告方向。平面设计方向的主要课程有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而室内装潢方向主要课程有photoshop、3D及autocad;手绘广告方向主要课程就是pop,即近几年在国内流行起来的一种手绘式的卖点广告,多用于商场,超市中。我们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即在第一和第二学期集中进行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和第四学期主要是室内装潢课程的学习,并将实践课与主要课程同时进行;其中POP课程是一门以文字为主的课程,要求学生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得到效果,所以这门课程一直贯穿于整个中专学习之中。

2实践课开展

我们的实践课程开展同样是多元化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随堂实践课,即针对所学课程的实践,主要是在机房中进行,以软件的使用为主,培养学生使用软件的能力及设计的能力,与所学课程的内容是紧紧相扣的。这样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设计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来独立完成,教师加以辅导,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集中式实训,即课余时间的集中实训活动,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习如何使用广告专用机器来将我们的设计变成真正的实用性广告,让同学们将课堂上的作业通过我们的相关机器设备成图,成为可以使用的完整作品,在这个过程,同学们本身作为主体,完成整个从设计到出图的过程,帮助他们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做的设计还要经过怎样的设备,怎样的制作成为真正的实用图形。在这样的过程,指导教师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后期的处理设备,如写真机、条幅机、打印机、胶装机、刻字机等。这样的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技能又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了解书本课程的作,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3)半社会化实践教学,所谓半社会化就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其间,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性质的实践交替进行,建立一个半社会化的企业,学生有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学校的学生;一个是企业的员工。主要工作人员以应聘的形式选拔出来,设置经理、副经理及各专项管理员及操作员等,这些工作人员一方面辅助教师完成集中式实训;一方面承接来自社会的业务。这样同学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在将来的就业中很好的适应岗位要求,为就业打好基础。我们以photoshop课程来说,公司接到一个宣传单的业务,这时我们将面向所有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征集符合客户要求的设计,再择优选用,然后将设计稿交公司中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加工,这样一个业务的流程就出来了。我们采用这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的查找资料、请教指导教师;并且拉近了同学们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技术掌握也更加熟练,提高了就业率,节约了将来企业再培训的精力。同学们在校办公司中轮流担任操作员工,这样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已所学的设计软件设计的东西,要经过怎样的流程成为社会中真正可以使用的内容,在这样的流程中要用到什么样的工具完成制作。

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充满了挑战性,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看似没有教师却处处要体现出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正确的学习方向上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具有个别性及突发性,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它更能适应我们的社会需要,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篇2: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摘要: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知识体系

一、课程教学设计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课程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的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课堂上的教学目标、难重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的具体计划上,进而创设出有效、高质的课堂。那么,一门学科的知识更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学过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它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很重要的一环,教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学科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也直接决定着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三维教学目标位基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细致认真的观察学生情况,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比如,同样学习双十二事件,初中和高中的侧重点就应该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从实处着笔。第三,要仔细深入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要知识体系,如在实际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收集整合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为实际教学服务。第四,要让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有可操作性,要结合目前的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处理好课程内容,才能够及时弥补课程教学设计上的不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

(一)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现状

近年来,历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今的历史课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如课程目标过分的关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课程结构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知识偏陈旧,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灌输教学现象明显,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因此,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现就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做如下分析:

1.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目标很明确

课程目标的制定方式可以很多样,但必须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说明虽然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不同,但在课程理念上却是和谐统一的。

2.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可操作性强

在展现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相关情况,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体现。例如,初中历史课程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个部分,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并在每个部分之前用引言的形式简要介绍该部分历史的总体学习内容和目标。这也就配合了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相关设计。并且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历史学科内容标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但这样的设计思路也相应的产生一些不足之处,划分版块学习就很容易割裂历史,学生难以做到完整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第三章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是讲述汉武帝大一统的史事内容,第四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要是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史事。而对其中经历的东汉时的史事却没有表述,这样会使学生认为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所以应该增加一些内容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这样的设计,也会让学生因为主题过大,而产生难以建立因果关系的问题,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关于学习中古亚欧文明这一内容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以及穆罕穆德的主要事迹,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没很么关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只能生硬的接受和理解,过于抽象的记忆很快就会不记得了,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会有很大影响。

3.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划分专题形式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标准设计中,独特的呈现了一些学习的专题形式,这样的设计思路更好的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转变知识内容陈旧的现象,尽可能的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使其转变产生更好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时做到了以历史学科的特点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上来。并且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多方探索,解决历史问题。4.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把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时代感和相关的重点问题,做重点阐释。同时,也兼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择优精选,避免出现繁杂的知识点,尽可能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5.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学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那些最重要的史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相关的趣味性的内容。这样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例如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习俗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史料,这些内容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生活息息相关,和社会紧紧相连,这样的设计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是一致的。将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引入到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来,让学生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生动的社会面貌去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活动,拓展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知范围。

结束语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历史资料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学历史课程设计希望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正确建康的历史观。总之,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实践也证明了,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顺着这个方向,我们还应该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可行之路,为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增加宝贵理论财富和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篇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设计关注如何协调人与产品与生存环境在整体上的和谐、舒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是设计师们推崇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到达, 则需要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不同的学科不断的渗透、对学科的内容不断地更新。而教育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的设置, 它是一项既具体又有针对性的工作, 合理的课程结构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科学的课程内容选择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在知识呈发散状的多维思考的时代里, 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应仅跟时代的潮流, 不断的发现并完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内容, 以建立我们相对完整、系统的设计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竞争力。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 国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纵观国际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 它们重在培养实用性、技术性专业高级技师, 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见。包豪斯的教学采用了“工厂学徒制”, 学生入学后须先经过半年的初步课程;学习理论课内容包括“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然后, 校方按初步课程学习时学生表现出来的专长把他们分别送到适合于他们的学校实习工厂中, 进行三年的“学徒制”教育。三年以后, 成绩合格者获“技工证书”, 成绩优异者可经过考试升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 修业期满, 成绩合格者才能得到“包浩斯文凭”。为了进行实习, 包豪斯设立了各种工厂, 如木工、编织、陶艺等实习工厂。时至今天, 世界各种类型的设计院系都拥有包豪斯教学体系不同程度的内容。他所坚持的 (车间) 的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了以往纸上谈兵的局限。同时, 它所主张的与企业界、工业界的广泛联系和接触, 使学生有机会将设计成果付诸于现实。

(二) 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回顾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 远远落后于国外的职业教育。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置大多从本科艺术院校中抄袭过来, 其注重的大多属于非技能教育, 从而脱离了与职能挂钩的范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处在一种刚起步的阶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由于受到很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无论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培养目标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既有蓬勃发展的一面, 同时又有各种问题的存在。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高职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众多实践探索中, 各种在市场导向下的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 随着行业分工的精细, 未来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将有更高的要求。

(一) 让学生建立对客观事物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和设

计型的思信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要将突破传统形式, 把课程从原来单一性的技法培养和专业设计联系起来。在原美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其可操作性, 如过去的素描课, 现在将慢慢发展成为设计素描等。

(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将主导艺术设计的潮流。

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将设有专门的创意课程, 以开拓设计领域创意为主体的、研究设计创意方法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 启迪学生的想想力和创造力, 艺术设计学习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三) 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应仅密与社会、岗位相联系。

将越来越注重实践课置的建设与完善, 高职院校将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导向,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将得到体现与发展。

(四)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 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观

念上也将有所更新、不断补充新知识充实课程内容, 使课程结构处于发展状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四、影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

目前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越来越多, 如何合理的为学生选择课程, 如何把课程科学的进行安排已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 由于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较晚,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虽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缺少有效的高职教育经验, 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受到一定的影响,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观念未有更新, 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

有的院校一味强调对学生的创意精神培养, 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现象, 有的院校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针对性不够强, 形成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盲目效仿, 导致专业课与公共课程比例失调。

(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产学研

一体化”难以实现, 由于受到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实践环节的有效课时比例偏低, 因此常常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即便有实践教学环节的, 在计算机房也算是实践的一步, 而对于真真正的机械操作来说, 使学生不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实际的设计经验, 最终学生们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三)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结构不平衡。

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其师资来源无非是两个方面, 一部分来源于于艺术院校和本科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 这部分老师学历虽高, 但职称偏低, 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历;另一部分则来自社会中艺术设计行业的工作者, 这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但是其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养, 较难胜任艺术设计的教学育人工作, 容易纸上谈兵让教学水平大打折扣。

五、分析优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 很多方面都不成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行业的精细化使得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行业专业性人才, 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方面, 而是由平面到立面、由二维到三维, 基本覆盖了各行各业, 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 改革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方向、以职业发展的大方向

进行对课程设置的确定, 而且不仅要树立这样的教育思想, 而且要落实到教育方针、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中, 避免纸上谈兵。

(二) 从课程结构入手, 改变不合理的课程学习先后顺序, 仅密联系社会更新学科内容。

探求更适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要求的课程, 让学科之间合理的衔接。针对专业进行“应知应会”的分析, 开发、设计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三) 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 应兼顾技术含量适度超前的原则来安排,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性与针对性。

(四) 实施不同阶段的教师培训内容, 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

设, 针对不同的教师技能缺失进行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培训与实践以完善教师队伍。

篇4:网页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关键词】:网页设计 新媒体 团队合作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2-01

近些年来,全国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网页设计专业,有些院校称为“新媒体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曾被公认为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这种垄断局面,这一点从日益繁荣的网络科技和数码产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不用过多的解释。由于这个专业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所以在很多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网页设计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网页设计技术,我决定对网页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的探讨和研究。以下是我与几位专业教师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结合了很多网页设计公司工作实践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潜在的市场空前的强大,然而纵观亚洲网页设计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中国的网页设计还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其实不仅仅是网页设计,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中国发展和执行的也不够好,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等等,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所以不作为重点,幸而近几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

抛开外在因素,单纯的从设计本身来说,其实网页设计和其它设计门类一样,最根本的问题都是在解决“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只不过这些矛盾在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中得到了相对完善的解决,而在网页设计中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大部分的门户网站看上去版面都很拥挤和低劣的主要原因。其实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仅只局限于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资源优化的高品质网站。然而当今大部分国内院校的网页设计专业都经历着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艺术设计院系,只注重培养艺术方面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院系,只注重培养技术方面的设计人才。这就使“功能”与“形式”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我承认纯搞技术的程序员也可以根据网上现有的模板,勉强完成网页设计中美工的工作,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抄袭”的被动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网页设计的艺术品位。在国外我们可以要求网页设计师必须先修完一个艺术设计方面的学位,然后再完成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学位,在国内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想让中国的网页设计朝着健康的方向蓬勃发展,就必须想办法把两个专业的相关技术拿到一起。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对网页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如下的整合:

网页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构想(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01、平面构成

02、色彩构成

03、创意思维训练

04、图形设计

05、设计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版本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06、标示与VI设计

07、网页版式设计

08、设计软件Flash、Dreamweaver(版本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09、ActionScript:用于控制flash内容,并进行简单交互的脚本语言

10、Flash实训项目练习

11、Dreamweaver实训项目练习

12、网站设计实训项目练习(静态)

13、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

14、Css:Cascading Style Sheet层叠式样式表

15、Div:Div+Css一种全新的网页布局思想

16、JavaScript:一种最流行的Web脚本语言

17、Asp:Active Server Pages 一种动态网页编程语言(了解)

18、Asp.net:Asp的替代产品 一种动态网页编程语言

19、Php:Personal Homepage Program 一种动态网页编程语言(重点)

20、Jsp:一种动态网页编程语言

21、Ajax:异步信息通信技术

22、Smarty:模板技术

23、MySql:一种数据库类型

24、Oracle:一种数据库类型

25、综合设计项目一(独立完成)

26、团队合作技巧

27、综合设计项目二(团队合作)

28、应聘技巧

29、毕业设计

综合性人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整合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课程设置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创意思维训练、图形设计、标示与VI设计、网页版式设计都属于第一个方面,注重培养网页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和设计理论。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Dreamweaver、ActionScript、Html、Css、Div、JavaScript、Asp、Asp.net、Php、Jsp、Ajax、Smarty、MySql、Oracle和一些实训项目练习属于第二个方面,注重培养网页设计师的技术能力。第三个方面主要注重培养网页设计师的团队合作技巧和实际工作经验。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事先声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大部分都习惯于感性思维,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则习惯于逻辑思维,让两种思维方式协调统一,当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从事网页设计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信经过这样完善的课程训练之后,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扎实熟练的掌握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更具竞争力和主动权。

作者简介:

篇5: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开发的实践,系统探讨了网络课程教学

评价的教育功能、理论墓础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原则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络为代表的当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发展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它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教育形式。

众所周知,网络教育的基本载体是网络课程。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不小。无论是高教司组织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制作的网络课程,还是现在已经使用和正在制作之中的网络课程,从网络课程的形式来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从网络课程的质量来看,可谓是鱼龙混杂,良秀不齐。对此,笔者认为值得探讨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网络课程在开发制作过程中忽视了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用。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实践,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从教学评价设计方面促进网络课程质量的提高。

教学评价设计是网络课程必要的组成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交流反馈的枢纽,是检验网络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指示灯,具有强大的功能。

一、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教育功能

(一)概念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教学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因而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系列可行可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网络课程的(二)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l、目标导向功能

在制订评价标准和设计评价活动时,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注意评价方式和测试题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使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保持和谐一致。换句话说,就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向着学习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

2、反馈调节功能

“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来判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布卢姆B.S.Bloom)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反馈有关教学信息,以便于师生调节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反馈,深化自我认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及时获得有关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3、强化激励功能

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肯定的评价一

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通过测试评价,学生的进步会得到教师和自己的承认,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强化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度的焦虑则可以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当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好。

4、提高教学功能

测验和评价,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其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一方面,测试和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可以确证、澄清和校正一些模糊的观点和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前提下,将与之相关的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内容以测试题的形式出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使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二、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随着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评价从传统的“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评价思想的重大转折,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促使我们认识到在网络课程环境下,教育评 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考核,更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淘汰,更是为了教育和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建立在对评价目的的科学认识和评价价值观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之上。因此,网络课程评价的理论体系在吸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精华的基础上,又注人了新鲜血液,其中影响颇大的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加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一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能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测试评价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测试评价时,重点应放在学生如何有效自我评价、如何与环境、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上,从学习态度、相互作用与交流、资源利用等多维度对学生的总体情况做出评价。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注重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后现代主义给网络课程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从上述网络课程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评价注重结果,即学生的考试成绩。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学习评价,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表征,而是属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又可以被重新建构。因此,其价值取向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侧重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反馈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三、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多样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l.以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变化。从布卢姆关于认知教学目标的分类和加涅关于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照关系中知道:对于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等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学习,需要达到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中要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运用题等多种类型的测试题目来考察不同目标层次的学习内容。

2、以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作为评价的标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复制的。如果把这视为学习的有意义的目标,那么就需要评价知识建构的智能过程,而不是重做或重说。知识的建构需要 高级的思维。因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评价高级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评价他们正在学习什么。应该在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学习意义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评价他们如何收集信息、做出假设和解决相关问题。

3、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评价标准。

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就是坚持评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只要坚持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标准,就能做到以评价促发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智能,弥补弱项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二)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突出评价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网络教学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在线测试系统,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同时它既可以现场记分,定量评价,又可以定性评价,并且可控性强,反馈及时有效,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骤,通过多次测试、评价反馈达到自己理想学习效果。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我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也为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提供了平台,就是通E一mail和在线学习论坛来交流评价。总之我们只要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三)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促进评价的多元化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主张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网络教学的出卿酗项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设计《教学设计应用模式调研》的评价时,通过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扮演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师、软件专家、建构主义设计专家等不同角色,着重评价他们基于模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各个小组展示小组成果,着重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调研过程中的整理分析数据、成员分工协作、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小组成果的完成与展示,来评价他们的数理逻辑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言语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我们能够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评价的多元化,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6: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指导教师: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_ 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__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______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_____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__《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__《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4)对学生采用新的评价机制.即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得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能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也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中,学习理论相对较活跃,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也最大.

6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设计学科发展中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奇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梅瑞尔的CDT理论和ITT理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相对较慢,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最核心的思想:一是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情感,动作技能五种类型.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瑞奇路斯教学设计理论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方法变量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瑞奇路斯提出了细化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梅瑞尔提出了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何可抗老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何可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3年雷博(lebow)曾提出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五条原则: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为同时支持自治与关联的学习提供一个背景;将学习潜入学习活动本身;学习者为发展重构过程而承担不断增强的责任,应通过促使这些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增强学习者参与预定的学习过程的倾向,尤其应鼓励学习者采用错误探究策略.

再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观点就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丰富认知工具;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重点辅助差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杨开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看起来有很大区别,但也具有很大共同点: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协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参与,丰富的资源的设计等.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有必要重点阐述一下有关学习目标分类的理论.当前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以下几种: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分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又分为指导,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加涅和布鲁姆的分类方式是在一维上进行,梅瑞尔目标分类则更进了一步,即内容类型—行为水平二维模型.该模型的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四种;纵轴代表行为水平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例子,记忆通则,运用通则和发现通则四级.梅瑞尔还认为事实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因此事实只存在记忆这一种行为水平.

新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按照两个逻辑轴进行分类(见下图).纵轴上的操作呈现的是一种不严格的层级关系.辨别,表象化,理解,记忆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低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运用和创见发现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高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能力生成阶段.低层级操作是高层级操作的基础.(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类的再认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不足力求能够避免或者进行改进.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增加任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实施作后测,验证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桑新民,张傅苇,赵纳新_“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探索”,教育技术论坛2019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lunwjlunw500.doc

10:张倩苇 桑新民 ,“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lunwjlunw508.doc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

篇7: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上传: 徐阳

更新时间:2011-10-9 8:47:28

课题负责人:钟翼观 徐 阳 郭小明

一、课题的背景

在全国基础性教学课程改革形势下,我省于2008年下半年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来看,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教材、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中介环节,是对教学过程构成要素进行的系统策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与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第一,有利于落实新课程,便于深入课改。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第三,有利于提高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反映了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思想。教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上水平,上档次。第四,有利于解决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难题。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就是回归学生的生活,教师要从“理论化的课堂”回归到“生活化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设计,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目标

1、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2、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因素的前提下,探索一条合适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构建具有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品质、丰富的个性等诸多方面获得多样化的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1)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2)从以教为本到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3)从学科知识讲授到情境建构教学方式设计的研究;(4)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设计观的研究;

2、课堂教学设计中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1)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中开展有效探究教学的研究;(2)自然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中开展有效探究教学的研究;(3)探究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启发设问的研究。

3、课堂教学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的研究。(1)社会资源的开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的研究;(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试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组织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课题开题,组织学习相关理念,开展调研和动员工作。建构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并应用于实践。深入研究,收集材料,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反思、修正,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

2、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第一阶段实施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总结,并依据不同学科特色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研究,突出解决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展全校性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典型案例比赛,积极推广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推进新课程改革。

3、第三阶段(20010年9月—2011年9月)结合地区特点和学校特点,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重点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功能的研究,以及社会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总结和提炼相关研究成果,形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推出新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新观念

1、破“知识本位”立“注重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会、会学、乐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摒弃以学科知识点、考点等知识传授为唯一目标的设计思想,教师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传道”。我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传播正确的人文思想、培育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更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重要落点。我们要求教师们再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用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感召学生,在培养学科兴趣和价值观的同时,引发思考、展开科学探究,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方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将这三个目标进行细化,挖掘目标内涵,寻找目标载体,促进目标达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们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领会新课程教材设置的目的,打破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引导教师们制定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水平层次的要求,符合既定目标与生成目标结合的要求,并能使这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教学过程达成:能使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达成;能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达成;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欲望的达成。构建起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性格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三年的课题实践表明:广大教师都能适应这种教学设计思想的改变,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再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深广度和系统性,更多的关注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证明,当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落实好三维目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课堂也变得更加活跃。

2、破“以教为本”立“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打破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思想;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的教学设计思想。学校评价一堂课不是以教师是否达成知识目标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为主要标准。

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因此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说明白,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却无力表明对所学知识是真正理解。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科学科研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依主体价值判定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被大脑进行语义编码,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

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特点:(1)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对于自然科学教学设计注重三个环节:首先,提出课题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以学科史及现代科学成就为铺垫。其次,应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且极具思考性的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对于人文学科教学设计注重的三个环节是:首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由学生分组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如各种影视素材,图片素材等。其次,结合教材课题和各种资源分组研讨,提出问题、提出见解。再次,课堂上分组展示各自的成果,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这种教学设计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增加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实践证明,设计本位的确立,使教师备课设计的思想更加明确了,考虑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们与学生的交流更多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涌现了更多的学生喜爱的教师。

3、破“单向灌输”立“情境建构”的教学方式设计

实施新课程教学,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其教学宏观要求,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操作来实现?这是一个困扰课堂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课题研究实践中,因此而提出课堂教学设计的微观要求。以教学情景促进教学情境发展,增强教学的目标和可控性。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实在的情形,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虚构性和趣味性”特点。而情境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

情景,是实在的情形对学生产生刺激的现象,借此以“引发感觉的兴奋”;情境,是学生在实在的情形中的活动状态,借此以“激发思维的活跃”。“情境”比“情景”包含着更多的情形。换句话说,情景服务于情境,而情境依赖于情景。这意味着,情境包容情景,“境”中有“景”。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在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反映,教学情景的构建对这种反映的产生有着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微观目标就是要解决选择什么情景,形成怎样的情境,情景与情境之间如何发展?情景的构建随着知识有效形成而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情境的形成,教师的引导是激发学生这种变化的关键。

教学情景,教师引导,教学情境三个环节构成一个课堂教学活动步骤,一个课堂教学由多个教学情景与多个相关教学情境构成,课堂教学由多个课堂教学活动步骤逐步展开,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表现便是教学宏观目标的体现。

教师引导一般是以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破“静态预设”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观。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即文本课程,还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即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教学前的计划和目标,即制度课程,还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课程,即过程课程;课程也不再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建构过程。相应地,课堂教学也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开发和创造课程的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课前的精心预设,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机智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现场的教学情境,巧妙而自然地作出相应的变化。”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具有“预设”与“生成”互存的创造性工作,其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取舍与对教学的“预设”或对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意外情况机智地把握新信息而产生非同寻常的教学资源。

生成性目标是非预设的,是在教学情境中,伴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自然产生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是难以完全料及的。但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又是能够产生这样的目标,而且这种生成目标是教学所渴求的,它是师生智慧的展现,是师生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目标的实现,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更好地建构知识,也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获得升华。

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全人”的理念。教师心中要有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要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结合学科特点,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是以知识为本位,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因此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探究为核心”。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研究探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以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学科特色,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特色

文科教学中突出人文特色,通过人文特色搭建探究教学平台,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将文章作者、文章背景等作为探究点,让学生通过各种资源独立获取相关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现出来。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获取和阅读,加深了对各类文体的理解,更加亲近作者及其生活的年代,枯燥的生硬记忆变为生动的理解和领会,教师适时赋予时代的烙印,结合现实让学生展开讨论。或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小说情境,引导学生抒发感受,使晦涩的古文、绝美的诗句、优美的散文、深刻的杂文、精美的小说片段等,变得更加亲近、和谐、彰显文学的魅力,使学生更加乐学、乐思,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美。在英语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诵读,我们教师们将异国的风情融入教学,通过学生对异国风情的百度,通过对相关影视材料的观赏,对异国语言特色的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接受更加自然,同时增长了对异国人文的认知。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再是那种简单的疯狂英语,而是更加理性、更加亲近。政史地的教学,也改变了简单的记忆和说教,一部历史电视剧可以作为课题探究的热点,从历史背景的真实性探究,到现实社会的政治意义的探究,再到地理位置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探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获取相关资源的能力,培育了用相关知识认识世界的能力。

总之,在探究人文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寻答案,将课堂教学变成探究和发现的场所,摒弃那种简单记忆的文科教学,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人文特色,更加丰满。

2、让探究式课堂教学彰显自然魅力

自然科学更加理性、抽象,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自然的魅力,通过课堂教学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方式。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相关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展以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发挥自然科学的特色。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发思考和探究;结合航天科技发展探究其中的力学问题,生活中的光现象、光电转换,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电磁效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动车和高铁的运动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等都成为物理学探究的情境。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生活中化学知识应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探究等,都是化学学科的特色,都是探究的发祥地。数学教学中打破原有给人枯燥的感觉,学以致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住房面积的计算,火箭运动速度的计算,彩票获奖几率的推算,存款利息和贷款利率的计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生命的探究,对疾病起因的探究,对膳食营养的探究,生物物种的探究等等,都显示了生物学科的魅力。生命的魅力、自然的魅力、物质的魅力、数字的魅力,都是我们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是我们引发探究、实施探究的结合点。实践证明,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3、由问题设置引发探究,在探究中激发问题

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的呈现情景。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探究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才有了探究的可能,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来进行学习。因为没有学习情景的学科知识,充其量只是知识词典,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能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探究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三)整合资源,让课堂教学设计更加丰满。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学科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实践中我们提出,高中各学科教学要做到:遵循《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立足本地实际,结合学科特色,整合融为一体。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关注人文历史,在乡土文化中开发各学科课程资源。萍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地处湘赣交接地,是我国早期工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安源煤矿一百多年的历史,铸造了江南“煤城”,萍浏醴工运和秋收起义,让萍乡写进了历史。在开发与研究中,课题组选取了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拍摄成照片,整理为文字,在电脑里建成“资源库”,实行分类存放,适时调用。把这些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嫁”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对教材资源进行透彻的感悟,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化文本内核,在了解和掌握当地历史沿革及地理变迁的基础上,进而促使“生活处处皆学习”这一理念的运用。

2、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学科课程资源。萍乡的煤炭、钢铁、电磁、硅酸盐工业,萍乡的吴楚文化、历史名人、萍乡的傩文化,等等。我们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主要特色的农业、工业等,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3、关注学生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学习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们大胆地拓宽学科教学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课本剧、美术展览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淀丰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

实践中我们组织各学科编写了一套结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在丰富我们得课堂资源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意识,并在“资源”的开发和参观中培养了能力。

4、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四)课题实践及成果

1、在实践中落实,在落实中反思。为切实抓好新课改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我校在2009年上学期举行了全校性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参赛教师积极踊跃,通过评比活动,我们进行了表彰和反思,为新课改进行了有益的铺垫。2010年上学期我们举行了全校新课程教学比武课,用实战检验我们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虽然问题仍然不少,但是通过比赛和观摩,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并没有模式化,教师们能结合学科特点和个人特色,创造出颇具特色的“个人模式”。三年来,我校推荐出各学科教师参加了各级新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比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梁建燕老师获2009年江西省首届高中化学教学能手比赛优质课二等奖获和2009年萍乡市高中化学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姚卫峰、梁建燕老师获2009年江西省首届高中化学教学能手比赛教学设计一等奖;胡娇老师获2009年第十五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录像课评比三等奖;周蓉老师获2008年获第十四届全省教师“三优”评比录像课二等奖;李琼获2009年省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女子组二等奖;丁艳兰获2009年全市英语优质课比赛高中组二等奖;邹艳红获2009年萍乡市高中数学说课比赛三等奖;周蓉蓉在2009年全市中学思想品德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邓小英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获09年度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王建江老师《硫的氧化物》教学设计获2010年度全国青年教师化学课堂设计大赛二等奖;李志敏获2010年全市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

2、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校各教研组教师积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教师不再是只知道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正在不断的完善自我,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在课题实践中撰写出大量的优秀论文,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和实践指导。其中梁涛《运用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获省物理年会2010年论文评比一等奖;贺运建《从“轻功”到物理原理》获省物理年会2010年论文评比二等奖;徐阳《着力课堂教学设计,探索新课改有效途径》获2010年省教育论文一等奖;姚卫峰《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获2010年省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一等奖;邹艳红《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获2010年市数学论文比赛一等奖;朱巧玲《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自主探究体现》获2010年市政治论文比赛一等奖;何敏之《试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超越》发表在《新课程》2010年1期;黎娟《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获09省数学年会论文一等奖和《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获三等奖;喻洁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梁琦论文《浅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对策》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和论文《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姚卫锋论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陈峰论文《化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杨婧论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李珊论文《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互动的研究》第八届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周蓉蓉《打开心灵窗口》获09市外语年会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建江《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全国中学化学研究会论文二等奖;张德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创新型教学》获第八届省中小学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国慧《开展探究式历史教学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获第八届省中小学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罗丽红《浅谈高中英语有效的课题提问设计》刊登《英语辅导报》2010年高中教师版第一期;吴豫萍《新课改下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思考》获省地理图像教学研讨会一等奖;颜鹏《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实现》刊登《科教新报.教学科研》2011年4期;邓晓英《浅谈如何挖掘用活寻常材料》获全国“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与实验教学论文成果二等奖;吴豫萍论文《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获省地理新课程论文评比二等奖;胡凤英《“大规模海水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获省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向正媛《新教材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省地理新课程论文评比二等奖;梁建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发表在《21世纪》杂志2009年第11期;王惠萍《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获09年省中语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徐阳《突破新课程改革瓶颈,打造生命化课堂》获09年省特级教师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叶莉娟主持完成省级课题《农村中学生课外信息获取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黎小丽《谈地理课堂之和谐》在《科学课堂》08年12期发表;文莉《让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生命之花》获中语会年会论文二等奖;彭文萍《合理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获中语会年会论文二等奖;徐阳《教学设计融汇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体现课标精神》获省科研论文二等奖;李珊《浅谈新课程英语与信息技术》获省科研论文二等奖;李淼《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获第六届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廖志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设计》获省第十三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杨建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探》获2008年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钟丽萍《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获2008年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王淑群《试论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获2008年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李淼主持完成省级课题《研究性学习方式对高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和思考

1、如何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改革,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变革。目前,教师们都经历了课改培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回归知识本位,讲的太多、灌输的太满,学生不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

2、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仍有抵触。仍然固守高考成绩这一底线,仍然抱着题海不放手,学生成绩的好坏对课改阻力仍然很大。

3、教学条件的缺陷依然是部分教师抵触课改的噱头,总认为是学生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其实质是教师不思进取,有些教师甚至成为了课改的绊脚石。

篇8: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适应web技术的飞速发展, 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 为学生今后在学习、工作中建立网站及制作网页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网站设计制作的全过程, 并且熟练掌握Dreamweaver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并能利用Dreamweaver提供的强大功能制作出有专业水准的网站, 达到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共同提高。

2、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网页与网站基础知识

1.1网页与网站的概念

1.2网页的设计

1.3网站的策划与创建原则

1.4网站的开发流程

了解Internet应用有关的名词术语:WWW、Web站点、主页、浏览器、超级链接、http、URL、html语言、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

第二章初识Dreamweaver

2.1 Dreamweaver简述

2.2 Dreamweaver界面简介

掌握Dreamweave的使用界面中各组成元素的名称与功能;理解站点、网站、网页及网页属性的概念。

第三章文本与网页属性设置

3.1编辑文本

3.2设置文本属性

3.3文本列表

3.4添加水平分隔线

3.5网页属性设置

了解网页中文本的输入、编辑以及打开、关闭与设置其属性的方法。掌握系统属性及网页属性的设置方法, 及各设置参数的作用;要求重点了解制作网页时的不同断行方法, 增加分隔线的方法及文本列表的设置。

第四章图像

4.1网页图像简述

4.2插入图像

4.3设置图像属性

4.4创建图像映射

掌握图像对象的主要属性与设置方法;掌握图像映像、翻转图片对象等的特点、用途及设置方法。

第五章超链接

5.1超级链接的概念

5.2各种链接的功能和实现方法

深入理解绝对路径、相对路径、根相对路径的概念、意义及用法;了解建立超级链接各目标参数的意义, 掌握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掌握制作超级链接、E-mail链接、锚点等形式的超级链接;掌握导航条与跳转菜单的特点与用法。

第六章使用表格

6.1表格及其属性设置

6.2基本表格操作

6.3表格排序

6.4使用表格进行页面布局

掌握表格的创建、结构调整与美化方法;熟悉表格与单元格的主要属性及其设置方法;掌握通过表格来进行网页页面的布局方法。

第七章框架

7.1框架与框架集的概念

7.2创建框架和框架集

7.3框架和框架集的编辑

了解框架网页与普通网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框架网页在创建、选择、设置、存储与应用方面的特点;掌握框架结构网页的制作方法。

第八章表单

8.1表单的概念及作用

8.2表单网页的制作方法

8.3表单处理

学会使用Dreamweaver中应用表单设计网页的方法;全面掌握表单的创建、编辑、处理方法, 以及各表单对象的功能、特点和用途 (包括:复选框、下拉列表框、按钮) 的特点与使用方法。

第九章图层

9.1创建层

9.2修改层

9.3设置图层参数和图层属性

掌握在网页中创建、修改层和嵌套层的方法;掌握层的属性和编辑层属性的方法;掌握移动、删除层的方法;能够将层与行为进行简单结合。

第十章网页动态特效

10.1创建时间轴

10.2基本行为操作

10.3在时间轴上添加行为

掌握时间线的创建与调整方法;学会通过如何为时间线增加行为等方式来控制时间线的播放效果。

第十一章HTML语言

11.1 HTML文档的基本结构

11.2文本相关标签

11.3图像标签

11.4文字布局

11.5页面链接<A>标签

要求掌握HTML的基本结构创建网页;学会使用文本相关标签实现文字修饰和布局;掌握使用图像相关标签实现图文并茂的页面;掌握使用超链接相关标签实现页面间的跳转。

第十二章层叠样式表-CSS

12.1为什么需要CSS样式表

12.2样式表的基本语法

12.3常用的样式属性

12.4样式表的三类应用方式

了解网站中应用CSS的意义, 熟练掌握CSS样式的定义、设置, 学会用CSS创建个性化的网页。

第十三章模板与库

13.1使用库项目

13.2模板的创建和设置

要求掌握Dreamweaver 4中模板与库元素的概念与作用;了解模板的固定区域与可编辑区域的区别和用途;学会通过模板和库元素创建网页的方法。

第十四章加入多媒体组件

14.1添加Flash动画

14.2添加视频

14.3嵌入声音文件

14.4插入ActiveX控件

14.5插入Java applet

掌握并了解可以在网页中插入Fireworks HTML、Java Applet小程序、Shockwave电影、Flash电影、ActiveX.控件等多媒体对象的方法。

第十五章网站管理与维护

15.1网站如何更新维护

了解通过站点管理器规划、创建站点的方法与站点设置参数的意义和设置方法;熟悉站点管理器的用途, 学会利用站点地图查看、管理各网页之间的超链接关系;掌握通过站点管理器发布站点的方法与上传、下载与同步更新站点内容的方法。

第十六章综合实例

通过一个站点综合实例的练习, 掌握站点创建的全过程, 包括站点目录结构的规划, 各网页的创建、布局以及设置方法。

3、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

4、实验教学内容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是培养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本实验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 独立完成课程中要求的各项实验, 实验完成后, 按照实验报告格式提交实验报告。 (见表2)

5、考核方式

网站作品作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在100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属于考查课, 所以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实验成绩占30%, 平时成绩 (按上课出勤情况评分) 占20%, 期末成绩占50%。学期末, 以大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站, 能综合运用网页制作工具、图像处理工具设计制作出专业性网站并能够顺利发布、浏览, 考核学生的网站设计与规划能力。

6、结束语

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网站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课程模块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动态调整, 课程内容根据网页制作技术发展持续更新。在课程结束时, 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 部分同学还申请了网络空间, 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维护。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实践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寓教于乐,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实施手段。《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研究的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及课程考核标准等。通过验证, 课程改革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任国庆."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整合[J].计算机教育, 2006 (10) .

[2]文志连.高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J].文教资料, 2006 (10) .

[3]段青玲, 王欣."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 .

[4]宋平.网络建设与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3) .

上一篇:工厂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语文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