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说课稿

2024-06-15

《黄山奇松》说课稿(精选8篇)

篇1:《黄山奇松》说课稿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篇2:《黄山奇松》说课稿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的表达方式很有特色,它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将黄山奇松的秀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情感训练的美文。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4.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通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黄山的热爱之情。

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黄山奇松的。

说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安排学生搜集黄山图片,了解有关黄山的资料。

完成预习单。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时间:2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法:以读促讲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

2.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1.以“黄山四绝”的图片引入课文,配以优雅的乐曲。

2.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我提出导语:对于黄山,大家了解多少呢?“黄山四绝”是否有听说过?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却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来观赏这些奇特的松树吧!

这样设计将思维由黄山引到黄山四绝再到黄山奇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想象。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位置奇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形态奇

3.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松之千姿、升化情感。

4.感悟文章的写法。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篇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 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 (出示:潇洒挺秀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师:谁来读一读? (强调“遒劲”的“劲”是后鼻音)

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 (黄山松)

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 (千姿百态、奇特)

4.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个答案。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追求简单, 追求有效, 以一组词语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既有效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 又引导学生走进对黄山松“奇”的探寻中。

二、分层品奇

1. 品“形”奇。

(1) “黄山之美始于松。”来到黄山, 欣赏奇松, 最好的去处便是玉屏楼了。 (出示第一句话)

(2)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玉屏楼, 欣赏一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奇松”。默读第二自然段, 划出描写“三大奇松”形态的句子。 (板书:形)

(3) 思考:一边读着文字, 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的奇。

(4) 学生交流。 (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具体描写三棵松树姿态的句子和三幅松树的图。)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5) 探寻:这黄山的松在外形上“奇”在哪里?它们的“名”与“形”有联系吗? (不同的“名”正是由不同的“形”得来的。)

(6) 点拨写法:作者又用什么样的写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黄山松“形”的奇? (作者丰富的联想)

(7) 再读这些句子, 体会联想的妙处。

2. 品“神”奇。

(1) 三大名松的形态很奇特, 人们的想象也很奇特, 它们的顽强的生命力更是神奇!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圈划出词句, 找找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有感触的地方, 可以写写自己的感触。

(2) 交流。 (出示句子及一张扎根在石缝中的迎客松的图片)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图文对照, 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3) 引导:借助形象理解“遒劲”, 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体现它的茂盛, 生命力顽强。

(4) 重点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点拨:迎客松年代久远, 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缝中, 屹立在黄山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它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 可它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请大家发挥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______, 还是______, 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八百多年来, 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 这就叫做“饱经风霜”。

(5) 升华: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年呀!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 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6) 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 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精神。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描写它们的语句:

迎客松饱经风霜, 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 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 却始终——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在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中, 在对文本的扣词析句中。对于文中黄山松的“奇”, 应层层剥笋式地讲深、讲透,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形”的奇, “神”的奇, 以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

三、整体读奇

1. 音乐渲染, 美读奇。

同学们, 这些奇特的松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咱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 生配乐朗读)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 图文对照, 诵读奇。

(1) 我相信黄山松的奇特和美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一边看着图, 一边试着背诵。

(2) (一边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 一边相应地出示相关的语句。)

(1) 迎客松姿态______, 枝干______, 虽然______, 却仍然______, ______。它有一丛______斜伸出去, 如同______热情地______。

(2) 陪客松______, 如同______, 在陪同______。

(3) 送客松______, ______, 游人把它比作______。它向______, 好像______。

(3) 只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 请同学们做小导游, 介绍它们。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黄山松“奇”的基础上, 以诗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份“奇”, 以图文对照的形式, 让他们试着诵读出这份“奇”, 以做小导游的形式, 让他们内化出这份“奇”。

四、想象写奇

1.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实在黄山还有很多奇松, 它们千姿百态。自读第3自然段, 看看还有什么姿态的黄山松。

2.现在我们就亲眼目睹一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 (播放一组图片)

3.请同学们拿起笔, 选择其中的一棵树, 展开想象, 也来写一写。

4.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该重视双基的训练。抓住空白, 展开想象, 课内练笔, 读写结合, 让学生在写中感受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

五、总结全文, 点出“情有独钟”

黄山的松, 形态如此奇特, 精神令人敬仰, 如此奇特的松, 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不, 只有黄山。这样的松, 黄山独有;这样的奇, 黄山独有;这样的神, 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 真是让人不得不——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 带着这样的情, 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

六、布置作业

1. 创意广告词:

关于黄山的奇松, 真是说不尽的美, 道不完的奇。寒假快到了, 旅行社准备开辟“大丰——黄山”的游览线路, 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个广告词。

篇4:《黄山奇松》课件赏析

涉及学科:小学语文

开发平台:Dreamweaver MX 2004、Flash MX 2004

课件大小:9.83MB

课件网址:http://zyp.flasher123.com/hsqs/index.htm

联系方式:zyp650524@163.com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中心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鉴于此,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了集图、文、声和像于一体的网络课件。通过声像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视听结合,充分感受形态各异的黄山松,并对黄山松作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jpg图片、swf文件、gif图片、mp3课文朗读和文字材料。

结构布局

导航栏目:

设计思路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而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网络课件以丰富的表现力、充分的资源共享,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

学生进入网站后,“过场页”就首先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如图1所示。

进入站点后,课件设计了导航栏目,学生可很方便地点击进入相关页面进行学习。

在首页,课件显示了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心中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此学习任务。在此页还设计了一个插件,让学生可以听一听范读。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松树之奇,培养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课件设计了“说文解字”页面,先帮学生过阅读关、理解关。课文对三大奇松的描写是重点,因此,课件也必须在此给予学生帮助,以使学生达到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课件给三大松做了相应的网页,在网页中对各松进行赏析,并对各松作了介绍,使得学生对三大松又有了书本外的了解。

小学生的字体还没有定型,往往有很大的变异性,因此还需要日常不时地作指导。因此,我设计了“书写指导”这个页面,目的是让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规范字体的书写。

《黄山奇松》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在细细品读“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基础上,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己也能去练写。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给学生设计了“仿写练习“的页面,如图2所示。

学生点击页面左边相册上的左右箭头可前后翻页,根据相册上各松树的不同姿态,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松的写法,在右边的输入框中进行练笔。

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还应有所拓展,因而,我搜集了一些课本外的资料,做成了页面,在“黄山揽胜”页面里设计了:黄山四绝、奇松相册、奇松特征和黄山视频介绍等页面,方便学生浏览阅读。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我利用网络资源,链接了一个外部现成的视频页面,把它做成了“走进黄山”的页面。在“课外延伸”页面中,链接了一些相关网站,以便让学生对黄山有更多的了解。

“在线作业”是对学生上课学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一共设计了10题,有填空题、选择题和拖拽题等,如图3所示。

学生根据提示答题,点击“查看答案”按钮可以得知答案的正确与否,在右下角有往下翻页的按钮,答完10题,课件会算出得分,学生对这种形式有极大的兴趣。

“留言簿”则是利用网络的资源,申请了一个现成的Flash留言簿,主要是让学生提问用的,学生好的练笔也可在此展示出来。

课件实现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用Flash制作了一些swf文件,嵌套到网页中去,让课件与学生产生互动,学生动用了多种器官,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网页设计上,我用Photoshop处理了一些黄山风景图片,用它们来做一些网页的背景,烘托了网站的整体气氛。在网页制作上,我讲究页面的美观,如“黄山四绝”页面,就设置了4种不同的颜色对四绝进行烘托。

技巧心得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尽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件制作时,把网站的网页制作成模板,制作其他各个页面时,就只要调用模板就行了。网站的顶部用一个swf文件,上面写有网站名称,由奇松云海两图合成的背景上,云在飘、光在闪,给人以遐想和美的享受。网站的下部也固定了一个swf文件,这个swf文件采用了一种动态的滚屏效果,里面展示着极具黄山特色的图片,随学生的鼠标移动,滚动的图片还会作出相应的滚动。网站的底部则介绍站长的信息等,如图4所示。

教学反馈

篇5:《黄山奇松》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大好河山。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评价能力。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老师的指导。

因此根据课标、教材、学情来制定如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和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通过情景渲染、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和“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自主研读课文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这一板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大步:检查生字词

分组分类检查生字词。

重点强调“屹”这个字读“yi”,不读“qi”。然后再出示文中的句子,把字带入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设计意图】突出字词教学重点,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第二大步:检查朗读课文

采用小组合作检查和抽查重点段落的方式来进行。

第三大步: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到位,采用题目拓展法来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设计意图】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相机肯定学生预习成果,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形成阅读期待,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第三环节:引导精读,深入探究。

预设:课后题4,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第一大步: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黄山奇松“奇”的句子。所运用的方法是勾画圈点法。【设计意图】旨在形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大步:小组交流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关注的是,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发言,能否认真倾听,相互补充,资源共享。【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三大步:全班交流

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引导。

预设1:学生会交流第二自然段。用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对这一句段的处理,我分一下两小步。第一小步:抓住关键词,理解感受

预设学生在学习“迎客松”时会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应出示“迎客松”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朗读有关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陪客松”、“送客松”的学习方法同上。【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找关键词,用关键词,展示图片,加深学生黄山奇松的印象。

第二小步:老师点拨指导,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读“它有一丛翠绿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任深处的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体会一下这是什么句式。然后老师点拨,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松树的枝干比作人的手臂。同时,这又是一个拟人句,“热情”二字给没有感情的松树赋予了人的情感。本段中还有哪些相同的句式,引导学生找出来,并教会学生使用这种句式。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教会学生使用这种修辞手法。

预设2:预设学生会交流第三自然段。用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

第一小步:抓住关键词,理解感受。

预设学生会抓住“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来学习黄山松的“奇”,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代表这些姿态的松树的图片。【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找关键词,用关键词,展示图片,加深学生黄山奇松的印象。

第二小步:提炼方法。

第三自然段运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认识这种方法,并练习使用这种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第四大步:总览全文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设计意图】进一步的理解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思想境界。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能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素养,培养审美能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必做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2.能流利准确的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第二段。

选做作业:仿照黄山奇松的写作手法,另写一篇短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迎客松热情欢迎

黄山奇松陪客松陪同观赏松态如人

篇6:黄山奇松说课稿

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学情分析: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而他们对于黄山奇松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多媒体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千姿百态”等词语,了解黄山松的“奇”。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教学过程及多媒体运用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下面我就具体来说说如何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问题才会主动的探究,在上课之前我就在想,怎么才能把孩子兴趣提上来,让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悬崖上争奇的松树、山峰上矗立的怪石、峰壑中弥漫的云海、四季常暖的温泉,将学生进入情境。这时我再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向往。通过先看再说,学生对黄山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直观感知,走进黄山。

有了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我就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并说出位置。

(三)、过程体验,解决重难点。

接下来就是感受黄山松的“奇”。

激“思”学文,突出奇松。

篇7:小学《黄山奇松》的说课稿

课例研讨范围

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比赛课

校级“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课

课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会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题研究重点

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有效性的组织与实施研究

教学准备

教师:白板运用设计与制作、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实行关于黄山的综合性学习,完善收集整合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实录】

一、复习导入―复习旧知,引出重点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

生:天下第一奇山(齐说)

师: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

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齐说)

师: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白板展示“黄山四绝”图片]

生:情有独钟(齐说)

师:[白板展示黄山松图片]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

生:奇(齐说)

师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批注点评

师:同学们,黄山最妙的观松松是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

生: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生:这里的景色最美

师:这就是“黄山绝胜处”是观赏奇松最好的地方

师: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你们最感兴趣的哪一个呢?想不想看一看?

生:我最喜欢“迎客松”

师: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白板出示迎客松图象]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这句话中的“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白板设计:在图片右侧出示这段文字,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在“姿态优美”下画上着重号]

师:还有哪里看出了迎客松的“奇”?

生:“枝干遒劲” 的“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白板设计:在“遒劲”下画上着重号,批注,雄健有力]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迎客松的枝干是怎样地粗壮有力。[白板设计:通过白板放大图片,聚焦迎客松的枝干,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遒劲”]

生:“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了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白板设计:在“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下画着重号]

生:“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白板设计:在“饱经风霜”下画着重号]

师: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

生:“饱经风霜”是指经历的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一般都是来形容人或建筑物的。

师: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白板设计:出示老爷爷的图片,聚焦脸部特写]

生:老爷爷额头上布满了皱纹,他一定经历了许多坎坷。

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白板设计:再次聚焦迎客松的树干]

生: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生:上面满是伤痕

师: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

生: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齐说)

师: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齐读

师:迎客松还奇在哪里呢?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白板设计: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从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热情的欢迎”体现了迎客松非常热情

师: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生表演

师: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白板设计:出示这段文字]

师: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

生:很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代表”“象征”体现了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白板设计:老师在“代表”、“象征”下画上着重号]

师:你是如何理解“代表”“象征”的呢?

生:人们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奇松,看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黄山

师:你真会读书。你是真真读懂了这句话,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特,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吧

(生看白板,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师:你们还想看什么松?

生:陪客松

师:[白板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生:“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白板设计: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师圈画出“绿色的巨人”]

师: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师: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白板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白板设计: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生: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白板设计:圈画“天然盆景”]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生:盆景

师:[白板设计:在送客松图片左边出示园林盆景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

生:天然的(齐说)

师: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生: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白板设计:圈画“依依不舍”]

师:送客松是那样的依依不舍,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好舍不得你们走呀,黄山还有许多美景呢

生:再见了,朋友!希望你们以后能再来黄山。

……

师: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生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师: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生:(齐说) “奇”

师:现在,我们已登上玉屏楼去看着这黄山的三大名松啊!让我们大家一起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领略一下三大名松的“奇”,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女生读“迎客松”,男生读“陪客松”,齐读“送客松”) [白板设计:出示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三、其他松―想象练说,自主操作

师: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黄山松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

生:黄山的松千姿百态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许多(齐说)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省略号

师:是啊,黄山上的奇松有许许多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生:想(齐喊)

师:[白板出示黄山十大名松的图片,学生观赏]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

生:像龙

生:我觉得像蘑菇

生:我觉得第三幅像老鹰

……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但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比较简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模仿一下三大名松的写法,可以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向大家介绍一下黄山松。(生交流讨论,指名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5幅黄山奇松。这棵黄山松外形像一条腾飞的卧龙。大家请看在树干顶部,分两枝盘屈生长,右枝茂盛中间分叉,好似巨龙怒吼,左枝细长,向后弯曲延伸,好似龙尾。你看它昂首挺立,很有龙出升天的感觉!所以我给这棵松起名为“巨龙腾飞” [白板设计:让学生上台边解说边操作白板,向大家介绍其中一棵黄山奇松。]

……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的真不错,抓住了黄山松的奇特外形,有的还用上了书上的一些词句,真是活学活用啊

师: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

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白板设计:出示课文第三节]

师: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四、总结全文―课外拓展,综合训练

师: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白板出示黄山全景,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谁能来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生:去过五岳之后就不想去看其他山了,去过黄山之后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师: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体会,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白板设计:出示作业要求]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篇8:《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能借助文本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具体语言描写, 初步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并能尝试使用这一表达方法介绍其他的松树。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培养审美情趣, 激发对黄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三大名松的相关语段, 体会文本独特的表现特色,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潇洒挺秀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绿色巨人

饱经风霜姿态独特枝干盘曲天然盆景

郁郁苍苍千姿百态充满生机形似孔雀

2.这几组词语都跟黄山松有关, 请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黄山奇松留给你的印象。

【设计意图:四字词语的运用, 可以说是本课语言的一大特色。将这一类词语进行梳理、归类, 并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语用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表达, 积累并内化语言。】

二、品三大名松, 悟表达之妙

1. 潜心默读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 画出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的语句, 并写写体会, 然后小组交流, 分享阅读体会。

2.抓关键词, 品味黄山松的“奇”。

(1) 理解词语“遒劲”与“盘曲”, 分别体会迎客松的姿态优美与送客松的姿态独特。

师:“遒劲”是什么意思? (雄健有力) 这是迎客松枝干的特点。文中还写到谁的枝干? (送客松)

理解“盘曲” (曲折、环绕) 。可采用简笔画或展示送客松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通过把这两个重点词语放在一起对比着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黄山松枝干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 奇特而美丽。)

小结:同样是写松树的枝干, 一个“遒劲”、一个“盘曲”就写出了它们不同的特点, 让我们体会到两种不同的美丽, 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有些词语是要在前后联系中加深理解的。“遒劲”与“盘曲”分别写出了迎客松与送客松枝干不同的奇特与美丽, 将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对比着学习, 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习得解词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理解词语“饱经风霜”, 体会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指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指导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 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经历的“风霜”与“磨难”。

课件出示“饱经风霜”的松树图片, 教师补充介绍。

师:此时, 你看到了一棵棵怎样的松树? (顽强不屈、无所畏惧、慷慨潇洒……)

小结:这是多么神奇的松树呀!难怪书上说——— (引读) “如今,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 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出赞美之情。

3.抓重点句, 感悟黄山松的“奇”。

出示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特的三处重点句子,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好客”“陪同”“长长的手臂”“依依不舍”等词语想象体会三大名松姿态的独特与奇丽。

4.思考比较, 领悟体会“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

(1) 思考:作者对三大名松的描写, 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

师: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三大名松姿态的实写, 后面的语句是写作者的联想即虚写。这样由实写到虚写的表达方法, 我们一般称之为“虚实结合” (板书:虚实结合) 。

师:如果把想象的部分去掉, 你有什么感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黄山松寄予的美好情感, 比较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进一步体会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通过“作者对三大名松的描写, 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引导, 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 探寻语言文字的秘妙上, 使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机会, 真正获得言语技能的提升。】

5.积累背诵, 为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思考:三大名松的描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招待客人的礼仪顺序, 应该是先迎客, 再陪客, 最后送客。这样的顺序既清晰, 又符合记忆规律, 简单易背。)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语言优美, 写法精妙, 值得学生将其作为语言典范吸纳存储。在学生初步领悟到表达方法之后, 再指导学生按照“招待客人的礼仪顺序”来背诵, 活化了背诵内容, 使原本枯燥的背诵变得充满情趣。这样的背诵设计, 使学生习得了背诵的方法, 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提高了背诵的效率。】

三、赏松之千姿, 练表达能力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 争奇竞秀, 还会有哪些姿态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式交流黄山松的其他姿态。

师: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 (有的) 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既然意思一样, 把“或”直接换成“有的”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读原句, 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简洁、凝练。)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出语言的简洁美、凝练美, 读出排比句的变化美。

2.抓省略号, 想象补白。

(1) 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表示黄山松真的千姿百态, 说也说不完。)

(2) 课前你还搜集到哪些奇松?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3) 全班汇报交流。组织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图片。

3.读写结合, 练习表达。

(1) 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三大名松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任选一种松来写一写。如有兴趣, 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比一比, 看谁写得最生动、最形象。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图片, 并配上音乐。学生自由创作。)

(2)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评价指导。

(3) 把仿写的句子放到课文中读一读, 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奇妙无穷。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让学生充分利用该段的省略号进行想象补白, 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介绍一种松树, 注重语言的习得与运用, 使学生经历了“认知—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 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升华情感。

师:正因为有这些黄山松, 才使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 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发出这样的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2.作业超市。

(1) 读一读赞美黄山的名篇佳作。

(2) 写一写———学习课文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3) 玩一玩———跟随父母去登黄山, 尽享黄山美景。

上一篇:为孩子收藏的成语下一篇:贫困助学金申请书800字贫困助学金