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2024-06-14

黄山奇松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1: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内容。【学情与教学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三大奇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黄山松的“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安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2、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指明说)

3、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黄山的风采。(播放视频)

4、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二、新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初读感悟:哪个词点名了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情有独钟)

2、从书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情有独钟?(指名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作者介绍了那些松?

2、指明说: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

3、哪种松给你的印象最深?(指名说)引读、感悟迎客松:

1、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说说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2、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词语及句子。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3、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1)、课件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陪客松的美与奇。(2)、指导朗读,板书。

4、自学送客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找出送客松的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5、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6、配乐读第二小节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三、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设计思路】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教学主要以学生在读中感悟,大胆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从而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好客的主人

绿色的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

《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芒宽中心小学

吴丽萍

2013年11月

篇2:黄山奇松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

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

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

三、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

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1.姿态奇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品“饱经风霜”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点击课件(“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

(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

生:坚强不屈

生命力顽强

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

5、悟“热情好客”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

生:黄山欢迎您!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

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

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

生: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

2.交流

“送客松”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

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生:(黄山、大自然)

你来夸一夸送客松?

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生:“它向山下……”

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

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男生读

女生读

(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

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

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最后一段

1.生配乐自读。

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

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

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

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四、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

六、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思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想在35分钟内把一节课讲完,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还要力争做到高效、实用、有魅力。为此,导入新课时,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的“奇”这一特点先自读感悟,在教学三大名松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置身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朗读欣赏课文、欣赏黄山奇松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学生被激发起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通过再次反复朗读、感悟,看着图片“做小导游”介绍黄山三大名松,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最后,出示一组形态各异的松树图片,在欣赏中学生受到了美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再次感悟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篇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 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 (出示:潇洒挺秀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师:谁来读一读? (强调“遒劲”的“劲”是后鼻音)

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 (黄山松)

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 (千姿百态、奇特)

4.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个答案。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追求简单, 追求有效, 以一组词语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既有效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 又引导学生走进对黄山松“奇”的探寻中。

二、分层品奇

1. 品“形”奇。

(1) “黄山之美始于松。”来到黄山, 欣赏奇松, 最好的去处便是玉屏楼了。 (出示第一句话)

(2)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玉屏楼, 欣赏一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奇松”。默读第二自然段, 划出描写“三大奇松”形态的句子。 (板书:形)

(3) 思考:一边读着文字, 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的奇。

(4) 学生交流。 (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具体描写三棵松树姿态的句子和三幅松树的图。)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5) 探寻:这黄山的松在外形上“奇”在哪里?它们的“名”与“形”有联系吗? (不同的“名”正是由不同的“形”得来的。)

(6) 点拨写法:作者又用什么样的写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黄山松“形”的奇? (作者丰富的联想)

(7) 再读这些句子, 体会联想的妙处。

2. 品“神”奇。

(1) 三大名松的形态很奇特, 人们的想象也很奇特, 它们的顽强的生命力更是神奇!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圈划出词句, 找找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有感触的地方, 可以写写自己的感触。

(2) 交流。 (出示句子及一张扎根在石缝中的迎客松的图片)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图文对照, 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3) 引导:借助形象理解“遒劲”, 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体现它的茂盛, 生命力顽强。

(4) 重点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点拨:迎客松年代久远, 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缝中, 屹立在黄山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它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 可它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请大家发挥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______, 还是______, 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八百多年来, 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 这就叫做“饱经风霜”。

(5) 升华: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年呀!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 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6) 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 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精神。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描写它们的语句:

迎客松饱经风霜, 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 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 却始终——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在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中, 在对文本的扣词析句中。对于文中黄山松的“奇”, 应层层剥笋式地讲深、讲透,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形”的奇, “神”的奇, 以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

三、整体读奇

1. 音乐渲染, 美读奇。

同学们, 这些奇特的松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咱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 生配乐朗读)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 图文对照, 诵读奇。

(1) 我相信黄山松的奇特和美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一边看着图, 一边试着背诵。

(2) (一边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 一边相应地出示相关的语句。)

(1) 迎客松姿态______, 枝干______, 虽然______, 却仍然______, ______。它有一丛______斜伸出去, 如同______热情地______。

(2) 陪客松______, 如同______, 在陪同______。

(3) 送客松______, ______, 游人把它比作______。它向______, 好像______。

(3) 只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 请同学们做小导游, 介绍它们。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黄山松“奇”的基础上, 以诗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份“奇”, 以图文对照的形式, 让他们试着诵读出这份“奇”, 以做小导游的形式, 让他们内化出这份“奇”。

四、想象写奇

1.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实在黄山还有很多奇松, 它们千姿百态。自读第3自然段, 看看还有什么姿态的黄山松。

2.现在我们就亲眼目睹一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 (播放一组图片)

3.请同学们拿起笔, 选择其中的一棵树, 展开想象, 也来写一写。

4.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该重视双基的训练。抓住空白, 展开想象, 课内练笔, 读写结合, 让学生在写中感受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

五、总结全文, 点出“情有独钟”

黄山的松, 形态如此奇特, 精神令人敬仰, 如此奇特的松, 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不, 只有黄山。这样的松, 黄山独有;这样的奇, 黄山独有;这样的神, 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 真是让人不得不——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 带着这样的情, 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

六、布置作业

1. 创意广告词:

关于黄山的奇松, 真是说不尽的美, 道不完的奇。寒假快到了, 旅行社准备开辟“大丰——黄山”的游览线路, 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个广告词。

篇4:《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壮美河山的。《黄山奇松》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赞美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本课安排二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设计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边学边导”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如《泉城》《九寨沟》等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对于黄山,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理解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相关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神奇秀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黄山美景的图片、资料,教师准备黄山奇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激发兴趣

师: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它的“四绝”闻名于世。哪位同学结合你找到的图片说说黄山“四绝”及你对黄山的印象?

生:黄山四绝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生:我感觉黄山很美,尤其那奇松更美。

师:今天,我们一起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课题:黄山奇松。)黄山奇松“奇”在哪儿?本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黄山“四绝”,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整体感悟,读有所思。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品读第二小节,小组内完成以下内容。

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必须走近奇松,如果让我们去寻找一个最佳的观赏点,去看看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

说说你对“黄山绝胜处”的理解。

课文共描写了哪几种松树?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双波浪线画出描写这几种松树的句子。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和补充。)

师:(读第一题)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的收获?

生:我们小组认为如果让我们去寻找一个最佳的观赏点去看奇松,我们会选择玉屏楼。

生:我补充一下,因为玉屏楼被徐霞客称为是观松的“黄山绝胜处”。

师:怎样理解“黄山绝胜处”呢?

生:就是在黄山观奇松最好的地方。

师:请看第三个问题,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自己或者小组内探索出的答案分享给大家?

生:课文一共描写了3棵松树,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设计意图: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问题学生合作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2.品读迎客松,学有所法。

(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指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

师:同学们先来看第一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生: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生: 从“枝干遒劲” 体会到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生:从“饱经风霜、郁郁苍苍”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

师: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上千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

生:漫长的岁月,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上千年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师:虽然它饱经风霜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怎么样?(奇。)

师: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顽强生命力、奇读出来呢?

师: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

(课件出示句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迎客松被称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教师小结: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 。指生填空。)endprint

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的象征,它更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3.回顾迎客松,思有所获。

师:对迎客松的学习,我们采取了哪些方法理解它的特点?

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1)用以上方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继而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指导朗读 。(读出奇、美和喜爱之情。)

(3)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能力。)

三、观看图片,升华情感

1 .师: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 .结合课件写下来你喜欢的一种松,可用第三自然段词语,要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 .交流。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四、回顾总结,浅谈收获

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在这画的海洋里你有那些收获呢?

(如有时间播放黄山“四绝”视频,再次感受黄山之美。)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反思:

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进行想象。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时,引导学生分别去品味每一句话,充分接触文本。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画出词语通过理解“枝干遒劲”和“郁郁苍苍”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奇松,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迎客松的写法写一写,使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的课堂语言还需要磨练。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根据特点及时评价,不能简单概括为“很好”等笼统的语言。

其二,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学生练笔想象应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说说,使他们充分想象,口语得到锻炼。

(作者单位:大庆市高台子镇中心学校)

篇5:《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假如没有到过黄山,读了课文大饱眼福

1、板书:黄山奇松

齐读课题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学生质疑

2、简介黄山:黄山在安徽省地黄处黄山市境内,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长约40千米,宽约30千米,四季风景如画,要数松树最为神奇。今天,我们欣赏课文,重点就是描叙黄山奇松的。

3、谈话:黄山风景秀丽,其中要数松树最为神奇。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重点就是描述黄山松的奇景的。

(1)给课文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陡崖 屹立 遒劲 郁郁苍苍

宾客 一帆风顺 情有独钟

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字词意:陡崖:陡峭的山崖

屹立:高高直立

遒劲: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形容树木长得茂密,一片青绿。

一帆风顺:长期经受过自然界的各种锻炼。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①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出示图片,谁能看着图画说一说奇松怎样的潇洒(枝条舒展)与挺秀(树干高耸)?

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联系课文说说“一帆风顺”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

那么“一帆风顺”四个字中到底包括了迎客松生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充沛挖掘“一帆风顺”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只风撼不倒,雪压不时,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溢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溢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2、动作理解“屹立”、“斜出”、“弯曲”、“仰”、“俯”、“卧”等。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③课文每一自然段各讲了什么?

同桌讨论小节意思

①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认真听读,指出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各自然段的意思

总分总的结构。

那么先总写什么,然后分写了什么,最后又总写了什么,现在你能说出来吗?

总写了黄山的四绝,再分写了黄山的三大名松,最后又总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第一段:写人们对情有独钟。

集体交流

●第二段: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让黄山更加秀美。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奇特之处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

1、黄山松千奇百怪,姿态万千,其中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最有名。2、课件出示三棵松树,让学生辩一辩。

3、交流并说出理由。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一帆风顺,郁郁苍苍

黄山奇松的代表 黄山的象征

“陪客松”:高大挺拔,葱茏茂盛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天然盆景”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一帆风顺”、“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2)感受“陪客松”之奇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陡:左窄右宽。“左耳旁”写法同“陵”的左部。右部是“走”上“土”扁小而下“ ”的撇捺宽放。

遒:半包围结构,书写顺序先里后外。内容“酋”笔画密集须笔笔清楚,第七画是竖弯而不是竖;外部“辶”写法同“避”(第3课生字)的外部。

郁:左右等宽。左部“胡”首横右端须收缩;右部“阝”体形较“左耳旁”宽大,其竖画须下伸至底部作悬针状。

篇6:《黄山奇松》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

同学们,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出示徐霞客诗句

2、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3、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松树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用因为所以说话

这就叫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己读读课文第2小节。

出示学习提纲课件。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表示出来。

(3)这三大奇松

奇在哪里?在表示特点的词句下加小圆圈。

3、交流学习成果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过度:这三棵松到底奇在哪呢?我们一一来学习

板书:奇?

学习迎客松部分

1、出示迎客松图片

瞧,迎客松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课文里是怎样来描写迎客松的呢?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请一个同学找出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

2、听了朗读之后,你觉得迎客松奇在哪里(指名说)

(1)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怎样的枝干才是遒劲的?结合图片说说(枝干苍劲有力)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之奇

指名读,齐读

(2)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

*

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课文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饱经风霜)

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虽然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生命力之顽强

指名读,齐读

(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做动作、读课文)

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想象:如果现在老师是宾客,在座的各位同学来演一演迎客松,说说在宾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3、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朗读课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让我们怀着赞叹,喜爱之情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陪客松部分

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陪客松)

1、出示图片,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陪客松又奇在哪呢?

2、绿色的巨人说明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过度:是呀,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正在陪同客人欣赏黄山风光呢!所以给它取名叫陪客松。

3、指名读,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棵松,介绍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齐读

学习送客松部分

当游人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送客松)

1、指名读送客松的句子,想想送客松奇在哪里?

出示送客松图文课件,(1)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刚才学习的迎客松,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陪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抓住枝干的特点来写,我们读读送客松的句子。

(2)理解天然盆景

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什么是盆景?

(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

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

(3)指名回答: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送客松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小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三棵奇松,好吗?

出示描写三松的文字课件

配乐齐读

总结:黄山松真是很神奇!(板书:?改!)

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文中描写的三种松树,其中迎客松写得比较具体,而陪客松、送客松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不是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迎客松长得好呢?(习作时有详有略,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其实黄山松数量成千上万,形态不一,用一个词那就叫千姿百态。

出示第3自然段课件。

这样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齐读

2、黄山奇松的姿态仅仅是课文里介绍的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

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3、发挥你的想象,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试着给这些松树取名字,并说说理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全文围绕一个奇字,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作者用词贴切,比喻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之情,来赞美一下黄山奇松!

五、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课件。

1、记一记把奇特的黄山松记在脑海里。

2、找一找收集更多的关于黄山资料。

(可以是黄山的来历;

关于黄山的传说;有关黄山的诗词;有关黄山的名言;黄山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人文景观;)

板书设计:

迎客松

16、黄山奇松

陪客松

奇?(!)

送客松

篇7:黄山奇松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8:《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能借助文本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具体语言描写, 初步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并能尝试使用这一表达方法介绍其他的松树。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培养审美情趣, 激发对黄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三大名松的相关语段, 体会文本独特的表现特色,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潇洒挺秀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绿色巨人

饱经风霜姿态独特枝干盘曲天然盆景

郁郁苍苍千姿百态充满生机形似孔雀

2.这几组词语都跟黄山松有关, 请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黄山奇松留给你的印象。

【设计意图:四字词语的运用, 可以说是本课语言的一大特色。将这一类词语进行梳理、归类, 并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语用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表达, 积累并内化语言。】

二、品三大名松, 悟表达之妙

1. 潜心默读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 画出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的语句, 并写写体会, 然后小组交流, 分享阅读体会。

2.抓关键词, 品味黄山松的“奇”。

(1) 理解词语“遒劲”与“盘曲”, 分别体会迎客松的姿态优美与送客松的姿态独特。

师:“遒劲”是什么意思? (雄健有力) 这是迎客松枝干的特点。文中还写到谁的枝干? (送客松)

理解“盘曲” (曲折、环绕) 。可采用简笔画或展示送客松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通过把这两个重点词语放在一起对比着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黄山松枝干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 奇特而美丽。)

小结:同样是写松树的枝干, 一个“遒劲”、一个“盘曲”就写出了它们不同的特点, 让我们体会到两种不同的美丽, 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有些词语是要在前后联系中加深理解的。“遒劲”与“盘曲”分别写出了迎客松与送客松枝干不同的奇特与美丽, 将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对比着学习, 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习得解词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理解词语“饱经风霜”, 体会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指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指导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 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经历的“风霜”与“磨难”。

课件出示“饱经风霜”的松树图片, 教师补充介绍。

师:此时, 你看到了一棵棵怎样的松树? (顽强不屈、无所畏惧、慷慨潇洒……)

小结:这是多么神奇的松树呀!难怪书上说——— (引读) “如今,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 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出赞美之情。

3.抓重点句, 感悟黄山松的“奇”。

出示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特的三处重点句子,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好客”“陪同”“长长的手臂”“依依不舍”等词语想象体会三大名松姿态的独特与奇丽。

4.思考比较, 领悟体会“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

(1) 思考:作者对三大名松的描写, 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

师: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三大名松姿态的实写, 后面的语句是写作者的联想即虚写。这样由实写到虚写的表达方法, 我们一般称之为“虚实结合” (板书:虚实结合) 。

师:如果把想象的部分去掉, 你有什么感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黄山松寄予的美好情感, 比较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进一步体会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通过“作者对三大名松的描写, 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引导, 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 探寻语言文字的秘妙上, 使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机会, 真正获得言语技能的提升。】

5.积累背诵, 为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思考:三大名松的描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招待客人的礼仪顺序, 应该是先迎客, 再陪客, 最后送客。这样的顺序既清晰, 又符合记忆规律, 简单易背。)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语言优美, 写法精妙, 值得学生将其作为语言典范吸纳存储。在学生初步领悟到表达方法之后, 再指导学生按照“招待客人的礼仪顺序”来背诵, 活化了背诵内容, 使原本枯燥的背诵变得充满情趣。这样的背诵设计, 使学生习得了背诵的方法, 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提高了背诵的效率。】

三、赏松之千姿, 练表达能力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 争奇竞秀, 还会有哪些姿态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式交流黄山松的其他姿态。

师: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 (有的) 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既然意思一样, 把“或”直接换成“有的”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读原句, 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简洁、凝练。)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出语言的简洁美、凝练美, 读出排比句的变化美。

2.抓省略号, 想象补白。

(1) 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表示黄山松真的千姿百态, 说也说不完。)

(2) 课前你还搜集到哪些奇松?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3) 全班汇报交流。组织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图片。

3.读写结合, 练习表达。

(1) 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三大名松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任选一种松来写一写。如有兴趣, 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比一比, 看谁写得最生动、最形象。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图片, 并配上音乐。学生自由创作。)

(2)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评价指导。

(3) 把仿写的句子放到课文中读一读, 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奇妙无穷。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让学生充分利用该段的省略号进行想象补白, 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介绍一种松树, 注重语言的习得与运用, 使学生经历了“认知—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 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升华情感。

师:正因为有这些黄山松, 才使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 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发出这样的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2.作业超市。

(1) 读一读赞美黄山的名篇佳作。

(2) 写一写———学习课文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3) 玩一玩———跟随父母去登黄山, 尽享黄山美景。

上一篇:投资分析策略下一篇:2024年清泉小学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